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物说课稿(三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物说课稿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三、教学难点
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孕妇图片,这是一个怀孕的妇女,她生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决定呢?这与遗传有关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出示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这是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请同学们思考: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2、同学们猜对了,请阅读教材麦克郎和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的研究,你能找到那些有用的信息?(①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染色体。②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同时思考38页书中的讨论题:
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②、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③、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④、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分别是什么?
4、请描述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
5、请描述出男女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者22条染色体+y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6、同学们想一下,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时,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样的呢?发育成男性还是女性?那含y染色体的精子呢?(xx,女性;xy,男性)
7、社会上把生女孩的责任都算在女性头上,对吗?为什么?(不对,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染色体,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为受精卵xx时,该受精卵发育为女孩。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这种说法不科学)
设疑:不同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如何呢?
生物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
教学
依据: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
说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1.给重点字词注音。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七)板书设计:
是什么 逻
辑
生物入侵者 怎么样 顺
怎么办 序
生物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一节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它是学习第二、三节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的一种。
《社会行为》这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3、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5、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认同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教学程序
以生物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文章和资料,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课堂活动
1、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课前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2、新知识学习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蜜蜂,白蚁群体成员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然后,多媒体演示白蚁等生物的群体生活,并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方向为:
1、群体中等级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这些生物为什么要结群生生活?
3、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这样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先提出问题:蜜蜂,蚂蚁,鸟类,灵长类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录像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迅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方向:
1、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2、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
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四、
总结
与反思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的社会行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三、探究蚂蚁的通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