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五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篇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
1.学习迁移: 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其他方面。
2.自我防御机制: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即自我防御机制。
3.角色扮演法: 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4.自我评价: 指自己对自我的一种客观的评价。
5.焦虑: 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像是某种危险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精神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阐释与自我了解、转移与移情。2.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哪些?
答:(1)智力落后的儿童同正常儿童比较,他们需求的层次低,主要是身体方面、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饮食的需要、玩玩具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等。而且一旦有了这需要,常要立即得到满足,不管别人需要和客观条件。
(2)智力落后儿童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不像正常儿童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兴趣往往不广泛,比较单一。他们的兴趣也不稳定。
(3)智力落后儿童的信念、理想的形成也有局限,比较难以将一般的道德准则变为行动指南。
(4)智力落后儿童往往意志比较薄弱,活动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不够
(5)智力落后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变化,好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情感容易表现出来,但内心体验并不深刻。
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具有几方面的特征?
答: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立足应是面向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多层面的。
4.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带有显著的情绪色彩(3)具有鲜明的形象的激发性
5.小学生有哪些情绪问题?
答:(1)焦虑(2)恐惧(3)抑郁
三、论述题(共20分)1.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
学生xxx,今年9岁。该生平时上课爱站起来东张西望,或者将脚放在凳子上跪着玩,有时爱玩一些小玩意儿,与人交谈时很羞涩,听课时爱插嘴,但教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教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不会写。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
答: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辅导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3.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篇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篇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学生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马虎,什么是马虎?不认真是马虎!为什么不认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呀,不一心一意呀。马虎即然是习惯那就可以养成不马虎的习惯。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作题或作业后检查的习惯,在学校如此在家也必须如此。自己先检查然后老师家长再检查有错时不告诉他具体错哪了。划定范围让他自己的再查。另外在学习时不能让孩子有分心的因素。由其在家别把水果呀小食品呀放他旁边。别开电视,小声说话别有事没事地问一句饿吗?渴吗?难吗?心理学上说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少要六天。可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除此之外马虎的孩子通常注意力是不集中的。这表现在上课时有时不注意听讲,常做小动作,老走神。注意力有专门的训练方法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就说说我知道的。
一、听觉集中训练法:
闭上眼睛,用心来听闹钟的滴嗒声,并要求他伴随着这种声音默念“嘀嗒……嘀嗒。”要求:环境安静,可以是一两个孩子。也可以是全班或小组。每天五次每次两分钟左右,坚持六天。
二、视觉想象训练:
要求环境安静,闭目静坐,先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黑点,再想象由这个点向右无限延长的黑线。每天练习三次。每次五分钟。隔两天后再想象,由黑点起无限旋转的螺旋线形。疗程为7天。然后减少量坚持2周。
怎样克服“走神儿”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找几张小卡片,上面写专心听讲、不要走神、等放在平时常看得见的地证词如文具合时书桌上,家里的写字台上墙上等这样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做作业都可以提醒自己别走神。
2、记录法:准备一个小本,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比如,今天数学课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就要在本上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2分钟。这样记录几天后认真看一遍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多无聊,浪费了多少时间。想信用不过多久本上的记录会越来越少的3、自我奖惩法:就是在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完成什么内容。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专心致志的。那么就奖励一下自己:看会儿电视或听一段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家务或跑楼梯等。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为了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了
这是几个训练注意力的方法。如果有兴趣可以试一下,试时别忘了告诉我。我还想检验一下行不行呢。
三、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学会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对价值的察觉: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2.学会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学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学会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学会增强耐挫能力
增强耐挫意识。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篇四
浅谈如何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刘丹丹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和谐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1、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1)厌学。小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2)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受到轻微的刺激时,情绪就会产生较大的波动。(3)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对学习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和消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待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怀有戒备心理,在和同学的日常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
(4)不良行为。一些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同学时,不但不向他人学习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会有打架斗殴现象。2.当代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2)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3)学校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三、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教师的劳动成果中也凝聚着学生的目标、理想、信念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另外,与学生对话,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在现阶段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我们知道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不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给孩子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孩子间合作学习的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才能培养出阳光、健康、充满昂扬向上精神的人才——先成人,再成才。
参考文献:
[1]张明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2]叶一舵、严由伟主编;《心理健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冯忠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篇五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近一段时间在我校周围就发生了几件令人震惊的事件:
第一件事发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临沅小学。刘某,一个13岁的学生,因觉学校伙食太差,愿意为同学们作出牺牲而吊死在自家房中。第二件事发生在天津市河东区某小学。该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小男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班主任发现后,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其家长叫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介绍,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学习。在交谈时,孩子跑出了学校,在学校一公里左右的顺驰桥(距地面10米高)上跳下,当场死亡。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别人在一起说笑,他怀疑在讥讽他,议论他。可又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挑别人的毛病,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平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社会,产生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颇具攻击性,一旦受到外界的激发,便会爆发出来,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又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可又有的则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考前焦虑不安、苦恼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等;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又有的则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任他们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大学生。只因打牌时被疑作弊,而将同宿舍其余同一专业毕业班四名大学生杀害。其15岁时曾因父母吵架而想杀了父亲。在与奶奶看电视争台后,在笔记本上还写“恨!恨!恨!”。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这也表明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对学生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象组织活动、典型事例分析、经验交流、谈心、心理问卷测试、观察实验、心理暗示、表扬鼓励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某某,我住在某处,我是某校一年级某班学生,我喜欢干什么),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性格培养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及益智游戏等等。使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演出,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上述一些必要的游戏、活动外,增加了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谈心、交流。比如,在学生答卷时发现焦虑的不良心理,为了让学生掌握调节、缓解焦虑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答卷情况,介绍一些好的方法,象“意识调节法”、“注意转移法”等等,也可以组织这方面较好的学生介绍经验;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组织学生介绍经验之外,还可以整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技巧及学习习惯等,通过学生阅读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了缓解学生的考前紧张,可设计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再请一些学生介绍经验,最后教师总结一些基本应考策略;为了增加学生人际交流经验,可以设计“接受建议”的自查问卷,通过自查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接受合理性建议的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正反事例,使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合理方法。以上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材料分析、谈心等等,都是建立在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恰好弥补了低年级游戏活动的缺点。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班级管理论文
上清中心学校
冯木新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荣誉送给老师,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它既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也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维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自尊火花,真实地发挥教师的职责性能,帮助他们学会自尊,使他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逐步做到自强、自爱、自律,教师正确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核心。
一、赏识学生 扬长避短 增强凝聚力
教师所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心灵思想的人,他们也是具有个性特点的,在日常工作中,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对学生赋予期待,让每个学生体验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尊重,关心,爱护等情感,使他们团结在教师周围,统一的集体中,长此以往,这种凝聚力逐步形成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需要,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
二、心理暗示 语言富于变化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工作中,教师熟练掌握不同年龄的孩子特有的心理反应,善于运用应变的语言艺术,暗示学生,小心翼翼地维护学生稚嫩的自尊心。学生都是好奇的,易出错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大多数教师会失望,采取责问、训斥的方法强制学生“必须这样,那样就错”,尤其碰到调皮的学生违反纪律时,更是大动肝火,怒斥一通,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不再犯错,可能会改正缺点,但是小学生并不成熟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条件反射式的排斥心理使他们干脆对任何事任何人保持冷漠。冷漠是带着面具的愤怒,常常是经验和学习的结果”因此讲究语言表达艺术,必须是教师熟练运用的技术手段。小心的运用语言变化,换一种口气,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场合,将学生幼小的心灵之花在教师的尊重中得到呵护,扶助孩子们以正面学习,形成自尊心。
三、教师的教育艺术要注意积累,不断提高运用水平。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勤于思考,勤于分析,及时扑捉教育新理念,新信息,对问题做出正确的抉择。教师的教育艺术,尤其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更为重要,时刻应具有精心操作的技术意识,技术手段和技术标准。讲出充满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语言,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小心谨慎地对待小学生童稚的心灵,教师的长期的耐心,崇高的爱心。为他们走上健康的心理素质之路而捧出“尊重的火花”点亮学生人格之殿堂。
讲究艺术、维护自尊,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的一环,如何进行培养,就在课堂上下切夫。
四、日常教学过程是建立完善人格的主要阵地。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三维目标的完成,在此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树立学生人格,无不是在每一节课上完成的。二十一世纪教育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我们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三维目标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其意义也是深远的——旨在建立完善的人格。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识、情感、个性、行为全方位发展与提高,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价值观,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谈几点体会: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的关系,转变观念,调正位置,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即:学生的严师、朋友、组织者、伙伴(参与者)、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创设良好的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机会,在生活中体验、激发促成学生情感、行为的转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主动参与,在交流研讨中参与学习过程和提高分辨能力,转换角色、培养学生主动采纳于的兴趣,在求变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合作中使学生知道同伴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人格。
3、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参与的空间,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人、事进行不同方位的观察,拓展学生获得理解和认识的渠道,拓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延伸参与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持之以恒,紧抓细节,形成习惯,在教与学的习惯中教师“以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以文明滋养文明,以和谐繁衍和谐。将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教师职业的终极目标,擦亮学生的每一点火花,点亮学生人格之殿堂。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小学班级管理之点滴
光华门小学
马艳艳
在小学班主任这方百花争妍的教育领地,我辛勤耕耘、播种,付出了不少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丰盈的果实。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充满信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体会表述如下:
一、成立班委会,培养班干部
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班干部的配合,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最直接而全面管理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在每学期开校初,我都要组织学生选举班干部,班干部的产生途径有许多,我曾尝试过各种班干部产生的办法,如演讲竞选法、班主任指定法、民主推举法、班长轮流制、值日班长等,但到目前为止,我认为适合我们本地农村小学班集体的班干部产生的途径还是民主推举法,因为学生对和他们朝夕相处多年的同学很是了解,他们推举出来的班干部肯定是他们最信赖的、最有本事的,同时,通过其它方式产生的班干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可能流于形式,而对班级管理起不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近两年来,我一直采用民主推举法来产生班干部。
班委会成立后,我要培养班干部,以便他们更好的帮我管理班级。首先,我要大力表扬班干部的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其次,我会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对班内存在的问题能够放心大胆地指出并给于纠正,同时我还要严格要求班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然后,我要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团结一致,让他们带动整个班集体的发展,形成班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最后,我会制定一个班干部职责,让班干部按照职责去管理班集体,做到班干部管理有章可循。
虽然在每学期的开校初我都忙于指导班干部,但在培养好班干部后,我会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变得很轻松,因为,我拥有几个得力的小助手。
二、制定班级目标,进行常规训练
有目标才有动力。每学期初,我都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班级奋斗的目标。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我知道,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我在制定目标时,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发展能力,将近期目标与学期目标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的信心。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会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保证整个班级“活泼有序,严谨务实 ”的良好班风班貌。
三、树立榜样,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
每个班内总有一部分做事认真,学习优异的学生。我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这些做事认真和学习优异的学生,将他们树立成其他学生的榜样,要求其他学生在做事和学习中学习他们,有了这些身边的“参照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就有了一种有形的行动准则和学习动力,使班级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上力。同时,我利用班会和语文课堂,经常向同学们介绍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励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争取后来居上。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在班内,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会想尽办法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在班内掀起一种激烈、持久、友好、互助的竞争活动,争取使所有学生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比如,我在班内设立了“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每周都要在班会上评选这些“星”,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班级是否进步,是否存在问题,就要看是否与学校的管理一致。因此,我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很注重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为了能使自己的班级管理更出色,我经常会激发本班学生与外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奖情况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与外班的竞争意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四、调动积极性,唤起自信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习质量的好坏是评价一个班集体的重要依据。如何使自己的班级学习成绩能出类拔萃或有所进步呢?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注重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态度变被迫、被动为自觉、主动。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你有这方面的能力,相信你能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会接纳曾经做过错事的孩子,容忍孩子的一切过错,并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能
改变”,用自己的诚心去唤起学生的信任;我还会及时鼓励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主动与学生谈心,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加倍努力。
我班有一位同学以前经常不交作业、逃学,还时常离家出走,给老师的印象极差。经我调查发现,该生因父母离异,由父亲照管,而父亲脾气暴躁,只要孩子不听话就拳打脚踢,久而久之,该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我经常找他谈心,利用他爱好画画的特点,请他帮我画一些教学上用的画,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于是变怯学为好学,并且在各方面转变很大,再无逃学、不完成作业现象发生,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使学生对校园生活、对班集体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有兴趣才能做好、做出色。因此,我努力发现学生的特长,使得每个同学的个性特长、专长得以充分发挥,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为班集体争荣誉。
五、树荣辱,知礼仪,促德育
荣辱与礼仪是德育的最基本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国现行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养成知荣辱、知礼仪、树新风的习惯。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品德课和班会课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文明的礼仪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正确发展。
时代要求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知道,荣辱观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久之事,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荣辱观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荣辱观意识呢?通过近两年的尝试,我认为单凭思想品德课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班会课和少先队活动课来完成,比如,我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多次进行一些“知荣辱、树新风、促成长”的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学生们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表达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愿望和行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知荣明耻、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而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最需要的恰恰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教养、礼仪的培养。首先,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在学校文明礼仪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有意识地将文明礼仪内容结合到相关的思品课程教学中,通过我的情感教学,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先导作用。促使学生自发自愿地形成文明礼仪,以便指导日常行为。其次,我校在礼仪养成教育中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教学楼大厅悬挂整容镜,在楼道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并狠抓教室环境布置。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紧紧抓住舆论宣传,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周三的小雏鹰广播等大力弘扬文明礼仪精神风貌,我利用校园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积极的舆论宣传,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第三、我会组织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进行礼仪教育。在上学年,我设计了“文明礼仪教育月”活动,并提出了“从点点滴滴做起,争当文明小天使”的口号,每周制定了一个主题:第一周“文明用语大家说”,第二周“文明行为大家做”,第三周“室内环境大家美”,第四周“文明天使大家争”。并有制定了礼仪教育规范。其中包括学校礼仪:主要包括升降国旗礼仪;进校离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师生交往礼仪;集会礼仪。家庭礼仪:包括孝敬长辈礼仪;兄弟姐妹相处礼仪。社会交往礼仪:包括交通礼仪;公共场合礼仪;打接电话礼仪;待人接客礼仪等。自我形象礼仪:包括仪态礼仪;语言礼仪等。还制订了学生在校一日文明行为常规。通过一段时间,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深入人心,校园里随处都能听到礼貌用语,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
六、将爱心融入班级管理
一个好班主任首先要热爱孩子,要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工作中,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偏心。在与学生亲密的交往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独特可爱的闪光点,我抓住每一次机会,向他们奉献自己的爱心。当今社会,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独生子女的性格表现、行为习惯令人担忧,同学之间为小事而争吵,吃了亏决不罢休,非占到便宜不可。于是,我利用班会课,向他们灌输宽厚待人,热情助人的思想。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向他们讲述中外伟人名人的故事,帮助他们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班队活动课上,让他们把平时发生的互不相让的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大家评论是非,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在我们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学习差,品德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视,其实他们更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和帮助。因为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老师父母的指责,同学们的奚落。我刚毕业的那一年,因为年轻气盛,缺乏管理经验,每当那些学习差的学生犯了错误,或者作业不按时完成,我总会狠狠地把他们斥责一顿,但效果并不见好。后来,有一名学习较差的学生在上课回答对了一个问题后,我不经意地对他说了一句表扬的话,这个学生显得特别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纪律、劳动方面,这个学生都表现得相当积极,更加勤奋学习了,更加遵守纪律了,也更加卖力劳动了。从此,我受到了一个启发,那就是善待差生,用自己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和信心。以后,对待差生,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加强对他们学业上的辅导,经常抽空,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直到他们弄懂为止,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注重从情感入手,从生活和学习上
多关心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用自己的爱心转化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教,在成长方面往往会出现偏差。他们有的在校不思进取、学习成绩低下,有的不务正业、打架斗殴,有的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有的自由散漫、花钱大方,所有这些,若不及时纠正、引导,必将会使这些孩子走入歧途。我在每学期开校初,先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情况,例如家中是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还是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孩子现在与谁在一起生活,孩子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委托谁在照看孩子,孩子父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等等都要详细地弄清楚,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教育和及时处理在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长期观察,利用闲暇时间对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法制、道德品质等教育,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在教育他们时,我处处充满了对他们的关爱,我觉得应该用一份爱心去关心每一位留守儿童,让他们不觉得寂寞、无助。我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就是他们的亲人,要鼓励孩子有事要及时对老师说,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以填补孩子的亲情饥渴,使孩子感到自己就是他最可信赖的人。
总之,我觉得班主任要充满关爱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从关爱与理解出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每一位学生,不能抱着与学生斗的心理,要有个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班主任不能过分自尊,要适时放下架子,要以平等心对待学生,要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交朋友,要能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我们敢说,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爱心,如一缕春风,吹进孩子们心灵,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们心田。在爱的教育管理下,一个个学习标兵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一张张纯真笑脸如雨后山花般烂漫开放。
今天,我写完这篇文章时,我的感受是:班级管理若作于细,则难事必成于易。我从小事做起,于悄无声息处悄悄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的心中都有丝丝的感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将追求着,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