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一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练习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二
在《8、9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8、9的加减法,通过经历“一图四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但是这一节课上下来,却让我充满了困惑。
困惑一:学生对于数学信息不够敏感。当我出示笑脸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半天也说不到正题上来,无奈我只好又提示:“你能用带有数字的话来说说这幅图吗?”才勉强让学生说出图上有5个红色的笑脸,3个粉色的笑脸。
困惑二:学生不会提数学问题。在上《8和9的加减法》以前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共……”“还剩……”这类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是从这节课来看,收效甚微。学生还是弄不清楚什么是数学问题什么是答案,即使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却不知道怎样表述出来。
困惑三:学生会计算,却说不出算法。当我出示一张口算题时,全班同学都会算,但是你要问他是怎样算出来的时,大多数学生都说:“我是想出来的”,你问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却答不上来。
总之,这堂课是在慌慌张张中结束的。这节课开始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和说算式的意义,用去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很紧,特别是下课铃声响起之后,尽管这节课还没下课,但是下课铃声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这时,我也乱了,怕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匆忙之下把不该省略的部分省略了,把该省略的部分却又留了下来。
课后,我深深的感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孩子们感知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三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四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把加减法与数的组成联系起来教学,使学生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以10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组成10。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来,即2+8=10。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从总数10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另外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这样循序渐进,既能照顾到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又能使全体学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让学生视算,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听算,听算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五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有一个情境分别出现2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接着两片荷叶靠近,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这个情境出现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这个情境的叙述中,(1)班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
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看图叙述提数学问题在之前的加法学习中已经落实,并且在作业时也要求学生说。可是为什么在今天我的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学生还是那么顽固地去说减法的意思呢。
从课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来看,她的表述是“本来有……,后来……”紧接着就是“还剩下……”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题中。在出现荷叶上青蛙图之前的一个情境是“原来有3只小鸟,后来3只都飞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鸟?”在以前学习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习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习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些学生并不去仔细领会图意而是想当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题的图意一样。还不适应加减混合放在一个课时。再说这个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当然以为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个数字相加越加越大,而这个图意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课的过程中,学习完几减几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图作为练习。而另外的先从老师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问:这时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4根,也从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给青蛙的情境图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节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于几加零,几减0掌握的还是相对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算成几+0=0。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醒改正。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六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与能正确计算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1、在情境中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在教学开始,我直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依次观察两幅图(其中第二幅图中的三个小男孩用纸遮住),有意识地让学生用三句话来说说图意,实现生活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让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把抽象的算式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赋于减法算式具体的含义。
而对于试一试,我让学生直接用三句话来说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是意思,让学生经历观察图画——语言表述——列出算式——理解算式的问题解决过程,实现具体到抽象的提升,进一步深入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
2、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如果仅靠两幅情境图来理解减法的含义那是不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例题与试一试后,让学生比较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两题都用减法来计算呢?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要用减法来计算呢?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把学生对减法认识的视野扩展到了生活中,在教学中有学生说:“我带来2个苹果,吃了1个,还有几个?”还有小朋友说:“上面有5个字,擦掉了1个,还有几个字呢?”……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生活中的数学),使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减法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
3、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算法。
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看一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与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沟通情境与算式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第二层次是动一动,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动手去划一划,通过图形的操作去理解算法。第三层次是想一想,如想想做做的第3题,第5题,让学生直接运用计算方法去计算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同,学生可能采用的不同的算法,如有学生可能采用扮手指,也有学生可能用数的分成去解决,对于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暂时不进行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感受。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七
《5以内的减法》这一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一,结合课件,理解减法含义。
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先让学生从基本出发,从认识减法的意义出发,让孩子自己通过理解来说出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减法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演示“原来有5个小朋友,后来走了两个”和“秋千上有3个小朋友,走了一个”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看图来说一说他们看到的,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飞走了、掉下来了、开走了”等等要用减法来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当孩子们把减法的意义理解了,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二,结合说图意的过程,列减法算式。
减法列示相对于加法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让学生结合图意,用三句话说说图的意思,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原来有( ),走了( ),还剩( )”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哪部分减?减去那部分?总结要从原来的一共当中去掉飞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减。虽然有一定的好转,但仍有错误,需要多加锻炼,养成说图意列算式的好习惯。
三,运用多样方法,练习口算,提高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重点。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上。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进行,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八
数字0的认识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认识之后,我想学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认数知识的基础,于是在教学0的认识之前,我先复习1—5的认识
第一环节: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让学生明白“0”的初步意义就是“没有”的意思,事实证明学生对于0并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还有2个,又吃掉1个,还有1个,再吃掉1个,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我发现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讲明白讲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听。这些课堂常规的建立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学会坐”“学会站”这些也需要在课堂里慢慢的养成。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在这个小环节里我发现虽然学生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讲的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比如我举的是“妈妈买来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叫了好多学生回答也是跟我类似的例子。很难发现跟我不一样的例子。
第二环节: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发现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这里还可以表示起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这里是第一,(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开始就是数字0,从0开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然后再让学生们指着尺子齐读0—5,再倒数从5—0。
第三个环节:教学0的书写,这个环节注意先老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写,要提醒孩子写字的姿势。现在的孩子写字姿势很不雅观,人坐不直,头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近视。
四,0的加减法运算;学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做做会做,让其看图说说,说清楚那三句话的就很少,需要慢慢的练习。算式中各个数字的意思最好也让学生说一说。要照顾到全班同学。
最后就是通过练习来加深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在这节课我觉得学生对于说话方面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九
5以内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要求掌握了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是后面学习加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部分孩子都读过幼儿园,大部分孩子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好。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这一内容上来,具体如下: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课堂上,我尽量列举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首先出示小鸡的场景图,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同桌交流讨论,交流认识到:把原来的3只和又来2只合起来共有5只。在老师小结的同时,学生用手势表示进一步体会加法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其次,在学生读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这样即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2、实践运用,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首先,出示“想想做做”实物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后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边画图形边计算,一方面继续巩固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其次,深化练习,在摆脱具体图形后学生直接应用合起来的思想计算第3题,在交流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同时通过练习,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给人以数学美的欣赏。
再次,实践应用,出示第4题的主题图,在学生自由表达题意的前提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另外,还通过计算后投信件的游戏,不仅帮助学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而且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总之,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运算方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十
有关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体现先例题再练习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有价值的。
(1)情境的创设。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评价的体现。学生在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的鼓励下,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 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解答着关于0的算式,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3)探究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大胆猜想,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能主动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学生在教师放手的自由课堂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学生经历着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1、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机智,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如我在创设情景“猴妈妈分桃子”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三只小猴吃桃情况学生不太明白时,我应该赶紧让三个学生代替三只小猴这样就更形象。
2、注意知识的提问的方式。
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时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确实太难了,应该换一种方式提问,如改为“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与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3、关注学生的发展
低年级教学要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一年级的知识很简单,很多知识孩子在学前班已学过,只是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孩子的思维习惯,这方面我以后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如在教学“0的加减 法”时,应让孩子完整的说说题意,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这次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设计的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好。
有关10的加减法课后反思篇十一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节0的加减法。与课前预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所问非所答。
如在老师提出还剩几条鱼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列出了3+0=3、0+0=0这样的算式。从中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胡乱说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后,有学生说是“交叉的”有的学生说是“两边的是挨着的,中间的是挨着。”还有的说“上面的是加号,下面的是减号”……诸如此类,种种所问非所答的现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儿。但学生说了,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出现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学中,有的学生口算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不能迅速地说出口算结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数。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有效时间短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也有所考虑,所以教学时尽量把有效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动画时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讨论0的加减规律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说话。
四、对学生估计不足。主要体现在发现并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的计算规律以及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规律上。学生还不具有自己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所以很难总结出0的加减规律。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
2、加强口算训练。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一定要降低难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