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教学反思(十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地理教学反思篇一
1、试题新颖,图表、文字素材多,信息量大。全卷共有图25幅,表格7个,其中选择题超过2/3的题都有图,综合题每题都有几幅图或表;
2、加大了对地理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重视考查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强,反映地理的有用性;
3、相比往年,地理语言更丰富多样;
4、各种解题信息在题干图表中清楚体现,没有多余的信息;
5、减少记忆知识的再现和要求,重点考查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审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表述能力等;
6、依据课程标准出题巧妙解决了一标多本之间的问题;
7、首次设计“二选一”的选做题,是一大亮点;
8、注重对“有用的地理”的考查,吻合新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全卷也有些不足之处,如:
1、全卷(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对“变化趋势”的考查有些过多,如选择题的第14、15、16、17、29题,综合题的第34题的第(1)、(2)、(3)小题,第35题的第(1)小题,第37题的第(1)小题。
2、综合题中的选择题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不过幸亏题目不是太难,否则这些不定项选择题会增加难度。
3、第35题似乎也属于“环境保护”的问题,与选做题“环境保护”加在一起,有些过多的味道,换成考其他的调查,可能会更好些。
4、第36题本属“旅游地理”的题目,但感觉上第(2)、(4)小题不像旅游地理的题目,当然,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与预计有差别。
5、答案中如果写上评分标准就更好。
总之,今年的广东卷地理试题比较简洁、明了,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更突出了对学生地理理性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思维能力的考查由浅入深,难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反思这一学年来的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在今后的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重点研究近两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标、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则要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知识的重组,突出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倾注较多的关注,要指导考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但不宜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1、后期的模拟题特别多,应该加强选题,不搞偏、难、怪的题目;
2、注重综合训练,注重融会贯通,加大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3、注重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融合,切不可孤立地去对待;
4、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
5、提高学生的阅卷速度,规范学生的ii卷答题;
6、认真出好后期的每日一练题,并抓好学生的落实,全批全改,做好讲评。
……
地理教学反思篇二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同学们带着高昂的兴趣迎接了期中考试。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考试后我进行了试卷分析,然后后将试卷发到学生手中,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这次考试你们有什么遗憾吗?情况种种,其中一道题有45%的同学同时举手,遗憾都出在同一个问题上:综合题。
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而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反思后我有所得:
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地形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虽然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
经过期中考试我们各自有所思,有所获,我们师生达成共识,期末考试见。我们看中的不是分数:让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再一次接受考验首先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例如时区的运算、土壤的改造、气候和天气都和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才能更快的进步。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
地理教学反思篇三
所谓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没有反思,就没有未来。前苏联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写教育方面的日记,写随笔和记录。显然这些记录对我们教师而言无疑是无价之宝,他可促使教师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足,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避免再次造成不足及错误。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是重复,而更应该是教师从更广阔的社会,教育层面及伦理自我意识的觉醒,将教师置身于地理教学的整个情境之中。针对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进行反思,本人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创新意识,固原守本,传授知识的形式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教师夸夸其谈,吐沫横飞,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主角。及时传授方法不当或知识传授上有错误,也不接受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课堂上霸气十足,唯我独尊,更不用说给学生创新思维,开展想象的空间了,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积极的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时的注入新鲜血液,并以此来知道自己的教学实践。
例如前些年,有一次我在讲解“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时,指出“北半球每年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23.5度n的纬线)上,此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大约有十五个小时左右,而夜晚的时间最短,大约为九个小时左右,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因此夏季北半球的气温最高”时,有一名学生忽地站起来说:“地球公转的角度和速度都没有改变,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昼夜时间长短都应该是一样的。”我当时十分生气地对他说:“不知道就不要瞎说,别调皮捣乱耽误大家时间。”结果这个同学翻着白眼很不服气地坐了下去。从这以后,此学生再无提问的激情。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次失败的教学插曲。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还可以重申北半球6-8月份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这一角度来加以澄清。
一个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设计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出发点,要立意明确,要以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为根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目的。再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偏差的现象,事后分析原因得知,根本原因在于实施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对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时间反思。因此,我们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时间是否步调一致,合情合理,这样才能及时地加以调整,从而不断地探索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地图上的比例尺”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比例尺大大小与内容的详略,范围的大小有直接关系,首先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后并回答:(1)要绘制地图内容相同的镇中学和全镇两幅地图。哪幅地图内容详细?哪幅简略?(2)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如何选择比较适宜?学生们用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反思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反思,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等等。只有反思,才能比较鉴别,才能查漏补缺,也才能得到教学成果的提升,但愿我们能经常地进行反思,正视以往教学过程的成与败,才能更谨慎地走好前面的路。
地理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导入时,首先展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首先了解中国的地理方位,然后展示图片,让学生把图片放在相应的位置。并说出这样放图片的原因,导入新课。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板书较少,没有把重点表达出来。
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中的困惑: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地理教学反思篇五
要成为一名地理教育专家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
①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广泛多样的问题;
②理解关于地理学教学方法的不同思想体系和基本原理;
③理解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中地理教与学的多种方法;④制定有效的课程安排,以讲授特定国家或地区地理学的技能;
⑤评价地理教育各方面有效性的能力,包括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课程单元和教学资料,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的诊断和评估;
⑥激励积极生活态度的各种方法。
通过继续教育、个人的研究和阅读以及与同事的讨论,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是贯穿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全过程的有意识的主动行为。
地理教育专家具有归纳处理下列信息的能力:①构建地理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则;②地理学者通常在考察一个地区环境问题时提出并解答问题的决策过程;③进行地理考察所具备的自然、社会和认知科学范畴的知识与技能;④影响人们进行地理考察并影响其最终评价结论的感知觉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广泛内容。这种熟练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通过在地理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学习、并掌握二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而获得的。同时,获得这种能力,必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并加以改进、以适应地理教学研究,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例如:将政治学的有关概念引入地理教育,用于解释环境冲突问题以及将心理学中关于感知研究的理论方法用于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获得作为地理教育专家所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具备熟练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能够从教师的行为中得到反映。这种平稳、流畅而有效的行为,体现在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下列关键问题:
①教学中所要描述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②这种现象分布在特定地区的什么地方?
③这种现象、模式或关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是什么?
④怎样改善这种环境形势或问题?
对地理问题进行这样的逻辑处理,将增进教学的流畅性和有效性。遵循这种方法,将改进那种仅仅复述数据资料、事实材料以及对地理环境进行一般性描述的地理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决策活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所有这些推理分析的方法,都强调引导地理质疑。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熟练地确定学习研究和解答某些地理问题所应具备的特定的视角,从而制定课程单元计划。例如:对于“城市是否是适于居住的好地方”这一问题,地理教师能够流畅地解答课程问题,因为他们能够组织教学信息并通过口头、文字、图表、数字和自然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这样的教师,能够决定什么时候更适于用文字描述、地图、会谈、统计数据表、野外考察活动、流行歌曲或曲线图等不同形式,将有关环境灾害的有效地理信息表达出来。
如上所述,地理教师通过强调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及通过一组特殊的关键问题,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作出解答这些问题的决策过程,地理教师将适于根据学生的能力、技能以及居住地区的环境特征来安排教学活动。地理教师要通过下列途径以具备处理问题防止误解的“谋略”:获得(尤其是在野外考察活动中)管理的技能,对学生的能力、价值观念以及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评估判断;学校工作中尤其是和课程发展与评价相关的合作计划的经验;通过与同行交流以及继续教育中获得的体验。关于“谋略”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有着不同的解释,进而影响具体的实践范畴。例如:有些国家提倡提问质疑的学习方法,而有些国家则未必这样同样的道理,使得地理教育中存在种种误解。一个国家所批评的可能是另一个国家所提倡的。
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地理教学,英国地理教师认为是一种建设性的构想,而在无法负担微机的有些国家则是不现实的。然而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已经意识到这类问题,并且对这类问题有其自己的解决方法。讨论地理教学运用遥感技术资料的问题时,一个非洲国家的地理教师对我说过:“现在我们没有教这类知识,因为这是一种新技术而学校无钱购买有关资料。然而我已经看到了这一新技术的价值及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潜力。十余年后当我们有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遥感资料的时候,我将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国家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实现运用这一技术。”从而显示出其远见卓识。
地理教育专家能够从原始资料和相关问题中,剔除无意义的信息,触及地理教育的基本问题。需要他们考虑的基本问题包括:①地理学中哪些内容是必须学习的?②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③怎样才能知道哪些内容是已经学过了的?④怎样才能使得哪些在地理课中学到或重新定义的概念、技能、原理或观念有实用价值?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地理教师和大多数教师一样,很容易在理论上泛泛而谈,同时却并没有搞清楚对地理教学来说,究竟是什么问题以及问题的要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地理教育专家则能够理解这类问题的本质。例如: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模拟方法。专家们知道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能够评价现有的地理模拟方法并有能力设计出运用于地理教育的模拟方法。他们对这类问题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解决问题潜在方法的理解,使其成为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当然的指导者。
地理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有些问题与地理教学有关,有些问题则与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教育经验有关。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根据上述问题分类方法,将问题加以整理分类并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处理各类问题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对地理教师来说,有些问题则进一步涉及教学方法、课程计划、继续教育、技能培养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明确他们的问题属于哪一范畴,并具有一系列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例如:一位地理教师向专家请教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要解答这一问题,专家必须搞清楚学校的教学政策,学生的水平能力,他们已经具有的地理知识,可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关于地理教育的哲理态度以及学生对具体学习单元的感知认识等一系列问题,通常在获得这些相关信息后,专家才能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具体建议,并为实施应用这一教学风格,提出适宜的课程计划,以更确切地阐述有关建议。
地理教师应该能够在不同教育制度中的不同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工作。作为专家的地理教师,必须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他们应该掌握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制图能力的方法策略。作为专家的教师,已经具备多种教学技能,具备地理学和诸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当他们在所熟悉的环境中遇到突发问题或处于不熟悉的环境中,作为专家的教师们,能够运用他们内在的知识技能,适应新的形势,并且能够为寻求帮助的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的方法。这种顾问的角色,在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专家们能够为普通教师树立典范应付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培养地理教育中的专业知识
要成为一名地理教育专家,需要分三个阶段去培养地理教育的专业素养:
①认知阶段。通过教学指导或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学会在特定环境中必须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②联想阶段。将在第一阶段中获得的体验加以实践直至能够准确、流畅和有效地加以运用;
③自主阶段。通过足够的实践,使那些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不加思考”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认知阶段,地理教师必须学会:讲授这门学科的适宜的方法;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应理解掌握的有关概念和技能;课程发展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知道教学中可运用资料的选择。这一阶段在教师职前教育培训时期就已经开始并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继续进行。显然,职前培训阶段,更主要的任务是构建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因而需要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承担特定的工作,包括大学毕业后的教育学习,各种在职工作的体验,大量正规的资料阅读和与同事进行非正式的讨论。这些工作对于专家来说,也并未中止而是恰恰相反,这一阶段将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完善他们对于地理教育的理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当地理教师将其所掌握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也就开始了联想阶段。这些实践经历包括:实际的地理教学活动,学校及地区的课程发展与规划活动等等。当他们可以讲授高年级课程时,他们的教育实践地位、准确性和熟练性就得以确认了。进而他们成为学校地理协调员,应邀领导在职培训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参加多种课程发展计划工作其不断增强的工作有效性和流畅性得以体现出来。
当地理教师能够随时将其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之中,也就达到了自主阶段。在这一阶段,这些教师能够针对特定的地理学和教育问题,作出有效的决策。例如:如果一个教师,计划在一个工业区,组织一次实践考察活动,调查该地区经济发展惯性的影响,作为专家的教师,必须能够提出适当的中心问题以进行调查:如该地区工业发展历程、交通线路的变化、以及实施实地调查的有效方法(如制订访问调查安排表,影视录像资料和样本搜集等),以用于后继分析。一旦地理教师被确认达到了自主阶段,他们将成为普通教师的指导者,这种领导地位突出表现在应邀作学术会议发言报告、领导研讨会和研究小组工作等,这些形式实际上是在培养地理教育的潜在的专家。然而要达到自主阶段,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并获得多种经验。
地理教学反思篇六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将多传输渠道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的有效信息达到最大值,而且有利于实现各种感官、生命存在的意义。这说明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提高学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遇到这些活动,你得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的吗?每一项活动内容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吗?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吗?等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处处渗透了新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完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反思地理教学法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界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教学反思篇七
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似乎在重复劳动,其实不然。因为教育对象是鲜活的,教育的目标是随时代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要求新求变。我们全体高三地理教师对去年一年的教学进行了一下反思小结,一致认为收获是巨大的,但不足之处又是极其明显的。为了更好的调整今后的工作,促进明年的地理教学工作,现将20xx--20xx学年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1、目标明确,计划性强
像大多数学科一样,地理复习策略为三轮复习,在高三工作开展之前,全体高三地理教师共同计划每一轮复习的工作重点,结束时间,并对平时试卷的编制做了详细的分工,所以说这一年的地理教学准备是充分的。分工是明确的,工作是有序的。
2、加强了集体备课,钻研高考方向
今年高三地理在孙主任的带领下,认真进行每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我们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讨论,有时因备课需要,高三的集体备课每周是两次、三次,遇到难题我们进行热烈的讨论,集体备课对青年教师帮助是巨大的,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让新上高三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另外集体备课中我们经常围绕历年高考题,讨论今年的命题方向。多年在高三从事教学工作的孙主任在把握高考方向上有令人佩服的胆识和预见性。如今年地理高考试题,在多次集体备课中,孙主任指明地理复习的重点是:人口资源环境的结合部。近几年环境问题经常考,去年考温室效应一道大题,前年考了酸雨一道大题,所以今年臭氧很重要,结果表明这种推断是正确的。在今年高考6道选择题中有4道选择题是关于臭氧问题,可以说这4道题孙主任押到了,而剩下的两道选择题是板块学说的内容,这在平时也是我们做重点复习的。而大题部分果然考的人与资源问题,一道是能源消费构成,另一道是人口与资源问题。这两道大题的模式在平日我们有过相关练习。所以,可以说今年地理备考方向把握非常准确。从学生反映回来的信息也是非常好的。
3、复习战略定位要准
经过集体备课讨论决定,去年地理复习战略定位是这样的:
①基础知识要活
在第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扎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等于死记,更重要的是理解和灵活运用,以变求新。通过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我们知道高考特点是考思维,考核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及深刻性。所以基础知识光扎实是不够的,还应会灵活应用。这对于学生适应以能力立意的高考是非常有益的。
②建立空间概念提高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的学科特色,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均突出了对图表的考查,考的形式常见有:无图考图、图表分析、区域识别三种。地理本身属边缘学科,文理兼顾,所以是综合命题很好的切入点,地理大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易得高分的,难就难在地理有图表,这需要学生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平时复习地理时,教师一定要重点进行图的训练,要活化地图,通过典型题,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如何用地理思维加工信息,以及如何规范答题。
③关注初高中的结合部
初中重视事实,高中重视原理,而高考往往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加强与初中内容的结合。
④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
现在高考,已不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而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在第三轮复习中更要突出主干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防止学生因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答题要点不全。把课本由薄变厚,过渡到由厚变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精讲巧练
大综合考试由于学科多,所以课时少,任务重,这更加需要我们用巧字来解决这个问题。平日的练习要注意典型性,作业量不能太大,学生作业量虽减少,但教师的全批全改力度要加强。通过批改,讲评,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1、教材回归指导不到位
在自由复习期间,有很多学生依旧就题问题,真正仔细复习教材的人很少,这在普通班中更加明显。学生感觉教材已看过多次,再回归教材似乎很空洞,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应重点看什么。所以希望今后高三地理复习中在回归教材方面给出更具体的指导。
2、作业难度偏大
虽然作业量少,但难度需进一步降低。
3、平时模拟考与高考的难度偏差大
事实上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平时的模拟考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导向性,由于每次都要进行排名,所以任课教师、备课组均不敢将自己平时的训练难度降下来,但这与高考又是相矛盾的。所以这一问题应如何解决是值得我们全体大综合组成员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4、答题规范性训练不够
以上就是我们高三地理备课组对这年工作的总结。从总体上讲,20xx-20xx年的备考指导是比较成功的。我们会将这些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在组内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希望我们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对明年高三地理教学能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反思篇八
进入高三以后,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地理教学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就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出的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7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老师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也要精选,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
地理教学反思篇九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有心理学家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新课程的评价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对比新课程教学理念,我反思如下: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可见我们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例如:我国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可能比较抽象,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可能易于理解,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再如我国位置优越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象海滨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南热带风光等等。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习的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学习目标的自我确定以及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要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和方法,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如:学生小组展示交流问题时的合理评价。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
教材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必要时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如本节课学习中国的位置时,纬度位置就可以和我国最南最所在的纬度,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整合在一起。我国海陆兼备,教材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其次我国濒临的海洋一段内容实际上是我国海陆位置的延伸,即我国东临辽阔的海域。因此可以将海陆兼备和我国濒临的海洋整合在一起。再如:学习濒临的海洋时,教师应适当补充领土、领海、领空、内海的有关内容。
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
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多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大量学生活动,有些活动在“质”上需要再下功夫。如:鼓励学生自编口诀或用自己的记忆方法,而后大家交流,这样效果会更佳。
总之,一堂好课是通过师导生演,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去,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中就完成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握好这门艺术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想拥有教学创新的先进意识与能力,诀窍唯有两个字“学习”。
地理教学反思篇十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
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