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13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一
1.学会本课“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14个生字及“聚拢、偶尔、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由近及远细致观察的方法及拟人、比喻等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
学习作者由近及远细致观察的方法及拟人、比喻等的表达方法。
搜集相关燕子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2.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并初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3.搜集相关燕子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有一种鸟会从南方飞回来,是什么鸟?(燕子)
2.说说燕子给你的印象?(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是呀,春天来了,小燕子又来到我们身边,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装扮着美丽的春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作家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板书:燕子)( 相机指导书写: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生一起书空)
1.指名朗读课文,了解学情正音。
(1)正音:“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
“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
“掠”是撮口音。
(2)词语:
a.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读了这些词,脑中呈现什么画面?)
b.一身羽毛 一对翅膀 几痕细线 (体会量词的用法)
2.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燕子?学生讨论交流。
从四个方面介绍燕子,分别写了燕子的外形、增添生机、飞行、停歇。(板书:外形 增添生机 飞行 停歇)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燕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体会燕子外形:活泼机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应扣住哪个词来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板书:活泼机灵)
2.你能通过朗读把燕子的活泼机灵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注重对“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的感悟体会)
3.讨论:作者写燕子的外形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顺序是怎样的?(体会从全身写到局部的叙述方式)
4.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感悟燕子:增添生机
1.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2.抓住以下句子体会。
(1)“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对比句子:才下过细雨,微风吹拂着柳丝。(读一读,比一比,你体会到了什么?(①“蒙蒙的”“细”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如: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②“千万条”的“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柳丝的`数量、颜色等描写得淋漓尽致。其实,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将和我们下一课要学习的古诗意境很相似。引导孩子们读《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想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花儿争相开放)
3.师:正因为有了这光彩夺目的春天,所以作者禁不住赞叹: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请美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春天的“光彩夺目”,读出燕子的为春光增添的“生机勃勃”。
(三)领略燕子飞行、停歇之美
我们从读中感受了燕子的外形美,从读中感受了燕子为春光增添的生机美。那么燕子的飞行及停歇又美在何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第三、四自然段。
1.赏析燕子飞行之美。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燕子是如何飞行的?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划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2)交流。
a.“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b.“掠”写出了燕子飞行的速度很快;身姿灵活。
c. 从“唧唧叫着”感受到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d.“沾”写出了燕子尾尖轻轻点了一下水面。
师:你能把“掠”和“沾”换成其他的词吗?(可能的答案:飞、贴)
师:有原来的恰当吗?读一读。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
(3)让我们齐读这一段,领略燕子飞行的轻快之美。
2.领略燕子停歇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
(1)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
(2)交流。
a.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疲倦了要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b.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几痕”“五线谱用得好。 “几痕”说明了距离较远,模模糊糊,若有若无。
“五线谱”把停歇的燕子看作是自然形成的曲谱。燕子自然成了“音符”。
四、小结过渡,读中升华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停歇时的音乐之美。怪不得――
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
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
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
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所以说,燕子的到来,为光彩夺目的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让我们饱含激情,再次齐读课文,唱响春天的赞歌!
1.认读词语:
a. 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光彩夺目
b.一身羽毛 一对翅膀 一圈波纹 几痕细线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齐读全文。
2.回顾课文脉络,点拨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由近到远,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及停歇的顺序)
3.作者郑振铎如何做到让文章优美?
(细致观察、丰富想象、细腻表达)
1.背诵本课,可以按照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全身到局部(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2.试背全文。
1.出示本课生词: 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聚”的下面不要写成“水”;
“尖”,上小下大;
“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演”字里面有一横,写时不要丢掉;
“倦”字的右下不要写成“巳;
“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是“水”。
3.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4.自评互评。
1.积累语言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摘抄一些描写春光的句予。
3.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1 燕子
外形:活泼机灵
增添生机
飞行之美
停歇之美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1、板书“060”
2、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3、(在算式下方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里。只要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设计意图:利用特殊算式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你是怎么学习这类课文的?
2、结合学生的发言梳理引导(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
3、自主学习。
4、交流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在学生自学前,梳理出富有弹性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学习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提高学习效率。
1、交流问题。
2、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小彼得的账单)读了小彼得的账单,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了解彼得开账单的原因、目的,理解词语“如愿以偿”并指导朗读)
2、品读妈妈的账单,体会情感: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账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结合自己的妈妈,想象一下十年来妈妈是怎样照顾小彼得的。
⑶计算妈妈十年来的报酬,体会母爱无价与无私。
3、图文结合,了解小彼得的转变,体会母爱的伟大:
⑴从小彼得的神态、动作与表情中体会他的“羞愧万分”。
⑵指导朗读。
4、领会“060”的含义:
引导学生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思想感情,将妈妈的账单蕴含的深刻情感步步推进,层层提升。
作业超市:
我想对小彼得说:
我想对彼得的妈妈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自己的妈妈说: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使学生的现时感受和以往的积累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妈妈的账单让小彼得变懂事了,也让同学们变得更懂事了,让我们在心中永远铬记这份爱的账单。
2、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妈妈的爱》这首诗,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吧。
总结: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天天长大,妈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想不仅是在节日里为她送上一份小礼物,为她朗诵一首小诗,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在拓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不断地增加,理解力不断地增强。这样,语言和情感就能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产生共鸣。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充分利用“学习提示”引领整课的教学。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篇略读课文前都会有一段编者写的话,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前,我先让学生读这段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使得教学环节清晰又有条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非常明确,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让学生明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话,当学生到了第三学段,遇到略读课文的时候,即使老师还没有教,学生也可以按照“学习提示”自己来学习课文。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指导。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我们第二学段的教学中,我想老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围绕学习提示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刚刚是中年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学时我没有要求一步到位,而是辅以手段,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让生的语文能力有所发展,学生从说得不太好到说得比较清楚、简洁。
三、教材处理比较得当。
我选取了课文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彼得写的账单和妈妈写的账单,吧两份账单放在一起,请学生进行对比,先让学生读这两份账单,想想两份账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经过读对比,发现妈妈写的账单都是0芬尼,而彼得却向妈妈要60芬尼,第二发现时彼得为妈妈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妈妈为彼得做的事都要花很多的心血,而且一做就是十年。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探讨“学习提示”中的第二个提示:妈妈既然做了那么多事,而且一做就是十年,为什么要在账单上写上0芬尼。对比读账单为学生感受妈妈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三
1、进行字生增,解词造句的训练,丰富学生词汇,强化段的表达要有序。
2、背诵古诗并扩展背诵目。
3、阅读介绍对联的短文,扩展知识面
4、进行搜集,春联的'实际活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投影
1、找一找、写一写你在这个自元中增识的汉字,并进行评比和鼓励。
2、按要求写词语 ①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许可证。②注意答案不唯一。
3、把句子排列成通顺的话。 ①尝试独立完成。②反馈说出排列顺序,产说明理由。
4、排后读一读。
1、自由读诗,读后谈对诗的理解。
2、师适当讲解,指导背诵。
要自由读短文,了解并于“对联”的一些知识和春联的含义。
1、出示春联、交流。
2、小组合作,编写春联
3、编成一本《春联集锦》。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四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是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难点是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目标
1、被崛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碧寤岫窳悠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备惺芄岽┤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苯淌υ诳吻白急赶喙毓彝蓟蚧玫破;如果有条件与学生一起搜集有关瑞士的资料。
2、北究我求会认的字有11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洲、殊、骤、涉”(翘舌音),“濒、厢”(前者为前鼻音,后者为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濒”读成“pín”,将“骤”读成“zòu”。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者容易读错的生字,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然后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通过熟字带生字识字:区――欧、户――启、步――涉、相――厢。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然后指导临写,注意结构比例。“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3、北疚慕彩龅氖侨嗣枪匕、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本文文字浅显,内容平实,学生可以先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二:一是领会大致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人们向乘坐在专列里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单独介绍小姑娘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送行一幕,首尾呼应;二是边读边思考,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燕子飞来时气候是什么样的?与瑞士的燕子遇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力图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并从一开始就感受到燕子所面临的处境。
细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体会这种感情可以围绕“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两个问题组织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总结。
第一,题目反映了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坐上了专列。用专列运送燕子是政府关心保护燕子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个举动却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一个政府,能够下这样的命令来关心一群遇难的燕子,的确难能可贵,因为这件事情与国家的其他大事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课文中有一个学习伙伴的泡泡“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瑞士政府作出这个决定的难能可贵。
第二,政府关心燕子还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方面,它还表现在运送专列的是漂亮而舒适的空调车、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去寻找燕子。
第三,除了政府的行为反映了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之情,每个人为保护燕子、关心燕子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在这些普通居民中,有一个叫贝蒂的孩子,她与父母一道,“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中,小孩子本应该受到保护,可是她却能够和大人一起,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体现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还不止如此,在将燕子送到车站以后,人们又来到站台上欢送这批特殊的客人,这样的举动体现了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看待,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和人情的“客人”,从更深层次表明人与动物是朋友、应该和谐相处这个环保的主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时,要注意使学生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比如,“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起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在这句话中,“漂亮舒适、站满了、送行”这三个词语值得体会,透过这三个词的表面上的意义,还应该体会到人们将燕子看作了朋友以及对它们的重视。再如,“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表明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类似上述的关键词句还有很多,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加以体会。
4、苯淌υ谝导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词语时,不宜将词典中的释义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要通过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的联系理解词义。比如对“启程”的理解,下文说“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既然是送行,那显然是车要开走,因此,“启程”的意思就是出发上路。再如对“料峭”的理解,下文说“满天飞舞的大雪、冻得坚硬的山路”,形容的是“春寒”,因此其意思就是用来形容春天的寒冷。
5、北酒课文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整个事件的每一个情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感受和领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来。比如,“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都应该加重语气来读,因为前两者描写了脸和手受冻的样子和程度,后两者是一个转折,表明了尽管冻得厉害,但贝蒂却没在意,这两个词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
6、笨魏罅废暗牡诙题,是要求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生在回答这个题目时,答案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就字面意义进行延伸,比如“纷纷”,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拯救燕子的人多,“四处”指寻找燕子的范围广泛;二是透过字面意义感受深层的内涵,比如“纷纷、四处”反映了人们对于保护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为拯救燕子所付出的辛苦劳动等等;三是说明表达效果,比如运用“冒着、顶着、踏着”这三个动词,能够较好地体现气候、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不论学生体会到了哪一个层面,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肯定。
第三个题目同样属于扩展性的题目,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进行适当的联想并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学生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可以表达对贝蒂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也可以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请贝蒂介绍当时拯救燕子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学生可以围绕有关《燕子专列》的任何内容与贝蒂对话。积累词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和段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类保护鸟类的资料,举办一个以“保护鸟类、爱护家园”为主题的活动。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能读懂课文1、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能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感情。
3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健壮”、“满山遍野”等词意。
2.读懂课文第1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欢之情。
一.直接出示课题齐读。
二.交待学习任务。
1.我们对山里还了解甚少。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对山村的美丽,特别是山里孩子的可爱之处将会有一定的了解。
2.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总分段式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三.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想想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主要针对生字的读音掌握情况。
2.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句式1:山里的`孩子是。
句式2:山里的孩子是、、。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学第7课时,我们是怎样读懂总分段的?
3.用“――”划出总起句。用“..”圈出中心词。理解“健壮”。
4.为什么山里的孩子长的这么结实、健壮呢?理解分述句。
齐读第2句,圈出动词,在练一练:
爬山采树拾松果登蘑菇
听读第3句,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为什么不能漏?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你从句中哪些地方看出?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干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6.请学生看板书复述这一段的内容。
7.练一练。
一.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1.能读懂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感情。
3.复习巩固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客”、“充满”等词意。
一.读读第1段,说说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二.学习第2段。
1.初读感知,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自学这一段,完成填空题:
课文第2段是用()方法写。总起
句是(),中心词是(),分述部分是第()句,从()、()、()三方面写具体的。
3.反馈、校对。
4.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见书
比一比,说一说哪一句更能看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抓住带点词体会。然后指好这两句话。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说说这段写什么。
三.学习第3段。
1.按第2段的填空题,自学这一段。
2.校对答案,辅导难点。
3.有感情的朗读分述部分。
4.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文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想想,他们还幻想什么?
5.:要是山里的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多么有理想啊!
一.学习第4段。
1.结合板书,复述前三段内容。
2.山里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读第4段,这句话把大山比作什么?从哪儿看出?
3.: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的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4.带着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之情读这句话。
5.以“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为总起句看板书复述全文。
1.进一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3.能仿照第3自然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指导:山里孩子健壮的身影在满山遍野游乐时要读出欢快高兴的语气,山里孩子接待客人是要读出满腔热情的语气,山里孩子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时要读出他们满怀希望的语气。
2.自由练习,最喜欢读的一段可多读几遍。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听,评议。
4.齐读。
三.指导背诵。
1.找规律:结构相同――先总后分。
2.分别写出了什么特点?分几方面写?
3.试背。
二.、练写。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六
1.读准8个生字,会写13个会写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开头、发展、结尾、经过,感受故事的奇处环生,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味性。
4.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5.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传说的艺术特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复述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2课时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2.学生阅读,了解民间故事。
3.说说你都读过或听过那些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4.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征?(①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②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③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④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板书课题:漏,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读,了解民间故事《漏》,感受其趣味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婆婆 脊背 盗贼 莫非 颠倒 粘胶 旋风 纵身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二)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会写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写好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喂”字不要多些一撇;“贼”字不要少写一撇;“狼”字要把反犬旁写好;注意“厉”和“历”的区别。)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读拼音,写词语。
lòu shuǐ
( )
wèi lǘ
( )
lì hài
( )
zhān jiāo
( )
jǐ bèi
( )
zòng shēn
( )
2.比一比,组词语。
胖( )伴( )
狼( )浪( )
抱( )饱( )
偏( )遍( )
莫( )漠( )
贼( )贱(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1-9自然段。)
(2)虎驮着贼,贼骑着虎。(10-11自然段。)
(3)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12-17自然段。)
(4)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18自然段。)
(5)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19-20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从前;地点:山脚下;人物:老爷爷、老婆婆、虎、贼。)
5.交流三: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1)故事发生时的天气情况怎样?(下着蒙蒙小雨。)为什么写当时的天气情况?(为下文写“漏”做了铺垫。)
(2)这部分课文出了描写当时的天气情况,还描写了什么?(老爷爷和老婆婆的语言,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动作等。)
(3)这样的天气虎和贼来这里做什么?
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
(4)老爷爷和老婆婆说了什么?
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指导朗读,读出老婆婆的无奈。)
(5)如果当时你就在窗外,你以为“漏”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6)老虎和贼听了老爷爷和老婆婆的对话会怎样想呢?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指导朗读,读出虎和贼的疑惑和胆怯。)
(7)接着发生了什么?虎和贼又是怎么想的?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贼栽得昏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指导朗读,读出虎和贼的惊慌失措和狼狈。)
(8)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交流三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1)谈话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板书: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2)老虎跑哇,跑哇。累得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这时看到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和贼会想些什么呢?
老虎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他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窜上去,好逃命。”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虎和贼想摆脱“漏”的迫切心情。
7.交流四: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1)谈话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都想尽快地摆脱“漏”,他们都摆脱“漏”了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2)虎蹭贼,贼上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终于”感受虎和贼摆脱“漏”以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3)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连忙”、“赶紧”感受虎和贼又一次遇到“漏”以后惊慌的心情。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8.交流五: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齐读课文第18自然段,抓住词语“惊慌”感受虎和贼当时的狼狈样子。(板书: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9.交流六: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1)老师范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板书: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2)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
①感受一:闽南语言的艺术效果
课文是根据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改写的,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尤其是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老婆婆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故事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②感受二:不要只听半句
阅读链接《只听半截话的灰灰》
小白兔灰灰是个急性子,听话只听半截,另半截全凭自己胡猜。为此妈妈不知批评了他几次,可他总是不改。
一天早晨,灰灰上幼儿园前,听到收音机里说“今天天气晴……”就高高兴兴地背起小背包上幼儿园了。走到路上,灰灰奇怪了:咦,小朋友们怎么都带着小伞?我知道了,他们一定没听今天的天气预报。
谁知,中饭后,风刮起来了,不一会天空就乌云密布,浙淅沥沥下起雨来。该离园了,小朋友都打着伞走了,灰灰因为没带伞,只好等妈妈来接。
路上,灰灰告诉妈妈:“妈妈,今天的天气预报错了!”妈妈说:“天气预报没错,是你只听了半截话。收音机里说,今天天气晴转阴,午后有小雨。多次跟你说,听话要听完整!”一听妈妈又唠叨开了,灰灰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
又一天,灰灰正在家门口玩,小鹅白白急匆匆地跑过来,说:“灰灰,灰灰,你妈妈出车祸了……”灰灰一听,“哇”的一声哭了,转身就跑去找爸爸。一进爸爸办公室的门,灰灰就哭起来:“爸爸,爸爸,不好了,妈妈被车撞死了。”爸爸一听,拉起灰灰就往医院跑。半路上只看见小鹅白白搀着兔妈妈走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呀,小兔灰灰又只听了半截话,小鹅白白本来要告诉灰灰的是:“你妈妈出车祸了,不过还好,只是擦破点皮,她让你去接她回家。”但小兔只听了前半截话,就拔腿跑了,于是小鹅白白只好自己去接兔妈妈了。
爸爸严肃地对灰灰说:“孩子,你看,只听半截话害得妈妈‘死’了一回。如果再不改,将来不定会出什么更大的错呢!”小兔灰灰低下了头说:“以后我再也不听半截话了。”
10.分角色朗读全文。
1.照样子写词语。
(1)翻山越岭(含有动词)
(2)走南闯北(含有椅子反义词)
(3)安安稳稳(aabb)
三、拓展交流,练习复述。
1.拓展交流。
(1)你想对文中的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文中的虎和贼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练习复述。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哪部分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2)举手自荐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4.学生练习复述全文。
2.按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下面的说法排队。
( )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 )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 )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 )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民间故事,如猫狗结怨、老鼠嫁女等。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漏
(1)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2)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3)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4)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5)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漏》教学反思
《漏》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闽南民间故事《虎怕漏》改写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故事的趣味性,并有所感悟。
一、质疑引路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而获取知识。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用心倾听
倾听是一种交际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要从课堂上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别人在发言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在讲解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从小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乐于表达
中年级的孩子,首先要求他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言、积极发言。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乐于说话、善于表达。
四、主动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识字方法的探究到对课文延伸的探讨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揣摩朗读时应运用不同的语气。整节课都是师生合作,自主参与的一种学习过程。
总之,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会质疑、会倾听、会表达、会探究。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七
★自主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8个字。对四点底的字进行渗透识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故事的新奇有趣。
★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自主识字写字,积累好词好句。
★感受童话的特点,发散思维。
师:有关课文作者的资料。
生:阅读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搜集整理四点底的字。
第一课时
一、聊朋友,引出木偶
1、亲爱的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的朋友是谁?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交流
2、看来小朋友们对自己的朋友真是非常了解,今天咱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木偶图片)师讲述:图片上这个长得很奇怪的孩子就是我们的新朋友,是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笔下的木偶孩子匹诺曹。他可是一根会说话的木头哦!快,咱们和他打声招呼吧:你好木偶!
3、谁知道什么是木偶?(木头做的人像)他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题目,质疑。(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3、谈谈自己读后对课文有什么感受(既可谈故事情节,也可谈对木偶孩子的印象)。
三、指导识字写字。
1、学生自主识字,画出喜欢的词语。
2、学生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偶熟肯炭承错误谅
2)记一记。用你喜欢的识记方法记住汉字的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点指导:熟、承、炭
4)写一写。观察教师范写难字,独立书写。
5)评一评。师生共同评议。
4、巩固字词:读一读,结合上下文说说你会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
木偶战战兢兢自言自语熟透骨碌碌
竟然气喘吁吁得意洋洋后悔迫不及待
哇哇大哭承认错误原谅肯定烧炭
四、读课文,讲故事,了解内容
1、生字词回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看文章主要描写的人物,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五、完成作业。
1、认一认,读一读生字,再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本课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说说你对对匹诺曹的印象。
二、精读领悟,笑谈人物:
1、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木偶孩子天真可爱的语句或课文中想象新颖奇特、描绘生动有趣的句子。在相应句子旁边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画出精彩词语和片段了吗?谁能把你找的精彩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2、交流画出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品读,评读。
1)没想到这双眼睛刚刻好,就骨碌碌转动起来,还一眨也不眨地瞪着他看。
(匹诺曹:天真可爱)
2)最后刚把匹诺曹的脚做好,杰佩托的鼻尖就被踢了一脚。然后匹诺曹就跑出大门,蹦到街上,像只野兔似的逃走了。(匹诺曹:活泼可爱)
3)匹诺曹赖在地上不肯走,做出很可怜的样子。结果警察竟然怀疑是杰佩托虐待木偶,反倒把老木匠抓进了监狱。(匹诺曹:聪明)
4)匹诺曹得意洋洋地回了家。他感到肚子饿了,于是满屋子乱翻找东西吃,可是什么也没找到。最后,匹诺曹找到了一个鸡蛋。他高兴极了,把煎锅放在火盆上,迫不及待地敲碎了鸡蛋壳。(匹诺曹:天真可爱)扑啦啦,蛋壳里钻出来一只小鸡!小鸡姿势优美地鞠了个躬,拍拍翅膀,从打开的窗子里飞了出去,不见了。匹诺曹哇哇大哭起来。哭了一会儿,他睡着了,他的那双木头脚搁在炭盆里,一点儿一点儿烧成了炭,烧成了灰。(想象大胆、有趣)
学习方法:读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来体会匹诺曹的淘气、可爱。(你认为句子中的哪些词最能体现匹诺曹的特点?这些词语抓住了匹诺曹的什么来表现他的特点?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自读句子,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相机鼓励。
★美读句子,感悟人物个性。
小结:同学们朗读得真投入!匹诺曹虽然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他身上一直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所以,在他经历教训后,最终向杰佩托承认了错误,而杰佩托也原谅了匹诺曹,又连夜给他重做了一双脚,并把他送入学校。
3、你喜欢木偶孩子匹诺曹吗?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愿意跟他交朋友吗?那就让我们合唱一曲《找朋友》吧!瞧,匹诺曹看见你们多开心啊!(再次出示匹诺曹图片)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三、自主学习,提升自我:
1、你还喜欢课文中的谁呢?(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描写老木匠樱桃师傅和杰佩托的语句,继续用以上方法来体会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在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以下各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
1、小练笔:同学们,假如有一天,匹诺曹背上杰佩托爸爸为他买的书包和课本去上学,又会有什么神奇而有趣的经历呢?请你大胆想象,写一篇作文:《匹诺曹上学》
2、找来《木偶奇遇记》读一读。
3、把你喜欢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五、总结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读一本书的阅读方法。首先说内容,谈人物,然后讲收获,最后续写故事。其实,还可以背一背,记一记。以后我们可以运用这节课学会的阅读方法来读书,记住,最淡的墨水胜过的记忆。因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板书设计:
读书30木偶孩子匹诺曹
说内容抓人物做的事情
谈人物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讲收获抓个性,提升思想
写故事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大胆而合理想象
《木偶孩子匹诺曹》讲的是一个由老木匠雕塑的小木偶皮诺曹如何去学会诚实、勇敢、不自私而成为一个真正男孩的成长过程。通过皮诺曹的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教育孩子们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知错就改,并能帮助、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木偶奇遇记》想象大胆、情节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去认真品读故事内容,感受皮诺曹的成长变化历程。虽说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阅读整本书了,但教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我还是第一次尝试,因此一直很茫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实践,我对课外阅读指导课有了新的认识,获益颇多。
一、“合理取舍”精化指导。
厚厚的一本书要用一节课来进行阅读指导,如果要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势必要进行取舍。在自己读了书之后,我也进行了回忆,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个小故事罗列出来,再进行取舍。舍去的是一些零碎的.,不易串联的,对人物性格体现不突出的,对书本主题影响不大的内容,并将书本内容编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歌谣进行展示。就这样,我以皮诺曹的奇遇路线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用自编歌谣的模式回顾匹诺曹的成长历程,从重点和趣味性着手,指引学生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方法指导”引领阅读。
阅读方法的指导是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堂上积极鼓肯定学生的表达交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的老师。”在轻松的阅读交流坏境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之一:“说内容→谈人物→讲收获→写读书卡”。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积累,积少成多,博采众长。
从教学实际来看,结合自身的感受和其他听课老师的意见,我觉得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严格。
本课中本来安排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童心读书卡并交流,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变成了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课后完成的效果和课堂练习相比,肯定是课堂练习效果好,能够更进一步教会学生写读书心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课堂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对待突发情况能及时处理。本节课中,学生在讲故事时都把故事讲得很详细,和我预设的时间又很大出入。其实,反思一下,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同学讲得简略一些。这也反映了我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主旨讨论不深入。
在教学完品析人物之后,虽然引导学生明白是皮诺曹的遭遇、磨难促成了他的成长,但是没有进行深挖,没有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而且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进行读书心收获的交流,这就使学生对于书本主题的讨论不够充分,没有给学生说出自己读书后的感受和体会,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3、精彩片断解读不深入。
精彩片段的解读品析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阅读指导,在教学中,我本想抓住“火里逃生”中匹诺曹救好朋友精彩的对话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理解,但由于教学中的某些地方出现了重复的现象,致使这一重要的环节没有细致的展开来品味,实在是一大遗憾。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八
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小虾》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层次清晰。
1、2自然段写我家院里的葡萄架下有一口大缸,我捉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大缸所在的位置和环境特点,“我想,这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是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捉小虾的内容。
3、4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小虾有趣但是脾气不好的特点。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第三自然段写小虾很有趣。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中心句,概括了全段。第二句用了“总是先……然后……接着再……又……直到……才……”的顺序表达句式,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小虾吃食的样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描写动作的“碰”“后退”“捧”等词语,想像小虾吃食时可爱的样子。第三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并列句式,描述吃饱了的小虾自在悠闲的情态。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我”是通过详细观察,才把小虾吃食的过程写得这么生动有趣的。
第四自然段写了小虾脾气不好的特点。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同样是中心句。第二句详写小虾生气后的动作,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想像和体会小虾一定是非常生气的。这样一来,第三句所说的`与同伴打斗的发生就自然而然了。第四句概括说明小虾的搏斗是猛烈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二句中的“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合理想像,说一说搏斗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想像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两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找中心句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为下一课《松鼠》的学习打基础。
5、6自然段概括写我对小虾悉心照顾,发现小虾变多了,表达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第五自然段“我想让它们在水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这句话,自读体会小虾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的含义,明白我喜爱小虾的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可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认识生字,基本读通顺课文。在教学中贯彻阅读为主,以读促思,思中生悟的原则,既注意教学内容的道德情感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师生合作探究法
1、认识生字8个,会写生字10个。
联系上下文了解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钳子、猛烈、小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重点是了解和掌握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3、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在百度搜索中搜索小虾图片)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小虾的文章(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用笔画出疑难生字
2、老师出示词语指名生读
漏过空隙捎带甚至追逐一翘一翘搏斗
腹部小卵积水透明迅速吃饱蹦跳
3、全班齐读
4、默读课文,谈感受
(1)边读边想,画出你对小虾的了解,谈谈作者对小虾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小结:自读就已经能了解这么多关于小虾的特点了,说明你们很会读书。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1、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喜欢小虾的哪些方面?为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特点到课文中划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并说明理由。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1)随时补充你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2)教师适当作指导
①学生说到第二自然段,采取指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小虾样子的可爱。
②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小虾吃食物时的动作进行交流。
a、先让学生说自己喜欢这一段的原因,体会小虾吃食物的轻巧和小心翼翼。小虾吃东西的时候有这麽多的动作确实很有趣,那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小虾的有趣?
b、在描写小虾吃食物的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顺序的词语,你找到了吗?画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c、你能尝试着说一句吗?
d、除了小虾吃东西有趣外,你认为它们还有哪些地方有趣?
③学习第四自然段,表现小虾脾气的不好。
④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相呼应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和对其生活上的关注。
四、学写生字
1、“透、迅、速”是半包围机构的生字,注意偏旁的书写
2、“虾、积、饱、蹦”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虾被我们带回家,通过仔细观察,不仅看清了它们的样子,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还深爱上了它们,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课文的写作方法。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并扩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研究课文的写作方法
2、学习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习作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小虾的哪些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试围绕哪句话写的,又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的?
2、学生仔细找,并互相交流
3、真不错,作者正是运用了围绕中心句,抓住小虾的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这种方法才把小虾写的栩栩如生的。
1、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篇小短文《翠鸟》,认识另外一种小动物请大家找找这篇文章1----3自然段的中心句,讨论这篇文章又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把文章写具体的?
2、引导学生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画出描写翠鸟颜色、动作的词。
3、集体交流
4、其实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同学们的习作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1、你想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吗?你想写些什么呢?
2、提醒学生先为自己打算写的内容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把文章写具体。
3、学生进行片断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今天我们不但认识了可爱的小生灵――小虾,而且还学会了围绕中心句写作,收获真不少!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进行小练笔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作者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小虾的有趣和脾气不好入手。其中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小虾的有趣。我在讲解本段时,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中心句、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具体展开描写的。然后再展开想象,品读课文,感悟作者喜爱小虾之情。三是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的表演“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四是展开想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再让学生采用这种学法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质疑,解决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到底作者怎样生动地刻画出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九
1.练习写好“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
2.了解含义深刻的多字成语,并能正确填写。学会转述他人的话。读读背背山歌歌词,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精炼,寓意的深刻。
3.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培养对民俗风的热爱之情。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能正确填写多字成语。
1.以大舞台对话框为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查找成语的出处、作者、相关故事及成语意思等。
3.搜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以及有关节日的故事、趣闻、诗词句等。
万花筒
1.我能写:
(1)背诵形声字歌诀: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想(字义)。学习形声字,辨认要仔细。
(2)(课件出示带有“车字旁”和“舟字旁”的两组生字)说说怎样根据形旁和声旁去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并说说与车和船有关的其他带有这两个部首的字。
(3)指导观察,总结写法:“车”与“舟”变成部首以后的变化:“车”最后一笔变“提”;“舟”中间一横也变“提”,右边不出头。复习两个部首的笔顺。的间架结构:“撤”是左中右结构,要写得紧凑。其余五个字是左右结构,分占左右半格,“车”部稍窄,带“舟”部的字两部分要均衡。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根据总结的写法互评。5)认识、书写其他带有“车”和“舟”部的生字。
2.我能填。
(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瑰宝,它一般是四字的,但也有三字的、多字的。指名读填写的多字成语。
(2)很多成语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前两条成语大家很熟悉了,谁来说说后两条成语的出处、作者及成语的意思?
(师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3)你最喜欢哪条成语?为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4)课外拓展:搜集积累三字、多字成语。(如:露马脚、此地无银三百两……)
3.我会读。
(1)出示例句,比较异同:
小明说:“我每天都坚持读书。”
小明说,他每天都坚持读书。
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讲的是同一件事。不同之处:第一句直接引小明的话,第二句是转述小明的话。所以,标点改变,人称改变。
(2)总结方法:
转述他人的话时,注意改冒号、双引号为逗号,人称也要改变。
(把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一人称“我”)
(3)出示教材例句,指名读例句,练习改写。
评一评:人称标点改写是否合适。
(4)练习巩固。
妈妈说:“你说得对,我就听你的。”
1.练习写好“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
2.了解含义深刻的多字成语,并能正确填写。学会转述他人的话。读读背背山歌歌词,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精炼,寓意的深刻。
3.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培养对民俗风的热爱之情。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能正确填写多字成语。
1.以大舞台对话框为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查找成语的出处、作者、相关故事及成语意思等。
3.搜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以及有关节日的故事、趣闻、诗词句等。
百宝箱
1.听一听:欣赏歌曲《山歌不唱忧愁多》。
2.读一读:指名读歌词,纠正读音,注意停顿。自由练读。
3.议一议:这首山歌中你最喜欢哪句?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幸福快乐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赛一赛:比赛背诵歌词。(可建议学生观看电影《刘三姐》)
大舞台
1.(课件出示: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傣族泼水节场景)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什么节日?我们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借大舞台举办民族节日交流会,请各民族的代表来介绍自己民族最富特色的节日。
2.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民族节日?
(相机板书:节日名称、日期、民俗活动、传说趣闻、文学作品或诗词对联……)
3.学生独自或分组上台介绍搜集到的民族节日。
(如:汉族的新年、清明、元宵等节日,白族的火把节,瑶族的女儿节……)其他同学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质疑或作补充。
4.课外拓展:
墙报中开辟一个“民族节日大观园”栏目,鼓励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小帖子或手抄报贴上去。评一评,可设立资料详尽、制作精美、最有趣等奖项。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十
1、认识“摊、奈”等5个生字,会写“窄、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1、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升国旗仪式录像。
2、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3、心灵对话: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感想。
4、导引课题:是呀,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生字及所在词语,多读几遍。(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读书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
⑴拿出小组自制的词语卡片进行认读: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字,怎么认识的。互相教读不认识的字词,并想办法快速记住。
⑵轮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⑶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⑷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帮助释疑解难。
3、集体交流反馈:
⑴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快速认读。
为生字再找些新朋友组成词语,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⑶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全班讨论。
(有些需要深入读书方能解决的问题可写在黑板上,暂不讨论)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想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美观。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窄、摔”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细读课文,互动探究
1、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及收获,组长带领组员把大家的'收获进行整理归纳。
⑴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我”为什么不接受老板的条件?
3、集体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示描写面包店老板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品读,并结合上下文弄清其态度变化的原因──被“我”的爱国行为深深打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三、动情朗读,升华感悟
1、通过认真读课文,你觉得“我”和面包店老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或作者说些什么?请学生畅所欲言。
2、带着对作者及面包店老板的敬佩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组合: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请一组同学朗读,全班同学共同评议。
四、研读课文,体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
1、读了课文,同学们被“我”的爱国情感和中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所深深感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先写漂流过程:出发、遇险、来到小镇面包店;再写来到小镇后的情况:向老板求助,和老板谈交换面包的条件,拒绝用五星红旗交换,被老板救助)。
五、拓展练习
1、摘抄文中感人的语句。
2、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3、写一写自己读过课文的感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梧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优秀品质。
2、体会作者对梧桐树的难舍和喜爱之情,学习梧桐树的品质。
3、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理解我舍不得这棵树的原因。
1、领悟文末最后一句话“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的意思。
2、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进行片段练习。
课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树的图片,想请同学们辨认一下,它们各是些什么树?
展示一组树的图片(樟树、桃树、银杏树、梧桐树。)看过这些图片,说说看,你最喜欢哪棵树?为什么?
有一位小朋友,他家门前就种着一棵梧桐树,如今,他要搬家了,他却舍不得这棵树,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舍不得这棵树》。
板书课题:18、舍不得这棵树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感知课文。
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学生合作学习。
师:刚才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很多同学也在跟着老师小声地读,这说明同学们已经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老师就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你们,请你们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一下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同桌之间合作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拿好铅笔,把关键词句打记起来。)
3、汇报交流,课件随机出示:这是一棵普通的树。这是一棵鸟树。这是一棵花树。这是一棵果树。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
你找出的这些句子都在文章中的什么位置呢?(每段开头。)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以第二自然段为例,从内容上来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幻灯:这是一棵普通的树。它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普通得只有一个普通的名字――梧桐。
①齐读。
②“它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这句话中的“它”指什么?句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看过了这些树的图片,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比一比。(看图片)
③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梧桐树的什么特点?(普通,并板书。)所以说,“这是一棵普通的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归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④你认为“它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⑤你能模仿这段话,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说一句话吗?
4、刚才我们通过分析第二自然段,知道第一句话概括了这段的主要内容,那么其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这种构段方式叫做――(学生齐答)先总后分。
5、这棵树具有这么多特点,那么你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喜欢它,就有感情地将它读出来吧。
①当学生读到“这是一棵鸟树”时,板书:鸟。并出示鸟儿在树上鸣叫的画面,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②当学生读到“这是一棵花树”时,板书:花。并出示树上开满花儿的画面,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的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一个人”这句话中的“灌”和“染”的?
③当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模仿“香甜香甜”“乐呵呵”,说几个abab、abb式的词。板书:果。
④当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灵性”一词,板书:有灵性。
6、这还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自然段。(齐读第七自然段)。
品析句子:
①这些年来,虽然我没给梧桐浇过水,施过肥,但它给我们的,却是那么好,那么多。
a、它给过我们什么?
b、这句话表现了梧桐树的什么品质?
c、用“虽然?但?”说句子。
②我常常觉得,家里有四口:爸爸、妈妈和我,还有这棵梧桐树。作者把树当成了我们家中的一员,说明了什么?(我对梧桐树的喜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你能怀着对梧桐树的喜爱之情再读这段话吗?指名读。(重点指导读“那么好,那么多”。)
④你认为这还是一棵怎样的树?请你模仿前几段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说一说。
7、我为什么舍不得这棵树呢?文章哪几段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首尾两段)
这两段都抒发了作者对梧桐树的难舍之情,在写作上具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两段,(男同学读第一段,女同学读最后一段。)
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因为你活在我的心里了。我也要长
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
三、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诵。
颂梧桐
虽然你没有华丽的外表,但你的心灵却异样的美丽。虽然你不善于表达,但你用最真诚的心感化别人,正因为有你的给予,我们才有听不完的音乐,闻不完的香味,吃不完的果子。
正因为有你的呵护,我们才能幸福、快乐、茁壮地成长。你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颗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树,一棵为祖国争光的树。
2、同学们,请你们在自己的身边找找,都有哪些人也是像梧桐树这样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
《舍不得这棵树》是一篇散文。作者围绕自家门前的那棵梧桐树,用深情的文字赞美了它是一棵鸟树、一棵花树、一棵果树、一棵有灵性的树。借梧桐树不求回报的优秀品质,抒发了“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的志向。
在教学时我抓住两关进行突破,重点让学生理解“我”舍不得在棵树的原因。难点是让学生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的含义。
一、从文中找关键句,体会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这棵树是那样让作者舍不得。它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是关键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采用一问一答(师:这是棵怎样的树呢?生:这是一棵……)的方式分别出示第2―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他们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学生思考,交流中逐渐明白,这五句话都是各自然段的总起句,能使读者恩快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正因为它是一棵这样的树,所以作者舍不得它。
二、读中领悟
作者把梧桐树当做家庭成员,说明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人和树(自然)相处是那样和谐。已经融为一体。“它给我们那么好,那么多”体现了什么?体现了树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结合课文的怎样理解的?孩子们纷纷发言,都一致表示:“我”要像这棵梧桐树那样,做一个给人们带来好处、带来欢乐、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人。成为一棵真正会走路的树。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2.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2.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品词析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理发店情景图。我们每个人都去理发店理过头发,但是有个叫小沙的小朋友最怕去理发店理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剃头大师》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1)“剃头大师”在课文中指的是谁?(2)“剃头大师”的理发水平怎么样呢?(3)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呢?
设计意图:
出示理发店情景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验证识字效果。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剃tì执zhí否fǒu骂mà仇chóu惯guàn刑xíng替tì
厘lí摸mō
剃――梯仇――亿刑――形摸――模
(1)读音难点主要有“执、仇”(翘舌音)。
(2)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4.课件出示“我会写”。
(1)指名读字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2)指导写字。
①注意“鬼”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②“仇”字的右半部分是“九”不是“丸”。
③注意写好“表”“差”的横。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到了哪些人?
(3)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最有意思?画出来读一读。
2.交流汇报初读结果。
(1)“我”给表弟小沙理发的事。
(2)课文写到了小沙、姑父、理发店里的老剃头师傅和“我”。
板书:小沙姑父老剃头师傅“我”
(3)起因(第1~6自然段):小沙天生胆小,怕剃头。小沙不愿意剃头,姑父为了给小沙剃头,每次都要押着小沙去理发店。
经过(第7~17自然段):有一次,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由于“我”从来没有给别人剃过头,所以将小沙的头发剃得参差不齐。
结果(第18自然段):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到处是碎头发。
(4)在小组内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诵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了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那么,课文是怎样描述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读句子,感悟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沙的句子,感悟小沙的特点。
出示句子: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体会:天生胆小,怕剃头。板书:怕剃头
2.课文围绕“小沙怕剃头”写了哪些内容?
共同研读:
(1)读第2自然段:小沙每次都是怎样进理发店的?姑父是怎样做的?理解:押、监督、夺门而逃。(板书:监督)
(2)读第3自然段:进了理发店,小沙是怎么做的?理解:“害人精”、怒视。
(3)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谁?小沙为什么称他为“害人精”?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他的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他的眼神也不好,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还有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剃头时,小沙吃尽了苦头,但不敢动。理解:规规矩矩、耿耿于怀。板书:“害人精”
(4)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2~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小沙怕剃头的原因。
3.课件出示“我”给小沙剃头的情景图。
(1)学生描述图画的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自然段。
4.默读课文第7~17自然段,自学提示:
(1)小沙为什么央求“我”给他剃头?
(2)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我”的心情怎样?找出相关句子。
(3)“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一说。
5.根据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板书:随意乱剪
6.分析句子。
(1)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剪头发,虽然“我”不会剪,却敢下手,胡乱剪下去,自以为动作熟练,非常有自信。
(2)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坏了,他还是无所谓的样子,真是容易满足。
(3)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给小沙理发后,小沙头发的样子。
(4)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这句话写出了小沙看到自己的头发时吃惊的样子。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事情的结果如何。(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满是碎头发,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设计意图:
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沙的特点,理解小沙怕剃头的原因,然后分段读课文,理解句子,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过程,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回顾总结,感受趣味。
1.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没有剃头经验,只是被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2.读了课文,你认为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无忧无虑美好幸福
设计意图:
运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电子版篇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第一、二行,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倒置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峨眉山半轮秋月”,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这个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颂月的诗歌,补充了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理解诗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写法。学生刚上四年级,课上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现在想想,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