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生物说课稿(1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说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然后教师引导: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分析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安排学生课后要完成教材p46的练习。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实验材料的探究: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3、噬菌体的侵染实验: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5、小结: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增殖》,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和图片展示,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接着提出问题: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如“呼吸作用或者是光和作用”,都离不开细胞的参与,但是这些过程不是单个细胞能完成的,这就和本节课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等奠定基础。
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掌握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②理解并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2、能力性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实验,使学生理解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②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利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
3、情感性目标:
①认同细胞增殖和生长的周期性;
②感受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培养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研究态度。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把细胞的有丝分裂确定为教学重点,把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并绘图确定为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如大象和老鼠,细菌和鸵鸟蛋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看学生是否能够说出他们的区别,是否能说出他们共同的结构等等,从而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细胞的增殖及有丝分裂过程。
2、开展新课: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细胞,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的实验材料,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3、相互讨论: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向学生展示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让它们讨论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殖?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做完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边看图解边阅读课文,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然后设问:什么事有丝分裂?它有什么特点?使使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课文获得“有丝分裂”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结合课文,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
5、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6、布置作业:教材115页中的练习3,4,5题,并阅读实验中的《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一文。我相信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 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二节。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难点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我相信学生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而且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五
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生物圈到细胞》,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用录像图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国的传播及危害的过程,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产生了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来论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达到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的目的。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具体分析,教师适当的做一些拓展和补充,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能力性目标:(1)尝试将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2)自主学习: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等资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学资料。
3.情感性目标:(1)激发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3)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为: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六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 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预习:导读
导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高昂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通过“导练”,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精心拟定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题目,采用抢答、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其作用就是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表述,动笔练习,达到巩固、深化、拓宽、应用的目的,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偿,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分为二部分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新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细胞有丝分裂吗?“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就会有46×230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
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
“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七
:第2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1、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
(2)无机盐的作用。
3、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结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结合水,学生不太了解,可联系新鲜鸡蛋清的液态胶状的存在形式,这就是富有生命的状态,这部分结合在蛋白质等大分子周围的水已经失去了流动性和作为溶剂的作用,仅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组成成分,同时让学生联想臭鸡蛋是不会有这样胶体状的鸡蛋清的,因此鸡蛋臭了意味着鸡蛋已经没有生命功能了,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结合水在细胞组成成分中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无机盐的作用时,可以列举人体生活和健康中的各种实例来加深感性知识,比如利用课本中运动员饮料的资料让学生讨论,由此再引申到人体发生的一些与无机盐有关的疾病,通过对疾病的介绍和讨论学习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构成,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本节内容较简单,内容较少,学生自学,老师点拨的方法。
1节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极限状况下,可以坚持20d以上不进食,但是缺水不能超过1d,地球表面约3/4的部分是水,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许多科学家都在为寻找火星上的水而努力工作,既有成效又有争议,这些事实说明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同时利用课本上问题探讨,将学生带到对水的内容的学习中。
2、细胞中的水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水在细胞中的含量及分布特点。
(3)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3、细胞中的无机盐
(1)大多数无机盐的在细胞中存在形式是什么?
(2)为什么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作用很重要?
(3)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4)联系无机盐与生活。
4、本节小结与作业。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八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必修1第6章第3节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生熟悉的是个体的衰老,而对于看不见的细胞的衰老却知之甚少。细胞衰老有哪些表现呢?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细胞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细胞的凋亡与死亡有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问题构成了本节内容的主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细胞衰亡机制的研究与生物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细胞衰亡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知道细胞的xx、分化、衰老和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而且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寿命息息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这都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但是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以及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这都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1.概述细胞衰老的特征;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简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2.培养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通过有关衰老问题的讨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由于学生对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判断易混淆,因此教学难点为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运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九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xx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知识点。在学习该知识点前,已经学习了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该知识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组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对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环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呼吸系统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先明确“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胸腔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再通过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
(1)模型1中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说明骨和骨骼的运动会引起胸腔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
(2)模型2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师生总结得出:
(1)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积增大。
(2)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纵径加长,使胸廓容积增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肺通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结合呼吸运动联系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由于这一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将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视频,提出问题:
①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②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交换的;氧气的运输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组织学生运用本节内容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
4、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针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例如: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十一
《减数xx》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xx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xx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xx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教学重点:减数xx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xx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xx和有丝xx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
(1)什么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
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xx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xx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xx自然想了解减数xx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xx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xx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xx过程与有丝xx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xx"和"等数"。"xx"即着丝点xx,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xx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xx后期与减数第二次xx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xx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xx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xx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xx时期细胞的名称。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十二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2、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xx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xx___,引起剧烈咳嗽( )
a软腭
b会厌软骨
c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
d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xx___和xxxx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xx__的场所;前者由xx___、xxxx_、xxxx__、xxxx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xx、xxxx、xxxx,减少对肺的刺激。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十三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利用多媒体演示“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失水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吸水
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
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
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水分代谢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主要器官-根
2、吸水的方式与原理
(1)吸胀吸水
(2)渗透吸水
a、渗透作用
b、渗透装置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
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
细胞壁:全透性
细胞膜
两者之
间的 原生质层 选择透过性膜 一个成熟的植物细
细胞质 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液泡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d、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f、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失水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吸水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的运输途径
水分(细胞层层传递) 根导管 茎导管 叶和其他器官
2、水分的利用:1%左右
3、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1)定义
(2)意义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十四
这节课的课题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标的内容标准的要求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我们根据内容标准和我校学生的情况确定了具体的表现标准:
1.知识目标:写出atp的结构简式,并解释各种符号的含义,说明atp分子的结构特点。写出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说明两者相互转化的特点。说出atp合成和水解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向,举例说出动物和绿色植物体内合成atp的途径。区别atp与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的在供能上的差异。举例说出atp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最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实验情境,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atp的功能,为探究为什么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打下基础。
第二:通过学生阅读和写出atp的结构简式,理解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结构特征。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讨论和看图总结,理解atp和葡萄糖等其他能源物质在能量代谢中的关系。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atp在生活中有用;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直接能源物质可能不只是atp可能还有别的物质,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学知识。
三点创新:
第一:创设了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atp的功能,而不是直接灌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第二:从功能入手再探究结构,改变了先讲结构再讲功能的方式,利于探究的展开。
第三:设置比喻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目标,用形象化的方法检测学生对atp的功能这一抽象认识的达成,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开放的空间。
一点困惑:
对预设的学生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达成学习目标感到把握不准。
高一生物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癌变》,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问题探讨”中展示正常细胞和经过紫外线照射13天的细胞的比较,介绍细胞癌变的特征等知识,接着提出问题:引起细胞癌变的因子都有哪些呢?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有指导作用。
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①掌握癌细胞的特征;
②了解引起细胞癌变的因子都有哪些。2、能力性目标:
①搜集有关肿瘤的资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式;
3、情感性目标:①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我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确定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光学显微镜下发生癌变的细胞图及电镜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开展新课:老师提出问题癌细胞有什么特征?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观察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图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不同点,从而掌握癌细胞的特征。
3、相互讨论:知道了癌细胞的特征,那么我们一定会问: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最后试着归纳所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还有病毒致癌因子等。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致癌因子为什么会致癌呢?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只要是这些致癌因子激活了人体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从而发生癌变。最后很自然的让学生想到如何防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4、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5、布置作业:教材12页中的练习一、二大题,并阅读科学前沿中的《组装细胞》一文。
我相信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