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与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课题研究(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与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课题研究篇一
一、课题的提出
1、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使课堂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让学生能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品读、领悟、积累、探索、创造,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打破过去阅读教学中的诠释化倾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阅读过程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要打破过去单纯接受式的静态阅读模式,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倡导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增进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素养,因此,我们在新课标下更需要加快步伐,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更自主地阅读、体验、揣摩、欣赏、积累,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阅读兴趣,积极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有“教是为了不教”之说,这些以人为本、相机引导的理论是开展本次研究的核心理论。它启迪我们,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围绕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系列化教材,探索出一套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强化个性体验、珍视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途径,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朱作仁教授曾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新课程理念核心内容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实践,并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三、研究目标
从儿童语言发展的活动规律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开拓阅读领域,探索自能阅读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难点是在“有效”上做文章,创设省时高效、和谐、愉悦、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以培养语感为中心,注重积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探索阅读方法。探索针对语言材料及本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着眼点是学生能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用此方法去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4、探索本年级段儿童的特点与其所喜好的读物,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开拓阅读领域。
5、探索让学生在阅读实际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进而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对象
高二年级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以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
2、个案法:对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3.调查比较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4.系统培训法:对教师分期、分内容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5.经验总结法: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6.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
七、研究的程序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2年9月—2011年9月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0年10月
1、组建成立课题组
2、上报《课题申请表》
3、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7月
1、及时收集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2、利用测验法及时了解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能力水平,对全体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作出一个阶段性的评估。
3、及时总结研究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研究反思,及时调整研究行动。
4、继续积极、深入地开展行动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2年月——2011年9月
1、举行一个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会,利用讲座、主题发言、座谈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2、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汇编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以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各类论文)
2、来源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延伸性的阅读成果(活动记录、原始资料、各类作品等)
3、课题结题报告。
漫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张星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汝筱燕: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专家的定论所束缚。戴丽花: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殷雪虹: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学生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开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三味。这种探索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学中应展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曲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管建刚: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比较熟悉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独立学习的时候,尽可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不能用一种方法去限制学生。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难度。每个人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也得因人而异,不能强迫学生,否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设计弹性的、多层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难度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与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课题研究篇二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题研究总结
付余 我确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课题研究后,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入手逐步运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现小结如下:
本次期末考试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初步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模式被学生逐渐接受了。我在具体的教学中是从以下方面入手的:
一、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
教师提出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为学生的课前自学制定具体的目标,教给具体实现目标的方法,同时给学生留给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体现自己特点的自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预习方法和预习目标的提出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并对课前自主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二、多种形式的自学成果展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的摇篮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必须通过课堂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才能形成一种持续的自学兴趣,进而形成自学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搭建多种形式的学生展示平台。比如 “课文朗读”、“词语展示”、“字词练习”、“我最喜欢的
句子”、“我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问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采用师评、互评、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及时肯定自学的成果,及时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为自学导航。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课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了争着学习、比赛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方向标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导向性的进行教学,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采取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自学方式,将课前的自学和课内的自学结合起来。根据展示的预习成果,制定课堂上自学的方向和方法。采用独自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内的自学。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成果的有效性。
四、注重自学方法的总结提炼
对学生已有的自学方法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通过大家交流汇总,提炼方法,达成共识,从而使方法优化,内化为一种有效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练习,针对某一题型,总结出方法,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难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把课堂教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与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课题研究篇三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最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与模仿者,而变成了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导者,这一切都要求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笔者凭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近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的积累了一定教育教学经验,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科学方法及树立自信心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于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
【引言】新课程理念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强调学生自主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 正文】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高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在家闭门造车,而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化学学习的规律,有针对地指导学生。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学生自身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长此以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钦差大臣》这篇课文时,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于是我让同学们采用表演的形式去学习,即:五个同学分别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其余同学充当观众。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好,同学的表演比较成功且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较紧密,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培养他们自主开发的意识,能提高他们自主开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氛围,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只有学生们真正的感悟了,他们才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才会乐意充当成功的探索者。
二、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
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
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帮助
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创造情景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教学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学习,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竞争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因势利导,为学生做好正确的指引。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去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
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些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他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做到生生互动。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个体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
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扶助与感化他们,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新的时期,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自主课堂的各个环节,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课堂变成有效的合作学习的舞台,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当然课堂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做相应调整,不能为环节而环节,为模式而模式,为时间而时间。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适用的,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既要走进模式,更要跳出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升、方天培著:《现代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叶立群主编《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3、于远光著:《素质教育三要义》,2007年第2期
4、马淑霞: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构建和谐化学课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与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课题研究篇四
“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课题研究小结 我校开展“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课题研究活动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进经验及模式;杜郎口中学“三、三、六”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入手逐步运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现小结如下:
本次期末考试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班56人,平均成绩74分,及格40人。比上学期平均分提高了5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学困生人数减少了3人。初步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自学习惯。“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模式被学生逐渐接受了。我在具体的教学中是从以下方面入手的:
一、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
教师提出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为学生的课前自学制定具体的目标,教给具体实现目标的方法,同时给学生留给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体现自己特点的自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预习方法和预习目标的提出是“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并对课前自主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二、多种形式的自学成果展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的摇篮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必须通过课堂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才能形成一种持续的自学兴趣,进而形成自学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搭建多种形式的学生展示平台。比如 “课文朗读我最棒”、“词语展示台”、“字词练习”、“我最喜欢的句子”、“我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问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采用师评、互评、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及时肯定自学的成果,及时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为自学导航。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课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了争着学习、比赛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方向标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导向性的进行教学,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采取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自学方式,将课前的自学和课内的自学结合起来。根据展示的预习成果,制定课堂上自学的方向和方法。采用独自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内的自学。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成果的有效性。
四、注重自学方法的总结提炼
对学生已有的自学方法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通过大家交流汇总,提炼方法,达成共识,从而使方法优化,内化为一种有效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练习,针对某一题型,总结出方法,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难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把课堂教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课题研究小结
大源学校:李 萍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