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学设计(1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设计篇一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1课时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教学设计篇二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1、激情导入 ,营造氛围
⑴、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学生欣赏。cai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2、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⑴、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cai出示《黄河颂》乐章。
⑵、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抽生后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⑶、cai出示,教师配乐诗朗诵。
3、生齐读,吟咏成诵
师:同学们,面对母亲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声高歌吧!
学生齐读课文。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男同学来读绘黄河部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气势。
⑶、那同学们,颂黄河部分又在颂扬黄河的什么精神呢?我们看,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啊!黄河!,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呢?
板书:摇篮、屏障、臂膀。
⑷、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 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
分小组讨论,试读。
抽读后明确: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⑸、分成三个小组来读这三个小节。
师: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板书:民族魂
2、角色朗读、体味诗情
⑴、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⑵、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师: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附:《黄河颂》教学后记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 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教学设计篇三
前几天我讲了《军犬黑子》这节课,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驯导员与军犬黑子发生的一个故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改变自己的角色,真正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自学提示,给学生充分时间让他们自学。回顾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营造了良好的自学氛围,学生的自学气氛很浓,效果也很好。
新课开始,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出示了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重点读第3到10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黑子找到小偷以后,又找了几次?用横线画出训导员说的话。用浪线画出黑子的反映,圈出训导员的语气变化的词语和黑子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马上就进入了自学的状态,他们都能认真去读文,找出自学提示中的问题。然后能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优等生带差等生的过程。接着我让生汇报一下自己学会了什么,多数学生都能争先恐后去说,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另外,在学生自学了课文内容,交流,汇报以后,我又安排了自学课后练习题的环节,没想到学生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想对驯导员,黑了的话。这是令我感到吃惊的地方之一。
2、在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汇报驯导员的语气变化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催促,以及催促是什么样的语气,这样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的催促的意思及语气,所以驯导员的催促这句话学生们读的很好。在学生汇报驯导员严厉和吼叫的语气,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己读出了驯导员不的语气,而且读得很到位。在学生汇报黑了的感情变化时,先让学生理解迷惑,谨慎,嗅辨。沮丧的意思后,再去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能真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真正体会黑子的情感,读起来很生动。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这课时,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生想像,做如:想像一下“黑子为什么迷惑?”“黑子‘嗷’地叫了一声,假如他是人可能会说些什么?”“作者会沉思些什么?”“你想对驯导员或黑子说些什么?”“读第七自然段,感受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军犬?”学生大多数都能说出自学的想法,而且想像的合情合理。与此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让学生说说想对驯导员或黑子说出什么时,学生们能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我在上课以前猜想学生多数得埋怨驯导员,同情黑子。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只是看我们怎么去挖掘。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时间关系,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先写出对驯导员或黑子说的话,给学生写的时间少了点,以后会在教学生合理安排好时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注重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营造更浓的自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篇四
出示课件:图(一):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二):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谁对谁错,老师暂不表态,一切由学生自学自悟。)
(一)学习课文。
1、分组:
(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含意。)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扫除生字障碍,为学生自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3、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下面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同时又把竞争悄悄引入课堂。)
4、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相对而坐,双方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质疑。当因某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参与讨论,推波助澜。在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明白道理。)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这样,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合作关系及友谊,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
这节课你快乐吗?学生自由畅谈。
教学设计篇五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1、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同学们,我们学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等一系列文章,这些课文都属于什么体裁的?(生答说明文)根据各种模拟题推测,今年说
明文阅读继续成为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江山。今天我们就来做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分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方法
3.说明文语言。
4.说明顺序。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如何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看标题 标题中的修饰 限制成分
二抓中心句 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三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事物的特征
3、分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人分为:男人、女人。
(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9)配图表
(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1)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2)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4)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5)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6)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7)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配图表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再概括答题技巧
1)、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 答:这里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作用:使所比较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答法:通过某甲和某乙的比较,突出了某甲的某个特点。
2)、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
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征。
作用:翔实具体,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答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的写出了某物的某个特点。
3)、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
作用: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答法:运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某物的某个特点,使人信服。
4)、打比方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
答: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答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物的某个特点。
5)、分类别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答: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作用: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答法:准确地揭示了某物的某个特征。
6)、下定义
屏风是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答: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从本质上说明了屏风的特征。
作用: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答法:对某物的某个特点分类说明,使文章严 密细致,条理清晰。 总结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找规律、找方法)
作比较: 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打比方、摹状貌: 使说明生动、形象
列数字、举例子: 使说明内容具体化.准确化
下定义: 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分类别: 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引用: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实战演练:
4、
5、说明文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是说明文这种文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这一特点决定的。在说明文阅读题中常以某个起限制修饰作用的字、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来引导同学们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文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实验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的阅读学习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读、思、画、议等手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的构造特点,领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读写“威尼斯、小艇、船艄、船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构造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船夫的驾驶技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国外走走。看,这是意大利东北部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板书)。她的周围被海洋环绕,有401座桥梁横跨在117条纵横交叉的河道上,连接118个岛屿,有水城、桥城、百岛城之称。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慕名前往,游览之后,他写下了《威尼斯小艇》(板书)这篇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一睹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课文了,课文中的词语都认识吗?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读:艄(shāo)
师:哎,请你再读一遍(船艄(shāo))
师:一起读。
生:船艄
意图:关注学生易错的字音。
师:继续读(指名)纵横交叉(chà)
师:同学们有不同读音吗?(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多音字)
生……叉chā
师:叉是多音字,叉这个字还有两个不常用的读音课下查一下字典。
意图:这个字有四个读音,教师只关注了常用的两个,留下了两个让学生查字典,意在培养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师:唉,同学们,从字面上也能知道词语的意思。这里有两个四字词,谁想猜猜它们的意思。
生猜:纵横交叉 操纵自如
意图:根据字面猜想词语的意思,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有助于高年级学生积累方法,为推想词句的意思打下基础。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吧。(齐读)
三、整体感知
师: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了,那下面就让我们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说说课文能容)
生:小艇的样子
船夫的驾驶技术
小艇与人们的关系
(师随机板书)
意图:梳理课文内容
四、重点段落品悟。
1、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小艇的构造特点。
师:作者在众多事物中选择了小艇来写,那是一只怎样的小艇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请大家认真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艇特点的句子。(初步认识小艇)
师:谁来说一下。
生:像——、像——。
师:对,像独木舟,像——
师:再仔细读一读描写小艇的句子,想一想小艇的_____特点像独木舟。
生:长、深、窄。板书,特点。
师:像独木舟多有趣的样子,你再来读读吧。
生:读。
师:二三十英尺长,1英尺=0.3048米,二三十英尺相当于10多米长呢,比我们的教室还长。(感受小艇的长)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读出自己对小艇长的感受)
师:这小艇可真长。(师评价朗读)
师:那什么特点像新月?
生:(翘)——像——
师:多美的形状啊,你再来读一读。(生读)(感受小艇的外表美)
师:小艇在你的朗读中更美了。
师:同学们看老师换种写法也能写出小艇的特点。
师:出示句子,与原文比较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的句子: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生:读后交流。(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师小结:是呀,正是这几句比喻的运用,文字更生动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构造独特的小艇。
师:让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带着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小艇的美,比喻句的妙用)
意图:1.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悟,了解课文写了小艇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比喻的。这是学生“得意”的过程;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比喻的作用,感受文字的美。这是学生“得言”的过程。3.在品读中逐步形成对小艇形象的完善。学生脑海中的小艇,是通过内化文字一步步形成的,也许不如画面美,也许比画面更美。但这是学生个人感悟,是学生品文析句,思维想象的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奇特的小艇想不想坐上去?
那就坐上去吧,轻轻地闭上眼睛。
师配乐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小艇的美观舒适。
2、品读第四自然段,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这么美观、舒适的小艇要想行动自如,还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认真读一读第4段,看看哪个词最能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通过关键词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
生:操纵自如。 预设:(找不到,提醒最能体现的)
师:有几个动词体现了操纵自如,你发现了吗?
生:挤、穿过、急转弯……(随机板书)(抓住动词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挤字用的特别好,你再来读一读。
师:不管多窄,他总能用尽办法挤过去,一个挤字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体会用词的准确)
生:想象说。
师:说得多好哇。
师:谁能像他一样再说说一个穿过,仿佛也让你看到了……?
生:答。
师:多了不起的船夫,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在感悟中读出情)
师:来往船只非常多,速度特别快,河道十分狭窄,可船夫却能平稳的穿过,真是技术高超的船夫啊!我们怎能不佩服呢?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训练有感情的读)
合作读:这么多人想读,那我们合作来读一读,把这六句话分4层来读,①②|③|④|⑤⑥(分层次来读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
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动词,想象画面,体会船夫的“操纵自如”,在品读中表达对船夫的敬佩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及构段的形式。
3、速读最后两段,概括两段内容。
师:船夫的技术真了不起,看人们都来坐小艇了,快速默读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读)
师:你来说。
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师:所以作者说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联系到课文开头说明小艇的重要作用)
师: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告诉了我们小艇是主要交通工具=大街上的汽车。(板书)
五、回顾全文,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提示)
(学习课文的结构形式)
生:(总——分)
师:你真会读书,是呀,下面的部分都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就是总分的关系。在写文章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使文章条理、脉络清晰。(了解总——分的作用)
师:同学们游览了威尼斯,观赏了小艇,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
师: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回顾本课的写作特点)
1.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
2.动静结合。
意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回归整体。
六、作业:
写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家乡的景物,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出特点。
教学设计篇七
1、会用感官和简单的实验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
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
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
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
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
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初步猜想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
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三)验证猜想
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教学设计篇八
1.知道珍珠鸟很怕人,了解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
2.领悟课文是怎么具体表达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3.帮助学生将文章描绘的我与珍珠鸟相处的情景整合成三、四个画面,感受我们日渐亲近的情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
2.准备将自己与小动物间的生活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谈话导入
这两天,我们又结识了一个新的小伙伴──珍珠鸟。他娇小、可爱,就是特别怕人。作家冯骥才用他的笔,他的心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珍珠鸟之间动人的故事。
↘初读
1.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画面或者哪些语言形成的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我与珍珠鸟一家和睦相处的情景。你们能不能从中选取三、四幅印象最深的配成课文的插图,连起来展示我与珍珠鸟日渐亲近的情谊?
↘细读
1.学生讲解自己打算怎样配插图。教师整合学生的配图方法。
2.学习第一个画面内容。
1)我们先进入展现小家伙爸爸、妈妈生活环境的画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与这幅图关联的内容,一会儿请你谈谈感受。(学生自由朗读3~5段)
2)当学生品味到我为珍珠鸟创设了一个安全、自在的生活环境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生活其中的珍珠鸟,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是关爱、理解与尊重,使他们与我熟悉起来。
2.学习第二个画面内容。
1)这幅图展现了小珍珠鸟远远观望的画面,还有谁为这个画面配了其他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6~9段内容,用不同的画面展现人与鸟的关系。
2)根据学生描画的不同插图,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文章中用了怎样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图?指名朗读。
3)当学生用小家伙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柜上作为文章插图时,引导学生想象:神气十足的小家伙 什么样?让我们欣赏一下吧。指名朗读相关文字。
4)教师小结:小家伙生活的多么的快乐,虽然还在远远的观望,但离我越来越近了。
3.学习第三个画面内容。
1)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小家伙亲近的情谊。这份亲近的情谊谁还能用其他图画展示?引导学生根据10~11段内容描画插图。
2)在这看似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我对小家伙深深的情谊,让我们也来分享分享吧。同座位两个人,一个人是小家伙,一个人是大作家,亲近地交流一下吧。学生对读这两段。
3)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小结:小家伙感受到这份情谊,更信任我;我也感受到这份信任,获得无限享受。再指名读这句话。
4.学习第四幅画面。
1)有了这份信任,有一天,小家伙竟赖在我身上睡着了。多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静静的欣赏,默默地读读书中描写这一画面的语句。(加配乐)
2)谁来把你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指名朗读。
↘总结
1.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能谈谈你对作者流泻下的这一时感受的理解吗?
2.欣赏了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写在书上。
3.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内容。
教学设计篇九
1.看懂图画内容,能通过观察画面,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培养我们热爱新生活的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有关形声字的知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出示投影(新农村景象)
l.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什么?(按一定顺序)
2.请学生描述图景,谈谈自己的感受。(农村的变化真大呀)
师:图中的小朋友就生活在新农村里,你们想知道他们家里都有谁?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本课的句子。
1.复习已学生字(投影出示生字卡片):“马、木、虫、下、土、成、巴、户、方、门”请学生认读生率。
2.认读新生字:“女、寸、父、耳”请学生分析这几个生字,指导书写。了解字义。
重点指导:“女”共3笔,笔顺是:()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那就是把我们以前学到的和刚才学到的这些笔画比较少,书写较简单的熟字组合成一个新字。
3.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把“女”和“马”放在一起,稍作改动,就变成了“妈”(出示音节及生字卡片),齐读,这是“妈妈”的“妈”。左边的“女”变成女字旁(),一横不出头。谁来说说“妈”是由什么组成的?你怎么记住“妈”?“妈”还可以和谁组词?你能用“妈妈”说一句话吗?读书上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并分析生字“母”指导笔顺:“”;指导书写“妈”边写边小结:“妈”由“”字旁加“马”组成的“妈”,左窄右宽,是“妈妈”的“妈”。谁来说说“妈”为什么是“”字旁?(“妈妈”是女性,所以是女字旁),了解部首与字的联系。
4.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学“村”、“北”、“虾”、“城”、“市”、“爸”、“房”、“闻”这几个生字及“虫、土、父、户、门”这几个部首。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的组成,认识新部首,学会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读熟生字所组成的新词及句子。
(3)了解偏旁与字的关系。
5.小组讨论自学成果。
交流自学成果,教师予以指导
1.指名领读,逐个分析生字的组成,并认识新部首,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并读词、读句,练习用生字扩句扩词。
2.齐读句子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着重理解“宽阔”、“整洁”。
3.帮助学生了解“木”与“村”、“虫”与“虾”、“土”与“城”、“父”与“爸”、“户”与“房”、“耳”与“闻”的关系。
4.指导学生书写。
重点指导
“北”的笔顺是:()
“村”是平舌音,“城”是翘舌音。
“村”“虾”“城”要写得左窄右宽。
这两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我们就可以用偏旁组字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完成课后2、3题。
教学设计篇十
一、导入
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性本恶”→“明礼而化之”
三、释题
关键字:劝——何解?
学——学什么?
四、朗诵
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
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
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
△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
△怎样变?(比喻)
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
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5、结构梳理:
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提高自己(两喻)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 改变自己(三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 积累(四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 坚持(四喻) 正反对比 专心(两喻) 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 1.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一词多义
绝 强 假 望 闻
七、小结
教学设计篇十一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2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设计篇十二
1.初步感知故事,通过动画,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故事体验长大后的快乐。
m—pc(互动投影),大图书,幼儿用书。
1.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见过毛毛虫吗?今天我们学的故事里呀,也有一只毛毛虫,这只毛毛虫呀,每天都盼望着能快点长大,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长大的吧。
2.初步理解活动
教师出示大图书
(1)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书2—3页
教师:今天我们我们要讲的故事的名字你就叫《丑妞妞成长记》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图书。
提问:图上面有谁?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给毛毛虫取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呢?
引导幼儿讲述图画内容,教师总结:我是一只毛毛虫,他们叫我丑妞妞,因为我很丑也只能慢慢地扭着走。可是我的哥哥姐姐很漂亮。
(2)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书4—5页
教师:我们来看看,图画上的蝴蝶到底有多漂亮呢?
提问:两只蝴蝶哪里很漂亮呢?看到他们那么漂亮,妞妞会想什么呢?
引导幼儿讲述图画内容,教师总结:蝴蝶都有一对美丽的翅膀,可以在花园里自由飞翔,身上的花纹也非常漂亮。我盼望着快点长大,想哥哥姐姐一样。适时出示讲解红色字词:花纹、非常、盼望。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书6—7页
教师:有一天,有人来找妞妞了,我们来看看是谁?
提问:这时候谁出现了呢?他和妞妞在做什么呢?
引导幼儿讲述图画内容,教师总结:一天,妈妈来找妞妞了,他告诉妞妞:孩子,你要长大了,可是要遇到一些困难。我坚定的说:我不怕困难,我要长大。适时出示讲解红色字词:告诉、遇到、困难。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书8—9页
教师:妞妞要长大了,它开始变化了,我们来看看妞妞首先发生了什么?
提问:你看到妞妞开始做什么了?她你认为它这样会有什么喂养的感觉呢?
引导幼儿讲述图画内容,教师总结:我开始吐出一根根的细丝,把自己围住,(感觉)“好闷啊”我还是对自己说“我不怕困难,我要长大。”
(5)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书10—11页
教师:妞妞突出了很多细丝做成了她的“小屋”,它在小屋里做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提问:过了几天,小朋友们说说现在的妞妞是怎么样子的呢?它这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谁来猜猜?
引导幼儿讲述图画内容,教师总结:过了几天,我开始慢慢脱掉我身上的“旧衣服”,这是个过程很痛苦,可是我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我坚定的对自己说“我不怕困难,我要长大。”适时出示讲解红色字词:过程、变化。
(6)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书12—13页
教师:妞妞脱掉了旧衣服,它的样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是什么变化呢?一起看看吧!
提问:妞妞的衣服要脱好几次?你发现妞妞有什么变化了吗?
引导幼儿讲述故事内容,教师总结:我身上的旧衣服要脱四、五次,每次都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呢。但是每一次都有一些变化:翅膀长出一点点了,触角长出一点点了……适时出示讲解红色字词:触角。
(7)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书14—15页
教师:妞妞已经变得不要一样了,她会想什么呢?往下看看吧!
提问:妞妞呆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它在想什么呢?
引导幼儿讲述故事内容,教师总结:我感觉到我完全变了一个模样,是不是我也像哥哥姐姐一样的漂亮呢?适时出示讲解红色字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