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动物儿歌教案及反思(四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年级语文下册动物儿歌教案及反思篇一
这节课我用视频导入,接着我出示了卡片,我用彩纸打印出了和这节课相关的词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蜘蛛、蝌蚪”彩纸上打印出汉字和拼音。这个环节很吸引学生。六张卡片,送出了两张。在设计课的`时候没有这个环节,要送都送,此时我应该把六张都送出。
①学生朗读生字语速过快,一口气读下来。以后可适当放慢。
②笔画“横”:从左向右向上倾斜。
笔画“提”:向上扬。
③示范写的时候,注意握笔姿势。
④“虫字旁”形声字,形旁和声旁可用不同颜色区分。
⑤“谁哪里干什么”可用不同颜色区分。
⑥“青”的家族和“白”的家族,出示很多字,可以把字减少一些,先复习“青”的家族“请、清、情、晴”等。
①“蝴蝶花间捉迷藏”,蝴蝶在花间飞舞,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蜜蜂采蜜、传播花粉。
②“蝌蚪池中游得欢”,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青蛙是益虫、两栖动物。
把词语放在句子中,让学生去体会、感悟。
“蚯蚓土里造宫殿”“造宫殿”当学生说“造宫殿”,应引导学生,什么是造宫殿?适时引导。课堂上会生成很多东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一年级语文下册动物儿歌教案及反思篇二
音乐教师,首先就应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用心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潜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一年级语文下册动物儿歌教案及反思篇三
星期六上午,我们沿海片的各所姐妹幼儿园的老师们相约平湖,相约当湖中心幼儿园,目的是对音乐教学展开一次研讨活动。走进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厅,看着精心布置的舞台和一排排齐刷刷的椅子,就让你感觉到本次活动的隆重气氛。
活动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展示,分别由百花艺术幼儿园的潘悦老师和来自桐乡幼儿园的陈宴老师的两个活动。第二板块是聆听陈宴老师《建构式音乐背景下的有效策略》的讲座。在约8点30分时,整个活动由漂亮、端庄的主持人老师拉开了帷幕。
首先由百花艺术幼儿园的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中班的音乐欣赏活动《库企企》,听着动听、轻快的音乐我们一起随着潘老师骑马过山来到了一个充满童话般的王国。
紧接着是由陈老师带给我们的大班歌唱活动《小燕子》,随着那优美、抒情的旋律让我们陶醉于其中。陈老师把整个活动分为猜谜导入――熟悉旋律――学唱歌曲三个环节。谜语的导入引出了本次活动“主人公”小燕子,熟悉旋律这个环节中,“燕子妈妈”带着“小燕子”学习了飞的本领,让“小燕子”们感受了三拍子强弱弱的节奏。在学唱歌曲这个环节陈老师又像一个指挥家似的带着孩子们尝试了合声唱法,采用多种形式唱出了a段抒情、柔和的'优美意境和b段热情、轻快的活泼旋律。活动中,陈老师时而放,时而收,灵活自然。真所谓灵动的老师,精彩的课堂,使我们大饱眼福,给我们听课者留下了太多的赞叹,也留下了一次次的掌声。我想,这掌声不仅是送给那群聪慧可爱的孩子们,更是送给这位让我们钦佩、大方的陈老师吧!
最后,我们聆听着陈老师那互动式的讲座,使活动推迟到了11点50分,虽然早已到了午餐的时间,但从老师们脸上洋溢着的那股学习劲,也足以表明这样的讲座更是新颖,更是精彩。
通过本次音乐研讨活动,使我这个在音乐方面比较薄弱的人也对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真的是受益匪浅。感谢我们的陈宴老师,感谢我们当湖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精彩的平台。感谢,感谢你们!
一年级语文下册动物儿歌教案及反思篇四
在这次五指山市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开展了小班儿歌活动《小鱼》,这首儿歌,结构简单,朗朗上口,比较能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本次活动前,我充分地考虑到:
一、异地借班上课,对幼儿的实际水平还不是很了解,教师语言的调动性要适宜,做好随机调控;
二、内容是关于小动物的,小班幼儿最喜欢模拟、扮演各种小动物,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儿歌和表现儿歌是重点;
三、手偶表演富有挑战性,幼儿又是首次尝试,能深入其中体验到乐趣最为关键。
通过教学实践,我获得以下几点体会:
1、手偶教具的灵活变化
小班幼儿喜欢动态的、真实的教具,最好是可以直接触摸的。在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了杖偶作为引入的教具――三条会摆动的小鱼,幼儿很快地就被三条小鱼深深地吸引了。在杖偶表演和老师的示范儿歌环节中,我利用小鱼的身份、以游戏化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演示,并注意到音量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时时吸引着幼儿,加深幼儿对儿歌的印象。
腕偶小鱼的出现再次让幼儿体验到参与游戏表演的欲望,同时也加强了幼儿手指摆动的动作练习,充分贴切儿歌中“摇摇尾巴点点头”的寓意,激发了幼儿表演兴趣。
2、课堂语言,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重要,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也是教学活动最出彩的地方。由于是是异地授课,在和五指山市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活动中,语言上我做了反复的推敲。例如,在帮助幼儿理解学习儿歌的环节中,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师:一条小鱼在哪里游?(幼儿:在水里游。)师:我们一起说:一条小鱼水里游。在海口试教时幼儿会主动地跟读,但在当时大部分幼儿并没有主动回应,我随机把小鱼取下,游到小朋友周围,进一步启发幼儿:师:小鱼想请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一起来说:一条小鱼水里游。老师进一步的动作及语言的提示让幼儿思维开始活跃,幼儿开始有了回应。
3、根据实际,适时调整教育方案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就像我在教这首儿歌时,一心想完成预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流程,可是其中个别幼儿并不感兴趣。我不断地变换提问和调动幼儿情绪,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有时候,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
4、动手多于动口,应善于利用,充分寻找结合点
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给予幼儿表现肢体模仿多于语言表述,将重点放在幼儿肢体的表现上,忽略了对幼儿语言的要求,没有给幼儿更多的说的机会。活动中,我采取了以动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动环境和游戏形式结合,在活动中创设了许多让幼儿“动”起来的机会,以延长了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让幼儿对模仿小鱼摇摇尾巴点点头的动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力求让幼儿“动”起来。但是,有些幼儿都“乖乖”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甚至还没有真正进入积极的“动”的状态,可见,我虽然采用了一些能够让幼儿“动”的形式,但并没有赋予这些形式以真实的意义,也就谈不上积极与环境互动、主动建构。最后在儿歌跟音乐的结合中。我为了更好地配合音乐韵律节奏,让幼儿真正能感受欣赏儿歌的韵味,能真正去体会儿歌的优美。但对幼儿能力有所忽视,速度上幼儿有些跟不上。因此我应该适时的调整,为幼儿创设更多地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有效地利用手偶游戏将其融合在儿歌节奏朗诵中,让儿歌和手偶表演成为一个结合点,给幼儿一个新的刺激,从而使幼儿真正能够动起来,能够在愉快地说说、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思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