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题目(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篇一
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规范、行政管理程序、行政管理技能、依法行政等方面的业务基本训练,具备政治辨别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和人才开发管理能力。
(三)招生对象
本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其它在职人员。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其中统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采用集中辅导和巡教巡考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二)选修课由宁波电大在中央电大提供的备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而确定。如果学员在专科阶段已学过其中部分课程,本科阶段不得重复选修。自开课程的教材和教学管理及考试工作由宁波电大负责。
(三)统设服务课程,中央电大提供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考试等教学资源以及相关支持服务。
(四)非行政管理专业学历毕业的学生参加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习时,必须补修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等课程。
(五)各门课程均安排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和宁波电大共同组织。作业成绩按各门课程考核说明中规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无平时作业成绩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
(六)行政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考核以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为依据,考试试卷采用百分制。期末卷面成绩按各门课程考核说明中规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七)集中实践环节由宁波电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负责组织实施,包括社会实践和毕业作业两部
分,不得免修。社会实践采取实习、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多种形式。毕业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可以多样化,选题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要求。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
采用多种现代远程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文字教材、音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等为主要教学媒体,文字教材为基本依据。
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网络教学、bbs、电子信箱、vbi、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参考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五、教学计划进程表(附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2008级(秋)开放教育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六、课程说明
(一)本科课程
1.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具体的制度与规则,培养学生运用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公务员;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合同;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诉讼等。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的国体、政体及其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运行机制等有个系统而科学的认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宪法制度、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和军事制度等。
3.领导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领导学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领导学的基本理论,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体现这些规律的原则、方法,并能够用于指导工作实践。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领导权力与制约、领导体制与改革、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素质与群体结构、领导关系与角色、领导决策与科学、领导选才与用人、领导艺术与方法、领导效能与发展、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领导思维方式等。
4.政府经济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政府经济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使学生学会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市场结构、公益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寻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
5.中外政治思想史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中外政治思想史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外政治思想的历史,以及中外政治思想家对政治问题的理解。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史两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内容包括:儒家的政治思想、道家的政治思想、墨家的政治思想、法家的政治思想、兵家的政治思想、宋明理学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内容包括:古希腊政治思想、古罗马政治思想、中世纪政治思想、近代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政治思想。
6.公共政策概论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关于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规范和一般研究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公共政策概说、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政策方案的制订、政策执行、政策监控、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以及建立公共政策分析的新范式。
7.公共组织行为管理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旨在把握公共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公共组织产生、发展、演变、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帮助学生提高管理公共组织的技
能。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公共组织的一般性质(特征、类型、功能等),公共组织理论(思想发展史),公共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公共组织中的群体行为,公共组织体制与机制(控制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公共组织运行(冲突行为,政治行为,决策行为,目标与绩效管理,变革管理),公共组织文化建设,比较公共组织分析等。
8.市政规划与管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市政规划与管理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管理的原理、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主要内容: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城市法治、市政职能、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土地与住房、城市消费与生活服务、城市人口与民政管理、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
9.公共伦理学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特色的文化差异,强调具有约束性和普遍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倡导弘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共存共荣的道德哲学思想文化。
课程的主要内容:公共伦理概述;公共伦理的发展;国外公共伦理介绍;具体公共组织的伦理等。
(二)补修课程
1.政治学原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政治学原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和方法,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对于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
本课程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最高层次的思辩。同时,政治学原理是力图阐明一切政治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共相。
本课程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2.行政管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行政管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也介绍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时,紧密联系行政管理和行政改革的实践。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体制、公共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机关行政、行政决策、行政监督、法治行政、行政方法、公共财政、行政效率、行政改革等内容。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篇二
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p17).
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其特点:l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
一、古典管理理论(p38)19世纪术20世纪初,管理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管理科学至今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指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沦和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组织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集中体现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为提向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流的工人
3、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等。
在管理思想史上泰罗的管理理论倡导在管理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实践精神,从而用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代替管理者的主观与经验。正是泰罗理论的出现,才使人类的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但是,该理论也有许多不足,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利益。(二)管理组织理论
在管理思想史上,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理论的基本内容: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归纳了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
二,行为科学理论(p46)” 与古典管理理论相比,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由原来以“事”为中心,展到以“人”为中心,对组织中的人给予基本的关心。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梅奥与霍桑实验创立了“社会人”假说,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社会和心理方面需求,期望得到满足,后期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
层次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麦格雷戈的“x--y”理论:(p50)麦格雷戈把传统理论统称为x理论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大都可以归结为对人的理解不同,y理沦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假设之上的。
三、现代管琨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八十年代的比较重要的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被确认且影响不断扩大,管理学界兴起了一个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一,管理的人本原则(p58)人是管理的目的1管理的人本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大都可以归结为对人的理解不同。2管理的效益原则
效益的概念(p73);效蔬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它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果而得到的实际经济利益。社会效益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或有益的效果。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讲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可以成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更为直接和显而易见,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现代管理工作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应该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反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倾向,也反对片面讲求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的做法。当二者矛盾时,应从全局出发协调二者的关系,但是基本的原则是要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坚持效益原则,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作为管理工作的前提,把追求效益作为管理活动的准则。坚持效益原则具体说有几方面原因:1自然资源的匮乏决定了管理必须注重效益。
管理手段是管理活动中实现管理功能,顺利达到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管理手段是管理理论的具体化和实际化。(—)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力,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一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这种手段是建立在权威和服从关系基础上的,是一种权力支配关系。一旦其他的管理手段遇到困难或面临失败时,能够立即被用来作为补充手段或救济手段的是行政手段
(二)法律手段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体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的方法。它是管理系统整体意志的体现。
(三)经济手段是一种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去刺激组织和个人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运用经济手段的目的:把对被管理者的外在支配力量变成他的内在动力,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一道,在共同利益追求中,把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联系在一起,促进整个管理系统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管理活动是围绕着目标展开的。管理就是追求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目标不仅规定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特征,还表明了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
1目标的概念: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一切组织的存在都是从属于一定的目标,管理目标既是他们活动的起点也是他们的终点。2目标管理的的特点:(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种形式(2)目标管理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3)目标管理是—种系统整体的管理方法(4)日标管理是一种重视成果的管理方法
在管理活动中,组织是一种管理主体,同时又是管理客体、管理的对象。
管理系统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管理学对组织的研究着重放在正式组织。这种组织是按照—定的目的和程序组成的权责角色结构。
组织设计:就是对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进行总体的规划,以保证这些要素和部门所构成的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协调地运作。组织设计的原则
2组织层次与管理宽度:一名主管人员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是组织宽度
1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2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针对特定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多种行动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活动。
决策一般有七要素构成;(p256)
决策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次,决策关系到管理的绩效。再次,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在决策的构成要素中,决策者无法控制但又对决策后果起重大影响因素是决策环境
现代决策的方法:1决策的软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专
家意见函询法调查法),提分析法、提喻法等.2定量决策方法
计划(p275)指制定计划,即通过—定的科学方法,为决策目标的实现做出具体地安排,计划与决策的关系,决策是计划的灵魂,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和落实。
协调的概念(p317):协调是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协调的对象包括组织与人员.由于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单位”,所以,协调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人员,管理协调归根结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可见,协调最终目的是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实现人际关系的协调带动管理组织内外诸要素的协调。管理协调的实质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在协调对象较多、协调范围大、各种思想认识并存的条件下,宜采取的协调方法是b酝酿协商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追求欲实现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的作用:1激励能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2激励能有效地统—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3激励能有效地协调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认知行为的动机 1期望理论(p350):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嘎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2归因理论(p351):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对人们的行为和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影响。
1强化理论: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公平与奖励:“公平理论”
在所有的激励方式中,最常用的激励方式是奖励激励
在管理者日常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事控制工作,在控制内容中管理者关注的核心是组织绩效。
1.咨询机关发挥作用的保障是具有(从属地位)2.西蒙认为,贯穿组织活动全过程的是(决策)
3.当今世界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典型国家是(美国)
4.行政决策权力高度集中,由行政领导者独立行使的领导类型是(集权型)
5.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行政效率)。1.政府的行政职能划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2.在现代国家中,行政权力体制的常见类型有(三权分立制、议行合—制)
3.行政组织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4.行政领导方式主要有(强制命令方式、疏导教育方式、物质激励方式、榜样示范力式)
5.行政领导类型可分为(集权型、分权型、放任型)6.公务人员道德规范评价的主要方式是(社会舆论评价、群众评价、自我内心信念评价)7.行政决策的特点是(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行政决策的结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行政决策的目标只有非营利性)
8.影响行政执行的客观因素有(决策因素、环境因素、客体因素)
9。社会监督的种类包括(政党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监督、社会舆论监督)
10.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除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方法因素外,还包括(体制因素、决策因素、法制因素)
1。麦格雷戈认为,能够保证管理成功的理论是(x理论、y理论)。
2。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是(巴纳德)。
3。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潮是(企业文化研究)。
5.管理学对组织的研究着重放在(正式组织上)。6。管理的协调归根结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7.作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起核心作用的是(管理者)。8.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较,目标管理更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
9.从根本上讲,各类管理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目标为依据)。10.行政手段是建立在(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权力支配关系。
11.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去刺激组织和个人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是(经济手段)。12。资源的匮乏决定了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坚持(效益原则)13。职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不仅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取决于他
(们)所获报酬的相对量,这一理论是(公平理论)
14.在管理思想上,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组织管理之父)15.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大都可以归结为(对人的理解不同)。
16。管理道德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奥秘就在于增强人们的(a.自我约束力b。法制观念c.外部强制力d.民主意识 17.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将奖惩统称为(强化刺激)。18.目标管理于本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19。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是指(经济效益)
筒述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1、增强现代效率观念;
2、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3、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4、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5、健全行政法制;
6、实现行政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7、改善行政环境。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篇三
行政管理
本质:公共性,主要特征: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共权威为基础,以公共政策为途径,以公共问题为对象,以公共财政为保障。功能:执行国家意志,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职能:行政管理职能依据,以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直接相关的公共物品的存在是政府职能的基本依据,公共物品包括纯粹的公共物品和混合型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对生产供应造成的困难,只能靠政府出面解决,这是政府职能的基本依据。政府管理职能的属性,是指政府职能的性质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公共性,法定刑,职能型,强制性,动态性,扩张性。
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文化职能。
行政组织
概念: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狭义:国家行政机关。广义:国家立法,司法等机关,企事业及社会团体中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
特征:政治性,社会性,整体性,服务性,适应性,法制性。辅助机关,服务对象是行政机关自身,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等。政府组织
概念: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广义,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狭义,行政机关。特点:阶段性,系统性,服务性,法制性。
设置原则:职能优先,完整统一,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相适应,权责一致,精简与效能,依法设置原则。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特征:正式组织性,民间性,非利润导向性,自主管理性,自愿性,公共性。主要类型:宗教性组织,社会性组织,文化性组织,学术性组织,保护性组织,慈善性组织,社会运动组织。我国:公办非政府组织,民办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文化教育事业,基金会,群众团体等。我国: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事业单位。
行政领导:
领导:沟通,协调,激励,鼓舞活动。
领导职能: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出主意,用干部。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根本领导方法。科学决策的领导方法。善于用人的领导方法。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民主作风。
行政领导体制
类型:(决策人数)首长制,委员制,混合制。(权力集中程度)集权制,均权制。(业务性质和范围)层级制,分职制,并用制。(指挥监控权集中或者分散以上及主体的不同)完整制(集约制)分离制(独立制)我国特色行政首长负责制;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行政首长的责任:公务员责任,行政责任,政治责任,领导责任。首长范围:法定的首长:国务院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镇长。推定的首长:国务院全体会议的有关组成人员。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正职领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领导,地方政府根据地区行政管理的需要设立的与重要政府不完全对口的部门机构和其他行政机构的正职领导,如公路局正职领导。地方行政区域内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分支机构或者戳职领导机构或派出机构的正职领导。
非领导职务的序列和级别:巡视员=厅司正职,助理巡视员=厅司副职,调研员=县处级正职,助理调研员=县处级副职,主任科员=乡科级正职,副主任科员=乡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国务院各部门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该部门司局级领导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视员不超过40%。增加巡视员,报人事部门批准,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超过该部门处级领导职数7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厅局级领导职数三分之一,其中巡视员,不超过30%,调研员,助理调研员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数50%,省辖市人民政府机关设置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调研员不超过30%,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领导指数的50%,县级人民政府机关各部门,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领导指数的50%。
产生方式:选任制,委任制,考认制,聘任制。行政领导职务升降范围: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组成人员职务的升降,由同级人大和常委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非政府组成人员职务升降,由国家行政机关自身依法进行。省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厅局长,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由本级人大(常委会)选举或者罢免。任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任命或者决定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各级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领导职务如市政府的副局长,由本级政府如市政府任命其他公务员,由各级政府工作部门任命。程序:提名,考察,审批,发布任命通知。行政兼职:原则一人一职,例外:担任常设机关领导职务的兼任非常设机关领导职务,名义上兼任而实际上还是本质范围内的职责。
行政决策
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各项运行职能的基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政府职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法拟定并抉择或者选择方案的过程。分为传统决策和现代决策。是处在核心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职能。
行政决策是确定恰当行政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中心环节,是决定行政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原则:信息性,及时性,系统性,政策性,可行性,创新性,鉴定性与灵活性,民主性与科学性原则。
类型: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社会管理决策和机关管理决策。程序化决策和费程序化决策。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程序:收集信息,确定目标,科学设计,拟定方案,评估方案,作出决策,实施方案,修正完善。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领导集团,行政决策信息系统,人机系统,神经系统,行政决策的研究咨询机构,行政决策的审批控制系统。
行政执行
是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实施决策命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具有经常性,实务性,强制性,果断性,灵活性,市行政执行的依据,性政治行使行政决策的落实。
原则:忠于决策,鉴定彻底,迅速果断,依法执行,跟踪检查,执行有序原则。手段: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环节:行政执行计划,组织落实与人员安排,行政执行中的指挥,行政执行中的控制,行政执行中的评估总结。
行政协调
概念:是指行政领导者运用各种方法调节各相关机构之间的利益,意见,和行动,及时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分歧和冲突,使各相关机构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实现预定的决策目标。
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异中就和,公正无偏积极主动,协调与初始阶段的原则。
分类:主客体内容=外部环境行政协调(行政反馈,职能调整,行政参与),内部纵横行政协调,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行政解调。解决问题及性质=适应性行政协调,结构性行政协调,动态性行政协调,沟通性行政协调。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高层协调,中层协调,基层协调,权责体制协调与规制协调,利益协调与心理协调。
前提条件:行政沟通时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行政协调市行政沟通的结果和产物。行政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
行政监督
概念:是指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国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情况的监察和督导活动。是一种法制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
功能:评价,预防,补救,改进,教育作用。
我国行政体统的内部监督,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相互监督,职能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的监督。专门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是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对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所实施的全面性监督。监察部对象: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务院各部位,各直属机构,各办事机构,机器出工勤人员之外的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国务院及其工作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三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一是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二是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三是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其中,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对象是本辖区所属的乡,民族乡,镇政府的国家公务员,以及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
职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受理对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调查和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与的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程序:对需要检查和处理的事项立项,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调查,向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监察机关提出检察,处理情况报告,作出检查决定或者检察建议。
审计监督:会计记录,有专门设立的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核和稽查有关单位的财政收支,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等遵守情况,作出客观公正评价,并提出审计报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的活动,外部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法院检察院 法纪监督,经济检察,侦查监督,监所监督。政党监督,社会及舆论监督。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篇四
我国行政监督的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监督已成为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指权利的制约、督导、防止权利的滥用和腐败。国家如无必要的监督机制,就很难正常的运作和发展。因此,现代国家都把监督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机制之一。在这里我们所讲的行政执法监督不是对行政执法行为零碎的具体事务的监督,而是要对行政主体所作的因执法而产生的具体行政行为和一些特定的抽象行政行为的体制化、一般化的监督,这是一种制度化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法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行政;监督;行政执法;
“如果政府的承诺多是‘空头支票’,必然损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导致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低下。”
2003年湖南省政协组织的有关调查显示:政府有些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对企业的承诺,企业对政府有些部门的信用评价不高。
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政府承诺“全部履行”的占4%,而认为“很少履行”的占10%,“基本履行”的占50%,“部分履行”的占36%;有些损害经济发展的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整顿与规范。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的129件投诉案中,有68件是对政府部门的投诉。在2003年初政协全会的委员提案中,涉及政府信用的提案占总提案的70%。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
监督,古称:“监者,临下也、领也、察也、视也。”居高临下视、察的意思;“督者,监察也。”指以威权饬人。现代管理学认为,监督是一项管理艺术,是运用权力,在组织系统内,以坚强有力的协同运作,使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艺术[2]。
二、监督的主体
按照监督对象划分为:其一,侧重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二,侧重于对公务员的监督,如行政监察等;其三,同时针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如权力机关的监督。
按照监督程序划分为:其一,事前监督,这是一种预防性的监督,如人大代表视察行政机关的工作并提出建议;其二,事后监督,其目的在于事后纠错和补救,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三,全程监督,如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的层级监督,包括事前建议、事中检查、事后纠错。
按照监督效力划分为:其一,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监督,如权力机关作出的撤销地方政府规章的决定,法院作出的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其二,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监督,如政党、社团、媒体、公民对行政机关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并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启动权力监督程序,转化为相应的法律效力。
三、行政监督法制缺失
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法制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行政监督制度的权力配置整体安排不合理,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合沟通和有机协调,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权利机关监督、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量对比不合理,未能真正形成监督合力,在体制设计上有所欠缺。无论是人大监督、政党监督,还是监察、审计监督等,由于分散的监督,主体在隶属关系上自然是受多重领导的制约。权力机关监督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监督制,难以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宪法赋予了其对“一府两院”进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权力,但人大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只是借助于人大会议期间的审议和质询,对日常的政府行为的监督鞭长莫及。司法机关监督力量偏弱,而且主要进行着事后监督,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在监督内容上也较为狭窄,行政诉讼中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未作受理。内部监督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象专业监督,即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也还未建立高效而相对独立的监督。专业监督部门作为行政系统内部地位相对较低的部门,往往是监督不力,同时,也出现无力监督的现象。社会监督,除了中央纪委查办大案要案的力度加强之外,其它如新闻监督、人民监督并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行政执法机制反思
1、现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一个主体众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从主体来看,包括权利机关监督,新闻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其他组织和社会的监督;以监督的范围来看,既包括对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监督,也包括对国家公务员是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实行监督;从监督的内容来看,既包括各级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也包括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
2、行政执法监督现状及不足。目前我国虽初步形成了内外结合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发挥了较为全面功能,但仍存在一系列的明显缺陷。从法理上讲,我国“议行合一”国家体系中,行政机关只是执法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机关发挥着非常活跃的管理功能,承担着大量的行政立法,决策和执行等执法功能。行政机关在从事大量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行政权也在授权立法,行政部分
准司法权,行政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展,表现出广泛性,主动性的特点。这些事实的存在和发展与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落后与不足是不相适应的,为此我们必须要在社会急剧发展的时期,在社会转型期内认真了解我国现行行政执法监督的缺陷。我国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问题(1)监督的主、客体错位。群众对行政执法、各监督机构对所监督机构、同级机构之间总是关系牵制,致使监督无力;(2)监督的职权混同。目前我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仍存,表现在监督机制上就显得党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和包揽了其他主体的监督;(3)监督主体上的监督意识淡薄;(4)监督的运行方式单一,监督体制则多而无序;(5)监督与制裁衔接不紧凑,后者往往软弱无力;(6)监督法制程度低,制度不健全。
五、提高民行检察监督效果的对策建议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民行检察监督效果,必须要解决民行检察人员“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不断提高民行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法律监督的业务能力,从而在办案过程中明辨法理,对案件有着独到而深刻理解和判断能力。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界定不清,哪些信息该公布各地认识不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应该公开的信息类型进行了列举,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有十一类重点信息需要公开,县级政府及其部门有四类重点信息需要公开,乡(镇)政府有八类重点信息需要公开。实际上,各级政府经办之事千头万绪,各类政府信息浩如烟海,与之相比,《条例》中罗列的信息类型显得表述笼统、范围狭窄,公民在申请公开某个具体信息时,往往不能找到与之精确对应的条款,这就给政府部门留下了过大的自断空间,愿意公开就公开,不愿意公开就回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虽然大部分地方都进行了宣传并下发了相关文件,但到底该公布哪些信息,各地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凭政府有关干部的直觉判断。
强化信息公开工作的内部考评和外部监督。信息公开作为一项新制度,本身就有很多学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内部的考核评价工作跟不上,外部的监督又软弱,那么,必然会使该项制度的实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首先是要建立起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内部考评机制。一是要把实行政务公开工作的情况作为对各单位考核的指标,并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作风评议相结合。由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组成部门的“一把手”进行述职评议。二是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外部的监督,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尤其是司法和媒体等社会监督。凡属于应该公开的必须公开,凡政府认为不属于掌握范围的信息,应该承担举证责任。
六、行政监督效能提升的完善对策
1、赋予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由独立行使行政监督权的机构专门监督行政行为,是迄今比较成功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关键在于:“监督权必须独立”,这种独立包括机构独立、权力独立、人事权独立以及财务权独立等。行政监督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质
上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有效的监督必须以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权,保证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要赋予行政监督机构独立性,就必须在纪律检查部门以及监察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给予独立的人事任免权和财政保障等,使其能够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其权威性。
2、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1)强化人大监督机制是制约行政权力,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途径。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人大监督委员会。建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设立一个专司监督职能的人大监督委员会以替代监察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在此最高专门监督机构下设立地方各级监督机构,同时可以保证国家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2)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能力。通过培训等方式,让人大代表熟悉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了解监督的形式、程序和方法;加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罢免权等监督权的落实,提高监督力度
(3)改进监督方式。变程序性监督为实质性监督,变一般性监督为重点监督,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提高监督水平、监督质量和监督实效。
3、完善群众监督功能
群众监督是基础和力量根源源泉,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制定专门法律法规,确立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要明确群众监督的权限和程序,使之能够依法行使监督权,并受法律应有的保护。要从完善群众信访举报的体系和网络,健全保护和保密制度,健全举报奖励反馈机制等制度和机制上保证言路畅通,保护举报者的合法权限。通过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渠道把群众监督与新闻媒体结合起来;通过电子邮箱、博客、qq、论坛、贴吧等渠道把群众监督与网络媒介结合起来;通过工会、妇联、青联、村(居)委会等渠道把群众监督与社会团体结合起来;通过人大委员、政协委员的提案形式把群众监督与两会代表结合起来。政府只有实行信息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才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更好地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也才能保证行政机关的清正廉洁。
七、提高监督主体的法律素质
提高我国监督主体的法律素质,需要解决监督主体思想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要从思想上真正摆脱封建权力、“官本位”思想,需要长期的努力。只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把思想工作的问题解决好,才能使行政监督体制得到真正的加强。第一,加强法制教育,强化监督意识。一是把加强各级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法制观念,克服行政机关“于己无关”,“无所谓”等思想。第二,抓好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培训,建立一支懂法律、守规矩、高素质、高水平的司法队伍。第三,加强对全体公民开展普法教育。着眼于未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利用报纸、杂志影视广播等媒体加强法制宣传,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在加强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突出法制教育监督意识。在饱尝“文革”的苦果后,不少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而打击报复,官官相护等官场坏习气,使得一些干部不愿意接受监督怕受到约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强法制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为人民行使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力创造一个有力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绥州.《应用行政管理(applied public administration)》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文利.《行政管理学》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
[3]江超庸 《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4]章剑生.《行政监督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1
[5]朱为究.《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6]陈奇星.《行政监督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