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市管理工作创新 城市管理服务创新(4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管理工作创新 城市管理服务创新篇一
一、思考题:1.试分析影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因素。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应对行政体制改革阻力的措施?
二、重点:
1、行政体制改革的环境系统阻力
2、应对行政体制改革阻力的措施。
三、难点:应对行政体制改革阻力的措施。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一直是十多年来中国行政发展的主轴。行政改革的发生,有其客观的“动力系统”。新时期中国行政发展的推动力有两个层面,从浅层看,是政府财政的压力,庞大的干部队伍使得财政收入的近一半变成“人头费”,财政变成了“吃饭财政”,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不改革将难以为继,此所谓“穷则变,变则通;” 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从深层看,行政改革的最深刻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政治要求:“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没有动力,就不可能确定改革的目标和路向,行政体制改革便无从发生,但另一方面,行政改革的速度、质量、效果乃至成败取决于动力和阻力这两种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改革开放以来历次行政改革收效甚微甚至不了了之的原因,我们都可以从阻力的角度得以解释。因此,分析和克服阻力,从而扩大和增强动力,对保证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取得预期效果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环境系统阻力政府行政是一种“生态现象”。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任何行政组织和行政体制都是在一定的行政环境中生成、运行和变革的。所以,行政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行政环境和行政系统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从行政环境方面来看行政改革阻力来自三个方面的制约:(1)经济体制模式模糊性的制约。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行政系统作为上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功能、排列组合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改革的具体操作和具体的目标选择、认定。在经济改革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进行时,要让为其
服务的政府机构脱胎换骨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的确立,无疑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创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探索,无论
我们再解放思想,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模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是必然的。这不能不对行政改革产生制约作用。(2)市场经济
发展不充分性的制约。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一般认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体制,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
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把属于政
府的职能交给政府,把属于企业的自主权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交给
市场。而实现这样的目标,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自主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但对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封
建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母体”的社会来说,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也很不
平衡,因而,具备上述前提条件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一方面,我们要求企
业“不找市长找市场”,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资
本市场等不发育不完善,企业又找不到市场。在此情况下,行政改
革出现反复和回潮是有其合理性的。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市场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充分性还制约行政环境对分流公务员的接收能力。(3)配套程度的制约。行政组织机构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小系统,同时它
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部。它的变革必须与党的领导制度、工
资、人事管理制度、企业制度改革等协同进行,如果机构改革与相关各部分的改
革不能上下左右联动进行。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光改行政
机构或只在行政系统的某一层次(中央或省级、县级)进行,其结果必然是各种
矛盾在不同系统之间或系统的不同层级之间上下左右转移,行政改革虽
可取一时之效,但难有长久之功。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应该说,来自行政环境的阻力是一种“客观”的力量,它与来自行政环境的动力
相比,对改革的影响不具有实质性的和决定性意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自发减弱。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2、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阻
力来自于行政系统来自于政府及其公务员。从理论上看,20年来,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政府的领导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这些变革的内容和范
围主要是非行政系统的行政环境或者是在行政系统自身的非核心、非框架部分。
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改革逐渐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在继续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系统改革(这种改革仍由政府设计、领导、发动和操作)的同时,必须对政府自身或自身的核心部分进行改革。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如前面所指出,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这种调整和分配的任何举措均会涉及到现存的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载体,权力
是能为局部和个人带来利益的条件之一。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尤其中国社会是一个“行政化的社会”,行政权力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深入的指导、协调及干预和控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无不围绕行政权力而呈现、形成、展开,即便是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条件下,政府权力在社会生活中也将扮演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公务员属于社会中权力和利益的既得者阶层,任何改革的大动作无疑会使他们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丧失,产生抵制是必然的。(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它必须要受到习惯势力的阻挠和影响。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对公务员,尤其是对可能被精简掉的公务员来说,行政机构改革意味着自己现存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行为模式等的重大改变。这可能导致留恋目前状态,死抱毫无希望的习惯不放的阻力的出现。另一方面,官本位意识在中国国民意识和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官”被看成是身份和地位的最好体现,官职级别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价值与成就的最主要标尺,且各项福利待遇与官职紧密关联。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因此,为官只能上不能下,机关只能进不能出,一旦离开官场便人走茶凉,事事难办。这种社会思想氛围,是广大公务员走出机关,下海分流的一大思想障碍和阻力。(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因素使人产生紧张和忧虑。对公务员来说,本次行政改革,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存在许
多不得不忧虑的不确定性因素。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如本职能部门能否被撤消?精简人员时,自己是否属于被分流之列?若被精简,自己的出路是什么?前途如何?这些忧虑使公务员产生压力,如不能持正确的态度,就会使他们对改革产生怀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和制约改革的顺利进行。(4)基于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我们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性,造成下级机关和下级人员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事无巨细依靠上级的指示、指导和推动,而且这种依赖性有时被看成是稳重老练的表现。因此,面对矛头针对自己权力和利益的行政体制改革,大家更是不能也不愿为天下先,“不推不动”,互相观望和等待,可能造成“上动下不动,越动越被动”的局面,坐失良机。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5)基于曲解而产生的阻力。一个人一旦确立起自己的态度体系之后,就必然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在既定的态度体系框架内做出反应。每个公务员对当前行政改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出入会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改革。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如许多人对市场经济无非又是换汤不换药,重走“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老路。因此,就用前几次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待这次改革,以不变应万变,对改革持消极、应付和观望的态度。这种因曲解而产生的阻力一般比较持久,具有顽固性。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从行政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行政改革之所以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正是行政系统自身的阻力。指出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设计良好的改革方案在实际的操作中走形变样,出现只放包袱不放权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强化创收弱化服务,实功虚做,隔靴搔痒,玩数字游戏,换汤不换药,该加强的职能得不到加强,需要撤并的部门反倒不断壮大等等现象,导致改革走过场。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二、应对行政体制改革阻力的措施组织的任何变革都存在着两种力量,即推动变革的力量和阻碍变革的制约力量。根据辩证法,对阻力的克服即是对动力的增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规,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注意,千万不可粗心大意。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这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时关于革命策略的至理名言。在今天,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为提高这场“革命”的绩效,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来减少改革的阻力。1.树立起阻力意识,正确对待阻力。从大的方面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行政改革阻力的存在并发挥作用是具有一定客观必然性的。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尤其是行政改革中的悖论,使得我们一方面要实现对行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让其适应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不仅要依靠它来实现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调控,而且要依靠它实现对其自身的彻底变革。这是一个充满阻力和矛盾的过程,甚至是一种两难选择。因此,我们最好把这场行政改革理解为一种复杂的博弈过程,在各种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中渐进实现目标。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从小的方面讲,任何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方案,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在的阻力和风险,不仅要把阻力的大小作为确定改革目标的依据之一,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而且要把阻力作为评估改革措施和方案现实可行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在决策时,就应把行政改革的阻力大小作为决策方案本身的因素加以考虑,要研究阻力的大小和范围,预测阻力对方案实施效果的影响,并加以控制。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忽视阻力、不敢
正视阻力,如果不是讳疾弃医,也是自欺欺人,可能将使改革重蹈覆辙。2.大力加强宣传,营造一种推动改革的社会氛围。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产生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倾向。所以,要大力宣传行政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使广大公务员认识到市场经济向行政体制提出的全新要求,认识到行政改革在目前改革全局中处于“瓶颈”地位,认识到在机构改革上我们已别无选择,认识到“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通过宣传,使这次深刻、艰巨的改革获得公务员最大限度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也要让他们看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成功的评价已经多元化,经济领域正成为最具吸引力、最能实现人的价值和理解的热火朝天的战场。当然,宣传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要有艺术性。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3.要妥善安排分流人员的出路和利益补偿。“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91页)这次行政体制改革,人员分流量大面宽,因此,李景
城市管理工作创新 城市管理服务创新篇二
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当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铺开,但由于我国现行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就大的框架而言,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下的运行模式,城市管理在行政体制上的独立主体地位尚未得到理顺,致使城市管理工作难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决心。为此,应当从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下手,对我国城市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技术手段等进行大胆改革创新。
一、从行政体制上确定城市管理的独立主体地位,把城管执法从大城建体系中分列出来,设立国家城市管理执法局
城市管理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形成,并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城市发展由规划建设为主到建管并重,再到管理经营为主,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日愈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迫切要求城管执法工作形成独立体系。
(一)从国家层面把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有机分离是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迫切要求。城市组织系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四大板块,其中规划与建设、管理与经营分别是两个有机结合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飞跃式发展,呈现出城市规模迅猛扩大、城市数量大量增加、城市人口结构多元化、城市载体功能复杂化、城市居民需求多样化、城市运行机制法制化等多元特征,对城管执法的需求也日趋增加。尽管城管执法的重要意义也已为大家众所周知,但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尚未站在同等的政治地位上。在国家政体结构上依然还是城市建设的附属品。可以说,多年来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缺乏统一性、超脱性和前瞻性,根源是国家在行政管理关系上一直将城市管理列为“城建管理监察”范畴,没有作为独立主体给予考虑,致使城市管理成为大城建体系的隶属品。
(二)从行政体制上确定独立的主体地位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对于城市建设的保障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国家至今竟然没有一个独立主体的专门管理机构,只是在建设部内部下设一个事业单位性质的城建监察办公室。由于没人“当家做主”,致使国务院从1997年开始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试点工作,到2002年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只好依赖法制和编办两个部门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也成为“国家不设委局、省里不设行政主管局”的“稀有”部门,改革形式也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管理性。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如何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和创新运行机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科学执政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应当充分领会“十七大”精神,与时俱行进行改革创新,将城管执法工作从大城建体系中分列出来,设立国家城市管理执法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设立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只有先框定好城市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体系,才能破解城管执法立法难问题,从而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解决好城管执法范围缺乏稳定性、职能定位缺乏明确性、执法手段缺乏法定赋予性、长期“借法执法”,以及执法规范、执法自律、执法保护、抗法处罚没有明确依据等系列的现实难题。
(三)从组织机构上划分城市管理独立主体地位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组建模式。据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对城市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至今虽然仅有20来年时间,但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将达到40%,2020年将达到55%左右,城市管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促使城市管理从原来市容环境的专业性管理转型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综合性管理,各地城管执法部门在实践中也强烈呼唤全国城管执法工作“一盘棋”。对于如何设置国家城市管理执法局,有三种组建模式可供选择:①一步到位模式。把国家城市管理执法局直接设立国务院内部,作为国务院的直属单位,为独立主体资格的国家二级部委局。②挂靠独立模式。把国家城市管理执法局挂靠设立在建设部内部,类似国家工商总局内设的国家商标局,定为副部级单位,工作相对独立,可以自己名义对外行文。③从属管理模式。把国家城市管理执法局直接设立在建设部内部,作为建设部的内设机构,定为司级单位,工作相对独立,可以自己名义对外行文。
(四)从实践需要上确定国家城市管理执法局的管理职能和机构
设置形式。①主要职能: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行政执法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组织实施全国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试点工作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负责全国城管执法工作的宏观协调、指导,负责收集、汇总全国城管执法工作情况,起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全国性专项执法整治行动,承办党中央和国务院交办的工作。②机构设置:办公厅(室)、综合管理司(处)、法制宣教司(处)、地方协调司(处)。其中,综合管理司(处)主要负责全国城管执法工作的调研、统计、汇总、上报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性专项执法整治工作,负责制订全国城管执法工作的指导性计划;法制宣教司(处)主要负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行政执法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组织实施全国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试点工作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负责全国城管执法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调研、起草工作;地方协调司(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各地在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试点工作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对全国各地城管执法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从破除体制性障碍入手,优先解决好几大制约因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城管执法新机制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解发展体制机制滞后问题的关键。根据城市管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城管执法工作的实践经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从以 履行公安机关职能,协同城管执法人员工作,处理阻挠执法或暴力抗法事件,并依法对城管执法领域里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立案侦下几方面大胆改革创新。
(一)有机统一全国城管执法的机构设置。综观现状,我国城管执法机构的组织形式及名称叫法不尽相同,穿着制服及佩戴标识五花八门,在行政组织上基本上设置为政府直属机构,城管执法工作处于全国缺乏统一性的状态。我们认为,在成立国家城市管理执法局和省级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基础上,要将全国各市县城管执法机构的名称、制服、标识统一起来,将城管执法单位从政府直属机构定位为政府组成部门,机构建制为全员行政编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城管执法工作“一盘棋”。
(二)设立城管执法专业警察队伍。实施“综合行政执法+公安保障”联动机制,是全国各地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顺利开展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在执法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如果城管执法工作缺少公安提前介入,容易导致阻挠执法和暴力抗法事件多发,事件也无法在起始阶段就得到有效控制。等待暴力抗法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才介入,既达不到公安为城管执法保驾护航的目的,又造成公安部门在事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而增加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成本。城市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也必将是今后全国各地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应当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城管执法安全保障机制,采取类似林业、港务、铁路公安的机构建制,在城管执法局内设置城市管理专业公安编制,设立城市管理公安分局(大队),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人、财、物由城管执法部门管理,业务上接受公安部门指导。
(三)加紧制定城管执法综合性法律法规。目前,推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在法律上已有坚定的法律依据和明确要求。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授权以及国务院的具体规定,目前城管执法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主要涉及几十部法律、法规、规章和数百款罚则。由于城管执法涉及领域多、执法范围不明晰、立法难度大等原因,我国城管执法立法远远落后于执法实践,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独立法规,致使城管执法目前还是一个执法范围比较“边缘”、执法手段也比较“传统”的部门,已经严重影响了城管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如果问“到底城管执法具体管什么”这个看拟简单的问题,目前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原则上规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及综合行政执法的试点工作由国务院法制办总体协调。为此,不能因为难度大就放弃对城管执法的立法,城管立法可先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界定城管执法的职能范围。根据城市发展趋势,科学确定城管执法可以涉足的管理领域,并对城管和其他部门有交叉的管理执法领域划定执法权限。二是界定城管执法的执法手段。确定城管执法是行政执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立法形式应赋予与城管执法职能相对应的法定执法手段和执法权限。三是界定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对城管执法长期以来所“借法执法”的范围进行归纳类总,制定综合性法律条文。四是界定城管执法的主体地位。通过立法明确各级城管综合执法机关作为本级政府组成部门,并建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协调配合机制。五是界定城管执法的实施原则。明确城市管理综合行政
执法机关的管理职能范围后,鉴于综合行政执法范围较广的实际情况,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地推进,直至全部划归和全区域覆盖。
(四)把城市管理作为独立章节纳入各级政府规划范畴。由于国家组织机构设置上没有将城市管理从大城建体系中分列出来,致使城市管理工作依然还是大城建工作的隶属品,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中长期规划纲要时,都没能从城市管理对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社会文明所起推动作用的角度,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性统筹规划。根据城市管理的定位和作用,应当将城市管理从“城市建设与管理”专题中分列出来,与其他项目一样用独立章节制定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同时,要从政府工作层面切实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规定政府公共财政每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城市管理事业,优先解决好城管执法工作多年来存在的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经费紧缺、办公条件较差、执法装备简陋、科技力量落后等问题。
三、从思维定式上革除陈旧的权力本位意识,树立和谐效能型工作理念,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
在当今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如果说军队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守疆土,公安的使命是保障社会安定,那么城管执法应当以维护城市和谐作为主要职责。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载体功能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疑难杂症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也较为突出,下岗、失业、失地等低收入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新形势下的城管执法工作,应当遵循“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和谐管理、政府诚信法制、注重民生问题、降低管理成本、讲求执法效能”并举,着力构建和谐民生型、效益创收型、诚信法治型、文明执法型、科学管理型的城市管理长效体制,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城市管理新路子。
(一)树立科学的城管执法工作理念,彻底革除简单粗暴的传统作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城市管理问题,实质上是市民群众多样需求与城市管理标准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综观当前国内城市管理领域所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及城管执法人员打人事件,许多情形都是由于执法队伍粗暴执法而造成的。传统老城管那种简单粗暴、冲冲杀杀、野蛮执法的工作方式,不能一味推说是因为老百姓不听话而不得不采取强硬态度,而是城管执法队伍的权力本位意识在做怪,以及工作理念偏差和队伍素质低下所产生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源上找出老城管队伍时常被人民群众责骂和社会形象败坏的原因,并通过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工作理念、创新管理机制等手段予以解决,则这支队伍必将被社会淘汰。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城管执法队伍面对的主要是两类极端的群体(备注:一类是本地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打工就业人员的弱势群体;另一类是有财有势有社会背景、为己利而损大众利益的强权群体),但处理的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也是城管执法队伍与公安警察队伍的根本区别和存在的社会价值所在。这就意味着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宗旨,把执法为民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面对日愈复杂化的城市管理问题,应当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彻底革除简单粗暴管理方式、杜绝野蛮执法行为的同时,根据城市发展实情,围绕城市发展大局,采取得当的方法和措施解决问题,才能较好地避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敌对情绪,做到“为民、爱民、利民、便民”,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城市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大力构建和谐民生型新机制,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贴近民意民生。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在城市大开发、大建设进程中,要围绕着“民生工程”做文章,不能动辄由市长组织开会,一个会议就当场敲定对一个违法行为的处罚结果;或遇到涉及群体性就业、安置等利益问题不作深入调查,动辄派出几百号人进行整治。否则,就会出现政府职能部门违法乱作为情形,社会存留问题也会越积越多,群众对政府也会产生意见而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造成政府门前是非多。对于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和关系群众集体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应当按照依据法律和尊重历史的原则妥善处理,使政府行政行为法制化,政
府处事方法更加诚信化,政府亲和力大大增强,体现出政府的诚信建设。如针对当前全国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面临的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顽疾”问题,应当做好堵疏结合的文章,对交通流量大、重点景观区域和主干道上的流动摊点严格取缔的同时,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不影响群众生活的前提下,将一般次干道或沿街场地开阔的路段规划、设置成为临时经营堵疏结合示范街区,既有效解决群众就业需求与城市管理要求的矛盾冲突,使混乱无序的流动占道经营行为走向合法规范化,又充分增拓了群众就业门路,为政府分担解决民生就业问题。同时,城管执法投诉举报热线电话求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启动直达指挥系统和现场快速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噪声扰民、未成年人上网等群众热点投诉案件,使城市管理工作的群众参与率和信任值不断提升。
(三)构建诚信法制型新机制,通过城市管理工作促进投资发展环境建设。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城市管理工作应当以调整优化为手段,推行政务公开和优质服务承诺,完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规程,规范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和行政审批工作,让管理相对人站在同等的竞争平台上,杜绝过去行政审批工作上存在的“给了好处就乱批,不给好处就乱堵”的管理弊病,实现“诚信审批”。同时,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一项中心工作,针对性违章建筑困绕投资发展环境的问题,在依法行政和提高执行文化上狠下功夫,要顶住说情风、通风报信风、吃拿卡要风,敢于碰硬,集中力量,严格执法,重拳出击,强化对违章建筑初建阶段的巡查执法,对违章建筑掀起大规模拆除浪潮,为城市开发建设扫除障碍,节约城市开发建设投资成本。通过执行决策到位的城市管理工作,促进投资发展环境建设,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四)构建效益创收型新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开支型向效率创收型转变。城市管理及执法效能的最大化,不是事后处罚,而是事前预防。传统城市管理工作由于缺乏长效型系统管理机制,只有纯粹投入而无经济收益,在执法方式上也是简单粗暴、冲冲杀杀,从单纯的突击整治到突击整治,导致政府虽然长年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但违法行为依旧反弹多,反复整治而图劳无益。同时,对于城市领域里无偿占用城市公共资源、侵占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行为,也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造成政府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性收益也白白流失。要走出城市管理从整治到整治的怪圈,突破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的条框意识,强化日常监管执法机制建设,防范和减少违法行为发生,从而减少政府对整治行动的投入而使执法自身成本下降,并通过制止违法行为发生而避免更多的社会资源浪费,使城市管理执法成本降低,实现城市管理执法效能最大化。同时,针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一味纯粹化投入和大量城市公共资源被少数人无偿占用的问题,认真探索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的内在联系,运用产业化法则来对待城市管理系统中的潜在资源,全面规范城市公共资源尤其是临时占用城市道路设施、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规划、审批工作,不断完善高立柱广告、路灯杆广告经营权公开招标拍卖制度,通过市场机制规范城市公共资源有偿使用行为,使城市管理产生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反哺于城市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由粗放开支型管理向和谐效率创收型管理转变。
(五)构建文明执法型新机制,以城市管理工作推进和谐三亚建设。城管执法队伍每天在一线执法,与市民群众广泛接触,监管执法行为和队伍形象,代表着政府管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也彰显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在队伍作风方面,要用“三以”取代“三惯”(即以德感人、以法治市、以勤训队,取代了过去队伍散惯了、拿惯了、懒惯了的不良作风);在处事心态方面,做到“三心一志”(即查处违法行为要顶住威胁利诱,做到心硬如铁;对待主动纠正违法违章行为的管理相对人,做到心宽如海;一线执法不被理解而挨打骂时,做到心静如水;严格执法而遭遇打击报复和污告陷害时,做到志坚逾钢);在工作纪律方面,杜绝“三软歪风”(即加强廉洁自律,整治腐败,杜绝出现收受好处费后,在一线监管执法时心软、在审批行政许可事项时手软、在处罚案件上会讨论时嘴软的违法乱纪风气)。在此基础上,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意识,强化证据意识、时限意识和程序意识,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执法行为,把严格整治、文明执法、热情服务贯穿到执法工作的全过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城市管理工作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和支持,阻挠执法、暴力抗法、群体性上访事件等发生率大大减少,政群关系达到有机和谐。
(六)构建科学执法型新机制,规范城市管理工作的思维定式。彻底革除陈旧的行政管理思维定式,把“权力来源于官”向“权力来源于民”转变,把执法机关“权力本位”向群众“权利本位”转变,把“无情执法”向“有情服务”转变,把“事后处罚”向“事前预警”转变。建立健全定人员、定岗位、定责任、定标准的“四定”管理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体系和属地联动管理方式,使城市管理工作由突击整治和随机管理方式向引导服务和长效管理方式转变,由末端被动管理向主动式全过程管理转变。同时,查处城市管理违法违规行为时,按照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推行宣传、告知、处罚“三段式”执法方式,做到依法执法和文明执法,力求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和配合,使城市管理工作从传统简单粗暴方式向依法行政和办案流程方式彻底转变,不断提高城管执法水平。
城市管理工作创新 城市管理服务创新篇三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力推进城市管理新发展
局长 徐志军(2009年7月26日)
同志们: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科学认识积累升华的产物,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当前,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的新阶段,这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创新发展期,是全面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机遇期。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提升”战略迅速推进,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部门,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影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城市管理新发展。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的内涵,努力探索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日益扩大,城市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人们对城市管理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我们要紧紧围绕城市管理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规律,切实查找工作难点和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为城市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趋势 当前,城市运行管理日益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趋势,公共服务需求逐渐表露多样化、高端化趋向。伴随这一趋势,城市管理将更加突出人本思想,更加注重环境建设,更加重视品质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思路人本化。城市管理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谐管理、共建共享,实现从以政府为中心到以人为本、以市民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的转变。二是基本服务均等化。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格局逐步打破,城市管理外延进一步扩大,人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普惠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是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和长期目标。三是环境建设精细化。城市管理更加注重与城市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城市公共环境正在从粗放式建设与管理向集约建设、精细管理转变,更加注重规划与建设的档次、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管理与服务的精细、高效、优质。四是管理手段智能化。城市管理将更多地采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手段,实行智能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城市管理最基础的平台。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并拓展城市管理活动的对象、时空和功能,从而对城市管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五是行政执法综治化。城市管理更加注重法制化、规范化,实行依法管理,不仅要求解决好影响城市公共秩序的普遍性问题,还要求解决好一些区域性的综合治理问题。同时,“大城管”的工作格局日趋明显,城市管理将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六是公众参与社会化。城市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更加明显,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宽畅,愿望更加强烈。公众参与和公众满意正在成为城市管理的“动力源”和“风向标”。
(二)切实认清我市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总体管理效能。现行城市管理体制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运行良好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要求,城市管理手段还无法迅速适应人民群众对城市优质公共空间的需求。同时,市、区、街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城市管理发展要求的地方,管理职责和工作职能还需进一步明确。
二是需要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绩效。目前,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机制、沟通机制、督办机制、反馈机制和考核机制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的政策环境与运行机制难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集中整治为主要手段的城市治理模式,已很难满足群众对环境管理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市容市貌的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乱摆摊点、占道经营、以路为市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部分城区出入口仍存在脏、乱、差现象。
三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规范体系,提高规范化水平。目前,在城市管理领域,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在部分行业仍然存在;城市管理工作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评价体系还不健全;执法队伍的法律法规培训和依法行政能力还需加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执法态度需进一步改善。
四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整体协调功能,形成城管工作合力。城市管理缺乏整体设计,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管理还不到位,存在不少“真空地带”;城市管理缺乏综合研究,协调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够,工作合力没有得以很好发挥。同时,大量流动人口(非常住居民)短期内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对环境行为的约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改变其生活方式、调整其社会行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管理和发展,是亟待着手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充分认识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 把握规律,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预见性、前瞻性、针对性,实现科学发展。要牢牢把握城市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提高遵循规律的自觉性。多年来,我们立足宁波实际,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
特点一,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提升品质、促进和谐是我们工作的根本任务。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市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而且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推动城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始终把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我市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管理品质,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切实让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的公共秩序环境,享受到城市管理带来的更多实惠。
特点二,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民生工程,服务社会、保障民生是我们工作的基本职责。涉及城管的民生问题是城市管理工作的热点和焦点所在。要围绕民生主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将解决民生问题融入城市管理之中,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检验标准,牢固树立“城管无小事”、“城管无止境”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和促进城市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特点三,城市管理工作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能,依法行政、有序监管是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城管部门拥有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掌握和控制着城市大量的公共资源,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和民众的要求,积极履行社会义务和职责,切实承担行政、法律和道德责任,努力创造优美城市环境,提供优异公共服务,高标准做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
特点四,城市管理工作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统筹兼顾、综合协调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方法。城市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科学决策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工作中,必须注重对人的统筹兼顾,照顾到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注重部门之间的统筹兼顾,保持联系加强沟通,保证工作开展顺畅;注重工作上的统筹兼顾,以小成本取得大成效,实现管理效应最大化。
特点五,城市管理工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管理过程,把握规律、持续创新是我们工作的不竭动力。城市管理永无止境,不能松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城市管理新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新水平,增强城市管理的超前性。围绕影响和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加大研究力度,寻求解决办法,创出经验典型,使城市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不断迈出新步伐,跃上新台阶。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内涵,牢固树立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导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这里的“本”,就是根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简而言之,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城市的主体是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市管理要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需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需求。
(一)树立“人本导向”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工作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求,必须把这一理念融化到实践中、落实到行动上。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将其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上,体现在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人文关怀上,体现在城管工作实践中的亲民作风便民举措上,使人民群众不仅能充分享受到城市管理所带来的优美环境和良好秩序,更重要的是使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充分展现。同时,要从市民的公共利益出发,尊重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机制,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办事、百姓受益,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二)树立“标杆导向”的城市管理品质理念。城市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拉高城市管理标杆,自我加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争当龙头。要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学习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加强城市管理研究,加快创新创业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和谐文明的品质理念,切实完善基础设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工作绩效,努力为市民创造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洁净、更加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坚持精致有序的品质理念,注重景观设计,力求精雕细琢,坚持洁化、序化、美化、亮化,精心打造城市风格,着力营造精致优美、整洁有序的都市形象。坚持生态环保的品质理念,加强科学规划,加快设施建设,节约资源能源,促进节能减排,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环境。坚持文化特色的品质理念,传承地域文化,拓展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努力使城市呈现出特色美、环境美、内涵美。
(三)树立“绩效导向”的城市管理责任理念。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工作就是凭借能力、经验、智慧,凭借干劲、韧劲、钻劲,去克服困难,解决那些妨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问题。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绩效为导向,勇于破除旧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着力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上下功夫。要以体制创新树绩效,坚持向市场要活力,在城市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引导市政、环卫、园林等行业走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要以机制创新树绩效,坚持向规范要效益,完善全方位监督机制和社会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规范、科学、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要以手段创新树绩效,坚持向科技要效率,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使城市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树立“公众导向”的城市管理服务理念。服务是城市管理的灵魂。要坚持以公众满意为导向,把社会评价与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解决问题、改善民生作为第一任务,切实完善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监管,坚持依法行政,推进城市管理。要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真情服务群众,执著造福群众,让广大市民感受到可信、可亲、可爱的公众形象。我们是城市公共秩序环境的管理者,要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加快设施建设,加强养护管理,维护公共秩序,努力创造整洁优美、清新宜人的人居环境;我们是市政公用行业产品的供应者,要优化公共服务,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全覆盖、高水平、常态化;我们是与相对人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并提供优质服务的执法者,要积极构建和谐执法新模式,经常开展换位思考,适时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努力构建互动平台,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我们是臵身于社会公众评判的被监督者,要按照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提升素养,彻底消除以“管理者”自居和居高临下的心理,增进与公众的鱼水之情,展现城市管理工作者的文明形象。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的内涵,着力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体制与机制
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体制机制的保障,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关键来抓。要切实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把握规律,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努力形成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环境服务均等,建立健全公共环境管理体制。城市环境建设的目标是满足公众对环境不断增长的多样化要求,提供安全、整洁、美观、和谐、有序的公共环境,实现社会、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要突出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环境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和适当超前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差距。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化、人性化的要求,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设施的便民利民和可持续性。当前,要加快城市主要道路改造和整修,加强桥梁维修和检测,做好三江六岸等城市照明升级改造;加快建筑垃圾消纳场地建设,做好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实施城区内河整治工程,恢复、完善和开发内河功能;加强重大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加大园林绿化升级改造力度,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绿色生活环境。
(二)打造品牌完善标准,建立健全公用行业服务体系。根据市政公用行业特点,整合各类管理资源,打造行业服务品牌,努力提供优质、可靠、高效的基础设施服务。探索富有特色的服务品牌,努力打造便捷化、亲情化、特色化服务,增强品牌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整合现有创建资源,着力打造城市供水、公交服务品牌。始终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品牌创建工作的立足点,用服务来实现品牌的价值,用服务质量来衡量品牌的创建成效。积极采用国内或国际的先进标准,以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经济为重点,改进市政公用行业的管理方法,细化公交、供水、燃气等行业服务标准,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增强公众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
(三)加强监管排查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对公共安全工作的组织指导,完善城区防汛、排涝、抗台、抗旱、抗雪的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体系,落实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责任制,健全科学有效的隐患排查机制。目前,要重点抓好公共服务行业、各项工程建设和轻轨建设的安全生产,切实做好汛期和高温季节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要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臵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四)注重研究提高效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工作体制。加强对城市管理发展战略和新形势、新情况的研究,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大胆应用和实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善“数字城管”建设,构建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平台,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全面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覆盖中心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动态监控系统,提升城市生活便捷度和管理工作效率,做到即时、准确、低耗、高效、安全和有序控制,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的无缝衔接。
(五)依法行政整合资源,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制。按照依法治市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法规体系,使各项工作在法律框架下运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受到法律的制约。加快法规修订完善工作,确立以行业条例为基础、以政府规章为补充、以配套政策为辅助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做好公共信息、管理力量和体制机制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工作,因势利导,力争工作效率最大化。健全网格式城市管理运行模式,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加强各层面、区域、节点之间的管理,增强节点间的响应性和协同性,构筑面向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无缝隙城市管理组织网络。完善城市管理协调运行机制,健全常设性综合执法平台,加强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工作沟通。进一步明确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的关系,加强各县(市)区城管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管理和执法职能,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在城管工作中的作用。同时,以社区为基础,完善城市管理网络,增强社区参与城市管理的动力和活力。
(六)完善市场有序竞争,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竞争机制。发挥市场配臵资源作用,采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让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臵。按照建管分开、管养分离的思路,坚持存量合同化管理、增量市场化操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政维护、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养护等市场化进程。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方式,对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日常养护作业实行服务外包。加快建立市场化监管机制,尝试以契约约束代替行政管理,围绕价格、服务、风险三个监管环节,确立科学的监管边界、规则和程序,做到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有机结合,实现动态监管和合同管理有效转变,努力形成公用行业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引入社会合作机制,发挥城市管理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强城市管理中长期规划和法规研究,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七)明确责任履行职能,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把职责明确到岗,坚持抓关键、抓细节、抓督办、抓协调,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工作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测评机制,确保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发言权。在此基础上,健全督查机制,加强市级监督检查、工作指导和综合考评,坚持点上督查与面上督查结合、领导督查与部门督查结合、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结合,把督促检查工作贯穿于全过程,切实增强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深刻理解和把握“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的内涵,正确把握城市管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的节点与关系
统筹兼顾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内涵的哲学命题,它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方面工作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规划,用辩证的思维来认识、处理城市管理中的重大关系,切实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整体发展水平。
(一)正确把握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关系。正确认识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做好新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城市规划和建设最终是为了服务城市管理,服务市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者之间不仅存在互动反馈机制,而且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应当注重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之间的互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城市管理,并站在城市公共产品最终提供者的角度,反溯整个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管理过程,实现规划、建设、运行一体化的全流程城市管理。
(二)正确把握好长效管理与突击整治的关系。城市管理工作具有经常性、反复性特点,搞好城市管理必须实行长效管理。同时,城市管理突发性、随机性特点又决定需要在长效管理基础上辅之以集中突击整治手段。长效管理和突击整治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长效管理是治本,突击整治是治标;长效管理是标准化的管理,突击整治是随着季节、人为行为等因素的变化展开的突击式、阶段性整治;突击整治是解决难点问题的有效手段,长效管理是避免反弹回潮、巩固突击整治成果的有力保证。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将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有机结合,做到以长效管理为主、以突击整治为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全面规划、整体推进。要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重视法规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质量监督机制建设,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尊重和掌握城市管理客观规律,根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季节特点,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招,科学地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三)正确把握好行业管理与市场运作的关系。行业管理具有法律强制性、专业性特点,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形式。行业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整体规划,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服务标准,强化检查监督。要进一步转变行业管理模式,从直接经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管行业转变为管市场,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使城管系统各公用事业单位真正实现政事政企分开、管干管养分离,行政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市场运行机制基本建立,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轨道。要通过完善服务外包等措施,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市政、园林、环卫设施等建设运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正确把握好刚性执法与柔性管理的关系。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繁杂的社会矛盾,是社会矛盾的综合聚焦点。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刚性执法与柔性管理的关系,既要满足城市秩序的要求,更要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照顾少数弱势群众的个人利益,更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众利益。要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要求,转变执法理念,加快城管立法,加强制度建设,推动行政执法工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从执法管理型向执法服务型转变,从刚性执法向刚柔相济转变,从事后执法向前臵预防转变。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说服教育、指导奖励、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合同管理等方式,依靠街道、社区的支持,通过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执法目的。在当前城管体制尚未理顺、城管执法颇有争议的情况下,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倡导文明执法、和谐执法尤为重要。
(五)正确把握好城市管理与文明创建的关系。城市管理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突破口。在城市管理中要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将其渗透到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要以文明创建为契机,把城市管理的热点、难点和薄弱点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把文明创建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载体、加强城市管理的一大抓手、提升市民素质的一条途径、造福人民群众的一件实事。要着眼于城市整体形象、整体水平和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美誉度。当前,我市正在朝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目标努力,并即将迎来首次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我们要对照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标准,围绕整治城乡环境和维护公共秩序、优质服务和规范服务、提升公共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舆论宣传和思想发动这四个环节,努力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整体推进、长效管理的创建格局,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同时,完善城管义工组织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使广大市民理解城市管理对于自己和他人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习惯,提高文明意识,进而自觉遵守城管法规,参与城市管理,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社会氛围。
五、深刻理解和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的内涵,切实提升引领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能力与素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使命、刻苦学习,躬身实践、求智于民,着力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切实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突出围绕大局,提升统筹兼顾的能力。城市管理是领导艺术、决策艺术和管理艺术的综合反映。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瞻前顾后、统筹安排。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清醒认识城市管理工作在城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为过去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为现有做法所束缚;清醒认识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既立足当前,抓好眼前的各项具体工作;更着眼长远,以战略眼光,未雨绸缪,思考和研究事关城市管理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把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看做辩证统一的整体,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制约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注重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善于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使各个方面的利益需求和发展要求得到充分兼顾。
(二)树立战略思维,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战略思维水平高不高,开拓创新能力强不强,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发展大局。要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掌握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通过学习,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不断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升战略思维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前,要切实摒弃等靠安排、观望徘徊的依赖思想,做实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具体工作;摒弃只求自保、本位主义的狭隘思想,做实顾全大局、整体推进的具体工作;摒弃自我欣赏、顺其自然的自满思想,做实谋求发展、全面进步的具体工作;摒弃求稳怕乱、坐而论道的平庸思想,做实克难攻坚、奋发图强的具体工作;摒弃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的官僚思想,做实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具体工作;摒弃贪图安逸、注重享受的颓废思想,做实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具体工作。
(三)完善组织考核,提升知人善任的能力。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完善干部考核机制与办法,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误、人才辈出、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观,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提高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科学水平。坚持重视基层、重在实践的培养方针,有意识地安排年轻干部到情况复杂、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处理水平,为城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注重工作实践,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找准问题靠智慧,解决问题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党员干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一要前臵防范,增强预防意识。要加强调研,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研究城市管理工作规律和了解市民需求意愿,切实增强对可能影响群众生活问题的预判能力,把工作做在问题产生之前,努力把问题找深、找透、找准、找全。二要积极有为,增强主动意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怕难,就怕拖,别把“小问题”拖成“大难题”。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从小做起,从妥善解决发生在身边、本部门内的小问题开始,善于见微知著,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按照轻重缓急逐步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三要注重策略,增强共赢意识。解决问题靠的是法律、政策、策略的全面运用。要在依法解决的同时,善于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从共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措施,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抓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切入点,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四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要加强应急管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做到准备在先、防患未然,确保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能够及时有效处臵。五要加强沟通,增强互动意识。善于沟通交流,引导舆论,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在加强自身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重视互联网这一现代民意沟通交流平台,及时了解群众的要求和期盼,实现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
(五)加强党性修养,提升廉洁自律的能力。党性修养不仅关系党员干部个人的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努力使自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一是要正确对待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敢于面对挫折,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抛弃己利,立足本职岗位,静下心来学本事,一心一意做事情,在干事创业的同时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二是要正确对待工作。工作是事业的基础,事业是工作的动力。要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越是面临挑战的时候越要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越是形势不利的时候越要提振做好工作的信心,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到极至。三是要正确对待政绩。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切实处理好数量和质量、显绩和潜绩、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多做利长远、打基础的事情,多出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四是要正确对待监督。每一个领导干部,无论地位高低、资历深浅,都要主动接受监督。凡是要求别人自我监督,首先自己要自醒自警;要求别人清正廉洁,首先自己要廉洁自律;要求别人学会拒绝,首先自己要做到拒绝。要切实坚定党性,摆正心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经受住名与利的现实考验。
同志们,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导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事关全局,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两创”战略和“六大联动、六大提升”、“保增促调”的总体部署,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主动性,切实遵循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城市管理,以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公众满意的现代化大都市,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城市管理工作创新 城市管理服务创新篇四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以市为例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政府战略与公共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承办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组名:天生一队组长:张
大学组员:张
大学
鲁
大学
张
大学
熊
大学
参赛队伍介绍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青政办字〔2016〕13 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青岛市各区市城市管理机构调整、职能完善 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青岛市城市管理模式存在多种形式,影响城市管理与执法高效、高水平地进行。逐渐统一城市管理模式,有利于化解管理鸿沟,便于上下级以及同级交流,促进城市发展。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青岛市的城市管理及城市执法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 10月25日
关于青岛市各区市城市管理机构调整、职能完善 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青岛市的城市管理及城市执法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力争到 2020年,我市各区及县级市城市管理模式达到统一模式:。
二、指导思想。
三、工作原则
(一)(二)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构建高效城市管理体制
1.合理界定各部门职能。…… 2.整合城市管理各项资源。……
(二)着力构建市区联动的城市管理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有关部门基本工作的交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10月25日
摘要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随后,在2015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
关键词:城市管理
目录
前 言..............................................................7
一、研究方法........................................................7
(一)文献研究法................................................7
(二)访谈法....................................................7
(三)实地考察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问卷调查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结果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全国十九城市的城市管理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青岛市六区四市城市管理模式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青岛市区市城市管理四种模式比较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全国代表性城市管理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青岛市城市管理局与各区市城市管理部门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城市管理模式规范与体制改革..............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8 附件1 青岛市各区市城市管理模式调查问卷............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2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模式职能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3 青岛市各区市城市管理模式职能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2015年12月20日,(一)
(二)1、一、参考文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