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十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一
课后,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推荐,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下方就此我进行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我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到达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那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资料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潜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五、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板书应在适时的地方板出,不要事先就板出。
透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潜力的不强。没有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我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周围的环境不能安静”时,我适时地运用了“5.12”汶川大地震的现实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欠缺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像在本课教学“含苞”这个词的时候,虽然已经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够深,没有把“含苞”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三
一、对读写结合的一点认识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前沿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
中年级阶段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将对他们的写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真爱”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设计本节课,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我还力求做到抓住读写结合点,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努力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凋零”“辗转”“连忙”“奔波”等词语的意思时努力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感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另外,在学习课文3、4、5段时,我引导学生勾画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些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在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同时,还使学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带给心灵的感动,感受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统一,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二)抓住读写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从读入手,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默读学习课文3、4、5段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在书边用简短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养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这样读数,他们就会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为自己写文章积累更多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我也有意识地介绍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2、抓住重点修辞句子,进行读写结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懂得像比喻这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多多使用。
3、读写结合,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限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几次为学生创造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的机会,如:想象医生可能在哪些人中为身患白血病的小钱寻找过骨髓,鼓励学生仿照“可能在( )找过,可能在( )找过,也可能在( )找过,可是都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在( )找到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想象小钱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给小钱带来什么,仿照“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练习说话等。这些想象交流既是为深入理解
文本内容服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为学生写话,写文打下基础。
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为作文创造了条件。
4、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读写结合。
在研读课文,感悟爱心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在学习之后,我告诉学生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地方,都是细节描写,明确了细节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也要注意细节描写。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降低门槛,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学反思
由于自己心理素质较差,所以上课时有些紧张,把第五自然段中备课时精心准备地对“突如其来”的理解丢落了;还有在最后理解课题意思后,我原来想问学生:“此时小钱得救了,你们一定也会为他感到高兴吧,就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大屏幕上的这句话!(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着急地忘了;还有为了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连贯性,我没有让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的练习,感觉还是挺遗憾的。
四、教学收获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只要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课教学中,有收获,有遗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三:
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逐步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学生的表现比原来课堂上要好得多。也许是施加了压力的原因。不足之处在开始部分讲海峡的时候,应该准备一份中国地图,或者用投影展示一下,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有些内容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学生读的还不够,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而且没有给学生单独朗读展示的时间。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五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紧紧围绕情感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升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了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学中采用自读自悟、拓展想象、汇报交流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救小钱的高尚品质。
在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有了初步感受后,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及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设计问题,圈画让你感动的词语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思考、交流,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实处。
当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受到小钱的病情危重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强化他们的情感。如孩子们对白血病患者的痛苦,没有充分的心理体验,如何去体会小钱的无助、可怜和悲惨呢?这里我设计了补白练习,通过对比,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孩子们与重病在身的小钱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学生在填空的基础上,想象着自己的幸福快乐,与小钱疾病百般折磨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心理的共鸣,当然能更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落实了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不仅为课文讲述的故事而感动,还要把对课文的血脉亲情的认识再提升一个高度,我深挖教材,补充了拓展练习。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怎样?如果小钱与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话呢?这一过程升华了情感,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这节课,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人间真爱,感受两岸亲情,希望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也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同时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却留下了不少遗憾。
1、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读与体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由于课文容量较大,时间紧迫,对关键的句段只是仓促地形式的一走而过,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去体会。另外,指导朗读时情境设置不充分,指导的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朗读时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还没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紧急,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生命面临危险,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得仍旧不够到位,朗读时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没有到位,只是为了读而读,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果我当时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用范读带动学生,将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整个教学设计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教学设计经过反复琢磨,但是整个课堂出彩的地方还是有限。
3、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融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节课上提升不够,补充这一项能力发挥较好,可是有条理的进行转述的训练较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要多进行训练,力争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六
当看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像这样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他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教学中,该怎样才能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深思熟虑之后,我确定了以下训练点:
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仔细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对于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学生是很陌生的。怎样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能真正的走进文章中去,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让我们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来看一看,他在想什么?
(课件出示)
大地震过后,我没有考虑……没有考虑……没有考虑……
但是,我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我的骨髓,因为只有我的骨髓,会……会……会……
从课堂上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一训练还是很有效的。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而改为写感谢信。
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情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七
今天在全校上论文教研课《跨越海峡的生命线》,现结合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我自己的体会做如下反思后记。
一、因为考虑学生预习过,为节省时间多上点内容,我一开课从题目入手,解题以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是能够概括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在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多了一点,完全还可以再高效一点的,那就是直接在课题下画桥,然后问桥的这一头是哪个地方谁怎么了,另一头是哪个地方谁干什么?依着学生的回答做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讲完整的一段话,可能会高效一些吧。而我却是让学生先讲,再做板书,再讲完整的一段话,在这里好久没磨得出来。呵呵。
二、因为是第一课时,又是重点课文,根据xxxx版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写字训练,所以我在这里也做了展示,但我觉得如果在写“暂”字的时候,让两个写得比较好的同学上黑板展示,再评价,识字教学可能会更落到实处。
三、在品读课文的时候,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深刻?学生画,写感受,然后汇报。有学生汇报了第五自然段,说被李博士的敬业精神感动,然后我们抓住了“仍)”沉着“去体会,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我觉得在这里学生回答语言简单,我的启发性语言不够。接着,我把小黑板出示我的对话设计,无疑是想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读到的内容想开去“我的练习是这样的: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有人说:“李博士,到空旷的地方菜安全啊,换个地方吧。”李博士沉着的说:“。”
有人又说:“要不,把手术改期吧。”李博士仍沉着的说:“。”我本来想设计这一组对话以后感情朗读,但时间已经到了。我觉得在这个环节我做得不尽如意,我缺乏教学机智,没有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我感到很遗憾。
四、在评课过程中,有老师评价说我的收尾很遗憾,她一提醒,我马上醒悟,确实是真的,我没有上完第五段的内容,但也应该做好收口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应该用强有力的语言做总结,点名文章主旨,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可是,遗憾了。
五、我觉得板书做得很不美观,也许今天的板书是我做得最难看的一次,哎,我怎么搞得?还教学生书写规则,自己却没有做好典范,影响真不好,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呀,想到我的板书,我真羞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断努力弥补遗憾,提高境界,是我努力的方向。ok!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八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述了同一时光海峡两岸的两个不一样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另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在余震的危险中做着抽取骨髓的手术,他们的努力是为了大陆青年能够早日得救。
在设计教案时,我紧紧地抓住了两个“静静地”以及“同一时刻”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明白就在同一时刻大陆和台湾同胞为了小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抓两个“静静地”,给学生呈现两副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之后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孩子们立刻找到他需要骨髓,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个词“期望”。正因为有了期望,他的生命有了可能,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是充满期望,充满期盼。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样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去。
之后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会担心自我的生命以及自我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我的家人,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用“同一时刻”串起画面,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这个故事发生在同一时刻,两幅画面的联结点是“同一时刻”这个关键词。因为有了小钱的痛苦、无奈以及期望,才有了台湾青年的那份坚定以及奉献。他们两个人的内心是在同一时刻展此刻学生面前的。
在课前我曾出示台湾海峡的画面,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如此宽的海峡上要架构一座桥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实上,这座桥架设成功了。而且就在小钱以及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那个时刻架设成功的。他的成功源于青年、李博士、医护人员以及许多海峡两岸人们的关心与帮忙。他们的帮忙就是海峡两岸同胞间的爱。而且这是建立在许多生命上的爱。而这座桥不仅仅是生命桥,也是友情桥、连心桥、爱心桥。到那里学生也明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实就是爱的力量。
因此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深情呼唤这座桥的环节:“让我们一齐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带着青年的爱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带着台湾与大陆同胞的爱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一次又一次的递进过程中,这座桥不仅仅跨越了这台湾海峡,也跨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生命桥”的意义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然后让学生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写上自己的感受、体会,并在四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读书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来体会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特别是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指导学生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恐惧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感情,引发共鸣。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
二、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一
1、在教学中,对中心的理解始终蕴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最后的解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显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那涓涓流出的只是台湾青年5%的骨髓吗?”的处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对的爱心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题中就水到渠成了。
2、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点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更忽视了这个词的用法。有老师在点评中说到: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3、我还想在最后添加一份想象写话,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小钱对台湾青年、对李博士等人的感激:
说不尽,那份感激
我,
(一个刚满18岁的杭州青年,)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任阳光普照,桂花飘香,
也无法(尽情绽放)。
因为──(白血病)。
你,
(素昧平生的台湾青年),
在罕见的大地震的余震中,
不顾(对生死未卜的家人的牵挂),
不顾(自身的安危),
让那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为了海峡彼岸的(那个充满期待的生命)。
感谢你呀,
(可爱的)青年,
是你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给了我(生的希望──骨髓)。
让我的生命之花(在融融阳光中绽放)。
感谢你们呀,
(可敬的)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
是你们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重燃(生命的的火焰),
可以(在金秋八月享受桂花飘香)。
千言万语说不尽(我心中的这份感激)。
让风中的桂花香带去我的祝福:
(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按常规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流于苍白,情感会流于肤浅。而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以诗形式表达的感激,可以让优美的诗的语言牵引出学生情感的自然流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叙事诗,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简练的语言重叙这个故事的同时,使心中的感悟得到升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二
李雪莹老师为我们撩开了第一课时的面纱,那么第二课时又该怎样呈此刻学生面前,怎样上才能使第二课时更具有实效呢?为此,我想透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来探寻第二课时的佳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完美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我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明白小钱正期盼着他的骨髓。那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我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能够不顾自我生命的安危,能够把自我的家人抛在脑后。透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资料,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线图,体会他无私奉献,急人之所急得医德高尚医德。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我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三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叶圣陶说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要找准课文中的能力培养点,语言训练点。于是,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语用”,展开读写思辨,进行课堂的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理解词语,都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后,总结而出,或深或浅,老师只要适当加以引领,提升,孩子满满消化。比如,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先可以寻求字典的帮助,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也有意识地渗透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课文独有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的写法,值得孩子们去掌握。于是在孩子们深刻感悟之后,趁热让学生拓展阅读资料,了解“境由心生”的妙处,再顺势引导练笔。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一堂课下来,娓娓道来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学生的舞台,也心满意足。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课堂上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思路被打开,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数少时。回想一堂课,总觉得预设很完美、丰满,而生成却略显骨感。教学之路漫漫,摸索无止境,巧妙地把控与驾驭课堂,还得好好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