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一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一、对“黄土地”、“黑土地”的分布,土壤,主要农作物有初步的了解。
二、掌握森林宝库的主要分布地区、优良树种及林区著名物产——东北三宝。
三、理解北方河流多灾害的原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治理黄河、海河等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四、熟练掌握北方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和重要工业中心的分布,并熟悉各工业中的主要工业部门。
五、对北方地区居民传统生活习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六、懂得首都北京的重要地理位置及主要职能,对北京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化建设有一定了解。
1.以黄土地和黑土地为线索的北方地区种植业和自然景观。
2.黄河、海河等多灾原因及其治理。
3.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难点:北方河流多灾的原因。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功夫。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关于武术的短片,再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形成南拳北腿格局的原因。(欣赏武术短片)
【
一、本课是区域地理的第一课,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为什么要分区?我国领土广大,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不同,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全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二、对北方地区的介绍,教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采取点面结合、自然与人文结合、优势与问题结合,抓住重点,扼要从农业、工业、人民生活等方面来介绍。
在讲本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地形等基本概况时,可联系前面已学知识,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并逐一落实在地图上。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我国南、北方以什么为界?(秦岭—淮河一线)
2.本区属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暖温带和中温带;主要为半湿润地区)
3.本区有哪些大山脉和大地形区?(大兴安岭、长白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三、“黄土地”和“黑土地”只是对北方大地景观的描述,并不是土壤分类,但也涉及土质特点。讲述时,可用列表对比方法:
四、讲“森林宝库”时,可组织学生看“东北林海”的图片,补充一些有关知识或趣闻,以加强学生对林海的印象,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自己获得有关优良树种、林区三宝的知识。
讲温带水果时,可调查水果市场,或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分清哪些水果来自南方,哪些来自北方,最常见的苹果、梨等主要来自什么地方?有的水果就是用产地来命名的,如“莱阳梨”,从而引出我国苹果、梨的最大产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五、“兴修水利,防止水患”一段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可分三步进行:
1.选择适当资料,扼要叙述黄河、海河等北方河流历史上多灾的史实,给人民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2.北方河流多灾的原因。让学生分析济南降水量季节分配示意图和海河水系图,回答下述问题;①济南位于哪条河的河畔?②济南降水各月分配有什么特点?③海河水系大致成什么形状?这个形状对河流水量和入海有什么影响?
本区大部分为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每年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两月,并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河流排泄不及,容易泛滥成灾。以海河为例,水系成扇状分布,集水区域广,出水口却很小,过去只有一条入海口(在天津附近),每当雨季到来,灾害就不可避免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兴修水利所取得的成就。黄河的治理在总论部分已经讲过,这里重点讲治理海河。绘制一张“海河骨干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让学生找出各大支流的众多水库,如北京附近就有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在下游找出众多新挖的入海新河。
六、“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内容,关键有二:一是落实在地图上,二是注意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1.各大能源基地的分布,大部分是总论部分已学知识,可通过填图加以巩固。
2.各大工业中心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在讲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时,也多接触过。工业中心的形成大都与其周围的资源、能源、交通、科技等条件有关,如鞍钢、唐山、首钢就是在其周围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钢铁中心;大连是在其优良港口的基础上建立的造船中心;天津是在附近的盐场和丰富的棉花产区的基础上建立的制碱和轻纺工业中心。
七、“首都北京”的面貌,学生大都比较熟悉,通过看电视、电影、画报等,已有不少认识。这里主要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首都的主要职能。北京背靠燕山,面向华北平原,处在南北交通的枢纽,离渤海不远,位置非常重要。首都的职能讲了三点,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虽然经济、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但不能说成是首都的职能。
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二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快,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业日趋合理;(3)掌握我国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列表对比来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分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分布情况
我国能源工业、钢铁工业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2课时
一、情境导入展示几幅图片,
提问:你知道下列几幅图片描述的是哪种生产活动吗?(学生回答)
明确:第一幅图是煤炭工业,第二幅图是石油工业,第三幅图是钢铁工业,第四幅图是纺织工业。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工业。
二、新课学习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提问:工业和农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明确: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也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不仅给人们提供生存保障,还给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明确:工业可以分为两大类: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轻工业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产业部门)
判断下列工业部门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学生回答)食品、机械、纺织、造船、服装、冶金
明确:食品、纺织、服装属于轻工业;机械、造船、冶金属于重工业(二)中国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煤炭、钢铁、水泥、发电量、棉布、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图”
提问:从78年到11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项?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快,其中最快的是彩电;可以得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比如:彩电、冰箱等。
提问:从旧中国到现在,我国的工业布局情况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明确:
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新中国:加强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作用;全面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展示图片:拆除污染严重的工厂和新建工业园区(三)中国工业的分布
重工业——能源分布(煤炭工业)展示“我国主要煤炭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我国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和西山;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安徽的淮北、淮南;陕北和内蒙古的神府——鄂尔多斯煤田等
明确:煤炭是中国第一大能源,占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70%以上。山西、内蒙古、陕西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区。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处的神府——鄂尔多斯煤田,已建成特大型煤炭工业基地。
展示“山西省煤田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到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河东煤田等明确:山西省是我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份。展示“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到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长庆、胜利、中原、华北、克拉玛依、塔中、塔北、玉门等
明确:石油是中国第二大能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大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重工业——钢铁工业分布展示“我国钢铁工业分布图”
提问: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有何特征?(学生读图回答)明确:
东部沿海地区:鞍山、唐山、邯郸、莱芜、张家港和上海等中部地区:太原、武汉、湘潭、新余、马鞍山等西部地区:包头、攀枝花等出示图表:
分析:
为什么中国一边在大量生产石油和铁矿石,一边还要大量进口石油和铁矿石?(学生分析回答)明确:
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时期,人口众多,对石油、铁矿石存在大量需求,虽然我国石油年产量位居世界第4,达2亿吨,但仍不及我国每年石油用量的一半;中国铁矿石虽然很多,但大多数是贫铁矿,因此需要进口。
讨论:
阅读p96材料,说一说,首钢为什么要搬迁?首钢搬迁至曹妃甸新址对其转型发展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首钢长期以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给北京市带来了不少困扰,如:环境污染、耗水量大、温室气体排放等。
曹妃甸交通便利,方便原料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印度等)运输,从而节省运输成本。曹妃甸发展壮大,成为一大钢铁基地;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北京地区的环境,减低躁声污染、空气污染。促进产业优化配置,使北京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播放视频:曹妃甸京唐钢铁
拓展延伸:
对比武汉和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
提问:上海主要从哪里进口铁矿石?(学生回答)明确:上海主要从巴西、澳大利亚、印度进口铁矿石。展示:三峡和小浪底发电站
明确:水力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目前水力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7%左右。中国水力发电主要在水能资源丰富的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松花江的上游。
出示“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找出下列主要水电站,看看分别位于哪条河流及省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们还了解了我国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水电业的分布情况。
四、课堂练习
1、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b)a.农业b.工业c.种植业d.钢铁工业2.下列属于工业生产活动的是(c)
a.植树造林b.天然气c.石油开采d.汽车运输
3、我国下列工业产品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c)a.石油b.天然气c.钢铁d.飞机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分布变化的趋势是(d)a.日益集中在大城市b.集中在沿海地带c.沿海与内地差异大d.由沿海向内地发展5.有关我国煤炭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d)a.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b.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c.山西省的煤炭产量最多d.中国每年大量进口煤炭五、作业布置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同步练习册有关本节内容练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相对于原来的教材调整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钢铁工业基地的分布,调整了其分布的划分,重新定位了其区域位置。由原来的东部沿海、沿长江流域、沿黄河流域三大区域,调整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区域,这样更贴近当前我国经济的区域划分,有利于对目前我国各区域经济状况加深了解。这些内容的调整,促使我们老师要适时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脉搏,扩大视野,增加信息量,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三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最大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篇四
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五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篇六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
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完成书本p.3活动。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北方地区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
教师: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黄土高原》
壮观雄伟的黄土高原,我们已经看过了,谁能概括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
一起阅读书本p.6活动2的案例。
学生回答:建设淤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完成书本p.6活动。
同学们,学习完北方地区,我们得到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说,教师作最后总结)。
北方地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记住: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要合理。
1、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见投影表格)
2、地区差异地广、机械化耕作;一年一熟
3、黄土高原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
特点。
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略
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同学们,听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吗?故事讲到晏子出使楚国时,讲过这么一句话“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就是说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则是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并用其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一句话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1)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是()
①湖北 ②河北 ③江西 ④山东 ⑤浙江 ⑥山西
[学生活动] 1.在地图中找出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气温差异;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降水差异;3.通过这两气候要素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同
时利用景观图辅助学生理解。)
以“到底北方好还是南方好”作为辩题,进行辩论。在教室两边分别挂上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风情的图片(各3~5张),请代表北方、南方的学生分坐两边,同组学生(每组里均有辩手、策划者和南、北方人)的座位相邻。辩论前几分钟由南、北方各出一名学生播放代表当地风情或歌曲录音,以营造一个虚拟的良好情境,然后让学生自由辩论,不受约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1、走向
2、经过的省区
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在中国分区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了哪几个分区?谁能概括各分区的区域特征?(从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特点等角度引导。)
西北地区景观图。
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七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1课时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平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政府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八年级地理教案星球版篇八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1.教学重点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1.教师准备
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
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非季风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⑤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⑥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的地区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⑦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⑧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⑩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我国传统节日……;居民饮食……
3.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
例1:
例2: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⑤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区域划分
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
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列举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
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
③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④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3.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 将学生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学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最后,同学们给其他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
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
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乡既可以观赏到各种秀水美景,还可享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
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她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风区,比较干旱;到我的家乡,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
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她位于青藏高原上;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人们都穿宽大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