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应天门导游词(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应天门导游词篇一
我的家乡是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的天门市,地理位置优越,上通荆沙,下接武汉,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历史悠久的天门市,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三乡宝地,而且在民俗艺术方面也远近闻名。这次我要介绍的是家乡的婚俗。
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及之前听长辈们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家乡较早以前的婚俗情况。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订婚手续,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八岁至二十岁左右,“门当户对”,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仪婚“下聘礼”,先派媒人往来沟通问讯撮合,男方同意后,即报知女家,令其开具庚贴,详载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将庚贴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后则请媒人带钱财、首饰、礼品或者酒肉到女家订生庚八字贴,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于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双方办酒席宴请媒人,以后每逢五端午腊月都要送礼。结婚以前,男方备衣服、首饰、礼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门确定婚礼日期,俗称“要人”。婚前数日男家筹办婚日应有之事,于前一日杀猪,备办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写请贴、接客,婚日设宴招待来客,同时亲友送礼钱(用红纸包),表示贺喜,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必须备齐鱼、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装饰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称“上头”。女家妆奁陪女儿出嫁,富者高达五、六十抬,贫户人家仅有一个包袱。迎娶时,亲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辈家中一切齐全的人充当,彩旗红灯,声乐前导,锣鼓随行,鞭炮齐鸣,富者有花轿、官轿或大船,一般贫民用小船,小车接待,礼节甚简,娶亲的人走后,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备迎亲。迎亲的人到女家后,有条件的门户备酒席招待客人,新娘头顶锦服参拜爹娘辞别了进轿,亲友贺鞭,锣鼓喧天,一路上声乐不停,新娘花轿至男家,由插金娘宾扶新娘下轿,进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对天地牌行三叩礼叫“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后,新娘入洞房与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舆饭。亲友宴后有闹新房之风,俗称“三天不认大小”。第二天,请九童女赔新娘,餐上六碗菜后新娘下席更衣,拿香纸入厨房把司参。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谢亲友以表示对亲友的尊敬,亲友“打发”钱财。女讲三从四德,男讲三纲五常,一起恭敬爹娘,婚后周月新婿备礼物与新娘归宁,俗称“回门”,以上是旧式婚礼之概。旧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系包办婚姻,有的指腹为婚,强迫成亲;甚至有买卖婚姻,抢亲,换亲,近亲结婚等。早婚极为普遍,有十二三岁就结婚的“小婿”,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少数官吏,巨商娶三妻四妾。此风俗与潜江、沔阳(仙桃)一带流行的大同小异。
民国时期,婚嫁之事有所改变,新郎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头顶罗妙,身穿旗袍,其它礼节一律照旧式礼结婚。
新中国建立后,结婚举行新式婚礼,实行男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1951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父母不得干涉儿女的婚事,许多男女青年举行新式婚礼,定期不收彩礼,结婚不办酒席,不铺张浪费,结婚由二人互相介绍,男女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情投意合,按《婚姻法》规定的年龄,持单位介绍信,到(区、社)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取得法律的保护。
结婚择双日或重大节日举行婚礼,广发喜糖喜烟,并宴请亲友参加婚礼,婚礼朴素大方,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称为“旅游结婚”,“拜允”、“回庚”、“接彩礼”等旧的一套基本废除,但“订婚”、“回门”、“拜堂”仍然存在,有多数人婚礼上墨守成规,定婚收礼,结婚讲排场,有少数的女方在金钱、家具上提出许多过高的无礼要求。老百姓说:“结婚讲排场,一个年代比一个年代要求高,60年代糖果、饼干;70年代“三转一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90年代全自动洗衣机、数码彩电、音响、三金(项链、耳环、戒指)、楼房。
最近几年,婚事流程基本没变。仍然是要经过喝媒酒,定亲事,讲彩礼,送彩礼等,婚后第二天还要“回门”,接下来将近一个月亲戚朋友还要纷纷办酒迎接新娘到家做客。不过,有些庆祝项目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办婚事当天请一支乐队来增加喜庆。这样,亲戚们都会给新人点歌表达祝愿,而且不仅仅是乐队的歌手在台上唱,很多小孩或是年轻的孩子们也会上台唱两首,享受那种歌星的味道,当然最重要的是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男家这边一大早就会给“叔”字辈的亲戚画花脸,“化妆师”是那些在厨房做饭的侄媳妇们,她们端来红、黑墨水,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在脸上涂抹,画完妆就穿上租来的戏子衣、帽,等着做“扒灰佬”背新媳妇了。婆婆则要挂两个醋瓶,拿把破扇子。女家这边则早早地将嫁妆拿出来摆在门口,摆长长的一条,大道热水器电视机等家电,小到梳子筷子。而且现在还添了一样,就是将存折也摆出来,一般是一万到五万不等。中午宴席的时候,新郎这桌全是童男,新娘这桌全是圣女,而且入席前必须排好位置,转一圈后刚好新人在上座中央,等放完鞭炮后才能入座。席间,有很多讲究的地方。菜的摆放要按麻将里的饼筒摆,必须三次斟满酒才能开始喝,而且中途不准离席,甚至不能站起来。而且其中第五婉菜是一条整的红鱼,这道菜一般不会吃,因为怕不小心把鱼给折断了,那样寓意不吉利。宴席结束后,新娘就会坐在床边等着,这时候会有很多亲戚来送礼钱。而男家那边则带着迎亲队伍,开着彩车,载着大袋大袋的鞭炮,风风火火过来了。在新郎进门前必须先给了前一天说好的聘礼,然后进新娘的门。当然,往往这个时候,新郎都会受到一番恶作剧。新娘的好朋友或是她的姊妹都会想写小把戏考验一下新郎,当然不是存心捉弄,这只会更加增加喜庆而已。等嫁妆都装上车后,新娘就要准备启程了。走之前,要在祖宗神前上香,要喊爸妈,这个时候,往往会恶的新娘哭的泪人一个。女家这边讲新娘送上车后就返回了,而男方那边则早早在村头等候着。听说新娘没经过一个桥的时候都要扔硬币,是为后代积德,所以之前还要准备好弄清哪些地方会有桥。等彩车一到村头,背新媳妇的叔叔伯伯,还有看热闹的人就围过来了。扒灰佬轮番上阵,婆婆则在后面挥舞着破扇子,两个醋瓶碰的咚咚咚响,好不热闹。迎娶回去后,就准备结婚典礼,之后的茶钱环节以及闹洞房活动跟前些年变化不怎么大,只是越闹越热闹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是天门的婚俗,这种雅俗共赏的习俗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不断地随着人们需要作出相应改进,难能可贵,算是中国民俗艺术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祝愿乡亲们能在热闹的婚俗中结成一段段美好的姻缘,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应天门导游词篇二
尊敬的各位贵宾、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大家一路上辛苦了。
随着我们平稳、舒缓的大巴缓缓前行,大家已经来到了我们三乡宝地天门。在此、我代表乾坤旅行社以及天门170万人民对大家的光临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我是大家本次天门之行的导游员,我姓杨、也就是杨家将的杨,大家可以叫我小杨或者杨导。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刘师傅,他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将由小杨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问题和困难请尽管向小杨提出来,小杨一定尽力为大家解决。希望小杨的服务让大家在天门吃的放心,住的舒心,玩的开心,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全市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人口173万西通荆州,东接武汉,南临黄金水道汉江和宜黄高速公路,北枕汉宜公路和即将动工的三峡铁路。天门刚好处在武汉、荆州、荆门经济三角区的中心和两江(汉江、长江)开发带的中部,具有极强的辐射能力。去年,天门入选了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一百强。如果大家手上有什么投资项目,可以考虑一下哦!天门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勤劳智慧的先民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78年,秦昭王在此首置竟陵县,自西晋以来的1500多年里,先后七次为州、郡治所;公元1726年,康熙年间该称天门县;1987撤县建市,1994年10月为省直管市。
大家有喜欢喝茶的吗?来我们天门就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的茶圣陆羽了.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的身世有很多传奇的色彩.相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西寺塔智积禅师漫步西湖之滨,忽听芦苇丛中群雁喧哗,于是循声寻去,见三只大雁以翼覆一婴儿,甚感惊异,遂将婴儿抱回。,收留教养于禅院,这小孩就是陆羽。后人为纪念陆羽,在此建石桥一座,取名“雁桥”。雁叫关:位于古雁桥南50米处堤街,即智积禅师初闻群雁喧哗站立之处。明代中叶立碑坊一座,名“雁叫关”,关前水巷口建有品茶楼一座,上祀陆羽,有楹联:“品水雅意不在酒,仙子高风只是茶。”陆羽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积公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救陆羽的是三只大雁,三只大雁就有六扇羽毛,取其谐音就是陆羽了.。
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大祝,但都未就职。陆羽72岁时病逝于湖州天杼山。死前,他有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充分体现他的人品似茶叶一般清纯。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天门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大家知道是那三乡吗?就是侨乡、棉乡、和状元之乡.天门市是中国内地著名侨乡,湖北省的重点侨乡。天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有78,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门华侨出国始于18世纪末经历了“北上欧洲”、“南下东南亚”和“转徙世界各地”三个时期,他们在出国途径、谋生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于闽、粤华侨的显著特点。一批科技、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杰出人才,为所在国家和世界科技、经济与和平友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天门是全国最大的棉乡。1995年度棉花总产第十次超过百万担,总产达到120.8万担,天门市成为全国棉花总产过百万担的市(县)中,单产突破“双百”关的第一个市(县)。天门棉花年均出口20余万担。依托棉花资源,天门大力发展纺织、纺机和棉副产品加工业;江汉平原最大的纺织城正崛起于市区东郊。
天门市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之乡。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天门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54000多人,被誉为全国的“状元之乡”。
天门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保存完好、气势宏伟,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龙寺,有纪念陆羽的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有凭吊钟惺、谭元春的钟惺墓、谭元春墓,还有景色秀丽的东湖、西湖风景区……
各位朋友,小杨马上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虽然和大家只相处了短短的一天,但大家留给了许多欢乐,许多笑容。小杨在这里要感谢大家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一路上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多多原谅,多多海涵。最后小杨在这里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欢乐。谢谢大家。
应天门导游词篇三
天门文化
天门名人
陆羽、皮日休(唐代文学家)、鲁铎(明代官员)、钟惺(明代文学家)、谭元春(明代文学家)、周嘉谟(明末大臣)、胡聘之、周树模、胡石庵、刘佐龙、黄正伦、刘璋(东汉益州牧)、卢醒、刘焉、沈鸿烈、沈肇年、李三春 1.陆羽
一、关于陆羽的生平
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陆羽的身世坎坷凄凉,极富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上饶县志》以及陆羽《自传》记载,陆羽大约出生于唐玄宗时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幼时被弃于天门竟陵的一座小石桥下。当时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路过小桥时,听到群雁哀鸣和婴儿的啼哭声,禅师寻下桥去看,发现一个婴儿冻得瑟瑟发抖,啼哭不止,一群大雁惟恐婴儿受冻,都张开翅膀为婴儿遮挡寒风,于是禅师抱回婴儿到寺中抚养。后人把这座小石桥称为“古雁桥”。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街口的一座牌坊称为“雁叫关”。
因为婴儿无姓无名也无法访得父母是谁,智积禅师便用《易经》卜卦,为婴儿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禅师按照卦辞为婴儿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此事在《唐国史补》和《新唐书
陆羽传》中均有记载。
陆羽长大后,智积禅师教他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教他煮茶。陆羽虽然生长在寺庙之中,与古佛青灯黄卷为伴,但他执意不愿削发为僧。智积禅师见陆羽桀骜不驯,罚他“扫寺院、洁僧厕、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没有屈服,于十二岁那年逃离寺院做了伶人。
陆羽虽然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他聪明过人,且机智幽默,不但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河南尹李齐物被贬为竟陵太守。李齐物到任之后移风易俗,励精图治,且慧眼识英才,他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和抱负,并且非常同情陆羽的身世。李齐物不仅赠送诗书给陆羽,而且介绍陆羽去火门山(今天门市佛子山)邹夫子处读书。陆羽在读书之余,常在龙尾山(今天门市李场镇与石河镇交界处)采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邹看他爱茶成癖,便请人在火门山南坡凿了一眼井,后人称为“陆子泉”。此井清澈如镜,甘冽醇厚,四季常盈,现在佛子山镇的村民们仍用此泉饮用、灌溉。火门山求学,使陆羽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这对陆羽后来成长为唐代著名文人,被尊为“茶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在这一年,陆羽也揖别了邹夫子离开了火门山。崔国辅比陆羽足足长四十六岁,但这一老一少,一官一民却结为“忘年之交”。他们交游三年,常在一起品茶鉴水、谈诗论文、谑笑永日,友谊至深。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 牛及文槐书函相赠。崔国辅与陆羽的雅意高谊被载入了《唐才子传?崔国辅传》,传为千古美谈。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陆羽随着陕西涌向南方的难民渡过了长江,沿着长江对今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至德二年春(公元 757)陆羽流落到太湖之滨的无锡。到无锡后,陆羽结识了无锡尉皇甫冉。后来陆羽来到吴兴,结识了唐代有名的诗僧皎然,并同居妙喜寺三年。陆羽与皎然心灵相通,相见恨晚。陆羽与皎然的佛俗情缘达到了生死超然的境界,他们的情谊亦被载入了《唐才子传》,为后人所仰慕。
上元元年(公元 760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开始了他“闭门著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陆文学自传》)以及“细写《茶经》煮香茗,为留清香驻人间”的隐居生活。在他隐居期间,一方面继续游历名山大川访泉问茶,广泛搜集资料,一方面同名僧高士保持交往,寻求知音,共研茶道。在结庐苕溪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秋,陆羽撰写了(《陆文学自传》)。由于陆羽的诚信人品以及对佛学、诗词、书法的造诣,特别是渊博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为他在浙江湖州士官僧俗各界赢得了崇高的声望。特别是永泰元年,陆羽的《茶经》初稿完成后,社会名流们争相传抄,广受好评,使得陆羽的声誉日隆。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唐代大书法家、大政治家、大诗人颜真卿到湖州任刺史,当时已有一定声望的陆羽和皎然、皇甫曾、皇甫冉、张志和等一批湖州的高僧名士都汇聚到了颜真卿的周围。陆羽的品学才识深得颜真卿的赏识,大历八年到九年,陆羽成为颜真的幕僚,并参与了大型韵书《韵海镜源》的修编勘校工作。
陆羽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茶经》写作过程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时间。据《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考证:陆羽著《茶经》经过学茶启蒙阶段,鉴泉品茶阶段,江南考察和闭门著书阶段,以及修改充实成书阶段,直到建中元年(公元 780年)左右才完成。陆羽以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名震朝野,朝延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都婉辞圣命。陆羽在成名后的晚年,依然是四处品泉问茶,先后到过绍兴、余杭、苏州、无锡、宜兴、丹阳、南京、上饶、抚州等地,最终又返回湖州。于贞元未年(公元804年)陆羽走完了他皓首穷茶之路,悄然逝去,葬于浙江湖州市郊区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杼山。
二、陆羽对茶学的贡献
陆羽把中华民族的五行阴阳辩证法、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等博大精深的精神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他对中国茶文化贡献之大无人可与比肩,所以他死后被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尊为“茶仙”。早在唐朝,陆羽对茶学的贡献就为同时代人广为赞颂。例如,大国十才子之一的耿伟就曾写诗赞颂陆羽。唐朝以后,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陆羽也越来越推崇。我们可以把陆羽对茶学的主要贡献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著述《茶经》创立了中国茶道。陆羽对中国茶学的贡献之大莫过于他的三卷《茶经》。《茶经》凝聚了陆羽大半生的心血。《茶经》的著述历时近30年。《茶经》中,陆羽在广泛深入考察,认真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突破了饮茶解渴,饮茶保健的生理功能,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茶道,从而为饮茶开创了的新境界。早在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就对陆羽的贡献做了充分的肯定。
(二)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在钻研茶学,撰写《茶经》时,直接或间接地对茶叶生产历史、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制茶工艺、饮茶习俗、茶叶功效等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并作出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至少从两个方面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一是陆羽的《茶经》使饮茶在中国普及成俗,极大地拓展了茶叶消费。二是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茶经》是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各有关者俱受其惠。”也就是说《茶经》普及了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指导了茶叶生产实践,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三)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以及陆羽和他的一大批文坛茶友的共同努力,唐代中期茶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旷古高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茶诗的创造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在唐代286年历史中,在陆羽成名之前(以结庐苕溪为分界)的142年中,收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篇》的茶诗仅十多首。而从陆羽成名到唐朝灭亡的144年里,收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篇》的茶诗多达378首。陆羽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的推动作用,由茶诗的激增也可见一斑。
(四)为后代茶人树立精行俭德的榜样。陆羽在《茶经》中把“精行俭德”作为中国茶道道德观的核心。他在第一章“一之源”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可理解为:行为专诚,德性谦卑,不放纵自己。从陆羽的生平活动中我们可看出他高尚的人品,以及对事业和人生的执著追求。从陆羽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名利的淡泊,对爱情专诚,以及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如《六羡歌》、《四悲诗》等作品,充分反映了陆羽本人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三、关于陆羽的成就
《茶经》是陆羽的主要成就,这是《茶经》内容的精彩所致。而且随着文化探究的进展,人们都要追溯到陆羽及其《茶经》的精深之处。历代为《茶经》作序的文人不下六七人,如宋代陈师道为其作序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唐朝之前,茶的饮用主要在南方,到唐朝中期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有明确记载。《茶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后,各地倾慕,争相仿效,茶的煮饮开始讲究起来。对此,《全唐诗》中就有记载。如李中的《赠谦明上人》有“新试茶经煎有兴,旧婴诗病舍中难”之句,在《晋陵县夏日作》中又有“依经煎绿茗,入竹就清风”之句。唐代僧人齐已也赞称“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这些足以说明,陆羽《茶经》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的开天辟地的意义。
其实,陆羽的才华远不囿于一业,他博学多能,是著名诗人,又是音韵、书法、演艺、剧作、史学、旅游和地理专家。之所以这样评价,是根据事实记载和资料的全面综合后得出的结论。后来,陆羽因为颜真卿所爱慕,又参与编撰《韵海镜源》,这说明他学术之渊博。当然陆羽更是茶文化专家,茶学、茶文化方面的造诣又远远超过其他方面。陆羽在文学等方面的才华是卓著的,要不然也难以成就《茶经》这一流芳百世的茶文化巨著。朱自振认为:与其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盖,倒不如说他生前在茶学方面的成就,被其文学成就而掩盖,他生前是以“词艺卓异”闻名的。陆羽在茶具方面也有贡献,他的形象也为窑主、业主竞利所用。如《唐国史补》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陆羽在茶具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是有目共睹的。
2.皮日休(唐代文学家)
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襄州(今襄阳)竟陵(今天门)人。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懿宗咸通八年(867)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著有《皮子文薮》10卷,收其前期作品,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编。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
一、史学界对皮日休的最后的归宿,说法不一。从宋代开始就有争议,但学界的争论多是以笔记杂著的传闻为依据的,主要有三种说法:
1.因故为黄巢所杀。
自宋代以来,持此说的人最多,影响也最大。云黄巢怀疑他作的赋文讥讽自己,遂遭杀害了。有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等,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缪钺的《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也取此说。
2.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
持此说的认为,皮日休既然作了黄巢的翰林学士,就构成了他“杀无赦”的条件,并引述公元883年5月黄巢退出长安不久,僖宗下诏杀崔璆以及对起义有关人员斩尽杀绝,虽妇女不饶的例子,说明皮日休被诛杀是合理的。进而出推论皮日休死在大中三年,即公元883年。有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郑庆笃《论皮日休》,袁宏轩的《皮日休死因探考》和刘扬忠的《皮日休简论》亦持此说。
3.后至浙江依吴越钱镠(或说流寓宿州以终)。
据陶岳《五代史补》卷一“杨行密钱塘侵掠”条可知,说在天复二年,田頵围攻钱塘时,皮日休犹健在钱镠幕中,是黄巢已死十九年,可知黄巢没有杀皮日休。此外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中说皮日休徙籍会稽,在钱氏政权下做官。据此,缪钺在1958年发表的《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中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看法,认为“皮日休为黄巢所杀,或为唐代统治者所杀诸种说法均不能成立,而逃奔吴越,依靠钱镠,乃是皮日休的结局”。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基本同意缪钺的看法,并补充了一些材料,进一步证明缪钺的论点可信。他认为皮日休参加了黄巢起义,黄巢兵败后投奔吴越,但并不象尹师鲁所说“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而是又离开了钱镠,流寓于安徽宿州,过着一种淡泊清闲的生活,最后死葬在宿州,墓在濉溪北岸(见《宿州志》)。
二、关于皮日休的出生地
说皮日休是襄阳人,没错。但确切地说应为襄阳竟陵人。因历史上的晚唐时期,今襄阳为山南东道的治所(唐天宝中置南阳节度,治邓州至德中移治襄州,曰山南东道,即山南道旧治也,领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等州,即今湖北长江以北西部、河南西南部及渝东部之地)。据此可知当时复州竟陵归襄州管,而且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宋代的《太平广记》以及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均载有皮日休是襄阳竟陵人。因此皮日休出生地,是天门的竟陵,但成名及后期活动,与襄阳分不开。
3.鲁铎(明代官员)
鲁铎(1461—1527)明代官员。字振之。景陵(今湖北天门)人。好学不倦,不喜交游。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高第,授林院庶吉士。太子少师李东阳爱其才,任编修,预修《孝宗实录》。正德五年(1508年),奉命出使安南,赐一品服以行。谢绝一切馈赠,深得安南人的称赞。次年,迁任国子监司业,旋又提升为南京祭酒,不久改调北京。在国子监供职时,教学有方,造就很多从学者。后以病辞官,嘉靖初年,因朝臣推荐,又以原官起用。次年又辞官归籍。后多次征召起用,均被辞绝。著有《戒菴文集》二十卷。《鲁文恪公文集》十卷。
相关史料
《明史 列传第五十一》
鲁铎,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十五年会试第一。历编修。闭门自守,不妄交人。武宗立,使安南,却其馈。
正德二年迁国子监司业。累擢南祭酒,寻改北。铎屡典成均,教士切实为学,不专章句。士有假归废学者,训饬之,悔过乃已。久之,谢病归。嘉靖初,以刑部尚书林俊荐,用孝宗朝谢铎故事,起南祭酒。逾年,复请致仕。累征不起,卒。谥文恪。
铎以德望重于时。居乡,有盗掠牛马,或绐云:“鲁祭酒物也”,舍之去。
大学士李东阳生日,铎为司业,与祭酒赵永皆其门生也,相约以二帕为寿。比检笥,亡有,徐曰:“乡有馈乾鱼者,盍以此往?”询诸庖,食过半矣,以其余诣东阳。东阳喜,为烹鱼置酒,留二人饮,极欢乃去。
4.钟惺(明代文学家)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文学主张
其一:反对拟古文风。他对明中叶以后盛行文坛的拟古主张加以批驳,指出“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钟惺《诗归序》)。他认为“七子”模拟古人词句,只不过是“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同前)。因而力求改变这种文风,提出“势有穷而必变”的变革主张(《问山亭诗序》)。
其二:主张诗人应抒写“性灵”(或“灵心”)。这种“性灵”或“灵心”是“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是“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诗归序》)。即要在古人诗词的精神中去寻求性灵。但是,他认为这种古人的真诗精神是“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于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力追求孤僻情怀“别趣理奇”即所谓孤怀、孤诣,且夸耀说:“我辈文字到极无烟火处。”(《答同年尹孔昭书》)
其三: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明史·文苑传》载:“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钟惺认为公安派末端文风俚俗、浅率,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但他却走入了另一形式主义极端,往往只顾及字句,忘却篇章,追求奇字险韵,造成一种艰涩隐晦的风格,以致有些诗句语意不畅,令人费解,如“树无黄一叶,云有白孤村”(《昼泊》)等。钟、谭以这种主张为标准评选《诗归》。他们所选唐诗,专取清瘦淡远一格,众所推重的李白《古风》、杜甫《秋兴》等名篇都不选入,试图以幽冷来洗“七子”的绚烂,足可见其主张的长、短,利、弊。钟惺的诗,由于追求幽情孤行,所以大多情思狭窄,题材局促,缺乏深厚广阔的社会内容。不过他苦心吟事,雕字酌句,不遗余力,有些五古游览诗作写得还相当好。如《经观音岩》、《舟晚》等,虽有雕镂之嫌,然寄情绘景,时有名理。其《上巳雨中登雨花台》、《巴东道中示弟栓》,手眼别出,可见清思。另外,有些诗作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反映,如《江行俳体》12首,写及了“官钱曾未漏渔蛮”的赋税严重情况。
钟惺记叙、议论、散文亦有一些新奇隽永之作。写景寄情小品《浣花溪记》,以生动细腻笔触描绘了唐代大诗人杜甫成都寓地浣花溪一带逶迤、清幽的景色,抒写对杜甫的敬仰之情,并寄寓自己的情怀。清溪碧潭,移步换景,体现了竟陵派“孤行静寄”的情怀和个性,以及求新求奇的幽深孤峭的风格。此外《游五夷山记》也是此类作品。他的叙议小品《夏梅说》,巧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赏梅、咏梅人的冷热,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寒暖;对“趋梅于冬春冰雪者”的趋炎附势风气给予嘲讽和批判,构思立意较为新奇。文艺短论《题鲁文恪诗选后》(之二)主张诗文创作宜少而精,提出“不能尽善,而止存一篇数篇、一句数句之长,此外皆能勿作”,反对“多多益善”粗制滥造。并将文章分为三等:“选而作者,上也;作而自选者,次也;作而待人选者,又次也。”
总之,钟惺诗文主张反拟古,主性灵,有积极一面,他的求新求奇文风,对传统散文有所突破,与公安派一样,对晚明小品文的大量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狭窄的题材及情怀,艰涩幽冷的语言及文风,无疑也束缚了他在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清代曾将“公安”、“竟陵”之作列为禁书,诋毁排击甚烈。
文学成就
钟惺著作有《隐秀轩集》,其中诗10集,16卷;文23集,35卷。诗按四至七言及古、近体排列,文以赋、序、记、传、论、疏、题跋、赞等分集编排。其他著作有《如面潭》18卷,《诗经图史合考》20卷,《毛诗解》(无卷数),《钟评左传》30卷,五经纂注》5卷,史怀》17卷。钟惺与谭元春合编《诗归》51卷,其中古诗15卷,诗36卷。又有《合刻五家言》(无卷数),《名媛诗归》36卷,周文归》20卷,宋文归》20卷等。又与谭元春合编《明诗归》10卷,遗1卷;合评《诗删》10卷。此外尚有署名钟惺评点、批注演义小说,一般认为多系别人伪托。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九说:“伯敬诗清迥自异,全用欧九飞盖桥玩月笔法,与谭友夏选《古唐诗归》,一时翕然称之。”
5.谭元春(明代文学家)谭元春5195886~1967 明代文学家。字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与同里钟惺共选《诗归》,一时名声甚赫,世称“钟谭”。他们创立的文学流派称竟陵派。
谭元春受钟惺影响,两人文学创作主张一致。他提倡诗文抒写性灵,反对拟古文风,提出:“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认为摹拟古人词句是“得其滞者、熟者、木者、陋者”(谭元春《诗归序》)。主张“吾辈论诗,止有同志,原无同调”(《万茂先诗序》)。他所提倡的“性灵”是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是“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但他强调的“古人精神”只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只着眼于湖光、花草及“孤怀”、“孤意”等,致使他创作的题材极为狭窄。加之又提倡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使文风艰涩,往往雕饰字句而忘及篇章,致使后人有字哑句谜、几无完篇之诟。
然而谭元春的山水五言诗却时有佳品,如《夜次阳逻同夏平寻山》、《游九峰山》等,迥然孤秀,有幽冷峭拔风范。其六言绝句《得蜀中故人书》亦朗秀清新,较有情趣。其他一些诗作,虽有一些隽句,但多用奇字押险韵,语句诘屈,令人费解,如:“鱼出声中立,花开影外吹”(《太和庵前坐泉》)等。其《夏夜》诗等,此类弊病更为突出。谭元春的写景散文亦有出色作品,如《游南岳记》写登祝融峰顶所见云海奇观:“晴漾其里,云缝其外,上如海,下如天,幻冥一色,心目无主;觉万丈之下漠漠送声。„„久之,云动。有顷,后云追前云,不及,遂失队,万云乘其罅,绕山左飞;飞尽日现,天地定位,下界山争以春翠供奉;四峰皆莫能自起,远湖近江,皆作一缕白„„”气势雄伟,景界壮观。三篇《游乌龙潭记》将三次游赏的不同时令特征及特异景色描绘得恰到好处,意境毫不雷同。受郦道元影响,语言表现力甚强。其书牍铭序如《求母氏五十文说》、《端石砚铭》、《宋绣观世音赞》等亦洁清隽永,颇有意致。
著作收入《谭友夏合集》2233卷。包括《岳归堂新诗》55卷,《鹄湾文草》9卷,《岳归堂已刻诗选》8卷及《诸稿自序》(附诸名家序)11 卷。与钟惺共编《诗归》5511卷,《明诗归》100卷,补遗11卷。共评《诗删》1100卷。另有《谭子诗归》10卷(此集乃其选本,前有自序);《庄子南华真经评》3卷;《四六金声》1010卷(附补遗);选编《东坡诗选》1122卷;评点《想当然传奇》2卷。
6.周嘉谟(明末大臣)周嘉谟(?-1629),字明卿。湖北省天门市干一镇人。明末大臣。
隆庆五年进士。任户部主事,韶州知府。万历十年(1582年)为四川副使,分巡泸州(今四川泸州市及合江,江安,等县)。旋升为按察使,令所属抵制榷税宦官丘乘云横征暴敛。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不久,升兵部右侍郎,仍巡抚云南。曾弹劾黔国公沐昌祚侵占民田八千余顷案。后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加右都御史。积极加强边防,防止交趾兵侵犯。主持修复南海、三水、高要等邑被洪水所毁圩岸。后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万历末年,齐、浙、楚三党争权,官员的任免升降,吏部不能作主。他出任吏部尚书后,用人唯才,罢斥朋党之首及奸邪者。光宗继位后,他反对郑贵妃邀封皇后。熹宗即位时,与杨涟、左光斗等迫使李选侍移宫。终因触犯魏忠贤而被诬陷,乃辞官归籍。天启五年(1625年)复遭魏党迫害,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赠少保。
墓区考古
现在,“周嘉谟墓”作为一个地图标记,出现在湖北省地图册上,标记仍在原址,干一沙嘴村。干一小河村供奉的周嘉谟及其父亲周松岐公两块墓碑的两个六角亭,只是个纪念场所。
整个墓区占地近70亩,主墓区位于中间,约3-4亩左右,主墓区曾是一个绿草如菌的高台,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像一把围椅,围椅的北边是大约一米来高的土围墙,这一带的土质粘性很强,如将土块夯实晒干之后筑墙,极为结实。土围墙必定以这样的工艺筑成。然后,从北向南慢慢降下。中间是一个隆起的高大土堆,一望而知是棺椁放置的墓室。土堆前方正中是一个高大的石香炉,两边各有一个石蜡台。香炉的前方,依次分列着一对石狮、一对石马、一对石人,中间形成一条甬道。另外,还有一对石龟,各驮一块高大的华表,上面刻满了逝者的事迹和功劳。约四米高、二米宽、一尺厚,很是壮观。
从出土的墓碑上得知,该墓于1628年12月16日(农历)建成,至1964年4月被毁,共336年,历明、清、民国、共和国四朝,经数百年风霜雨雪,屹立不倒。
碑石全文如下: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周公讳嘉谟字明卿承天府景陵县人考讳 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母刘氏封一品夫人嘉靖丁未年七月二十五曰生历事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以崇祯参年二月二十四终于南京吏部公署正寝时年八十有四本年十二月十六日庚申葬于松石湖利甲嘴癸山丁向承恩赐御祭九坛造坟安葬赠荫谥以次全给娶萧氏封一品夫人御祭一坛附葬子男长玺官南京工部员外郎次璧南京户部员外郎先父卒女四俱嫡配名门长孙重庆次孙方庆三孙世庆俱先后承荫曾孙一人名铉。
7.胡聘之
胡聘之(1840—1912),字蕲生,萃臣,号景伊。湖北天门竟陵人。
胡聘之出身于官宦世家。《胡氏宗谱》以南北朝时期在刘宋皇朝内任相国、后定居江西南昌奉新华林的胡藩为第一世,明清时期其后代迁居天门。清末至民国初年,天门胡姓繁衍出很多支系,大约有男丁8000余人,有记载的大多为第40世至50余世。第40世的迁祖之一胡子谟,明代曾在江西任过刑部主事。第50世胡振,曾被封为光禄大夫,其次子胡宝烈为嘉庆癸亥年(1803年)贡生,后诰封光禄大夫。宝烈次子德士熏为道光辛巳年(1821年)恩科举人,先后任清苑、蕲水(现稀水)训导,柏乡、井陉等县知县,河北省蔚州、景州等地知州,后任直隶补用知府,钦加三品衔。他先后配苏氏、罗氏、陈氏为妻,共传8子,其中两个幼子早亡,幸存6子中有凝之、聘之、习之、逊之、辅之、述之。长子凝之任过直隶束鹿县知县,四子逊之历任江西彭泽、南城、万安等县知县,五子辅之是光绪癸巳年(1893年)举人,后任过浙江同知。二子胡聘之是其父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蕲水(现稀水)任训导时所生,取号为蕲生,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喜读圣儒之书,又取派名为崇儒。他随其父在学风浓厚的环境里生活,从小树立宏图大志,刻苦攻读,于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举进士,被选为翰林院编修,先任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主考官,后任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出任北京顺天府知府,两年后出任山西布政使(由正三品升从二品)、浙江布政使(大约一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调任陕西巡抚(从二品),上任仅一个月又调任山西巡抚(升正二品),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卸职,入仕为官30余年。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陈败,朱当了皇帝。为了镇压陈友谅老家湖广江汉地区的人民反抗,就有了“江西填湖广”的明末大移民。曾任朱元璋南京政府刑部主事,退休在家当员外,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胡家角墩的胡子谟老先生,带头响应号召,以七十高龄,率领公子太初,孙子玉泉、玉兰,辗转来到了江汉水乡竟陵,定居西城门外。玉泉、玉兰一秉家风,苦学成才,双双入太学,中进士,但都没有干出什么业绩。以后家道中落一百余年。只是到了明万历年间,胡早、胡永定兄弟才从纯农民发展到了半耕半读,吟诗行医,小有名气。然而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的后代胡承诏中进士,累官当上了南太仆寺卿(相当省长),承诺也是州官,为一代名儒。而后,进士、举人连续不断。但到了清代上半期,胡家又衰落了;不过,读书之风仍盛。道光年间,胡家出了一名举人:胡德增。胡德增,字松门,中举后,长期担任蕲水县训导等教育方面的职务,虽然很是清贫,但诗词书画却极“丰饶”。其书法遍学汉魏晋唐,后自辟蹊径,独成一体,气魄雄浑,沉力极大。时人称其字如“龙争虎斗,力能拔山”。其画初学唐宋大家,中年专学石溪、石涛;晚年独创一派,苍茫浑厚、意境高远。八十岁后,书画皆炉火纯青,出入化境,有海内书画大家之誉,现西安碑林有其碑刻遗存。在胡德增中举后不久,其兄胡德培被拔为庠生(秀才),其弟德熏又考中举人,累官为钦加三品衔直隶知府。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职不久的胡训导喜得长子,并为之取名聘之,又名崇儒,字蕲生,又字萃臣,号景伊。其意思很明显:生于蕲水,根在景陵,并希望能学以致用,匡时济世;可见其浓厚的儒家思想。为了培养儿子的学习能力和自立之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胡德增将七岁的小聘之送回天门老家,让他拜伯父胡德培为师,与堂兄胡崇训一起同馆受学。伯父虽然为当地名塾,但生活极为贫困,他的塾馆也只能设在西塔寺内。艰涩的生活、严格的教育,加之父亲、伯父的影响和熏陶,使小聘之学习格外勤奋刻苦,当年即可吟诗作对,十岁开篇作文,16岁便考中秀才。然而他并非是死肯八股文,而是躲在书房,博览广采,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就是被正人君子不肖一顾的天文、地理、算学等杂书也兴趣极浓;这些知识的广泛吸收,为他今后的为官治政,开拓进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5岁的清华书宦之子胡聘之于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九名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而伯父的儿子、同学胡崇训在考场则连连失利,最终连个秀才都没沾边。庶吉士为闲散的七品小京官。胡聘之便利用这一机会广结人物才子,亲近高官显宦,同时进一步刻苦攻读。四年后,又考取了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胡聘之官场顺达,历任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主考官,回京后,任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而且,无巧不成书,不久,接替叔父胡德熏任顺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胡聘之外放山西布政使,以二品之职,掌晋省之民政财政。光绪二十年(1894年),维新意识较浓的光绪皇帝赏识其创新精神和治理才能,特以从一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身份实授山西巡抚。自1891年起至1899年,除中途短期调任浙江布政使、陕西巡抚外,胡聘之前后在山西任职近八年,为山西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呕心呖血,立下不朽功勋。
电视剧《乔家大院》 中的山西巡抚胡大人就是胡聘之。
8.周树模
周树模(1860-1925),湖北天门干驿镇人,字少朴,号沈观,室名沈观斋。少好学、性沉静、寡言笑,家贫无力购书,常借书手抄。15岁取秀才,19岁入湖北经心书院读书,25岁中举,29岁中进士,选为庶常。1891年任武昌两湖书院理学分教和文学分教,同年授翰林院编修。1895年至1898年丁忧在籍,受湖广总督张之洞聘,至两湖、经心、江汉,蒙泉等书院讲学。1896年天门水灾,出面以工代赈督修唐心口堤防。1899年任监察御史,先后弹劾广西提督苏元春,闽浙总督魏光焘渎职不法,二人皆被罢黜。1905年9月,随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归国后,参与宪政讨论,任审定课委员。次年4月,改授江苏提学使,赴任前几次上疏请求实行君主立宪,并代镇国公载泽草拟《立宪疏》。7月,清廷设官制局于海淀,受光绪帝指令兼副提调参加改订官制,反对者大为惶恐,指使江苏巡抚电奏朝廷,促其速赴提学使任。
1907年东北改行新省制,周任奉天左参赞,次年升署黑龙江巡抚,兼副都统。1909年实授巡抚。在黑龙江留心境内道府县治设置,加强陆军训练,大力兴办学堂,奖励移民垦殖,调整厘税,开办银行,整顿广信公司,创办奉盐官运局。一年后,库入从每年不足白银90万两,跃增至600余万两。外交上采取“待之以和平。持之以坚定”的方针,曾上《筹议应付俄日方策疏》,为清廷采纳。随即在满洲里设立胪宾府治,派员搜集大量边界线资料,测绘全省地图,查勘边界。1911年兼任中俄勘界大臣,在与俄谈判中,广征博引史志文献及有关条约,据理力争,粉碎沙俄将满洲里划归俄境的阴谋。辛亥起义,周在黑龙江成立“保安会”,自任会长,以“清除内患,维持秩序,看守门户”相号召。旋引疾去天津,次年寄居上海法租界。后受袁世凯、徐世昌延聘,于1914年出任北京政府平政院院长。
1915年8月袁世凯蓄谋称帝,加封周为中卿,周拒不受。同年11月,辞平政院长职,去上海。行前走访副总统黎元洪,劝其拒绝袁世凯“武义亲王”封爵,说:“愿副总统为鄂起义稍留体面。模前清曾任封疆,尚弃官出走,副总统将来尚有大总统希望,一受册封,则身名俱废。袁氏所为,丧亡无日,愿为民国计,为鄂人计,为本身计,坚决勿受此王封!”随即南下。1916年黎元洪继任总统,周复返京任平政院院长兼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委员长,不久自去职。徐世昌为总统,拟任其为国务总理,未成。留居北京,常与恩施樊增祥、应山左绍佐诗文唱和,号称“楚中三老”。1925年病逝。著作有《沈观斋诗集》、《谏垣奏稿》、《抚江奏稿》。9.蒋立镛(清代状元)
蒋立镛(17821782-18184242):清代嘉庆16年状元。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蒋立镛出生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奋好学、多思善辩的性格。
【生平简介】:蒋立镛:清代官员。字序东,号芝山,又号笙陔。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嘉庆十六年进士;殿试中,以一甲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协修,后历任翰林院学士、朝考阅卷大臣、内阁学士。为官时,曾协助家乡竟陵治水患。善书法、对前人墨迹收藏颇多,著有《香案集》。
少年时蒋祥墀把儿子立镛放到家乡一个叫“粟洞”的山洞中,让他隔离世事,专心攻读。天长日久,虽然双腿得了关节炎,但经过严格训练,他更加学识超群、才思敏捷了。清嘉庆十六年(11811811年)中状元。是科二甲四名便是禁烟英雄林则徐。蒋立镛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史馆协修及纂修,朝考阅卷官等。嘉庆十八年,出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
嘉庆二十四年,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由于蒋立镛性格耿直,不喜逢迎拍马,故仕途不畅。其家乡湖北天门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敏捷善对的故事。
青矜争出玉宫;(嘉庆帝)
朱笔独点天门。(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嘉庆皇帝
相传,蒋立镛参加殿试过后,文华殿大学士董浩和户部尚书曹振镛等人初拟的名次是一甲第三名。当天下午,嘉庆帝在御花园见从进士,进行“御批”。他翻看了初拟的一甲前十名的卷子,突然发现蒋立镛为湖北人,便问:“汝系湖北人?湖北人要开天门才能点元的。”蒋立镛不慌不忙地回答:“臣正是湖北天门人,此次是从天门赶来应试的。”嘉庆帝一听,心想,我只是一句戏言,想不到来人正是从那里来的。然而君无戏言,正要点他为状元时,又转念一想,这不是让他轻而易举地中了状元?不能,我还得试一试他的才学。打定主意,嘉庆帝和颜悦色地说:“朕出一联,还望卿能立即对上。”他瞄了一眼旁边的莲花池,便吟出了上联。“青矜”是古时对读书人的称呼;“玉宫”即皇宫。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读书人齐集在皇宫,争相脱颖而出。蒋立镛一听,心想:内涵虽然如此,但表面上还是写的眼前景物:“青矜”又可理解为荷叶;“玉宫”还可理解为水晶宫。这一句如此解来,便成了描写青翠欲滴的荷叶,从碧玉般的水面争相而出的美景。他注意到皇帝曾向莲花池瞄了一眼,自己也暗暗地向那里瞅了一眼,只见株株粉荷含苞待放,直指苍穹,顿时心里一亮,便朗声对出下联。嘉庆听罢,不由拍案叫绝。于是朱笔一挥,蒋立镛便成了状元。
千年古树晾衣架;(杨建廷)
万里长江洗澡盆。(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塾师杨建廷
蒋立镛幼年时,其父蒋祥墀便为他延聘了以严厉著称的老塾师杨建廷来府授教。杨先生培养了不少高才生,身为翰林蒋祥墀亦出其门下。杨先生重讲衙背。每讲一课,学生都要认真复讲,还须背得烂熟。他惩罚学生既严又怪,学生偶有过失,便立即以戒尺、竹片重打手掌和屁股。打过,他还要让学生对对联,若对不出,就关禁闭。他从不随便离开教室,也禁止让学生乱跑。这对活泼好动的小立镛来说,无异于进了牢笼。有一天,小立镛实在打熬不住,便背着先生与几位同窗溜到河里去游泳。一会,先生就手持戒尺赶来,大喊学生上岸。学生们怕打,谁都不敢上来。先生见状,就说:“好吧!这回先对对子,谁能对着,免打!”说完顺手把衣服往河边的树上一挂,捻了捻胡须,抑扬顿挫地念出上联。最小的蒋立镛望了望又宽又长的河水,便稚声对了下联。老先生听了不禁暗暗称奇。
稻草系秧父抱子;(蒋祥墀)
竹篮提笋母怀儿。(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父亲蒋祥墀
有一次蒋祥墀自京城回乡省亲。时值春耕,乡亲们都在秧田里拔苗,边拔边用稻草所了一把把的。蒋翰林兴致颇高,就对前来迎接他的县吏、儒生们戏出上联。在场各位苦苦思索,都对答不上。翰林转而考问儿子。立镛笑道:“这有何难?”便脱口对出了下联。大家听了,齐声赞道:“老子出得好,儿子对得巧。”蒋立镛从小练就的这种敏捷善对的本领,在以后夺状元时充分发挥了作用。
宝塔矗矗,七层八方四面;(李翰林)
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李翰林
道光初年,李翰林外放湖北乡试主考。刚到任,便见试院门前高悬一匾,赫然丹书“惟楚有材”。他暗忖:“湖北人如此自负,我倒要试试看。”乡试放榜后,他将新取的举人召集到试院前,指着匾冷笑道:“鄂人自称‘惟楚有材’,我看未必。现出一对,各位有人对得出,留下此匾;若对不出,便将此匾摘下藏起来!”说完,指着院前的七层宝塔,笑着吟出上联。众举人面面相觑,只是摆手,无人应声。李翰林见状,哈哈大笑,命随从将匾取下。回京后,一次公余,他语带讥讽地对湖北籍状元蒋立镛谈及此事。将状元问:“众举子有何动作?”那李翰林鄙夷地说:“还能有什么动作?惟有连连摇手罢了。”蒋状元说:“我湖北人喜欢以手求语,他们对的是:‘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那李翰林听后,面红耳赤,叹道:“绝对!”此事传至家乡,乡人纷纷称赞:“蒋状元真是才高八斗,为楚人争了光。”
10.胡石庵
胡石庵(18187979~11926,亦名人杰、金门,号天石、忏憨室主,天门竟陵镇人。父乔年,字鲁生,清翰林侍读,历任乡试副考官、江汉书院山长。胡117岁以案首入学,博闻强识,被誉为“鄂中奇才”。1919岁赴北京,与谭嗣同交好。戊戌变法失败后返武昌,肄业于经心书院,结识唐才常。11900900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胡任参谋。事败聋上海,被捕入狱。获释后投保定徐锦帆军,胡任教练,曾与八国联军作战,兵败后,徒步回鄂,再入经心书院,因公开鼓吹革命,被开除。在武昌卖画为生,结识刘静庵等,曾跻身“汉营”,秘密运动新军。11904904年襄助刘静庵、吕大森等组织武昌科学补习所。同年冬与马天汉、王禹田等设伏汉口火车站,谋炸清白部侍郎铁良,事泄被捕。审讯时,武昌巡警道冯启钧以刀一柄、银一锭置胡面前道:“听若所欲也,但一言”。胡愤然作色,抉银持刀,昂然回答:“皆欲也!公必欲如何也?五步流血矣!”冬,因证据不足获释。赴上海,为报馆撰文,参与爱国学社活动。次年回武昌。
11906年10月萍醴起义,日知会密谋响应,胡预其谋。后刘静庵等九人被捕,胡逃奔沙市,联络哥老会设法营救,倾囊周济入狱同志,以致被捕,旋保释。1910年,集资在汉口歆生路创办“大成汉记印刷公司”,出版革命书籍,编印白话小说、报纸,宣扬种族主义。革命党人所办《江汉日报》、《商务报》、《大江报》皆赖大成公司印刷发行,公司成为党人联络点。武昌首义爆发第二天,胡以黄白二色纸手书《大汉报》两张,宣扬其事,亲自张贴于英租界和江汉关署大门左侧,阅者如堵。15日铅印《大汉报》正式出刊,胡一人承担采访、撰稿、校印发行,采用黄帝纪元,用“中华民国政府”名义发表“檄文”、“禁令”,并假托孙中山以“总统”名义发表《告同胞书》。一时轰动武汉三镇,日销2万余份,供不应求。时各国驻汉领事对革命态度暖昧,《大汉报》联合汉口英文《楚报》大力宣传,使各国领事及外人明白首义宗。1010月1177日至1111月11日,两军激战1166昼夜,报馆所在地歆生路硝烟弥漫,流弹纷飞。胡冒弹雨,白天上前线采访,夜间为文纪事,平明出版,军民争以先睹为快。1010月2288日馆址被焚,胡以文弱之身多召集散兵奋战,坚守歆生路,直至大批清军攻入,方化装出走,哭奔武昌。11月5日,《大汉报》在武昌复刊。汉阳失守后,军政府所办《中华民国公报》停刊,胡临危疾呼:“《大汉报》当与武昌共存亡”杜撰各省捷报、援军立至及北京反正等新闻,半天内发号外六次,以安定人心。清军炮击武昌,报馆落下炮弹三枚,工人惊骇欲走,胡抱门哭坐,挽留工人坚持出报。又作《劝北军同胞》白话文数万言,按日连载,派人在汉口租界散发。清兵读后,或泅汉水投诚,或弃枪逃跑。《大汉报》影响广泛,苏、浙、皖、湘等省订函电纷至。童谣称:“《大汉报》真个巧,见了它,胆大了;《大汉报》胆真大,别人怕,它不怕。”英、德、美等国报纸亦载文赞扬为“革命之先锋”,“民国之第一张报纸”。革命党人称赞“胡石庵一支笔,胜过吾辈三干毛瑟枪”。黎元洪题赠“赤手回澜”匾额。袁世凯任大总统后,争授胡。“四等嘉禾章”,胡坚辞不受,并在《大汉报》上发表《退还袁世凯所授勋章》诗,愤懑嘲讽道:“乾坤正气销磨尽,狗尾羊头亦巨公”。次年33月,袁之长子克定来汉,时湖北督军段芝贵欲恃势以重金买名伶王克琴献之,王誓死不从。胡撰文在《大汉报》揭其事,段芝贵分饬武昌、汉口警备厅封闭《大汉报》,逮捕胡。胡在狱中撰《鼠窃记》、《情天血泪恨》痛骂袁党,声言:“头可断,血可流,袁贼不可一日不骂”袁死后出狱,时人有“胡石庵吹倒清王朝,骂死袁大头”之语。出狱后创《天声报》。次年护法军兴,《大汉报》复刊,宣扬护法。1924年曾一度对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持反对态度。
19219246年100月2233日在汉口病逝,友人居正为其遗像题赞:“公之别号,石可补天,公之才学,笔大如椽”,胡善诗画。小说著有《马上儿女》、《明珠血泪恨》、《秘密血泪》、《偷香狱》等篇多,诵于时。11
11.刘佐龙
刘佐龙(1874~1936),亦名万青,号汉三。天门多祥人。自幼读书,累试不第,乃弃文习武,投湖北新军,取名“佐龙”。因身材魁梧,通文墨,为协统黎元洪所赏识。先后被荐入武高等学堂,将弁学校,结业后在黎部任队官。兴国、大冶一带闹事,黎派刘带兵弹压,升管带。武昌起义,随黎元洪反正,升标统。黎为都督,以刘为都督府执事官兼禁卫军司令。驻防大军山时,曾计赚清军焦都督,获大量军械o
1911年11月,刘部驻省垣以保武汉,鄂军整编,晋升为鄂军第四混成旅旅长。1913年12月,黎元洪受调进京,湖北落入北洋军阀之手,刘竭力依附,得以自存。刘部士兵,多为湖北农家子弟,尚能遵守军风纪,时论以为优于北军。王占元督鄂,贪财好货,克扣军饷,士兵不满,钟祥,沙洋,宜昌等地先后发生兵变。1921年夏,王接受刘佐龙建议,决定遣散老兵,招募新兵,以老兵薪饷为新兵的一倍多,既可获“裁兵”之名,又可收扩充实力之实。消息传山,老兵情绪激动,请求清发欠饷,另给思饷,始允遣散。王不允。于是第二师所属第六、七、八等团于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二日)在武昌哗变,劫官库抢商家,奸抢烧杀,无所不为,时称武昌“五·二”兵变。王恐事态扩大,发给恩饷三月,佯许备专车送变兵携其所掳财物北返。车至孝感花园站,刘巳奉王占元密令率部一营及一机枪连伏击,变兵伤亡殆尽,所掳财物价值80余万元(一说400万元),尽为王占元所得。萧耀南任湖北督军后,刘任鄂军第二师师长,借武昌、宜昌兵变为名,授意武汉三镇人民,邀请其师驻防阳夏,以保安宁。1926年8月,北伐军进攻武昌,吴佩孚委刘为湖北省省长兼汉阳防守司令,率部防守汉阳及襄河一线。此时北伐军已派代表耿丹、龚培元等与刘部第八团团长严敬及刘弟炮兵团长刘鼎甲联系,劝刘阵前起义,并面交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亲笔信,许以起义后给予一军辖三师的番号。刘遂于9月3日召集营以上军官举行会议,宣布阵前起义部署。5日10时,北伐军第八军第二师何健部开始进攻,刘佐龙命令刘鼎甲炮兵团,分别在怀善堂、河舶所、睛川阁、铁门关地区占领阵地,掉转炮口,猛轰龟山禹王宫北军高汝桐的指挥阵地,掩护何部进攻,并向汉口聋家墩吴佩孚总司令部开炮,迫使吴仓惶率卫队徒步急窜江岸坫,乘车北逃。6日清晨,北伐军攻下龟山,万众欢腾。群众协力将刘鼎甲的大炮运上龟山阵地,以防北洋军反扑。晚间,刘部配合北伐军第二师,将北洋军靳云鹗守备部队(时称铁帽子或乌龟壳军)击溃,7日晨攻克汉口。时人有诗赞颂:“南国惊雷动地鸣,楚天风雨撼江城。将军一怒龟山定,三户亡秦信有征”。国民政府委刘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及湖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27年春,北伐军与孙传芳、张宗吕联军在安徽蚌埠展开大战,刘受蒋介石命派刘鼎甲率三旅之众前往参战。刘部多系乡邻子弟,作战英勇,挫敌克城,立功甚伟,却为桂系陶钧勾结共亲信沔阳人袁济安吞并,改编为第十九军,胡宗铎任军长,刘遂不满。5月,武汉国民政府委耿丹为十五军副军长对刘克扣军饷,虐待士兵多所批评,刘疑忌滋生,乃以煽惑军心,勾结叛乱罪,将耿杀害。数日后,省方以违法擅杀副军长耿丹罪,将刘交省警卫团看管,后转押于唐生智第八军军郎,至胡宗铎、陶钧拥兵回鄂驱唐,刘始获释。所部陈克鉴、程汝怀两师,为胡、陶所并,改编为十八军,陶钧任军长。刘遂去汉门闩租界作寓公,晚年信佛,学看风水。1936年病逝。
12.黄正伦
黄正伦 清(?-1861)天门人。白莲教徒,清咸丰初,以卖草药为名,在松滋传教,被奉为教主。18186161年33月,在松滋马坊坪聚众数千起义,被拥为都督,旗号“意诚侯”,改元“大明”,战败牺牲。
13.刘璋(东汉益州牧)刘璋(?—220)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为刘备所败。后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于荆州。
刘璋为益州牧刘焉之子,父亲死后,继承父亲的地位,成为益州牧。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
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来袭击的消息。在内外交逼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藉刘备之力,抵抗张鲁、曹操。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法正又为刘备内应,刘璋不得已于214年投降,被流放至荆州。
后来孙权杀关羽,得荆州,以刘璋为益州牧,驻于秭归,但是很快就病死。刘璋死后,其子刘阐曾于蜀汉南方雍闿等作乱之时,再被东吴任命为益州刺史,诸葛亮平南蛮后归吴,为东吴之御史中丞。
演义传记
蜀振威将军。汉益州刺史刘焉四子,焉卒,州大吏赵韪等,共保璋为益州牧。璋曾杀张鲁母及弟,因此有仇。璋使庞羲为巴西太守,以拒张鲁。时庞羲探知张鲁欲兴兵取川,急报知刘璋。璋遣别驾杨松结好曹操,松因操轻而恨之,劝璋引先主入蜀。众臣苦谏不可,璋不从。后众将劝璋令大将紧守各处关隘,以防先主兵变。璋初时不从,后因众人苦劝,乃令白水都督杨怀、高沛二人,守把涪水关。后先主遣人往成都求兵粮。璋给甚少,先主怒,骂使者,杀其将杨、高二将,与璋反目。建安十九年,马超进围成都。璋以百姓苦,降。先主请璋收拾财物,佩领振威将军印绶,令将妻子良贱,尽赴南郡公安住歇,即日起行。
史籍记载
三国志 蜀书一
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雠敌。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一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二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三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四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又从之,遣法正请先主。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於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先主至江州北,由垫江水垫音徒协反。诣涪,音浮。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岁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五
一英雄记曰:庞羲与璋有旧,又免璋诸子於难,故璋厚德羲,以羲为巴西太守,遂专权势。
二英雄记曰: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赵韪素得人心,璋委任之。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璋驰入成都城守,东州人畏(威)〔韪〕,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於江州。韪将庞乐、李异反杀韪军,斩韪。
汉献帝春秋曰:汉朝闻益州乱,遣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徵璋为卿,不至。
三臣松之案: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於事也。”
四汉书春秋曰:张松见曹公,曹公方自矜伐,不存录松。松归,乃劝璋自绝。习凿齿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数十年之内而弃之於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於物,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德洽群生,故业广而天下愈欣其庆。夫然,故能有其富贵,保其功业,隆显当时,传福百世,何骄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
五吴书曰: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明年,先主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先主迁璋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於吴。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丞相诸葛亮平南土,阐还吴,为御史中丞。一初,璋长子循妻,庞羲女也。先主定蜀,羲为左将军司马,璋时从羲启留循,先主以为奉车中郎将。是以璋二子之后,分在吴、蜀。
人物生平
刘璋,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人。其父刘焉,东汉末任益州刺史,刘焉死,刘璋继领益州。他性宽乐而无威略,仅知保境,没有远略。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伐汉中,刘璋惧怕操威胁自己,遂迎刘备入蜀以拒曹。后被刘备取代。
献帝迁长安,以为奉车都尉,奉使谕蜀,留不遗。兴平元年,袭焉位为监军使者、振武将军,领益州牧。建安十九年,降于刘备,迁公安。孙权克荆州,以为益州牧,驻秭归。《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璋:“璋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致乘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刘璋的确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与野心,但他也不是一无是处。其父刘焉病死,他的手下知道刘璋秉性温和、仁慈,共同推选他为继承人,后刘璋领益州牧,张鲁对他多次挑衅,刘璋怒而杀其母及其弟,二人便成为仇敌。
曹操征荆州,更想接着攻打张鲁。刘璋想与曹操交好,可是张松因为曹操怠慢了他,就鼓动刘璋与刘备交好,同心抗拒曹操。然后又挑拨刘璋与有功武将的关系,企图使西蜀内外皆乱,让刘备乘虚而入。益州主簿官黄权知道张松的用心,苦谏于刘璋,可惜刘璋并未采信,反而对刘备以诚相待。给他兵、粮、财、物,助其攻打张鲁。张松、法正又劝刘备反过来攻打刘璋。
刘备的军队转向,可怜刘璋根本阻止不了,一直让刘备围困住了成都。其实当时成都尚有三万精兵,粮草足够吃用一年,而且官兵都愿死战。但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刘备尽取其财物及震威将军印绶。
虽然刘璋为人懦弱,少主见,但也有一颗仁慈之心。他任益州牧时,使蜀地富有,百姓安居乐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施行的是标准的仁政。怎么能说是“无恩德加以百姓”呢?从开城投降这一点就可以足以看出他的仁慈之心。
而且刘璋并非贪图享乐,荒淫无道之人。若生在太平年间,定为造福一方的良臣。蜀中之治历来没有定数,陈寿的评价未免有失偏颇。其实一开始刘备就有杀死刘璋之心,只怕会失去天下人之心。后诸葛亮进言刘备,应该对蜀地进行严治,也有些压制民愤之意。乱世出英雄,也埋没了许多人才,只能是说刘璋生错了时代,是在乱世众多英雄的光辉下黯然失色的一个人物。
他行仁政,了解百姓的痛苦,是古代许多领主比不上的。刘璋的失败在于听信他人之言,而少主见。但真正对他有用的话却没有采纳。也是他成就了刘备的霸业。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在乱世中无法成为人雄,只能偏安于一方,实在令人惋惜!
刘璋失益州
刘璋,字季玉,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继其父刘焉任益州牧,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所治益州被刘备夺取,统治益州凡二十年,其活动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末三国政治。迄今为止,学界尚无讨论刘璋的专文。人们对刘璋的评价,基本定于诸葛亮《隆中对》所云:“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璋遂庶几成为昏庸无能的象征。
一、刘璋失益州失于“人谋”: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刘璋所处益州,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兵精粮足,足以自守,甚至可以成就霸业。然而,刘璋在保守益益州州的过程中不能有所作为,在外来的刘备面前反主为客,处处被动,处处被欺,最终将益州拱手让人。其原因何在?
与汉末群雄相较,刘璋“暗弱”、“不武”〔1〕(卷32《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主要表现在:
(一)不识益州兵要地理形势,不能努力修好汉中的张鲁,丧失了益州北面屏障,使益州处于外敌威胁之下。
(二)缺乏重大军事斗争的心理素质。尽管拥有益州这块“风水宝地”,刘璋却极端地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对抗并不比其强大的张鲁,要拉曹操作为援手;当曹操对自己产生威胁时,又拉刘备来帮忙,使得刘备顺利入川。
(三)缺乏足够的军事才能。刘璋在认识到刘备入川的险恶用心、怒斩张松之后,虽迅速组织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来对抗刘备,却均以失败告终。《三国志·法正传》载:当刘备争夺益州之初,“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郑度之计可谓是抵御刘备的良策,但刘璋不能用,反而把郑度罢黜。郑度的遭遇,除了表明刘璋听不进忠言外,更主要的是表明刘璋“才非人雄”,缺乏军事头脑,不是枭雄刘备的对手。
其实,刘璋并非毫无军事才能,在他统治益州的时期里,曾平定益州豪族大姓的数次大规模的叛乱,即是明证。导致时人视刘璋“暗弱”、“不武”的原因,除了刘璋为人“宽柔”“温仁”性格懦弱外〔1〕(卷31《刘二牧传》及注引《英雄纪》),更与其身处推崇“人谋”的乱世之秋却不努力“人谋”有密切关系。突出表现是,刘璋立志不远,只图自保一州。
保据益州,坐观天下,是刘璋之父刘焉定下的方针。《三国志·
应天门导游词篇四
天门市物流市场调研
这次我到天门对物流市场信息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到达天门后,首先通过询问的士司机,得知该市没有大的物流市场。摸底后发现天门没有大型停车场,物流商户较为零散,不便于寻找和调研。最终通过当地熟人托关系找到天门市运管处,在运管处的帮助下得到了天门市经流营物商户的全部名单,并按照名单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天门市物流市场概况:
1、经济情况:一个地方的物流业是否发达,和当地的经济关系应该有较大的联系。天门市目前经济不景气,也没有较为大型的厂矿及生产企业,归其原因就是因为天门市交通不方便,路不行,影响了整个天门的经济发展,较湖北省其他市而言发展相对滞后。进出天门的货物流通量不大,所以当地的物流业非常不发达,且没有规模。
2、流业概况:当地物流行业为分散经营,没有扎堆形成规模市场,商户数量不多,总共不到二十家,大多分散在天门大街小巷当中,各自为政,不成气候。
3、经营方式:天门市内物流商户基本为物流专线经营方式,且都是分部,总部基本设在武汉。天门设点多为武汉来天门货物的分流点。这些物流商户主要业务为固定厂家货物,在天门收集货物后集中运往武汉再向全国进行分流。
二、物流信息平台使用情况:
当地各商户均未使用物流信息平台,包括银河网也未在天门当地进行推广。当地物流商户多为分部,据说其在武汉的总部都是通过使用银河网,寻找到天门的回程车辆。通过走访得知,当地不使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原因主要为:
1、基本都有固定厂家的货源。就如许多经营户所说的,如果没有固定厂家的货源也不会在天门设点。因此对其他货源的需求不旺盛。
2、由于是专线运输,多有自己熟悉的车辆或自备车辆,只跑天门至武汉线,然后到武汉进行中转,所以对车源信息需求量不是很大。
3、当地物流商户太少,没有形成规模,即使用信息平台也不会有太大的信息量。
4、没有装宽带,在天门分部任何开支都需总部来核算。
三、国网物流信息平台在当地的推广:
就目前考察的形势来看,因该地尚无比较成熟的市场,只有零星不到20家经营户,且多为专线物流商户,暂时物流平台还不能被商户们所接受。所以,对于国网在天门市的推广,目前还不能盲目进行。
但是经过这次调研,也发现天门也并不是无发展潜力,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究其原因如下:
1、汉宜铁路现已全面动工,铁路总的走向是从汉口引出,经汉川、仙桃、天门、潜江、荆州、枝江,伴随着铁路天门站的建设成功,必定解决天门交通不便的难题,沿线将会有大量的货物进行中转,这样势必会带动天门当地的货运发展。
2、天门正在打造专业的物流信息市场,武汉城市圈西物流配送中心――荣成物流。市场地处仙桃汉江大桥桥头,据仙桃最繁华地段5分钟的车程。目前该市场尚未建成,正处在招商投资的阶段,预计建成后将吸引300间商户。该市场的建成,必定吸引天门、仙桃、汉川等地零散物流商户在此扎堆经营,形成规模化经营,到时候进入市场进行推广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天门市的国网物流推广可以暂缓,等到时期成熟再进行全面推广。但这也不是说暂时放弃该地区,我们可以在当地进行低成本的宣传,如将印制的宣传单在各商户中间散发,目的就是让这些商户知道我们的公司,有宽带的愿意使用就先使用,这样也为我们在该地区市场成熟后的推广打下基础。
应天门导游词篇五
神奇微创,让你龙年好“孕”气
龙年圆我“龙”子梦,这句话是夫妻二人嘴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大家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五年没有任何怀孕迹象,大大小小医院也跑了不很多家,最后圆梦在天门仁爱妇科医院。
据悉,“她以前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也不和我们打招呼,夫妻也常在病房争吵!现在可好了,整天眉开眼笑的,夫妻也恩爱了,总会热情和我们打招呼,变化真是太大了!”谈起王颖(化名),天门仁爱妇科医护人员欣慰的说着她来院治疗后的巨大变化。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王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了王女士,得知她的家在李场,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世。她的外婆从十八岁结婚就一直没有生育,在外婆快四十岁的时候抱养了王颖的妈妈。后来,外公外婆找了个倒插门的女婿,就是王颖的爸爸。没想到的是,等妈妈也快四十了,也一直没有孩子,就领养了王颖。后来王颖也找了个上门女婿。
王颖(化名)也像外婆、妈妈一样,结婚5年了也怀不上孩子。这时候,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夫妻开始在大大小小的医院看病,各种药吃了不少,钱花了也不少,肚子却总是没有动静。“我们几代都没有生小孩了,我的命怎么这么苦!”王颖常常以泪洗面独自发愁。
祈求老天“赏赐”个小孩
王颖苦苦期盼着,特别是她婆婆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烧香拜佛,以祈求能感动上天为她家“赏赐”个小孩。心诚则灵,也许诚心真能感动老天。
有一天,王颖无意间与同事谈及自己的烦恼,才得知同事天门仁爱妇科医院治好了多年的不孕,并且介绍她过去看看。因为之前的治疗经历,王颖带着几分怀疑的态度对医院进行了一次考察,才知道这家医院是全国品牌连锁专业妇科医院,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不孕不育精准筛查体系”,还配有从事不孕不育事业多年,拥有丰富经验的医师组成的金牌助孕专家团。当王颖获得信息后,暗暗下定了决心,“无论从医疗体系还是专家团队这是都是一家信得过的专科医院,无论如何也要去试试······”仿佛感觉到孩子正向她慢慢走来。
专家亲诊揪出不孕真凶
2011年10月份,王颖夫妇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慕名来到了天门仁爱妇科医院,接诊他们的正是天门仁爱妇腔镜微创专家,石主任对王颖进行了初步的问诊后,针对她的情况,为她进行全面不孕不育检查,并仔细分析每一个可能导致王颖不孕的原因,最中确诊王颖患了输卵管阻塞。
微创技术圆求子梦
“对于王颖的病情,经过我们专家团成员仔细分析、对比研究后,决定为她进行腹腔镜下微创技术。为王颖做腹腔镜微创手术是将腹腔镜镜头以微创的形式置入王颖的腹腔内,再利用数字显示系统将王颖的患病部位及患病情况直接呈现在出来,不仅避免了传统手术的盲目性,还能在检查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使王颖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减少伤痛,并且尽早恢复健康,为其孕育出自己的宝宝争分夺秒。”天门仁爱妇腔镜微创专家,石主任介绍到。在手术后,王颖恢复的很快,今年1月,也就是手术后第四个月,王颖就有喜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传出,她一家人立即乐开了花。
“石主任,王颖有喜了!怀上龙宝宝了,非常感谢你们,感谢仁爱医院······”前天,石主任就接到王颖丈夫的报喜电话。
专家解析——“三镜一丝” 微创妇科技术
石主任介绍:提到“三镜一丝”,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神奇的技术。其实“三镜”指的是——宫腔镜、腹腔镜、输卵管镜三种仪器,可不要小看这三种秘密武器,它们在治疗女性不孕症方面,有着非常神奇的功效。
宫腔镜:能了解子宫内部的情况及子宫角和输卵管间质部有无息肉、粘连等;
腹腔镜:能了解盆腹腔内的具体情况,如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情况,尤其是输卵管周围的组织结构及有无粘连等情况;
输卵管镜:可以检查输卵管内膜,正常上皮和异常病变,分辨输[fs:page]卵管近端阻塞的原因。
“除了„三镜‟之外,还有„一丝‟,那就是——美国cook导丝。它是一根很微细的导丝,能直接进入患者体内,进行输卵管堵塞的疏通工作。”石介绍,美国cook导丝通常和“三镜”一起应用于女性不孕症的治疗中,这就是 “三镜一丝”的由来。它被业内美赞为女性不孕症治疗的“金标准”,为女性不孕症治疗开创了新“镜”界。
人性化的“三镜一丝”微创技术,能解决输卵管疾病所引起的不孕症治疗,安全高效、时间短,该技术可有效疏通输卵管近端粘连、梗阻,是集检测、扩容、通液三步为一体的高精人工智能辅助生育技术,尖端的智能设备,疏通过程配合独特的防粘连药物疗法,全面疏通输卵管,让宝宝顺利过关,圆你的求子梦。
人人享受医保,百元援助就医更方便
天门仁爱妇科医院微创妇科自引进宫腹腔镜微创系统,成功实施第一例子宫肌瘤微创手术以来,现已顺利完成数百例微创手术,成功奠定了妇科微创技术运用在天门的领军地位,目前
仁爱85%的妇科手术都采用微创技术,为了让更多女性享受高效优势的医疗服务,推广妇科微创技术,仁爱妇科医院推出在普通开腹手术的费用上,仅加1000元就可升级妇科微创手术,还有500元手术援助费用,市医保新农合定点单位,看专业妇科,医保新农合花钱少。
问答:
问:输卵管左侧堵塞,伞部不通,可以用药物调理好吗?
仁爱妇科专家:您好!女性输卵管左侧堵塞、伞部不通,仅使用药物是不可以调理好的,我院引进世界卫生组织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金标准——“三镜一丝”技术,是一种能彻底治疗输卵管堵塞、粘连、积水和不通的技术,通过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导丝可以彻底疏通堵塞的输卵管,也可使不通的输卵管变通畅,单纯使用药物的调理是很难治愈上述病变的。
下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