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九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一
2.2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平台。高校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能使各个独立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相互融合、类聚和重组,在用户利用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时,还需要一个方便快捷的通道――资源整合平台才能实现。通过这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体育站和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各资源用户的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这个平台上,管理者与用户两个层面可以双向互动交流。面向管理者层面可实现管理功能、资源服务、安全机制、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等,面向用户层面可以实现跨库检索、资源挖掘、教学、健身导航,也可建立个人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基于上述实施理念和系统分析,其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3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库。体育学是一门集健身和健心于一体的综合类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根据体育学的特点,根据体育训练、健身、教学的实际,利用高校网络体育信息资源,以体育信息化为导向,开发制作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应用软件,承担起建设高校网络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的任务,构建适应体育学需要的知识点库,力求“建为所用”。系统技术采用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ado技术、windowsapi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的整体架构可采用b/s架构与c/s架构体系,该基本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2.4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高校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要在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单位的配合下进行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所以,应该成立一个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协调领导的跨系统、跨地区的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协调委员会,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协调机制,采取“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理念,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政府协调和保障机制,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市场平衡运行机制,通过共享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形成一定的组织管理架构。因此,要构建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必须协调好用户现实需求、管理协调、保障机制及共享平台建设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高效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体育信息化这一“核动力”,积极拓宽优质网络体育信息来源,科学地合理开发并优化整合这些体育信息资源,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共享环境与机制。以信息化带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现代化,拓宽优质高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收集渠道,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库扩散率和使用率,优化整合资源内容,注重新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传播途径建设,建立高效、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强.大学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推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8(3):111-115.
[2]仇恢.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2(6):125-128.
[3]阿英嘎,孙育龙.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现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30(6):17-20.
[4]廖述兵;邢丽.基于数据挖掘构建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j].中国教育信息化,(21):37-40.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二
高校美术教学与民间资源整合分析论文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的民间美术,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地方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学,也是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有益的完善与补充,能够较好的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并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可以对大学生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而每一个地方多元化的民间美术素材,都能够提供给地方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主要立足于所在地发展教育,能够较好的获得地方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本文对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整合的课堂作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此来构建起体现出地方高校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美术教学;民间美术资源;整合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民间美术,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但是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全球多元文化的持续冲击,从而让具有着乡土特色的民间美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出现了渐渐消失不在的生存困境。民间美术素材能够提供给地方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应致力于对民间丰富美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地方高校为培养当代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承与发展地方民间美术,本文就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整合这一课题作为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来构建起能够体现出地方高校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
一、当前我国民间美术教学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美术由宗教、宫廷、文人、民间等美术形式所共同构成,因此民间美术也被称誉为“艺术之源”,并长期根植于民间进行传承发展,在历史的演进过程当中,多种美术形式彼此间相辅相成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在相互影响当中又共同发展。在早期中国美术教育模式产生的时期,在传承我国传统文人绘画造型的基础之上,又引入了西方绘画艺术当中的造型技法,但对于民间美术教学实践而言,此一领域却是未曾开发的处女地。虽然在当时的众多的文人学者大家如王国维、金岳霖、郑振铎等都曾对于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过关注与研究。但是在当时的教学大纲中仍然未有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课程出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靳之林、杨先让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注重宣传与研究传统民族文化、并从的中国文化这一视角来深层次解构与研究传统民间美术,受此影响与推动,在当时教育界展开研讨在我国各级美术教育体系当中导入民间艺术。中央美术学院于1987年首次开设了我国民间美术专业“民间美术系”,“民间美术系”的教学基础是中国传统民间造型,并以传承保护中国民间美术为己任。此后,在我国各大专院校推广普及了中国民间美术课,并随即开展起了相关的教学研究。
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要方式是高校美术教育
对于地方高校在教学当中运用民间美术资源来进行研究与探索,是地方性美术教学的重点所在。可将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来视作开展美术教育的一个基础点,并立足于此来进行实践创新、研究拓展,从来源于民间艺术这一鲜活的艺术形式当中,来探究中华民族传承久远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心理当中固有的真、善、美,是一种有效的高校美术教学策略。
(一)兼具教化与审美的双重功能。
作为高校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民间美术教学,是一种具有传统艺术特性的教学形式,其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我国民间美术在初创之时即有着初步的教化功能,在民间美术当中融合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在潜默移化当中来接受教育。
(二)人类文化传播的实践方式之一。
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以此来让受教育者在掌握文化之后,将人类文化薪火相传的传承下去。美术教学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实践方式之一,在我国博大精深传承久远的.民族文化当中,民间美术在民族文化体系当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从中体现出久远的历史积淀、艺术汇聚的大美所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历史文化成果传承。作为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资源的民间美术,具有多样化的民间文化知识、以及智慧的结晶,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会从中获得积极的影响,其涵盖了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综合素质等。
三、整合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举措
(一)传统美术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式美术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主动进行创新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实用型的艺术人才,在地方高校美术教学实践当中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并在进行传承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创新发展,使得美术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源自于现实生活的美术教学,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艺术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去发现和鉴赏生活艺术。学习民间美术的目的并非是进行鉴赏与评价,而应是充分再现民间美术资源、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在地方高校当中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通常而言,地方高校都具有体肩负着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重任。因此,对于民间美术而言,地方高校不但是一个教育基地,还应是一个研究基地。可由地方高校内部的民间美术教师为主来进行民间美术研究,并由其他高校相关教师与社会研究者来共同参与,民间美术研究机构重点任务为:对于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开展民间美术教学事务,涵盖了多元化的民间美术资料与实物作品等;开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利用当地民间美术作品,来推进地方艺术产业的持续进步,发展地方经济。并重点研究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来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美术教学体系应兼具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应该确立艺术教育定位,具有明晰的办学理念,宣传和推广民间美术教育,建立和健全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完备体系,凸显出地方高校“立足于地方、贡献于地方”的办学思想,体现出“地方特色、实用创新”的办学特点。大力宣传和推广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其专业设置可划分为民间美术的美术设计专业与非美术专业。对于非美术专业学生而言,其美术基础较为薄弱,可设置美术选修课与美术公共课,来分层次的进行教学,教师可首先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基础知识,在提高学习水平之后,再逐渐学习选修课,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美术设计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则必须更注重专业性,在课程体系当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将民间美术课程划分为选修与必修两种课。通过民间美术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使学生紧密联系现代艺术设计与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设计创作当中充分融入民间美术元素,由此制作出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在地方高校教育当中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民间美术资源。
(四)建设完备的师资队伍。
首先应加强培训教师在民间美术的发展理念、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地方高校也可借助交流学习、培训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提升本校的民间美术水平,另外,为加强本校的师资力量,可外聘社会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学习开展交流合作、进行互动式学习,培养学生认知与理解民间美术,并增进情感,真切的感知民间美术的美好之处。再经过整合地方民间美术资源与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之后,能够开创高校全新的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实用新型的艺术人才,凸显出地方高校美术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以此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课堂教学应紧密结合科研与产业。
将课堂教学科研与产业进行紧密结合,构成产业、教学、研究、三为一体的整体教学体系,立足于本校的手工操作训练中心室以及社会实践单位来开展实践教学,由师生、艺术家一同进行研究,制作出能够体现出地域特点的旅游文化产品,可促进当地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宣传地方旅游。并能够使学校与学生都获得一定收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参与设计制作地方性的民间美术工艺品与旅游文化产品,让产品能够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彰显出产品个性化特征、提升产品品牌效应、逐步打入高端化市场。使美术教学能够紧密联系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进步、旅游业宣传与推广、提升地方民众艺术素质,将由民间美术创新发展而来的艺术产品进行市场推介,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发展。
伴随着当前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发展,可应用“三进”与“三出”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所谓的“三进”是指高校:引进民间美术的教师、教材、作品。随着近几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出版了研究中国民间美术的专著,并有不少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进行开发与利用,促进了全国性的传统民间美术的研究,高校选用部分有关的民间美术著述作为参考性的教材;并外聘民间艺人作为兼职讲师到校来进行授课、开办培训学习班。“三出”是指高校:外出进行异地学习培训;外出进行美术实践操作;外出创作美术作品。高校还可安排师生进行异地学习培训,与当地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学习,创新发展出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弘扬民间美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
结语
总之,在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不但可对地方高校美术教学领域进行有效拓展,同时也能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整合规划、高效利用、合理开发,以此来传承保护、宣传弘扬本土文化,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活态保护”。
【参考文献】
[1]谢琳.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的保护[j].韶关学院学报,2012,09:134-137.
[2]平军,平妍.简论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的意义[j].成功(教育),2012,16:280.
[3]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j].泰山学院学报,2005,02:108-111.
[4]唐立斌.民间美术纳入地方高校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5,02:146-149.
[5]代静.浅议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文化的融合[j].艺术教育,2015,09:211.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三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分析论文
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现在还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课题,它主要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给全校师生的一个服务的模式和空间,为迎合师生的需求而建立,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学习和娱乐,十分受欢迎,并且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谋求自身新发展的一个突破点,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开发。笔者在本文将会通过探究信息共享空间的来龙去脉,完整而深入地解析共享空间的意义,最后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笔者先是介绍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些内容和功能,接着表达了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观点,最后从整体上给出了一份关于共享空间建设的计划。
1信息共享的来龙去脉
信息共享空间始于1992年,一开始是叫“信息走廊”,后来改名为信息空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校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息空间,基础的服务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和进步,帮助学校来统计学术数据、进行文献统计和传递等等。现在很多高校甚至都出现了网络课堂,试图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来提高学习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部分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建设落后,严重缺乏相关开发经费还有基础设施设备。
2何为信息共享
在donaldbeagle发表过的一篇关键论文《ic构想》中,作者做出了对ic(informationcommons)概念的定义,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定义。一个定义是在特殊的再现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界面获取相应的数字服务或是通搜索引擎获取馆藏甚至是外部的资源信息。另一个定义是在一个创新的空间里,建造一个新的信息的环境,在这个信息环境里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有更多的服务。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几个客观物理条件:一个信息中心平台,一个空间,一个校园内外各部门合作的关系。在美国,ic被认为是:图书馆加上软件、资源综合在一起的新型图书馆,一个资源管理中心,将资料和人员广泛地统一在一个区域中。首先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引入中国的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他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是一个集合多媒体人、图书管理员、计算机专家还有用户的动态的服务交流空间。这个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一站式、能提高信息的质量、促进了师生的学习效率。中科院的毛军关于ic的特征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信息的自由分享、使用和互动”。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属于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研究途径,它应该由物理和虚拟的部分共同组成,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注重合作和共享,这是一个沟通交流学术信息资源的平台。
3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意义
各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一个先进的信息共享空间在推动高校改革还有水平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3.1ic是迎合高校需求的综合设施
动态的、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极大的资源空间,十分贴合学校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习惯,提高了师生交流学术资源的效率和质量,也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用户可以在这个庞大的资源库里任意自由地获取信息资源,甚至有些很难获取到的信息现在也变得触手可及。
3.2建设信息空间是现代高校师生的要求
高校信息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图书馆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学校各部门充分合作,将广博的学术资源汇集到一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和权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用户们也会因此受益良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好的体验感,学校的用户会更加重视对图书馆的使用。3.3信息共享空间辅助学校的教育功能一个利用率高的共享空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资源还有拓展资料,甚至还能有学术技能培训,比如通过开展一些讲座,培训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学术规范的一些相关培训。
4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
4.1物理空间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设施是存在的客观基础,建议将这个物理空间合理划分成几个分区,以迎合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信息台的建设。用户进入信息共享空间以后,第一个遇到的应该是信息台,主要作用视为用户介绍空间内所有的服务项目和资源信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为师生的使用提供便利。建议这个信息台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员和多媒体人员共同建设。设置学习讨论专区。建议图书馆专门设置几间独立的、隔音的工作间,主要作用是讨论和开会,可以采用预约制且基础设施完备,比如桌子、插销、网线口、黑板、投影等,并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师生可以通过预约来获得一个专门的、安静的开会培训的工作间。专门学习区域。这里可以理解为自习室,主要是供学生看书和学习,有图书资源的网络资源,同样需要桌子、足够的插销和网口,甚至可以有几台电脑来帮助学生在这个区域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和资源的搜集整理。打印复印设备。建议图书馆在固定的、公共的区域放置几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打印复印服务,当在其他区域搜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其他文字资料时,可以通过这几台打印机进行自主的打印,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及时检查维修和定期维护保养。
4.2共享空间的虚拟部分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有物理空间,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是虚拟空间部分的建设,这一部分甚至比物理空间的建设困难许多,因为信息量十分庞大繁杂。主要内容包括整合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尽可能地搜罗网络资源,把它们整理到一起,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且把纸质资料也信息化录入数据库中。
4.3信息共享空间的工作人员设置
信息共享空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动化的机器,而是需要庞大的人员支持。这些人员包括参考咨询专家、软硬件技术专家、能解答具体问题的各学科专家、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员或是普通技术人员。这些人共同为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运营支持。还有一些岗位可以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招募学生来做兼职,学生可能会更了解彼此的真实的需求,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一些好的建议。
5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平台在国外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众多高校在试运营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的信息共享空间也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研究国外的成功案例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并且积极在各大高校进行信息共享的实践和平台建设,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将全国的学术信息资源强有力地集合在一起,为全国的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昌平,胡媛.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4):16-29.
[2]陈维,阮海红.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杂志,(2):148-152.
[3]祁宁,张东伟.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型构建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11):91-93.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四
高校体育社区资源整合服务思考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统筹规划的“八大经济区”中的普通高校,包括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佳木斯大学、黑河学院、东北石油大学、鸡西大学共九所高校的体育资源和相应周边的20个社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图书馆查阅与高校体育资源整合、社区体育建设及高校体育社会化等相关的论文、书籍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2)专家访谈法:走访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内的九所普通高校的体育管理部门领导和教师,针对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走访和交流。
(3)问卷调查法:在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中随机抽取20个社区的管理人员和居民200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就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96.8%。其中375份有效,有效率为93.6%。信度检验: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抽取部分调查对象并在间隔15天后对同一对象重测,将前后两次的调查结果输入spss19.0在windowsxp上进行处理,计算出每个题目前后两次的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为0.851,因此问卷内容具有一致性,信度较高。
(4)逻辑分析法: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论点及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判定和分析。
(5)数理统计分析法:将原始问卷的数据运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在windowsxp上对数据主要成分进行因子分析、数据结构模型分析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制约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2.1.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资源是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健身文体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黑龙江省社区居民和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可知,有70%的居民是在街道两旁、公园空地和小区门前等非正规体育场地健身锻炼,还有45.31%的居民其住宅区周围没有体育活动场所。此外,在被调查的社区中仅有20%的社区场馆会对外开放可供社区居民使用,并且部分社区的体育设施陈旧,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周边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可惜的是并未对外开放。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因此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和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制约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2.1.2缺少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导社区体育健身、组织社区体育赛事、传播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在黑龙江省被调查的20个社区中仅有三所条件较为优越的高档社区配有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而被走访的高校教师中约有76.5%的教师从未从事过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快速发展,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一些为了满足健康需求而开展的社区健身活动,由于缺乏正规、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健身活动,社区居民在练习时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导致运动损伤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社区居民的锻炼积极性。此外,由于社会上的健身指导员培训机构较多,但普遍资质不高且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短期培训,致使黑龙江省健身指导员近年来,数量激增但专业水平不高,其中绝大多数为非专职、专业的从业人员,据调查这部分人群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的技能知识。由此可见缺少专业优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贯彻全民健身计划,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2.1.3社区居民体育文化意识淡薄
居民是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的受益人和传播者,他们的参与对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2]。然而,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黑龙江省各地区受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也是良莠不齐。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者普遍缺乏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管理意识,另外一方面由于社区居民受经济基础、文化层次、年龄以及性别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大多数人还仅停留在以锻炼为目的的初级阶段,缺少对科学健身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健身文化意识较为淡薄。
2.2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
2.2.1高校具有优质的健身场所
高校大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黑龙江省30所高校共计拥有129个体育场馆[3]。近年来由于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需要,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空间较大。同样本研究在对我省9所普通高校的场地设施走访调研得知,九所高校共计拥有53块场地,其中室内21个,室外体育场32个,尤其是高校内游泳馆、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美操室、健身房等体育场馆和设施较为完善,而且平时学校的体育场馆除了正常的教学和比赛训练外,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基本不对外开放,这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2.2.2高校具有优质的技术资源与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比较合理,其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程度高。高校体育教师对组织各种体育赛事、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引导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心理疏导、预防运动损伤以及保健康复和科学膳食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如通过网络平台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和发布健身信息,引入前沿健身知识等。高校体育教师有能力和时间从事社区健身锻炼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这些资源是社区急需且不具备的。将这一高校体育资源优势系统整合分阶段分步骤服务于社区体育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2.3高校体育具有优质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对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进程具有相应的影响力,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子系统,承载着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体育教育。高校是培养优质体育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也是各种体育社团、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和各种体育赛事的积极参与者。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从属于庞大的社会群体,在校期间培养大学生结合所学的体育知识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如协助组织体育赛事,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帮助社区制作健身知识宣传栏等提高其社会实践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每年有数以万计大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在校期间所学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使其成为社区体育的组织者和宣传者,对构建和谐社区宣传社区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高校体育资源整合服务于社区体育的对策
3.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是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基石,是社区居民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陈旧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社区体育的发展。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各行业系统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65.6%的场馆集中在教育系统,22%的场馆分布在体育系统,29.2%的场馆开始对外开放。相对而言,高校设备齐全、场地充足,与社区体育相比,优势极大。这与我省情况相似,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评估,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都是新建的,非常完备;然而,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仅在教学、训练和比赛时对学生开放和使用。这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合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优势,通过对社区居民开放健身俱乐部、开放各种体育场馆和设施、联合组织大型赛事等,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休闲、娱乐环境,同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缺口问题。
3.2人才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高校之中体育人才济济,合理加以整合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解决健身指导员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一线体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经验,具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素养,且高校中不乏热爱体育运动的高素质学生,以黑龙江省高校人才资源为依托,面对社会及在校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水平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体育专项技能培训班,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健身教练和社区健身指导员。通过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组织各类比赛、俱乐部、健身知识讲座、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宣传健身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指导健身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促进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
3.3高校体育文化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高校具有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传播体育文化、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培养体育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4]。依托高校将体育教育文化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培养社区居民科学的健身观念和健身行为,规范社区体育管理,健全相关制度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越的健身环境,形成科学有序的健身文化,促进社区居民身心的和谐发展,带动我省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4结语
黑龙江省高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面对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资源的迫切需求,通过资源整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区体育发展。建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健身指导员不足和社区居民体育文化意识淡薄等瓶颈,依托高校体育发挥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优势,服务高校周边社区的体育建设,营造浓郁的健身文化氛围。高校体育只有融入到“社会体育”中才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标,才能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加快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从而更加有力地服务于社区体育建设。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五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各地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都会切实发展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理解和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该研究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建设,开展了基于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的探究,以对此方面的发展有所帮助。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1育人功能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对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视,先后颁布了众多文件予以促进。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体育内涵的表现,对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确立,体育行为的实施,体育活动的参与具有帮助作用。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通过参与、融入,增强了团结、协作、坚韧等优良品质。
同时,对于其承受挫折、正确对待压力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1.2凝聚功能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凝聚能力。
一方面,学生通过积极加入体育运动队、体育社团,与队员、会员形成了团队,并加强了队伍、社团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能够带给学生本校荣耀感,更加地维护本校良好地形象,形成了全校层面上的凝聚。
最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尤其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地融洽、凝聚。
1.3娱乐功能
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和释放自己的激情、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状态,是体育的魅力之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必然包括体育物质层面,如体育场馆、雕塑、标语;也包括精神层面,如运动队的荣耀、体育社团的展示等。
在这些组成内容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娱乐功能。
比如体育社团的展演,运动队的比赛等,学生在观看或者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体育美学,调节自己的学生生活。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带动学生去关注体育,享受体育,进而享受快乐。
1.4引导功能
高校体育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积极可为。
在学习课程之余,大学生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释放激情。
而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激情与潜能的释放,可谓是最佳途径。
另一方面,网络的发达,致使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深受危害。
为此,团中央开展了大学生三走活动,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旨在对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
在这期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便能够为此积极发挥作用,起到引导大学生走向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
1.5创新功能
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个人有所作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身兼着祖国未来的发展重任。
创新意识,是国家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之一。
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作用有所提高。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进而产生改进、提高的想法,甚至于产生了创造的灵感,这些都很有可能。
再者,广大师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对校园体育发展密切关注,对不良现象有所思索,势必创造出新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以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2.1健全完备的制度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有完备的制度以作基础。
制度的.建立能够从源头上对体育文化建设所需的物质、精神构件提出要求。
在这一制度中,对于体育工作的发展,学生体育参与情况,学校体育事业目标等应有明确的指出。
将体育文化的构成要件涵盖在内,合力形成体育文化的良好局面。
在这一方面,许多高校存有不足,如召开全校体育工作大会的次数少、周期长,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等,实际上都对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制约。
其实,这些方面只要学校建立良好地发展目标,不同部分同力配合,再加之制度的刚性要求,便可以顺利化解。
2.2加大经费的投入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首要的是投入经费。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
在物质层面的建设中,如体育场馆、设备、器材等需要体育经费的支持。
其次,精神层面的确立需要在运动队、体育社团,体育赛事等方面着手。
通过培育运动队,提升运动队实力和影响力,能够提高学校声誉;通过组建体育社团,能够展示学生的才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开展体育赛事能够满足展现学生的运动技能,塑造班级、院系凝聚力。
而这些方面的建设、提高,均与经费投入密不可分。
因此,各高校在体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认识到此问题,在经费方面加大投入。
2.3强化营造的观念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能凭空而来,需要管理者有营造的观念,进而采取营造的手段,达到营造的目的。
首先,校级领导层面需要强化营造观念,不能任由校园体育文化自我培育。
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工作的开展,有着总览全局的功效,是学校体育文化最顶层的营造者。
其次,学校体育委员会,要有加强营造体育文化的观念。
通常情况下,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具体由校体委负责,具体又有学校的体育学院、体育部等落实,所以这一层面的领导也需要加强营造观念。
最后,学生要强化体育文化营造观念,因为他们是学校体育文化最大的受益者。
此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建议、学代会等积极建言献策,以提高校园体育文化。
2.4特长项目的引领
许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总是感觉无从下手。
其实,此方面可以从学校体育特长项目入手。
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凸出效应明显,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的足球队。
利用特长项目不仅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
当然,就全国而言,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毕竟是少数,这就需要从学校自身传统特长项目、优势项目上着手确定。
比如一些工科院校的球类项目,在地方或者本校都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或优良成绩。
通过运用这些特长项目,积极开展多样性的赛事,引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2.5精品赛事的助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利用校园的精品赛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品赛事能够吸引大部分人群的参与,并且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对精品赛事进行培育,比如运动会、篮球赛、体育达人赛等。
根据学校存在的体育项目的优势,将此做大、做优,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符号和精品赛事,以此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与此同时,在学校领导积极出席,赛事组织有序合理,赛事奖励丰硕等方面加以促进,将精品赛事的“精品”内涵充分展现,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助推器。
当然,精品赛事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高校做好长期开展的规划,并做到延续性的连贯,切莫一时兴起。
3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抓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促使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帮助作用。
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凝聚、娱乐、引导、创新等功能。
采取措施对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建设,也有利于高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全面优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菲,罗锐,张凌云.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功能与价值[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1):93-96.
[2]王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5):58-60.
第2: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摘要:高校运动会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运动会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
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必然会对学校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文中主要分析了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改革;体育文化;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难以承载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因此,改革传统的高校运动会模式,对运动会进行创新,注重运动会的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通过运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全员参与成为运动会改革的方向。
从整体上看,运动会作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表现形式,校园运动会的这种改革方式,势必也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广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校园文化快速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进行文化建设时,体育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的理念。
校园文化以校园作为主要的空间,并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文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体育文化中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方法、健全的组织结构,同时还具备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文体活动。
从整体上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3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上的体育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方针、价值观等方面。
在这之中包括了体育意识传播、内化以及体育文化创新,高校体育文化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以及体育健康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二是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它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精神层面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主要包括学校自然环境、体育场馆建筑的布局,以及教学中使用的各种器材设备、体育教材等方面。
三是高校体育实践方面的文化,其中不仅包括了学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条例,还包括高校的各种体育行为方式,例如高校开展的体育科研活动,以及学生运动时间和运动效果。
2高校运动会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影响,高校运动会的开展能够对高校体育事业带来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对高校体育文化产生影响。
同时,高校体育文化同样会给运动会的开展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说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高校体育运动能够从体育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3个层面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会时也会在3个方面受到体育文化的深刻影响。
首先,在高校投入时间和精力举办体育运动会时,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例如高校在体育设施上的投入。
其次,在体育运动会举办的过程中,丰富了体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会当中,学生会受到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审美以及体育思维方面的熏陶,提高了体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再次,通过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能够有效加强校园体育制度建设,如学校在进行体育建设时颁布的涉及体育教学管理、体育运动会管理以及进行体育社团管理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最后,通过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会能够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学校开展的运动会学校能够发现更好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
同样高校体育文化对高校运动会具有互动的影响。
在高校举办运动会时需要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的支撑,否则高校运动会就无法顺利开展。
同样高校的体育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高校举办的运动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会对高校运动会的开展带来深刻影响。
而体育精神中更高、更快、更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会对体育运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
高校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以及功能。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六
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是利用体育的文化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体育精神,为学生的价值提供多样化选择,是实现和谐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但是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影响建设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实际建设时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与发展校园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第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论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而探讨其功能,以此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向前进步,养成师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特征;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划归为校园文化的范畴,又可以划归为体育文化的范畴。
它既可以帮助学校养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也可以帮助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与助推师生身心健康成长。
但是,当下部分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发展体育文化,造成体育文化还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价值。
而这主要归因于高校尚未认清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没有足够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因此,各高校应该认真解读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涵义,科学把握其特征、功能,以更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1],师生广泛参与其中,是一种以体育活动为主的文化类型;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文化一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
广义上来说,它被限定在了高校之中,以师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各项活动,如体育赛事,来达到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创造出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体育精神、学生心理素质等)都属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2]。
而从狭义上来说,它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
笔者在该文中采用广义上的概念界定。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虽然隶属于校园文化这一大的范畴,但是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征。
2.1内隐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来讲,摆脱不了自身的文化特质。
它以内隐的形式,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行为。
一旦高校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提升集体荣誉感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2.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其他类型文化形态没有本质的区别,来源于时代,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是不能规避的事实。
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文化也随之得以丰富。
高校是教育工作开展之主要场域,也是重要场域,属于社会文化大系统,必定会受环境影响。
高校这一特殊场域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其他社会因素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当下体育精神的时代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高校体育文化,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2.3多样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各项活动,而且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师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令人可喜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单靠一两节体育课是远远不能够的,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
课外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有体育课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很高,有利于全新健身、终身教育的实现。
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2.4全面性
高校校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自主能力等多层面的发展。
同时,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以及完成体育项目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美学素养与审美价值的养成。
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只是针对体育这一方面的内容,它更注重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全面性教育。
2.5层次性
在不同分类依据下,高校体育文化有许多种层次划分。
从内容来看,有专业性与一般性之分;从活动类型来看,有竞技型和健身型之分;从形态上来看,有以耐力、速度、力量、平衡与协调、锻炼与提升智力等不同衡量标准的体育文化。
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一特性也使得越来越多师生参与进来。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通过体育课教学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与体育能力,以最大限度展现出体育文化的功能。
3.1教育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业余文化[3],会潜移默化地将体育知识与能力作用于学生。
很多人将体育限制在了狭隘的竞技性活动,而忽略了它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架构。
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教育占据一定地位,学校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养成一定体育能力。
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体育课的教育教学。
相关课程的安排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其次,环境熏染。
高校完善的体育场所与设施、器材等物质文化,以及其他的制度、精神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环境的熏染,营造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最后,一旦将这种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与活动,那么就会一生受益。
3.2健身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只不过将体育活动限定在了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体育文化范畴之内,其具备健身功能不言而喻。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组织开展不同类别的项目与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学生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达到更高层次的健身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健康保障[4]。
3.3美育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与追求美两者间并不矛盾,而且两者间联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体育运动并不缺乏美——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都可以达到美的享受,甚至激发对运动美的追求,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另一方面,师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也可以使自身达到运动美的目标。
3.4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体育运动除了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以外,更重要的影响在于社会影响力,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将在高校形成的体育意识与能力带给其他人,促进整个社会体育氛围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
3.5创造与超越的功能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中最具文化意义的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竞技型的体育活动必然存在打破记录——这一现象就是对原来记录的超越,同时也创造了新记录;健身型的体育运动中也存在个体自身的超越与创造。
同时,这种精神养成后,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超越自己,创造更高价值。
4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为校园文化之表现形式,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知名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应该科学认识其特征与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展示全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练志宁.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地位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1(6):8-10.
[2]陈灿辉.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8(5):90-92.
[3]蔡继云,亢瑾.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科技视界,(8):136-137.
[4]伍建军.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效及构建途径[j].广西教育,2012(19):152-153.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七
摘要: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在精神层次建设、文化层次建设与文化层次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不利于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舆论宣传作用,树立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的理念,设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主题,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文就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难点策略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学校校园文化直接体现在学管工作严格、科学、有效,班风稳定、校风和谐,毕业生整体质量高。
在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能够始终保持进口旺(招生)、出口畅(分配),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2.1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厌烦上体育课,又喜欢体育活动。
这种奇怪现象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术学习所造成的。
该校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客观事实,借鉴基础理论课的教改经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愉快体育教学和分层教学,使体育教学收到实效。
认识学生,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要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在公共场合使其得以展示,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降低标准,只要坚持跑下来就是进步,从而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对“游戏”、“玩”的本能需要,以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实施教学。
使不同组、不同“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境的设计、组织形式和教法的选择以及教材创造性运用,都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同时,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通过组织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理念
要想组织好全校性的、大型的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团结与协作。
而往往这些活动,又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养成教育,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反映班风、学风、校风的重要学校体育工作,比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每天的课间操组织工作等等。
学校田径运动会,作为一项全校性的体育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多部门的协作,分工明确。
根据学校场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比赛项目。
其中,每班10男(每人跑200m)、10女(每人跑100m)的20人3000m大接力项目深受师生喜爱。
通过运动会,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2.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文明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体育课程、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
2.4“育德于体”,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不单纯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品德等方面。
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普遍的特点。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他们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虽然每个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但务实精神、法制精神、公正精神是职业道德中共性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提供了现实的活教材。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八
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分析论文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工作与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一方面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对高校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安全信息概述
安全信息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与安全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其包括警示信息、上级命令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地。高校学生与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且思维活跃、有深度,因此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火灾、学生跳楼、学生自杀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为涉事学校与学生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与损失,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目前高校师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二、高校安全信息的基本类型
高校安全信息的管理主要指安全信息管理部门采用多种途径对高校中涉及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其主要包括决策指令型、状态型、棘手型、反馈型四种类型。
(一)决策指令型
决策指令型安全信息是高校安全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主管部门,涉及到与高校安全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规范以及会议精神等。此类信息由政府部门或高校主管部门负责传递,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且具有强制性,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的指导要求落实工作,并接受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核查。高校领导以及安全部门工作人员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准确理解与把握,并落实到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状态型
状态型安全信息是指发生于高校内部或社会中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比较敏感的话题,它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能直接体现最初状态。它对时效性要求较高,这类安全信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效,将很有可能成为无用信息。状态型安全信息能够对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鲜明的呈现,并对高校的未来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对高校的安全及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安全信息管理部门要对状态型安全信息给予高度关注,充分利用状态型安全信息,将其及时反映到上级管理部门,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三)棘手型
棘手型安全信息多是在高校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产生的,主要包括教职工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难题,不仅涉及到教学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而且包括了教职工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如学校的食堂安全问题、学生的住宿问题以及各项活动安排等,这些问题与师生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是每天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处理好棘手型安全信息问题,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
(四)反馈型
反馈型安全信息主要指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对学校内部或社会中过于敏感话题的态度与看法,这些信息关系着学校的声誉与长期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学校师生的安全,因此,高校的信息管理部门要对反馈型信息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获取有效的安全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总结,为学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使安全管理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滞后
当前,我国高校正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平台逐步趋于完善,相应的技术层面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从当前的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来看,我国高校安全信息资源流程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从信息的获取到存储再到信息的有效利用,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安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学校要充分把握安全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二)高校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缺乏
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师生的安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贯穿着信息收集与整理、计划制定、决策实施等安全信息管理的全程。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安全预警机制并不完善,例如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在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甚至导致整个决策方案出现失误。部分高校尽管建立了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然而对安全信息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降低了安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三)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信息交流不畅
高校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利用需要完善的系统化流程作为支撑,这是高校安全信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并未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实现各类安全信息的有机整合与处理,这就使信息的价值大大降低,其在安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四、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
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由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是安全信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安全信息获取途径、安全信息存储条件、安全信息沟通反馈、安全信息有效利用等。
(一)安全信息的有效获取
作为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的首要环节,安全信息的获取不仅是安全信息管理的`必要基础,而且是信息管理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获取。首先,学校安全部门要针对安全信息管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选出合适的信息收集人员,收集安全信息主要涉及到学校后勤部门、学生部门以及教学部门等,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安全管理部门,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另外,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为教师与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问题交流平台,并设定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对这些安全信息以及师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收集,对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分析,认真解决与师生利益相关的各类安全问题。
(二)安全信息的存储机制
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安全信息存储联系尤为密切,只有将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才能够为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这其中不仅包括对安全信息的收集,而且要强调对信息的存储与科学利用,在安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高校安全管理机构能够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另外,要建立安全信息数据库。通常情况下,在收集安全信息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渠道,这些安全信息相对零散,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安全信息管理人员的筛选与整理,将有价值的安全信息进行汇集,建立数据库,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以便为高校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三)安全信息的沟通机制
获取安全信息后,需要针对这些信息建立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机制,确保安全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对安全信息的发布与反馈,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权利的尊重,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高校将很难掌握其运行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准确把握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安全诉求,进而给予良好的解决,同时将与学校相关的各种安全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师生,确保高校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近年来微博、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沟通工具,在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可开通微博,通过微博系统发布师生关注的各类安全信息,这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安全信息,另一方面能够使广大师生提高警惕,树立安全意识,为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降低难度。
(四)安全信息的科学利用
安全信息的收集、存储与沟通,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利用,其作为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的最后环节,直接影响着高校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首先,为了保障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安全信息,可利用短信或微信将与师生利益或与师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信息进行群发,并附带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使学生及教师在掌握最新安全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安全防护要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另外,随着数字校园网的普及,高校的信息宣传工作更加快捷、有效,高校安全管理机构可利用校园网将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餐饮与住宿问题进行及时宣传与反馈,化解学生在食宿问题中产生的各类矛盾,将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安全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越性,在掌握各类安全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确保高校教学工作以及师生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高校的安全管理水平。当前,我国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水平还普遍偏低,一方面安全信息的利用率不高,部分安全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其丧失了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信息管理模式单一,对安全信息的控制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确保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
体育信息化论文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篇九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我国在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不符合时代对于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虽然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教育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但教学资源配置的落后性与教学资源利用的低效性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整合与优化教学资源十分重要,也非常有必要,以促进我国高校科学、合理、稳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益效率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也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更与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要求不相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到有效利用。因此,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整合和优化教师资源、物质资源、非物质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即将各种资源分配到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资源得资源及财力资源也非常必要,以利于高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本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
2.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决策中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可变投入要素,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地制订学校各发展时期的各种规划,合理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决不能贪图短期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的建设与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集成性、实用性和利用性。
3.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最优化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所遵循的最优化原则是指如何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既要达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学校及师生的负担过重。
5.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所强调的是,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要对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对象、内容、方式进行科学论证,切忌随意拼合。
二、高校教学资源需要整合与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校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这些教学资源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观念,确定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高校传统的认识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一流的学校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拥有一流的教师。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其原因就在于它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教师。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教师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如果中国大学想要跻身世界20强,就必须尽力争取世界一流的教师,这比吸引一流的学生还要重要。”而且他一再强调中国大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世界级教师。高校也急需一些顶级的教师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质资源整合和优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要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必须得打破界限,深化资源共享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采取及时调配、淘汰和增配措施,保证高校的顺利、健康发展。
3.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非物质资源是以无形物质为依托,旨在保障物质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包括政策制度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时间资源等一切有助于支撑物质资源发挥作用的支撑物。这种支撑物是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资源。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包括高校政策制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时间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
4.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财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命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或制约其顺利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在财力资源合理利用、配置方式等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高校如何整合财力资源,实现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必须促进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保障实现效率最优化、增值最大化、运行正常化、发展可持续化。
三、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
1.发挥院校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和不足,如不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效用、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配置差异很大等等。为了提高高校在教学资源上的高利用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应该打破部门间的限制,更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所便”的旧观念,深化资源共享意识。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营造公平、共享的公共平台,实现统筹管理,使资源配置的权利部门化、分散化、协调化。
2.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
这里所谓的“人”,主要是指包括高校的领导层、教师及后勤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重点涉及到的是管理层的决策作用和全体教职工的全力配合作用。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如没有管理层的决策就缺少了坚强的后盾,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就无法开展;如没有全体教职工的极力配合,那么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已。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将管理层的决策与全体教职工的积极配合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两者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主人翁作用,才能使得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顺利进行。
3.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执行和反馈,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制度的执行、反馈就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过程及结果进行操作、控制和评价的活动。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资源执行过程井然有序,对教学资源结果及时、准确反馈,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并解决。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确保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反馈的准确、全面、透彻。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结果不好的要给予适当的处置;而对于结构达标的,则要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总之,无论是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还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使之更好。
4.以提高能力为目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方法
当前,一些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并不少见,但在教学方法方面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却是少而见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滞后性也成了我国高校的一个通病,这样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任务并不只是单纯地为教而教,不只是简单地灌输学生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要授之予法,即“方法”、学习之方法、生存之方法等。正所谓“授之以渔”,要体现其精髓。因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国外超前的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如美国注重互动式的讨论会,彼此质疑挑战,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导师的观点。如伦敦大学学院院长麦克姆·格兰特所说:“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再教学生死板板的记忆性内容,而应该教会他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5.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解决校内外信息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如何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和优化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实现了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一些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关于建立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实例,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网络教学和信息资源共享一体化,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生态型循环模式。
6.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
从五六十年代起,在教育和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始迈出了校企合作的步伐。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舞台。而当前一些高校虽然实现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健全,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一些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要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制订适合双方利益保障的法律依据,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双赢的多元化办学。
四、结束语
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浪费及利用效率低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文章本着合理、有效、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的目标,并针对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出了自己一点愚见,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重视对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并提出更好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