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篇一
2010200057材料学院 许熙婷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是说一个人出生仅仅是个存在,这个存在什么内容也没有,没有好坏之分,还不是一个具体的什么人,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故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存在先与本质”: 其一,上帝是不存在的。中世纪唯实论认为人有普遍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上帝赋予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概念创造了人,所以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现在上帝被推翻了,先天的本质就不应存在。其二,18世纪无神论所讲的普遍的人性是有神论的残余,它也是不存在的。萨特反对这种普遍的人性论,认为普遍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人的存在都是个别的,不能用普遍的人性来规定个别性的存在。其三,人以自己的行动创造自己的本质。人不同于动物,具体的物是先有本质而后有存在的。萨特认为人不是由什么来规定自己的本质的,而是由自己的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是一个爱国的勇士还是一个卖国的懦夫,等等。他声称只有强调了“存在先与本质”才能把人真正同物区分开,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萨特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萨特从悲观的深层本质中引出了乐观的行动,让个体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让这种自由变成主动,去创造,去负责,去营造全人类的人道。在这里个体的存在和自由与全人类的人道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属于主观的内心体验,后者属于客观的需要,前者是达成后者的一种手段。通过思考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个体树立了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全人类的人道观念,存在主义哲学不过是一个通往“秘密高地”的梯子,当我们通过它到达了目的地,梯子便被我们抛在了身后,停止了对于领悟者的指导意义。萨特并没有用自己的存在主义反对人类理性和客观真理,而只是把他的存在主义视为一种思想服务。
存在主义是认为,包括人的存在之内的存在都是偶然的,这不可否认。人首先存在着,然后才开始得到限定,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在得到限定以前,人什么都不是。由于人是自己决定自己本质的,所以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
或许有人会对萨特感到不理解:一个建立在虚无基础上的人生,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巨大的热情,为公众利益,为社会正义奋斗呢?存在主义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不承认人具有什么固有本质,否定了任何先验的普遍价值准则,看穿了人生的空虚无聊,那萨特还在积极追求什么呢?
其实我认为,人和世界,只有存在、降生、出场,才有可能谈及本质,脱离现实存在,不存在本质和意义。所谓的本质和意义,不过是“我”的主观。先于现实,去设定路径是荒谬的,如果这种设定通过国家机器变成统一意志,是彻底的反人性。反人性的制度必然遭遇人性殊死的抵抗。于是便有了身边的苦难。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篇二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自泰勒斯开始,并从巴门尼德以后形成本体论和本原论之争。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就开始形成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正式定义这一称呼,称之为“在物理学之后”。根据《易传》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严复在翻译这一名词的时候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词的本质的含义。所以,自那以后西方的哲学就围绕着形而上展开。即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哲学依旧是通过对形而上的论证而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价值不断的被发现,从而人开始有意识的反抗形而上的拘束。人要求自由就必须打破一切以神权的名义加在人身上的枷锁。人就必须论证出一个事情,那就是人究竟是什么,人如何去认识世界,人凭什么认识世界。首先对此作出回答的是笛卡尔。他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这首先就确定了怀疑——思考之主体。亦即所有的思考都是由人去完成的。但是这个确定仍然不是坚不可破的,因为根据这个逻辑我们甚至可以猜测世界本身就是上帝的思考。人的价值仍然是隐藏的。从卢梭开始,西方的哲学步入了非理性时代,这就是说西方在理性主义尚未完全战胜宗教蒙昧主义的时候,理性主义本身就已经开始受到了挑战。理性主义在康德那里终结。非理性主义逐渐形成潮流。
非理性主义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对规律的形而上的背叛。所以说,叔本华和尼采所宣扬的意志力实质上是形而上的另一种形式,它依旧不能说明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说明了人是什么,人的力量。但是不溯清本源,就不能给人的一切一个合理的解释。结果只能是暴戾般的疯狂,所以尼采最终疯掉,德国最终出现了希特勒。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以及战争中人性的疯狂促使人们去思索人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究竟是上帝还是撒旦。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出色的当属存在主义哲学。而其代表就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早年关注的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后来转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并结合了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的思考,尤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重要的观点,最终成为20世纪50年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存在主义哲学也随之扬名于世。
在萨特看来,世界上的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即客观存在的物质,另一种是自为的,即人的意识。自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超现象的,而且没有规律,充满了偶然,所以萨特说这个世界是恶心的。这个恶心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种令人作呕的感觉,而是说世界这般的荒谬使得人们无所适从,从而令人迷茫和感到恶心。这个自为的存在首先就是否定了上帝。如果这个存在就是上帝,那么上帝就是荒谬和恶心的。萨特说他不能否定上帝这样的一个从不存在的东西。只有上帝死了,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只有在自为的存在时荒谬而恶心的时候,自在的存在才有了更为积极的价值。
于是萨特得出一个结论,即是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如同种子一般被抛弃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原因。对于人而言,只有先存在了人才能说人的特征和言说的对象。而物则不同,物的本质是由人赋予的,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因为物本身不能思考本身,这样就突出了拥有反思能力的人的价值。长期以来人们不能理解人之有意识的意义,认为意识是上帝的赏赐,或者说意识只是一个工具。萨特则把意识看成了人的标志。人于是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成为真正的自由的主体。
因为世界是荒谬的,所以人是人的未来。人是人所要做的一切的总和。同时,萨特又否认了希望,他认为希望阻碍着人的自由和选择行为,使得人不能义无反顾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自由行动。萨特的哲学是绝望的,他把人推向绝望的边缘,认为自为和自在最终不能统一,人最终将成为无用的激情。人注定是要失败的。而萨特的实质用意并不在于像叔本华一样认为人生是悲观的,而在于指出人生是一张白纸,人应该自由的在上面画出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绝望的前提下的乐观主义,也是最为豁达的。如同庄子完成“一死生”的最大的绝望以后产生了对一切豁达的乐观主义。这样,萨特又把人所能依靠的逃避的遮羞布扯去,让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这里引伸出了萨特的自由的观念,也就是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主体,这个自由并不是指结果的自由而是指选择的自由。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人自由的选择自己不选择。这里就充满了辩证法的味道,这也是萨特向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地方。在这种自由的观念下,萨特把人的地位抬升到了极高的地步,认为一个人最终总是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人除了承担这种责任外别无其他选择。这也是萨特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人是自由的选择成为魔鬼的,而人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这也是对海德格尔的一次诘难,因为他曾经为纳粹邪恶政权服务。
于是,萨特的整个思路就很清晰了。人是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的发展完全是由自己选择的,人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人本身就是自由的。在后来,萨特逐渐体会到卢梭所说的“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他却无时不在带着枷锁”。于是萨特要求破除个人主义,强调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自己才能是最自由的。他说“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是不自由的那么每个人就都不是自由的”。他还举了行刑者的例子。行刑者在给受刑者施刑的时候都是在否定人的尊严。也就是说强迫别人不自由的人本身也就是不自由的。所以萨特强调集体主义,但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怀,所以他想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从而达到比较合理的结局。
存在主义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中国盛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经历了文革的对人的尊严的践踏,使得整个中国缺乏人的存在。只存在神、牛鬼蛇神、疯狂的崇拜者,就是没有人。而其后对文革的反思、批判并没有深入,使得知识分子十分苦恼。萨特要求人对其行为负责正符合人们的心理,所以能迅速流传开来,造成深远的影响。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篇三
萨特名言
1、生活中无所不有,人们绝不会放弃生活。
2、尽管自己选择的使命是美丽的、崇高的和神圣的,但责任太沉重了,到头来被重负压得粉碎。回首往事,就象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得斯旺所说:“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和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3、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4、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和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5、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6、而这一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应受到感情以外的因素,诸如法律的干扰。
7、他比我大两岁—他从这两年中已赚到不少好处。
8、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9、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象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10、把艺术作品看作超验的成果,以为每件作品的产生都有益于世人。
11、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篇四
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理论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本文从大的方面把握,主要探讨了有关萨特文学本质、文学功能、文学接受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文艺思想
安徽文艺版《萨特文学论文集》的“编者序”说:“作为一生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萨特的经历是比较单纯的。”综观萨特一生的经历,不仅单纯,而且多姿多彩。他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人文背景,角色意识极强地扮演“知识人的社会角色”。
作为教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哲学家、文艺美学家,他是真理的发现者;作为创作家,他是“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其思想”的探索者;作为社会活动家,他是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战士。身兼多种角色的萨特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他的文学理论以哲学为基础,并且在文艺理论文章的行文和理论思辨方面处处透露着哲学家的气质。我们探索萨特的文艺理论思想,离不开他的哲学思想。
一、萨特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受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影响形成的,理论著作也非常深奥,没有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学术积累很难理解。他在其哲学思想基础上写作了大量的文艺评论文章和文艺作品,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其中心思想,我们可以选择一
个突破口,抓住几个关键词,以此来研究萨特以存
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文艺理论思想。
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可以选择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为突破口,抓住“存在”“、自由”、“人道主义”、“自由选择”、“道德责任”
这几个关键词来把握。《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是1945年10月28日萨特在现代俱乐部作的一次讲演,虽然这次讲演遭到许多非议,被认为将存在主义的某些突出的观点简单化、庸俗化了,后来成为萨特否定了其中大部分论点的唯一一部书。但实际上,这本书对存在主义的基本问题的描述并没有问题。而且由于是演讲,用语通俗,比较好理解。作为了解存在主义的突破口,还是很有工具性意义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了解存在主义思想的一条捷径。
“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自由不是人的存在的某种性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就是自由,自由并不是人追求和选择得来的,而是人的存在本身注定了人必然具有的。自由是人所不能逃脱的,是被判决给人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不受任何限制,但是人必须对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负责。“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而且“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1(]p113)。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时,也体现了自己———这样的承担责任,不论对什么人,也不管在任何时代,始终是可理解的———以及因这种绝对承担责任而产生的对文化模式的相对性影响”[2](p127)。
至于萨特的“人道主义”,其基本内容是这样的“: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既然人是这样超越自己的,而且只在超越自己这方面掌握客体(objects),他本身就是他的超越的中心。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这种构成人的超越性(不是如上帝是超越的那样理解,而是作为超越自己理解)和主观性(指人不是关闭在自身以内而是永远处在人的宇宙里)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叫做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3](p134)。
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为突破口,抓住“自由”“、存在”“、人道主义”、“自由选择”、“道德责任”这些关键词,就对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有一个了解了。
二、萨特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萨特的文学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他说:“我渴望仅以美的形式,我是指艺术作品,长篇小说或中篇小说来表达我的思想。”[4](p194)萨特不光主张以创作的艺术作品表现作家的哲学思想,还主张批评家应以找出作品的哲学观点为任务“:一种小说的技巧,总与小说家的哲学观点相关联。批评家的任务是在评价小说家的技巧之前首先找出他的哲学观点”[5](p25)。萨特的哲学论文《真理的传说》的主要的意义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萨特设想把哲学与文学结合起来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来表达其思想。”[6](p1)要了解萨特的文艺理论思想,我们选择《什么是文学》为突破口。这是一篇在论战的环境之中产生的介入文学的宣言,他通过对“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和对“1974年作家处境”的分析,奠定了介入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什么是文学》采用了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段论思路,思索路径非常清晰,又结合当时文艺界现状进行分析,很有说服力。文章对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比如“自由”“、介入”等都有清楚阐发。《什么是文学》产生于论战,战斗气息浓重,行文畅快,可读性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在理论研究中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理论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综合某些马克思主义观点形成的,从大的方面把握,萨特主要谈了文学本质、文学功能、文学接受三个方面的问题。
1。文学本质论———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萨特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对人存在和自由的揭示,这是文学的最高理想,而人存在和自由是文学创作的唯一题材。
萨特说:“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7](p95)换言之,就是感到自身的存在。萨特早年的“文学神经症”实际上就是通过写作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萨特曾经说过:“在我们法国人当中唯有一个人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思想,他就是笛卡尔,我把自己归入笛卡尔的系统……”[8](p210)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萨特正是以此为其思想起点。他说“:我生来就是写作的。”他的一生大部分在写作中度过,通过写作表达思想,体现其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写故我在”。
萨特认为,写作是作家争取自由的一种方式,在他们不辞劳苦去从事写作的同时,“他就承认了他的读者们的自由,既然阅读者光凭他打开书本这一件事,他就承认了作家的自由,所以不管人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待艺术品,后者总是一个对于人们的自由表示信任的行为。既然读者们和作者一样之所以承认这个自由只是为了要求它显示自身,对作品就可以这样下定义:在世界要求人的自由的意义上,作品以想象方式介绍世界”[9](p114)。因此,不管作家写的是随笔、抨击文章、讽刺作品还是小说,不管他只谈论个人的情感还是攻击社会制度,作家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自由人,他只有一个题材———自由。
2。文学功能论———“介入“说
萨特认为,文学本质是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而“自由并不是什么超越人类条件的抽象能力,而是最荒谬、最无法逃避的介入”[10](p203)。对于所谓“介入”,萨特解释说:“如果文学不要求一切,它就毫无价值可言。”[11](p170—171)可见,“介入”就是要求一切、参与一切。萨特充分肯定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他说所谓某一时代的文学,只能是用文学体现的这一时代。作家的责任就是建立一种自由与解放的积极的理论,用笔说话。“介入作家的真正工作就是……揭示、论证、暴露真相,把神话和偶像统统溶解于批判的酸性溶液中”。[12](p294)介入是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在连同甚至是接受一种确定的境况中提出或处理问题,对一切东西的再考察。作家用作品介入社会生活,自然而然地担当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中介。
萨特坦言他的“介入”文学总是遵命写作。这倒在某种意义上与鲁迅的“遵命文学”相似。当然这个发指令者不再是政府,现在它成了每一个人或某个人:一个让人卷入其中的政治状况,一个让人评论的特殊事件。这些指令的积极意义就是,绝不允许作家“沉溺于自我”。这样他的读者群也被潜在地限定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萨特是通过“文学介入”来进行“政治介入”,“文学介入”是“政治介入”的手段。实际上,在萨特的著作中,他喜欢同时在哲学和政治(或道德化的政治)两种含义上使用“自由”和“介入”这些术语,而且始终没有如一地加以区分,比如他在研究福楼拜的著作里就没有区分“政治介入”与“文学介入”。也许在萨特心里“,政治介入”和“文学介入”是一回事吧。这显然有点夸大文学的社会功能,带有空想色彩。萨特用“文学介入”进行“政治介入”,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甚至成为1968年法国学生造反的精神领袖,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萨特主张的绝对自由,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明显与现实生活相矛盾。自由总是相对的,行为的绝对自由万万不可能;精神渴望自由飞升,但“沉重的肉身”总是生活在混沌的地面上;精神高贵而骄傲,但当肉身的生存发生威胁时,人便不得不丧失尊严,忍受耻辱。假使得到完全的自由,变得毫无负担,人是否就会变得轻松自在呢?绝对的轻松将使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似真非真,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是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反而有所约束,有所负担是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3。文学接受论———对读者、作者自由的双重肯定文学接受论是萨特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特说他“总是遵命写作”,于是他的读者群也被潜在地限定了。萨特非常重视与他的读者群的双向“交流”,他认为,写作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需要,是用于交往那种基本需要的最初形态。“我们写作不是去做一件有利于人们的事情,也不是想向他们揭示某种隐藏的真理;我们只是想同他们交流。我们书的价值就在人们对它的反响之中。长时间来我们把文学看成一种双重的现象,或者二重性,即作者在一方面,而读者在另一方面。两者共同创作了作品,而读者必须是对等的一部分”。[13](p41)“作家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吁求,要求进行合作”[14](p101),要“他”把自己通过语言所作的启示化为客观存在。而在读者那方面,阅读应该是一种再写作,是作者引导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将会跟第一次创造一样新鲜,一样有“独创性”,将开掘出有意味的“不言之意”。在这里,萨特对读者、作者的自由给予了双重肯定。
萨特厌弃“世纪末那种贵族的敏感性”,“类似托莱多宝剑或高耶绘画那样高雅精致的感受”[15](p178),他追求的是尽最大可能表达作为一个普通人感受到的东西,以期与读者达到共鸣。因为在他看来,作家的历史必然是读者大众的历史,脱离读者感受的创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与阅读两种行为存在着辨证的联系,又需要不同代理者,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和读者必须共同努力,因为没有一种艺术可以不为别人或没有别人参加创造的。
此外,萨特还谈论了阅读期待与预测,萨特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假设,不断期待,不断预测的过程“,没有了等待,没有了未来,没有了无知,那也就没有了客观现实”[16](p96)。
萨特以哲学家的睿智较早地认识到了文学接受理论的价值,非常具有学术眼光。考察萨特的理论思维逻辑,可以发现是由于对文学功能论的思考引发了对文学接受论的关注。在萨特看来,文学的功能在于政治介入。“介入文学”期待特定读者群的共鸣,写作是为争取自由,是为与读者交流,必须关注作者与读者双重交流的现象。
综观萨特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文艺理论,他的文学本质论和文学功能论散发着理想的光辉,虽有将人的“自由”和文学的社会功能推向极端化的倾向,但充分代表了知识分子要求自由、要求自主的呼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供借鉴。而他的文学接受论体现了对读者、作者自由的双重肯定,比较早也比较完整地探讨了阅读期待与预测,作者、读者双向交流及读者再创造一系列理论问题,是接受美学研究史上不可缺失的一笔。
萨特秉承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是一个站稳民间立场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对“精英文化”及“文化精英”都持蔑视态度,而实际上他就是创造、传播“精英文化”的“文化精英”。萨特的一生活动充分实践了“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他的思想或许偏激,他的行为或有出格,但他对真理及自由的执着追求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真正的思想独立。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篇五
1、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2、对于暴力,我只有一件武器,那就是暴力
3、在年老的人看来,青春美妙,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但是,年轻如我们却不知其中的美好,总是在无病强说愁,或者颓废消极地殒磨青春……只有待到青春不再,方知其中的可贵。
4、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
5、要做冷酷的石头,要做狂暴的激流,要做愤怒的闪电,总之,什么都要做,就是不要做人!
6、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7、大梦已醒,我还能说什么?大梦已醒。
8、而这一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应受到感情以外的因素,诸如法律的干扰。
9、他比我大两岁—他从这两年中已赚到不少好处。
10、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11、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12、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13、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14、报纸和太阳一样,它们共同的使命就是给人带来光明
15、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象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16、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17、人首先是个把自我向着一个未来推进而且知道自已正是这样做的生物。
18、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19、把艺术作品看作超验的成果,以为每件作品的产生都有益于世人。
20、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明白这一切没什么意思,你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