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阅读与写作课堂笔记 阅读进课堂(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与写作课堂笔记 阅读进课堂篇一
人生因“比”而更亮丽
天空的幸福,是它穿着一身的蓝;阳光的幸福,是它拥有如水晶般耀眼的光彩;大地的幸福是它孕育出多彩的生命......而对于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的我而言,幸福就是采集了身边老师、学生的光点,让自己的教学激情长驻。如今在全省掀起“课内比教学”的热潮下,借此东风我以其不变的激情、不停的思索、不惰的思维、不懈的进取,塑造了深受学生喜爱,同事佩服的人名教师形象。
时值十月,我校是沸腾的,是生机勃勃的,是让人快乐兴奋的。在上级领导的精神指导下学校掀起了“比教、比学”的热潮。感谢这次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展示自我,共同交流共同提升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享受了一顿豪华丰盛的视听盛宴。
一、自主学习
及时“充电”
当好领头雁
作为一名镇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我深知自己应有科学前沿的教学理念,带领五十多名教师锐意进取,当好镇小学的龙头。为此,平时就注重学习,让自己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今秋开学的8月23日接到镇中心学校关于“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文件,我一边引领大家学习,一边了解其要求。之后,我立即给自己“充电”,再次潜心研究教学案的设计,突出“探究”二字,说课、评课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如何再多出些“彩”等等。
为了落实其活动宗旨,切实起到均有提高的目的,在校长举行了活动启动仪式的当场,我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把所有教师划分为两个大教研组,分好任务,明确责任。随后学习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各教研组按计划进行召开教学研讨会再次对“备、讲、说、评”基本功交流想法,讨论经验。在次带动下,学校呈现一派学习、交流、请教、互助景象。
二、以身示范
引领“比”超自我“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是我担当镇小教导主任后工作的座右铭。“课内比教学”宣传推动伊始,我就和全体语文老师一道交流经验,解决疑惑,鼓励大家大胆尝试,不要太看重于结果,而在于参与过程的积极性。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我在大家开始比教学前一周先示范执教了五年级第二单元《梅花魂》一课,并当场做以说课演示,让教师人手一份我设计的教学案,共同研究如何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其一节课下来均有收获。最后,在评课上,我以《品味词心、词情、词意》为例,阐明了评课应我校的课改模式为核心,阐述个人的看法。
年轻教师赵爱,满口的河南话音,再加上教学经验不足,每每要踏进课堂,手心就紧张得出汗,尤其是遇到有老师听课,更是紧张得不得了,恨不得从课堂上逃跑。刚从农村调来的何海元老师,年轻有股闯劲,但欠缺扎实的理论指导。年纪稍大的肖天喜老师,思想陈旧,跟不上课改的步伐……我和文、理两大教研组的几位骨干教师以诚待人,倾心倾情,精心指导、耐心督促。如今看着他们能从容自如地站在讲台上,我想这大概是这次“课内比较学”的最大的收获吧!
三、收获反思
让我们“比”的更亮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我们全面参与的过程中,我们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教学案、说课评课比赛,还是课堂教学艺术,均有了质的飞跃。一节节精心的课堂组织、一面面精美的板书设计、一幅幅精美的图画配置加上醉人音乐的渲染,无不让我感叹:做教师真幸福。
反思自己的备课到教学,总结出备课时认真地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精心思考上课流程,力争让流程简洁清晰,课堂内容充实。在充分准备后,我方从容迈进课堂,课堂上,我似乎成了一名统率千军的将军,觉得自己能掌控教材、掌控学生,在讲解与点拨中,游刃有度;又似乎成了学生的一位好朋友,倾心的倾听让我融进了他们的心中,也感受到了思想的悸动、青春的发扬。所以感谢“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又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感谢“课内比教学”活动,让课堂因“比”而更精彩,人生因“比”而更亮丽。
阅读与写作课堂笔记 阅读进课堂篇二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摘要]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通过模仿写法、内容补白、延伸情节、焦点争论等形式让学生练笔,使学生在练笔当中释放心灵、放飞思维、驰骋想象、喷发情感,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真实、扎实;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高效、精彩。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练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态,而大有“绿遍山原白满川”之状。随之,开课的机会多了,听课的机会更多了。一节节家常课、观摩课精彩纷呈、激情洋溢、气氛热烈。乍一看,课堂灵动而美妙,流畅而精彩。静静地思索,我总觉得这看似唯美、精彩的课堂缺失了什么?是的,它缺少了学生静静思考、默默动笔的机会,它缺少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而适当的课堂练笔又恰恰是学习语文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而言,演绎好课堂练笔,更将成为他们生命的呼喊,心灵的歌唱。因此,在课堂中让学生凭借动笔,记录他们智慧的闪电,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神圣职责。因为,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真实、扎实;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高效、精彩。
一.于仿写中释放心灵
唐代史学家刘知认为“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若不仰范前贤,何从贻厥后来!”看来仿效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岑参的名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对“洛阳梨花落如雪”的反用;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机抒略同;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对“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的模仿。名家尚且在模仿中创造,在仿效中超越,更何况小学生。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好多是名家名作,课文结构独特、布局合理、观点新颖、思想深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学生定会情动而辞发。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倾述笔端,自然而然地模仿其写作方法、表现形式,内化文本语言,提升自身素质。
《柳树醒了》是小学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诗歌活泼清新、语句优美、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一读就喜欢上了。我觉得这是一次练笔的绝佳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模仿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能力,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读,去思,去品,去悟。课堂临近尾声,小家伙纷纷扬起小手,高呼着:“老师,春天这么美,我也想赞扬一番!”“老师,这样的诗我也会做!”„„我欣喜地告诉他们:“好啊,那我们都来当当小诗人做回诗吧!”孩子们兴奋极了,奋笔疾书,笔尖流淌着一串串精彩的文字:
春风跟杜鹃花说悄悄话了/说着说着/杜鹃花呀/脸红了春雨喂小茶树喝茶了/喝着喝着/小茶树呀/发芽了春雷给笋芽儿唱歌了/唱着唱着/笋芽儿呀/长高了
风儿给桃树梳头了/梳着梳着/桃树呀/戴上红发夹了雨儿给桃树洗澡了/洗着洗着/桃树呀/穿上绿衣裳了小露珠给桃树喝蜜了/喝着喝着/桃树呀/生出桃宝宝了阳光给桃树照耀了/照着照着/桃子呀/小脸蛋涨红了
春雨给小草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草儿呀/绿了夏雷和知了演唱了/唱着唱着/小知了呀/ 1
乐了秋风跟柿子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柿子呀/红了冬雪给梅花跳舞了/舞着舞着/小梅花呀/笑了
多美的诗啊!我的心被触动了:释放后的心灵是如此活跃,放飞后的生命是如此的快乐。练笔,让学生有感而发成为永恒;练笔,让课堂教学扎实、高效。
二.于补白中驰骋想象
“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文学创作讲究‘空筐’,在流动的情节的描述中,留下若干空隙,让读者去驰骋想象,以自己的意念作创造性地填补发展。”(周一贯语)小学语文课文中时常也有留下心理、语言、场景的空白,这些地方常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这些令人遐想“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主动探究,乘上想象的翅膀,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
在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时,当学生谈到我从“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时,我追问学生:“那你从这个省略中又读懂了什么?”学生沉思片刻后,高举小手,争相发言:“春天中的美好事物还有很多。”“春天真是太美了,说都说不完。”“作者让我们自己去发现美好的春天。”“对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唤起你的记忆,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春天还美在哪里?”顿时教室里响起一阵唰唰的写字声。几分钟以后,一句句美妙的语言乘着想象的翅膀从一张张小嘴里飞扬出来:
“杨柳抽绿;鲜花吐艳;鸟儿歌唱;燕子斜飞;泉水丁冬;溪水奔流„„”
“小燕子在田野上空飞舞着,像是在用舞姿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人们;春雨时而直线划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了如烟、如雾、如丝的倩影;冬青树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更绿、更亮了;竹子骄傲地扭着美好的身躯,唱出了沙沙沙的乐曲。”
“春光照到了树枝上,树枝抽出了嫩芽,仿佛一掐就能滴出水来;春雨轻轻飘落,小草泛青,给大地披上了绿毯;春风吹过,桃花被扬得漫天飞舞,像是下了一场桃花雨。”
“白玉兰像一位位身穿白纱裙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大街两旁;山茶花如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热血少年,活跃在城市的街心公园;杜鹃花似一团团火焰,又仿佛是一片片朝霞,染红远处的山头。”
„„
经过想象的润泽,这一句句话就是一行行诗。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三.于延伸中演绎智慧
鲁迅先生的第三部白话体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有不少篇目的题材都是来自《三海经》或古代文献。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鄂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的续写。由此可见文学创作中的续写在古今大家当中具有之,而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尤其是童话、寓言往往言虽尽而意却未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方向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的情节进行延伸。这样的续写富有创新,大多学生会非常喜欢,因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
燃的火把。”
如《燕子专列》一文,结尾处有一句:“满满一列车叽叽喳喳的燕子,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它们仿佛在向人类致谢。”教学时,笔者通过“亲历体验”的方式,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然后请学生根据结尾续写。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经过片刻的写作,学生的发言声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生1:列车开动了,我们在温暖的车厢里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不是因为我们淘气,而是我们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谢谢!朋友们,是你们在皑皑的白雪中,忍受严寒,寻找微弱的生命;是你们用那一双双温暖的手捧起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是你们不放过一丝的希望,全力地拯救弱小的生命。谢谢,充满爱的人类!再见了,充满爱的城市!等天气稍微转暖我们会回来感谢你们的。再见了,朋友!
生2:天气转暖了,这群燕子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还召来了其它的燕子,使这支队伍更加庞大了。燕子们在人们的屋檐下垒窝安家,与人们朝夕相处、和谐共处。早晨,人们背着锄头,走在田间小路上;燕子盘旋在他们的头顶,为他们歌唱;上工了,人们在翻土,在播种,在锄草,小燕子忙碌地陪着大家捉虫;收工了,人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心地笑了,小燕子也带回了小虫子给自己的孩子们吃。
„„
把这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贴在学习园地上,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杰作时,这又将是一种激励,一种鼓舞,一种前进的动力„„
四.于争论中放飞思维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其中“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是他所描述的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情景之一。马克思也曾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课堂的“争论”是公众参与的信息多向、立体传输方式。它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光,相激而生灵光。”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受约束地去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放飞思维,然后让学生刻录下思考的轨迹,就能记忆深刻,事半功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教学《花潮》时,欣赏完花潮,看花人的不同特点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欣赏老奶奶看花时,突然冒出一句“老奶奶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不遵守社会公德。”“是啊!”“是啊!”有很多人在下面应和着。我就抓住这个课堂的生成点,叫大家拿起笔亮出自己的观点,几分钟后,教室里宛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老奶奶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么美的海棠花谁不爱呢?如果你爱你摘一朵,我爱也摘一朵,再多的花也会被采光的,那还有花潮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见了不动心呢?老奶奶是因为太喜欢了才摘下来的。其情可原。” “老奶奶人虽老了,但是她的心却永远年轻,她想重温年轻时的美好时光,而且老奶奶也不是随随便便乱采的,而是很珍惜地摘下,其行可原。”
“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老奶奶并没有错,错在那花太美了,让人控制不住。”
“花是有生命的,谁都不能剥夺它的生存权利。就让我们笑看花开花落吧!”
这样的精妙的语言,这样深邃的思想,留在美丽的笔记本里,读它也是一种享受。
五.于情景中喷发情感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走进课文所描述的美好的情景中,触摸其物,目睹其形,耳闻其声,学生就能被其中的情景所触动,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随之真切地喷发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稍纵即逝,一旦动笔记下,会烙印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鸟的天堂”,感受大榕树的茂密和旺盛的生命活力,然后,由景入情,激起孩子的情感:“假如你是第一只发现这‘鸟的天堂’的小鸟,你会怎样招呼你的同伴来这里安家?”(其实这项作业就是《作业本》上的“写一段话,说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的另一种提问形式,不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更具有语文味,更能激起孩子的想象,激起孩子的情感。)
其中有个孩子这样写到:朋友们,快过来!快过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发现新大陆了。在一条清澈的小河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棵500多年的大榕树,这棵树远远看去就仿佛是一片森林。这棵“美丽的南国的树”枝叶繁茂,树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在酷热的夏天,树叶会为你遮挡骄阳,给你带来阴凉;在严寒的冬天,树叶会为你阻挡寒流,给你带来温暖。每当夜幕降临,周围异常清静,你会甜甜地进入梦想;每当下起大雨,树冠就像巨伞,笼罩着你们,不让雨水渗入;天空放晴,早晨第一缕阳光就会射向树叶,这时阳光就成了灯光,大树就成了舞台,我们将会在那里快乐地歌唱,欢快地舞蹈„„
就这样,及时练笔,捕捉情感的喷发点,将情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会升华为学生的思想。练笔让阅读课堂出现了一幕幕跃动的画面——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飞扬的语言,喷涌的情感;了然于胸的洞察,灵光闪现的顿悟„„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去研究,去实践,提高练笔的趣味性、有效性、实用性。当然,课堂练笔不能无节制地进行,练笔也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俗话说得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总之,只有恰当的练笔才能让学生在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放飞心灵,才能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参考文献]
《我的语文人生》/张化万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1998.10
《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汪潮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6
阅读与写作课堂笔记 阅读进课堂篇三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例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摘 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 挖掘 创设
‚……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 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 1 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1:《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案例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摆放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装有红墨水并带有玻璃管的烧瓶。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你们猜会怎么样呢? 生:红色液体会上升。生:不对,可能会下降。生:肯定会上升。……
师:好,那我们来试试。(学生动手实验)
生:我发现玻璃管里的红色液体上升了。
生:(有一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这组的红液体从玻璃管里冲出来了,喷得好高哦!
师:这表明你们这组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实验很成功。生:(很疑惑地看着我)好像跟他们的不一样。
听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对劲,课后我仔细地观察了这组的实验装置,又重新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上升地非常快,并很快冒出来了,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发现原来正常的烧瓶内的液体装得满满的,而这个小组烧瓶内的液面离瓶口还有一小截距离,意味着这一小截被空气占据着。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会促进玻璃管中红色液体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分析:如果教师本人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良好的科学素养就能快速判断意外现象,并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烧瓶的液面为什么升得快,下降也快”,通过两组实验的比较,追根究源。既可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又带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石二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做也达成了知识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疑问。
二、创设障碍 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 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上登载过这样一个课例: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都知道白蜡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出示两块白蜡,一大一小,让学生猜测:哪一块会沉下去?这样的问话在暗示学生其中必有一块会沉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误导”下,有的学生说:大的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说:小的会沉下去。然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出意外,也让他们恍然大悟:只要是白蜡,不管多大多小都会浮在水面上,同一种物体的密度是一定的。这位老师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而学生在犯错的同时大彻大悟。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生:我的接头生锈了。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 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 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 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学生制定计划、实验)(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
叶澜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解读中国教育》
4、《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沈大安
阅读与写作课堂笔记 阅读进课堂篇四
如何让课堂更精彩
我们上课通常会依据教案规划,教学教案是一种预设,但人的活动性,还有特别是小学生天生的好动性、以及他们因人而异的个性,加之现在社会影响学生的因素与日俱增,学生想说就说的烂漫活泼,稍有发展教育常识的人都不忍心将其生生掐死磨灭,所以在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发生与教案相悖的实际情况发生,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就是生成。课堂精彩不精彩是对生成的一种结果评价。可能就算你的预设准备得再充分、再精彩,没有预设到课堂实际,没有顾忌学生和内容需要,没有实际的处理课堂突发及一般状况,再好的预设只能变为假想。精彩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必须了解现在一般影响课堂的因素,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精进。
个人风貌。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脑子中天生被灌输着老师是绝对权威的概念,稍微注重师道尊严风貌的教师得到的敬畏和服从必定比随意温和的教师多,但在亲和力上面就会稍逊一筹了。能做到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的老师难,不多,但不是不能。而这种情况在小学阶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小孩子一旦知道你在实际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认定并固定你的个人形象。一旦这个老师身上有什么变化就会引起他的注意,认为你变了,多少就不会再将完整的注意放在你的身上,转而再去寻查其他能吸引他又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受骗了得东西。
教学内容,教学科目上十科,各科内容变化不定,学习要求成度多数不同,不可能每一科每一课都做到精彩纷呈,总有一些知识必须死记硬背,强化练习,这就可以放宽要求面。适时恰当的笑话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但不可时间过长,影响课堂大致方向。笑话故事的应用应该做到适时适当,最好能和内容有关,这样能将知识和娱乐和而为一,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轻松,课堂的主题氛围就会轻松得多,欢笑和知识的结合自然就是精彩课堂的体现之一。幽默起伏的语言和适当配合的肢体动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视神经,稍微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太过啰嗦和繁杂晦涩艰深的语言,太多的口头禅和无关语言,以及不恰当幅度夸张或过于微小的肢体动作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举动,多繁杂的语言动作只会将课堂定位到枯燥无趣,或造作卖秀的个人舞台,谈不上教学效益。
适合教学内容的教材,情景设置,练习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在内容的接收程度上再进一步。并且这也是更加课堂精彩程度的重要媒介,课堂精彩的发源地,如果在在这个上面能够多下功夫,将教学和娱乐,探讨,活动结合,教与学都会轻松很多,效率也会增长许多。但这方面的精彩设计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需要大量的精力设计,大量的时间消耗,对于我的现在的速食课堂来说,很多只是用来做示范课的。
教师的灵动机变,智慧处理。一直以来,我们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课堂事先设计,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当课堂上突起波澜超出了“预设”,我们不是含糊其词就是不予理睬,或者强压政策,严厉打击,将课堂空气至于窒息状态。即便这堂课的内容多少能被吸收部分,但破坏了课堂的轻松,顺其自然的发展状态。如果教师及时有策略的处理这些事情,用教学的智慧转变课堂的一些不定因素,因势利导,说不定又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个人的智慧策略,也是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各有办法。魏书生就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的教育的智慧中列举了许多这种案例处理。我们虽说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鉴。
除了影响教学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增进课堂精彩的可用方法。
学生汲取知识好比乌鸦喝水,下面的几种方法可以作为讨论:
第一种方法:灌输式
a老师特别负责任,对乌鸦渴还是不渴不作任何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拿起瓶子,另
一手捏住乌鸦的脑袋,开始灌水,而且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地灌水。可怜的乌鸦,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都是水。最可气的是,这种老师不仅灌输,还不断地反馈,看到乌鸦喝得慢、喝不下,他一边灌,还一边说:“看你这么慢,不多喝喝怎么行。”结果乌鸦得了“喝水恐惧症”,一见到水就害怕。
第二种方法:诱导式
b老师会循循善诱地诱导乌鸦:“乌鸦,快喝水吧,不喝你会口渴的。这种水很好喝,喝了这种水,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飞进美丽的清华园。。。”等到乌鸦真的感觉到顺口渴了,老师终于撕开面具,说:“乌鸦,来吧,我来喂你喝水。”
第三种方法:启发式
c老师往往身先士卒,先做战前动员:“乌鸦,今天你的任务就是喝到眼前这个瓶子里的水,当然会有很多困难,但我相信你的潜力无限,你一定能喝到水的。下面开始喝《喝水歌》,喝了咱的水,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这个水,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这个水,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这个水,见了皇帝不磕头。。。”这样一唱,乌鸦更是口干舌燥,说“老师,老师,能不能不唱了,我口渴,想喝水。”但老师的火候拿捏得很到位,这时他还不出手。一直等到乌鸦口渴得奄奄一息时,老师终于跑出来说:“乌鸦,看好了,老师是怎么做的。”于是,老师很优雅地把一个一个小石子丢入瓶子里去。中间老师还要停下来,问:“同学们,现在你们看看,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如果我们再投石子,结果还会怎么样呢?”后来,乌鸦终于喝到水了。后来的后来,老师把瓶子里的石子全部倒掉,又弄来了半瓶水,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再试试看?”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往瓶里丢,丢到最后,水终于漫出来了,可乌鸦对喝水已经兴味索然。
第四种方法:体验法
d老师一般不动手,只做智力上的提供者。通常会说:“乌鸦,你把那些小石子投入瓶子里,看看会怎么样?”乌鸦开始投了,一个又一个,水渐渐地涨起来,乌鸦的脸上有了笑容,终于喝到水了。可乌鸦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伟大,只觉得什么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
第五种方法:探究法
e老师先帮乌鸦界定了他现在确实很渴,但又实在够不着。然后,老师让乌鸦先弄清喝水的障碍是什么,然后再想办法一步步解决。乌鸦开始思考,之所以喝不到水,是因为瓶口太小,自己的脑袋太大,头伸不进去。乌鸦开始探究,能不能把瓶子的口弄大:用石头砸,不大可能,危险性太高。能不能把自己的脑袋弄小,这个成本也太大。能不能把瓶子抱着喝,咱乌鸦又没有手。能不能把水倒出来喝,也不行,水会渗到沙子里。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水平面抬高。于是乌鸦先向瓶子里投羽毛,丢树叶,发现它们全浮起来了,原来它们都太轻了。乌鸦想到投重一点的,于是选中一块大石子,好不容易搬过去才发现,它像自己的脑袋一样大,投不进去。后来乌鸦明白了,只投小石子,一个接一个地投,水面终于抬高了,乌鸦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了喝水问题。乌鸦喝到水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发现自己喝到的水是甜的。第六种方法:合作探究法
f老师前面的预热和第五种老师一样,只是让乌鸦们合作探究。当乌鸦找到方法之后,你丢一颗小石头,我丢一颗小石头,一会儿工夫就满了。然后,一起喝到了水,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谋划了性格和人生,就算失败了,也会收获友谊和眼泪。人就是这样慢慢地成长起来的,而教育的本意不就是成长吗?
我最崇尚的是古希腊教育大家苏格拉底发助产术,也就是《学记》里说的“启发诱导,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自己努力寻求答案,体验学习过程,或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我也相信小孩子只要得到实际利益就会期望得到更多的奖赏,会朝着一个地方用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期望效应,希望成真。陶行知的激励教育法在小学生身上的作用倒是更加的明显一些。我认为激励孩子自主的探究学习,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看起来没有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多少,大部分工作都是他们自己完成,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更能锻炼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锻炼,能够长久的帮助她自己个人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办法。但个别孩子也会因为奖励而自大自利,这也是我们应该在课堂采取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原则的原因。
阅读与写作课堂笔记 阅读进课堂篇五
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就课堂而言,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多媒体只是被当作了哗众取宠的一种道具,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很重要。电教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视可听,可静可动,它以其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利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画面:a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b旋转着的地球从宇宙深处飘出来了,慢慢清晰。(说明地球相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的)c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d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准确把握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中描绘大榕树茂盛的语句,学生没有看到那种情景,有些学生甚至于都没有看到过榕树,尽管教师用语句来畅讲榕树之大、之生机勃勃,书上也有相关的语句,但学生终究不能体会大榕树的盛况。这时如果让学生看一看大榕树,从远景的一大丛一大簇碧绿到近处的枝枝叶叶进行感知,那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些形容词、感叹句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甚至都不要教师再多加引导。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三、合理捕捉时机,激活学生思维。
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表象,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各种障碍。利用了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阀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话中的“张望”一词,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这名话,并质疑“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你觉得安静望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会描绘出许多情景:七彩的阳光、五彩斑斓的蝴蝶、郁郁葱葱的树木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画面,她张望到的美丽的弧线及那条曲线又会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会被又一次激活,出示更美的生活画面,学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种种不同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清晰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懂得“张望”的真正内涵,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对生活的热爱。
四、巧妙运用时机,增强学生“美感”。
有的课文融文学、艺术为一体,增强了美的感受。如《触摸春天》一文,学生很难通过文字、符号这些抽象的表述去理解《触摸春天》的真实内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 3
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并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音乐美与情境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精心安排电教媒体使用的时机,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