最新春节的满分作文初三(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的满分作文初三篇一
一进入腊月,我的家乡就进入了过年的状态,猪杀起来了,购起年货来了,大街上人头攒动起来了,好不热闹。黄瓜、青菜、萝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身价都翻了几番。
村里村外,家家户户,邻里街坊,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活跃来了。腊月二十三,扫房子,扫去一年的灰尘,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腊月二十五,家家都争着蒸面食。在我的眼里,那冒着热气的锅永远充满了诱惑。那只有在过年才能见到的发糕、馒头,嵌着红红的枣,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我不知流了多少口水。今年,妈妈蒸了三屉馒头,我在上面用红豆、黄豆、绿豆雕琢了一番,有像太阳的,有像小老虎的,个个活灵活现,可爱极了。妈妈还做成鱼一样的馒头,预示连年有余。
风里带来些熟悉的家乡的气息,混着蒸馍味儿,都在冰寒彻骨的空气里酝酿。雪静悄悄地从天空降落,柔柔的,白白的。马路上,田地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走着,笑着,踩两脚雪,打几回雪仗,堆几个雪人,滚几个雪球。手红彤彤的,雪软绵绵的。
不错的,瑞雪兆丰年。丝丝寒意,阻挡不了股股暖流在心间荡漾。
在家乡,大年三十贴对联是件传统而又隆重的事情。构思对联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妈妈出示内容,我执笔,我家的对联出笼了,上联是“迎新春笑接四季鸿运”,下联是“庆佳节喜纳八面祥风”,横批是“饱蘸憧憬,蕴含希冀”。妈妈说春联是对新的一年的祝福,是人们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快乐幸福,我们把内心的愿望也寄寓在里面了。贴春联是我和爸爸最拿手的,我抹胶水,爸爸负责往门上贴,我在旁边瞎指挥,一会儿说这边高了,一会儿又说那里低了,就像在表演“贴对联秀”。爸爸还将“福”字倒贴在门上,边贴着边说着“福”到我家了。我们都笑了。
中午团圆饭、晚上年夜饭,这两顿饭里凝聚着不少父母的辛苦。吃完这些好吃的,仿佛是完成了一项使命,肚子里满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琼浆玉液。屋外,成千成百的鞭炮声噼噼啪啪地响着,大大小小的孩子窜来窜去。烟花满天是:杂样儿,见过的,没见过的,遍布于空中像玛瑙,像钻石,还闪呀闪的`。
家乡的春节像一支彩笔,把村里村外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家乡的春节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让家家户户充满欢乐;家乡的春节像一坛酽酽的老酒,让人滴滴难舍。
名师点评
1.开头扣题,结尾明旨。本文以“一进入腊月,我的家乡就进入了过年的状态”作为文章的开头,不仅扣题,而且起到了引出下文人们购年货、蒸面食,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的情景,结尾以排比句作结,既归纳上文,又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2.内容具体,条理清晰。文章从进入腊月人们便争先恐后准备年货写起,先后介绍了“扫房子”“蒸面食”“贴对联”“中午团圆饭、晚上年夜饭”等春节特有的习俗,行文井然有序、条理清晰,而且生动具体、趣味盎然。
3.仿写语句,趣味盎然。作者于文中多次模仿朱自清《春》一文中的句子,如“猪杀起来了,购起年货来了,大街上人头攒动起来了,好不热闹”“雪静悄悄地从天空降落,柔柔的,白白的。马路上,田地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烟花满天是:杂样儿,见过的,没见过的,遍布于空中像玛瑙,像钻石,还闪呀闪的”等,让人读来无不感到趣味盎然。
春节的满分作文初三篇二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欢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荣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在除夕晚上,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鞭炮,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放鞭炮,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朵出来,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又像仙女撒花,送给人们幸福,好漂亮!放完鞭炮我就和爸爸妈妈去看春节晚会。家家灯火通明,热闹极了。
在第二天,天没亮,妈妈就催促我快点起床,我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起了。妈妈把昨天包好的包子,放到盘子里,我们有说有笑地吃起了包子。不一会,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去了。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妈妈都穿上了新衣服,爸爸显得更英俊潇洒,妈妈变得更年轻美丽!“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了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走着走着,我们来到老奶奶家。爸爸一见老奶奶就想跪下给老奶奶磕头,可是被老奶奶拦住了!“唉,你说你磕什么头呀!来快吃点瓜子,抽根烟!”“不用不用,我不抽烟!”。拜完老奶奶家,我们又去给大妈家、叔叔家拜年!不久我们终于拜完了年!
一转眼到了年初八,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春节的满分作文初三篇三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名字叫《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我们还曾经学过他写的文章有:《猫》《林海》和《草原》。
顾名思义,这篇文章的内容写的是北京人的春节的过法。这篇课文分别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和元宵节等几个日子。
然而,我的家乡的春节就和北京的春节有差别了。我的老家在东北辽宁,在腊月初七虽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可是我家却向来就没有泡过腊八蒜,只知道腊八蒜是用醋泡过的.,而腊八粥也有所不同。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叫:“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我们的腊八粥不是和北京的腊八粥一样的,而是主要用糯米、小米、黄豆等八种谷类和干果做成的,因为很黏,所以是用来“粘”住下巴的。虽然有腊八粥和腊八蒜的习俗,但是我们家乡并不把它算做是春节的一部份。
腊月二十三那天被称作“小年”。小年,才是春节的开始。小年这个节日在我们家乡的“节日排行榜”排第二,是第二重要的节日。过了小年,也就意味着还有七天就过大年了,在这七天里,所有的人都要放假,准备过年了。理所当然,在这一天是要放爆竹的。
过完小年以后,人们就要开始准备年货了,什么鸡、鸭、鱼、肉、菜等都要准备好。如果农村人有养猪,就要开始杀年猪了。杀好猪后,主人还要做杀猪菜、灌血肠。杀猪菜是要把新鲜五花肉、带肉猪骨、东北酸菜、东北粉条等长时间焖炖,待上桌前再添加煮好的血肠,主人请亲戚朋友邻里一起来享用,那才叫“美味”哩!场面也十分热闹。剩下的猪肉怎么办?一定有人会说放在冰箱里啊!错!既然是东北人,就要用非常东北的方法保存起来!那就是放在室外。地球人都知道,只要是下雪的地都是零度以下,更何况在东北有时会零下三十多度。把猪肉拆分后放在篮子里、里面掺上冰和雪,再把篮子埋在雪里并做好记号,等到用的时候提前十分钟拿出来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自卫,因为那时候肉的硬度绝不亚于砖头!
腊月三十那天被称作“大年三十”或“除夕”。大年三十的时候,白天大家去亲戚朋友家互相拜年。到了晚上要做团圆饭,看春晚,还会一家人一起包饺子,也有往饺子里放一角钱硬币的习俗,当然硬币要洗干净的。大约到了晚上十一点,大家就开始换新衣新裤新鞋,如果谁是本命年,新衣服中要有红色,还要系红腰带。然后放爆竹、吃年夜饭、听新春敲钟声。吃年夜饭一直要持续到凌晨以后,要吃“两年”。如果谁吃到了包在饺子里的硬币,就预示他(她)来年有好运。饭后,大家还要拜年,年少的给年长的鞠躬拜年,会收到不少“红包”。
元宵节是开年的第一个节日,大家会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欣赏节日礼花。东北的元宵和南方的汤圆是不一样的,因为汤圆是包出来的,而元宵是摇出来的。首先,人们会把方形的元宵馅放到盛着黏米面的簸箕里,然后不断地摇并不断加面,粘了一层再粘一层,直到核桃大小,元宵就摇好了。
因为东北的冬天比较长、天气也很冷,所以冬天的假期也比南方长,学生都是在3月1日才开学,而大人们会早些。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一个充实而快乐的节日!
春节的满分作文初三篇四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腊日”,既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楞,正月实一古称无日、元辰、元、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开始。开始来了,万象更新,愚意着新一轮的播种收获时节又要到来。人们没有什么理由不来欢欢乐乐的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日来临之前就早早的.在门帘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期待着节日的来临。
春节的另一个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想象中的怪物。“年”一来。树木凋谢,百草不生,但“年”一“过”却恰恰相反,会万物生长,鲜花遍地,生机勃勃。“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用红纸照,于是有了燃鞭炮,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是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则以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放鞭炮,除夕“守发”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等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