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篇一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宏丰小学
王建军
数学备课大师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
1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
2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篇三
篇一: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复习相关联的量的数学概念。
2、说明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并且规律性更强,引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说说表格中的信息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小组合作:
找一找: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如果有,是哪两种?
想一想:单价发生变化,数量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猜一猜:表中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什么是一定的?
验一验:通过计算,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看看正确吗?
(3)全班交流。
(4)引导观察,说说其中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5)小结:在这里,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运水泥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学生活动:
看一看:谁和谁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3、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附:板书设计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 y = k(一定)
成反比例
每天运的吨数 × 天数 = 总吨数(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篇二:六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1)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篇三: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
难点: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
一、回顾整理,激活旧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并且认识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要看比值是否一定。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初步认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知道是180页。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
请同学们看黑板。
黑板出示:
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的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
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
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 生:能换2张。
师:如果换成1元的呢?
生:能换10张。
师: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师:观察这个数量关系式,谁能说一说什么量是一定的?什么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的?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利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页,把这一概念划下来。齐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篇四
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
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因此 和 的 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 x 或 140:2=x:5 2 5 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和 成 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 x=70×5/4 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c)它们有什么关系?d)这道题的 一定,和 成 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 的 是相等的。(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 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 b.30:150=1200:x c.150x=30×1200 d.150:30=1200:x(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a.60×8=3x b.60:8=3:x c.60×8=(8-3)x d.3:x=8:60(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 b.5:40=x:480 c.40x=5×480 d.40:5=x:480(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 b.24:5=6:x c.(24+6)x=24×5 d.(24+6):x=24:5(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a.3×75%=2x b.75%:3=2:x c.75%x=2×3 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篇五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爱心
用心
专心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2)(1)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爱心
用心
专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