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事迹读后感(十四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一
这时,大家都以为朱彦夫会安享晚年。可大家都想错了,朱彦夫拿起了笔,开始写书。朱彦夫说:“我曾是26军中的一名战士,指导员曾说想将26军与敌军奋战的过程写下来,让大家知道我们当年与敌军战斗时的辛苦,指导员不想让大家忘记那段历史,可还没等他把那些事情写下来就牺牲了,所以我就想写书,完成指导员的遗愿。”
因为没有手握笔,朱彦夫就只能拿嘴叼着笔写,其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其一,练习用嘴叼笔,这不容易控制力度,一不小心就会将字写花甚至将笔咬烂,朱彦夫不知练习了多久,咬烂了多少支笔;
其二,朱彦夫的文化水平不高,每当遇上不认识的字时,只能去翻字典,写书期间,他足足翻烂了四本字典;
其三,朱彦夫身体不好,仅剩的右眼视力只有0.3,再加上他身上有许多伤病,经常发作,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最艰难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
为了朱彦夫的身体,妻子将纸笔都藏了起来,不想让他继续写。朱彦夫得知后,急得直接摔下了床。妻子见状,只能哭着将纸笔还给了朱彦夫,嘴里一直念叨着:“你这是何苦呢?何苦要这样折磨自己!”朱彦夫只回了一句:“我要完成指导员的遗愿。”
一本33万字的书终在7年后,在这位没有双手的老人笔下写了出来,这本书的名字叫《极限人生》。朱彦夫写这本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完成指导员的遗愿,只为告慰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友们。
在我们看来,朱彦夫一生是悲惨的,可他却不这样想。他说:“我是一名老兵,虽在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可我一生是幸福的。毕竟我还活着,我还能为祖国做贡献,我还有子女,他们带给了我许多欢乐,比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觉得我已经很幸福了!”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二
战场受伤依旧发光发热
后经鉴定,朱彦夫身上的伤十分严重,唯一的右眼视力也下降为0.3,加上他的四肢都被截肢,因此被评为特等伤残病人,国家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以及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之后的日子有保障。可朱彦夫却觉得,他不用其他人帮助也能自食其力。
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后,朱彦夫的身体情况很快有所好转,他也被转到了休养所进行休养。在休养所那段日子,朱彦夫受到了极其优越的照顾,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他不想只能躺在床上被人照顾。
1956年,朱彦夫从休养所离开,回到了老家张家泉村。从接到朱彦夫要回来的消息时,母亲就开始期待了,她已经有很多年没见过孩子了,她心想:“孩子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有没有长高?战场上那么危险,希望不要受伤啊!”就这样,母亲每天都坐在村门口等待,终于她等到了儿子,可当她看见儿子的模样时,直接吓得晕了过去。
醒来后,她看见坐在床边的儿子,看着儿子残缺的四肢以及眼睛,她抱着朱彦夫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彦夫啊,我的儿啊,你怎么成这样了?明明走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回来就成这样了?早知道会变成这样,娘当初就应该拼命挡着不让你走!”
朱彦夫说:“娘,我不后悔,如果没去战场我才会后悔。娘你别伤心了,我又不是完全没手没脚了,你看还能动的,我还能走起来。等我再练习一下,保准变得跟以前一样,娘,你要信我。”随着朱彦夫的安慰,母亲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她双眼含泪说:“彦夫啊,娘信你。”
之后,朱彦夫每日都练习拿勺子吃饭。因为没有双手,朱彦夫就只能用手肘处夹着勺子,其困难可想而知。一个不慎,勺子里的饭就会全部洒掉,碗也会从桌上掉落,在砸了上百个碗,将饭菜洒了数百次后,朱彦夫终于掌握了用手肘拿勺子吃饭的诀窍。
此外,学习装假肢、练习走路也是朱彦夫每天的必修课,装假肢还好说,练习走路却十分困难。每次愈合的腿部伤口都会被假肢磨出血,他的房间总会传出一阵痛呼,这让母亲担心不已,但她还是选择相信儿子。8个月后,朱彦夫终于能下地走路了。
自从朱彦夫生活能够自理后,他注意到家乡毫无变化,他之所以参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好。可现在的生活还是十分贫穷,甚至很多人家中都揭不开锅。朱彦夫急切想助家乡脱贫,那他又能做什么呢?
成为村子里的朱老师
在部队接受过一些文化的朱彦夫,觉得要想让乡亲们富起来,就必须先提高乡亲们的文化水平。想到这,朱彦夫立刻与母亲商量,将自家的一间房子腾出来当做村里的图书馆,他还用国家发给他的补助金买了200本书供村民阅读。
其实,村民们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实在太穷,没钱读书。一听到朱彦夫在家办了个图书馆,还能让他们免费进去阅读,大家都立刻跑到朱彦夫家中。可一段时间后,村民们的热情褪去,朱彦夫家中的图书馆基本无人造访,这种现象让朱彦夫有些摸不着头脑。
询问得知,村民们白天都要去地里干活,没时间来看书,关键是他们不识字,有书也看不懂。朱彦夫又开始办起了夜校,自己当老师。村民一听竟有免费的书读,纷纷都报名这个夜校。一段时间下来,村民们大都认识了些字,图书馆也逐渐迎来了许多人。
办这个夜校有一个十分困难的地方,那就是走夜路。虽然朱彦夫已经能在平地上走路了,可夜校离朱彦夫家有2里多路,一路上还有许多沟壑,若是白天还好,晚上黑灯瞎火的,朱彦夫经常因路面不平而摔倒。
不过朱彦夫一直都没有放弃,他觉得学知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若累他一个人让村子里大多数人都摘掉“文盲”的标签,他也是十分高兴的!
成为村子里的村支书
1957年,朱彦夫被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张家泉村改变落后的现状,发展种植业。可朱彦夫对村子的地理以及土壤环境都不了解,他只能拖着假肢爬上村子的各个山头,观察村子的环境,为村子制定合适的种植计划。
朱彦夫的假肢足有17斤重,长时间走路极累,村民们都劝朱彦夫不要出门,想了解什么问他们就行,他们去帮忙查。朱彦夫为了不让村民们担心,只能听从大家的劝说。当时,他并没有停止对村子地形的调查,只是将时间从白天挪到了晚上而已。
调查完毕后,朱彦夫带着村子里的村民在山头打造梯田,开垦出了200多亩可种植的良田。不仅如此,为了缓解村里水源困难的现象,他还带领村民到各个山头寻找合适钻井的位置。山路很难走,经常会有看不见的沟渠,导致朱彦夫多次摔倒。
某天,朱彦夫又和村民们分头在山上寻找钻井位置。可一不留神,直接摔进了沟里,他的拐杖和假肢都被摔掉了,他只能用残肢撑起自己,一点点爬出沟。可他怎么都够不着沟的边缘,身上也被沟里的小石子刮出了很多伤口。
幸好这时,离朱彦夫不远的村民听到动静赶了过来。看到这一幕,村民瞬间红了眼,他赶紧将朱彦夫从沟里抱出来,看到朱彦夫的模样,村民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说:“老朱啊,你这是何苦呢?为了我们值得吗?”朱彦夫回道:“值得!”
时间过去数年,村子里终于有了12口井,还种上了2万株桑树,10万株花椒,40亩苹果园。在1978年时,朱彦夫通过多方走访,成功让村里通上了电,这些都让原本贫穷的小山村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村子在朱彦夫及村民们的努力下慢慢变好。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三
1950年11月,朱彦夫所在的26军在进入朝鲜战场后,分到了争夺朝鲜长津湖地区250高地的任务。可经历数次争夺战后,我军在250高地上的战士只剩下朱彦夫一人,虽然朱彦夫勇往直前,但是一人始终难抵美军的狂轰滥炸,他很快就被手榴弹炸晕。
恍惚间,朱彦夫好像听到有人在叫他,这让他清醒了点,不等他睁开眼,这被唤回来的一点意识又消散了,直接陷入了沉睡。等他再次醒过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了一张床上,入目是一片白,他浑身上下都很痛,嗓子也很干。
他意识到自己这是在医院,就想开口叫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他发不了声。幸好旁边病床上的志愿军战士发现朱彦夫醒了,赶紧叫来了医务人员。后来经过询问,他得知原来当时在战场上,有两名志愿军战士路过,他们将自己救了起来送到了后方医院。
可是因为他的伤势实在太重,后方医院治不好他。因此部队就派人将他送回了国内的大医院。他足足昏迷了93天,这93天内他总共动了47次手术。众人都认为他可能救不活了,可他的主治医师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对他进行治疗。也正是由于这样,他才能奇迹般活了下来。
可活下来的朱彦夫并没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他感到生不如死。原来,朱彦夫的左眼在战斗时被敌军炸毁了,四肢也因长时间躺在雪地里被冻伤而致肌肉坏死,医生们不得不给他做了截肢手术。看着自己残缺的身体,他想:“我才不到18岁啊,我之后的人生该怎么办?难道要拖着这副残破的身体过完一辈子吗?我再也不能上战场了,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朱彦夫满脑子都是自杀的想法,最开始是绝食,可当医护人员发现这事后,他们不停劝朱彦夫吃饭,不要有不好的念头,绝食的方法只能放弃。此后,朱彦夫还想到了很多其他的自杀方法,如跳楼,拒绝治疗等,这些都被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制止了。
部队领导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专门来到医院,对朱彦夫说:“朱彦夫,你这么做对得起和你并肩作战的兄弟吗?对得起拼死拼活把你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医生吗?对得起你的母亲吗?我知道你接受不了现状,但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怎么知道你未来不会有一番大作为?”
这番话如雷贯耳,让朱彦夫羞愧地低下了头,他想到了自己的战友,看着身边的医生和护士,又想起了家中的母亲,朱彦夫终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四
哪有什么永远安逸的生活,只是有人一直在负重前行罢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句话都适用。在过去,战士们为了保护我们的祖国不受外敌侵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知有多少人曾为祖国受过伤,并牺牲在战场上,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尊敬!
1950年,在朝鲜长津湖250高地上,发生了令我们十分心痛的一幕。敌军仗着自身武装力量强横,对处于250高地的我军战士进行了疯狂的攻击。敌军的数次攻击使我军驻250高地的志愿军战士死伤惨重,到最后就只剩下一名战士站在战场上。
他望着前方来势汹汹的敌军,看着躺在地上不知生死的战友,这时的他没有退缩,只想继续战斗,他要为战友们报仇。擦干脸上的泪水,端起手中的机枪,他朝着敌军奔去,大喊道:“就算我死,也要把你们一起拉下去!”
听着这名战士如此洪亮的喊叫声,敌军被吓得一愣,他们停止了向前的步伐,转而往那名战士所在处扔手榴弹。随着几声巨响,这名战士也躺在了战场上。幸好,他活了下来,可他却生不如死!
这名战士就是朱彦夫。
幼年贫苦,长大后为国奋斗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出生在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父母共育有7个孩子,可家中只有几分薄田,朱彦夫的父母只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不被饿死,其他的什么都保证不了。可就算是只管几个孩子的吃食,这也是一项非常难完成的任务。
为了能养活孩子,父母每日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后才回来。长此以往,父母的身体都有些病痛。更不幸的是,本就贫苦的生活还遇上了邪恶的日寇。日寇攻进了朱彦夫一家所在的村子,幸好父母及时将他们藏了起来,他们七兄妹才成功躲开了日寇的搜查。
可在之后的日子里,日寇时常造访张家泉村,村子里的食物都被抢光了。1943年某天,父亲为保护自家的粮食不被抢走,被日寇活活打死。被抢走食物的朱彦夫一家生活变得十分困难。祸不单行,这年村子又遇上了饥荒,朱彦夫的4位兄弟姐妹都因饥饿或疾病接连死去。
家中长辈也只剩了母亲一人,为了养活孩子,她只能在不种地时带着孩子上街乞讨。村子里的村民们在看到朱彦夫的母亲时,即使自家也很难,可也会分一点食物出来,这让朱彦夫家非常感谢。
沂源县于1944年解放。解放后,朱彦夫家分到了土地,且种植得到的粮食都能自己拿着,因此朱彦夫家的生活变好了许多。看着在街道上走来走去的八路军战士们,朱彦夫的脑海中涌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加入八路军。
某天,朱彦夫拉住了一名在街道上的八路军战士,他说:“我也想加入八路军,可以吗?”八路军战士见朱彦夫年纪不大,便说:“可以是可以,但是战场上很危险,稍有不慎小命可能就没有了,你确定要现在加入吗?还是等你长大一点再加入吧。”说完,这位战士摸了摸朱彦夫的头就走了。
朱彦夫对战士觉得自己年纪太小不让自己加入八路军的行为,感到十分气愤,他想着:“为什么我不能加入,年纪小不代表不能上战场啊,他这是偏见!战场上哪有那么多伤亡,肯定是在骗我。”之后的某天,朱彦夫得知战场上战士们的伤亡情况后,内心霎时陷入迷茫。
他想:“原来那位八路军说的是真的,战场上真的很危险,那我还要加入吗?还是在家陪母亲?”再后来,八路军走了,埋伏在附近的国民党军队来到了村子,将村子上的粮食和牲畜洗劫一空。看着自己养了许久才长成的家禽被夺走,听着大家的哭泣声,朱彦夫握紧了拳头。
1947年,他终于下定决心:他要参军。就算会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也要参军,他要让曾帮助过他家的村民们,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都过上好日子。他先是与母亲说了这件事,他说:“娘,我想加入解放军,把那些坏人都赶跑。”
可是母亲却说:“彦夫啊,你有这个想法娘很赞同,但是你的年纪还太小了。村子里去参军的人年纪都不小,你要么等过几年再去参军吧。”朱彦夫反驳道:“娘,我不小了,我已经14岁了。我就想去参军,我就想让娘和村子里的人过上好日子,不用每天都担惊受怕的。”
就算朱彦夫反驳,母亲也不同意他参军,朱彦夫对此十分沮丧,可他并没有因为母亲反对就放弃参军的想法。他认为既然母亲不同意,那他可以自己偷偷去。
某天夜里,朱彦夫拿起早就准备好的包袱,轻轻推开门,朝着一支解放军队伍的驻扎地前进,不知走了多久,他终于走到了。来到解放军驻扎地后,他对一名解放军战士说:“同志你好,我想加入解放军,我想让村民们和我家人都过上和平的日子。”朱彦夫在说这句话时,眼神中散发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坚定,这让那名解放军战士无法说出拒绝的话。
终于,他成功加入了解放军部队。在简单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后,他就跟着部队参加了孟良崮(gù)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朱彦夫勇往直前,不退缩,得到了部队战士们的称赞,他们都说:“你这小战士不错,要再接再厉啊!”听着战士们的夸赞,朱彦夫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朱彦夫在后来又跟着部队进行过许多次战斗,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合起来差不多有上百场。他的身体也因此多处负伤,可他从没想过退缩。此时,朱彦夫年龄虽不大,可他早已锻炼出了钢铁一般的战斗意志。
1949年,朱彦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这年他才16岁。看着敌人节节败退,朱彦夫心想:“敌人应该很快就能被击退了,我也可以回家了。不知道娘有没有生我的气,当时没跟她说就偷偷跑出来参军了,娘不会不理我了吧?”
怀揣着对母亲的思念,朱彦夫在战斗时更加拼命,他想早日回家看望母亲,跟母亲说一声抱歉。可他没想到,国民党被击退后,朝鲜战争又爆发了。为保护我国疆土,我国派出了一批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
当时,朱彦夫有些拿不定主意,可最终他还是觉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此他毅然跟着志愿军队伍前往了朝鲜。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五
20__年热播的电影《长津湖》让71年前的那场战役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的第二次战役,这场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态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区域,为后面的胜利谈判奠定了基础。
可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队,我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要打赢这场战争,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饿死、冻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有的连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下,为了伏击敌人,因长期卧伏在雪地里,最终整个连都被冻成了冰雕。被人们称为“冰雕连”
透过这部电影,长津湖战役和“冰雕连”再次被人们知晓。可是却鲜然有人知道,在这场战役中还幸存下来一位“冰雕战士”,他在这次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一个眼球,在昏迷了93天,历经47次手术后顽强的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精彩,这个人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出生在1933年,那个时代,穷苦人家居多,因为穷得没有粮食,朱彦夫原本兄妹7人,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个孩子。在父母的终日劳作下,一家人勉强度日。10岁那年,朱彦夫亲眼目睹了父亲惨死在日本人手中,从此恨透了日本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家还要受外国人的欺负。
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努力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种子已经悄悄生了根。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1947年,碰到了前来招募士兵的解放军,才14岁的朱彦夫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在军队里,朱彦夫感受到了温暖和团结,他肯吃苦,不怕牺牲,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役,可谓战功赫赫!而最惊心动魄的战役正是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次长津湖战役。这次战役改变了他的一生。1950年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第9兵团被派往长津湖地区与美军争夺“250高地”。
长津湖地区有着非常恶劣的地理环境,当时正是50年一遇的严寒天气,雪花飞舞,到处都被厚厚的雪覆盖着,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毫不退缩,与敌军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整个连拼得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了。他看着同志们一个个死去,心里无比痛苦,战场上的情况却容不得他悲伤。
他把周围唯有的三挺机枪搜罗到自己身边,不顾一切地轮换着疯狂扫射,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誓死也不能丢失阵地。这时忽然飞来几个手榴弹,朱彦夫习惯性地抓起手榴弹就往前扔,当他想继续扔第二个手榴弹时,只听“轰”的一声,朱彦夫就失去了直觉。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彦夫竟醒了过来,这时候,战斗早已结束。迷迷糊糊中感觉脸上有一个黏黏糊糊,冰冷的东西滑到了嘴边,饿极了的朱彦夫来不及多想,就把嘴边的东西吞了下去。事后才知道,那是他自己被炸出来的眼球。
他尝试着想爬起来,却发现手脚都没了知觉。又饥又冷的朱彦夫又昏了过去。后来,增援部队过来,发现了他,把他送到了后方的医院。医生看到他的时候,倒抽了一口冷气,他的头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伤,血肉模糊,腹部肠子已经流到了外面。
送到医院后,迅速做了手术。由于伤势太重,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却始终有着呼吸,连医生都惊叹他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在昏迷了93天,经过了47次手术后,朱彦夫终于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痛苦地发现,他的双手双脚因为冻伤太严重已经腐烂,都被截掉了。他现在成了一个没有四肢的肉轱辘,还少了一只眼睛,剩下的那只眼睛也只有0.3的视力。只有18岁的自己,就要成为废人了吗?想到这里,他一度感到绝望,几次想自杀,却没有成功。
后来,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的生命是我们经过了90多个日日夜夜在死神那里抢过来的,也是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挺过来的,怎么现在就说不想活了?”经过这么一点,朱彦夫冷静下来,是啊,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们,自己也要好好活着。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六
昨天上午,在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记者注意到,盲人委员朱丽华身体微微向前倾,侧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台上的讲话。朱丽华是本届政协中唯一一名盲人委员,也是一名老委员。每次参加两会,她都在母亲的陪伴下,用心“倾听”。
“因为我看不见,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去听。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分组讨论。”朱丽华说,听的内容基本上都记得住。
朱丽华说,在今年的政协分组讨论中,对社会保障、民生工程以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等提案印象深刻,“我觉得我们的委员对问题分析得都比较透彻。”朱丽华告诉记者,由于身体原因,自己最近在住院,今年的提案暂时还没有交上去。“我今年准备了两个提案,一是建议在嘉兴植物园内建立一个盲人植物园,来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朱丽华说,他们平时主要靠触摸,如果建立了盲人植物园,可以让盲人去触摸花朵,通过语音解读让他们认识花朵,感受自然,这非常有意义。
朱丽华准备的第二个提案是关于聋哑人等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建议。“现在在市区乘坐公交车是免费的,我希望持证的残疾人到各县市乘坐公交车也能免费。”朱丽华表示,残疾人有这个需求,政府应尽量满足,“其实这个群体的数量不大,每天乘坐公交车的也不多。”
作为一名盲人,朱丽华每年两会写提案比一般人都会更辛苦。“我是用盲文写好,然后再用电脑传上去,我的电脑上安装了语音软件。”朱丽华说,因为提案有规定的格式,照片、方框等内容,语音软件是读不出来的,所以提案的提交还是需要别人的帮助。
朱丽华双目失明、行动不便,记者好奇她提案的素材是从哪里来的。“我开了一个推拿诊所,每天来的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这些人是我主要的消息来源。”朱丽华说,作为政协委员,市民把自己最想说的、最想政府做的跟我们说,我们通过提案的方式反映给政府。”让朱丽华颇为高兴的是,近年来,她提出的许多提案,政府相关部门都进行了采纳并且最终落实。“比方说,以前特殊学校教师退休后没有特殊津贴,我通过提案的形式反映后,现在已经有了。还有,以前残联工作的地方很小,我通过提案进行反映,后来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盲人阅览室、活动室等都有了。”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七
“ 没有库尔班校长,就没有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就不会有这么多像我一样的农牧民孩子走出农村,是库尔班校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十分感激他,库尔班校长是我们的榜样,更是家乡的骄傲。”当日,毕业于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清华大学学生穆萨·图尔贡激动地说。
乌什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边境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依麻木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汉语。
20xx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办国语小学初期,质疑声从未停止,没有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国语小学,也很少有人愿意到这所没有编制的民办学校当老师……面对重重困难,库尔班·尼亚孜咬牙坚持了下来。
“让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就要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用传统文化和国语教学帮助他们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库尔班·尼牙孜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我为库尔班校长取得这一荣誉而感到高兴,我的孩子在国语小学上学以后变化很大,感谢库尔班校长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国语的环境。”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村民艾热提·萨吾提说,他的女儿艾克代尔·艾热提今年从国语小学毕业,顺利考入内初班,他们一家人对库尔班校长充满感激。
乌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熊遇红说:“库尔班·尼亚孜入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这一消息公布后,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先进典型的高潮,进一步引领更多的干部群众树立爱党、爱国、团结感恩、争当模范的意识。”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乌什县在层层推荐道德模范过程中开展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八
3月30日下午5点,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在现场的扑火人员紧急避险,但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经全力搜救,昨天晚上6点半,这30名失联扑火人员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
其中,24个90后,2个00后,1个80后,3个70后。
4月2日上午,十一届凉山州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在西昌召开,专题研究木 里“3.30”森林火灾中牺牲人员申报评定为烈士的相关事宜。在此次森林火灾扑救中牺牲的另外27名凉山森林消防支队官兵,已经通过相关渠道上报评定烈士。杨达瓦、邹平、捌斤三位同志符合评定烈士的相关条件及要求,决定以州政府名义报省政府审批。
看到这里,老编想到某个电视剧的一个场景,主人公的父亲也是一位烈士,因为如此她在读书期间得到很多人的关怀,老师和学生眼中的”榜样“。她背负着英雄的女儿的称号,可是她却一点也不开心。她说她讨厌这个称号,因为这个称号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自己,父亲已经离开人世的事实。她宁愿自己的父亲是位普通的老百姓,而不是英雄.......
在这30名救火英雄中
有一名叫张浩的勇士
在他的朋友圈现显示
他刚刚结婚不久
最近每一个动态却都是在任务途中
张浩离开了,刚刚与他结婚的妻子该是多么痛彻心扉
在这30名救火英雄中
有一名叫蒋飞飞的勇士
最后的朋友圈同样是
奔赴火场的画面。
何为“逆行者”,这大概是最动人的诠释。
在这30名救火英雄中
有一名叫汪耀峰的勇士,今年26岁
初识汪耀峰的人常说,他言语不多;熟悉汪耀峰的人说,他总是默默付出,把豪言壮语埋在心间。
浏览汪耀峰的qq空间发现,他在火场中的壮举,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朴实的言语,道尽英雄初心:
在这30名救火英雄中
有一名叫陈益波的勇士,他刚满20岁
家人说,他两年多没回家,本想等今年9月休假
就在事发前两天,他还在电话中说,打算给小侄子买新衣服。
陈父说,小儿子从小就懂事,一放学就回家帮忙干活,“背着装满猪草的背篓小步跑”,然后还会做饭给家人吃。职中毕业后,家里不放心他出去打工,便合计去部队锻炼一下。孩子倒也争气,通过了新兵训练,成为凉山州一名森林消防员,2年后,他跟家里商量,决定再干3年。
在这期间,陈益波一直都没有回家,父母想去看望,他也不让来,“他跟我说他这边很忙,来了不能带我们出去转转,我们在外面他也不放心。”
“他爸爸经常喊腿脚疼,他就让人帮忙买药回来,上次带回来的药还没用完。”陈母提起自己的这个小儿子来,满眼骄傲,说他是个乖孩子,没怎么让家里人操心。执行任务时,父母问起,也都是“没事,不要担心,不危险。”
陈益华说,自从弟弟离家,兄弟俩见面的机会变得极少。3月28日晚上,弟弟给母亲打来视频通话,只看他身后全黑,不像在屋里,他回复道,“刚打火回来,还在山上”。母亲抱着哥哥家的孩子打招呼,他在电话那头笑着说,“乖乖,等小爸(叔)回来给你买新衣服。”
“不要买新衣服啦,就盼着你赶紧回来。”陈母回忆,那天晚上,山上信号不好,画面断断续续,没聊几句就挂断了。本想着,今年9月小儿子当消防员就满3年了,届时就会有探亲假,家里人还都盼着等着他回家。
陈益华记得,弟弟跟他提起复员后就回家开个餐馆,自己还开玩笑说他手艺一般。“我们是亲兄弟,感情不用说,我肯定会支持他。”
此次森林火灾中,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部分遗体已于4月2日运回西昌殡仪馆,进行家属认领。即使是深夜凌晨,人们也都在路口迎接着他们回家,他们走了,却给人们留下了无止尽的遗憾。
昨日,森林消防西昌大队牺牲的27名消防员的姓名与照片相继公布,也让全中国的人们认识了他们,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但是这30张可爱的面孔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愿我们的救火英雄一路走好,也愿天堂没有山火!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九
永不放弃”是致力振兴中华,表现形式是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既体现为“用兵一时”,更体现为“养兵千日”
23日晚,从里约奥运会上载誉归来的中国女排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受到数千粉丝的夹道欢迎,现场陷入一片沸腾。这是人民群众对女排姑娘们发自内心的礼赞。
在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可谓带给全国人民的最大惊喜,多少人欣喜若狂,热泪盈眶。为什么女排夺冠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广大人民群众怀念女排精神、渴望女排精神。
什么是女排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曾将其简单地概括为“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后来官方的定义是“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笔者认为,“永不放弃”是女排精神的精髓,“永不放弃”是致力振兴中华,表现形式是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既体现为“用兵一时”,更体现为“养兵千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十分需要注入“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那时,“”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开始,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要克服民众自卑心理,激发国民“永不放弃”信念,必须做出振奋人心的大事。就在这样的时刻,女排夺冠为我国送来了一场“及时雨”:中国能成功、中国人能行。有了女排精神作为催化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没有放弃社会主义,我们在加入全球化中没有放弃自力更生,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没有放弃公平正义,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放弃科学发展。
如今,我们党正全力以赴奔向“两个一百年”目标,更需要强化“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人的干事劲头却有下滑倾向,骄傲自满、小富即安、得过且过、追求享乐等不良风气有所蔓延;一些领导干部“不想为、不作为、不知为”,改革动力、改革策略、改革成效明显不足;部分企业对转型升级存在畏难情绪,一些企业宁愿关闭企业不愿再创业。就在全党实施“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时刻,女排阔别20xx年再次在奥运会上夺冠,让全国人民惊喜地看到女排精神又回来了,而这种“永不放弃”女排精神正是当前我们党、我们国家非常急需的。
实质上,“永不放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战争以来,国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多少爱国仁人志士“永不放弃”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志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今天,以同志为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充满信心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前进。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永不放弃”之梦,只有“永不放弃”,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归结为一点,就是“永不放弃”,不放弃我们党的建党“初心”,不放弃我们党为实现“初心”的不懈奋斗。
向中国女排学习,愿“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永放光芒。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十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着火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据应急管理部最新消息,截至4月1日18:30,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灭火中失联的30名扑火队员的遗体已全部找到,包括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央视新闻网)
有数据统计显示,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职业,就是消防救援人员。十余年来,中国消防救援人员牺牲人数已超300人,像20xx年衡阳大火、20xx年天津爆炸,单次事故牺牲的消防员就高达数十至上百人。而此次凉山森林火灾,牺牲的30名扑火人员,是自去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应急救援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他们是和平年代守护家园最可爱的人。
说不出的痛心难过,27名消防员中有1名80后,24名90后,2名00后,3名地方扑火人员为70后,他们大多与我岁数相差不多,还有的比我年龄小的,有太多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为我们负重前行,换来我们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危难面前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和称号,灾难过后我们不仅要悼念英雄,还要深思,避免灾难再次发生。
这些英雄值得所有人的尊敬和哀悼。灾难的发生需要我们去反思,同时希望不要盲目指责指挥机构决策不利,在调查结果没出来之前,没有任何凭据就指责指挥不利的,和重庆公交车事件中指责小车司机的有何区别呢。安心等待调查结果,而不是预设立场,毕竟即使有最科学专业的指挥,也只能降低危险,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灾害面前面面俱到。
曾经最被不看好的90后一代人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投身救援他们正在和新生代的00后一起挑起了这个时代的重担,所以我们应该拒绝网络暴力,拒绝贴标签,每个年代都有英雄,也有汉奸,贴标签本来就是将自己的主观臆断不负责任的强加在他人身上,客观的对人对事使我们每个成年人的道德底线。
英雄俩个字真的是很沉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能载入史册,逝者已逝,但是他们的亲人要继续坚强的走下去,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他们的家人,给予生活上的保障,独生子女的父母保障,他们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十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滚的惊艳里,总是浸透了迎击磨难、战胜挫折的泪腺。
当62岁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因为巨额捐资助学再次被媒体聚焦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虽然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于市区斜西街313号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内11个平方米的一间房、一张床、一位盲人靠着一双手艰难起步的推拿诊所,如今已经扩展到467平方米、20个床位。“朱丽华”三个字则已成为嘉兴市盲人推拿界响当当的品牌;
她以爱为源,以心引心,带着残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学着坚强,带着理想,不断强壮自己逆风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朋友拥有了谋生的技能,不但实现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队;
她用“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的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人次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
作为一名追光者,她是无所畏惧的;作为一名造光者,她是积极有为的;作为一名发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这就是盲人朱丽华的光明世界。
当追光者:“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xx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当造光者:“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0xx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0xx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20xx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xx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当发光者:“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xx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十二
漫漫助学之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山区里的艰难困苦比想象中的更难。
来回学校的路,坡陡弯急,有恐高症的周秀芳上山下山坐在车上都要闭着眼睛;山上的学校简陋得无法描述,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风......
初到溆浦的周秀芳,在学校附近临时找到一处废弃的两间木房,作为落脚点。为了省下钱用于助学,她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张木板床,一个电磁炉,一只行李箱,就是她在溆浦县九溪江中心小学宿舍的全部家当。
这里一周才赶一次集,周秀芳经常是一次把一周的菜买回来,自己做泡菜,喝稀饭。加上周秀芳膝盖不好,有恐高症,血压也高,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由于上了年纪,又太过劳累,周秀芳多次差点晕倒,不得已又回到宁波调养。而远在千里之外,她却依然记挂着山里的这群孩子。
虽然苦了自己,周秀芳却舍不得让孩子们受委屈。她给孩子们花钱很大方,走访贫困学生常常一送就是好几百元。
这些年,周秀芳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最美志愿者、“20__年度全国十大女性新闻人物”“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20__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湖南省“最美湘女”、宁波市道德模范、怀化市道德模范等。
为此,也获得了一些奖金,但周秀芳全部用来支助了。5000元的道德模范慰问金,她转手就给了一位山区学生治疗眼疾;获评宁波市道德模范人物的1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给山里的孩子订制了校服……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人多才力量大。周秀芳一边在支教,一边思考怎样改变这里的现状。
为孩子们争取支援,周秀芳时不时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当地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周秀芳早年在宁波教过的学生、企业家张刚看到后,立即赶到桐林小学考察。当他看到破烂的校舍、简陋的课桌椅和落后的教学条件,看到年迈却毅然选择在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时,他被深深震撼了,当即决定捐资30余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一个人影响了一群人,爱心接力纷至沓来。周秀芳的爱心支教路越走越宽,“爱心搬运”不断“升温”。她将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数万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到了溆浦山区。校服、被子、文具、滑梯、图书……除了筹建希望小学,她还通过各种途径为当地孩子筹集了大批物资。
四年多来,周秀芳在溆浦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结对帮扶近400名贫困生,累计捐款物近3500万元。
这位老人身上向上向善的精神,让村民们感动不已。今年7月,在溆浦县北斗溪镇举办的“脱贫攻坚我能行”表彰大会上,周秀芳被授予“最美北斗溪人”荣誉。
实际上,周秀芳岂止是“最美北斗溪人”,她也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是一个时代的榜样!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72岁的老人,原本可以在大城市与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安享晚年,或者也可以在资助一所学校后就“打道回府”,一样也是“功德圆满”!
可是,周秀芳偏偏要长期扎根在最偏远的小山村里“折腾”,让自己受苦受累、操劳操心。
周秀芳离乡背井、千里支教,来到这个偏远山区究竟图什么呢?对于她的行为,很多人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有的人说她是傻子。
其实,周秀芳并不傻,而是懂得知恩图报,她要给自己“还愿”。这个“愿”,就是为了报答当年一位姓鲍的老师对她的无私资助。
小学四年级时,周秀芳曾因家庭贫困没法上学。“后来鲍老师来到我家,说我不读书可惜了,是老师帮我交了学费。”
正是因为少年时期这段困苦的经历,让周秀芳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力量。长大以后,她就一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贫困孩子做点什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曾经帮助过她的恩人。
这就是周秀芳这些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在贫困山区支教的最朴素的心愿和最大的动力。
不为名、不为利,活受罪,这样做看起来确实“傻”,但周秀芳决定还将继续“傻”下去!
不过,周秀芳的这种“傻”,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也是尤为可贵的。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傻子”心甘情愿的默默付出。如果人人都耍小聪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怎样的情况呢?
当前,扶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贫困还没有彻底消灭。在偏僻落后的山区,许多方面都还非常艰苦,比如有的地方学校依然破旧不堪,有些孩子读不起书。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因为有大批像周秀芳这样“傻”的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家园才变得越来越美丽。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十三
经全力搜救,四川凉山木里县森林火灾30名失联扑火人员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遗体运回,成千上万死命自发走上街头,手持菊花哀悼,迎接英雄,这一夜,凉山注定无眠。
这是多么悲壮的场面,人们没有等来自己的亲人、朋友、战士的凯旋而归,却等来如此的噩耗。
他们也曾是一群与我们一般年纪的少年,最初成为消防战士,或许只是因为觉得军装很帅,一旦穿上军装,哪怕明知前方生死未卜,也会毫不犹豫的前进。
他们穿梭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崇山峻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他们克服每一次大雾,沙尘或狂风暴雨,却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是滔天大火,还是待救的猫猫狗狗,警情就是命令,服从命令听指挥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为人民服务”是职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求感激回报,也不为英雄之名。他们背负万家灯火,却常常辜负最亲的人,自古忠孝难两全,他们把孝顺给了国家,给了人民,他是外婆最亲的人,可是在他心里,万家灯火才是他最亲的人。每次在路上看到这群最可爱的人都忍不住驻足,每次听到消防车出警的声音,都忍不住的为他们捏一把汗。
不曾有英雄的姓名,却拥有英雄的生命,穿过匆忙人群,你逆火而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和平时代最危险的工作之一,然而总有人矢志坚守,总有人逆火而行,总有人用生命守护人间安宁。
你们受过的伤终得成为你们勋章,你们为人们付出的牺牲,终将成为永恒的大爱,永存人间!
致敬逆火英雄,一路走好!
感动中国四川森林消防员先进事迹观后感【4】
“你想当兵吗?”,“想”,“为什么”,“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不后悔,军人伟大!当兵有意义!”。“我是中华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这些军人们的宣誓与使命你们还记得吗?
20__年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689人第一时间,奔赴到灭火的救援行动中。
20__年3月31日,扑火队员在转场途中,风向突变,山火爆燃,30名消防队员来不及撤离,全部葬身火海,这30人中,有三名70后,一名80后,24名90后,两名00后,“难忘的一天,爬山涉水,将近走了15个小时,全身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就是森林火灾消防队中队长张浩,留给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今年,他还未满29岁,刚结婚不久,事发前,他正在用两周仅一次的轮休,陪伴着家人,习惯着时刻绷紧神经,随时接受命令的他,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救援,却不曾想,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今天,网络上全是大家对凉山30位牺牲者的哀悼,人们称他们为英雄,承担为最可敬的“逆行者”,可我觉得,英雄这个词,太过悲怆,它是苦难的产物,是不得不藏起的恐惧的孤勇,是无数鲜血造就的词汇,却唯独不是幸福的归宿。如果可以,多希望这个世界,永远不需要英雄,多希望人生向前的路上,永远没有“逆行者”,多希望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愚人节的一场玩笑,但希望只是希望,逝者已逝,愿活着的我们,能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些素未谋面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它弥足珍贵,无论如何,英雄都应该被铭记,英雄都应该被敬仰,英雄,都应该永垂不朽。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英雄,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向本次任务牺牲的消防队员致敬,愿你们一路走好,愿天堂再无大火,愿世界一片祥和。
朱彦夫事迹读后感篇十四
28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感动了大江南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当时年仅26岁的嘉兴盲人朱丽华,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励下,自强不息,在黑暗世界里创造了一份光明的事业。
然而,朱丽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见到张海迪,零距离聆听她的教诲。昨天,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嘉兴赛区的活动后,晚上7时40分,抽空在嘉兴国际奥林匹克酒店12楼,与朱丽华坐在了一起。
两个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年龄仅相差2岁的女性,一见面,都显得十分激动。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精神饱满地望着身旁的朱丽华,谈人生、谈学医、谈心得,时而细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
第一次现场听到张海迪的声音,朱丽华脑海里立即浮现1983年听广播的情景。“您的声音和故事,很快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朱丽华动情地说,由于意外事故,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五彩缤纷的世界从此变成了无法抹去的黑色,是张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她挑战自己,战胜困难。
2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朱丽华凭着顽强的毅力,认真学习钻研按摩技术,自学成才取得大专文凭,成为一名中医师,并且热心传帮带其他盲人从事推拿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她将推拿诊所办得红红火火,还解决了10多名盲人的就业问题。从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计治疗的患者已达17万余人,有百余患儿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来。
听了朱丽华的经历,张海迪十分开心,并回忆起自己15岁时,随父母学习针灸和行医的经历,她意味深长地说:“盲人心里应该有个太阳,永远乐观面对生活。”朱丽华也感慨地说:“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说话间,两人都开心地笑了。
当了解到朱丽华如今不仅是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还是市政协委员,并先后获得嘉兴市残疾人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等各种荣誉时,张海迪连连称赞。
谈话很快就超过半小时。作别张海迪,走出门外的朱丽华仍显得十分激动:“这半小时将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我将永远珍藏,继续努力,多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