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心得体会(4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景观设计的心得体会篇一
一 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述)
1环境创造。它综合平面与立体诸要素,以现成物和创造品组成由观者直接参与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综合感受,造成一种可以身临其境的艺术空间,这种艺术创造更强调空间氛围的艺术感受。环境艺术设计原则整体统一,“完整、和谐、鲜明”是环境艺术美的灵魂,它沟通了人、自然、社会之间欢悦和谐的情感,从而使冰冷的工业化环境得到柔化。
3环境设计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以现代环境科研成果为指导,创造人类理想生活空间的工作过程。人类理想的环境应该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社会制度的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生存空间的科学建设。环境设计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属于多元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环境设计以原在的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以科学与艺术的手段协调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种最佳的运动状态。环境设计包括空间实体形态的布局营造,而且更重视人在时间状态下的行为环境的调节控制。正如美国环境设计丛书编辑理查德˙道白儿所说:“环境设计是比建筑范围更大,比规划的意义更综合,比工程技术更敏感的艺术。这是一种实用的艺术,这种艺术实践与人的机能紧密结合,使人们周围的事物有了视觉秩序而且加强和表现了所拥有的领域。”进入信息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速度骤然加快,国际化和民族化共处,统一多元成为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和谐完整的艺术形式作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已成为衡定艺术与设计质量的标准。生存空间的拥塞,信息爆炸的冲击,促使人们生活的节奏加快再加快。直观醒目、对比强烈、快节奏富于变化而又能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艺术与设计,成为设计家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要具备创新,并且适应环境的整体要求。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或者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或者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两者组合为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空间限定和时间序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只有对空间加以目的性的限定,才具有实际的设计意义。空间限定要素构成的建筑,表现为存在的物质实体和虚无空间两种形态。前者是限定要素的本体,后者为限定要素的虚空。**作为实物的空间限定要素,使建筑成为一个具有内部空间的物质实体。
1空间限定要素实物形态本身和实物形态之间的尺度是否得当,是衡量环境艺术设计成败的关键。关于景观的尺度: 以人的固定视觉感受而言,不同尺度的形态空间会形成不同的景观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设计上就形成了以不同尺度单位为基础的景观尺度概念。以km 为尺度概念进行设计城市景观;以m 为尺度概念进行设计的建筑景观;以cm 为尺度概念进行设计的室内景观。
总之,我们讲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时空连续的四维表现艺术,主要点在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实体主要是建筑,人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空间中的流动,是以个体人的主观时间延续来实现的。人不断的感受到建筑空间实体与虚形在造型色彩样式尺度比例等多方面信息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人在行动中连续变换视点和角度,这种在时间上的延续移位就给传统的三度空间增添了新的度量,于是时间成为第四度空间,正是人的行动赋予了第四度空间以完全的实在性。
景观设计正是建立在空间限定与时间序列两大基础要素概念之上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子系统。
二景观设计的内容景观设计——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综合进行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涉及美术、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专业。景观设计俗称美化环境景色,它是以塑造建筑外部的空间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专业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它的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专业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它的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一)、以园林为基础的环境系统
“园林学是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汪菊渊:《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卷》第九页)因此,景观设计建立在园林学为基础的环境系统上,是符合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的。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理境域中以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绿化、建筑、置路、雕塑来创造美的环境。园林的环境系统是由土地、水体、植物、建筑这四种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建筑本身是人工环境的主体。
园林有着悠久历史,中国、西亚和希腊是世界园林三大系统的发源地。东方古典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自然讲究意境,从而发展山水园;西方古典园林则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建筑的概念出发追求几何图案美,从而发展出规整园。
近代以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日益重视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平衡,园林以其自然要素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很快在城市规划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以绿化为主协调城乡发展的“大地景观”概念,使有计划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
景观设计立足于城市规划系统之上,它的特定区域性更强。景观设计是以建筑组成的特定环境为背景,(如广场、街区、庭院)有一个标识性强的主体艺术品作为该环境的中心,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意趣可供观赏的人工风景。因此景观设计是以协调主体观赏点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为主旨的。
(二)、以城市规划为主导的设计概念
做好景观设计,只有单体造型能力,缺乏总体环境意识,是很难做好的。要了解城市规划专业的一般知识,以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去主导景观设计,确立正确的设计概念。
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构成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三个部分。城市规划属于建筑学的范畴。
城市布局模式、邻里和社会理论、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美化和城市设计、城市绿化、自然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等等,是构成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全部内容。
对建筑物、街道、广场、绿化、雕塑等具体要素的造型设计协调工作往往由建筑师、园艺师、市政工程师承担,由于现代城市的庞大规模以及城市功能建筑功能的日趋复杂,这些专业设计师往往自顾不暇,远不能深入到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内外、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建筑与绿化、建筑与装饰之间的空间过渡部分几乎处于设计的空白。只有以城市规划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才能设计遗漏的边缘空间,担当美化的重任。
(三)、以美术和建筑作品为主体的设计系统
由于景观设计通常是以标识性强的造型实体作为设计的主体,所以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环境中,往往是以美术作品和建筑物的构成要素作为环境的主体,同时在环境系统的空间构图、尺度比例、色彩质感等方面注意协调与周边景物的关系。从而形成景观设计自己完整的设计系统。
美术和建筑同属于空间造型艺术,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它的特点是通过可视形象创造作品。因此,建筑艺术属于美术的范畴。建筑物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建筑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质。
在景观设计中,要有环境整体意识,避免创作者太强的个性。在景观设计中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它的设计系统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景观设计系统非常强调设计的整体意识,整体意识原本就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法则。
整体意识是艺术设计创作最基本的法则。设计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体,审美因素和技术因素综合体现在同一件作品上,使美观实用成为衡量艺术设计成败的标准。例如:一件具象的古典主义雕塑,尽管艺术性很强,造型整体不错,细部处理也很精致,但如果把它安放在高速公路边的草坪上,人们坐在飞驰的车子里一晃而过,根本就不可能细心观赏。一件很好的艺术品放错了地方,说明公路规划设计者缺乏设计的环境整体意识;再举一例,城市街道两旁的绿地经常可以看到用铸铁件做成的栅栏,往往要被设计成梅兰竹菊之类具有一
定主题的图案,如果看图案本身也许很漂亮,但是安装在赏心悦目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周围,不免喧宾夺主大煞风景。
要确立环境整体意识的设计概念,关键在于设计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具备环境意识,具备环境整体意识的设计概念,处理好美术和建筑作品主体与环境系统个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景观设计的关键。3景观设计的特点
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一方面要具备系统综合的设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掌握多种类的设计表现手段;同时还要培养设计项目实施的社会协调组织才干。对于景观设计来说,要有对形象敏锐的观察和感受能力,这是设计思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图形是专业沟通的最佳语言。在设计的概念和方案阶段,要习惯于用笔将自己一闪即逝的想法落实于纸面,而在不断的图形绘制过程中,又会触发出新的灵感,通过图形思维的积累、对比、优选、好的方案就可能产生。(景观设计初步绘制过程)
景观设计是一门具有时间因素在内的四度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它的设计表现是全方位的。一方面需要有真实反映物质时空实际视觉效果的形象资料;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供设计实施的具有详细尺度标注的工程图纸。
景观设计由于是边缘学科,设计的专业面较广,因此需要掌握建筑学所有的制图标准,这就是规划制图、建筑制图和园林制图。
在计算机设计表现技术之前,透视图模型摄影录像都被用来表现设计的终极目标。作为景观设计的表现技法,必须在掌握多种类的设计表现基础上,通过手绘透视效果图提高艺术表现素养,学习的重点也同时向计算机设计表现转移,以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
(景观设计是一项社会协调性很强的艺术设计门类,景观设计主要是环境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平面的总体规划,空间造型的总体形象概念等。一些标识性强的艺术造型实体还是要委托相关专业的设计师来完成。景观设计者的角色很象是电影导演,因此景观设计者要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和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还要精通一两门专项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一个景观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素养。)
在景观设计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是培养学生观察与研究对象的正确方法,观察对象的整体意识与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的能力。在素描基础教学中更注重于速写,速写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整体观念、美感意识能够得到较高层次的训练,包括对体量、比例、尺度和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几何形体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速写锻炼景观设计者用线条进行造型的能力。通过速写,从而赋于作品以统一、对比、节奏、韵律、力度、空间感等美的内涵。在速写对象选择上以建筑为主。
景观设计的心得体会篇二
。
南昌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要求
课程名称:绿地景观设计
考试班级:
论文要求:
1.论文题目—请举例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2.论文要求打印,字数范围为,不少于3000字。
3.论文上交时间:2012年12月2日下午4点之前。
4.写作要求(请任课教师详细说明本次论文考试的内容要求)
1)结果论文观点明确,文章结构组织合理。
2)文章论述充分,图文并茂的说明和表达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求有一定独立的见解。
3)论文格式正确,参考文献及引住完备;(见附件范文0按时提交论文。
4)a4打印,小四,仿宋字体
严禁剽窃,抄袭等作弊行为
景观设计的心得体会篇三
景观设计学习心得
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里这样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人们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设计的是用途和体验——首先是确定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设计的体验。”
“公众参与”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对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对话与沟通,协调公众各方利益,力求实现规划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世界范围内公众参与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已开始进入了成熟期,基本上完成了从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化向1990年代的理论化和制度化方向的迈进。
公众参与方法以其追求公平、讲求沟通、公正客观的本质特点应当作为有效推动大学校园面向信息社会、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的重要规划策略。而在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这种方法在大学校园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非常欠缺。立足我国国情,基于信息社会,针对大学校园规划,对公众参与方法展开深入地专门研究,不仅有可能深刻变革我国的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创建出支持创新的、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而且也将有可能对国际公众参与研究领域作出有益的补充和发展。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物”,传统的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显得过于主观、武断和僵化。实践证明,往往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会导致整个规划不可行。这就意味着要频繁地修改规划甚至完全重新规划。
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将规划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让大学校园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这一过程,在专家的引导和协助下共同制定控制性的原则、条例,提出详尽的说明和建议,避免非使用者主观的、武断的错误决策,由不同时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提出的局部项目取代僵化笼统的蓝图,逐渐形成整体。这种方法将创造的是有机秩序而不是极权秩序。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避免校方陷入疲于应付地反复立项、重复建设等困境,避免花费大量心血获得的规划图纸很快成为过时的废纸,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无论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将显示出灵活经济、资源高效的策略优势。
由此可见,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环境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大学校园的城市化是指当前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校园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大学园区或称为大学城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为居住、游憩、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功能和空间的城市化。大学校园的城市化不仅自发而且自觉地迅速推进。这一进程在城市范围内对教育资源进行重组与开发利用。
上述方面都使得大学校园规划的相关利益群体从以前局限于学校师生拓展到政府、校方、合作办学的开发商、社区公司、社区居民以及在校或“在线”师生等。这使大学校园规划的内涵大大扩展,也增进了大学校园规划问题的复杂性。如何使众多相关利益群体高效共享大学资源,和谐共生?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从根本上帮助协调各方利益,合理配置资源并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校园规划真正有助于建设信息社会的和谐校园。
信息社会的基础是连接,人人共享的广泛连接的实现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有可
能使得公众参与方法得以改进,变得更加经济、高效、灵活、公正,从而获得良好的可行性。因此,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并结合信息社会不断改进公众参与方法,不仅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将大大提高,从而能够广泛地、积极地推动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进程。
展望未来,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基于信息社会的公众参与方法将使学校受益良多:
1)校园规划更加经济可行。仅用较低的代价就可以实现,而一旦实现,首先可以规避校园规划的长期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最合理的实施方案,与建成后可能出现的、不可挽回的、将要持续很多年的失误相比,这种方法上的支出是及其微不足道和颇有价值的;
2)校园规划将更加高效、灵活、公正、持续。通过“网络组织”的公众参与策略,使参与管理人员包括专业规划人员甚至有可能异地、随时组织参与。随着网络在校园内外的广泛可及,避免了传统个别访谈和传单式问卷调研的以偏概全的危险,加之大学校园相关利益群体素质整体较高对参与可及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都使得公众参与方法非常适宜于校园长期的改造更新;
3)有利于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养成。通过“网络组织”的公众参与策略,使参与校园规划前所未有的广泛可及,显示出极大的公平性,使校园氛围更加多元、民主、开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进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形成更有认同感、归属感、激发个体创造性的育人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全面素质;
4)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经验、人格健全、创造型的人才在今日社会是最受欢迎的,建立持续的校园规划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培养出此类人才,随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良好口碑的树立,将迅速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5)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用公众参与方法进行校园规划,将使校园规划更加公正民主、资源配置更加公平高效、各相关利益群体更加和谐共生,从而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是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号召的最及时的、颇具建设性的响应。
景观设计的心得体会篇四
景观设计学习心得
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里这样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人们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设计的是用途和体验——首先是确定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设计的体验。”
“公众参与”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对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对话与沟通,协调公众各方利益,力求实现规划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世界范围内公众参与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已开始进入了成熟期,基本上完成了从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化向1990年代的理论化和制度化方向的迈进。
公众参与方法以其追求公平、讲求沟通、公正客观的本质特点应当作为有效推动大学校园面向信息社会、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的重要规划策略。而在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这种方法在大学校园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非常欠缺。立足我国国情,基于信息社会,针对大学校园规划,对公众参与方法展开深入地专门研究,不仅有可能深刻变革我国的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创建出支持创新的、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而且也将有可能对国际公众参与研究领域作出有益的补充和发展。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物”,传统的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显得过于主观、武断和僵化。实践证明,往往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会导致整个规划不可行。这就意味着要频繁地修改规划甚至完全重新规划。
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将规划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让大学校园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这一过程,在专家的引导和协助下共同制定控制性的原则、条例,提出详尽的说明和建议,避免非使用者主观的、武断的错误决策,由不同时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提出的局部项目取代僵化笼统的蓝图,逐渐形成整体。这种方法将创造的是有机秩序而不是极权秩序。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避免校方陷入疲于应付地反复立项、重复建设等困境,避免花费大量心血获得的规划图纸很快成为过时的废纸,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无论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将显示出灵活经济、资源高效的策略优势。
由此可见,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环境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大学校园的城市化是指当前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校园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大学园区或称为大学城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为居住、游憩、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功能和空间的城市化。大学校园的城市化不仅自发而且自觉地迅速推进。这一进程在城市范围内对教育资源进行重组与开发利用。
上述方面都使得大学校园规划的相关利益群体从以前局限于学校师生拓展到政府、校方、合作办学的开发商、社区公司、社区居民以及在校或“在线”师生等。这使大学校园规划的内涵大大扩展,也增进了大学校园规划问题的复杂性。如何使众多相关利益群体高效共享大学资源,和谐共生?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从根本上帮助协调各方利益,合理配置资源并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校园规划真正有助于建设信息社会的和谐校园。
信息社会的基础是连接,人人共享的广泛连接的实现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有可能使得公众参与方法得以改进,变得更加经济、高效、灵活、公正,从而获得良好的可行性。因此,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并结合信息社会不断改进公众参与方法,不仅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将大大提高,从而能够广泛地、积极地推动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进程。
展望未来,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基于信息社会的公众参与方法将使学校受益良多:
1)校园规划更加经济可行。仅用较低的代价就可以实现,而一旦实现,首先可以规避校园规划的长期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最合理的实施方案,与建成后可能出现的、不可挽回的、将要持续很多年的失误相比,这种方法上的支出是及其微不足道和颇有价值的;
2)校园规划将更加高效、灵活、公正、持续。通过“网络组织”的公众参与策略,使参与管理人员包括专业规划人员甚至有可能异地、随时组织参与。随着网络在校园内外的广泛可及,避免了传统个别访谈和传单式问卷调研的以偏概全的危险,加之大学校园相关利益群体素质整体较高对参与可及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都使得公众参与方法非常适宜于校园长期的改造更新;
3)有利于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养成。通过“网络组织”的公众参与策略,使参与校园规划前所未有的广泛可及,显示出极大的公平性,使校园氛围更加多元、民主、开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进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形成更有认同感、归属感、激发个体创造性的育人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全面素质;
4)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经验、人格健全、创造型的人才在今日社会是最受欢迎的,建立持续的校园规划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培养出此类人才,随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良好口碑的树立,将迅速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5)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用公众参与方法进行校园规划,将使校园规划更加公正民主、资源配置更加公平高效、各相关利益群体更加和谐共生,从而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是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号召的最及时的、颇具建设性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