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力拔穷根逐梦小康感想(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力拔穷根逐梦小康感想篇1
我国人口众多,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是人类历的一次伟大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以来,9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然而,也要看到,目前剩下的全部都是难中之难的贫困地区。因此,要啃好这批“硬骨头”,打好脱贫攻坚的“收官战”,就必须牢牢把握精准要义,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实现对点对人的扶贫脱贫。
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现在是最关键的一年,凡重要的会议、时间节点,总书记都不忘对脱贫攻坚作出布局、指导,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们坚定信心,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脱贫不但要看数量更注重质量。找准发展路子,聚焦贫困户稳定脱贫,走出持续多彩为民路,创办农家乐,鼓励农村人进行农业种植、育苗圃,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文化体系,让农村成为亮点,把农业和旅游两手抓,实现两者融会贯通的优势,实现农民收入资金持续增长。
拒绝扶贫虚假信息,落实脱贫成果。扶贫干部们要脚踏实地,拒绝形式主义和官场腐败之风,让脱贫工作落实到实处,让人民真切的感受到扶贫政策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感。同时扶贫干部也要认识到,产业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能放松,怎么样把产业做好做实,要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摘帽不松劲的作风。
加大扶贫人才培养,让教育深入贫困地区。乡村教育一直是人民群众心里挂念的事,要坚决加大农村支教人才的培养,大力出台支教政策对相关人才进行支持,让支教人才为发展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尽一分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培养,要把扶贫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稳固脱贫成果,健全脱贫体系。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花大力气培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让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优势,带动贫困户致富,落实后续,一定要做到脱贫后“四不摘”,确保扶贫工作长期有效机制防止返贫。
让我们团结一致,一鼓作气,决胜脱贫攻坚战!
力拔穷根逐梦小康感想篇2
决战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当前兴宁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处在“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还有硬仗要打、有“硬骨头”要啃。要如期完成攻坚,还须咬定目标,持续发力。同时,还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为决胜全面小康不断蓄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根据最新调查结果,目前,影响兴宁剩余4个未退出省定相对贫困村的“卡脖子问题”——供水问题,都已得到妥善解决。这意味着兴宁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已拔掉了“最后一颗钉子”,进入收尾整理阶段。脱贫攻坚让许多贫困村、贫困户站上了新的起点:贫困村已实现路通、电通、水通、网通,贫困户的生活生产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前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要取得脱贫攻坚战场的全面胜利,就必须慎终如始,继续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贫困户、贫困村的帮扶工作,确保顺利摘帽、确保不出意外、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一户,扶上马再送一程。
这一程,其实也迫在眉睫。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全面脱贫是实现小康的基础,建成小康是脱贫攻坚的延续。所以,脱贫工作不能满足于摘帽子,更不能止于摘帽子。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乘势而上,继续巩固,有针对性地强化脱贫户、脱贫村的后续发展动力,增强内生动力,让脱贫村、脱贫户在完成“输血拔针”后也要具备“造血再生”的能力,在成功“摘帽”后仍然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行,自力更生开创更美好的生活,大步奔向小康路。
更重要的是,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未来之路,接续奋斗;攻坚而进,克难前行。
力拔穷根逐梦小康感想篇3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今年只剩9个多月时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级要高度重视,选准脱贫攻坚的“尖兵”,将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带领群众去决战决胜。
选准“尖兵”递好缰绳。脱贫攻坚的“尖兵”就是冲锋在第一线的党员干部。各级要在再部署、再动员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选人用人,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党员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在用人导向上要鲜明,既要满足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脱贫攻坚的特殊需要,大力营造争当脱贫“尖兵”的浓厚氛围。在识人观念上要更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干部的潜力,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干部的不足,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桎梏,切实把那些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轻干部识别出来。在选人渠道上要拓宽,鼓励高层次人才、专业型人才、实干型人才充实到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中,不断优化脱贫攻坚干部队伍结构。对新补充的扶贫干部,要细致交待工作重点和难点,把优势讲清,把“短板”找准,切实把“缰绳”递好。
系牢“马鞍”扶正坐稳。战马若没有马鞍,战士就很容易在冲锋中“落马”,因为“马鞍”既是一种制约,更是一种保护。对脱贫攻坚的干部来说,这“马鞍”必不可少。为此,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扶贫干部作风建设,把“马鞍”系牢,坚决防止“群众富起来,干部掉下来”。要教育干部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解放促进观念上的更新。要坚决反对扶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常念“紧箍咒”,及时“敲警钟”,及时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使用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要对不守纪、不驻村、不胜任的干部采取诫勉谈话等措施,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加大问责力度。要在工作、生活和个人成长进步上关心关爱,切实把脱贫攻坚干部“扶正坐稳”,让他们心无旁骛投入到工作中去。
扬起“马鞭”奋蹄疾驰。当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已脱贫摘帽的还存在返贫致贫可能。“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因此,各级要加强培训力度,尽快把脱贫攻坚干部全部轮训一遍,进一步提升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要在生活上多关怀、工作上多关心、进步上多关爱,让脱贫攻坚干部时刻感受到组织温暖,焕发出攻坚克难的昂扬锐气。要给脱贫攻坚干部撑腰壮胆,主持公道,真正让敢于担当、勇于担责、乐于奉献的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扶贫干部积极性,使他们扬起“马鞭”奋蹄疾驰,去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力拔穷根逐梦小康感想篇4
脱贫有多难,贺州人就有多努力。“十三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所辖的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7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甩掉“穷帽子”,贫困发生率从13.88%降至零。
“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完成脱贫任务。”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说。
路要通。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坐落在大桂山山脉之中,是贺州6个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之一。62岁的村民盘木转,之前去过鹅塘镇上的次数用10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以前,赶集早上5点就要出门,就算走得快,回到家也得晚上9点了。”盘木转感叹,现在,一条条通往村外的水泥路让他看到了希望,去镇上骑摩托车30多分钟就能到了。目前,贺州市707个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贫困地区的出行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水要畅。缺水一直是困扰平桂区羊头镇龙山村发展的难题。虞树友是龙山村的村支书,他回忆,以前遇到旱季,他跟家人只能到老井打水,挑一担水就得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自从龙山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后,不仅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山泉水,还在2018年7月引进了平桂区现代设施农业龙马产业园项目。2018年,龙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54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47%。
要让村民们住上新房。“以前住在茅草屋里,四面透风,一到冬天就冷得受不了,还经常停电。”坐在明亮的客厅里,提起以前的生活,村民盘春贵记忆犹新。此时,他从贺州市6个土瑶聚居深贫村之一的金竹村搬出来已有两年多了。盘春贵介绍,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帮扶下,他们一家4口以1万元认购了平桂区老乡家园一套90平方米的新房子。据了解,贺州市25个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已全部完善到位,小区内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部完成,市场、超市全部规划到位,建成管理服务各类机构办公用业务房50处(幢)16046平方米,移民公共活动场所17个,全面满足了移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在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同时,贺州市还力保群众“能发展、可致富”。
42岁的廖燕云原本住在钟山县珊瑚镇新民村,全家14口人,住着很不方便。现在她搬到该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圆梦苑,并在钟山县菲太电子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工作。“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在旁边上班也很方便,每个月收入有2700元左右。”廖燕云说。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中,贺州认真做好扶贫搬迁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创业就业专项规划。目前,贺州全市12715户搬迁对象已实现每户至少有一个增收渠道,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有1人以上就业。
沙田镇新民村是平桂区6个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该村凭借高寒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水资源成功发展种植茭白100多亩,基地采取支部 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种植第一年就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广西地矿局驻新民村第一书记韦连军说:“为鼓励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平桂区出台扶持政策,贫困户每种植1亩茭白获得扶持补助资金500元,仅2018年全村种植茭白面积就达480亩,33户贫困户参与种植,每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2019年,该村的茭白种植面积达600多亩。茭白种植成为新民村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渠道之一。”
经过3年集中攻坚,6个“土瑶”村已全部脱贫出列,“土瑶”聚居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51.73%下降至0,整个“土瑶”支系如期实现全面脱贫。
贺州市长林冠表示,贺州将在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基础上,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力拔穷根逐梦小康感想篇5
高山巍峨,大河不绝,清粼粼的文峪河水在交城的山里奔流,滋养着广袤的土地。
73个贫困村、11816户2937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17.65%。2015年摸排出的一串数字,成为了脱贫攻坚战的开始。
“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片红色的热土。”一句句庄严的承诺从交城大山里传出,一股股力量从四面八方聚拢。
五年来,交城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扛起政治责任,带动全县干部群众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齐心扶、驻村单位竭力帮、党员干部结对包的帮扶格局,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攻坚合力。目前,交城共派出131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共5875名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排忧解难济困、入户政策宣讲、助推农产品销售,因户因人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规划和巩固提升计划。
脱贫攻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产业。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交城县聚焦群众稳定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抓龙头、带产业、建基地,大力实施“6133”产业工程,重点发展“畜、游、果、蔬、菌、药”6大产业,投入3000万元流转金支持10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投入3000万元贫困村集体产业扶持资金,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投入1000万元奖补资金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对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给予16条扶持政策,确保政府扶持覆盖产业发展各环节,形成“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体,让扶贫由“输血”变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同时,该县按照“一个产业项目配套一个电商服务”的思路,构建起“1+3+10+60”电商扶贫网络,建成“交城创谷”1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引进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3大电商平台,开通覆盖全县10乡镇的电商服务站点,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三级电子商务供销运营体系。并投资100万元创建“交城山”和“褐小美”公共品牌,其中“交城山”6大类34小类农特产品全部办理SC手续,市场准入合法化,实现农特产品和文旅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当“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为应有之举。交城县摸索总结出守住一条底线、算好一笔经济账、配齐一套基础设施、保障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制定一套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兜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工作法,严控人均不超25平方米标准、严守户均自筹资金不超1万元底线。
为确保每个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安置点同步设立了“一中心五站点”,即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乡镇联络站、就业培训站、卫生健康站、志愿者服务站。实施技能培训优先、转移就业优先、创业服务优先和公益岗位开发行动,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同时在安置点周边规划建设配套产业园和扶贫车间,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2018年底,交城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2019年5月21日,经山西省政府批准退出省定贫困县。截至2019年底,未脱贫26户6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37%,贫困村实现全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