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中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指南中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篇一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进步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七)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愿望
3岁左右的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
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但是他们能表达的图形很少,所以一形多义是儿童作品的主要特征,相似的图形在儿童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现为许多物体。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画内容。
这—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构造活动中,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如:一条直线旁边加上两根短线就是“一架飞机”。他们偏爱鲜艳、饱和的色彩。
(八)喜欢音乐表现,能唱简单歌曲
小班幼儿喜欢学唱歌,尤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的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他们也会试着用l一2种打击乐器打出不同节奏,虽然节奏并不准确合拍,但是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行表达。
这一时期的儿童一般都能唱几首简单歌曲,有的甚至会即兴哼唱一些自己编的旋律和短句,然而自编的歌曲曲调带有很大的模仿性。
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健康与动作
1、小班幼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机体组织比较柔嫩,发育不够成熟,机能不够完善,机体易受损伤、易感染各种疾病。
2、小班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易扩散,抑制过程较弱,神经细胞较脆弱、易疲劳,大脑对氧的需要量相对较大。
3、小班幼儿肌肉的力量较弱、耐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
4、小班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并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社会性发展
1、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2、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3、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3、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4、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5、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语言
1、3岁-4岁的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调节、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差,所以他们发出的语音有些不够准确和清晰。
2、小班幼儿虽然掌握一些常用词,但对词意的理解较肤浅和具体。
3、他们已能听懂简单的句子,并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基本意思,但语言不够完整,有时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
4、小班幼儿年龄段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
艺术
1、幼儿对鲜明、突出的节奏、音响、律动具有浓厚兴趣。小班幼儿阶段是音乐感觉能力、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稚嫩,听觉的分辨能力稍差,他们歌唱时不易唱准音调,且音域较窄。
2、3岁前的幼儿喜欢用笔随意涂划,处于涂鸦期。
3、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象征期,这时他们开始尝试利用涂鸦时掌握的各种形状表现自己的经验,但他们表现的动机和信心都十分脆弱,教师应精心保护这种尝试活动。
科学
1、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操作活动进行,它与“玩儿”往往是同一过程,其活动的目的性、顺序性、细致性、有意性均较差。
2、3岁幼儿往往只能直接、简单、表面化地认识事物,他们通过对事物的大量感知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3、3岁左右的幼儿能笼统感知元素较少的集合,但多数幼儿还不能手口一致地点数。
生理方面看,他的脑部结构已经基本成熟,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脑的机能也已经发展起来,小班幼儿属于身体发育迅速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主要标志。他们的手和身体的运动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特别好动。身体动作发展得也非常快,他的身高每年可增长8—10厘米,动作发展非常迅速,3—4岁的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大动作,而且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能自己吃饭,会解扣子,会自己倒水等等许多事情,所以就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心理方面
1、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2、记忆以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小班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所以不要以为他会背就是懂了。比如有的孩子能从1背到100,家长就以为他识数了,常常会夸他“真聪明”
!“来,数给xxx听!”孩子得意地数,客人廉价地夸,弄得孩子飘飘然,实际上连桌上有几碗菜都数不清。同样的道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会背多少多少首唐诗,一旦问到孩子“你念的是什么呀?”“这首唐诗是什么意思?”,又有几个孩子能够说得出来。所以大人要掌握孩子的记忆特点,让孩子记的东西要尽量形象,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孩子会背。
3、小班幼儿很喜欢想象,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家长要特别注意分清
“想象”和“说谎”的界限,孩子会由于强烈的想象,而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比如说他会很兴高采烈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谈论爸爸妈妈带他到动物园或植物园去玩,看到了大象、长颈鹿等等,其实他并没有去,这只是因为他想去而产生的一种想象而已,但这并不是有意在说谎。
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4、第一反抗期。当幼儿在2岁—3岁时,孩子会产生与大人不合作的行为,比如用沉默、退缩或身体的抗拒来拒绝成人的要求,并常用“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帮助,家长觉得“这孩子现在怎么变得有点不听话了”,这种抗拒常常在三、四岁时达到高峰,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第一反抗期”。针对这种情况,大人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适当地让他们学会自我服务的本领,比如让他自己穿脱衣服,自己上床睡觉,自己洗手绢,系鞋带等,还可以创设一些条件让他们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浇花,喂小动物等。
5、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打人、抓人、咬人)。攻击性行为是这个年龄幼儿的普遍现象。一个班中95%的幼儿都会有这些攻击性行为(不论是男孩、女孩、平时很乖的或者是很调皮的),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年龄大小、力气大小)每个人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简单,也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系,由于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索性用手代替,也就是说用动作代替,甚至于用牙齿代替,这样来的效果反而更快一些,因为嘴巴讲不清楚。所以明白了这个原因,如果孩子之间产生了这种现象,我希望家长能够谅解,因为既然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处于这个年龄段幼儿所特有的特点,所以在小班存在这种幼儿之间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老师也不是要推脱责任,作为老师一定要和小朋友耐心地讲道理,尽量减少这种攻击性行为,把这种行为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6、爱模仿。爱模仿是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这个时候孩子处于一个模仿期,分不清好坏,好的和不好通通会吸收,如果家长不注意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话,就会对孩子的今后造成不好的影响。
7、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的幼儿已掌握了本民族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词汇量迅速增多,对词义的理解日趋准确,掌握了许多交谈技能,能借助语言与别人有效地沟通。家长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说话时会用到很多以前从来没有用过的词汇,甚至会很惊讶,所以家长和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适合时机的教育,在平时生活当中多用一些优美的词汇和语言,不要怕孩子一下接受不了,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这个时候孩子处于一个模仿期,分不清好坏,好听的话和不好的话(脏话)通通会吸收,如果家长不注意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话,就会对孩子的今后造成不好的影响。
8、前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是指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从识字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开始的。
小班幼儿,从言语方面讲,他们已经能够听懂别人的话或者与别人对话;从感知方面讲,他们的形状知觉和颜色知觉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从思维方面讲,他们已经开始能够理解直观画面的局部或整体的内容,并通过口头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因此,幼儿在识字之前事实上已经能够阅读。但从阅读的材料上看,他们的读物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从阅读的方式看,他们除了自己看图画内容外,还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来阅读。而这一时期的阅读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准备时期,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进入小学后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将它称之为前阅读能力。
别让早教变成心理虐待
近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接诊了一名两岁左右的小男孩阳阳。阳阳原本活泼好动,爱玩爱笑,性格很开朗,可是最近半个月来,阳阳的脾气逐渐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又哭又闹,食欲也越来越不好,白天时,阳阳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夜里常常半夜惊醒、做噩梦等。
经过多项检查,显示阳阳的身体状况并没有任何问题,阎晓琴主任医师向阳阳的妈妈仔细询问孩子的最近生活习惯等,终于了解病因所在:从两个月之前,望子成龙的妈妈开始对阳阳实施早教:每天让阳阳看一个半小时的英语会话光盘,再做一个小时左右的智力开发游戏,这让生性好动的阳阳很不适应。阎晓琴主任医师诊断,这可能是早教惹的祸,因为对于幼儿来说,过多的强迫,太过突然的生活习惯转变,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过多地限制孩子活动自由,譬如违背孩子天性对幼儿实行过度的早期教育等,实质上无意中已形成了一种心理虐待。
我有孩子一岁3个月了,性格很倔强,她也独立,要干什么就是满足她,不然就是大哭,我知道她现在还小不太懂,但我觉的她不能这样任性下去,请大家支支招招
还有一点可以在平时注意,孩子要什么东西时,不要马上满足他,有一个词叫“延迟满足”,就是孩子要什么东西提什么要求时,不要马上给他,可以跟他说“宝宝等一会,妈妈在****,你等一会。”过一会再去满足他,这样,孩子就不会养成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得不到就会大哭大闹的性格,而会学会等待,也会很体贴妈妈,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合理的要求延迟满足,不合理的,不可以开这个头,给了一次,他就会认为这是合理的,必须的,下次再去拒绝他,他就有理由认为你在跟他过不去,继而也会大哭大闹,比如刀啊剪子啊,这种原则性的,再哭也不会给他,下回他就知道了:刀刀割手手,自己就会说,慢慢的孩子,在与大人相处中,也会建立他的意识框架: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可以要,那样不能要。所以家长,不要今天满足了明天又不行了,把孩子弄的不知道怎么理解大人的行为。
帮助小班幼儿掌握正确的翻阅方法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阅读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因此需要成人的引导,帮助幼儿成功的进行阅读活动。我们在指导小班幼儿翻阅图书时,针对小班幼儿翻阅图书跳跃性强,随意性强的特点。遵循幼儿感受理解、体验表达的原则,逐渐引导幼儿了解掌握图书的结构,指导幼儿有序翻看图书。小班幼儿的阅读开始主要依赖耳朵来阅读,我们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由经常为幼儿讲故事,慢慢过渡到让幼儿独立看书。
为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正确的翻书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如:把一本书比做是一座房子,封面是前门,封底是后门,页码是小房间。看书时要把前门打开,走进小房间,小房间里会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看完故事就要从后门走出来,最后把门关上。这样的方法幼儿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翻书方法。
同时,通过与幼儿共同阅读,从而为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看书、认真看书的榜样。如教师边讲故事边翻动大图书,为幼儿进行榜样示范。还在班上开展一些小图书阅读活动,让幼儿知道只有一页一页有序地翻看图书,才能看懂整个故事,懂得画面与画面间的联系。通过师幼共同阅读,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有序翻看图书的益处,学习有序翻看图书的方法。同时,让幼儿知道看书时应看懂前一页再看后一页,边看边想,理解每幅画面的意思。逐渐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现在班上多数孩子慢慢能定下心来看书,真正投入到故事中去。
我们还通过让幼儿听录音看图书的方式,引导其直接感受图书故事与录音机之间的联系,运用幼儿读过的熟悉的故事,引导幼儿边听边翻,在教师的简单提示下,让幼儿体验录音跟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巩固有序翻书的经验,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阅读图书。
幼儿园小班宝宝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对于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心。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都是短暂的。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兴趣特别是学习的兴趣成为老师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兴趣?兴趣是指对事物的正面态度,是一种由事物引起的注意倾向。从情绪体验方面说,是指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所体验到的愉快感受。
二、兴趣在幼儿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1、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作用。兴趣能把幼儿的认识行为统一起来,增强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中,自觉的记忆,想象和思考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幼儿学后学业的好坏。而兴趣又是幼儿注意力是否集中的关键,幼儿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2、兴趣对幼儿的学习有督促的作用,为什么幼儿对于自己喜欢的活动不用任何人指导就产生很好的学习动力呢?这就是兴趣所产生的作用。由于幼儿的意识、信念等尚未形成,因此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培养好幼儿的兴趣,对于幼儿以后的学习、活动都会产生积极主动的作用。
3、兴趣能促使幼儿养成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幼儿学习不感兴趣,即使他在聪明,也不会在学习上有很好的发展。对于智力低下的幼儿,如果有很好的兴趣,也会在学习上产生一定的弥补。因此学习兴趣是弥补幼儿智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
4、兴趣能培养幼儿的各方面的学习,并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培养各方面的感观,使幼儿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别的小,对什么事物的兴趣都是短暂的。因此让小班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教育幼儿的一个根本重点。
1、从幼儿的特点出发,选择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能理解你的教育活动,并能尽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学习认字,就要把数字形象化,儿童化,游戏化,使幼儿很快能接受。富有游戏的语言和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从此引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产生兴趣。
2、在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中,要多为幼儿提供一些大的鲜艳的,活动教具,这些教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为小班幼儿所喜欢。从此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3、在活动中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去触摸,去操作,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因为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是注重的结果,而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作为教育者来说,教育活动中要把目标作为过程,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
4、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主要的活动,幼儿喜爱游戏,在游戏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兴趣和学习的需要。在游戏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并及时了解和发现幼儿的兴趣及学习需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咨询者。由单纯的策划、准备大量的材料,变为孩子需要什么,教师就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机会应该留给孩子,让他们在反复操作中获得发展。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5、在家园合作中共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与家长之间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和平时的交流,共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他们不仅是各种资料、信息的提供着,孩子的咨询者,也是孩子兴趣的观察者、反馈者,更是孩子的合作者,为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按意愿去选择喜欢的游戏和其它活动的权利,不要限制幼儿。同时,教师要参加到幼儿的游戏和活动中去。细心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研究幼儿,善于从幼儿好奇、求知的小小萌芽中发现具有教育内涵的兴趣与学习需要。还要与家长相互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总之,教师要尊重、保护并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求知、探索的情感态度,促使幼儿主动地学和全面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呀。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学了什么呢?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追求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教育,通过学习《纲要》,使我们领会到除了学习知识,帮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阶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长远的意义。
通过家长和老师双管齐下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孩子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这种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邀请中大的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同时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找一些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愿望。
2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生活自理的技巧
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易明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如洗手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卷袖口,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脏物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擦擦手,挂好毛巾。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1)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结合有趣的语言把一些枯燥的步骤形象化,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叠衣服三步曲a、立正:将衣服的两条门襟对直站好。b、抱臂看齐:将衣服的两只衣袖往中间折。c、弯腰:将衣服的上半部分往下折,和下半部分对齐,折衣完毕。以后每次午睡脱下衣服,孩子们都能自觉地边发口令,边把衣服叠好。现在对孩子们来说叠衣服再也不是一种劳动,而是一次有趣的玩耍。
(2)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娃娃家”游戏。给娃娃准备几套衣服、袜子、几根绸带,喜欢娃娃是孩子的天性,看到这些物品孩子们自然会想到给娃娃穿穿衣服、扎个小辫,系个漂亮的蝴蝶结,在给娃娃穿着打扮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自理能力。
4、结合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
自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受手指肌肉发育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通过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来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如幼儿感兴趣的泥工活动,折纸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安排捡豆子活动等等,创造动手的机会,使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得到提高。
5、通过鼓励、表扬、帮助,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小班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及时的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因为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辅以鼓励性语言,对能力差的幼儿我们还多给予帮助,协助他们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6、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
针对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就有意识地向家长介绍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的育儿经验,以及杂志上刊登的有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文章,让家长认识到过分溺爱孩子和生活上包办代替的危害,从而使家长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在家里给幼儿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机会是学习的前提,有了机会,幼儿才有可能去动手实践。
6、教给家长正确的方法
根据调查发现,有些家长虽然有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但因嫌孩子做事慢,或做得不合心意,导致最终又变成了代劳。对这种家长我们先给他们分析孩子的身心特点,因为孩子年龄小,这时的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做事的速度,再加上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有时反而会给大人增加麻烦,然后告诉家长对孩子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急于求成,从自己孩子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7、家园教育同步进行。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只有经过经常地巩固练习,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以防因家长的包办而使孩子在家出现能力的退化。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大胆放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同时请家长在家多督促、鼓励,这样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得更优秀!
四、研究效果
1、家长方面
现在我班的家长的育儿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意识到了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能付诸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配合老师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2、幼儿方面
通过家园共同配合,我们的孩子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以前的“你来”
变成了现在的“我来”。学年结束我们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又进行了一次调查,28人学会了自己穿上衣,全班32位幼儿都学会了穿裤子,有10人会系鞋带,用餐时无人需老师帮助,午睡起床不但都能自己叠被子,而且有近一半的幼儿叠得非常平整。我们也与平行班进行了比较,发现我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同年龄的幼儿。
通过实践研究,可以看出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我们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指南中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篇二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如下:
一、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15分钟,中班为25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二、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三、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在集体生活中,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四、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五、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六、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会飞、洗衣机为什么会转动等等。
七、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4、5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
九、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4、5岁的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我还没来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红就把它吃掉了。”
十、游戏中表征水平提高:
4、5岁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有人说:“
4、5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儿童不仅游戏兴趣显着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如他们会用积木代替电话机、用“雪花片”代替公园门票等,表征水平有了提高。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大人有大人的方式交朋友,小孩有小孩的方式,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铁哥们,好姐妹”。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多鼓励,不要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制止和责备。
十一、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4至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没关系,我会飞。”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十二、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4岁的儿童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6—8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
指南中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篇三
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1、幼儿活动水平的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实的活动空间。
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明显的发展起来,幼儿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2、幼儿游戏水平的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
中班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角色,他们还喜欢伴随着动作和手偶,也喜欢对同一个故事重复讲述。
3、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
中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
4、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
幼儿的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游戏能力与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性有喜也逐步发展。
5、幼儿想象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作的空间。
幼儿的想象在其各种活动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
6、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景与活动形式。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最为突出。
7、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
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
8、幼儿活动持久性的增加,需要在活动时间上给与合理的保证。
中班幼儿的心理活动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在一项活动中的持久性、目的性和专注性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与操作活动中实现的。
9、幼儿心理发展的质变在于认识活动、概括性和行为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其生理上有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兴奋与抑制过程都有较大提高,对事物的反映比过去快,自制力也大大提高。
10、幼儿动作更灵活有条理,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地突出特点,他们能掌握多种动作技能,且比较协调,小肌肉不断发展,能掌握多种技能,会用筷子、剪刀、会系鞋带等,会用不同材料建构较复杂造型,能有良好的习惯知道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11、幼儿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且有了解周围世界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探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进行分类比较,思维仍具体形象,往往依靠事物的形象作支柱,通过观察,与周围的人及实物相互作用,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
12、幼儿理解能力增强,会判断是非,喜欢探究发现,爱提问题,有时要求成人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肯定。特别喜欢玩游戏,不但爱玩,而且会玩,游戏内容情节丰富,可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其好奇心,求知欲,并认识物体的性能,在与同伴一同游戏中,共同分享快乐,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3、幼儿能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语言,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掌握词汇的数量种类迅速增加,语言较连贯,吐字清楚,能大声表达自己的愿望,喜欢参与并享受多种形式的表演、表现活动,对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有一定理解。
14、幼儿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形成、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关心同伴,幼儿人际关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能友好合作,体验自己内在心理活动。
中班仿编活动《奇怪的脸》活动评析
(仿编活动是儿童在文学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幼儿仿照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调动自己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张雪老师《奇怪的脸》活动中让幼儿在仿编诗歌中几个词语进行替换的方法,是符合中班幼儿仿编能力的。众观整个活动,我有以下几个感受:
一、有序的结构达到有效的仿编。
在以往的仿编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出现仿编活动流于形式化的倾向。孩子们因为不清楚老师的仿编内容与目的,而变的在活动环节中无事可做。张老师在设计《奇怪的脸》的活动中,较好的采用先复习儿歌—— 儿歌——仿编儿歌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了原有儿歌的内容、结构,仿编的地方,使孩子们有目的的仿编,最终达到有效的学习
二、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
从活动中分析张老师把这个内容分成了三个教学活动:诗歌的学习、艺术活动《画脸》、仿编活动。一个内容通过教师的智慧设计了多个领域的教学活动,深入地挖掘了教育资源,体现出多重的教学价值。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能力,也提高了幼儿艺术表现能力及想象力。
三、凸显学习方式的层次性
本次活动教师采用了回忆经验(复习儿歌)——示范学习(请一名幼儿上来,体积仿编)——自主仿编的过程,较好的遵循了中班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让孩子们从学习中感受更多的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在示范中积累仿编的要素与经验,在仿编中运用语言提升自己的经验,发展了想象力,创造性的学习了文学作品。
四、多通道学习的相互作用
本次活动教师巧妙的利用了图谱的方式;爱学习儿歌,了解儿歌的框架,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让幼儿了解了儿歌中的“变”与“不变”地方,最后利用自己绘制的作品进行仿编,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提升了幼儿的经验。
重构:
1、丰富仿编学习的手段
2、提高仿编的练习频率(利用同伴之间交换作品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仿编练习机会)
浅谈中班儿歌仿编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摘要]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特别在创编儿歌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创设民主课堂,让幼儿有话敢说、想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且选材更应符合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关键词:幼儿 儿歌仿编 语言环境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代有关婴幼儿语言的研究却已发现,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兴趣,并有可能通过学习获得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不仅促进他们口头语言的水平,而且锻炼幼儿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对此本园本学期进行了专门的语言教学课题研究,中班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仿编儿歌进行了专门的语言教学课题研究,中班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仿编儿歌进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把教学中的成长总结如下:
一、在活动实施中,我们创设民主课堂,让幼儿有话敢说、想说
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幼儿在这个课堂中敢问、敢说。首先,我们在组织每个活动中,一般都将座位排成半圆形,同时,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幼儿融为一体,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教师和幼儿都是活动的参与者。让幼儿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自己说错受到指责和嘲笑,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肯定说得好的幼儿。同时教师要提供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让幼儿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且声音响亮。如在上“小猴过生日”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们先讨论“什么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小猴”时,幼儿们各抒已见,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幼儿们都急着想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于是在老师进行木偶表演时,幼儿们又无形中养成了愿意并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另外在课堂上,我们还重视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断给予幼儿应答,引发幼儿说的兴趣,保持幼儿说的积极性。如在“我是小画家”活动中,我们就采用了边演边讲的方法,我们将小画家的各种小动物、小鸡、小狗、小兔等角色设计成活动的,可任意摆放,让孩子们边操作边讲,他们感到非常有趣,自
己也就有了讲的兴趣。
二、创设了具有宽松、自由、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创造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本着这样的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各个活动中我们都为幼儿创设了这样一个语言的环境,教师利用实物创设话的情境,即利用活动角布置、桌面材料、实物摆设等,向幼儿提供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可视形象。如在“落叶”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小动物和树叶,布置成了“小动物秋游”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相互交流及获得仿编儿歌的经验。同时通过操作小动物和树进行拼画,并请幼儿来讲讲自己的作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中幼儿进行了儿歌仿编,达到了教学目的。幼儿有了一定的凭借物,即有了仿编的对象,他们就够大胆的进行仿编。另外,在活动中,我们还渗透了一些蕴含有语言教育任务的游戏,让幼儿在把小动物送回家时,并说成一句儿歌,让幼儿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时,将具体的、带有练习性质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幼儿易于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仿编儿歌的句式要求,有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幼儿就
喜欢说了。
三、选材符合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物体和事物,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而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才可能调动起幼儿的原有经验,被孩子们理解、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想象和说的愿望。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的选择都考虑到了有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如在“嘴和腿”活动中,幼儿们的兴趣很高,因为在孩子们熟悉各种小动物特征,更加喜爱它们,教师利用图片吸引孩子们进行观察及相互交流,孩子们情不自禁的说了起来,教师就借机引导幼儿:“一只小狗几张嘴,一对什么几条腿”。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如果在选 材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幼儿的需要及年龄的特点就会影响幼儿们的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如在“小动物的家”活动中“房檐是小燕子的家,猪圈是小猪的家”等。对于房檐、猪圈幼儿们都不太了解,因此幼儿们的兴趣不是很高,这就要求教师们的选材,必须能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四、在活动实施中,采用了“一课三研”的方法
这里的“一课三研”活动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将获得较好的发展,如在实施“小雨点”课研中。第一个环节确立活动主题,我们几位老师先共同分析教材,并在课前提出问题,如“活动中师幼该如何互动”,“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等,让教师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反思帮助带教老师领会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由带教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自己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教育目标和活动方案,通过反复实践和共同研讨,逐步改变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小雨点”活动教学中,我们正是经历这样的过程。在第一全带教老师实施活动时,缺乏了师幼互动,于是我们又共同设计了游戏“下雨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仿编儿歌和教师进行互动。总之自开展“一课三研”活动以来,教师们受益匪浅。首先它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能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教材,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适应性,做到明确、具体,有些老师凭借集体的力量,不断学习新理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再次激发了教师贩研究兴趣,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氛围。
积极开展创意性肢体表现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幼儿健康领域中,运动是幼儿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以往认为幼儿运动能力只是从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游戏或体操等体育活动中获得的,而忽视了幼儿获得运动经验和运动兴趣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
一、什么是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呢?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是幼儿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特点、变化状态,结合生活原有经验进行思考、想象、创造后再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运动活动。它是儿童借助于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尝试运动技巧,体验运用身体表达的那种满足和愉快的过程,因此也就自然融入了“健康”和“艺术”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其实在幼儿园里,每一名教师也许或多或少的组织过这样的活动,只是没有意识到过去所做的就是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这样的表现机会。比如:秋天到了,老师带领孩子们观察树叶是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的,然后请孩子们表演这个过程,孩子们此时会扮演成小树叶运用肢体,融入自己的感情,表现出落叶飘落时的各种姿态,这就是自然流露的一种自发的肢体表现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我们以往组织的由教师编排动作,幼儿只是机械模仿的律动或舞蹈表演活动。由于在这种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身心都极其投入,而且这种活动常常融于孩子们的游戏和模仿活动中,特别是那些能让他们扮某一角色,或能在听觉、视觉上给他们美感,或趣味性强的活动,深受他们的喜爱。这些活动从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出发,对激发幼儿的体育活动兴趣有很大作用。
二、这种活动的价值在于:有利于幼儿获得对自身、空间、以及自身与空间等方面的运动经验,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不断提高对身体控制和协调能力,强调在活动中大胆运用身体,以自己特有的动作方式表现出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使他们的理解、接受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得到发展,发挥潜能,赋予幼儿在活动中的满足和成就感,提高审美能力,尝试运用自己的身体解决问题,增强身体运动能力。《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提高动作的协调灵活性,组织灵活多样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纲要》在艺术领域中也明确提出: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激发幼儿表现、创造的兴趣,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直觉,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正是体现出这两个领域的思想精髓。
三、为了能使广大教师在组织类似的活动中有所借鉴,我们将创造性身体运动的一些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方法,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向大家做一详细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共享。
(一)环境的创设
首先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使他们自由、大胆表现的宽松、安全的环境是激发孩子的创造、表演兴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灵感、表演兴趣,支持和引导幼儿发展表现潜能,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活动无拘无束,进入主动尝试,探索活动的境地。
●精神环境的创设
1.提供时间与机会
在活动中我们不能只让孩子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而是让他们自然融入一种意境,与老师交谈和用肢体表现出来,不规定统一的动作,使幼儿懂得在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没有对错之分,对孩子的不同表现老师则表示接受与欣赏。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与机会,不仅仅是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开展肢体创意活动,还可以利用一些随机的时间如户外散步,环节过渡等都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表现机会。
一次,孩子们在倾听着儿童歌曲磁带,当唱到“小老鼠叽哩咕噜滚下来”时,有的孩子将全身缩成一团,从小椅子上滚到地上;有的用双手握拳做成双臂滚轱辘的样子,边唱边做;有的则做成小碎步的样子,围着小椅子跑上几圈;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在自然状态下的肢体创意表现活动。虽然他们不会用更加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但他们是天生的表演家,他们用最容易表达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影响培养孩子安静倾听的习惯,造成了一些看似混乱的情景,可这正是孩子们通过倾听在头脑中反应后,进行自由表达的最好时机。这时老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欣赏的观众,并不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制止这种局面让孩子安静下来。一定要让孩子放开,尝试去做各种动作,才能不断积累他们的经验。
2.教师自身参与和带动
师生关系是幼儿重要的心理环境之一。幼儿园教育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强调教师要以自己对幼儿良好的情绪去诱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师生情感交融,从而使教育效果达最优化。以情感为纽带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合作。在肢体创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释放自己,主动融入孩子们的世界,与孩子们在共同的游戏中一起用肢体表现,积极加入他们的活动,孩子们之间也是一种平等和互相学习的关系,没有嘲笑,没有心理负担,这对肢体表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环境的提供。
在“雕塑”活动中,教师与孩子们共同讨论雕塑的各种姿势,然后用一块较大的布将自己遮住,也成为一尊有姿势的雕像,放置在孩子们扮演的雕像群中,也许你的创意动作在所有雕像群中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尊,但重要的是你的参与,能够使孩子们信心十足。
●物质环境的提供
1.场地的准备。因为肢体表现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在活动前,教师要尽可能的提供给每一名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在活动中有些活动内容需要孩子移动身体,或是需要在不同的空间做出各种姿态,有的则需要几人配合,所以提供一定的场地是必要的。
2.在肢体创造活动中离不开音乐,音乐的配合与使用是活动中不可缺的要素。使用音乐和音效,使之与动作相辅相成。我们进行简单的动作,如:踢、跳、前进、转身时,如能够配上一些简单的旋律就更能激发幼儿的动感。创造某种心境和气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同时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使之控制身体动作随之做出有节奏的表演。
例如: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将椅子随意摆放,告诉幼儿你将要播放一些音乐:“在音乐播放时请在教室里到处走走,注意不要撞到别人和椅子。当音乐停止时,找到你的椅子,并用身体上的两个部位去碰它。”“你用身体的哪两个部位去碰它呢?”改变方式——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坐在椅子上等。
再如:在组织幼儿模仿皮球的动作中配以节奏明显的背景音乐,孩子会在倾听音乐的基础上自然的随音乐节奏控制身体模仿皮球被拍起和落地的动作。在活动中尝试跟随节拍表演,培养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兴趣性,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人、事、动物、大自然的现象等都可以成为创造性肢体动作模仿和创造对象。兴趣是创造的源泉。
另外这些内容还要易于使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因为模仿、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一种可以具体想象和表现的素材基础,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展孩子的想象,使动作有了表现创造的空间。
一次,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回来后,发现孩子们对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很感兴趣,孩子们谈论着不同状态,使幼儿充分了解气球的特点,使肢体创造建立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课件、图片的使用 课件以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动态的吸引过程,同时因其具有生动形象性而倍受孩子们的欢迎,是形成有效师生互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在中班组织“魔法鞋”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生动的课件,首先从视觉上吸引幼儿的关注点,并从课件提供的画面中展开想象。“一只运动鞋”,人们穿上它可以做什么?“一只舞鞋”穿上它又可以做出什么动作?“一只娃娃鞋”穿上它宝宝可以做些什么?逐步引导孩子们做出各种自己想象中的动作,使活动气氛活跃,孩子参与积极性始终很高。
但要注意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涨,有的孩子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控制活动的节奏,可以在活动中建立必要的活动常规。而此类活动成功的关键即是专注力和想象力。因此可以与孩子共同制订一项规则,就是当孩子们看到或是听到一个信号后如拍三下手,听到一声铃鼓声等都可以作为信号,立即停止自己的活动,使自己安静下来。
在以上三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引领活动的展开,起到一种支架作用。
3.活动的结束部分:约占活动时间的10%-20%。
主要是缓解孩子高度兴奋的心情,放松身体,恢复状态的阶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轻音乐,引导幼儿做深呼吸,用语言引领幼儿使身体的每个部位得到休息与放松。教师还可利用这段时间总结今天的活动,帮助孩子提升、积累身体动作经验。
结束语:在幼儿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的组织实践过程中我们越发感到,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的节奏和表现力,而是身心体验、理解、想像、思考、集中、组织、创造、情感、自我表达和交流,他们充分体验到肢体创意活动时的运动乐趣,会对其将来形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终身体育作准备。
对于此项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我们刚刚起步,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幼儿创造性肢体活动必将会更加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运动教育的整合,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指南中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篇四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下面我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中班期幼儿的年龄特点。
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15分钟,中班为25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在活动中学会交往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
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会飞、洗衣机为什么会转动等等。
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4、5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
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4、5岁的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我还没来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红就把它吃掉了。”
游戏中表征水平提高4、5岁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有人说:“
4、5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儿童不仅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如他们会用积木代替电话机、用“雪花片”代替公园门票等,表征水平有了提高。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大人有大人的方式交朋友,小孩有小孩的方式,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铁哥们,好姐妹”。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多鼓励,不要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制止和责备。
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4至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没关系,我会飞。”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4岁的儿童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6至8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