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经典张爱玲》有感五篇的感悟 读张爱玲传记有感(4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五篇的感悟 读张爱玲传记有感篇一
大凡读过张爱玲的系列作品,小说也好,散文也罢,都会冒出这样的感觉:张爱玲的人比她的小说,更像一个传奇,比散文,更像一个神话。在那样老旧的年代,没有人敢如爱玲般大声呐喊“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1]爱玲就是喜欢这样用最简约最素朴的语言,准确而又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可谓王充倡导的“言奸辞简,指趋妙远。”[2]然后,斑斓后的爱玲,随即又归于淡然,像绚丽的彩虹,惊艳后的深寒。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3]两度爱情,如此短促,如此热烈,却要用一生去忘记,去记忆;她寂寞的离世,如此诡异,如此安静,却让无数“张迷”要用一生去记忆,去忘却。公认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着实不为过。她是花,上海花,从缥缈的海上来,回缥缈的海上去。文字在她的笔下,是生命的花在盛开,是青葱的生命在蓬勃,直捣进你的心坎。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自然也是真喜欢,沉入她的书中,你就在她的文字里不想出来。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是快乐的,同时你又是忧伤的。此刻,你保准能做最全能的歌手,可以将美丽唱得如此忧伤,又将忧伤唱得如此美丽。张爱玲是人群中的一分子,也食人间烟火,无疑是世俗的,但世俗得如此精致得当。她细细地告诉你,但绝不用赫赫地炫耀。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一个沉默的人,别人称她为安静得不得了。她可以在上海大红大紫,也可以在异国他乡深居简出。她最有名的《传奇》书名用来形容张爱玲自己的一生可谓恰如其分。张爱玲显赫的家世到她这一代已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曾扬言杀死她,于是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找母亲,母亲给了她两条路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4]张爱玲毅然选择101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4]她与胡兰成短暂三年却“拼命付出”的婚姻,后来为之“自将萎谢。”与赖雅具有“安全感”不能说是爱情的婚姻。直到曾经被人们称为上海的一朵海上花,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从此,传奇的人精神犹在,人永远地成为缺席„„我读张爱玲,我是这样看到点点滴滴的。然,人生难绘,有如兰草难绘,重读喜欢的爱玲,写喜欢的爱玲,随心随性随手。
二、高贵显赫的身世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的上海,官宦世家。黄逸梵和张志沂是张爱玲的父母,是她生命的源,源头又追溯,祖父张佩纶和曾祖李鸿章,那是她的源头。“据《清史稿》记载,因马尾之败,张佩纶罚满归京,听候起复,李鸿章不念旧恶,以女妻之。大概是为了延揽人才,也可能是张佩纶得到了其女儿的垂青。”[5]张佩纶后来娶了李鸿章的千金。《孽海花》记述了李鸿章的千金小姐擅诗,对张佩纶惜才爱怜。李鸿章不拘门第,心胸就极高毅然将小姐下嫁。张佩纶与李小姐结秦晋,爱玲的父亲方才有机会出世,爱玲才可以问世。血脉如溪,潺潺渊远,生生不息。张志沂是李鸿章的外孙,黄逸梵是黄军门的孙女,门当户对的缘亲当初一定是轰动一时。后来,不幸的是,黄逸梵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是真正的新派女子。嫁与张志沂,为不至误终身,赶紧离开。爱玲说:“我母亲还有时候讲她自己家从前的事,但是她憎恨我们家。当初说媒的时候都是为了门第葬送了她一生。”[4]可见她母亲黄逸梵哀怨深深。后来,毅然决然离开了张家的母亲,一生如花丰盈粲然。这样算起来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真正的贵族之后。张爱玲,就是这朵海上花,前生就是张爱玲在上海度过的前二十年,也是她的重要经历的时期。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这三年。所有写作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获得的,也就是她的前生。她以后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6]纵使有人批驳张爱玲,“什么名门望族,什么贵族之后!李鸿章不过是叶赫娜拉氏座下的一条狗,见了她口称老佛爷吉祥!如此的奴颜媚骨,有什么好拿出来显摆的?”[3]傲气聪慧的张爱玲对这样的人只是齿冷一句“:就是看你没有,显摆给你看的!”[3]
三、又俗又雅的父亲
尽管张爱玲要从父亲家逃遁,但应该这么说,如果没有父亲张志沂,也就没有张爱玲在文坛的旷世传奇。当时新潮的母亲黄逸梵早早留洋,爱玲只有3岁多,纵然有再多的熏染和教导,也起不了太多的作用,对于茫茫成长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即使日后,来来往往有过教诲,也是鸟之音,有也无,无也有的渺渺。而父亲张志沂与爱玲是朝朝夕夕。父亲毕竟是爱女儿的,他鼓励她读书,他在孙用番(爱玲的继母)对爱玲爱书成癖起怨言时,他一定是不犹豫地维护爱玲的。那时上海张公馆的书房,有一个严肃温和的父亲为女儿的超级天赋惊讶惊喜。《红楼梦》是在父亲的指导下爱玲才开始读的,文学在沉入爱玲的心灵,于是开始植入文学的根基。弟弟张子静的话为证:我父亲看出这个女儿有创作的天分。我父亲虽有不良的嗜好,但也很爱看书。他的书房里有中国古典文学,也有西洋小说。姊姊在家的时候,没事就在书房里看书,也常和父亲谈一些读书的感想。父亲鼓励她做诗、写作;他那时也已看出这个女儿有文学创作的天分。姊姊在他指导之下,也真的写了一些旧诗。有几首父亲很满意的,亲友来访他就拿出来给他们看。爱玲3岁就能背诗吟词,极动情处,让前清遗老遗少们挥泪如雨。7岁写的小说,开篇就是“话说隋末唐初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震得人发聩。爱玲仿照当时报纸副刊样式,自写自编自裁,编写了一张家里杂事作内容的副刊,配上插图。父亲张志沂看了很得意,有亲戚朋友来就拿给他们看作为炫耀。张志沂仍有世家子弟的遗风,读古书做诗词。像一个天真的父亲得意着的时候,弃掷旧观念的瞬间,对女儿充满了爱惜。曾为“爱玲的小说《摩登红楼梦》拟的六条回目,”[3]颇见功力。试想,他不许爱玲读书,不教导爱玲,这个才女也许就被莫名其妙地扼杀。不过他对爱玲的栽培也有限度,这大约是张氏一族的家风,与钱财上的精明和糊涂矛盾地并存。所以。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又俗又雅的人,然他的俗高出他的雅,因他不过是一个没落的世家公子。他的不出色,惧怕接受新的事物,他的自卑,又恐爱玲和她的母亲一样一去不回。于是父亲对爱玲说:“如果你和你母亲一样的话,便打断你的腿。”[4]他爱着那102个年轻貌美聪慧的女子,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可他失败了,留不住她。到她离去,他才暗悔。甚至期望她回来祈求他保护,仍如兰花一样再次绽放,芬芳着他孤寂的心灵。可,让他大失所望、深深刺痛的就是,黄逸梵很快就有了深爱的维葛。生命中最亲密的两个女人都只有匆匆的花期,沮丧不已、回天无力的他,后来竟然妒恨爱玲在情感上偏向母亲。甚至在他情绪失控的时候虐打女儿,扬言要赶走她,最后,他却是拘禁了她。后来爱玲的《半生缘》顾曼祯被拘禁,逃走的经历,隐约透视了张爱玲自己曾经的感觉和苦痛。然,一生中,又是母亲黄逸梵赋予的个性惠泽了爱玲。所以爱玲总是习惯淡淡轻轻地写,她不习惯诉说悲伤,不喜欢拿隐私哗众取宠,张爱玲的文字华丽却不浮躁。
四、她的红玫瑰和白玫瑰 轻轻翻阅《心经》,没有纸的喧哗,唯有读者的心动。许小寒眷恋着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对孩提时代的留恋,对母亲的嫉妒、排斥,冷漠。许小寒身上隐约有爱玲的影子,所有叫《心经》,是爱玲自己难念的心之经。大凡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子,随了年纪渐大,一般选择的基本是与父亲类型相似的男人。人说,父亲本来就是女儿的第一个恋人,女孩子或多或少有恋父情结。因为女孩子是柔弱的,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种保护,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依赖感。爱玲一生的两段爱情和婚姻,都是恋上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人,而且成婚迅速。与胡兰成从认识到结婚仅用了8个月,与赖雅从认识到结婚是仅仅半年。尤其和赖雅,不知道最终爱玲是爱上一个男人,还是爱上一份安全感。爱情,于她是一场光华耀目的自毁。正如安意如说“:人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4]爱玲对其父亲是不是这样的情结呢?!其实张爱玲在感情上一直都和许多感情的女人一样,甚至更加不是个聪明的女子,男人左右着她一生的情感。从胡兰成到赖雅,她的不聪明是因了她的至情至性,不过她的不糊涂又在最后表现在断然了结上,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甚至有点膜拜。其实她原本就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只是在情事的面前表现得愚笨地不知道狡猾。当时,胡兰成随时有亡命天涯之险,婚礼都免了,爱玲无怨无悔随着他。正因为胡兰成用“亮烈难犯”来形容爱玲,证明他还是多少懂爱玲的。胡兰成也被爱玲这惊艳的光芒灼伤,内心欣喜过重:“我与他们一样面对着人世的美好(暗指爱玲),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独立独行的爱玲与胡一交错,胡便是镜子,映照了自己,而胡更是以爱玲为镜,照出自己的弊处来,胡写道“我们两个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爱玲也是喜欢胡的,她云:“他一人坐在沙发里,有一种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漫山遍野都是今天”。于是,那年的那天,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是需要“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玲这个情感的女子要了婚姻的本真,不囿于流俗。”[3]胡兰成毕竟是最俗而功利者,而爱玲是圣洁的仙,人是千变万化的,仙是要飘然而去的,爱玲注定了要失望,要抽身离去。兰成也意识到了爱玲的不凡仙体:“哪吒是小小孩童,翻江倒海闯了大祸,他父亲怕连累,挟生身之恩要责罚他。他一怒,刳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观世音菩萨用荷叶和莲藕做成他的肢体,爱玲便亦是这样的莲花身。”还重要的是,男人心宽,他需要一个万花筒的世界,万千美女呼之归己,似乎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的显现;女人心窄,真正的有了心尖上的一人之后,情爱便荒芜,自将萎谢。《今生今世》中的《鹊桥相会》中1946年温州的那条瓯江,爱玲与飘然离去的胡兰成作别,而她面对伤心波涛,泪涌成珠。爱玲独自一人奔波到“因为有兰成在,就像衔着珠宝放光的温州”,爱玲寻到范秀美和胡兰成住的地方,胡镇静地对人言爱玲是他妹妹,顾全了范秀美的面子,明媒正娶的张爱玲情何以堪?而她竟然住下了。胡兰成还狡黠地说:“秀美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欠与还,上辈子欠了这辈子还,不停地欠,不断地还。呵,纠纠缠缠,好好的缘分不就成了债务关系了吗?我想相遇是美事,就像鸟来栖息树梢。”爱玲忍着心痛说“:可是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啊!”后来胡兰成竟然还回忆起,她来温州二十余日,眼见得他有新欢却仍心存眷恋之意。可以想象当时的爱玲是怎样地心痛怎样地无助的,一切的委曲求全,一切的甘愿承受,只为了这个变心的男人,只为了自己不变的爱。人说,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情感是“旧时的才子佳人”。当年名士胡兰成真心倾羡爱玲的才华,倾心写出的《论张爱玲》自然是文采飞扬、光彩流溢。赞103极了爱玲的文章和她的家世,好的宝贝要百般的呈现给别人看。她所有关于爱的誓言,对爱的期许,爱的渴望,爱的幻想,耗尽一生无怨无悔。“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7]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7]然而,卓文君的题诗,司马相如回心,此时彼时,而今胡的心和人却永远地走了。自尊而倔强的爱玲给他信中写下:“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8]爱胡的人自然不知道,情意深重爱玲爱胡兰成有多深多痛。爱玲对胡兰成如此,后来对赖雅更是如此。爱玲在《红玫瑰和白玫瑰》里说:“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7]爱玲的姻缘与振保不同,“她一生中的两个男人都是她用自己心血浇灌的,俯仰无愧的壮丽。”[3]从与胡兰成相逢那刻,爱玲便恋他儒雅风度、博学敏思、风趣多闻,注定成了她心口的朱砂痣,成了她的红玫瑰。是他点燃了她少女的火山,爱了就爱了,不管爱有多长。她盛放过,也深痛过。于是,他是了爱玲独有的红玫瑰。后来爱玲嫁人不是因了爱情,只是她和赖雅朝朝暮暮衍生出来的爱。赖雅只是美国一个小小名的剧作家,而爱玲不是爱名的女人。晚年的洛杉矶隐居说明她是可以舍得的人,张爱玲刚到美国时是赖雅照顾和安慰她,他是她异乡的清雅的月亮。赖雅更像爱玲的白玫瑰,淡淡的月光,悄悄地轻洒,渐渐地明朗。寂寞的晚年,寂寞的寓所,抬头的那一抹月光就是赖雅了,不及红的艳丽、炽热,但安静、平和。爱玲也进入老年的时候,赖雅数次中风,都得爱玲的悉心照料才康复,在上海连自己照顾不好的女子,学会了照顾别人,她是赖雅的妻,“妻”的名字是一个女人一生最温暖的一个名字。爱玲生命里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属于她的红玫瑰,一个是属于她的白玫瑰。爱玲对于她们俩个男人真正践行了“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可是,有人惋惜地为她写诗:她扫了三百六十日的落花/却没有
到一瓣/缘分。读到这里,我亦是心疼着的,心疼玲不会委屈自己的心灵,又不会不有自己深痛的感情。《倾城之恋》白流苏对范柳原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爱玲就是这样地残忍,一语道破男人与女人之别,不让幻想打扰你,她一任冷酷到底,绝望到底。在小说中,她无情地导演着一幕幕的悲剧,放映着生活的本真。所以爱玲的剧,结局永远要不了中国式的大团圆。爱玲的一生不屈地抗争,不断地随缘;又骄傲,又低调;又光华耀眼,又漫长孤寂。她自从50年代离开上海,就再也没有踏入故土,在别人的国度,静静地过活。直到1995年的9月8日,爱玲在纽约一栋普通的公寓去世,安静地躺在一张行军床上遗容安详,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已经走出滚滚红尘多日。早在1992年2月14日,她就拟订了自己的“最终遗嘱”,死也要死得如此的从容淡定。爱玲如灿烂而不喧闹的花,只是在人间缺席了,而她的芳香永在。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五篇的感悟 读张爱玲传记有感篇二
读张爱玲全集有感情感颇析 说实在的,我对民国还真不敢兴趣,对于旗袍时代的人们,对于战争岁月的灰暗,对于两党当时的对峙与争斗,、、、、、,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暑假上演的电视剧,大多是红色记忆类的电视剧额。特别是构成人的视觉疲劳,所以我对那个年代的审美也疲劳了。从小喜欢看的就是青春偶像剧和侠骨风情的古装剧,对于小说也是一样的偏好。喜欢翩跹起舞的仙境与刀光剑影的美妙打斗厮杀,喜欢都市化得情欲的爱恨分割时的美好与尔虞我诈的背后残酷结局。额??难道我这是不愿尊重现实嚒?是喜欢异想天开嚒?怪不得我所有的科目里就是文综中的历史最拉分,还不是一般的拖后腿。班主任和历史老师都对我无言以对了,我总是被它扯的快窒息了,想着想着就挺气愤的。我的一生都拜历史所赐了,恨死你了,讨厌的历史,我天生就对抗历史,没办法。亏我日日夜夜的想把你背的滚瓜烂熟,都不可以回报一下我嚒?不可以,因为我尊重历史。我喜欢叛逆历史。ooo,偶又瞎扯了。不瞎掰了,切正。
因为明国太现实,总是特务啊卧底啊盛行,枪淋雨弹横飞,一点也不美好。太现实,谁知道是不是真正的真实了。也许历史放映效果和历史书一样具有欺骗性,总是把小日本写的太坏,把国民党写的太阴森,把共产党捧到天上。反正,就纠结又阴险。险象环生?勾心斗角?还是喜欢赋予想象力,不太现实的,唯美的,飘仙欲飞的放松感。额,和我爸不一样,他们都喜欢警匪片,战争片,不喜欢我们小儿科的通俗化滴不切实际。
咳咳咳,转正了,目前,《半生缘》,《色戒》,《霸王别姬》,《金锁记》,《小团圆》这都是电视或者电影作品了吧,大家都看过了吧,呵呵想想,张爱玲还挺受欢迎的哦,这些文字此处就略了。
大家谈论最多的她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倾城之恋》吧,关于白流苏的故事。可是很抱歉,这本书,只是精品集,有些故事是长篇大论有几百页,例:《半生缘》有250几页。有的故事却短小精湛到十几页,例:《倾城之恋》只有十一页。想看的它概述了,都知晓的它出版的冗长冗长。
第一篇:红玫瑰与白玫瑰。
最最出名的一句是: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是一抹文字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先说句题外话,印象特别深刻,以前店里有位特别可爱的兄弟,他总喜欢拿一些诗词趁休息之余在那里细细字斟句酌,有一次把张爱玲的这句话反反复复的理解了几天才翻页。在工作时总问我们它的意思,还上网搜搜它的出处等等,这种痴迷程度,我们觉得可笑之余,都很佩服。佩服他战战兢兢的学习的态度,佩服他对于一切名句的孜孜不倦摘抄搜集。只要在一种特别艰难的环境下,还透露出特别强烈的对知识的求知欲,都是值得赞扬和刮目相看的。
接着品论那句话吧:1.简而简之地说,就是说男人既喜欢眼前性感妩媚的女人,心里又渴望温柔贤惠的守份女人,或者相反着说。就是说男人特别贪心。而且循环的喜新厌旧。三心二意,乱弹情。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就是这个意思。嗨唉,要求女人面若桃花、柔情似水的是男人,骂女人水性杨花、红颜祸水的也是男人。真可恶。2.不排除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中国的关于家庭、婚姻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固然因素。3.当然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个摩登时代的女子是可以内外兼修的,幽娴宁静与妩媚动人还是可以刚柔并济。女子不再局限于穿旗袍,迷你裙,波西米亚长裙想怎么穿怎么穿,想安静就安静,想野蛮任性就野蛮任性。
额,1.别介意,此处只指书中的振保。2.当然,也不否定所有的男性同胞隐藏有那个癖好。3我是女性我当然偏袒女性同胞了。
该怎么说振保了,是该说他、还是不该说他呢?该说家庭包办婚姻,还是该说保守势力的无赖。玫瑰、暂时不说她。他邂逅的第二个女子是娇蕊,完全西式的女子,娇艳妩媚,热情大方,活泼开放,爱着振保,可是,不管是百姓孝为先的传统理练作祟,振保像着自己的母亲的偏好反对也罢,关键是受过西式教育熏陶的振保自己内心不太坚定,才使拒绝有机可乘。之后,经过母亲的选定,他娶了烟鹂,一个截然相反性格的女子,中式女子,内敛娇羞,柔顺规矩,她也爱着振保,可是振保,时间久了就厌烦了这个型的女子,白天在外工作,晚上回家要对着令他乏味的妻子,偶尔毫不忌讳的在外面拈花惹草。额,他的婚姻或者根本不存在的爱情是他自找的、还是别人没长眼睛撞上门的。貌似挺悲惨的人生的。关键是他不知足。还有他被中式传统和西式后进给夹住了头脑,进退维谷,不懂忠实于自己。家庭问题,婚姻问题谁没有。解决不了的,就是没大脑。在事业的世界叱咤风云,在情感的世界萎缩一团,是挺、挺悲惨了,读者偶就故事中主角的难受就只有深表同情了吖。。如果可以,我会给你写的完美些哈,让你好好享受大好人生地。第二篇: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沉香屑第二炉香
第一炉,一个香港故事,其实有点模糊,没怎么看懂,我没有看见她正面的事实,根据那个时代我猜的正面影响。薇龙在她姑妈家即梁太太家所发生的事,貌似像打着正门家大户人家的牌子,做的却是妓女的潜规则工作。虽然不是在污秽的场所,虽然她最后和乔琪是夫妻,但是薇龙这样做就等于卖身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一个战争时代的纯洁女大学生,从上海远道香港,民国年代,秘密的从事伟大的地下党工作,却要出卖自己身体和灵魂来作掩护,不知是该可悲还是该可泣。看个人的价值标准吧,自己觉得为国光荣就是值得。在这个世界上最受折磨的是女人,最折磨女人的是爱情。因此,最渴望爱情的女人往往没有爱情,最会爱的女人没有爱。实属可悲。
第二炉,看着看着,早已把第二炉看完了,还不知道,云里雾里的已经看到后面的金锁记了,看着下一个标题留情,还在心里嘀咕一会儿罗杰安白登的事,一会儿七巧、长安、世舫的事,重要的是这两种事八竿子打不着,一个故事有标题么。额额,还没有摸清门道时,他已经结束了,已经开始了新的文章并且新的文章已经结束了,还已经又到了下一章下一个故事。天啦天啦天啦。。。。缓过神来,有我这样看书的么?要怪半道杀出的冰凉西瓜吗?额,三魂七魄瞬间被西瓜勾走了,所以六神无主不知所云了么。够烂的理由。我总算知道什么叫沉香屑了,因为故事奇短,点上你的香,少少撮上一些沉香屑,香完,事结。可是,没读明白。干嘛这么朦胧的表述故事。疑问:1.为什么罗杰和情愫结婚了,结婚了就结婚了吧,但为什么突然就有了不好的转折,原因是什么,那么模糊不清的。2.为什么都传说说罗杰是色情狂,这种诬告是空穴来风吗?他要离校,旁人的看法学生的看法使他无地自容,他要离开这个地方吗?3.干嘛小说最后要派哆玲妲出场,是为了表明什么证明什么呢?、、、、、、呵呵,总之,完全不懂,完全处于混沌之中。要百度百度。看看究竟嚒喜意思。
中间略掉n个不感兴趣的标题的故事
第三篇:倾城之恋
原来倾城倾国是这个意思啊。就是战争纷乱的年代,国破城亡,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不在自私,自私的人只有独自孤独的感受战争的毒荼、然后独自荒凉、哪凉快哪呆着克,这个时候需要相濡以沫,那样困难就不是一个人在扛了,是两个人彼此分担,你的痛苦我可以分担一半。就算倾城、就算倾国,我们也不荒凉。不用一个人躲避炮弹横飞,更不用一个人独自守望地老天荒。流苏、柳原以前的恋爱是为了恋爱而忙于恋爱,流苏道:“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笑道:“那个时候太忙于谈恋爱了,哪有功夫恋爱?”而现在不同,因为每一刻都在生死的炮口刀尖上,他们在享受彼此存在的每一分钟。就如现在身旁的一个个朋友,有谁真的是为了彼此的温存而真心在恋爱么?换另一半如换衣服似的平凡,这样忙于恋爱,还口口声声的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是别人的不忠,是自己真的不好吗?应该是和柳原说的一样吧,忙的没工夫。
由于是小说简介,所以我知道的只是大概,大概就是以上的,呵呵是不是太短了,那说说与这个小说完全无关的情感。婚姻。
今天手机有话费了,就看了一下空间,把很多天没看的动态都看了,看了一则情感故事。关于纠缠与自由:结婚后丈夫觉得去哪都要向老婆汇报,每次玩的正尽兴老婆会打电话来问候一下,每次回去晚了就会被责问,觉得失去了自由。于是就叛逆,应酬越来越多,每次老婆打电话来,就以最简洁的话说完,不允许对方有说话的机会就直接挂机,回家后老婆还在等他,他怕啰嗦就睡客厅。他觉得老婆听话多了,很自得,他觉得夫妻两人就像玩跷跷板,有一端上就会有一端被压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成就感膨胀,自由自在很舒服,之后变本加厉,直接发一条短信告诉老婆说自己有晚点回去了,让老婆不用再等了。这之后老婆就没有等过她了,也没有问过他晚上到底回来不,他每次回家老婆都已经熟睡了,他都只是睡在书房。渐渐的在应酬时,不断有同事会有电话来,他会问谁打来的,深更半夜还有谁不睡觉的那么关心你,而他的手机却一直沉默。他感觉特别心酸。他的老婆已经很久没有关心他了,就算是他想说她还不想听了。现在他才觉得:用这种纠缠让你知道我存在,让你知道你在我的生活里,我在你的日子里。他开始反过来纠缠妻子了。有纠缠才会有关系,欲拒还迎,夫妻才是夫妻么,如果哪一天她再也不关心你,再也不纠缠你,那就证明是她远离你了,是你早已走开的结果。
第四篇:多少恨
不看了突然没了兴趣。、、、、、略。
看电视剧看电影了再续写啊。
贾平凹说和许多人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指所述内容,而是那种才气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我感觉才气还是内容都有点远。我不古,所以很难看的懂看的透古。不读了,到此结束。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五篇的感悟 读张爱玲传记有感篇三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经典张爱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读张爱玲的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张爱玲很擅长讲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黄昏中烧一壶粗茶然后在门口或古老的榕树下缓缓道来:“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沈香屑听我讲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后她开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看她的小说得不急不徐,慢慢来,才能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点点哀伤和释然,使人唇齿留香。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张爱玲或许称不上大家,但绝对不能否认她才情似海。而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2昨天终于把小说<半生缘>看完了,感到很心酸有激动和憎恨与同情。〈半生缘〉着力表现的是张爱玲最为的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暌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善良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又有情也无情!
《半生缘》又名《十八春》,写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
小说一九五一年结稿时名《十八春》,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在我看来《半生缘》是承继了张纸小说题目一贯的风格枣缤纷绮丽的古典风,但《十八春》却似乎更适合于这篇小说,十八春,无数个春天呵!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带着一丝丝时光不再的怅惆,就像这个漫长的故事。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半生缘》依然如此!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3我对张爱玲的认识并不深,之前对她的文学作品可谓是一无所知,只是潜意识里知道她的文学造诣很高,是位旷世才情的奇女子,仅此而已。
自从进了老年大学,感恩王贤友老师的讲授:《金锁记》里曹七巧心灵变迁历程;《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葛薇龙的人生苍凉、悲壮;以及《旧屋檐下的张爱玲》论张爱玲的价值等等,使我对张爱玲产生兴趣,于是张爱玲不寻常的家庭背景、张爱玲的奇才、张爱玲的贵族、张爱玲的冷傲、张爱玲文字的独特……向我走来,令我目不暇接。
不经意间,我走进了张爱玲的散文《迟暮》,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她的散文,文章中少年的苍凉,笔力的老道,让我感慨。再看她生平,她写这篇文章时竟然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十二岁小女孩却写出了迟暮美人的心境。更让我刮目相看。
在这篇散文中,张爱玲用她独特的文笔,向人们提醒:青春是宝贵的,更是短暂的。文中描写了一幅在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一个迟暮美人对韶光易逝无可奈何的伤感画面……。
这个凭栏哀悼的女人正是张爱玲笔下的“封姨”,“封姨”年轻时不仅风华正茂,更拥有华丽的人生。她的容颜与盛气并存,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在民国时期,这种人生,足以令千万人艳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时间的不断更新,“封姨”青春已逝,面对酒红灯绿的社会,巳赶不上历史的潮流,她觉得自身是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所抛弃。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是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美人迟暮,这种亘古以来以时间切割红颜的永久命题,居然被张爱玲稚嫩的小手描绘得如此细腻、圆润、深邃。让我感受到了张爱玲天才的早慧和张爱玲的文字功力!
而今,我巳是“迟暮”老人,庆幸的是,我们生在好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迟暮”已不可怕,正是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挥霍。“迟暮”已变成我们这般老人的第二个春天,我们可以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任意遨游,吟诗作画、唱歌跳舞……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可以组团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可以和儿孙共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我们和年轻人比美,与社会同进步,按现在的话说“与时俱进”!再也不用凭栏独吟“黄卷青灯,美人迟暮”。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4无论是“镜花水月的女人”,抑或“才女”,这些称谓都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女”字。我不是在这儿废话连篇地说笑,而是因为张爱玲所表现出的典型而又独特的女性气质,着实让人感慨万千。典型,在于她细心、敏感的女性心理;独特,是因为上下几千年中国女人缜密繁复的心思只有在张爱玲的幽幽叙述中展露无余。
没有丁玲辛辣鞭挞的畅快,亦没有冰心古道热肠的光明,张爱玲散文起初给我的印象是幽绵、晦暗,然而又有无穷无尽值得玩味、思考的意味。她的笔墨并不多姿多彩,却又不乏意象万千、活泼多情的修辞,恰如其分地兼具着古韵之风和诗的烂漫;语言的超常组合更令人拍案叫绝,如:“噎住了阳光”(指黑影),“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指打仗经历),“简单的心”(指夜营的喇叭声)。纵观她的散文,始终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冷色调绵绵流淌于字里行间。换言之,一股淡淡的苍凉总是透过纸张袭上读者的心头。文章是作家的肺腑之言,作品是作家的心境。于是我不得不联想到张爱玲本人的善感、多虑。散文集的编者介绍张爱玲出生于曾经声势显赫的书香门第,家庭的衰败对她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曹雪芹写出举世瞩目的大悲剧,而张爱玲同样也以淡淡的悲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于是透过打着烙印的心去观察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一切在她的笔端另生一番情景。用不咸不淡的话娓娓述说暴虐的父亲、无情的姨妈,没有抱怨之言,没有痛恨之辞,却悲从中来;战争中的非凡经历没有使张爱玲刻意去描写绝望和苦楚,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凉凉地讲述着战争中的人们,略带诙谐的笔墨中自有不胜的荒凉和凄惨;即使在一些艺术鉴赏文中,她也是以漫不经心的凉凉的语气否定了许多艺术作品,并我行我素地崇尚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
我不同意称张爱玲是无病呻吟的文人。她的散文语意虽淡薄,主题虽谈不上积极,然而她从来没有虚伪地矫饰自己,而是真实地展示着自我。她欣赏日本文化,于是就写了。从这一点上说,张爱玲是坦率透明的。也许我们都误会她了。也许淡雅清冷的隽语正是表达她内心强烈感受的通途。而别人对她的误解正因为她太与众不同了。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既可看作眷侣之间缠绵悱恻悲悲凄凄的情意,也可以理解成舍己奉献无怨无悔的荡气回肠的倾吐。张爱玲,难道你真是个“情到深处情转薄”的谜一样的女人吗?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5她名字听起来有点俗,模样儿和文才绝对不俗。她有显赫的家世。外祖父便是清朝重臣——李鸿章。她母亲是大家闺秀,饱读诗书。
张爱玲文章多以清末,解放前的上海作时代背景。有时候地点也转换到北京、香港、英国。这些是作者生前生活过的场所。
张爱玲的笔下,多是美丽、聪慧且有点压抑的女子。她们生活在动荡不安,且男权很重,庭院深深的`豪门大院,无一例外的是家道衰落了。她们的命运由不得自己改写。偶尔有放胆跳出原生活圈子的,转了一圈后跌落在婚姻的枷锁里,又回到原有的悲剧性的生活。
作者写景浓墨重彩,大肆渲染。善用对比手法,强烈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在大红大绿,黄蓝映衬的色彩下,各式人物粉墨登场,一一亮相。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把我带入陈旧、腐朽的封建年代,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作者细腻的笔法入木三分,尤工人物的心理刻画。作者练达的眼光早已看穿世间的男子种种把戏,脱下他们的外衣,扒出他们丑恶的灵魂来,让他们裸着身子表演。
作者看透世间男女情事: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男人的尊重。女人结婚,是对一个男子终身卖淫。男人心目中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男人自己。如果是彻底的一个好女人,男人根本不会注意他。男人在初恋女人眼中全是优点,他的缺点和恶劣只能等他婚后,由妻子慢慢去发现、忍受。世上最浓烈的爱,在于他爱着你,你又不让他得手。一旦他占了你的身子,或者你们做了夫妻,他对你以往说过的玩笑话,不再跟你说,好听的都说给别的女人听了。男女间匆匆的聚又散,男人便没有机会厌倦女人。往往这对女人是有利的一件事。一个礼拜往往比一年值得怀念,当三年后,男人带着热情的回忆重新来找她,她或许真变了呢……以上每句警言,虽然未免偏颇,也有几分道理。
所以在男人之间流传一句名言: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到不如偷不到。
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得不到的是个香饽饽,到手的东西就贱价。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6她,本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家族煊赫,自幼就显示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天资,并不平坦的童年与少年,甚至香港沦陷的经历,并没有埋没她的才华,而后感情的不得 志,幸而晚年得以在美国安享,她的一生,尽可以用她的一本 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来形容。
对她最初的了解,是那一句"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后读 她的文章,总有一种遮掩不住的黯然的感觉,字里行间流动的是如水一般的忧伤,在她的小说里,主角总是女人,偶有描写男人的文章,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却也是为女人作陪衬。总在一遍又一遍的看《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留情》、《红玫瑰与摆玫瑰》,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一本书翻到旧了,黄了,角都折起来了,仍觉得有个中滋味还想再尝。
《沉香屑》里葛薇龙的一生算是被困在这香港的交际圈里了,原来她只是一 个上海来的躲避战事的女学生,直到故事的最后她还是刚结婚的花一样的年纪,可是这朵花到底还能开多久呢。在我看来,凭她的本事,是无论如何也看不住她那个只知道花天酒地的丈夫,我无法想象当她已成明日黄花,青春不在,终被抛 弃时会作何感想。假如她没有来香港,没有去找她姑妈,那么也许她就会嫁一个 门当户对的青年,虽然没有了那一段奢靡的记忆,但可能她日后的生活会好些。
《倾城之恋》算是我最爱的一篇文章吧,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有心计,可能 白流苏是完全胜利的吧,她与范柳原的爱也许不能称之为爱,只是在战争来临时 的一种互相依靠,"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本来,范柳原是媒人介绍给宝络的,流苏只是个离了婚的,被赶回娘家的可怜女人,一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家里是呆不下去了,她只想给自己找条活路。在去香港前,她用了自己的前途来下注,她赢了,她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 净了胸中的一口恶气。有这样气魄的女人,当时绝对是少见的。故事的最后,她 说了,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 么是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留情》则是一对各怀鬼胎的夫妻,米先生娶了淳于敦凤,"是事先打听好,计划好,晚年可以享一点清福艳福,抵补以往的不顺心。"可是他知道他的前妻 快死了,他一生的大部分也跟着死了。敦凤看上的却是米先生的钱,也许这样说 并不雅观,那就说是遗产好了,在这出戏里,包括敦凤的舅母杨老太太,表嫂杨 太太,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米先生对生病的前妻的挂念,敦凤对杨太太 的厌恶,杨太太对敦凤的诉苦,婆媳俩抱怨敦凤的小气,这 样细致的心里描写,绝对是最大的亮点。
张爱玲的散文有另一种风味,有一篇《谈女人》,讲出 了许多人看了会暗暗点头的小真理,不过大多是一些俏皮 话,比如"叫一个女人说我错了,比男人说全套的绕口令还 要难些""女人开始经济节约的时候,多少'必要'的花费,她可以省掉,委实可惊!,闲来看看,不妨一笑。由于自小住在上海,对上海话 " 可谓是熟谙于心,曾创作过一篇都是上海话的文章,看时虽然辛苦,可是其中的 味道也许只有用上海话才能品位得出来吧。
听说我喜欢的女演员出演了《她从海上来》中的张爱玲,细细想来,我想象 中的张爱玲也就是这个样子,主题曲正是那一句有些惊喜的"原来你也在这里"。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7她是一个奇女子,但同时,她也是一个俗女子。她冷艳、高傲,却也用心经营着平凡,并将平凡做到精致。她就是张爱玲。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俗世里,红尘中的我们显得平凡而渺小,作为自然之子,我们永远也超脱不了平凡,但张爱玲却教给我们,唯有用生命去经营平凡才能超越平凡。张爱玲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红楼梦》,而读着读着,竟读出了一本论著—《红楼梦魇》。
她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也就怪不得别人常说,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她是当之无愧的。这本论著,体现了她在平凡之处的奇见。她说,《红楼梦》里几乎从不写黛玉的穿着和长相,这是因为宝玉只在乎黛玉的内心,穿着长相统统不重要,既然不重要,不如不写。这是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独到的见解啊。可研究红楼,不过是她的爱好罢了,而她却将读书这么一个简单的爱好,做到了无以争议的精致。她写过很多书,这其中我最喜欢《倾城之恋》。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说的是一对平凡的男女是怎么在一起的。
他们的故事不倾城,也不倾国,只温暖着他们彼此。可当我看到后来,他们在战火中互相依靠的时候,我有点儿明白了,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倾城之恋。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一对平凡的恋人,他们在战火中将原先对彼此的猜忌和不满都化成了对彼此的依赖。这种平凡的感情,倾倒了我们的内心,也正是这种平凡的温暖,才有了倾国倾城的力量。在故事的最后,白流苏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传奇中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也许到最后的最后,我们才会明白,平凡,亦能演绎成感人至深的经典。其实张爱玲自己也经历过一场堪称传奇的倾城之恋。她喜欢上一个比她年长许多的男子,而后被再三背叛。这似乎是个平凡、有点儿伤感的故事,她却将她的情演绎的轰轰烈烈。
她置世俗于不顾,汉奸胡兰成落魄的时候,背叛她的时候,她仍给他寄去了大笔大笔的钱,任凭丈夫把自己的自尊和骄傲丢到脚底下踩。我宛若看到一个平凡的女子,飞蛾扑火般勇敢追逐着自己的爱。她的感情,在当时虽算不上佳话,却也是众所周知的传奇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都想成为不平凡的人,变得耀眼,变得光芒万丈。可最终能轰轰烈烈的、像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开复那样的,又有几人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那就用心去经营平凡吧,平凡也许就会变成不平凡。想像一下,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口,我们刚刚绽放的生命青涩的就像一个小气泡。
为什么非要刻意的与众不同呢?像张爱玲一样,将平凡演绎到精致,不也很好吗?像她说的,把心放的很低很低,低进尘土里,但内心却是欢喜的,从中尘埃里,开出了花儿来。我爱张爱玲,一个平凡到精致的女人。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8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前上海的故事,说一支一个女人和她的书的故事,这一炉香完了,她的故事也就罢了。
张爱玲,一个清高、自傲的旧上海女人,一个用文字写人生的知性女人,一个一辈子在爱中纠结徘徊的女人。有人说鲁迅是伟大的,而张爱玲只是著名的。的确,于鲁迅,张爱玲始终是委婉的,一个女人,要她怎样做到犀利?可谁说委婉便不伟大了呢?张爱玲的作品又何尝不是那个社会的镜子呢?
《金锁记》中姜公馆中的七巧,一个外表强悍却内心卑微的女人,被无情的世俗折磨得扭曲了自己的灵魂。的确,那个社会里,卑微永远是卑微,即使有朝卑微变得强大,也会被世俗如刀的眼光一刀刀削得只剩骨架。卑微七巧就是那样一个可悲的角色,最后被鸦片、世俗、利益、偏见变得尖酸刻薄,完全失去了自我,不仅是她,她的儿子,女儿不也都是重蹈了她的覆辙吗?这就是那个社会,那个吃人的社会。这就张爱玲的笔锋,用极其悲情的笔触写尽无尽的社会现实。
还有《沉香屑》中,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旧上香港,在那个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中,一个清纯的女学生葛薇龙是怎样一步一步远离了自己原本高洁的灵魂,是怎样在一炉香中用怎样单调的笔触写尽自己的青春,最后连她自己都嘲笑自己是自甘堕落。这一切是谁的错?是张爱玲太无情才写出了葛薇龙的沉迷吗?作家的无情又怎及社会的无情呢?与其说张爱玲无情,不如说她无奈,她无奈社会太过无情,她无奈自己不能自欺而去还葛薇龙一个完美的青春,当时的社会塑造了千千万万的葛薇龙,而张爱玲只不过是用她的笔写了社会而已。这样的张爱玲,她不伟大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张爱玲,这样的一个才女,注定她的人生是不平凡的,注定她对爱有同别人不一样的领悟。
胡兰成,这个她生命中的过客,不是过客,而是曾经的停泊者。在她23岁的时候,38岁的他款款而来,她和他,交流文字,互诉衷情,最后共结连理。怎样幸福的过程啊!对于他的离开,她选择卑微地承受,她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我想张爱玲是智慧的,她在爱情面前输了,可她却赢得大度。她在胡兰成面前选择卑微,选择很低很低地生长,一直低到尘埃里去,最后开出一朵花来,但她的心里是欢喜。同样是才女的林黛玉却选择了计较,选择流尽最后一滴泪去捍卫内心的爱。
对于胡兰成的归来,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便成所有的开始与结局。“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半生缘》中相离15年的恋人顾曼桢对沈世钧说的最动人、最朴素也是最凄艳的一句话。滔滔不尽的似水光阴洗去了太多东西,故事中的顾曼桢与沈世钧如此,现实中的胡兰成与张爱玲也是如此,缘分只限半生,够了,半生足以让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尘埃落定。
张爱玲的傲不仅体现在她的外表气质上,更体现在她的人生的最后一颗念珠上。她死了,在美国的一个冰冷的汽车旅馆,往桌上放好自己的身份证明,裹好毛毯,躺在冰冷的地上,静静地,等待死亡。她是那么的傲。不愿麻烦任何人。
好了,沉香屑燃尽了,一支故事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可张爱玲的人生却有道不尽的传奇与曲折,不道也罢!收好香炉,享受余香吧!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9《金锁记》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的。小说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
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作为正常的女人却因为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这种违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女人大多是无法反抗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儒家思想在历代文人思想中打下的那个烙印,在中国文学中,血缘亲情成为了一种歌颂不尽的咏叹调,父慈母爱,手足情深也成了文字中长盛不衰的主题。很少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然而,文学长期以来所建构的美好亲情却在张爱玲荒凉的笔下轰然倒塌。亲子关系被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的关系,仍然逃脱不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虚伪、冷酷———这是张爱玲对人性的近乎苛刻的独特理解。
《金锁记》中,正值青春年华的曹七巧被一心只想“钱”的哥哥卖给官宦家的残废公子,曹七巧嫁入姜家后,没落的姜家已失去政权带给他们的荣耀,惟一能记载他们辉煌的只剩下钱,七巧在姜家独打天下,深深体会到金钱的至关重要,出身低微的自卑与“正室奶奶”的虚名又从两个方面刺激了她的金钱欲,于是她的人格开始扭曲。曹七巧一辈子想的是钱,念的是钱,为了钱,她忍受了在姜家的种种磨难。当一切幻想都只能仅仅集中到“金钱”上时,金钱欲就成为吞食自己的可怕力量。她用一世的牺牲换来了一笔金钱,她要完全占有它们,容不得别人的窥视,包括自己的子女。为此,她从中作梗,毁掉了儿子和女儿的婚姻,也毁掉了她们的幸福。在这篇荒凉的小说世界里,张爱玲向我们展示了令人心颤的金钱利剑斩断血缘亲情的魔力。我们已经习惯于理解亲情中不掺杂任何成分的纯洁性,习惯于理解父母与子女间崇高的牺牲精神,从未想过这一观念的认定是来自于普遍的现实还是来自于人们追求的理想,或者它只存在于现实中的一部分人之中,进而成为人们共同的理想。也许这是因为时代造就人吧,张爱玲和她笔下的人物都处于一个不平静的时代与生活之中,旧时代在崩溃,旧家庭在瓦解,平静而安定的生活已经被打破,经济处于困顿中,至少没有了先前的肆意,于是血缘亲情才丧失了它应有的纯洁性。张爱玲的小说给我们很多人生意义上的深层次思考。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张爱玲语)。在张爱玲看来,什么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写道:“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份’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这便是她对于“人生味”的解释吧,就是人生的本来状态,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张爱玲语,出自《自已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比如对七巧拒绝姜季泽求爱时描写,就是真伪并存,虚实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鲜活。
小说的语言简练、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对话上颇有《红楼梦》的风格。注重制造典型场景和人物心理刻画,借鉴了电影的一些表现手法。小说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在某些地方主观性太强,比如对曹七巧主观上为什么那么看重钱,交待得不够,令读者推断起来就有些牵强。在刻画人物时也有这种缺憾,做不到象《红楼梦》那样不露痕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这也许是现代小说的特点,但仍然给人有些突兀的感觉。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0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今年四月在内地隆重登场了,在这久不见天才的文坛里倒称得上是盛事一件。十二岁时就开始读她的书,她最后一部作品,我自然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欣欣然在网上定了她的书,很喜庆的封皮,看了让人眼前一亮。
书是周一送到的,这两天赶着做实验,但还是忙里偷闲抓紧时间看完了。我看书的速度一向奇快,而且只要捧着书不看完绝对不愿撒手。书是终于看完了,但很是惆怅,说不出的滋味,从心底里怜惜这个女子。书是她一贯的嘲讽口吻,像个冷漠的人,站在云端看俗世,看人情世故,看骨肉亲情,看所谓万转千回后的爱情,一切都完全幻灭了,还试图抓住一点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幻灭了其实就是幻灭了,爱玲心里清楚的很,我透过书本看到她嘴角的一丝冷笑。
书名叫做《小团圆》,其实只是一个空心的圆圈,空荡荡地圈住逝去的时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你找不到起点自然也找不到终点。所谓小团圆,是爱玲回首往事三十岁前的盘点,是一场接一场考试之间的噩梦,是从睡梦里醒来的她絮絮叨叨讲给自己的一个故事,本不想给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看,但踌躇很久却也终不忍心销毁,把两难的选择留给后人,她躲在云端吃吃的笑。你们不是总盼着万事都有个大团圆嘛,我偏偏叫它《小团圆》;你以为小团圆就真的是团圆嘛,那只是个镂空的圆圈,什么都没有剩下。
倒只剩下一些居心叵测的闲人在圆圈外晃悠,试图看看才女笔下的花好月圆,郎情妾意,然后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说一说“汉奸之妻,人人可戏”的花边新闻。爱玲,我扭转身为你掬一把热泪,你又是何苦来着,就算是一个人的孤寂,也该咬咬牙挺着,你的笔下自有烟霞,沉香屑里第一炉香的余香还烟雾缭绕,倾城之恋里流苏那低头一笑还没来得及抬起,金锁记里七巧还在凝望三十年前的那轮月亮,你又何苦写这劳什子的小团圆,白白让别人看了笑话。
文风明显是淡了,不再有以前的精雕细琢,心里嫌脂粉污了颜面,这一次,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一出场就是浩浩荡荡一大批人名,她是存心要让那些看笑话的人看不下去,她冷冷的笑,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头高高地昂着,她一贯的姿势。等着那些看笑话的人走开了,三十年前她的故事仍然在继续。洋派的母亲很漂亮,但却吝于伸出手拉着女儿一起过街,偶尔手指的触碰,母亲就皱起了眉头;父亲是典型的晚清遗少,空有名家的家世,却空荡荡的像个稻草人,怒视着小小的孩子在他面前重复背一篇又一篇的古文,听到后娘的诬告,一脚一脚踢在那个倔强女孩的身上;违心的说更喜欢那个给她做衣服的烟花女子,因为二婶给她做的衣服是用旧衣服改的,小小的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屈辱…
终于长大了,告别了悲惨的童年,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换钱了,和三姑二婶在财务上要分得清清楚楚,欠下的债是她心头的一道疤,寄人篱下的感觉,从来就没有离开这个敏感的女子,她活得很累,但生活就是这样,她无法选择。二十二岁,花一般的年纪,她可以自己选择了,是一个为日伪卖命的文人,她明明知道结局,却还是奋不顾身去爱了,把高傲的头颅低地很低,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她心是欣喜的,以为是碰到命里注定的知己,以为那个老男人的步伐会因为她而驻足。
谁知道不过是昙花一现,年轻的后面永远都有更年轻的,她以为自己二十二岁是风华正茂,足以取代他家里那两个年老的妻,谁知道武汉还有十六七岁的小周,小周之后自然还有那个千里护京的范美秀。滥清的男人什么时候少过,爱玲自然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却也终是厌了,扭过头去,不愿看那个和半只苍蝇一样让人恶心的男人。以后又碰到那个导演,终究还是一场云烟。
原以为是金光闪闪的金子,切开来看,却是一块稀土金属,在时光的氧气里一层层氧化,一层层剥落,多年后回首再看,原不过是一堆让人避之不及的灰尘粉末,风一吹就淡了,散了,远远望去,一个空空的圆圈。而关于联考的噩梦,依然一个接着一个。
《小团圆》,不过是爱玲自己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而已。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1张爱玲的文字一向是犀利的,富有穿透力,有杀人不眨眼之嫌。可悲的人总会写出可悲的文,不但因为张爱玲命途多舛,还因为那个年代的社会有太多可以被揭露的地方,和平的面具下有着泛滥的腐败气息。
曹七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她出生在一个以卖油为生的家庭,父母为了金钱,把她嫁到了世族姜家。与其说嫁,还不如说签了卖身契,七巧做了姜家的二少奶奶,丈夫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身,死尸一般成天病在床上。她因为出身低贱而不受姜家待见,被众人孤立的她如同一只无脚蟹。
七巧想必是怀念过去的。少年时,她坐在油店里当临时掌柜,普通客人称一斤半,熟人称一斤四两;还能在自家小院里,兴致勃勃地为兰花松土;穿着水蓝的刺绣旗袍上集市买菜,卖肉的同伴偶尔唤她一声巧姐儿,她便佯怒着,将钩上鲜肥的肉拍到同伴脸上……
那青襟青袖的年代,再也回不去了啊。
她在姜家,遇见了三少爷季泽。剧情的发展可想而知,但七巧明白,要在姜家立足,她要有足够的黄金,儿女情长根本不足为道,黄金与白银如同磁铁一般,牢牢将她粘住。
丈夫和老太太死后,姜家分家,七巧带着女儿长安和儿子长白住在一座大院中,季泽来看望她,跟她叙旧,谈着谈着就说到了姜家房田的租卖。听到这些,七巧怒火瞬间沸腾——她觉得姜季泽不过是在利用她,为了黄金。曾经纯真的感情在七巧心里变了质,在她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她逼得儿媳芝寿抑郁而死,又亲手掐断了长安与童世舫的姻缘。她见不得别人幸福,不过是因为,她自己的一生不幸极了而已。
还是容若说得好。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七巧的不幸成就了七巧,姜家的势利、污浊,不过是为了后来的恶毒埋了伏笔。她对金钱的渴望,是因为她迫切地需要一副架子撑起这一袭华服。七巧对季泽的爱是需要捧在手心里看的,因为它太脆弱、太难得;七巧对生命的恨是需要刻在墓碑上望的,因为它太毒、太刻骨。
人生无常。曹七巧孤独而荒诞的一生,让她分不清是非真假,被世俗套上了黄金的锁。她知道她的娘家狠毒了她,她的婆家狠毒了她,她的儿女狠毒了她。她杀了好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天命。恨,成了七巧一生难以褪去的烙印。是命运之神握着滚烫的木炭,烙在她的灵魂上的。
当初,童世舫初见七巧时,印象是这样的——一个矮而瘦的小老太婆,鹰一般犀利的目光,尖削的下巴,穿着素黑的旗袍盘扣长裙,由两个高大的侍女扶着,夕阳中背光看着他(童世舫),更令人惊骇的是后面的文字:无缘无故地,他觉得这是个疯子。
在姜家的漫漫四十载岁月,从豆蔻梢头到年近花甲,世态的炎凉把七巧逼到了如今这副摸样,向人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再美好、再令人沉醉的,都是过去的。难道执念够深了,就可以回到从前,重新看看那丰肥的、红色的笑?过去了的不可能追得回来,生活是未来式,前面一定还有更好的。
芝寿抑郁而死了,绢姑娘生吞鸦片死了,凤萧自缢了……她们,他们,都是被七巧逼死了的人。七巧最后逼死的人,是自己。她脖子上的那把黄金的枷,被岁月越勒越紧,终至万劫不复。
七巧的一生结束了,但结束就是开始,坚强地继续,才是最重要的。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还是容若说得好。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2在那霪雨霏霏的季节,蔓陀铃谢了,郁金香谢了,你也与她们一同谢了。
你裹着一条被单,孤零零的一个人,长眠在那个小屋里,连同着遗憾与伤痛一起逝去。虽然你静静地闭着眼,可我还是感到了你的悲哀和孤单,你那憔悴的容颜告诉我:你是多么地痛苦和忧伤!
你选择了离乡背井,你忍受着被埋没的痛苦,外来的压力无情地推残着你的精神。你本能地拿起那妙笔,勾勒出多少悲苦愁伤的画面,牵出了多少读者的心魂,不为名利,只为那未倾诉的愁苦,这我知道,或许只有我知道。
但我不能自私地认为你就是我心中的张爱玲,同样,数万书迷是那样地痴迷你的作品,你曾风靡一时,可是你没有保持久盛不衰,或许这是你的遗憾吧,同样,也是我的遗憾,你在无情的生活重压下显得那样的脆弱和憔悴,你逝去了,和蔓陀铃一起谢了,也和郁金花一并谢了。
当我第一次听见你的名字时,是那样的渴望知道你,当我第一次阅览你的书时,又是那样如饥似渴的阅读,对你的理解,或许不够深,对你的一切或许知道的不够多,可能你的愁苦比我想象得多得多,但我依旧能从你的书中读出伤感,证明我与你的心是相通的,我这样是高攀了些,可是,事实一定是这样的。
你是注定的悲剧,我可能是你的继承人罢,有人说:我的一生是悲哀的,就像你一样,蒙住了一层灰色,但我是无法与你相比的。
我不知道你选择胡兰成是否幸福,或许你只是追求一时的快乐,他给你带来了快乐吗?你又选择了赖雅,那个比你大三十岁的男人给你幸福吗?他病了,成了累赘,你可以放弃,没想到的是你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放下自己的爱好——写作,将自己的精力全花费在他身上,看病、吃药都是你帮着,但天嫉妒你,让他离开了你。从此你变了,变得憔悴了,变得潦倒了,在那个小屋里,你逝去了,你,遗憾吗?
看到你的那画像,眉间微皱,双眼露出淡淡的忧郁,看那朱红色的旗袍,腥红的嘴唇如舐血一般,冰冷的模样使人怜,为何在冬天逝去呢?
我欣赏你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你不需要修饰,依然绽着光泽,尽管你在文坛上没有“久盛不衰”,但最起码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久盛不衰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在诸多作家中,只有你,最无闻,最平淡,但却开得最灿烂,犹如蔓陀铃一样,也犹如郁金香一样。
当花落的时候,你也落了,犹如轻烟一般,被风吹散,散到远方。远方何处?我心里,所有人的心里。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3她,本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家族煊赫,自幼就显示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天资,并不平坦的童年与少年,甚至香港沦陷的经历,并没有埋没她的才华,而后感情的不得志,幸而晚年得以在美国安享,她的一生,尽可以用她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来形容.对她最初的了解,是那一句"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后读她的文章,总有一种遮掩不住的黯然的感觉,字里行间流动的是如水一般的忧伤,在她的小说里,主角总是女人,偶有描写男人的文章,如《红玫瑰与白玫瑰》 ,却也是为女人作陪衬.总在一遍又一遍的看《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 , , 《留情》《红玫瑰与摆玫瑰》 , ,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一本书翻到旧了,黄了,角都折起来了,仍觉得有个中滋味还想再尝.《沉香屑》里葛薇龙的一生算是被困在这香港的交际圈里了,原来她只是一个上海来的躲避战事的女学生,直到故事的最后她还是刚结婚的花一样的年纪,可是这朵花到底还能开多久呢.在我看来,凭她的本事,是无论如何也看不住她那个只知道花天酒地的丈夫,我无法想象当她已成明日黄花,青春不在,终被抛弃时会作何感想.假如她没有来香港,没有去找她姑妈,那么也许她就会嫁一个门当户对的青年,虽然没有了那一段奢靡的记忆,但可能她日后的生活会好些.《倾城之恋》算是我最爱的一篇文章吧,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有心计,可能白流苏是完全胜利的吧,她与范柳原的爱也许不能称之为爱,只是在战争来临时的一种互相依靠, "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4加拿大回来的女朋友问:“你们都说张爱玲的书好看,嗳,好看在哪里?”我们聚餐一共七八人里有两人喜爱张爱玲。我说:“她的文字里有我所了解的上海,让我经常不自禁的笑起来,什么手搭凉棚,就是手搁在眉上……”“那现在要了解上海太容易了,msn什么都知道,用不着看书啊也知道……”哑然。
不想一下子就看完,知道以后没有爱玲的文字可看了,所以看的特慢,磨磨蹭蹭地结果还是看完了,对于像谜一样张爱玲,就像一下子看到自己喜爱的人在自己面前与他人性交一样,有种透彻感。
有她全套的书,其他的都是皇冠的繁体字,只有《小团圆》是简体字,但也不错,就是封面不是张爱玲所喜爱的蓝绿,而是回归本色,特有意思。
那些书里的人物大部分都出现了,都是张爱玲身边的人。为了忘记胡兰成拿明星(或是导演)来填空档,还是个不错的美男子,在张爱玲面前怕是没有一个不自卑的,有一种可能男人只把她当生育的女人看,这样的男人肯定是粗人,没思想只在乎感官刺激的男人,相信爱玲是不会让这样的男人接近的。美男后来跟一小明星结婚,既然是小明星不但名气小,相信年龄也小。
胡兰成居然把她的子宫颈撞断,这事让人看了很震惊,一个年长十五六岁的男人,又有那么多女人的男人,在性经验上那么差劲,是个光说练不好的男人。
紧紧是我的女朋友,一次朋友们喝酒,聊起一俊男,几乎每张脸上充满了爱慕,紧紧得意地笑了:“我一夹他五分钟,真的,骗你们是小狗。”差不都同时尖叫起来。为了她那五分钟,请她去唱歌,一直诱问她是怎样做的,叫她在房里示范,紧紧把我们挑逗的咯咯娇笑,天蒙蒙亮空气中还带着湿气,我跟她坐在她家的楼梯阶梯上,侃侃而谈。难道真有传说中的淑女功。像谜一样解不开。
几年以后的一天,又碰上那俊男,张嘴但出不了口,后来有好友的男友在浴室里问出了秘密,原因很简单,心里也就豁然开朗。
胡兰成为了张爱玲登报离了两个女人。一份报纸上的内容有胡兰成一人完成,只是用不同的笔名,可见是位能言善辩的能人,爱玲说女人的爱情是有阴道开始,会说甜言蜜语的占优势是第一步,到床上毕竟要花财力时间等。他俩有说不完的话,互相欣赏,但是张爱玲在床上满足不了胡兰成,事情往往就是那么简单。
张爱玲记仇,因为弟弟未寄出的一封信,信里说她败坏门风,侮辱了她的人格,弟弟又帮继母说话,所以不原谅他,结果弟弟一辈子未婚,留在国内,在上海的浦东郊县当一名教师,开过眼的贵族一般的女人是不入眼的。
母亲赌钱输掉了爱玲的奖学金,没有一句解释,这是普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生你出来你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母女俩为了男人而争,看了有点触目惊心。
文明的背后是原始,张爱玲看穿了领悟了活着的痛苦,回忆甜蜜的爱情时,加了一道开胃菜,来了一段堕胎的心路历程,一个已成型的男孩在抽水马桶里迅速漩去。我捂着肚子有点不忍。人跟一切地球上的生物一样,是为了传下去生命是需要延绵不断的,人并不是比别的物种更加高贵或了不起,打开老鼠和人的胸腔五脏六腑的排列是一样的,只是形状大小,人比其他动物多了一成思想而已,只能算是高等动物,所以生育是人的天职。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5张爱玲,一个多情的女子,用每一篇文章都能展现出她那唯美的文笔,细腻的感情旋律,总会让人不自禁的跟随着她思路掀起自身的情感波浪。而正是为此我才深深的被她的文风所折服。
第一次看到的张爱玲的书就是《半生缘》,以前偶尔听到过同学讲讲里面的情节而已,可能是因为从未拜读吧,所以感觉对自己没有丝毫吸引力。一日舍友外出回来买了一本《半生缘》,百般无聊之际就拿来看看了,不到数页我就几乎“无法自拔”了,是的,就在此刻我喜欢上了这本书,我也对曾经并不熟悉的张爱玲顿生好感。
张爱玲以自己的生活及情感经历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顾曼桢”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对“沈世钧”也是费了不少笔墨,可见他们俩就是该书的主要人物。
顾曼帧是个感性而又多情的女子,在面对自己的情感抉择时她有时会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也许张豫瑾可以给她幸福,可她主动放弃了;也许沈世钧可以给她幸福,但她错过了本可以抓住的机会。当面对自己姐姐设陷玷污自己时,她显示出来了自己的度量,她要顾全大局,因为曾经为了她及整个家庭姐姐牺牲过自己的幸福和青春,因而在内心就认为自己对姐姐愧疚,没有责怪的理由,所以即使知道了所有真相,她依然选择原谅姐姐。我们会认为她太过于倔强与宽容,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幸福,其实这样的看法只能说明我们对她认识不够,还没有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所以看不到那颗受伤并且流血的心。
若要了解《半生缘》,就要体会文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其实,你会发现正是他们各异的性格特点才使文章更加吸引人,因为这样的文章可以使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角色,甚至是与自己的相似点。
我感觉在这书中张爱玲融入了自己的感伤,也展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在顾曼帧与沈世钧,李叔惠与石翠芝及交错复杂的顾曼璐,张豫瑾,祝鸿才他们的交往及感情发展来看,她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们进行勾画,所具有现实意义也让人体味到了世态炎凉。这与张爱玲当时所处的社会有着诸多的契合点。
著名学者,哥伦比亚教授夏志清曾这样评价张爱玲: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观察和透彻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此言实不为过,《半生缘》是一本通俗小说,但是张爱玲把它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度。这些特点实在足以另一般作家汗颜。
品情感甜蜜酸涩,察世间欢聚悲离。《半生缘》用了寥寥篇幅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和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读过她的书之后你也许会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深入到这个传奇女子内心的最深处?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五篇的感悟 读张爱玲传记有感篇四
读张爱玲有感
说到喜欢的作者,我的心里不禁划过她的名字——张爱玲。而我认为在读她的作品之前更应该读读她的人。
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我在读过她的小说《倾城之恋》后,便成为了 “张迷”之一。在张爱玲的一系列小说中,刻画出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张爱玲的作品使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总之,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其小说也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我尤其喜欢她的一句话“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虽然透着几分嘲讽,但却真实地解读了为人处世。往积极的方面想,则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好。
让我们记住她——张爱玲,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吧!让你的心里留下对她作品的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