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体系 必修三文化生活简答题必背(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体系 必修三文化生活简答题必背篇一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也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包括知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等。这些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这些属于人类的精神活动。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即文化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①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④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有利于抵制西方少数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文化霸权主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综合国力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这里的文化多样性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多样性。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保存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五彩缤纷的景象。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基本原则★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等。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作为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内容。
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4、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文化传承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每当社会制度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文化内容、传递文化成果、创造新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同时又要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在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时,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拒绝接受当代新文化的“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
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既要反对根本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使得中华文化不至于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或异化,保持自身文化的源远流长。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如古代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拥有各具风采的地域文化。受历史、地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中华民族拥有异采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4、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战略,我们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需要振奋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既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又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它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等。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的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有些传媒单位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双重影响要求我们对文化生活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发展人民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
人民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人民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落后文化,是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败坏了社会风气,使人们丧失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对落后文化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lun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现象。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根本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特征)。
2、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主旋律★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4、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发展科学技术的要求:①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③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原因: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推动科技进步、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崛起,通过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提高我国公民的民主素养,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渗透,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体系 必修三文化生活简答题必背篇二
1.春晚是一道文化娱乐的年夜饭。但是,随着人们对春晚的期望和要求的提高,批评的声音也多起来了,甚至有人提出要废弃春晚,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表明
①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③文化建设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④要博采众长,生产适合人类文化需求的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有关专家介绍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节日的活动内容以乞巧为主,主要参与者又是少女,因而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④民族节日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3.海峡两岸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13亿多的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们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时不在、健康有益的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4.雷锋,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同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奉献、敬业、创新的崇高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奋勇前行。如今,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雷锋精神
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②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起着“主心骨”作用③蕴涵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④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2012年11月28日,因“干露露事件”(干露露母女三人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竞猜节目《棒棒棒》节目上撒野,口出污言秽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国家广电总局决定给予江苏教育电视台自2012年11月30日零时起停播整顿的处理。“干露露事件”
①体现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②说明文化市场的盲目性③说明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的④说明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6.2012年11月4日,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命名第四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通知,安徽省图书馆等123家单位被命名为第四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依据是
①爱国主义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②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③爱国主义是我们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④传播爱国主义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④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而今,一些地区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新绿。这启示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更应该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9.所谓山寨,通俗地讲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近些年“星光大道”、“开心明星脸”等模仿秀栏目就是一种山寨文化。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一味模仿,山寨文化是没有出路的,这是因为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才能促进文化发展
c.文化发展必须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
d.博采众长对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10.“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五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b.“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第五媒体”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1.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服从。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d.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12.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这句古训告诉我们
a.要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
b.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c.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下列现象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成了以文化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③世界范围内反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④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14.深圳特区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用“拓荒牛”的精神不断创新,这种精神是这座城市的特殊品格。在深圳未来发展中,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弘扬这种精神。这是因为
a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对经济、政治和人有重要影响 c.深圳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d.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文化发展同步
15.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陕西村”。村民是100多年前从中国的陕西和甘肃逃到这里的回民,已从当年的30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万人。他们对内依旧用陕西方言,仍然保留着100多年前原汁原味的陕甘风俗。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中
①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特点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③文化影响的深远持久特点④他们继承了中华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哲学家柏拉图说:“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欣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说明 a受过良好文化教育的人是高尚的人
b人的性格由受教育的程度决定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17.深圳卫视的《年代秀》栏目结合影像、实物、歌舞、趣闻轶事和时尚秀等呈现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向时代致敬,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引起了人们的感动与思考。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可见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③先进的文化应当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④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公民道德重在建设,多年来,我们靠树立英雄模范、奖励善行义举,彰显了榜样的力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国家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①加强道德建设是解决道德冲突问题的有效措施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③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④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上海有“石库门”,北京有“四合院”,广东有“围村”,陕西有“窑洞”,客家人住“土楼”,江南人住“水乡”。它们都是按照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建造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12年11月16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学雷锋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走进安徽马鞍山。广大市民和网友们熟知的何涛、胡文传、王现伟、彭伟平、周传金、杨蓉登等30余位全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代表参与现场交流,20000多名市民群众一起分享了他们的感人故事。此项交流活动有利于
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②彻底消除腐朽文化的影响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1.第1.5代移民是指年幼时就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他们身上带有来自祖国的一些特点,而又要在一个新的国家被同化和社会化,因此,他们的身份特征是新旧两种文化和传统的一个组合体。这反映出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文化的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2.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和“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d.礼仪为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23.邓小平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这反映了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d.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
24.专业优势在有德者身上,是造福社会的利器;专业优势在无良者手中,则成了“谋财害命”的捷径。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观点体现的道理一致的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日新之谓盛德
c.德,国家之基础也
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5.面对色彩斑斓的网络文化世界,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等行动。开展这一行动可以帮
助青少年
①提高辨识能力,抵制腐朽文化②崇尚流行文化,培养健全人格③维护文化安全,坚持多元指导④陶冶道德情感,升华思想
境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26.河北省开展了“学习雷锋善行河北”网络主题活动,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广泛参与到创建文明网站活动中来。河北好人网先后组织“雷锋——寻找身边好人”、“从自己做起,争做文明网民”等网络征集活动,传递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善行精神,倡导网络新风尚。河北新闻网开通“善行河北”官方微博,通过微博传递“善行”力量,鼓励网民广泛参与献爱心活动。河北省的其他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商业网站,也结合“学习雷锋善行河北”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并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
各类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活动。
(1)有人认为,21世纪的今天,中国早已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雷锋精神已经过时。请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作出评析。
(7分)
(2)请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学习雷锋善行河北”活动的意义。(6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素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杭州市在引导群众共建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党员干部教育以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努力推动全市干部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要性。(6分)
28.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时代,国家的精神文明、公民的道德素养、民族的文化襟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当代表中国品格的平民英雄出现时,他们就成为“最美”的化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最关司机”„„如井喷般从四面八方涌现,“最美”之花,遍地盛开。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最美”的人。(12分)
29.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间虽经战乱和外敌入侵,但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民和东亚各国人民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当今,我们还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挑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5分)(2)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得到什么启示?(8分)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体系 必修三文化生活简答题必背篇三
必修三
文化生活部分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感受文化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文化:
1、含义: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内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内涵理解: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性质);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特点);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产生);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作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的作用:促进→优秀、健康、先进的文化;阻碍→腐朽、落后的文化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
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在时代发展中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作用突出。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理解):
1、文化影响的范围: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四、.文化塑造人生(理解):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有强大感染力和感召力,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1.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含义及及表现表现含义含义: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表现形式:表现形式: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还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化多样性,还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3)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3.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处理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①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称文化传播。
2、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亲朋聚会,外出旅游,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
3、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传播媒介的简称;
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众传媒的手段带来了巨大变化。
4、文化交流的作用:
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体系 必修三文化生活简答题必背篇四
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3.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④文化塑造人生。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6.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7.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a.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8.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①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②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①传媒发展历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7.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①传统文化的含义:p39
②传统文化的特点: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活动。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1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1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14.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p53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1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
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6.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b.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a.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a.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b.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c.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a.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b.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c.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③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作品。
②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①落后文化:a.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b.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c.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②腐朽文化:a.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b.危害: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c.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③存在的原因: a.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b.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d.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②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
a.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c.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d.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什么)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b.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c.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a.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7.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①见主要内容。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10.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 19
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11.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1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②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统一关系。
a.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c.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13.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③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体系 必修三文化生活简答题必背篇五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者辉煌的文化发展史。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
③秦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
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选d此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时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源远流长,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①说法错误,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芽时期,不是形成时期,故不选,其余说法均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
2.在海内外使用最广泛的现代通行本中国史书典籍《点校本“二十四史”》于2007年开始了其问世以来的第一次“大修”。记者从2010年6月10日召开的修订工程第三次修纂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修订工程目前进展顺利,新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预计于3年后陆续面世。我国高度重视史书典籍的整理修订工作,是因为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史书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修订史书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史书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弘扬中华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3.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解析:选d。钱伟长先生这句话说明了汉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汉字只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b错误;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b.阶级性c.民族性d.地域性
解析:选a。本题以孔子的思想为例,说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意思是说意见可以不同但要和睦相处,要善于求同存异。从文化关系的意义上看,这就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5.“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解析:选d。本题以流行歌曲《青花瓷》为题材,考查了中华文化的特点。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a是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与题意不符;b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c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另一特点,均与题意不符。
6.(2010·济南高二检测)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但在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
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
b.中华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c.八国联军的入侵d.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了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选a;b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
7.“文明圣火,千古未绝唱,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发展没有波折b.中华文化优越无双
c.中华文化已发展到顶峰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解析:选d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a错误;世界各国文字各有特色,故b错误;c本身说法错误;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华文化要与时俱进,故选d。
8.一位英国学者在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一结论说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中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英国学者得出的结论强调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的特点,故选a;④与题意不符。
9.(2010·日照高二检测)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b.具有包容性c.具有民族性d.具有地域性
解析:选d方言产生的原因在于,语言因地域、政治等原因被分化或统一,进而发展不平衡而逐渐形成的,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
10.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解析:选d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
11.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为当时的欧洲人所钟爱,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
②中国的瓷器名扬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
③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④中国医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12.(2010·济南高二检测)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解析:选a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3.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这说明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
解析:选c材料强调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a强调各族人民的文化各有特点,b说明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d强调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都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
14.2010年9月8日,第九届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在深圳举行,海峡两岸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使两岸人民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④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b。①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从“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中可以看出②④均符合题意,③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选b。
15.(2010·济宁高二检测)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c。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①正确;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因为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故②④正确;③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16.(2010·南京高二检测)辨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解题时,首先要指出题目的合理性,即: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其次,还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参考答案:(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因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此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仅仅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归结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片面的。
17.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惊奇的同时,很多人羡慕、赞扬,也有个别西方评论家本能地感到担心甚至恐惧,这些人普遍认为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增加是一种现实的“中国文化威胁”。
假如你有机会与这些西方评论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让对方相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孔子学院不是“威胁”。
解析:本题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为背景材料,以反驳西方个别评论家的言论为设问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作答时主要从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积极意义展开论述。在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中外文化交流,故答题的角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时还要注意我国的外交政策。参考答案:(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对于维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
(2)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以此来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而且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孔子学院绝不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