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列夫托尔斯泰 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重难点(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列夫托尔斯泰 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重难点篇一
(营造的、上课的)气氛:还有待进步
参与度/保护兴趣、上进心:参与度还行,尽量地保护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知识点:还算落实
问题设计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部分问题注重了问题的反差性,思考性。
提问是否因人因材因势:这个很难
有无亮点或灵感?
问题设计有启发性,趣味性。
问题的反差、对比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多设计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还存在什么问题?办法?
1、环节时间把握还有问题。轻重缓急没有调控好,因此显得随意。
2、喜欢越俎代庖,生怕学生不懂,有时就急于告知答案和讲解,其实学生“再走一步”就到达核心了,而老师却急于告知答案,造成了学生思维惰性。
1、备课时把时间备上,尽可能按“计划”,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2、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充分尊重并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想什么都抓住,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抓住。什么都是重点便没有重点。路漫漫,道且右,“同志还需努力”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六》/p><
列夫托尔斯泰 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重难点篇二
《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
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
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列夫托尔斯泰 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重难点篇三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通篇几乎全是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百千言”,精雕细刻,尺水兴波,展现了托尔斯泰外貌特征,更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天赋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天才。
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是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本,但是,由于本文在描写时大肆铺排,纵横捭阖,给学生(包括笔者自己)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让人觉得本文既像“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似有许多重复赘述之句,一些比喻句、夸张句叫人难以分清本喻虚实。
如何让学生能快捷而又深入地学习此文,如何让学生名副其实地“跟随作者,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抓住主线,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较为轻松地实现了上述目标。
学生活动1:浏览全文,分别“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内容,尽可能引用文中原句。
如:
⑴ 一副多毛的脸庞;
⑵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⑶ 一点光彩也没有的面容;
⑷ 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⑸ 一个矮小敦实的人;
⑹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⑺ 一对有一百只眼珠的眼睛;
⑻ 一副集中全部天赋的眼睛;
⑼ 一个缺少属于自己那一份幸福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能较为快捷地理清作者的描写思路,同时可以准确地把握前5段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后4段则突出重点,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但是各段侧重点不同,分别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丰富、威力以及不幸的人生。
学生活动2:按提示勾画句子,并说说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 概括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句子;
⑵ 表现外貌与眼睛之间关系的句子。
如: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脸;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同样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勾画,能进一步认识到托尔斯泰外表平庸甚至丑陋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正是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教材中“晚年的列父·托尔斯泰”素描画像,认真阅读课文介绍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尝试旁批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并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旁批如:
托对任何人都要进行入木三分的审视。(第六段)
托对人友善、慈祥,但不满于现实和所处的时代。(第七段)
托能对所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判断,并能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批判;能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第八段)
托十分孤独,缺少幸福。(第九段)
设计意图:以自主阅读“凝视眼睛”,以自写旁批“走进内心”。自主阅读,最能凝神静气,发挥想象,呈现形象;自写旁批,最能个性阅读,学会提炼,准确措辞。
学生活动4:文中有许多精妙的比喻和精彩的夸张,写出托尔斯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和非同寻常的目光眼神,请找出几处读一读,想一想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联系点在哪里,夸张句是如何进行有意的夸大和缩小,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同桌之间互相做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文句精妙,深化课文理解,丰富语言积累,突出学以致用。
本文教学,笔者主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由表及里,由其眼入其心;一条是学法主线,概括──勾画──旁批──欣赏,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环节简明,文章虽然篇幅较长,语句较为繁杂,但是学生学习起来有条不紊,均有所得。
列夫托尔斯泰 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重难点篇四
在八一班上完《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这是开学以来,我感觉良好的一节课,也是一节让我笑起来的课,趁遗忘的救世主尚未降临,我需要把这节课的得失总结出来,给以后的教学一个借鉴。
《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突破这种写作手法。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
首先,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举一些事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其次,走进文本。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1-5自然段,勾划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朗读结束后分小组合作,总结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面部各器官的提示,学生合作寻找答案。合作学习八分钟之后,学生自由发言。最后,全班集体诵读教材6-8段,勾画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朗读结束,同学们总结眼睛的特点。再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最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要有读的环节,可以自由朗读,长篇文章可以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展示朗读,总之,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我觉得不像语文课。本节课我先是让学生自主朗读1-5自然段,然后集体朗读重点段落6-8,最后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学生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注意力。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拿起笔,圈点勾画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老师在读之前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学生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讲解时,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解决,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要锻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课堂上基本能找到答案。合作的环节也很活跃,各抒己见,气氛很好。合作结束我让学生们自由回答问题。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谁知道哪一个就可以站起来回答,有点类似于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展示。这个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先说哪个段落,然后读相关的句子。拿起书本,大声朗读。我觉得回答问题的习惯也很重要。
最后,我们一起学习了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段落,抓住6-8段里面的比喻句、夸张句,还有文中描写眼睛的形容词,同学们能够概括出“犀利”、“富含感情”、“威力无比”等特点。文本处理完了,我开始回到课堂的最初:欲扬先抑。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同学们结合文本,很快就知道前半部分对于外貌的描写是“抑”,后半部分对于眼睛的描写属于“扬”。而且大家也知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让学生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几个同学都能够像老师一样理清课堂的思路,特别好。本来我是要自己总结的,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试试,这样我也可以知道他们掌握的怎样。结果发现,学生们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而且概括提炼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提问,我知道大部分同学脑海中对于这一节课也是比较清晰的。最起码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欲扬先抑,下一步我打算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扎起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课堂总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挺好。不足的是我在上课之初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时候耗时有点多,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了几遍,举的例子也有点多。如果那一部分能够精炼一些,后半部分的学习会从容一点。前松后紧,这个问题需要改变。每个环节的用时比列应该认真琢磨。不要因害怕学生听不懂而变得啰嗦,重复。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天写出来就是给自己一个参考,希望以后可以扬长避短上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课。如果每个学期能够上出几节让自己开心的课,那么教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就会提升很多。
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我们最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不能停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