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化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篇一
生本理念指的是一种真正的把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生本理念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小学语文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基础学科,具有自身鲜明的学科特色,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的有效开展必须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生本理念与小学语文阅读的开展有着天然的契合,是值得我们探索与开发的一个方向。
1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既是生本理念的本质特征也是小学语文阅读顺利开展的保证。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它具有自身的意识,特别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是我们系统的接受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阅读是小学语文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旨在深入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真正的将阅读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指定阅读篇目《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时,教师就要充分秉承这一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新性思维。当然,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掌握的专业阅读知识还有所欠缺,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主人公总是要去航海?”“鲁滨逊在荒岛醒来后第一件找到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从鲁滨逊的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等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重点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最后通过阅读要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枯燥的阅读看成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求知探索的过程,跟随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开展一段奇妙的旅程,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除了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外,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阅读文本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这也就启示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的运用方法将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形成良性的互动,创设情境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学习新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这些心理,根据不同的阅读主题要求目的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阅读情境,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指定阅读篇目《我要做个好孩子》这部作品的教学过程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金玲”同学为了成为大家心目中期待的“好孩子”,如何刻苦努力并且为了内心的美好、善良、纯真与老师和父母进行“斗争”的故事,这当中涉及到了不同代际之间的家长与孩子思想的碰撞,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形之中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科学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角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还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还要给予学生专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保证学生阅读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尊重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营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针对同一篇阅读作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过早的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在同龄人的智慧碰撞中摩擦出火花,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魅力所在。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指定阅读篇目《木偶奇遇记》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针对作品本身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讲述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其他同学或者是老师来回答。教师最后要将作品的深层意蕴也就是对善良、美好、诚信的歌颂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意,真正的将作品看透,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
4总结
小学阶段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育的规律,生本理念是一种与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全然不同的思想,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必定会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全新方向,是值得我们努力尝试与探索的。
化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篇二
基于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受应试思想观念的禁锢,当前很多高中化学教师沿用了传统以自身为主体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本应体现的学习主体性被边缘化,而且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化学教学效率也不高。鉴于此,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教学课堂进行重新审视,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出高效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 以生为本 探究式 分层式 实践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5-01
以生本理念为指导进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即让学生以主体者身份参与化学课程学习,让学生化学素养得以充分的发展[1]。那么,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积极践行生本理念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基于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番个人意见的描述。
一、采取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生本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一种教学理念。然而,传统高中化学课堂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与此种教学理念相违背的,我们应及时转变这种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2]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时,在引出本节课课题之后,我让学生作如下实验活动:用砂条打磨铝条表面,观察铝条表面颜色的变化;把一根铝条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之后,对铝条表面颜色的变化进行观察。做完试验之后,让学生思考:铝条在打磨前后、放置前后颜色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打磨之后,铝条因为接触到了何种物质而发生了反应?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和回答,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做实验并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回答,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因为让学生思考、探究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十分贴近,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下,有利于学生对于本节化学知识内容也有更为透彻的理解。
二、采取分层式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但是,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对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采取的是无视的态度,即对待所有学生采用的是一锅煮的教学方式,这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产生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能实现全体学生化学能力的共同发展与提高。鉴于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应该采取分层式教学法,即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如此,能够使化学知识内容的学习符合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促使全班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这部分内容时,根据班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在学习目标上我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学习能力较差的c层次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方式以及反应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有初步理解;学习能力一般的b层次学生,除了达到c层目标,还要对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学习能力较高的a层次学生,除了达到b层目标,还要亲自经历探究实验过程,完成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
这样,通过采取分层式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每一位学生对化学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是对生本理念的良好体现,同时,能使全体学生获得化学学习能力和化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采取实践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需要学生对课程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然而,长期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机械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早已让学生对化学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学生学到的都是书本上表面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技能,鉴于此,我们就可采取实践性教学方式,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进而促使学生日后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参与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使以生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比如,在学习《垃圾资源化》这节内容时,我们就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周围观察白色污染的现象,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垃圾处理厂,以此来获得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在调查活动中所知晓的相关信息写出一份调查小报告,从而使学生对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以及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这样,通过开展实践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化学活动的丰富多彩,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能够保证以生为本理念在化学课堂中得到更好地贯彻和实施。
总之,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并采取各种切之可行的方法来使这一理念得到良好体现,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此促使高中化学可叹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霞.《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福建师范大学2001-08-29
[2]张瑞娜《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河南师范大学2013-04-01
化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篇三
业务学习2017.3.22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相对应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的价值观,从学生这一生命实体的基本意义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
一、课堂内容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育从学生这一实体出发,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义所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问题。对小学老师而言,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学习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
2.课堂内容贴近生活。尽量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对于复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在教材以外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测验资料,组织进行专题教学。
二、课堂内容要有针对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教学理念运用于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环节的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包括以下风个方面:
1.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维方式,领悟学习方法,最终掌握“学法”,具有自学、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充分体现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2.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教师先在课堂上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手脑进行学习探索和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凸显的学习兴趣点、兴奋点进行有效引导。
3.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启发学生回家应用到生活中,并且第二天回学校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
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协商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三、课堂评价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导性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教学环节。在课堂评价中引入学生主导元素,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检验、提高的良性循环状态。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调整评价顺序,先安排同学互相评价,再安排学生自我评价,把教师评价作为一个总结放在最后进行。在学生做出课堂表现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家觉得某某同学哪些地方做得最好,最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为他的优点给他热烈的掌声好吗?”“和某某同学相比,大家觉得自己哪方面还可以提高?应该怎么样改进呢?为了自己的进步,给自己一个掌声,好不好?”通过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性。总而言之,只要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环节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堂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就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生本教育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目标。
化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篇四
生 本 理 念 下 的 课 堂 组 织
店子镇中心小学 王太平
所有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老师们都清楚一件事: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堂组织就是其中之一。在生本课堂上,有的学生经常说话或插话;在自习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窃窃私语或自由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会争论不休„„学生为什么这么吵闹?当学生吵闹时老师应该如何处理?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应如何组织?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对生本教育课堂认识上存在的几个误区。
1.有的教师认为实施生本课堂不需要管理。
哈哈大笑、不按次序发言、递小纸条、做白日梦、不按指示行事、精神不集中地乱写乱画、轻敲桌子等,这些是小学生正常的行为。但是,如果放任自流,不进行约束,他们能破坏课的正常进行,妨碍他人专心致志地学习。
因此,教育要循循善诱,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要明之以方,约之以规。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节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授课、学生发言时整个班级非常安静,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地学习、思考,注意倾听同学的观点;有疑问时要举手讨论,充分表现出对自我行为的负责态度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简单说教和灌输能起到作用的,而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去参与、去感受,把良好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特别是我们在新接一个班的时候,不要急于教授知识,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润物细无声,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好会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许多老师都认为小组活动最难管理,一旦放手就很难再收回来,或者认为小组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但没什么实效性。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刚开始不要期望有什么收获,要慢慢教,教他们怎样分工、合作,怎样讨论、记录,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等等。
教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最好是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概念的总结,往往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来的,一个人观察面比较窄,你一言,我一语,就完整了。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就要保证每个人都参与,要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在活动前要明确活动内容、时间、规则,特别是一定要讲清规则。这样形成习惯,下一次活动时同学们才会重视。这些细节问题都要在教学中慢慢去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磨合,老师和学生都彼此了解,那么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都能领会,这样你上课就会轻松很多。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形成一定的规则,达成默契,才能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
2.有的教师认为实施生本课堂不需要进行反思。
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三十年书,仍然教不好?这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很多遍。为什么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就教得很好?因为当他用第一种方法效果不好时,他不埋怨学
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甚至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他相信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这说明批判性反思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而不仅仅是依赖过去的经验,他知道每一次面对的都是新的学生,这些学生会带来新的挑战。
敢于经常反思的教师,正像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新生的活力。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教师的权威,打破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通过自由民主的教学对话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他要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教师进行生本教育实验是否取得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3.有的教师认为生本课堂不需要老师讲课。
很多教师在听完别人成功的生本课堂后,就把整节课设计成学生讲,教师本人要不一言不发,要不只说开头两句话,久而久之就造成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混乱。其实,教师不是不可以讲,而是当学生需要你讲的时候再讲。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每当遇见一题多解的时候,笔者总要多想想,尽可能把所有答案都罗列出来,“博其学,才能见其远”。这样不管孩子选择怎样的方法,笔者都能抓住要点进行点评,这样,课堂才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想法去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听懂。
二、如何营造充满生机又井然有序、合作互动又民主和谐的课堂。
1.问题导学。
生本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是让学生马上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不是追求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追求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实践(实验)引路。
实践(实验)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实验)中得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应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践,结果造成高分低能、厌学等不良现象。
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这种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尚未与情感认识相结合的不完全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
化为理解和能够运用的东西,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实验)活动。
3.对话互动。
长期以来,人们未从对话的高度来认识和指导学生学习,这导致学生学习中对话意识的淡化。以前机械的问与答只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对话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协调性和生成性。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
4.和谐管理。
生本教育的课堂,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而是保持稍稍的喧闹。这是因为改变了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生本教育的课堂,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生本理念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追求的是学生的“动”,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
如 何 培 养 小 学 生 的 数 学 兴 趣
店子镇中心小学 吴公义 杨基山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是教育者的重大任务。教育人士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了铺垫。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指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启发他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如对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可用“好棒”、“真聪明”等激励性评语;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加油啊”等鼓励性评语,对后进生可用“这点难不住了”、“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就不难了。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学起于思,思始于疑。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许多研究表明,在杰出人物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兴趣、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能否把学生的兴趣保持在教学自始自终,一法不行,必须得采取多种方法施教。以趣激思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进行的另一种培养方法。如讲解,a比b多百分之几?a比b少百分之几?我让学生总结了(大-小)÷单位“1”。在讲解若4a=3b,那么5a:6b=?
b:a=?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特知法)让4a=3b=1,从而把a、b表示出来,在求解。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习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 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甲数给乙数多少两数相等”,“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我们复习时还采用给名称要学生编题的练习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我认为在释疑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才能在最大的空间内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里激起学生的学习性趣。
三、在数学教学中引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怜悯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若让学生干巴巴地坐着听课,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学习。如:我在教“鸡兔同笼”时,我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方程等方法,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在运用假设法时是我让学生扮演鸡和学兔,在兔班长一声令下,全体立正,这时候所有的兔子都抬起两条前腿,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时笼子里的鸡和兔立在地上的都是几条腿?一只兔子少了几条腿?……(咯咯…咯咯…)在兔子学鸡的过程中,鸡王很不服气,于是鸡王就号召所有的鸡模仿兔子走路,可是他们只有两条腿,哪位同学知道鸡怎样学兔子走路呢?生:鸡把两只翅膀支下来扑在地上当腿。一只鸡多了了几条腿?……
四、教学生活化提升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知识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什么问题等,使知识的学习密切地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
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在我教授小学六年级利息与利率时,我如下设计: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学生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细心
挖掘教材中一切与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充分发掘数学中的生活内涵,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一则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二则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小学生也是不大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但是以下几种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意识地给教学注入一些兴奋剂,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化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篇五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教师将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巧设情境,重视探究性教学。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对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究能力。本文分析了高中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以苏教版为例阐述了设计的基本策略和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和教学程序的设置等做出科学的规划。它要求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选择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它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长期以来,化学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来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知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汇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注重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手段,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评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技能。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那么,教学设计应如何体现课标理念,又遵循怎样的基本理念?
一、课堂有效教学理念的引入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教学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一)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所以,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二)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四)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教学策略的采取,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依据
(一)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提出,化学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是课改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法、内容的设计。
三、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做出规定,未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往往导致学生只是拥有大量的事实知识,能应付考试却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科学知识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有意义的内容,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加以保存。
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要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化学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节课,可从三个环节来设计:首先,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导入新课,居里夫妇为证实镭的存在,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操作达45个月,终于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的废渣里,提炼出了0.1g纯氯化镭的白色晶体,并确定了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后来又首次获得金属镭,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现代医药“抗癌明星”紫杉醇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生活中自来水净化过程等事例沟通了书本和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应用对比归纳、巩固提高的方法,复习初中有关过滤、蒸发、结晶等物质分离的操作来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再次,通过问题带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选取趣味性强、容易操作的层析实验和现象变化明显且极具思考性的萃取实验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这一设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发扬了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提倡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和本位,重视的是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地设计问题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指: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明确初中科学与原先自然科学差异非常大,绝不能凭以往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2.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旧经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生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继而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还可以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与延伸,让学生以生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时可以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它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人类的生活着手,从学生进入良好的心境入手,从新老知识的结合点着手,让学生进入一个求知的佳境。其中也创设了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求得知识,悟出方法,获得愉悦,得到感受。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又如《化学1》中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在加入铜片前“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co2保护no不被氧化)。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如“物质的量”这节课,以提出的“18毫升水的质量是多少?”、“18毫升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为问题情境,为整堂课的主线,带入学生进入一个既有问题困惑,又有成功快乐的美好学习情境。3.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教学过程从问题开始并以问题终结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权威下的课堂生活,师道尊严,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教师问,学生答” 是课堂提问的同一模式。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导致其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教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进教室,没问题走出教室。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知识的价值就在于问题的存在。
新课程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例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c(h+)?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1)质疑:na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2)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3)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4)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 4.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对学习内容自学自悟,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有关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的做法是:1)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
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2)创设探究情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认知冲突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结合学案,组织学生探究性讨论,经过讨论,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4)质疑释疑,师生共探
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激活了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改进实验教学,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
改变实验的“验证式”为“探究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真研读,大胆、合理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教科书编写时,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启示;同时留给教师有较大空间,使之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苏教版教材采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材的栏目丰富,有“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有“拓展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问题解决”和“整理与归纳”,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众多的“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为教师灵活地选择和开展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真正从实处促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用再像原来那样挖空心思地去设计教学过程,只要用上各种栏目,发挥栏目本身的功能就够了,这也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丰富。新教材栏目的设置让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很自觉、自然的过渡到新的教学方式上,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等。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是熟悉并正确把握新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能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同时也要注意新老教材的知识体系大不相同,彼此不能互相支持;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许多知识点在衔接上有疏漏;内容具有开放性强、系统性弱等特点。要防止“教教材”的倾向。例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节课内容较多,对它的处理就体现了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材注意选取了科研和生产生活中典型事例沟通书本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通过归纳总结复习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层析、萃取,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层析、萃取的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实验操作。
总之,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动脑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了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弥补知识缺陷,产生尽可能多的方法;以问题为线索,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启发,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团队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努力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参考资料: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
3、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2006年6月第1版[1]
4、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5、[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7、《化学教育》2006年第1----6期
8、《化学教学》2006年第1----6期
9、《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