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论语十则原文 观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五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论语十则原文 观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篇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九年级论语十则原文 观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篇二
读后感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论语很好看,你会写九年级论语十则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论语十则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论语》有感听爸爸说《论语》是我国一部著名的经典,应该从小就学习。但是《论语》比较深奥,妈妈怕我看不懂,所以她专门为我挑选了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拼音版《论语》。
里面除了原著的内容外,还配有许多相关的小故事和彩色的插图,非常生动有趣。其中有样这一段话我很喜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且经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我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通过学习这句话我了解了学习的确是需要经常复习的,而且还要多用,我们平时的作业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复习,这样才能记牢所学的生字和词语。除了做好复习外还要课前进行预习,这样学习起来就更加轻松快乐了!孔子的话真的很有道理。
热情好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我在电视上也曾听到和看到过,一次是“奥运会”,一次就是这次“五一”节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我以后也要做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我们家一来客人,我也会自己动手做水果盘并拿出好吃的点心来招待他们呢!还有就是别看我年纪小,凡事我也有自已的想法,在别人没有弄清我或误解我的想法之前,我不应该总和别人生气甚至发脾气,这样才能成为君子,哈哈!我理解得对吗?通过学论语我还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也许我还不能马上做好,但我一定会努力的!
《论语》里还有许多好句子,我要好好学习,多明白些道理,并把它们记在心里,还要告诉更多的人,让我们共同进步吧!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妈妈也表扬我大方。《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论语》教会我的做学问、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终身受用!这便是我读《论语》的宝贵收获。
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语录,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或一些官员的对话,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以前刚读《论语》的时候,最喜欢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几句都忽略掉了。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算算看,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实修养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里有一这样段:惠施说有个大树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没有,说庄子的学说就是这样,不被世人所容纳。庄子说,你有这样的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庄子的文辞非常美,可是仔细一想就会知道,这段话,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评一样,大而无用。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树可以找得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其实严格来说,树都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人能吗?谁能离开其他的人独自生活?谁也不能,就像电影《东方不败》说得那样,令狐冲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实的社会又充满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让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种法律、风俗、礼数等等,这固然是社会所必须,但确实又让人感到约束,于是生活中总有许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说的话而不能说,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吧。
对于这样的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有几种态度。硬是反抗,是一种,比如像有一句话说“不自由,毋宁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种就是屈从,彻底放弃自我,完全随顺社会。再有一种就是逃避,比如陶渊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隐士。
浩然觉得这几种态度都不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这句话,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为他既成就了内心的自由,又不违背世俗的规矩。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第十三》
近日,我品读了一部国学经典《论语》,它是儒家思想代表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共同完成的一部智慧的精华。《论语》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襟怀,千百年来,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阅读完诸多极富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言论与阐述,自然百感交集,收获了许多真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属“欲速则不达”这一篇了。
我不但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而且自己也有过刻骨铭心的体会呢!日前,老师在班级考了一次试,试卷一发下来,我就立刻奋笔疾书,做起了试卷。“快,速度”,心里想的全是第一个做完,忘了还要有质量。整个班级鸦雀无声,静的连一根针落地都听得见,偶尔听见那笔尖“飞舞”在试卷上的“沙沙”声。“啊!终于写完了!”我把钢笔往课桌上一掷,身体往后一倾,背倚在书包上。
时间不等人,“嗒…嗒…嗒”分钟转到了收卷的时分。“收卷!”我信心满满地交上了试卷。第二天,成绩出来了,“小明100分,小芳100分,小田95分……”我急了,怎么还没有自己的卷子。我自我安慰,也许后面也有高分插在那儿,可同时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考砸了!果然,我考砸了,一题5分,我才考了75分!那个75分是那么的刺眼,但它是我真实的写照,不去检查,怎么会考得好?不光要追求速度,同时需要注重质量,那就不会考得如此差劲了……想想自己,不正是文中的那个卖橘人了吗?那样地急于求成,因小失大。同时,我从自己的“影子 ”中总结了一个道理,做事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目标前进。
这就是《论语》的智慧所在,这就是孔子的睿智所在。每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却能折射出那么富有深意的哲理,让我们一起享受国学带来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愉悦,让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九年级论语十则原文 观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篇三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九年级论语十则原文 观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篇四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第十三》
近日,我品读了一部国学经典《论语》,它是儒家思想代表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共同完成的一部智慧的精华。《论语》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襟怀,千百年来,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阅读完诸多极富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言论与阐述,自然百感交集,收获了许多真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属“欲速则不达”这一篇了。
我不但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而且自己也有过刻骨铭心的体会呢!日前,老师在班级考了一次试,试卷一发下来,我就立刻奋笔疾书,做起了试卷。“快,速度”,心里想的全是第一个做完,忘了还要有质量。整个班级鸦雀无声,静的连一根针落地都听得见,偶尔听见那笔尖“飞舞”在试卷上的“沙沙”声。“啊!终于写完了!”我把钢笔往课桌上一掷,身体往后一倾,背倚在书包上。
时间不等人,“嗒…嗒…嗒”分钟转到了收卷的时分。“收卷!”我信心满满地交上了试卷。第二天,成绩出来了,“小明100分,小芳100分,小田95分……”我急了,怎么还没有自己的卷子。我自我安慰,也许后面也有高分插在那儿,可同时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考砸了!果然,我考砸了,一题5分,我才考了75分!那个75分是那么的刺眼,但它是我真实的写照,不去检查,怎么会考得好?不光要追求速度,同时需要注重质量,那就不会考得如此差劲了……想想自己,不正是文中的那个卖橘人了吗?那样地急于求成,因小失大。同时,我从自己的“影子 ”中总结了一个道理,做事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目标前进。
这就是《论语》的智慧所在,这就是孔子的睿智所在。每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却能折射出那么富有深意的哲理,让我们一起享受国学带来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愉悦,让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九年级论语十则原文 观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篇五以前刚读《论语》的时候,最喜欢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几句都忽略掉了。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算算看,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实修养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里有一这样段:惠施说有个大树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没有,说庄子的学说就是这样,不被世人所容纳。庄子说,你有这样的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庄子的文辞非常美,可是仔细一想就会知道,这段话,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评一样,大而无用。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树可以找得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其实严格来说,树都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人能吗?谁能离开其他的人独自生活?谁也不能,就像电影《东方不败》说得那样,令狐冲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实的社会又充满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让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种法律、风俗、礼数等等,这固然是社会所必须,但确实又让人感到约束,于是生活中总有许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说的话而不能说,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吧。
对于这样的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有几种态度。硬是反抗,是一种,比如像有一句话说“不自由,毋宁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种就是屈从,彻底放弃自我,完全随顺社会。再有一种就是逃避,比如陶渊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隐士。
浩然觉得这几种态度都不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这句话,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为他既成就了内心的自由,又不违背世俗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