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绿山墙的安妮 读书心得(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绿山墙的安妮 读书心得篇一
在我每次读书时,看书总是一目十行,有时还不想看书,是安妮让我对读书的习惯有所改变。
安妮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还很会说话(说的几乎是废话)。再一次一次的困难中,都能自己解决。就说安妮不能和戴安娜玩的那件事吧!
安妮是一个无依无靠地孤儿,她瘦得皮包骨头,脸上长着雀斑,头发也是很可笑的红颜色,但她很幸运地被马莉拉和马修兄妹所收养。一个十一岁的女孩。一头红发,一脸雀斑。她的父母因染病死去。就这样的一个女孩,对生活从不悲观。后来,她被绿山墙的一老兄妹马修、马瑞拉收养。她的嘴巴一刻也闲不下来,总爱现入无边无际的幻想之中。马修很喜欢安妮的性格,因为她爱幻想爱说话,对一切事物都很喜爱,当她被带到绿山墙的时候,她却被马莉拉的态度所刺伤,我能体会出来安妮是一个很敏感的女孩,她又有和我一样的暴躁的脾气。
马修很喜欢听安妮说话,安妮讲话啰喱啰嗦,马修就喜欢这样的女孩子,而马莉拉先前对她的态度不太好,可过了一阵马莉拉一有点喜欢啰哩啰嗦的安妮了。
安妮尽管出身凄凉,但她常常自己温暖地幻想,把一切都不愉快都抛在一边,她想象自己是一个高贵、漂亮、典雅的女孩,她常常幻想着,绿山墙是自己的花园,自己是一个美丽的公主。不仅如此,她还非常有爱心,在马修去世后,马莉拉准备把绿山墙卖掉还债,安妮阻止了她,安妮为了保住绿山墙就退了学,并且留了下来和马莉拉一起生活。
这本书描写的风景很美,我读着读着好像也进入了绿山墙,和安妮一起感受她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说为什么安妮拒绝拿奖学金呢,原来是因为不想离开养育她的马修和玛丽拉,要是我呀,肯定会去拿了奖学金,然后再回来陪妈妈。
怪不得连马克吐温都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最令人感到和喜爱的儿童形像!
我有时会发现,故事中的安妮,就在我的身边。虽然她不断闯祸,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从生活中发现乐趣。
读读这个故事,相信你一定可以交上这个朋友!我喜欢安妮!我要学习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 读书心得篇二
《绿山墙的安妮》是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小姐创作的。主人公安妮居住的爱德华岛上环境十分安宁优美,树木茂盛。作者的文笔自然清新,富于表现力,尤其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让我领略到了美丽的海岛风光,使我梦想有朝一日能住到这样的风水宝地,哪怕是小住一阵也行呀。
安妮的养父马修、养母玛丽亚这兄妹俩都十分严肃而保守,却对安妮疼爱有加。近邻琳达夫人和巴利夫人还和她有过小纠纷。婕恩、露比等是安妮的挚友,其中,黛安娜和安妮是最佳玩伴。这个名叫安妮的小姑娘,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言辞,一切平常的事物在她的眼里妙趣横生。她活泼好动、不拘小节,并因此而干出了许多出人意料而又啼笑皆非的事情,我被她的性格深深吸引。
当安妮小的时候,就早早成了孤儿。这个长得不算漂亮,脸上布满雀斑,只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洋溢着一股活泼调皮的神气的小姑娘,虽然几次被领养,辗转到过n个地方,但她仍保持一颗善良、乐观的心。后来,她被马修、玛利亚领养,在绿山墙逐渐长大。她上四年级的时候,14岁的吉马巴特称她的辫子象红萝卜,安妮一气之下走出了校门……接下来一次安妮又不小心将黛安娜灌醉了,因此得罪了巴利夫人,为了见到黛安娜,她又重新回到了校园。但,巴利夫人却不以为然,直到安妮救了黛安娜的妹妹小蜜妮。可是安妮依然讨厌吉尔巴特,甚至恨他。无论吉尔巴特怎样道歉,安妮就是不愿原谅他,也正因为吉尔巴特成绩很好,安妮就暗中与他较劲,这促使她成绩突飞猛进。
最后,马修因艾贝依银行倒闭休克而死,安妮获得了艾普林奖金并顺利毕业。但玛利亚的眼睛几近失明。尽管雷多蒙大学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安妮,可安妮还是放弃了,为了玛利亚、为了岛上的孩子们,她留了下来……吉尔巴特也因为家境不太好当了老师。安妮在白沙村教学,吉尔巴特在亚凡利村,他就主动要求两人互调,安妮也因此原谅了他。
书的结尾:安妮走在绿山墙和学校的小路上,熟悉的美丽风光让她的想像更加丰富,梦幻更加绮丽,她心中产生了一种永远无法泯灭的快乐之感。人生反复无常曾让安妮困惑和失望过,但安妮还是坚信,人生的旅途尽管遥远,但也充满了幸福。她不禁感慨万千:冥冥之中,凡事皆有天意!岁月轮回,美好的世界又何时不在呢?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苦难是一笔财富”。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今后,我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与朋友亲人和睦相处,珍惜和他人的情谊。
朋友们,看完了我的读后感,你们是不是也想一睹为快,认识一下绿山墙的安妮呢?
绿山墙的安妮 读书心得篇三
夜深人静,我开始读《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四周静极了,孤零零的安妮坐在车站里,等待着她的新主人来接她。
透过字里行间,我看见了喋喋不休、眼里闪闪发光的小安妮,被卡斯波特先生接走,来到了绿山墙农舍。当卡思伯特的马车开过安妮听说的“白色的欢乐之路”时,安妮是那么地陶醉,她几乎要被这繁花似锦的景色给“吓”住了。我真不敢相信。
我本来脑子和心都很清楚,可现在却被安妮给迷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慢慢醒过来。我看着这位红发飘飘、满脸雀斑的安妮在谈论幸福是神奇而简单的,我的心快活极了。安妮仿佛一根魔法棒,她只要一说花香扑鼻,你就会立刻陶醉在花香之中;她只要一说树高大粗壮,你就会立刻觉得大树参天耸立。
深夜了,我把《绿山墙的安妮》放在床头,我听着树的沙沙声,渐渐地进入了梦想。这时,安妮从书中跳出来,悄声对我说:“听,树在说梦话!”
就这样,我与安妮越来越亲近,我与安妮一起分享激动、欣喜与悲伤。我觉得我的身体变轻,进入了安妮的世界,我与安妮哭哭笑笑,跑跑跳跳……安妮在绿山墙农舍找到自己的家,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安妮爱生活,她对待爱与恨、善于恶同样公平,就因为这样,安妮把我实实在在地迷住了。
我喜欢《绿山墙的安妮》,更8喜欢我们的安妮·雪莉,真的,真的,真的!
绿山墙的安妮 读书心得篇四
看完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绿山墙的安妮》,我很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描述了住在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娜兄妹,原本打算到孤儿院里领个男孩来帮他们,但却领了个女孩安妮。安妮来到马修家,生活得很快乐。她用自己善良的心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真挚的友谊。但马修的全部存款,因存放的银行的倒闭而全没了,马修受不了这样大的刺激死亡了。后来,玛丽娜被检查出眼睛有问题。当玛丽娜打算卖掉绿山墙时,安妮决定放弃学业,留下来陪玛丽娜。后来安妮为了马修和玛丽娜认真读书考上了皇后学院,争取到上雷多蒙大学的机会,这是她的希望啊!但安妮却放弃了,她回到绿山墙照顾了失去哥哥眼瞎的玛丽娜,她在绿山墙当了教师。
我觉得这是安妮的感恩。我觉得每个女孩都应该像安妮学习她执着、真诚、善良的心。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隔离的越来越远了,虽然有很多人竭力去帮助别人,用温暖来融化整个世界。如果我们都能像安妮那样,把友情、亲情以及那些美好的东西看的很重要,那么一定会少许多邪恶的事。学会有一颗大自然的心,和大自然交朋友。
每当我读到绿山墙景色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当时的情形,仿佛我就在绿山墙。在这本书里我最最欣赏的一章,它充满恐惧和欢乐,它就是第二十章‘百合公主’的灾难,剧情是这样的:在某日下午露西琴恩以及戴安娜在树下,正巧碰见安妮,她也加入了,安妮演艾伦公主,露西演亚瑟王,戴安娜演兰斯洛,他们把艾伦公主推下河,艾伦公主躺在木板上,在小河中流啊流,不知过了多少分多少秒。突然,在一座桥下面,板破了,安妮不得不爬到桥梁柱上面,正好吉鲁伯特划着小船经过,把安妮救了下我来。好险哦·····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干什么都要坚强。安妮有一点跟我一样,想象力太丰富了,想象有什么幽灵之类的。但她教会了我,什么想象都不是现实的,也教会了我干什么事情不能马马虎虎,吊儿郎当的。
绿山墙的安妮 读书心得篇五
合上书,轻轻舒一口气,目光缓缓移到了那阳光明媚、树木葱茏的窗外。刚刚读完的那本书——《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小主人公安妮的形象好像浮现在我的眼前。不,应该说是她和他们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安妮·雪莉是个孤儿,当马修和玛丽拉夫妇想在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帮助家里干活的时候,阴差阳错地把11岁的安妮领回了家。马修很喜欢这个有趣的孩子。刚开始,妻子玛丽拉并不喜欢安妮,想把她重新送回孤儿院。在马修的强烈坚持下,他们收养了这个可爱的孤儿,玛丽拉也渐渐喜爱上了她。经过安妮的不懈努力,最终考取了女王学校并且拿到了艾佛里奖学金。就在这时,马修突发心脏病离开了自己,如果再不注意保养,玛丽拉的眼睛也会瞎掉。因此,安妮自愿放弃了奖学金和去大学深造的机会,准备在当地找一份教书的工作,留下来照顾玛丽拉。这时,成绩优异的男生吉尔伯特把自己在阿冯利教书的位置让给了安妮。从此,两人忘记过去,成为了好朋友。
我真的盼望这本书厚一点,再厚一点;内容多一点,再多一点。我想,我已经真切的爱上了安妮,爱上了她那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跟一草一木交朋友和对话,还给他们每个人取了一个可爱的昵称,闪光的小湖、闹鬼的树林……她似乎能把一切悲观的事情,想得美好和浪漫。我爱上了她那乐观向上的态度——虽然自己是个孤儿,但还是始终热爱这个世界;遇到枯燥的几何数学题,又想尽办法去攻克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女王学院,在女王学院一年后结业,获得了全校独一份奖学金。我还爱上了她天真淳朴的品质——越到正式场合时,她总是会犯一些小错误,如请牧师的太太来家里吃饭,自己做蛋糕时,错把镇痛涂抹剂当成香草香精来使用;请戴安娜来家里用茶点时,把葡萄酒当成甜酒来饮用,使黛安娜大醉。
我爱她太多太多……
最后,我想用约瑟芬老小姐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安妮像彩虹一样有许多不同的色彩,每一种色彩出现时都是非常绚丽的。我喜欢那些能使我爱他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