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领导学心得感悟(4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领导学心得感悟篇一
一、 学到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现今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尤其是近三年以来。无论是传统的石油化工行业、机械制造行业,还是近期面临的互联网行业,都纷纷加入变革与转型的行列,很多缺乏变革经验的企业盲目变革,却不得要领,反而加速了企业的衰落。
正如书中科特先生所说,变革成功的关键首先要把人性放在第一位,应采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法引发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而非传统的分析-思考-变革。另外,变革成功的关键驱动力应为领导力,而非传统的管理能力,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是有显著区别的。领导力主要指设立愿景、激励员工、协调团队,而管理能力主要负责计划与预算、组织与人事、解决问题与控制。在变革的世界里,领导力是一种迅速适应组织变化,建立新系统或改变旧系统的能力,它是变革成功的强大驱动力。
书中说到,成功实现领导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步骤:
1、树立紧迫感
科特先生说,紧迫感在变革步骤中的重要程度可达50%,且专门写了一本书《紧迫感》,由此知道其的重要性了。树立紧迫感书中讲到了九种方法,从内到外的营造了一种紧迫的气氛,如暴露公司亏损情况及与竞争者相比的弱点、提高员工关键指标的目标值、定期与不满意的利益相关者交流等等。紧迫感的树立必须从上到下,全员进行,至少让公司绝大多数的员工或75%的管理者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
2、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团队
领导团队指的事具有领导力的人员,而非传统意义上只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者。传统意义上的高管,受其长期的企业管理文化的影响,往往按部就班,缺少了创新、挑战,他们不是合格的领导者。强有力的领导团队,一定是有着卓越的领导力和优秀的管理能力的集体,其中领导力是关键。有效的领导团队具有如下四个关键特征:1)足够的职权2)有自己的专长 3)信誉良好 4)具有领导力。
推进变革的领导团队不仅需要具备以上四个特种,成员之间还必须彼此共同信任且拥有共同的目标,这样他们才能排除万能,领导变革走向成功。
3、设立愿景战略
愿景,能够为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即使遇到困难,也激励着拥有共同使命的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继续前行。一个好的愿景,是可以描绘出来的,是可行的,是大家容易理解的、易于沟通的。
4、沟通变革愿景
沟通愿景,是一个艰难的沟通项目。首先要运用一些比喻或拟人方法,将愿景描述出来,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其次,要借助不同媒介来宣传愿景,如内部刊物、各种会议、公司内群等,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帮助员工理解、加深,更为重要的事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以致于员工对愿景的理解和认识深入记忆;另外,还要避免公司的管理层作出与愿景相反的事情,造成不好的影响等;最后,还要注意多与员工进行愿景的沟通,懂的聆听他们,然后双向沟通,共同达成对愿景的共识。
5、善于授权赋能
善于授权赋能本质上是清除变革路上的潜在障碍。虽然重新设立了愿景,但是往往公司既有的组织结构并非方便员工在新愿景的基础上工作,遇到一定阻力后,如上层管理者不能够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会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变革受阻;另外,新愿景建立后,随之员工既有的态度、技能或行为不一定能够与新战略匹配,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除此之外,还需要配备与愿景匹配的一系列制度及处理破坏变革的主管等。
6、积累短期胜利
变革短期的胜利,不但会深深鼓舞着变革团队,同时也会打消那些对变革持有怀疑或否定态度的人的念头,更能够获得一些之前对变革持中立态度的人的支持,更能够获得公司领导者的支持与肯定。
7、促进变革深入
变革是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持久的保持紧迫感是必要的,如果取得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或开会庆祝,不但紧迫感会被减弱,也可能会导致整个变革的失败。
8、成果融入文化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基因,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持久不衰的内在驱动。如果单纯在外在上通过变革,改变了公司的运营模活动,一旦变革结束,在不久的时间里员工可能又回到原来固有的思维惯性中。因此需要将变革的基因深深根植于企业文化中。
二、 悟到
1、变革需要速度与恒心
当今社会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变革的速度成为了一个企业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如何能对变革做出迅速反应,就要看各个企业家们对危机的敏感度及实施变革的魄力了。一些企业主虽知形势危急,但又不知如何应对,每况愈下时竟然还幻想会走出危局;一些企业主虽然发起变革,并没有和自己的管理团队达成共识,因此造成管理层表面上日日紧迫,而底下员工毫无危机感,得过且过。
变革需要魄力,变革需要速度,变革需要专业,变革更需要恒心!我想这正是od技术在人力资源行业崛起的真正所在。
2、管理过度与领导不足的管理文化
企业管理层管理团队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在团队培养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自身领导力不足。何为领导力?他们自己估计也无法说清。究其原因,大多数的员工在晋升为管理层时,公司并未将领导力列为考核指标,更多的看重本职工作的绩效表现,那么这个员工成为管理者之后其实是欠资格上岗的,再加上企业么有关于领导力的系统培训体系,久而久之培养出的都是一些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的管理者。
因此,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尽早的把领导力的学习纳入组织或个人的培训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在企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革时,能快速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团队。
三、 做到
变革虽难,但是其对企业产生的价值也最为巨大。因此od对我们这些人力资源从业者来说,自然魅力非凡,也是实现自己巨大价值的所在。
在今后的学习中,计划多看一些关于0d的书籍,并参加一些od的课程,深入了解与学习,希望自己今后可以朝着这方面发展。另外,领导力这种稀缺的能力,既然是可以习得的,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有意识的培养与学习。
领导学心得感悟篇二
变革领导力读后感一为什么你可以当领导,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在职场上,也许你看到很多能力比你差的人都可以当你的上司,你心里是不是很不爽。
“一只狮子统帅的羊群能够战胜由一只羊统帅的狮群这是书中给我印像最深刻的一句话。
中国有句古话“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领导人对一个团队是多么的重要。
当团队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领导人的信念是取胜的关键。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是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是面对挫折失败所表现出的坚强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上,面对装备精良,兵力强大的敌人,党领导的军队却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那么多的优秀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是因为共产党人有着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
如今,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
每名管理人都需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敢于挑战,勇担责任,相信自己就是那只统帅羊群的“草原之王。
做事先做人,是我读完此书的最大感触。
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矗在现代企业中,经理人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是广大员工的带头人。
经理人的品质对企业和员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做忠诚敬业的人。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中就会有发自内心的激-情和动力,会心甘情愿的为企业做贡献。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现代社会不缺乏有才能的人,缺乏的是即有才能又忠诚敬业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要实现这些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做为管理人,要不负使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其次,管理者要有宽容的心,宽大的胸怀。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
由于人的个性,观念,认识有差异,会在工作中有不同的做法,管理者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每一名员工都是企业发展的一份力量,要及时捕捉每名员工的闪光点,认可其成绩。
要团结帮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心胸会变得更宽容,自己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当然,这些还不是《变革领导力》的全部,甚至只是抛砖引玉的“砖而已。
在书的每一章里,作者都先为我们描绘了坏上司和好上司的形象,列举了领导者必须坚决摒弃的行为,然后再告诉读者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上司。
和其他领导力书籍不同的是,《中层领导力》完全抛弃了西方的文化话语模式和企业故事,而是立足东方文化传统,以我们身边常常发生的、特别是那些我们熟知但有没有深入反思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和道理。
这样就感同身受,余音绕脑,长久不绝,成为促使我们反思领导力的催化剂,成为提升领导力的实践指南。
中层,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力量;领导力,决定中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领导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的技巧,独立于地位和权力之外。
当下,只要稍具雄心和战略眼光的组织,无不在中层领导力上面下工夫。
甚至有人说,当今时代就是一个“领导力的时代。
所以,市场上关于领导力的书籍也就特别多,即使一下子找不出上百本,但要在书店里找出数十本,绝对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是领导者不可通过后天努力被塑造,还是我们被美幻缥缈的“领导力蒙住了眼睛?崔秉权、姜珍求、金贤基、韩桑烨,4位来自韩国的领导力专家,在他们最新的畅销书《中层领导力:来自世界500强的中层内训课》中说:“调查显示,75.6%的员工离开公司的理由实际上是对上司不满。
也就是说,员工离职并非是炒公司的鱿鱼,而是炒上司的鱿鱼。
这就是真-相所在,领导力,不是让人厌倦的光环,不是令人失望的描述,而是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上司。
不像以往的领导力著作,《中层领导力》没有变着花样去重复领导者任务、领导者特质等陈词滥调,而是直击 本文来自第一范文网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问题核心所在,送给企业中层“十面镜子:无能上司造就低能下属;监工上司造就爱搞小动作的下属;独裁上司造就盲从下属;自命不凡的上司没人帮;推卸责任的上司让下属无所归依;表里不一的上司造就关系疏远的下属;不近人情的上司没人受得了;追求统一声音的上司抹杀创新思维;偏心上司造就一个应声虫和众多反对派。
今天,如果一个领导者还不停自吹“我是领导,迷信“训中,被证明是有效的。
向前看,做人就是做事;向后看,做事就是做人。
人,应该永怀敬畏之心,无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底层,自己都必须正确把握“对自己的理解,怀有成为“受人尊敬的人这一目标意识,不断地努力学习。
虽然书名叫《变革领导力》,但这本使人睿智的书,却是适合每个人读的好书。
在现在任何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果单纯地依靠技术因素、资金都无法决定企业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必然有赖于领导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
《 变革领导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发挥这类资源,让每一个读此书的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力,为自己,为企业创造财富。
读完这本书,学到了很多。
领导与自己上司的相处,与同级之间的相处,与下属的相处。
这本书会给没有做过领导的人一个教程,给正在做领导的人一面镜子,能够让其已镜正身,找出自己缺失的地方。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能够把员工的阶段,做深层的刨剖析,并针对着这个阶段员工进行有效地改正。
给领导们一个方向。
阶段一:低能力,高意愿阶段二:部分工作高能力,低工作意愿阶段三:高能力,变动的意愿阶段四:高能力,高意愿然后可以看看我们自己的团队是由哪些阶段的人组成,作为领导自己又是一直以什么的风格去对待的,自己是否变换过自己的风格,自己有否深层去剖析过自己的员工。
正如肯布兰佳在本书序言中写道:“要增强自身的影响、作用和领导效能,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简而言之,我们成长的空间决定了领导能力的高低。
这本书将引导领导者,确切地说引导胸怀大志的领导者不懈专注于自身的成长从而行之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一生。
在本书中主人公黛比将指点导师之子布莱克如何开展职业生涯。
事业已有建树的黛比使布莱克明白领导者的成长和个人的成长间的密切相关。
“你我工作能力的高低将取决于我们是否决心成长,她说,“作为领导者,你是时刻准备迎接新挑战,还是把昨天解决问题的套路照搬到今天的新问题上?布莱克在现实世界遇到公司的挑战就向黛比求助。
黛比与布莱克循序渐进地探讨了grow(成长)模式的四种方式。
领导者无论工作上还是工作之余必须按照这四种方式来自我挑战,展示自身才华,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不论你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还是入门级的新员工,本书会令你深受启发,反思自己的生活,制定长期发展方案。
你收获的不仅会有事业的进步,还会有个人的成就。
领导学心得感悟篇三
约翰p.科特所著的《领导变革》,十分经典,这本书回答了之前我的一些疑惑:
疑惑一:我们为什么一直要变革?因为挑战同样在快速增长,甚至比高层管理者学习的速度还要快。
疑惑二:变革为什么常常会失败?无论管理者还是员工,缺乏足够的紧迫感。我们这些年发展的比较好,无论产品、技术、待遇都受到别人的称赞和羡慕。在这样的温水里,感觉一切都挺好的,又有谁愿意自找麻烦,进行变革呢?科特说,如果我们在5分钟之内没有办法说清楚公司实施变革的原因,并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引发兴趣,那就有问题了。那么现在我们不妨问一下,我们能不能在5分钟之内把变革的原因给员工们说清楚并得到理解?约翰还提到了强大的领导团队。是的,反思我们的文化团队,无论是单元文化建设还是质量文化再造,都只有政工部门的人员参加,关键业务部门的领导没有一个加入这个工作团队的,无论企化部员工多么努力,多么投入,没有关键部门的业务领导参与,领导团队可能永远都不会具备克服强大惯性的实力。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所领导,业务部门总觉得我们的文化工作和中心任务是两张皮。科特认为,将变革深深地植入公司的文化之中,通常需要3~10年的时间。只有变革融入了我们做事的方式当中,渗透到公司和部门的血液中,变革才能真正巩固下来。
疑惑三:我们的组织有没有为变革转型做好准备?成功的变革往往要经过多个步骤来积蓄足够的力量和动力,以克服各方面的惯性。变革只有在卓越的领导而不是优秀的管理推动下,才能有效实施。
我们都知道变革的重要性,但是内心深处却对变革感到恐惧或者不以为然,原因包括企业文化过于专注内部、官僚主义严重、自负自满的政策、信任程度低、缺乏团队精神、扯皮内耗、态度傲慢、中层管理人员缺乏领导能力,以及人们本能地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等。
这本书还有几个地方让我脑洞大开:
脑洞一:科特发现了成功变革的模式是“目睹-感受-变革”,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分析-思考-变革”。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时候,企业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战略、架构、文化或者系统,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感受,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要变革,树立紧迫感是特别重要的,科特认为,没有足够的紧迫感,人们是很难自我改变的,你可能会认为,目前的状况还差不多,何必费力改变呢?而没有人的改变,一切都无从谈起。
脑洞二:管理不是领导。管理让一个系统正常运行,它帮助你完成你知道如何完成的事情。而领导则建立新系统或改变旧系统。科特认为,成功的转型项目,需要70%~90%的领导和10~30%的管理,这个数目让我瞠目结舌,然而,这还不算完。很多公司都鼓励学习管理,人们却很少学习领导,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变革的问题在于管理。
这本书的核心收获是“领导变革的八个步骤”,他们是变革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组基因:
步骤一、树立紧迫感
如果没有紧迫感,我的理解就是危机意识,变革撰写往往无法推动,因为人们对变革根本就没有兴趣,手头的工作还干不过来呢,他们会有无数种巧妙的方法来回避变革!变革需要众人的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和自我牺牲。要想让员工有紧迫感,前提是,管理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已经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而不是口头上说附和老板说应该变革,其实心里认为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中的多数人在多数时候都认为,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已经够我们忙碌的了,我们不想再增加工作负担,所以,很多人对问题便宁愿选择视而不见。
那么,员工为什么没有紧迫感?原因之一是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威胁。就拿我们来说,似乎别人都说我们技术好,管理好,收入待遇好,因为名声在外,很多单位都来参观学习。我们没有看到面临重大和可见的危机。企业没有亏损,没人受到裁员的威胁,收入也没有下降,竞争对手还没有打到家门口,我们走出去依然很“牛”。
步骤二、组建领导团队
我们要变革,强有力的领导团队至关重要,这就像我们不能在一架大型运输机上装运12的发动机。科特认为,有四种关键特征对于有效的领导团队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职权、专长、信誉和领导力,而且他强调,领导力非常重要。有众多有效的管理者,而缺乏优秀领导者的领导团队,是不会成功的。只有管理的头脑,就只能建立计划而不能树立愿景,而且远远不能把变革的需求和方向传递出去,只能对人们进行控制,而不是授权。
读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焦虑,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当下的考核制度,绝大多数人关心的都是计划完成和部门目标实现,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树立愿景和全局战略呢?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我想这也许不能怪中层,因为考核的就是计划和部门kpi,怎么会考核树立愿景那些虚的东西呢?文化考核那仅有的一分权重的考核分,也已经取消好几年了。
科特认为,在大型公司中,有效领导团队的规模最后应该达到20~50人的规模。看来,我们任重道远。拥有相互信任、共同目标以及合适的人,就能组建一支强大的领导团队,才能排除万难领导变革走向成功。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变革将会停滞不前,公司损失日益严重。
步骤三、设计愿景战略
愿景明确了变革的整体方向。管理者常常希望组织中越来越多的员工走出自己原本的“舒适区”,利用更少的资源来工作,学习新的技能与新方法,勇于承担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这些要求,任何理智的人都很难做到热情高涨。科特认为,好的愿景可以为人们带来希望和动力,帮助人们战胜面对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时内心的不情愿。好的愿景首先承认牺牲是必然的,但同时也清楚地表明这些牺牲会换来回报,而如果不进行变革的话,将来个人所付出的牺牲要比今天或者明天的牺牲大得多。
那么未来我们的发展愿景是什么?变革的愿景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有效?这对于“十三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
步骤四、沟通变革愿景
一个伟大的愿景,即便只为少数关键人物所理解和认同,也能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只有当公司或任务所涉及的大多数人对愿景的目标和方向有共同的理解时,愿景的真正力量才会得以释放。对未来的共同期待可以激发并协调人们推行变革的行动。
经验表明,获得员工对公司新的方向的理解和支持绝非易事。传播愿景的工作一定要突破一个误区,不要依赖于宣传。科特认为,传播愿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行动。如果公司最重要的前5位人物或前50位人物都在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变革愿景,那么员工一般就可以较好地领会它。否则,就算在公司内部刊物上发表100篇相关文章,也不如这种方式的效果好。
步骤五、善于授权赋能
环境变化要求组织进行变。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大规模的内部变革不可能发生。但是一般情况下,员工是不会帮忙的,想帮忙也帮不上,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没有什么权力。这与公司的授权程度不无关系。读到这里,我想到很多国企单位的职代会,如今职代会距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职代会宣传的东西老百姓也不怎么关心,没有讨论民生问题,那些每年提出的新战略、新理念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这实在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
授权的最大障碍有四个:结构、技能、制度和主管。其实,人们并不是对所有形式的变化都加以抵制,那么他们什么时候部拒绝变化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人们看到变化会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实施新愿景的时候,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如绩效评估,薪酬,晋升等,能否让人们体会到新愿景会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利益?
因此,变革要成功,靠得不是宣传和文化,而是需要适配的人力资源制度,这种观点真让人耳目一新!
步骤六、积累短期胜利
大变革需要时间,有时甚至需要很长的时间。变革中的人们,需要短期胜利的鼓励,一个好的短期胜利,至少包括以下三个特点“可见性、明确性,和变革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如果看不到短期的胜利,人们往往对变革采取观望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充分规划这些短期胜利,并且非常努力地去创造短期胜利。
我们常听到从干部到员工,常常抱怨说“工作压力大”。科特认为,压力大,未必是坏事。因为短期压力可以有效地树立紧迫感。人一旦紧迫感降低,很多事就变得更难完成,如果计划定为2年,本来一个月就可以完成的小目标,可能要拖上3~4倍的时间,这是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管理的本质在于,系统地选择目标,制定预算,制订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然后控制实施过程使其运转一切正常。因此变革不只是和领导有关,优秀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推动变革需要将这两者加以平衡。
步骤七、促进变革深入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胜利对于保持动力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肯定成绩和庆祝消耗了变革的动力,随着自满情绪的不断增长,旧模式就会迅速扩大范围卷土重来。
就拿我们来说,高层领导不止一次在职代会上提出“居安思危”,提出“危机意识”,可我们在日常工作报告中和会议上看到的常常是任务完成,产值增长,看到是产值突破40亿,未来还要上50亿,甚至80亿。它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尽管有困难,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员工肯定会想,我们目前还不错啊!沿着原来的道路走,不是挺好的吗?大家还干得顺手了,干嘛要变革呢?
科特指出,在变革完成之前,一旦放松,就会丧失关键推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倒退。除非变革实践已经取得了新的平衡,而且已经融入了公司文化,否则这些实践成果很容易遭到破坏,多年的努力可能会毁于一旦。一旦出现倒退,再重新产生动力就会难上加难,就像说服人们去推已经开始向山下滚动的大石头一样。
变革之所以功亏一篑,一个同公司文化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不断增加的相互依赖。组织变革,必须消除不必要的相互依赖,这里科特再次强调了要有足够的领导力。
步骤八、成果融入文化
百川东到海,所有的这一切的一切,最后都要融入文化,这也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值得欣慰和自豪的,然而我们也感到压力巨大。有意思的是,科特指出,如果组织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或者战略更新等变革的第一步是“改变文化”,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变革可能已经误入歧途。文化再造要放在整个变革的最后环节,而不是开始部分,这和我们的工作模式似乎截然相反。
所以科特认为,所谓的这种变革理论经过实践证明是完全错误的,那就是“团队变革的最大障碍是文化。因此,要进行重大变革,第一步就是改变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一旦文化发出了改变,变革就变得更加可行,而且容易见效。”这个错误的观点,不是我们经常犯的吗?
文化控制并非易事。只有成功地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人们新的行为方式为团队持续创造了一定的收入,而且人们认识到新的行为方式同绩效改善有直接联系之后,文化才可能发生改变。
好的,这本书快读完了,需要最后总结一下。未来组织要成功变革,需要持续的紧迫感,高层领导的团队合作,需要能够创立并沟通愿景的人,需要广泛授权,用授权管理实现卓越的短期绩效,需要消除不必要的相互依赖,建立适应性的公司文化。要从管理者到领导者,提升领导力,就要“虚怀若谷去倾听,大胆尝试新事物,切实反思成功与失败”,终身学习,复合成长,迈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领导者,希望和相信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
不仅开了思路,也了解了一些步骤,但是读完也很着急、很焦虑,需要做些什么了!需要怎么做?只待领导揭竿而起,尽快投入行动。
这就是我读《领导变革》一书的读后感。
领导学心得感悟篇四
历时一周,在上海往返北京和重庆的飞机上,看完了约翰科特的划时代大作:《领导变革》。这本书不厚,100多页,但是也不像肯布兰佳的寓言小说那么容易阅读,当然也不是很难拿下,断断续续的四个航段,时而读的昏昏沉沉,时而看的特别有劲,直至今晚,看到最后的章节感慨万千。
今年以几乎每月一本的进度在看书,也写了一些读后感,大多都是系统化的写作,带有明显的章节总结痕迹,如果没有读过那本书,其实看看我写的读后感,也就知道了大概的内容,工具性比较强。今天,我想写点不一样的,从走脑,到走心。
显然,所有人都会认可科特是20世纪到21世纪过渡期里最伟大的管理专家之一,年仅33岁即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在组织变革领域里我相信他的咨询功力放眼全球应该也是令人敬仰的。而阅读这位大师的著作,给我的感受不仅仅在于管理方面的启发,也带来了思想上的交汇和延伸。
首先带来的震撼在于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和高难度。时至今日,变革在各种组织当中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时髦的词汇。尤其在bat为首的互联网行业,组织内部有很多项目团队,通过各种站在客户角度的内部路演,相互竞争,保留最佳。步步高旗下的vivo和oppo也是这种,都在同一个赛道,直接战场厮杀。充分的竞争环境要求组织必须做出持续性变革。这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讲新鲜而陌生。但是我想和科特在书里写的那些欧美传统比较起来,我们还是有自身优势的。科特在他书中的变革第一步里就提出:如果想获得变革成功,必须放下骄傲自满的情绪,增强紧迫感。因为中国的环境造就了各行各业都在充分竞争中,而我们也几乎没有什么百年老店,大家也还没有来及的建立品牌自满度。在这样的环境下,领导变革就显得非常重要。
科特把变革分为了八个步骤:
1、 树立紧迫感
2、 组建领导团队
3、 设计愿景战略
4、 沟通变革愿景
5、 善于授权赋能
6、 积累短期胜利
7、 促进变革深入
8、 成果融入文化
我对其中的几个特别感兴趣,比如“设计愿景战略”和“沟通变革愿景”。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多组织特别喜欢谈的是“目标”,偶尔谈的是“战略”,几乎不谈的是“愿景”。多年前一个教组织文化的培训师说,所谓的“愿景”就是你永远触碰不到的那个“梦”。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他说的不对,可以说是很有问题。愿景应该再提升一步:信仰。什么是信仰?就是你终身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那是一个伟大到你每次想到能够实现它,都会情不自禁的露出幸福的笑容,甚至滚烫的热泪!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在阅读此书时多次想到的两个经典领导力所述的内容:领越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在领越领导力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共启愿景。我们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分享愿景,往往也决定了我们的领导力边界,愿景的分享与沟通,简单解释,就是“把同志搞得多多的,让敌人变得少少的”。
而愿景如此之重要,为什么人们还是常常忘记或搞不好呢?我个人的解读,原因之一是我们自己也没有找到那个人生愿景,究竟有没有让我们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目标?这个目标难以实现,却又如此激励人心,它体现出来的是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世间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而不是金钱、地位、名声……,不得不说,大多数人过的不知所以然,恰恰是他们的愿景没有找到。人们搞不好共启愿景的第二个原因,我想很多时候也和“言行不一”有关系。说一套做一套,对人苛责对己宽松,这种人虽然不多,但不代表不存在,其实更多的言行不一的人是因为自己吃不了更多的苦,比如很多伟大的目标都和“自律”有关,如果自己都做不到自律,如何能够面对他人去分享愿景?还有些言行不一,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逆向,比如我祈祷世界和平,结果却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气等。所以综上所述,但凡能够共启愿景并让人愿意共同奋斗的人,在我看来,都称得上是成功人士。它和职级、地位没什么关系,它和你是否以原则指导生活有很大关系。
说完愿景再聊聊授权赋能和累积胜利、促进变革深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变革之艰辛,几乎是九死一生。科特提出的八个变革关键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充满困难,每个步骤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每个步骤都危机四伏各种变数。这么难的事情,怎么才能够在组织中持续的推进下去?显然依靠再强大的个体领导力也难以为继,团队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出来。
我也经常希望了解到,阿里铁军是什么样的?华为的狼性团队是什么样的?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又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做到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团队的信任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人们如何化解内部冲突的?兰西奥尼先生曾经在他的《克服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里曾经写过团队是如何“掌控冲突”的,除了掌控冲突的具体实操技巧之外,他认为掌控的基础在于建立信任,我倒是觉得,一个真正团队建立信任的基础其实在有共同的愿景与战略目标。
所以我觉得从个人到组织的全变革流程应该是:个人入职——随着不断晋升培养明确的个人领导力——开始重视团队的力量并在内部建立自己的团队——跨部门建立组织领导力——建立紧迫感与目标——树立明确变革愿景——分享愿景并深入创新与改革——通过团队的力量推进组织进程——感受到每一个“成功里程碑”——深入持续变革——将“变革”融入组织的血液中。所有以上流程的基础,对个人的要求是培养谦逊的品质,同时有明确的目标,用一个代表人物来说明,就是要像唐僧一样。以上流程除了要有个人基础,还必须有变革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如果组织本身死气沉沉,枪打出头鸟,那么再有激情的新人进来,也很容易被同化,锐意进取会被当成异类看待。
除了以上所有内容之外,科特在全书的最后部分,还提到了终身学习概念。这一概念也是我始终坚持并倡导的。王石不但是出色的企业家,还是出色的登山家;马云在年过半百之际,再上征程转身投入教育事业;维珍集团的老板布兰森更是跨界顶级玩家。所有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真正伟大的人,都在持续保持学习,而且都在多领域取得成功,我想,它背后的道理应该是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兴趣浓以及高内驱力。
不得不说,《领导变革》是一部值得传世不可多得的佳作,全书还有很多精彩的理论、工具、方法,比如明确提出“管理”和“领导力”的区别,不同于肯布兰佳在《一分钟经理人》中提到更加强调领导力的说法,科特认为管理和领导力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类似这种论述在书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我觉得所有在企业里担当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都应该去反复读这本书,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