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 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二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范文模板5《寓言四则》
一、课文悟读
《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们认为把蛇画成龙的样子是违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买椟还珠》即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湣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二、亮点探究
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给蛇添上足?这则寓盲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习探究:
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寓言告诉我们,脱离实际,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无足吗?探究学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据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报》报道,泰国博他伦府高颂县玛吕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条有两足的毒蛇。
3.《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关于《买椟还珠》的讽刺对象,历来见仁见智。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对象应是楚人,楚人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却因喧宾夺主而事与愿违。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键语句“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即事情的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郑人,郑人虽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衬,他只看外表,忽视实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楚人“包装”行为的嘲弄。理解了这点,我们便可开掘思维,洞悉寓言的哲学意蕴。
4.联系生活实际,《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探究学习:
看问题应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予以审视,并密切联系实际,使见解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卖椟”。生活中,“酒香还怕巷子深”,“好花还靠绿叶扶”,适当“包装”是一种精明巧妙的经营策略。也可以批评其喧宾夺主,蒙骗顾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质量上出力气,却热衷大做广告;某些政府不在增产增效上下功夫,却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郑人而言,可以批评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人单位只注重对象“豪华”的档案,消费者只痴迷商品“华丽”的盒子……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势思维,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说明一个事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妨追求商品的艺术价值,满足于对商品的审美享受。
5.从《滥竽充数》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学习: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统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三、选题设计
1.蛇·龙及图腾崇拜。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参观蛇馆,了解蛇的形状、种类、特点、作用等。
(2)阅读书籍法。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蛇、龙及图腾崇拜方面的书籍。
(3)类比联想法。由蛇类比似蛇的龙,联想到古代的图腾崇拜现象。
参读书目: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坐标》,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图腾文化》,蓝天出版社,出版。
2.竽·古代乐器及古典音乐欣赏。
研究方法:
(1)参观调查法。到博物馆参观、了解竽、笙、琴、编钟等古代乐器的形状、特性和历史演变等。
(2)搜集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乐器、古典名曲的知识。
(3)鉴赏品味法。聆听品味《广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
参读书目: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乐作品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质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网络搜索法。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音乐的产生、演变等。
(2)问题讨论法。分组讨论,明确“乐”与“礼”的关系,理解“乐以教化”的作用。
(3)论文撰写法。结合实例,就音乐的运用与鉴赏撰写小论文。
参读书目:
《龙文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丝竹九章》,沈阳出版社,出版。
4.我国古代成语、典故、寓言中的“马”。
研究方法:
(1)相关链接法。围绕“马”进行相关链接,如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马、骥遇伯乐、指鹿为马、按图索骥、老马识途等。
(2)意义探究法。分析探讨,洞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意义。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深化对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理解。
参读书目: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战国策》;《淮南子》;《郁离子》;《列子》;《新语》;《艺林伐山》。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楚王派大将昭阳领师击魏而夺得八城,又令昭阳移师伐齐,齐请陈轸劝阻昭阳。陈轸见昭阳,先贺军功,再谈楚的军功奖赏是“令尹”,又讲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并说:“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意思是,现在你已帮助楚王打败了魏国,以此捞到的名利已是够用了。因为楚不会再设两个令尹的,所以再打齐国,齐怕你。你以此称名也足够用了,官职也加不上什么,还不知足,性命难保,即使是再加官进爵,也只能归于后人,这种情形不是同那个本来已画成了蛇,可是硬去画足,反而连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样吗?昭阳听了,便班师回国。后历代诗人常引此寓言。唐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翼霜向趋埃尘。”唐偓《安贫》:“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柬道同相视新河,乘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卡片②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问墨家学派的田鸠:墨子学派,多不讲究辞令,这是为什么?田鸠先说了一个故事:“泰伯嫁其女于公子,令为之饰装,从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又讲了“买椟还珠”的故事,再谓:“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应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后人亦多用其意,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清史骐生《马怀》:“世人憎爱?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并插问: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4.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2.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三、读文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读文并交流讨论: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四、班级展示:
1、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课文的生字、生词(每个小组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难记的生字、如字谜、小游戏等)。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学习重难点生字、生词及学习的方法。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闰土):
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
第三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找出你认为在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小组展示(谈谈你所找到含义比较深刻句子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自由交流(个人交流、班级交流)
第四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第四个环节:整体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课堂小结。
3、进行课后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初步理解把字句、被字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亲情。
3、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认识本课14个生字,写好带有走之耳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感受王二小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王二小肖像、纪念碑等),课外补充材料。
学生:
收集有关王二小和其他抗日小英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有几岁了?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比我们大四、五岁的哥哥,他就是王二小。
(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端端正正地写课题。)
2、让我们亲切地叫他一声吧。
(学生齐读课题)
为了牢牢记住这个名字让我们也端端正正地写一写吧。
(学生端正地在课后田字格上面写“王二小”三个字)
3、(多媒体课件出示王二小肖像图片)。
质疑:
现在你想了解王二小什么?
预设:
⑴王二小是什么人?师随机解答,王二小是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人。他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儿童团员,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少先队员。
⑵课文讲了王二小什么事?
……
二、看图说图,整体感知。
1、出示四幅图。
(第四幅图“王二小牺牲,敌人被消灭”教师补充)
导语:
看了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
( 学生整体观察这四幅图,简单说说四幅图的大概内容。)
导语:
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赶快读一读,看看我们说得一样吗?
2、学生自由对照图找课文内容,把课文读通。
请同学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⑴遇到有不会读或难读的字词借助拼音读正确,也可以请教边同桌或老师。
⑵在自然段前标序号
教师补充:
遇到不懂的地方用“ ?”注出来。
3、释疑,理解词语。
结合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结合实际重点解决下列词语
埋伏圈:
埋伏指什么?埋伏圈指什么?
(分解词语理解)
扫荡:
让学生观看敌人扫荡的录象片段,学生归纳敌人扫荡是怎样的?
(观看录象理解)
顺从:
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换词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自己通顺流利的朗读。)
结合朗读及时正音:
助、哨、杀、顺、冲都是翘舌音;
枪、英、雄、冲、荡都是后鼻音,特别是“英”容易读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
1、请小朋友马上合上书本,出示第一幅图,谁能用书中的一句话说说王二小在干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图边出示第一段内容。)
看图理解“放哨”。
2、理解重点句“王二小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八路军放哨”。
⑴“常常”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⑵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重在看图王二小的神情和角色扮演朗读)
⑶指导用“一边……一边……”说话。
四、巧记字形,指导书写。
1、我会记。
刚才生字宝宝在自己的家里我们都认识,现在他们都离开了自己的家,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本课新词:
帮助放哨杀害顺从冲下来枪声英雄扫荡
⑴开火车读。
⑵小组内交流金点子识记方法:
生字用醒目的颜色体现。
⑶金点子大家分享: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例如:
引导编儿歌:穴字头,犬字底,突字记心里。
两点水,中字边,冲字记心间。
根据偏旁记:“枪”是木头做的。
联系课外识字记:“英雄”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
2、我会写。
⑴出示田字格“边、这、进、道”四个字。请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怎么区分这四个字呢?
⑶你认为书写这几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⑷教师板书,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写好走之耳。(走之耳三笔写成;点不要和下面的横粘在一起;横折折撇要向下方稍斜一点;捺是平捺,不要写太斜,尾部不能上翘。)
⑸学生描红,提示注意笔顺。
⑹展示学生书写,集体评价。
第二课时
一、情境引入,铺垫情感。
1、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2、(多媒体定格第一段图文)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放哨。让我们在一起齐读第一段。
3、(出示王二小被杀害的图片)
你看到了王二小怎样了?
(知道说话)
4、(出示第一幅插图和王二小纪念碑。)
王二小就这样一边放牛,一边放哨,结果被敌人杀害。后来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为他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如果让你在这块碑上写几个字,你打算写什么呢?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王二小,认识英雄王二小。
二、自主感悟,激发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该在碑上写什么字比较合适,把你认为重要的多读几遍。
2、同桌伙伴交流,划出重点句段多读。
3、学生交流,读读文章的句子,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预设:学生会说的重点词:勇敢、或机智、聪明、不怕死等随机深入研读下列句子。
⑴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①他愿不愿意给敌人带路?为什么?
②这时王二小心里在想什么?
③改写句子: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朗读句子比较把字句,被字句。
⑵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①给句子换个说法
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
王二小被……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感受敌人的凶残。
②深入感受敌人的凶残。
引导观察图画:
敌人的带着刺刀的枪。(又尖又亮)敌人的表情(咬着牙,张着嘴,竖着眉毛要吃人的样子。)
结合上面理解,指导朗读好课文第二段。
想想敌人知道上当了会怎么对待他?
(学生自由交流)
③情感激发。
教师导语:
(配乐)是呀,当敌人知道上当了,发疯一样用带着刺刀的枪先砍掉了二小右手五个手指,又把刺刀扎进了只有十二岁的二小的身体,将它挑到山坡上,重重地摔下去,王二小摔在了一块大石头上,鲜??
染红大石头,染红了周围的小草,染红了蓝蓝的天空。
(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冲啊。为王二小报仇!”
(学生齐读第五段)
(为了给王二小报仇)
出示句子:
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学生改句子
八路军把……
三、整体回归,升华情感。
1、导语
王二小的牺牲,带来了战斗的胜利,乡亲们的安全。
八路军战士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微笑地闭着双眼,再也听不见了。这时,乡亲们在哭泣,二小的牛儿在哭泣,风儿在哭泣,小草在哭泣。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这块冰冷的大石头上。
(放歌曲和多媒体二小牺牲画面)
让我们起立,用朗读表达我们的小英雄的崇敬,用朗读感谢千千万万向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起立齐读全文)
2、你还知道哪些像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
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交流。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任选二题)
1、创造性复述课文。(加入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
2、阅读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或观看有关影片。
3、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板书设计:
23 ( 英雄)王二小
机智
聪明
勇敢
……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六
六雪
【教学目标】
⒈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⒉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⒋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道边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
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⒈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整体感知
⑴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问题研讨
⒈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①滋润美艳、绚丽、有趣。②从“那是还在隐约着……嗡嗡地闹着”。(全体朗读)③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⒉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⒊写江南雪景中“塑雪罗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衬托江南冬末春初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为什么先对江南的雪作描写?
明确:是作者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是通过孩子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生机,孕育着生命。
⒋作者将南北雪景对比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比的目的是衬托。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是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他憎恶把北方的雪花变得孤独,也憎恶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现理想。
四、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特定意义的事物--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雪》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对比
滋润美艳寒冷孤独
奋斗的激情
附:《雪》的赏析
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作为中国新文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鲁迅,就是这样一位巨人,他用文字记录时代的步音,时代在他的作品上刻下深深的印痕,他的作品也反过来在时代上刻下深深的印痕。
1925年初的中国,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封建军阀盘踞。此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雪》就是这样一篇表面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斗争的力作。
《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前文描绘了江南雪地的美景。“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还有各色不畏严寒的花,虽是萧条冷落的冬季,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明朗和艳丽的。而孩子们堆雪罗汉的点辍,无疑又给这冬季增添了丰厚的活力。“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多么美丽的一幅“群儿玩雪图”!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
《雪》的后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朔方的飞雪,她“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一扫南方雪的柔情和冷美。而这“雨的精魂”虽处在荒凉环境里,却“蓬勃地奋飞”;虽是“孤独”的,仍“旋转而且升腾”,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正是先生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不正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奋斗和抗击的革命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啊!
[雪(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七
《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词,感悟诗歌内容。
2、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显示《沁园春 雪》书法作品。
显示:领袖风采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生齐说)。他既是一位伟人,有胆有识,力挽狂澜,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六十多首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佳作《沁园春雪》(板书)
3.解析题目
4、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二、第一乐章:诵读感悟
(一)读得正确流畅
1.师: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生散读,师行间倾听。
2.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试一试的?
3.读准字音如: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二)读出音韵美
1.师: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2.师:(ppt 出示前三句)大家看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
生答。
3.齐读前三句。
4.现在,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5.师:我们再来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
(三)读出豪迈情
1.师:诗歌要读出感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啊?
明确:豪迈、赞美、气势磅礴。
2.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确,诗人柳亚子读后曾经这样评论: “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
师: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同学们,毛泽东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诗人,他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斗志注入诗中,写成的诗当然是豪放激昂、大气磅礴。
(板书:大气磅礴)
3.欣赏唐国强朗诵这首词。
4.哪位同学愿意来向唐国强挑战的?
生读后点评。
三、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师:这又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一)品壮美雪景
1.师: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2.师:找一个领字品一品,什么叫做领字呢?通俗地说,就是在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字,他能领起词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
明确:“望”字是领字,它领起了哪几句话呀?
3.提问:下阕有一个字同“望”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惜。
4.师:领字的巧妙运用,我们看出了诗人的写作思路,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咱们再来找一种手法品一品。写景都有哪些手法呀?
交流,引导明确,如: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3)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用的是想象的手法,虚写。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5.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笔,给我们描摹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摹不等同于翻译,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
生动笔写,师巡视。
交流展示,师点评。
6.现在我们来齐读上阕,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二)品千古帝王
1.上阕是一幅意境开阔的自然画卷,下阕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将视野转向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作者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啊?
生答。
2.从“惜”字可见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呀?
明确:惋惜、可惜。
3. 同学们,秦始皇扫除六合,汉武帝平定匈奴,唐太宗南征北战,宋太祖结束纷争,成吉思汗更是纵横驰骋,他们都是英雄呀!但毛泽东委婉地批评,傲视群雄,可谓“欲与英雄试比高”, 谁胜过这些英雄,比这些英雄高呀?
4.生答:风流人物。
(三)品风流人物:
1.毛泽东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哪些人呢?(ppt写作背景)
明确: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大众,他们必将胜过古人,平定乱世,开创辉煌,迎来“分外妖娆”的明天,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2.上阕:壮丽山河,纵横千万里;下阕:风云历史,上下五千年。大视野,大胸襟,大抱负,使得这首词大气磅礴。
3.齐读课文。
4.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风流人物呢?
生自由答。
5.师: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这个画面来自于“感动中国” 颁奖晚会,组委会认为(ppt)
生齐读: “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而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实现了人生价值,那他就是风流人物。”
6.师:十年后、二十年后,时代的风流人物是谁呀?生答:是我们。
四、第三乐章:纵情吟唱
同学们,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英雄的儿女。今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学习伟人的这首词;也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接受这份财富,庆幸生在伟大的中国。现在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纵情吟唱,唱出诗歌优美的韵律,唱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唱出诗人伟大的抱负,更唱出我们对未来的无比自信。
生全体起立。集体朗诵。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李学云
[《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八
长安中学 潘清赞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上册)第1课《沁园春 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学习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声,文并用,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 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毛泽东同志
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杰出的诗人。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卓越的诗篇。他的诗词是伟大革命实践与高深文学造诣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诗篇;是旧的诗词形式与新的革命内容完美统一的珍宝。《沁园春 雪》就是其中的一首。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 雪》 同学们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逐层理解上阕
分析第一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教师设疑:该句写了北国雪景,从哪几个词上可看出?这几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采用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明确:“冰封”,“雪飘”两字用得好,写出了北国的雪景。“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姿。动静结合,纯朴净美,广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豪迈的情趣充盈其间。
分析第二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1:“望”字在该句起什么作用?“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观?(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摄的内容。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因为这些景观最能反映北国风貌,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象征。
提问2:这两句描写眼前望到的景色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
明确:“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显示白茫茫一片;“顿失滔滔”照应了“冰封”,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这一句是壮阔的静态描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更加展示了奋飞的态势,竞争的活力和豪迈的精神。
分析第三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提问:这一层写景与上一层写景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投影幻灯片)
这一层写景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色,翻出了一派新的气象,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下的景色,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 学习能力。
逐层理解下阕
分析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前句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娇”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后句总领下文的抒情评论。“引”字,引出评古。“折腰”与“娇”呼应,也概括了每一个英雄为美好山河奋斗不已的姿态。“竞”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激烈奋争。
分析第二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设大雕。”
“惜”字总领,饱含叹惋之情。以下所写,肯定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赫赫武功,叹惜他们的文治不足。准确有分寸。
分析第三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承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出了坚强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和昂扬的斗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上片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整首词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想象,有静有动。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小结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九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习,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大全二
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看来学习这种情景交融的美文,可以没有图片、没有音乐,但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融入作者的世界,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小学语文看雪教学设计篇十
第一 场雪
古田县第二小学 陈巧新
教学目的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的写作方法和通过写景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 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打开课件看下雪全过程。
2、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 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3、文章哪一部分写了雪大?
4、指导朗读第三节。
5、这场大雪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呢?
6、领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7、大雪纷纷扬扬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8、 课件展示雪景。
9、 指导美读课文。
10、句式练习:嗬!好大的-----啊!--------------------------。
11`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美景呢?
三` 小组合作,再造景象
1` 飘飘洒洒的大雪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你想拍些什么呢?并给你的照片取一个悦耳的名字。
四` 配音
三年的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这时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一场大雪就预示着一个丰收年,如果你是一个播音员,你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喜讯告诉大家吧!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欣赏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这场大雪,好吗?
[第一场雪(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