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书心得体会300字 读书心得体会800字(3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 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一
对于那些一见到“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反感,于是在没读书之前就来抨击书本的同学,恭喜你们,没有实证精神,在网络空间上对余先生谩骂,恭喜你们没有公共空间意识,这两点都是在《何谓文化》中提到的。想反驳我吗?先读书去。其实我很理解那种人,改变这个坏习惯很困难,因为我也有这个毛病,在书店一见到一本书是韩寒写的,第一反应“哦,破书”,然后就把它扔开。但是令我惊讶的是这本《何谓文化》写得实在是好,以至于我无法写出一个像样的读书笔记,它本身就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既然自己无能表达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几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完整,以至于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现和发挥其在原文中的含义和力量。要想只能把整本书每一个字都敲出来。这样一来,只好写一篇大体介绍这本书的伪读书笔记了。这本书的架构很奇特,分成了四个部分:
余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汇编成一个部分,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的优点,弊病,和近三十年的进步。其中对现实文化的担忧很引人注意,比如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使得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损机制,使得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各种官方机构中,而大部分创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难得到尊严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个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不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业的泰斗都应该体现这四个特质。《向市长建言》一文,十分尖锐地指出了现在各种城市奇葩建设的弊病:不恰当的“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迹”、“大话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议市长注意的两个环节“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
余先生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这些或多或少陷入过“非文化”困境的,或是与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驰的大家们是如何践行着文化人的责任感,如何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如何开辟着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寻着文化的执着。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会,然后再停一下,再哭一会。也许前些年我读到这样的东西,只会把它当成传记,现在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一点,又见证了社会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长到足以感知这些大事件体现的变化,对比之下,这些大师所阐释的东西,实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被这些伟大的人格所击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见到真正的美景会哭一样,就像那英说的“你的声音打到我了”然后梨花带雨一样。当然,余先生在这部分也顺带讽刺了一下那些造谣的小人,没有任何人能把造谣和小人阐释的比余先生更深刻,更立体,更有文学色彩了。
摘录了一些多年来余先生为各地名胜题写的碑文,体现了余先生对古典句韵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又不难读懂。书中还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包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用序言里的话说,“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经典经过余先生的散文化笔法,足以成为当世经典翻译的范例。这里摘取《逍遥游》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窥一二:“大鹏从上往下看,只见野马般的雾气和尘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苍,不知是天的本色,还是因为深远至极而显现这种颜色?”再如《赤壁赋》的一段:“不一会,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于东南星辰之间。白雾横罩江面,水光连接苍穹,我们的船恰如一片芦叶,浮越于万顷空间。”《离骚》的翻译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长,就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后,用本书的内容简介作结: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本书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强烈推荐此书。看这本书而花费掉的时间是绝对值得的。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 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二
思汇于笔尖,有些勉强,沉浸劳累,无路可退,只好默默承受应有的疲惫……
眼渐乏力,笔下的字迹,已失本形,虽难以交印,却是难得的真切,写时不会有心机,不会有大脑,只是单纯地让一天的疲惫发泄出来,不带有任何彩墨永远是那黑黑的字体,白白的纸张,黑入白海,白不失,入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白,记录着的回忆,也不失白芒,更不染有黑色的污垢,或许没有什么比过它真洁起码……,忍不禁叹笑。
时间的滴答,滴滴答答,平凡的眼光来看待,不过是有着用不完的电的闹钟,吵个不停,我们看来,便像场悲剧,时间的弧射折曲,总会等到再也无法延续的一刻罢了罢了,能抓住,无悔吧……
这个世界,真的很大,大到已无法耐心来听听我们的心声,是的,如果我们变成回忆,也算比无为存在有意义、有价值,那么,我们甘愿退出这场生命,人海孤独的旅行若我可以,我愿变成回忆……
心之所向,思之所往,向的不是高贵与名利,往的也非勾心斗角的空气。,一心一意,只向人情冷暖、天空迷失的星星,坚信他们会再次展亮看着脚下时刻为一条方向奋斗的我们,闪闪地吟唱,这样便足矣,面对多暗的夜空,多闷的茫月,多丑的心机,我们依然无悔,永远坚信着,它们定会雨过天晴,再发月明,重回温情而不需一丝空隙,它们不需要……
我写不出你的点滴,你周边的景象,因为我没有去,毕竟堆积如山的债务,还需按时亲完,或许,我可以写出对你的关心,对你的评判,对你真心的拉扯……
一直寻求着机会,能有一天白发披肩之时,蹒跚拉着你的衣角,走往山海堤头,看晚霞落尽,或许,还能有你我的身影……
读书心得体会300字 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三
最近我细细品味了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这本书。什么是新教育实验?我觉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实验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和追求,特别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动,虽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是,由于这些行动相对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所以显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新教育重读书,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读书应该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阅读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第一个行动便是营造书香校园,那么什么才是书香校园?其实我的理解是“书声琅琅,翰墨飘香。”
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在我们的学校,每天清晨,孩子们与黎明共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诵读诗歌,领略优美的母语,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们要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学校安排20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孩子读他们喜欢的儿童读物;暮醒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利用晚上时间自己写点东西,学生可以写读书记录卡,老师可以向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或发个短信,甚至写个教育小故事。这些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比较难。但我想坚持下去,那将会是自己人生中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在教室里,我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氛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阅读了吗?”“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等警句时刻提醒着孩子们阅读。这学期,我和孩子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共同地阅读了《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当我看到孩子们手捧新书,酣畅淋漓地阅读时,我顿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确心走起来很艰难,但是这条路值得我们走下去,我们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提到师生共写随笔。包括师生一起来写班级的趣事,写学校的活动,写师生的情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这就达到了共写的目的。
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到了孔子,的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教育。一个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书,重复了三十年,重复了一辈子。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两年,就认真教了两年,他认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教师,而成就这个年轻人的必定就是读书和写作,因为真的就是“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另外,我的学生已经写了三年日记了,我觉得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当然,还可以让孩子练就一手好字。
书中提到了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每一天早上常老师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诗开始的,有孩子过生日都是用一首诗送给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诗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共读《老鼠阿贝漂流记》,20xx年9月21号她写了一张便签,其中的默默数言便把爸爸妈妈们也带进了读书的世界。这样一天又一天,五年时间常老师和班里的孩子共读了524本书,有人曾说新教育开100本书太多了,但是对我们常老师这个班级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问: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学生成绩?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绩早就被抛弃了。常老师五年时间所有的课都是全校第一,她还被评为新教育十佳教师。她说过:“孩子们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会尽我的全力带他们走想走的路。心平气和不抱怨,我像一个农夫,静静的抵挡风雨,侍弄自己的农田,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师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榜样,我们也要想她那样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这才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在新教育下,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为了祖国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