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十六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一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案例1:六年级“轴对称图形”
在这节课里,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桂林山水、脸谱、千手观音,出
示交通安全标志,汽车标志的一半,让孩子们猜另一半是什么,这些精彩的华章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彰显了数学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级“垂直与相交”
教者在课接近尾声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意大利比萨斜塔,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比萨斜塔,同时思考为什么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较坚固。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在传播数学文化的同时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情境作为数学新课程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可否认,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境。
1、虚假情境创设
在二年级《生日》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过生日,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后,教师播放《生日歌》,又问学生:“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呢?”这样的'虚假情境和无效提问,无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2、虚拟人物设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出示小闹钟)小闹钟说了给你们带来了两组测试题……我认为这样的人物形同虚设,没必要。
3、过于追求趣味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
不明确,单纯地追求有趣,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实效性不大。如有的老师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朋友……听课者正沉浸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问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学生附和道喜欢。静静地反思,这样情境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直接感知。
我觉得情境设计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那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情境创设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偏离学习数学的轨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解决问题作为基本思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作为情境素材的主要来源,以“最适合才是最好的”作为衡量情境设计的品位与标准的基本依据。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层次、有价值的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
(三)课堂气氛追求“表面活跃”
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以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表面的热闹。课堂上学生冷静的思考被认为是冷场,安静得做练习被认为是气氛不好。存在以下误区:
1、 评价语言模式化
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情况下,老师说“表扬”,全体学生就会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一节课出现几次或者十几次。看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实际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花哨,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2、 无效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高不高兴啊?”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便扯着嗓子回答“好、行、可以、高兴”。如果学生声音小,教师还要再追问“到底高不高兴?”学生无奈的回答“高兴”。
殊不知就像要播放一段动画、要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小朋友解决问题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去问学生,学生同意不同意都是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难道学生兴奋地大喊好就是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吗?
3、 学具使用的随意性
在课堂上学生使用学具教师不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看起来大家都“动”起来了,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利用好学具深入思考问题。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真实、朴素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让学生“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一)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长
相对来说,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比较容易把握,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对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理解了课改的理念,要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付之有效的行动,也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要认准方向,不要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摈弃,可以从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着手。其次是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构建如下等式: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要结合实践,联系原有的或新获取的相应教学经历、教学体验,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盲目“照猫画虎”。
(二)加大校本研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座谈过程中发现教师们都认识到进修很重要,但不少教师也指出,目前的进修培训有问题,教师兴趣不浓、收获不大,学用脱节,影响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教师进修更加有针对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加强校本培训是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强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出发点,它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具有灵活性,它可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制宜,其次校本培训的内容也有应变性,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随学校的内容而定。
校本研训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经验交流。包括新老教师的交流、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二是案例分析,教师集结在一起,就某一案例或课例进行商讨研究;三是课堂研讨,对课堂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学生情感体验等进行记录与评价。四是在当前开展说课、评课的研究很有必要,不少实践表明,这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开展一课多人上的活动,它是一种由多人在连续的教学时间内就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校本教研新方式,通过落实“备-讲-听-评”四环节,达到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目的,操作十分简易。同一集备组教师在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课后研讨、改进教学方案、再听课研讨的过程中,都能够学会思考,并在探索中各自得到发展。用“一课多人上”的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才能,相互启发、帮助,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尽快地、卓有成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改变教研方式,为教师成长服务
教研员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和教师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教研活动也应从单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分享。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如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就可以一改以往由专家点评的单一评课方式,尝试由听课教师自愿参与评课的“参与式”评课方式,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而激发听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为开展教研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和系列化。教学研究重在“研究”两字,应确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并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讨活动与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如前面提到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就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内容。
3、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为此,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日常教学活动里的问题,往往忙碌于重复的、烦琐的低效的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如可以建立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qq群,有问题可以在群里面共同探讨、研究。备课这一项工作,也可以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甚至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4、注重学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动综合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如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况且,学科教学的研究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研活动更应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5、牵线搭桥,加强校际交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校际交流更能促进教研活动扎实开展。研训部门牵线,把同级学校按需要建立起横向的协作和互助网络。通过结对子,搞联谊等活动,交流好的经验。同时搞好送课下乡活动。
总之,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二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案例1:六年级“轴对称图形”
在这节课里,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桂林山水、脸谱、千手观音,出
示交通安全标志,汽车标志的一半,让孩子们猜另一半是什么,这些精彩的华章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彰显了数学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级“垂直与相交”
教者在课接近尾声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意大利比萨斜塔,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比萨斜塔,同时思考为什么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较坚固。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在传播数学文化的同时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情境作为数学新课程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可否认,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境。
1、虚假情境创设
在二年级《生日》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过生日,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后,教师播放《生日歌》,又问学生:“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呢?”这样的'虚假情境和无效提问,无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2、虚拟人物设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出示小闹钟)小闹钟说了给你们带来了两组测试题……我认为这样的人物形同虚设,没必要。
3、过于追求趣味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
不明确,单纯地追求有趣,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实效性不大。如有的老师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朋友……听课者正沉浸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问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学生附和道喜欢。静静地反思,这样情境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直接感知。
我觉得情境设计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那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情境创设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偏离学习数学的轨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解决问题作为基本思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作为情境素材的主要来源,以“最适合才是最好的”作为衡量情境设计的品位与标准的基本依据。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层次、有价值的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
(三)课堂气氛追求“表面活跃”
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以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表面的热闹。课堂上学生冷静的思考被认为是冷场,安静得做练习被认为是气氛不好。存在以下误区:
1、 评价语言模式化
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情况下,老师说“表扬”,全体学生就会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一节课出现几次或者十几次。看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实际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花哨,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2、 无效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高不高兴啊?”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便扯着嗓子回答“好、行、可以、高兴”。如果学生声音小,教师还要再追问“到底高不高兴?”学生无奈的回答“高兴”。
殊不知就像要播放一段动画、要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小朋友解决问题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去问学生,学生同意不同意都是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难道学生兴奋地大喊好就是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吗?
3、 学具使用的随意性
在课堂上学生使用学具教师不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看起来大家都“动”起来了,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利用好学具深入思考问题。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真实、朴素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让学生“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一)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长
相对来说,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比较容易把握,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对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理解了课改的理念,要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付之有效的行动,也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要认准方向,不要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摈弃,可以从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着手。其次是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构建如下等式: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要结合实践,联系原有的或新获取的相应教学经历、教学体验,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盲目“照猫画虎”。
(二)加大校本研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座谈过程中发现教师们都认识到进修很重要,但不少教师也指出,目前的进修培训有问题,教师兴趣不浓、收获不大,学用脱节,影响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教师进修更加有针对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加强校本培训是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强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出发点,它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具有灵活性,它可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制宜,其次校本培训的内容也有应变性,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随学校的内容而定。
校本研训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经验交流。包括新老教师的交流、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二是案例分析,教师集结在一起,就某一案例或课例进行商讨研究;三是课堂研讨,对课堂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学生情感体验等进行记录与评价。四是在当前开展说课、评课的研究很有必要,不少实践表明,这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开展一课多人上的活动,它是一种由多人在连续的教学时间内就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校本教研新方式,通过落实“备-讲-听-评”四环节,达到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目的,操作十分简易。同一集备组教师在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课后研讨、改进教学方案、再听课研讨的过程中,都能够学会思考,并在探索中各自得到发展。用“一课多人上”的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才能,相互启发、帮助,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尽快地、卓有成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改变教研方式,为教师成长服务
教研员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和教师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教研活动也应从单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分享。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如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就可以一改以往由专家点评的单一评课方式,尝试由听课教师自愿参与评课的“参与式”评课方式,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而激发听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为开展教研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和系列化。教学研究重在“研究”两字,应确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并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讨活动与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如前面提到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就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内容。
3、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为此,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日常教学活动里的问题,往往忙碌于重复的、烦琐的低效的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如可以建立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qq群,有问题可以在群里面共同探讨、研究。备课这一项工作,也可以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甚至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4、注重学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动综合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如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况且,学科教学的研究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研活动更应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5、牵线搭桥,加强校际交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校际交流更能促进教研活动扎实开展。研训部门牵线,把同级学校按需要建立起横向的协作和互助网络。通过结对子,搞联谊等活动,交流好的经验。同时搞好送课下乡活动。
总之,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三
调研时间: 20xx年9月1日至5日
上课教师:xx校区20xx年新进教师共计39人
学前教育不但要使幼儿全面发展,而且还要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体现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应当体现创造性,而不要把成人的期望和想法强加给幼儿。教师不能用组织作业或上课的方法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应当改变“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
如前所说,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是一个大学生较高法律意识的形成的基础,虽然作为非法律工作者(法学专业除外)不必对法律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但一些法制的观念与法理的原理需要我们加以了解,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
听课教师:学校领导、各学科调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
为进一步掌握我校新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查找存在的问题,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特组织了新教师调研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初步摸清了新进教师教学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总结如下:
根据国家及省市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市政协主席会议安排,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民盟市委、农工市委,在今年四月中旬分三个组, 深入到市区公办幼儿园(省委机关等)、民办幼儿园(城东商业幼儿园、城中小神龙幼儿园、城西小花朵双语艺术幼儿园)走访调查。6月28日至30日,调研组在听取了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后,先后到xx区保育院,xx区嘉荣华阳光幼儿园,xx县共和镇维新幼儿园、xx县鲁沙尔幼儿园、xx县多巴镇小福星幼儿园,大通县东峡镇多隆幼儿园等进行了集中实地调研。同时,调研组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时进行了座谈,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较高。
**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中北部,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我印象中的**,固然有“晋北锁钥”之称,可是发展却极其落后,单从破旧的街道与脏乱的秩序上就可见一斑,就说“晋北锁钥”这个牌子的悬挂地--北城门楼吧,虽然我很少从这里路过,可印象中店商小贩横七竖八,本就街狭路窄的小巷更显拥堵不堪,垃圾遍地污水横行,简直如入鲍鱼之肆;可是这次回来,街上的情形却大有改观,翻天覆地来说亦不为过。
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教学设计有条理等,都值得肯定。
2.公招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公招教师中,有一部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新颖,教育理念新,有课改意识。
3.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改革意识
在课改大趋势下,大部分教师已初步形成课改意识。部分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如电子白板、录音机等。教学设计上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体现出一定的课改意识。
4.学生基本素质有所提高
本届新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基本素质较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好,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较好。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例如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课堂举手积极等。
1. 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常规不规范,随意性强、班级课堂常规还没落实。
2.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学生课堂主动答问较少、课前准备不到位、倾听习惯较差、喜欢齐答问题、静心学习不够。对教师的课堂要求理解较差,自我管束差。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1.部分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差
新进教师对教室内的电子白板、课件制作与操作不够熟练。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
2.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学器材准备不充分、课前候课习惯没有养成。
3.部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差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部分教师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调控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的纪律。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痕迹比较明显
公司党委成员深入基层调研,增加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内容,一方面提高认识,另一方面形成长效机制,机关和项目相互推动和促进党建工作。
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讲得过多(基于讲授法和教师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动得很少(基于被动接受和思维的陈规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引导功能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2)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不够,只管教师充分讲解,忽视学生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没有重视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
主要表现为:
(1)讲授法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串讲方式存在,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重视阅读情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阅读体验,能做到合作交流等。
(2)师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学习、思维空间,缺乏课堂生成的效能发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
(3)课堂探究性、探讨性活动开展不够,学生缺乏深度思维。
(4)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较随意。
3.部分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少,能力差。
(2)鼓励性学习不够,学生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对学生朗读指导、阅读指导、声乐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体育技能指导等方面不到位或缺乏。
(4)课题练习容量偏少,缺乏练习层次和深度,学生知识能力拓展不够。
(5)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课堂渗透不够。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点把我不准,对该年级该阶段段内容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清楚,该知识要教哪些,教到什么程度,横向纵向有哪些知识内在联系不够清楚,有走一步看一步的现象。
2.知识教学落实不够,只注意教完了,没注意反馈学生学会了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必要的指导。
3.部分教师对知识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各环节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的节奏,部分课堂反映出基础知识教学用时较多,重点知识轻描淡写,本末倒置。
4.部分教师教学不重视难点知识的突破。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没有提前铺垫,合理分解难点,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学,学生掌握较差。
1.限时改进,明显提高。所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必须按照建议意见,在半期前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明显进步变化。
2.青年教师、新教师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
3.青年结对教师、指导教师要各尽其责,切实履行蓝青工程工作职责,做好指导和学习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主动指导青年教师、新教师,团队式发展。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四
为了更好推进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本学期学校开展以“在课改新背景下,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随同老师们结合区“阅读、体验、互动、巩固课堂教学及导学案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联片教研活动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项调研活动。
在这次专项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课程标准提出新理念。教师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生动有效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一些公开课,研讨课中,老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我们眼界大开。如,本学校,石守琴老师上《圆的周长》这节课,在导入部分创设小猴和小兔赛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兔沿着圆形路线跑,同学们,你们说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从正方形周长类推迁移到圆的周长,使学生思维落到圆的周长上,要想知道他们不公平的比赛学习圆的周长后就知道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师上的六年级《轴对称图形》这节课,郭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努力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科学韩继明老师教学《推和拉》一课时,为了实验验证推和拉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让学生在小组中推手掌,拉手腕,并在小组中统计,记录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结果。随着学生在活动,探究,思考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情感,获得知识。
特别是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教师都努力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实验小学王建老师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利用直尺、三角板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王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电脑上动手操作,让三角板紧靠直尺,然后在移动三角板验证,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看到以这些课堂可喜变化同时,也不可否认是,目前小学数学常态下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视本质。以致课堂教学出现形式化,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冷静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面对今天,以平和心态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存在问题:
1、个别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缺乏质疑讨论,学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没有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学生而是在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3、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都无实质。在部分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4、课堂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到位,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够。
5、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有的课堂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只不过是课本搬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了,以课件代替板书。
7、个别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缺乏教育机智,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生动、丰富。
建议: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科学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好每节课的预案。
2、探讨和研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内容。
4、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5、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6、教师要能够精心设计练习题,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要让每个人都动起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圆满解决问题。
8、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改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生命。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五
调研目的:了解掌握我校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和效果,为课堂教学改革和今后的教学工作夯实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调研时间:20xx年9月28至10月5日
调研方式:全员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即:对数学任课教师进行全员调查,主要采用座谈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方式。调研内容:新课改中的新教学模式,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认知与控制情况,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
1)真正实现让每位学生都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进步这是分组教学(小组学习)的优势,也符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进入学校的小学毕业生来自不同学校,差异较大。有优秀生,也有学习相当困难的学生,在小学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很难改变,总之“后头”很大,基础很差,只靠教师的力量显得很微薄,分组教学可以适当弥补其不足,通过小组互助,结对帮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有位领导举了这么一个生动的例子:这就好像几个人一起走路,走得快的拉着走的慢的,不走就拽着走。这也许就是实实在在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写照(其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导学稿设计的基础性问题,学困生通过自学和帮扶多少可以学点东西,可以在导学稿上做些题目,尤其是课堂活动,学困生比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困生群体中活泼好动的居多,展示过程中它们显得很从容,虽然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总之,优秀生在辅导学困生时会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更深刻,学困生也不像以前无所事事,能够学些东西,教学相长,共同得到提高。所以,每个学生都学习,每个学生也都能有所进步。这样的课堂也少了许多不和谐音符。原本好动的孩子们有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了自己交流的机会,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少了,自然,顶撞教师的也就少了。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集体备课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导学稿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成果。编写导学稿一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备课、作业方式,也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农村中学教师素质偏低,有些教师甚至难于编写一份可用的教案,因此集体备课,知识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来看,教师编写的导学稿较课改之初有了质的变化,不仅选择题目典型,而且能较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拔高也不降低教学标准。其他方面的素质也相应有所高,每一次突破教师们都付出了劳动和汗水。
3)教育教学成绩有一定提高
教育教学的成绩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评价教学改革效果时文化课成绩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学生学习习惯,动手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实施课改以来,起初是以课改先进与普通教师的对比,课改中表现优秀的数学教师教学成绩提高较快,说明本次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成绩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六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新聘小学语文教师快速成长,早日承担明光小学教育的重任。各学科教研员,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我们自11月8日起,历时一个余月的时间,对xx年新聘分配的小学语文教师和从乡镇小学选调进城的语文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课堂教学调研。本次调研我们充分发挥教研分会的组织作用,让他们牵头安排,把本分会各校新聘的教师,集中在两三个乡镇的中心小学,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我们教研员按照所任学科逐一听课,听后进行面对面交流。在交流中,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着重提出改进方案。让这批新聘的老师们实实在在地受到教益,为他们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1、这批新聘的小学语文教师平均年龄23.3岁,他们是经过教育局严格按照招考简章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层层筛选,最终获胜的同志,才得以上岗,可谓来自不易。因此,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工作态度端正,情绪饱满。
2、这批新聘教师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中文占70.6%,初教29.4%,可谓专业棒,文化知识扎实。教师资格均是初中,层次高,完全可以胜任小学教育。
3、通过认真的调研,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能初步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知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实施教学,语言清晰,教态自然。
1、缺少教学理论素养。不少教师至今没有完整地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知道语文教育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教学的建议、评价的建议等。
2、没有掌握备课的基本步骤,只是机械地抄写现成的教案,至于人家教案设计的理念,不得而知,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应付检查。
3、缺乏岗前培训。基本的教学常规欠缺,常常在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下,仓促教学。教学时,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回答问题,也仅仅是前排的几名同学,不能够照顾到班级的全体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去,教学没有实质性效果。
4、不能掌握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混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两个课时完成,在教学时,他们是常常混淆,分不清课时。
5、课堂板书,粉笔字很差,基本上是属于“火柴棒体”,很不规范。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课文的基本内容。
1、定标即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这批新聘的各科教师,他们有知识,有精力,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因此,进行岗前培训是他们教学的重要步骤,是他们走好教学人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学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学校的工作特点,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标,专人分管,并扎扎实实地实施。
2、建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让这些新上岗的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这种模式实施教学。让他们先稳稳当当地走好第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功力,然后在放手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步骤。一课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字母;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会拼读。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课时
(1)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2)认读字母。
(3)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4)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5)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
(1)复习字母的认读。
(2)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
(3)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4)描红、抄写音节练习。
“词串识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般可以分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1)激趣入境。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3)将词语与事物挂钩。
(4)词串连读,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
(2)读词成串,边读边想。(把每行的词连读成串,边读边想象画面、场景、情景等)
(3)连串成篇,形成积累。(把词串连起来当作一篇韵文来读,熟读成诵)
(4)识写结合,指导写字。
另外,还有阅读教学模式,习作教学模式等等。
3、严训即是严格训练。就是各校要充分研究新聘教师的特点,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严格按方案内容踏踏实实地实施培训。走培训掌握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检验理论效果,总结形成教学经验,再实践,在总结,不断提高,直至达到目标。尽量少走弯路,减少盲目,立志早成才,快成才,为明光的基础教育服务。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七
学生负担过重历来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顽症。针对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近年来“减负”工作虽然在持续开展。然而,从中小学生沉重的书包和书包内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不难看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如何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其轻松愉快、身心健康地成长?如何将课堂教学改革和减轻学生负担有机融合、共同推进?针对这一问题,近期,在市教育局及相关学校的配合下,走访了x所学校,对x所小学的1—6年级、x个班级的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抽样分析,与x名学生、60名家长、60名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采用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就我市“深化小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材料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xx市教育教学质星提升工程三年实施规划》,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理念引领,强化“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打造有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的推进措施,聚焦课堂教学,精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在“深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凝聚成xx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连年荣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果一名师”比赛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市总结出一些经验,具体去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突出教学特色,完善教学模式。
各校在课堂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做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形成了“xx市课堂教学改革模块”,如英语学校情智共生、情智交融的“四有四动”情智课堂;xx小学的“简约互动课堂”;xx小学的“精彩课堂”;xx的“生长力课堂”,以适应不同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形成“主题教学”“话题再构”特色课堂等等。这些创新做法凸显了我市课堂教学的改革显著成效。
(二)突出项目引领,打造品牌学科。
市教育局分别签约北大语文研究所、上海博雅教育研究所,着力打造优秀语文、数学骨干教师队伍和品牌学科。在语文研修项目上,分学期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单篇阅读教学”等研讨工作;在数学研修项目上,正在进行“数与代数”等方面研讨活动,数学工作坊“数立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多种研修方式的有机结合,对老师教学理念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突出课程开发,实现全面育人。
根据“德行天下”教育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德行教育活动。“德行合一”课堂教学比赛和德育活动精彩纷呈。如:组织开展了“日行一善·我们在行动”学生征文比赛、“颂德行·倡新风”师生现场书法比赛、“同书文明语·同做文明人”校园书法比赛;英语学校“鹰文化”五大类课程;xx小学“礼文化”“校园六艺”课程;xx小学“正文化”书法特色课程;xx小学“全人教育”温润课程;xx小学“和谐文化”;xx小学《与经典同行》;xx小学的《少年诗社》等。全市各具特色的德育活动先后被国家《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省电视台等进行宣传报道。
(四)突出严格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实行一张课表管理。统一作息时间,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严格教辅资料的征订,任何班级和个人均不准要求学生统一购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严格执行作业时间的规定,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可以灵活留口头、实践性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留书面作业不超过半小时。如:xx小学将每门最后一周周末作为“无作业日”;xx小学、xx小学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推行“免试生制”。这些做法均实现了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小学教育过重的课外负担虽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是离根本解决问题还有差距,在课堂教学及减负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方面
1、教师工作量繁重,教学研究时间少。主学科教师工作量大,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事务繁杂、任务重,因此投入到教学研究上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2、教材钻研不透彻。个别教师课前对于教材研究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目标、意义、内容不够明确,以致课堂目标完成低效。
3、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一些老师对完成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教学设计简单,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4、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应试教育基础上,认为要让学生学得牢、考得好,就要多背、多写、多练。教学方法也还是过去不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满堂灌”“填鸭式”,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更无法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成效。
(二)学生课业负担方面
1、练习作业偏多,作业时间过长。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虽然教育局要求学校严格执行作业时间的规定,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存在作业偏多的现象。一、二年级基本不留家庭作业,中高年级家庭作业多是语数英学科,完成作业时间在1~1.5小时。双休日作业,学生需0.5~1小时完成。50%的家长希望子女能有个好成绩,都额外为学生购买了练习题来做。学生为了完成这些课外作业,不得不挤占休息时间。
2、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强。在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方面的能力欠缺,致力于研究学生“学”的较少,忽视对学生“学”的能力培养,以作业代“学”,作业设计简单以练习册替代,缺少针对性。
3、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家长对孩子要求普遍很高,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生下午课后与双休日参加校外培训班、辅导班较多。在问卷调查中,120人参加各种以艺术类兴趣班为主的辅导班,占77.4%;半数参加2~4个辅导班:有10%的学生甚至参加5~6个辅导班,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孩子精力和时间有限,上课外补习班的孩子压力过大,睡眠时间相对不足,进而影响学习。
4、家长及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的学习、升学、择业无不牵动着家长的心。在这种状况下,家长对孩子的作业不是怕多了,而是怕少了,甚至很多家长又额外布置作业、购买辅导书、聘请家庭教师,无形中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
(一)必须充分认识“深化小学课堂教学”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间的关系。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它消耗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动力。学习成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被动的苦差事,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认识到,在大环境及社会大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减负”是当前摆在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正是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法之一。和谐是一种境界,昭示着关系的融洽;高效是一种速度,意味着目标的实现。所以,和谐高效是一种至高的课堂生活境界。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特别要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下功夫,即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使素质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必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就是要从尊重、关心、信任为出发点,为教师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以造就人、成就人人和发展人为宗旨,使教师心情愉快地高效工作;学生为本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要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基础。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必要的角色转换。一是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所以,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好教材,要备好整个的课堂设计,还要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把所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用心来准备每一节课,做到不备好课不上课,上有准备的课,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二是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心情,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发挥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创设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把知识强行灌入学生大脑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由演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营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自学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三是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马芯兰,把小学数学多个概念绘制成“小学数学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学会由一根线,抽出千条丝,轻松理解和掌握全部概念。就学生来说,不能仅仅是被动接受,要主动探究合作,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积极地理解新知识,主动地学习新技能,科学掌握学习方法。四是科学地分散学习内容。例如,一节语文课,一般要求学习本课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这三步。在教学时,可以分散这三个环节,强调预习时间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有什么感受和以前的知识联系怎样?对写作有什么帮助等等。预习了,能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课堂自然效率就高,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除熟读课文外,还要求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读会写,做到学生能自学的教师课堂不教。在课堂上,注重对课文的分析,在文中理解词义,便于课后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这样家庭作业就不用再留了,教师、学生功夫用在前面,自然可以给家庭作业减负。五是及时进行课后巩固复习。“温故而知新”,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认真真复习一遍,做到每天学的知识当天会,然后再做作业,根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进行归类训练,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六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唱主角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少一份抱怨,多一份赞赏,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必须精心设计作业模式。
大量的作业是中小学生最重的负担。因此要从改革作业模式入手,精心设计弹性作业,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是自主设计,相互交换。只有学生自己对待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以积极地态度去认真做好。可以尝试把家庭作业没计的权利教给学生,计他们以个体、小组的形式设计作业题,轮流布置家庭作业,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血作业,二至六年级作业不超1小时。二是尊重差异,分层布置。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机械性的重复在所难免。作业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和阶梯性,给学生留出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开放视野,提高针对性。作业题的设计,一部分是有指导学习方法的练习,一部分是指导巩固性的练习,一部分是指导发散性的练习。如果还像以前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作业要从能力方而入手,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四是精减作业,提高质量。按学生学习程度好、中、一般的层次,分层设计作业。一部分是三者共同完成的必做的基础性作业;一部分是照顾优等生“吃得好”的提高性作业;一部分是照顾中等生“吃得饱”可以消化、加以巩固、发散思维的作业;一部分是照顾差等牛“吃得了”的打基础、补漏补差的作业。让学生亲临其境,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精心设计弹性作业,既解决了学生之间的知识差异,发挥了学生潜能,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思维,同时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四)必须大力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一点就要积极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内容具体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学生作业评价、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学业水平发展性评价、教师发展忤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以自评为上,还有互评和他评,有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还有家长、社会人员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不仅用纸笔测验,还有行为展示、成果展示;不仅有量表衡量,还有档案袋评价等。评价过程多元化,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既看到了我市教育的诸多亮点,比如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和常规管理,在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改进教法与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付出了辛勤努力和探索,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这些举措,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对减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让学生减负之路还很长,我们要正确认识学业负担与教学质量的辩证关系,让减负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领老师们做善思善壮的教育智者。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减负理念,营造减负的良好生态,使减负工作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延续。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我们的孩子会更加快乐自由地成长!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八
新课程在小学全面实施已经9个年头,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新课程理念是否在教学各环节得到具体体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本质性变化?大教学资源观是否树立起来???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大部分教师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没能得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一)学校现状
农村小学校舍吃紧,各功能室不齐全,大部分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只有简单的远程教室,学生平时轮流上课。学校电脑室的电脑配置不高,校校通网络仅仅是摆设,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学校硬件建设落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向前发展。
(二)、教师现状
1、教师的思想现状
我把所调查的126位农村小学教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甘平庸型:这种类型的教师以男教师居多,农村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正且已接近退休,他们认为能平平安安地熬到退休、能安安稳稳地领到工资,再说到这个年龄阶段,再折腾也是白搭,所以面对教学改革、教育科研都摆出一副“雷打不动”的架势。这种类型占18%。
(2)牢骚满腹型:这种类型较多存在于女教师身上。她们对学校的管理不满,对青年教师的行为不满,对现行的教育机制不满,很多的不满郁闷心头,只能以“刻薄的语言”、“牢骚的行为”来缓解心中的压力。长此以往,无心钻研教学,得过且过。这种类型占16%。
(3)知足常乐型:这类教师对学校、对工作、对教育失去了曾经炽烈的热情,有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仅仅保存一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他们的生活长期定格在“不需要去问自己是否教给学生什么,只要让
学生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就行了;不需要去问自己的职业生活是否有意义,只要平平安安就行了”的生存惯性之中。这种类型占46%。
(4)积极进取型:这种类型的教师充满朝气,乐意和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设备联谊。能够主动和其他教师探讨课堂,他们认为“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重增强自身实力,更注重在人格上、知识上、智慧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起来。“只要付出就有收获”是他们一贯奉行的原则。这种类型占20%。
2、教师的教学现状
(1)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够,课前准备不充分。
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想上好课,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很难奏效的。由此可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出路正是在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但目前在农村小学,一般教师的课前准备往往是应付性的,是现成照抄的,并且在教案中例题和习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例题和习题的课堂出示又是临时书写的多,课前书写好的少。有时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干等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例题和习题,致使课内容量少,时间流失多,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推敲,所以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不少设计的问题所指不明确,突不出中心,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所答不对路。有的问题教师只要求学生作分散复述回答。如:某教师在“长方形的认识”教学前,问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有哪些?”学生答:“有长方形”。教者:“对的,请坐下。“还有哪些图形?”又一学生答道:“还有正方形”。教者:“对的,坐下,还有吗?”随着五个学生依次说出五种平面图形的名称,教者依次出示一个个已经学过的五种基本平面图形。一个只需提及、而无思考必要的问题,教者却采用“分散式”提问,花去了好几分钟,费时低效。总之,不少教师既不能领会编者意图,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有的教师甚至不会把书上的情境变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只会流于形式,低能低效。
(2)教学目标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获得过程,启发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三维目标。目前,小学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目标把握不全,一进课堂,就开始把目标紧紧锁定在课本中的几个知识点上,他们手里拿着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一套,守的是旧观念,完成的是老目标——知识与技能,他们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深入探究的愿望,却总不愿也不敢花时间等待,认为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素不知自己的目标是一种偏面的目标观。这在小学不同年龄的教师课堂中都有表现。也有的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一定理解,教学目标定位相对准确,在课堂上也有体现,但从目标的达成来看,显得不成熟。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圆形硬纸板、软布以及棉线等物品,组织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并尝试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像祖冲之那样去发现圆周率,这是非常好的。但在学生分组汇报结果教师为了尽快得出结果,只选择了与圆周率3.14相差较近的数据,而相差较远的一概不要。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却向学生传达着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事情数据是可以人为的选择的吗?我们为了尽快教会学生新的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去尊重客观事实。这样的知识掌握常常是以牺牲学生的创造性、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为代价的。这一状况中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常见。还有一小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无目标现象,他们教学无要求、无方向,走进课堂就是讲,就是灌,讲什么?随意性很大,一下讲这儿,一下讲那儿,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似有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教风,学生是附庸品,从上课一开始,除了几个成绩较好的外,其他都在雾里看花,不知本节课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教师自己还认为新课标提出地预设与生成就这样。
3、练习缺乏由浅入深的设计和相应的指导。
练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课的整体性,设计练习应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而通过调查我发现课堂练习设计投入少,针对性不够强。部分教师有时为图省事,往往过于依赖书本,所有的练习来自于书本且不加选择。书上的练习是共性的,如果我们能投入精力设计出一些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土产、有版权的练习,会更省时更有效果的。其次就是、课堂练习的量不能很好地把握,有的教师新授课只有10来分钟,其余30分钟都是大量的练习充斥课堂,学生既烦有反感;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细细的讲解,生怕学生不懂,结果练习的时间留在了课堂之外,
这更没有效果。再就是有些课堂练习的反馈方式不太好,学生集体订正比较多,这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效果不佳。
(二)学生现状
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教学水平等的影响,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的平均水平与城镇的孩子相比都相对较低,知识面也相对比较狭隘。具体表现在:
1、缺乏自信心
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1)胆怯害羞,沉默孤僻,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缺少主见,屈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
(3)求知欲不强,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不愿主动发言。
(4)做作业速度慢,不敢让老师面批,怕有错题被批评。
(5)不敢接受挑战,有畏难情绪,预料失败。
(6)成绩不如意有厌学倾向,甚至想到辍学。
通过对320位学生进行的综合调查,基本结果为:“自信心强”的学生占8.3%,“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占31.7%,“自信心一般”的学生占41.7%,“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占18.3%。
2、不良学习习惯
农村孩子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马虎了事。具体表现为:上课分神,不注意听讲;作业字迹马虎,错误率高;不能认真进行预习、复习等。
(2)依赖懒惰。具体表现为:作业抄袭;作业依赖同学或父母完成;作业怕做、不做等。
(3)厌烦畏惧。具体表现为:厌恶上学,逃学;害怕老师;害怕测试等。通过对320位学生进行的学习习惯的调查,基本结果为:“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占11.5%,“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占42.8%,“在教师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占33.7%,“完成学习任务很困难”的学生占12%。
(三)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滞后,采用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学生消极接受。
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
够,缺乏进修学习的迫切性,即使参加一些进修,又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因此,他们认为更新教学观念是“虚”的和“软”的,教学中仅满足于下功夫“磨”,强调“见多识广”地练,致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尚保持“教者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消极被动地听”的格式。如:在“圆周率”这一内容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后,手里拿着一个圆的教具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与圆有关的另一新内容,就是“圆的周长计算”(板书课题)”。在解释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这一概念后,这位教师接着说:“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曾经对这个问题做了反复研究,并首先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还多一点。后来又经过其他科学家们研究和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证实了祖冲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不变的常数就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圆周率和π)接着这位教师就用三个直径不同的圆的教具在米尺上分别做滚动的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将各次实验的结果作相应计算,验证圆周率的近似值。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和自己计算,最后教师自然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进行了有的练习。以上教学,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由此所达到的教学水平来看,是属于典型的理解水平教学。如果仅从掌握知识本身来衡量,可以说已达到了教学目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圆周长公式的推出较自然,学生对公式的来由比较清楚,记忆效果也较好,还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要求。但若用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精神来分析其教学实质,不难看出:由于教师仅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来进一步掌握知识,所以学生对教材是否真正理解就成了这一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演示、板书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与新课改要求是有出入的。
2、教学方法传统呆板占主导,课堂缺少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不高。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九
20xx年5月份我参加了市及中心校组织的培训,通过听专家的讲座,观摩及中心校教师的示范课收获颇多,也认识到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堂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性。回眸走过的路程,再看看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在充分回顾、调研的基础上,现对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黑板粉笔的单一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引导学校和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总体来看教学成绩是显著的。
1、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在课堂上,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三年级“多位数的读写法”一课,有的老师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2)、会正确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
2、理解教材不深入,把握教材不准确,驾驭教材能力有待提高。
3、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被广泛采用,但是实效性较差。
4、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表现在课堂上,重教案,缺乏随学生学习应变的机智。
5、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对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不热情,年轻教师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理念,乐意实践,但是不重视深入反思,不善于深入研究。
1、教学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其表现为:
(1)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的次数偏少,没有及时了解本校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指导力度不大。
(2)教案检查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没有对教师教学方案的可操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
(3)没有为教师提供“送出去,请进来”的平台和教研空间。
2、《课标》、教材、教学用书的解读肤浅。其表现为:
(1)解读《课标》、教材的能力低,无法准确把握《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教学用书的说明和建议。
(2)忽视教材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本单元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不完整,对教学难度的把握不准确。
(3)没有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学方案。
3、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低:
(1)认识的偏差。其一,只要会背概念,会用公式、法则解题就够了。其二,“认真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被认为是“花架子”,得不到有效落实。
(2)不愿“成长”的心理滋长。凭经验教学,学习主动性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缺乏交流或交流找不到对象。
(3)唯“考试”论英雄。只重视考试而忽视平时的教学作用,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4)对自己的平时教学要求不严格,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不良教学习惯,不知不觉中逐步丧失自己的教学能力。
1、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长:首先要认准方向,不要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可以从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着手。其次是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
2、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首先,要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吃透教材。在初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自己的学科认知结构。
3、加强备课,教学设计从“教案”转向“学案”:
(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学后将要获得什么。
(2)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已具备哪些知识,已有哪些生活经验,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3)搞好活动设计,针对各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讨、交流、体验的机会,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疑问,会有哪些困难,教师应该怎样做个别处理。
(5)知识应用拓展,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识相对应的实际情景,课堂中应该怎样对学生渗透或暗示。
4、积极研究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5、应该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6、加强校本培训关注中老年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一线教师当中,中老年数学教师占不少的比例,他们工作兢兢业业,教学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但是他们也存在不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理念转变较慢,对课改实验热情较低,不愿意作示范课、研讨课和公开课。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各种培训活动中,要特别关注中老年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明白课程改革不只是年轻教师的事,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是历史赋予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必须坚持不断学习,敢于迎接挑战。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十
最近,我们对我校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形式、采取的或准备采取的举措进行了梳理,旨在寻求如何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改进课堂教学现状的有效方法。
1、学校提出了主流课堂教学模式。
关注当前,放眼未来,为了践行我校"促进每一名学生、教师主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深入分析学情、师情和学校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推敲、论证,今年10月,我校正式提出了"导学、自学、求学、讲学、学思、学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明确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位,即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是当前我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是我校教学管理的着力点和归宿,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学校教学面临着减负提效的重大课题。
随着学生减负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校学习、自习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缩短了,这也是所有国办中学面临的同样问题。这种变化,使得不少教师感到教学的压力陡增。如何在不增加教学时间、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如何让我们的每一节课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成,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3、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改的理念、方法和策略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常态课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贯彻力度远远不够,常态课教学以讲授为主的课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成为制约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
1、从落实教学领导力的高度,努力提升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管理干部主动深入课堂。我校规定了中层以上干部每学期的听课数量,听课后将于相关教师进行评课,每周行政例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干部汇报交流本周的听课评课情况。我们认为,课堂能反映出教与学的现状,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干部经常进入课堂,可以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研文化、经验、困惑和困难,以及课改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先进理念与传统行为的落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了解学校管理的运行现状,有利于学校工作上下一致,形成合力。
(2)教学管理干部积极参加中教科组织的听评课活动,在同行交流、专家点评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的水平。
(3)教学管理干部与我校特聘教学顾问定期举行教学管理专题研讨活动。我校的两位特聘教学顾问陈一新局长、范广泽科长提前布置研讨课题,每两周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最后由两位顾问进行点评。至今,本学期的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已先后进行了三次,研讨的主题包括"减负提效形式下教学管理的举措"、"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挖掘我校教学中高效的典型案例"等。通过此类活动,有效地将教学管理干部的关注点引导到研究和破解实际问题的轨道上来。
2、以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为突破口,引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请师大专家团队进驻学校,参与指导学科建设。我校与天津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联合,创办了市内六区首个"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基地".我们主动邀请师大的专家、教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学,通过定期参加学科组活动和不定期推门听课、评课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教师也可以借助师大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研究领域,不断充实自我。
(2)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教学大讲堂活动。我们先后邀请到了陈一新副局长、韩锋主任、邢真研究员、王勤研究员、张明琪教授、靳莹教授等一批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为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重点围绕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老师们解疑释惑,进而引发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有效地引导教师聚焦课堂、研究教学。
(3)大力强化教学管理干部对学科组建设的领导。学科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也是管理干部赖以领导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教学管理干部只有亲自深入学科组参与活动,以自身关注学科组活动的热情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在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影响力,对教师起到以身示范的教育作用,这是加强教学领导力的关键所在。本学期,教务处在《学科组长工作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对学科组工作的要求,设置了学科组建设专题档案柜,积累学科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定期进行交流、展示、点评。
3、启动工程,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实现以点带面。我们认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富于创新精神的专业型的教师队伍。基于此,今年5月份,我校启动了首届首席、骨干教师评选工作,这不仅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六十六中发展的一项创举。我校广大教师更是投入了极大地热情参与此次活动,全校共有57位教师报名。经过说课、做课、民主评议、教学过程考核等一系列环节的评比,最终遴选出了我校首届首席教师8人、骨干教师19人。首批首席、骨干教师与学校签订了工作协议。他们不仅仅是享受首席、骨干教师的待遇,同时还要履行作为一名首席、骨干教师的相应义务,他们将在未来学校的学科建设、校本研修、乃至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我校出台的《首席骨干教师考核实施办法》的规定,我校的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不搞终身制,每届任期两年,两年后自动终止资格,重新申报。任期内每年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将继续留任,考核不合格者将被自动终止资格。首席骨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围绕学校阶段教学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近期随着我校"导学、自学、求学、讲学、学思、学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学校要求每位首席骨干教师率先实践课题教学模式,每人完成一节示范课,学校组织全校范围内的听评课活动,同时作课教师还要进行说课,整个过程全程进行录像。这样,就使得每一节公开示范课成为了一次学科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大大拓展了教学研究的空间。
1、推进导学案的运用。目前,初高中各科导学案的编写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正在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下一步是将相对成熟的导学案应用于课堂教学,要把编写导学案、使用导学案变成教师进行常态课教学的规定动作。
2、推进思维导图的运用。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训练学生思维,也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今年5月,我校组织学科组长到大港二中参观思维导图的运用成果展示,对思维导图有了感性认识。今年11月,天津师大的靳莹教授为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有关思维导图的专题讲座,从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论基础,到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使广大教师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的理性思考。下一步是在一些学科中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使用过程中教务处随时监控,根据使用效果把握推广的进度、节奏,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十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因此抓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抓课堂教学的改革。我联校把“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作为工作重点,把形成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工作重点,把形成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改的重心,从学情、校情出发,提出“三阶段八步骤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于20xx年9月新学年开始时,在瓜园中学先行先试,现已取得良好的效果,预计20xx年,此课堂教学模式在全联校全面推行。现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试行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联校定时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不定期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工作,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解决改革中带来的困惑,探索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1、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主要表现有教师独霸课堂,以“灌输”为主。教师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设计被动学习,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主
体性逐渐丧失,学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激发。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三维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上,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很少,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和学生的差异,只关注书而不关注人,普遍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激发。
3、只注重习题训练,忽视能力培养。教师吃不透课标和教材,更把握不准命题的趋势和方向。教师的备课重点就是选题,教案就是“习题集”,教学重点没有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没有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4、学科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既使教研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教研组,所研究的也仍然是浅层次的教什么。而没有深入到深层次的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更有甚者,某些老师甚至把素质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要搞素质教育,要搞课堂教学改革,就必然要降低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只能是教师满堂灌——教得苦,学生被动的学——学得苦。而不可能是教师教得巧,学生学的乐。
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探索实验“三阶段八步骤”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具有三个阶段:“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分层优化”。
这种新模式具有八个教学环节:
(1)创设教学情境;(2)出示学习目标;(3)指导学生自学;
(4)检测自学效果;(5)教师精讲点拨;(6)分层施教,分类指导;
(7)课堂巩固训练;(8)教学小结提升。
虽然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有许多方面需要探索、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有许多经验需要提炼。 调研中我们发现有7个具体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时机不恰当、有的学生不会合作、有的合作乱而无序,真正合作的学生少。
2、学生展示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有的展示的问题价值低、有的展示的形式单调、有的展示没有重点、有的展示随意性大,真正展示的学生少。
3、教师点拨拓展不力。重点是有的抓不住学生问题的闪光点、有的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该点拨时不点拨、有的该拓展时不会拓展,教师的导学作用没有真正的发挥。
4、学生的“动”是表面的动。体现为有的学生身动而心未动、有的仍然是被动而非主动、有的课堂只是浅层次的“动”,课堂追求的只是表面的热闹。
5、课堂反馈检测不落实。有的没有检测内容、有的没有检测时间、有的检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检测,课堂检测、堂堂清成为一种空想。
6、课堂开放是“伪”开放。主要表现在有的课堂教师仍然讲的多、有的课堂学生有效活动少、有的课堂教师仍然不相信学生,总是忍不住要
讲一通、灌输一把,教师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7、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难以全面推行。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我联校教师老龄化严重,故只能停留在部分学校、部分科目、部分教师范围内实施。
今后,我们一定认真思考,加强研讨,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克服困难,为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向更高层次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十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不相符的地方。我们要及时的认清,并找到能有效解决的方法。
关键字:农村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本质性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我们镇各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我感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大部分是面貌依旧,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没能得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一)学校现状
农村小学校舍吃紧,没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硬件建设落伍、家庭教育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向前发展。
(二)教师现状
当前农村教师有下面几种类型:
1、自甘平庸型。这种类型的教师在农村占多数,以男教师居多且接近退休。他们认为能平平安安地熬到退休、能安安稳稳地领到工资,而且到这个年龄阶段,再折腾升迁的希望也不大,所以面对教学改革、教育科研都摆出一副放任自流的模样。
2、牢骚满腹型。这种类型较多存在于女教师身上。她们对学校的管理不满,对青年教师的行为不满,对现行的教育机制不满。很多的不满郁闷心头,只能以“刻薄的语言”、“牢骚的行为”来缓解心中的压力。
3、知足常乐型。这类教师对学校、对工作、对教育失去了曾经炽烈的热情,仅仅保存一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
4、积极进取型。这种类型的教师虽然在农村教师中比较少,但他们充满朝气,乐意和各种新理念、新思想。能够主动和青年教师探讨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重增强自身实力,注重在人格上、知识上、智慧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起来。
(三)学生现状
1、缺乏自信心
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1)胆怯害羞,沉默孤僻,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缺少主见,屈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
(3)求知欲不强,口算慢,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
(4)不愿主动发言,回答问题胆子小、声音小。
(5)做作业速度慢,不敢让老师面批,怕有错题被批评。
(6)不敢接受挑战,有畏难情绪,预料失败。
(7)见到老师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
(8)成绩不如意有厌学倾向,甚至想到辍学。
2、不良学习习惯
农村孩子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马虎了事。在缺乏严肃认真和不得法的教育下,容易由粗心、任性等原因养成此心理。具体表现为:上课分神,不注意听讲;作业字迹马虎,错误率高;不能认真进行预习、复习等。
(2)依赖懒惰。在惰性感染下,容易由包办代替促成此心理。具体表现为:作业抄袭;作业依赖同学或父母完成;作业怕做、不做等。
(3)厌烦畏惧。在单调乏味的教学情况下,在屡遭失败而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而缺乏兴趣甚至丧失信心。具体表现为:厌恶上学,逃学;害怕老师;害怕测试等。
(四)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获得过程,启发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三维目标。[2]有部分小学教师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以及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够,导致在教学中走过场,许多目标无法真正落实。
也有的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一定理解,教学目标定位相对准确,在课堂上也有体现,但从目标的达成来看,显得不成熟。还有一小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无目标现象,他们教学无要求、无方向,走进课堂就是讲,就是灌,讲什么?随意性很大,一下讲这儿,一下讲那儿,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从上课一开始,除了几个成绩较好的外,其他都在雾里看花,不知本节课要学些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达不到新课标、教材的要求的。
2、教学方法传统呆板占主导
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实际上是学生在已有旧知识、旧经验等的基础上自我构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层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加入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当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依然热忱于粉笔、教本加嘴巴,简便;讲解、练习加作业,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有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应试”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有的老师教学方法有些变化,但因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而走了极端。如: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等。
3、课堂缺少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不高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近年来虽越来越爱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情况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教师虽注意学习活动的设计,但往往由于活动目标不明,只限于一些纯操作的活动。
(2)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只从知识内容的需要出发,而没有考虑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方式进行。
(3)活动的目的简单、狭隘,局限于一种知识的习得活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一)教师现状形成的原因
1、师资队伍老年化。我们镇7个村级小学一共12个数学老师,其中50岁以上的就有10人。年龄结构老化。从而导致目前农村小学数学师资质量、数学教学水平等因素显得薄弱。
2、考核、评价制度与新理念不相符。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唯教学实绩是举受这一导向影响,数学教师们是尽其所有本领,尽其所有时间,坚持“题海战术”,而对新课程新教学望而却步,生怕误了学生成绩。在这样情况下,数学新课程的推进就受到影响。
3、新教材“难度大”。数学新教材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编写成的,较之以前,知识难度在下降,但却给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留有很大的空间,许多老年的数学教师常感觉课本中只有那么几幅画,没什么东西好教,重点在哪,难点在哪,很难把握。相比较之下,老教材的设计不仅教什么给设计好了,连怎么教都安排好了,当然一些教师就适应不了新教材。另外,新教材中有些内容信息含量新,个性特点明显,有时更切合城市里或网络普及率高的地区孩子,与目前一部分边沿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有一定差距。
4、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无动于衷、漠然置之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无动于衷、漠然置之,拿的是新教材,走进课堂,如何用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用新的学习方法茫然不知所措,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形成。
(二)学生现状形成的原因
1、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既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更与他们所在的地理环境、家庭条件和教育引导有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自卑心理较强是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
(2)数学能力和水平不强
(3)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
(4)家庭教育严重缺乏
2、不良学习习惯成因
(1)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2)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3)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厚
(4)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形成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自身认识与自身知识水平,其次就是农村学生的自身水平,农村孩子知识面窄,见识少,一节课全靠老师组织引导。
以上便是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数学教师如何去做。而数学教师想要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以下几个建议还需要深入的思考、研究。
(一)如何提高自身认识水平,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二)如何正确使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如何构建有活力的课堂,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十三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中职生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现状的看法与需求,并为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参考与依据,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本课题设计了“关于中职生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对福建省五所省属中职院校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还对中职院校体育教师以及部分企业负责人进行现场访谈,现将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本次调查围绕为在校中职生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与意义、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场地器材等问题进行展开。
(一)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由课题组统一制作问卷,对福建省五所省属中职院校部分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问卷共设11道选择题,共回收有效问卷468份。
(二)实地访谈法
通过对中职院校体育教师及部分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了解中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现状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企业需要员工具备的能力
通过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了解到企业更需要员工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而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和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体育课上培养的运动能力和沟通能力对今后就业更重要(如表1)。
(二)关于教学内容
调查问卷中列出了17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其中学生喜欢的项目中排名靠前的都为球类项目,52.78%的受访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如图1的统计结果。
(三)体育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48.93%的受访学生认为是讲解法和示范法,仅8.97%的受访学生认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体验法和合作法(如表2)。通过对部分中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一致。
(四)对目前体育课堂内教学组织形式
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10.68%的学生很不满意,31.62%的学生不太满意,22.44%的学生比较满意。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下仅有15.38%的学生有合作体验(如表3),体育课的上课形式大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学习和活动(如表4)。
(五)评价方式单一
受访的468名学生中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中的'评价是单一的,只有教师评定(如图2)。
(六)体育设施不足
对学校的场地、体育器材和设施能不能满足体育活动需要的问题,40.38%的受访学生认为不能。
(一)学校的教学目的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偏差
经过对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得知,企业更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而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培养的运动能力和沟通能力对今后的就业更重要。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职校特色、依据企业需求确定教学目的去培养人才。企业需要的是能胜任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综合职业能力,它不是针对具体某一个职业技能、知识范畴的能力,而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中职体育多样化教学在培养与提高中职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三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上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方法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创新的能力,包含分析与综合能力、决策与迁移能力、信息接受与处理能力等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个人能力是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的爱岗敬業、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
(二)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延续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为主,学生对新兴项目不了解。教师应拓展多元化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加强教材建设,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根据企业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来开展新兴、拓展类项目,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三)体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单调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迅猛发展,中职生是我国未来的技术型人才,今后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工作,企业既需要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也需要学生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中职体育教学通常延续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以技能教学为主,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纠错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运动的兴趣变得越来越低,而且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研究和探索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多样化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和运动的兴趣,以及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四)体育课堂评价单一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中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师则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每堂课的出勤情况来评定总成绩。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学生和教师可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努力程度、合作意识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与评价项目,使得评价更全面。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化和人文化,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多层次的发展需要,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意义。
(五)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不管是学生问卷还是教师访谈都表明,目前福建省中职院校的场地与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学生喜爱的球类项目特别是足球、羽毛球等的场地供应不足。其他拓展类项目,如游泳、轮滑、攀岩等的场地、器材更是很难见到,学生自然谈不上感兴趣了。面对目前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情况,中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合作与体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使其适应未来就业需求。
总之,从对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来看,体育教学实践要建构出一套可推广的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体育多样化教学中课程教学目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设置都要紧密围绕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目标,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破解当前体育教学目的单一、质量不高等弊端,保障教学的良性循环,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身体健康,有较强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思维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十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及,新理念进入践行期,正逐步走进课堂。
掌握一线发展情况,了解老师们所需,开展老师们愿意参与的教研活动。
这次调研,采用的方法是直接进入课堂,听推门课,与老师们座谈等。
最可喜的一面是:各校重视横向沟通,外出学习被鼓励与支持。
1、教学方面
品牌学校20小、11小、九小、六小稳步发展中,课堂教学又有新意。从生源方面也体现出社会对他们的认可。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老师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已经知道丰富自己的课堂,创设情境,确立问题意识:用情感激发学生,形象化、具体化创设认知环境;在强化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略显不足。
重视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与学生平等互动,在对话、讨论与交流中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法指导已成为教学行为的重要取向。
重视练习,反馈调适:精心设计练习与作业;在全面分析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方面,有待加强。
深化总结应用,使学生爱学。
学生探究学习后,要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并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熟练并创造性运用所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巩固理解内化阶段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辨析练习及发展性练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更深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
2、教师方面
爱读书、重视学习。
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其具有怎样高级的专业化水平,而是他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教师的激励手段还有待加强。
对教师而言,追求高效课堂,比学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教师教育策略的积累成为成长的关键。
知识的变更日新月异,而方法是永远不会过时。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应是以掌握学习方法为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是生活问题的高度抽象概括。而我们的`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多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进行直观演示,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评价已呈现多元态势,薄弱环节是过程性评价。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教学生学会观察,抓住题目本质,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3、学生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课堂中,多数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少数有游离学习之外现象。
值得表扬的是郊区沿江小学,孩子们的表现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发言积极、思维活跃。
座谈时了解到:他们的生源140名孩子进入市内小学读书。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重视分数。
毕业班的情况:面对升学压力,孩子们忽然沉寂,有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表情。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要解决以上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关注集体备课实效,营造民主、和谐教研氛围。
2、发挥骨干教师、省级、市级、校级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十五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师生角色的变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大学篇十六
各位领导:
作为潍坊市教育改革试验区,今年是我区实行教育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我校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的关键一年。近一年来,学校在区基础教育监测中心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一年树形象,二年争一流,三年创名校”的既定奋斗目标,以教学为中心,狠抓学校内部管理,侧重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就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简要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面对合并学校后教师成分复杂的实际,我们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本着向一线教师倾斜,向班主任老师倾斜、向毕业班教师倾斜的原则,以人为本修订完善了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学校人事和工资改革实施方案》、《教师岗位竞聘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分房方案》、《教学标兵评选方案》、《教职工办公纪律有关补充规定》、《班主任老师工作考核细则》、《教学常规落实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工作中,我们淡化人情管理,坚持制度第一,校长第二。虽然在实践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遗余力耐心细致地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有效打开了个别教师的心结,学校整体工作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和认可,学校管理逐步走上了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我们在靠制度说话的同时,注重关心教师生活,学校在资金重重困难的情况下,用心用情为教师谋福祉。每逢重大节日为每位教师送上一份礼品,教师生病时安排好车辆,青年教师结婚生子送上一份祝福,教师家中老人过世送上一份慰问金,关爱凝聚了人心,让广大教师体会到了“家”的温馨。
“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所学校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一个务实能干、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班子。“领导是标准,榜样是旗帜,整改是核心”。在“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的理念指引下,所有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奉献不讲索取,讲不足不讲成绩。敬业是立身之本,专业是立业之本。根据监测中心规定,我校所有一线校干均担任主要学科教学(王涛3。4英语,张顺昌2。5英语,刘梅青2。1物理,刘珂1。6语文,周明建1。4数学,刘永科2。5-2。8体育,于文勇3。3英语,张汝军2。6-2。8物理,刘仲宝1。7语文)。我们对全体师生提出的口号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前进一大步”。在全体校干的带动下,学校教学成绩呈现出了良好的上升势头。除数学、英语因基础较差暂时落伍外,其余学科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我校初三语文、政治,初二地理、生物学科已跨入全区中游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家长、社会对我校的教育改革满意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本学年我们以申报潍坊市教学创新50强学校为契机,全力推进“345”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让“活”、“真”、“实”充实课堂,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发动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创新精神,让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使学生全面发展,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理想的课堂: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 洋溢成长气息。主要体现在: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
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
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1、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一是利用暑假,先期开展教师业务理论培训。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假期教师集中学习期间,我们重点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杜郎口教学理念解读》、《小组合作学习办法》、《杜郎口旋风》、《学案导学法》等专题培训,让广大教师首先对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感性认知。为转变教师固有观念,凝聚教师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教育精神,营造团结向上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我们还组织广大教师先后观看了震撼人心的视频电影《孙维刚》、《冯志远》、《孟二冬》等,让教师谈感想,表决心。为让身边的榜样示范带动,我们及时组织了校级师德标兵王英、周星欣、张桩三位老师现身说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本学期开始,我们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区教育局下发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一书,要求每位教师记笔记、写心得、谈体会,以此让其吃透课改精神,学习借鉴现有成果。为检验学习效果,期中检测过后,我们及时组织一线教师进行了“课改业务理论测试”,将教师的学习效果纳入了综合评估。
2、发挥联盟校优势,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近一年来,学校先后派出6批骨干教师(30余人次)远赴聊城杜郎口中学取经,外出学习教师肩负使命,在杜郎口中学短暂的.学习时间里,他们认真聆听崔校长的学术报告,深入办公室、教室与师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全程学习他们的管理、教学经验的点点滴滴。返回后,他们又在全体教师会上做了催人泪下的专题报告“我的杜郎口之行”、“访问杜郎口有感”,并带头上观摩课,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和感染。
面对教学改革中遇到的诸多困惑,上学期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有幸邀请到了杜郎口中学的语数英三位骨干教师,来我校进行了现场课堂教学指导,他们不仅为我们传经送宝,更为重要的是为全校教师上了三节精彩的语文、数学、英语观摩课,重点指导我们的教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上好预习、展示、反馈课。我们抓住契机,以教研组为单位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了论坛,使每位教师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3、雷打不动坚持业务论坛,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我们坚信“三年反思成名师”。新学年开始,我们将每周四晚上(现改为下午)进行2个小时的业务论坛,让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上课体会,谈思路、讲体会、说经验、找不足。具体模式是《我的一堂精彩课》、《班主任经验交流》、《学杜郎口有感》、《我的课堂优与缺》、《如何对待别人提不足》、《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小组学习有效办法》等。通过论坛,让教师不断进行反思。每次论坛主题明确,形式灵活,人人参与,学校评价组对每次参与论坛者进行打分,计入教师的业绩考核。
4、搞好家长培训,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课改之初,总是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特别是部分家长的质疑,诸如“学生反了,课堂散了,教师不管了……”。为此学校适时召开了家长会,由分管级部的校长、主任深入各班级配合班主任进行正面的宣讲:“改革是大势所趋,不改革永远摘不掉落后的帽子”、“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精讲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不学习、开小差的现象不见了”……通过与家长推心置腹的沟通与交流,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获得了家长的认可。
工作布置+不落实=0。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具体到处室、班级,落实到个人。
1、开展优秀导学案评选活动。
我们积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对教师备课、学生作业没有数量上的限制,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开展集体备课,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每周由级部领导评比1次,每月开展1次校级的优秀导学案展评活动。要求学生建立好错题积累本和知识集锦本,有效杜绝了教师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深受学生欢迎。
2、开展“课堂教学标兵”评选活动。
为推动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制定并出台了《黄旗堡镇初级中学“课堂教学标兵”评选办法》,由教科研室牵头,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成绩的前1/2必须参与。我们成立了由业务校长牵头的评选领导小组。从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公开课、常态课)、教师述职等各个层面进行全面考核,旨在发挥先进典型与先进经验的引领作用。学校于上周评选出首批“教学标兵”7名,发放了荣誉证书及每人200元的购书卡。
3、开展多层次对课堂把关活动。
一是校评价组的调度课:对各学科进行不定时抽听课,以便了解各学科的进展情况;二是年级的督促课:对本年级稍弱教师,年级主任请骨干教师一起听课、加强指导,确保每个教师提升;三是教研组的考核课:学校考评组负责对教师的考核,每学期至少两次对每个教师听课打分记入考核。从本周开始,我们举办了教学标兵观摩课活动,到期末检测前,每人汇报一堂课,纳入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
4、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让师体验校园生活的快乐
我们以“做人第一,实践为重”为目标,以培养师生责任感为重点,抓常规、重管理、创特色、求实效,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良性发展。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各教研组积极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英语文艺汇演”、“走进社区,志愿者在行动”、“数学竞赛”、“地理版图比赛”、“班级拔河比赛”、“庆元旦师生文艺汇演”、“师生书画展”、“教师羽毛球比赛”。坚持每天下午1小时的体育锻炼,具体由班主任、体育教师组织实施,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力争用一年的时间,将我校的竞技体育成绩跨入全区前列。
5、细化班级量化评估,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班集体作为学校最基层单位,只有抓好班级成绩,学校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整体提升。本学期开始,我们首先克服困难,顶着压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班主任待遇,由国拨每月15元提高到每月150元,旨在通过强化班级管理,全面推动学校工作。其次,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班主任的理念至关重要。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学校为每位班主任购买了《好班规打造好班级》一书,学期初开展了班规、班级誓言、班歌、班训评选活动,为践行课堂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每个班级呈现出“我的霸气无人敌,快乐课堂我称帝”、“ 每节课展示一分钟,必将改变你一生”、“预习展示皆精彩,你争我抢乐开怀”的合作竞争氛围。
6、每周开展一次班级优胜小组评选活动,极大提高了小组的合作竞争意识。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周一利用升旗时间,在全体师生会上表扬各班优胜小组。每月的阶段性检测后,学校对每班评选出的优胜小组颁发了奖状,并组织每学科的优胜小组观看了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7、发挥激励效应,掀起比学赶帮热潮。
一是学期初开学大会上,对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的41名先进个人,分三个等次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期中检测过后,我们又对全校22个学科第一名每人100元的现金奖励;二是根据处室工作创新情况,学校先后对初二、初三年级主任进行了现金奖励,有效激发了各处室的竞争意识;三是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对二年级五班的“环保小卫士”王凯华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和100元现金;四是为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我们对全校评选出的44名优秀学生制作了宣传版面,于下周一张挂于各班级走廊之中,每个版面上有学生照片、励志名言、个人荣誉简介。通过诸多措施的落实,全校涌现出“处室争先进,人人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各位领导,近一年来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监测中心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勤奋工作,黄旗堡初级中学社会满意度、学生巩固率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监测中心听课调研给予我们的肯定,极大增强了我们课改的信心,鼓足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勇气。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年是我区教育改革的关键一年,我们的事业不会一蹴而就,创业的艰难需要我们的辛勤劳作和坚强意志。我们坚信有有教育局的正确指导,有联盟校的鼎力支持,凭借我们全校师生的和衷共济,我们的既定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