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爆炸案(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太原市爆炸案篇一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蒋海青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我们开始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治安问题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城市治安监控开始进入系统性的规划和大规模实施阶段,但是因为安防行业本身也处在高速的发展期,各种产品和技术鱼龙混杂,为了使城市治安监控系统这张大网能够稳定、可靠、高效、灵活的运行,需要对所采用各种方案进行仔细斟酌和鉴别。
作为国内安防行业的主流厂商,海康威视愿意为各地的城市治安监控的建设提供自己的建议和帮助,海康威视的系列产品不但在安防的各个应用场所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和运行,在此过程中还收集了丰富的客户需求和产品应用经验,希望能为各地的城市安防出谋划策,加快广州市的安防建设进程。
安防行业的产品和技术发展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态势,目前国内城市治安主要还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应用为主,网络视频和报警处理是应用的主题,针对安防网络的这些特点,海康威视提一些建议和思路,谨供本文阅读者参考。
1.如何建立统一的网络共享信息平台
平安城市建设,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一般来说,在这些大型的项目进行建设时,为了避免系统建设的风险,会考虑采用多个厂商的产品,而由于安防业目前的发展阶段的特点,这些厂商的产品的设计规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各产品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将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组织成可以进行信息共享、系统互联可能是在平安城市建设首先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标准,从系统的分类上,可以分为设备接入标准和系统互联标准,统一的设备接入标准,拿dvr打比方,需要制定基于网络的控制及查询信令(含云台、报警等设备状态)、视音频编码标准、dvr设备外部接口电气规范等内容;系统互联标准则主要制定网络监控子系统之间的标准,比如视频的分发、安全认证、视频带宽的分配机制、视频前端设备的定位等等。这些标准的制定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时间安排上也会比较长,实际的系统建设,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部分调整,比如采用网关的方式,将不同的流媒体和信令转换成标准方式;或者采用监控中心端的软件插件方式,局部的进行标准化,使系统能够尽快投入运行。这些方案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要根据实际需要建设的网络监控系统决定。
2.如何考虑城市安防新老监控网点共存问题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实施了一些监控的网点,比如部分派出所、分局以及交通部门的道口监控,还有一些诸如银行、宾馆、小区、电信等机关也陆续建成了一些监控网点,新建设的公安专网系统可以考虑与这些已有系统互连,一来可以组建更完整的监控网络,二来可以节省投资。在这些系统互连时,因为采用的产品规格会不完全统一,公安网的安全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相比较统一的网络标准,采用模拟对接的方式会计较切合实际,使各个监控系统在能够共享这些视频和报警等信息并减少重复投资。
3.如何考虑监控系统的层级管理问题
监控系统在组织形式上需要层次化管理,从局部的形式上可以分为派出所、分局、市局的树型结构,从宏观一些形式上,可以分成省、市、县、区或镇的组织形式。网络监控系统应该考虑类似的层级管理接口,充分发挥监控系统联网的优势,使监控网络延伸到更大的范围。因此,一个完善的网络监控系统不但在横向上能够共享各种监控系统的信息,在纵向上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个网络监控系统形成矩阵式的布局,各个监控点的信息随手可得,能大幅提高公安系统的指挥决策效率。层级管理的最大问题除了与第一点提到的视频格式和信令以外,还要考虑安全认证和级联问题,要考虑对于摄像头或dvr的统一编码和寻址问题,这些问题将在后继的阐述中加以展开。
4.如何选择流媒体方案和视频编码标准
监控系统中视频图像占据了主要的内容,视频图像能够直观反映监控点的有效状况,所以流媒体的方案选择至关重要,目前数字监控系统系统大多采用了国际标准itu h.264(也即iso mpeg4 part10),该标准是目前视频压缩标准中最为先进的技术,能够提供比mpeg4 asp(advanced simple profile)提高进一倍的压缩比,高压缩比的视频信息不但能够提供高清晰的图像和更小的传输延时,还能大幅节省存储系统的造价。选择以h.264为视频压缩标准为dvr压缩及系统级联的标准,还可以减少级联接口的拥塞,使图像能更快地传输到目的地。与之相关的流媒体方案我们推荐的是国际标准rtsp(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该标准是目前流媒体技术在各个行业使用时采用最为广泛的协议。考虑到已实施系统的情况,对于非h.264的视频格式可以采用转码的方式实现,但图像质量会有所降低并且传输的延时会加大。
5.如何选择前端视频dvr/dvs 目前主流的dvr分为嵌入式和pc dvr,嵌入式dvr因为系统稳定可靠更适合于各种复杂的运行环境,而pc dvr则倾向满足客户需求多变的情况。在大多数城市治安监控点的建设,嵌入式dvr完全可以满足使用的需求,在不需要本地存储时,可以采用嵌入式视频服务器。配合流媒体服务器,可以高效地实现视频分发业务。海康威视系列嵌入式dvr,采用h.264编码标准,已在大量工程中使用,并率先采用了双码流的技术,能够为每个通道的视频生成不同带宽的视频图像,非常适合与城市治安监控的需求。海康威视系列dvr还有与之配套的电视墙解决方案,可以灵活地实现ip矩阵的功能。6.如何在级联的各个网络监控系统中查找指定的视频信息 在我们需要调阅视频信息时,比如需要调阅某个监控点的现场视频或者某个监控点的历史视频文件和其他相关记录时,如何才能及时方面地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一种简单的办法是采用ip和名称的方法进行简单映射,但如果系统经常局部进行变动,或者采用adsl拨号上网的派出所,或者因为在某些系统上我们无法直接通过ip访问的其他社会资源,ip直接访问就无法正常工作了。我们建议采用id的方式来识别每台入网的监控设备,在每个级联的网络里添加专门的网关用于dvr注册、访问认证、ip解析、流媒体和信令转发的功能,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每台dvr/dvs和视频存储服务器等设备采用类似邮件或者电话号码的身份标示,可以在全网中迅速定位并检索到需要的视频等信息,并能够解决nat导致视频无法访问的问题。
7.如何在各级联系统中进行安全认证
在城市治安监控系统中,虽然以公安专网为主,但还是有可能需要访问其他专网或者允许其他人员访问本网络,这就要考虑到监控网络本身的安全问题,在庞大的监控网络中,人员身份种类繁多,各个系统之间会频繁相互访问,效率是首要的,我们建议采用一点认证,全网通行的办法,解决复杂的认证问题,比如某个监控点需要访问某分局的监控信息,只需在中央认证服务器进行认证并获得数字签名后,即可在该分局的权限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访问,直至该认证的许可过期,网络监控子系统只需验证其数字签名和访问权限即可允许或拒绝该远程访问。
8.如何在成本控制范围内设计存储方案
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一个特点是不断产生海量的视频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存储,采用分散式还是集中存储式需要灵活考虑,我们的意见是对于非关键性的监控点视频数据采用分散式管理,直接存储在dvr本地的硬盘中,而关键场所的数据需要在分局或市局进行备份和存储,在视频检索时根据存储方案到相应的地点获取,分散和集中适当布局,有效控制成本。
9.如何更加便捷地进行管理
城市治安监控管辖的地域非常庞大,如何降低管理的复杂性?我们的建议是可以考虑和gis结合进行处理,电子地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监控点的位臵和状态,直接点击相应的监控点即可以查阅其状态、现场图像和历史数据,各报警信息业可以在地图上显示出来,通过前面第5点建议,可以进行全网(包括其他专网的监控点)的监控,为指挥决策系统的提供及时的信息资源。
10.其他可以考虑的产品和技术
在目前的城市治安监控系统中,还可以考虑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比如特殊网点可以采用手机监控技术和智能预警技术,采用手机监控(gprs/cdma/3g)技术,可以在一些场合触发报警后,直接由现场的保安人员在其手机上接收到现场或历史的视频图像,也可以直接用手机对某些监控点进行浏览和控制,提高现场的反应能力。智能预警技术则采用智能识别技术,对需要比如24小时监控的关键点,采用计算机视觉分析的办法,提供预警功能,减轻值班人员的工作压力。其他一些考虑还有视频会议系统的接口等,使两个不同的系统可以互相调阅对方的图像。
城市治安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建设,其中所采用的网络监控平台的选型至关重要,这个平台需要考虑当前已成熟的各种相关产品和技术并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该系统需要首先考虑统一制定或采用标准的视频编码标准、流媒体标准、信令标准、认证方式、存储方式、dvr编址及寻址方式、视频检索方式、电视墙、电子地图等等,还要考虑公安网的接警、出警处理等过程,不可谓不复杂,海康威视乐意提供一些自己积累的点点滴滴的经验,为各地的城市安防系统的建设提供自己微薄的力量。
蒋海青,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太原市爆炸案篇二
太原爆炸事件——城市安防建设有待升级
本文作者:胡锋(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11月6日一起连环爆炸事件发生在山西太原,所幸的是这次连环爆炸并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作为城市管理者,除了找出爆炸事件制造者外,同时也需要在重新审视自身城市的安防。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安防监控已经无法及时对袭击和骚乱进行有效控制。现代意义上的袭击和骚乱不仅破坏性强,而且发生毫无征兆。在没有预警情况下发生的骚乱导致城市瘫痪的例子在欧洲屡见不鲜。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国家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矛盾都有激化的趋势,如何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成为城市安防的重点。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安防建设已经走在前面。以美国为例,在“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美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安防布局和产品升级。
例如在远程搜寻技术方面,美国可以透过衣服发现武器的x光装置已经广泛使用。它可以替代传统的金属探测器,几乎相当于对人体进行从上到下的搜身检查。在监视识别技术方面,美国为每个美国人设计一张装在计算机芯片的监视识别卡,用于记录居民的情况。当有人使用这种卡时,就会在计算机里留下记录。在机场安检与反劫机口设计方面,美国研制出了一种机场安检技术,通过查验旅客的指纹和视网膜,就能揪出恐怖分子,美国在安防布局上基本做到了“把犯罪扼杀在摇篮中”的完美结果。
我国城市安防布局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除了在产品技术上提升外,还需要考虑特殊的天气因素,如雾霾天气。11月6日,香港《南华早报》刊文指出,笼罩北京的雾霾不只危害健康,还危及到了国家安全,主要是由于“在这种天气下,没有任何监控摄像头能‘看穿’厚厚的悬浮颗粒层”。这需要引起城市政府的重视,因为我国北方地区雾霾天气出现频率较高,若安防产品不能在雾霾天气下发挥作用,城市安全将受到较大的挑战,尤其是我国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
据前瞻《2013-2017年中国安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近些年欧美发达国家安防布局已经向预防犯罪及零伤亡迈进,产品技术研发也以此为导向。而我国城市安防在预防犯罪及零伤亡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
间,城市安防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升级。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
太原市爆炸案篇三
银行安防监控系统仍有待提升
智能监控不智能
atm一直作为重点的监控对象,银行也不少投钱去监控监控系统,但是往往在关键时候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智能产品的升级风便出了起来,但是升级产品的智能监控也并非如宣传得那么神乎其神。而原因在于实现智能监控,需要满足多个苛刻的使用环境和前提。如高清摄像头不能承受恶劣天气、镜子反光及水枪喷射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视频画面遭遇破坏,影响分析结果,另外智能监控的分析软件在应用时容易受到光照和角度的影响,漏报和误报的事故时有发生,当不法分子佩戴仿真面具实施atm犯罪时,视频监控、智能监控只能是睁眼瞎,当知道发生事故后,犯罪分子早已逃之夭夭,同时监控提供视频录像,拍下的并非歹徒的真实相貌,还容易误导警方破案。刨除仿真面具外,即便是犯罪分子拿着遮挡物去盗窃,破案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及时。
atm机作为重点监控对象,24小时运行,对监控设备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在黑白两种环境之下,对摄像机照度要求较高。如若发生事故,监控录像不清晰,严重影响破案进度。
价格不菲
银行管理人员表示“一台模拟的摄像机监控,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真正去查询一些东西的时候,清晰度还是不够,包括点钞你要看清人员的面部,比如帧率赶不上点钞的速度。1万元的钞票有100张100元,用点钞机点的话大概是5秒的过程,这里面就提出了要求,你要在瞬间把这些信息都清晰地记录下来,并且每一桢都可以清晰地查看到。”
atm监控对于摄像机要求很高,高速摄像机如果能应用在安防领域,许多问题就不存在了。当然,它的成本会非常高,可能一时半会儿没有人用。
山东恩易生产的点钞机字符叠加器能在监控画面上显示出点钞的张数、面额、银行卡号等,万一出现纠纷,使其有证可查,有证可依。
太原市爆炸案篇四
太原城市定位
太原城市定位
提 纲:
一、城市定位基本理论
二、所用理论
三、太原城市定位的逻辑思路和科学依据
四、太原城市定位的阐释
摘 要: 城市定位是引导城市发展的指南针,是谋划城市中长期发展必须解答的重大课题。城市功能的合理正确定位对于一个城市的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定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对山西的发展具有带头的作用。本文以城市定位理论为基础,太原的现实依据,确定太原城市定位的综合性方案。
关键词:城市定位;太原市;定位原则;定位依据;地域分工
一、城市定位基本理论
1、城市定位的内容
城市定位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等及其动态变化,在全面深刻分析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的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地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的过程。其含义是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本质的差别,创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引领自身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臵。
从内容分析, 城市定位由定性、定向、定形和定量四个方面或环节组成。“定性”是指确定城市的性质,即在详尽分析城市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各种职能作用的基础上, 筛选出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城市职能。“定向”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包括城市的发展方针、目标走向、战略模式等, 这一工作是以区域分析、城市对比分析和发展战略研究为基础的。“定形”是指城市形象的确定, 这里不仅是指城市的代表性的景观特色, 更重要的是指城市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东西。为此, 必须处理好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 处理好自然生态潜质和人文社会发展的关系, 做到城市形象与城市灵魂、活力的有机融合。“定量”是指从数量的角度给城市发展以某种形式的标定, 它既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确定, 也包括城市经济地位、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的科学预测与数量分析。
2、城市定位的作用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科学和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正确指导政府活动、引导企业或居民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臵资源,最有效地转化资源,最有效地制定战略,最大化地占领目标市场,从而最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否则,城市定位不准,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特色,丧失自身的竞争力。
城市定位是城市营销和品牌建立的基础。城市定位既是城市品牌营销的前提,也是建立城市品牌的基础,还是塑造良好城市品牌的核心性要素。要使城市脱颖而出,定位的关键点在于找出最能代表城市特点的“名片”。因此,城市管理者要想准确定位就要对自身以及外围竞争城市有着深入的了解,找出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旦定位下来,城市管理者就要耐住寂寞不受外界的干扰坚持下去,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定能提高受众对城市的认知。而要想提高美誉度,城市管理者就要改善环境,提高整个城市的服务水平,让来访者真实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并且使其感受超过对这个城市的期望值。做到了这一点,城市定位、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就可以有机融合,从而释放出巨大形象效应和辐射能量。
3、城市定位的原则
城市定位应遵从独特性原则。城市定位应该有鲜明的个性,要尽可能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城市的个性是不可接近、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实际上,特色就是个性,就是独具一格。城市特色是城市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地域的分野、文化的积淀。城市定位的个性可以从历史文脉、名胜古迹、革命传统、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交通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等诸多方面去发掘培育,讲究创意和标新立异。
城市定位应遵从美誉性原则。城市定位的美誉性、生动性越强,就越易进入人们的眼帘和头脑,越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城市定位应遵从连续性原则。科学的城市定位一旦确定,就必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坚定不移地去贯彻、宣传和实施。不能因为城市管理者、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而中断。摇摆不定的城市定位会影响城市营销战略,会使城市营销人员、宣传媒体无所适从,也会使城市产品的潜在顾客迷惑不解。摇摆不定的城市定位表明城市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灵魂和核心价值、没有把握住自身的本质特征。
二、所用理论
1、劳动分工理论:斯密的分工理论体现在两个层次:其一是微观层次的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历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其二是宏观层次的分工。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个因果累积的过程体现出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
2、都市圈理论:
大都市圈理论,又叫城市群理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自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教授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已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大都市圈理论“,通俗的说法就是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由一二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这种城市群或城市带具有集聚效应的制造业产业链和集约化的永久性城市社区居民群体。
3、区位理论: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臵,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臵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臵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中心地理
4、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即各国只有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
三、太原城市定位的逻辑思路和科学依据
太原市的城市定位经历多次变化过程,由 “内陆地区新兴重工业城市”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城市”,再到“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城市定位已经无法适新形势的要求,制定新的城市定位是必然的。
1、城市定位的逻辑判据
从全国劳动地域分工角度看,太原地处山西能源基地的地理中心,承担着区域性煤炭能源生产和管理服务的战略性任务。当前,全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结构与模式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探索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和新的能源消费模式等方面,太原是责无旁贷的。根据全国经济的总体布局,太原还应承担重化工、制造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生产任务。
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层面分析,太原对于能源经济安全起着不可低估的脊梁作用,作为不可替代的重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地处中部地带,地理区位较为重要,便于依托现有城市基础,组织区域经济活动,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对于全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出发,太原应当面向中西部,逐步发展成为跨省域的综合服务基地和地带性创业中心。
就山西兴晋富民的战略要求而言,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和不可替代的省域中心城市,在辐射带动周边地市经济发展,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全省产业调整、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布局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等方面的肩负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任务。为此,城市定位必需对城市的生产、管理、服务、创新、集聚、辐射、组织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明确其发展方向和主攻目标。
2、太原城市定位的现实依据
宏观背景: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工业化结构升级优化、经济进入适度增长区间、城市化越过快速发展的拐点、城市群的极化效应不断增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趋于尖锐、就业压力增大等。
区域背景: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西部开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部五省出现崛起态势、能源基地重心逐步西移、传统工业基地出现衰退、周边城市群(特别是京津唐城市群及胶济沿线城市带、中原准城市群)极化效应日益突出。
空间区位:从大位臵看,太原市处于中部地带的过渡性区位、环渤海地区的边缘区位、中国经济开发的冷区域;从中位臵看,处于能源基地的前中心、山西省域的地理中心;从小位臵看,处于汾河上游地区、太原盆地的北缘、晋中腹地区域的经济中心和交通中枢。
依托基点:建国50年来,太原的城市发展总体上依赖矿产资源优势和原有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低层次、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从未来发展分析,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大都市基础、省会地位等将会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因素。
障碍条件:人均水资源量很少,受三面环山的盆地地形、高频率的静风天气、季节性河流等生态地理特征的影响,城市环境对污染物质的自然降解能力偏低;多年以来,so2和tsp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雾霾近年来也很严重,已被列为全球头号污染城市;存在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城市职能分工雷同、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
历史基础:3,000多年以来,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直是山西中部地区、而后是山西全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交通枢纽,同时是全国性商业中心与手工业重镇。建国以来,太原被确定为重点开发的新兴工业城市,而后成为山西能源基地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区域基础:太原是山西省省会、省域首位中心城市。从山西省域来看,山西地处国家的第二阶梯、属于中部经济地带,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过渡性特征十分鲜明,矿产资源赋存丰富,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山西是以煤炭工业为主导、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建材为支柱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产业结初级化、单一化和地区同构化问题较为突出。处于省域外环地带的地市,如大同、运城、阳泉、晋城等,与周边省区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较强,历史文化也较为密切,经济的外向型十分突出,向心性相对薄弱。从大晋中经济区来看,能矿资源蕴藏丰裕,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1/2左右。区域内部的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较为密切,除阳泉具有明显的趋东性外,其余地区受到太原强有力辐射影响,是太原最为稳定的腹地区域和发展空间。
经济基础:2012年全市gdp已达2311.43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5.57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9.84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8.44亿元,增长7.6%;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30.13亿元,增长14.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41.22亿元,增长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440元,比上年增长9.8%,按2012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8624美元。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为1.6%、44.8%、53.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4和6.0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以能源、机械、化工、冶金为支柱,重型化特征相当突出。向外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矿产品、初级原料和部分重加工产品,主要经济联系区域为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 地区。
城市基础: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与省内其它城市相比较,太原市在住宅、用气、公交、绿化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但在用水、道路等方面则处于中下游水平。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善,如2013年并州路建成等。
目前,太原与省内多数城市、地区之间缺乏明确的技术经济分工,主要专业化生产部门大致相似,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较为严重,城市职能也大都处于同一层次,城市的职能影响多为远辐射型,与腹地区域联系相对薄弱。从全省城镇体系发展的角度分析,妥善处理好太原与邻近的古交、榆次、介休、孝义、汾阳、忻州、原平、阳泉等城市之间,与大同、长治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乃至与邻近省区的核心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是太原城市定位的重要任务。
3、太原城市定位的逻辑判定
一般而言,城市的基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服务功能、流通功能、管理功能、极化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等多个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功能也在相应发生变化,创新功能、集散功能、服务功能的地位与影响将会越加突出。太原的城市定位不仅是单纯在深化或强化生产功能方面做文章,而是要在围绕城市的基本功能层面,在提高功能的综合性、效能性方面下大功夫,把它放在省域发展、跨省域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筹划。从城市地位、区域影响和发展基础等方面出发,太原的城市定位要着重于高层次和高附加价值的生产功能、通畅性和现代化的流通功能、综合性和多层次的服务功能、强大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功能、强辐射和市场化的管理功能等,而非其它一般性的、低层次的城市功能。职能层次和职能影响层面的确定是城市定位的重要内容。就太原而言,主要的职能影响范围重点是中部腹地区域、山西省域、中西部、环渤海经济区、全国五个层次。其中,山西省域、中西部、全国为主要层面,其它两个为辅助分析层面。从大晋中经济区分析,太原是综合性经济中枢,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焦点;从山西省域分析,太原是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信息、商贸和旅游中心,职能组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是职能强度参差不齐,职能影响尺度也不够一致;从环渤海经济区分析,太原以能源重化工产业,特别是煤炭、冶金、化工、机械产业为特色和专业化生产方向,初级化的能源重化工产品为主要交换商品;从中西部地区分析,对于太原而言其拓展空间、市场空间较大,便于实行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相结合的经济开发模式,若以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制造装备产业为战略重点,可望形成互补、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从全国经济发展分析,太原的清洁能源生产和技术开发、三晋文化发展、重加工设备制造具有良好发展前景,有些还具有国际性影响,产业化开发的潜力较大,如何把握变得十分重要。
综上,太原城市定位的逻辑判定大致为,职能发展以综合性、高度化、高效化为方面,职能区域以山西省域和中西部为主要层面,城市发展以现代化和生态型人居中心为目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山西省会、现代都市、三晋腹地经济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省域综合性中心城市、环渤海西部中心城市、中西部生产与服务复合中心,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开发基地等,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城市定位的备选性性要素。
四、太原城市定位的阐释
空间定位:以大晋中经济区为基本腹地,服务和辐射山西省,面向中西部地带、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能源基地,着眼于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未来城市的区域地位是,山西省域中心城市、能源基地和黄土高原的生产与服务中心,中西部重要的技术、产业、服务多重辐射源之一,全国性专业化生产基地。中部重要中心城市。
职能定位:省域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工业、科技、教育、旅游服务、信息、交通职能
产业定位:专业化的高科技产业与技术、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都市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全国重要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城市形象:生态城市、重加工制造基地、现代化都市、技术创新基地、三晋历史文化中心,与自然相互融合、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人居环境。
城市特色:以重化工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开发、三晋文化、大都市为主导性特征,以汾河滨河城市、晋祠、凌宵双塔、王氏宗情故里、迎泽大街、五一广场为城市象征和标志。
都市文化:黄河文化、黄土高原文化、佛教文化、三晋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的良好融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现代文化气息的大文化构架体系。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参考文献:(1)2012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3)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以太原市为例作者:张复明;
(4)太原市2008--2020总体规划
太原市爆炸案篇五
建设森林化城市 优化太原生态环境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太原市目前园林绿化现状的分析,提出系统地全面推进全市森林化建设的主旨,并在操作层面予以具体阐述。
关键词:太原市;系统;森林化
森林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调节平衡作用,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城市和森林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称得上是宜居式的、生态型现代城市。将太原市建设为森林化城市的意义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森林作为城市之“肺”,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站在建设太原生态园林城市的高度来审视,建设森林化城市的意义已远远高出它本身。由园林城市建设升级到实施森林化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是新世纪城市建设的 必然趋势。将森林化城市建设作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山水宜居城市和拉动经济的重要工程来抓,使广大城市居民在亲近自然中享受到更多的绿色,享受更加 健康舒适美好的生活。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推出的建设森林化城市的创建活动,正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 新高度。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是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统筹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生态化、森林化建设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行政壁垒,提高生态功
能发展的战略思想,将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重点从城区为主转向城 乡并重,城区主要以提高绿化档次为主、郊县则主要是尽快增加绿化覆盖规模。这样,点面结合、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一体化,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和发 展,从而不断改善太原市的整体环境质量。
城区与县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是理顺和改变以往城乡生态建设分治的状况,重新构建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制。在组 织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条块结合的组织管理体制可在最基础、最全面的层面上作出科学规划、严格的安排、系统的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 生态建设的水平和档次,达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率先突破。采用“农村和山区包围城市”的治理方针
太原市整体地形为盆地。东山和西山环抱周围,属市区的上风上水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西山地区的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都对市区环境有很大的关联,直接影响市区居民的生存质量,是建设和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建于21世纪初的太原市周边的环城林带,沿线不少地段位于城乡结合处,垃圾场、储煤场、物料场遍布,脏、乱、差现象严重。在建设中,太原市将植树造林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为市民创造整洁、秀美、舒适的绿色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必须走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路子。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对东西两山地区集中连片规划、统筹发展、变区域规划为城乡统一规划、科学运作,实 施生态综合治理。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规模,全力推动东西山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为生态园林建设用地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展空间。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东西 山是市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区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主战场,在市区外围第一山脊线内建设一条环城生态屏障。待绿化拓展到周边东西山河谷、荒野山体、农田林网,形成城乡一体化绿化网络格局;更多的地
段就会建成象天龙山森林公园和蒙山景区的档次和水准,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市民的生态宜居生活质量就会大大改善,将 为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筑就左右两支强壮的翅膀展翅高飞。广大的郊区和农村也是我们大施拳脚的好地方,它的生态效应对整个太原市的森林化建设举足轻重。具体操作中,首先,生态农业建设应鼓励近郊创造条件和大产业 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土地走向规模经营。如建设苗圃、培育观赏树种、花卉养殖、植物园艺等,着力推进以都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在中远郊、丘陵地区,推进以优质粮油、蔬菜、苗木等产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次生态农业建设要引进、吸收、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尽快建立农业 技术服务保障与支撑体系,或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生态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的建立。依托现有的农业资源和特色村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旅游 农业等为重点的都市农业。着力培育绿色产业、打造产业品牌,如培育中药材、有机绿色蔬菜,建设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 展的探索,实现省城人民菜园子、后花园的构想,使农村的发展同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倡导“屋顶绿化”
太原市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新的建筑不断增加,绿地不断被挤占,俯瞰全市的屋顶,多是单调杂乱、无景可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20世纪中叶开始相继建 造各类规模的屋顶花园工程,用屋顶绿化法复活了城市大量绿地。就在世博会开幕的同时,世界屋顶大会也在上海召开,大会宣言认为,城市从现在开始进入了以屋 顶绿化的新时代。我们稍微留意便能发现,现如今不仅在美德等发达国家屋顶绿化成为潮流,我国许多大城市也相继对屋顶进行开发。太原市如能充分将屋顶绿化加 以开发和推广,形成城市空间绿化系统,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仅能为城市增加绿色,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能改善空气质量、减 少噪声污染、降低太阳对屋顶热辐射,形成天然空调的神
奇效果;使居住者得到冬暖夏凉的实惠,从而过上低碳型的生活;把屋顶垃圾让位给生态植物,使市区环境 更美、景色更加秀丽。选种因地制宜,科学栽植
技术支撑是生态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动力,是提高城市森林建设质量的有力保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合理配置植物,科学规划,在园林发展空间越 来越小的太原市区尤显重要。要根据太原气候和土壤实际,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成活率高、成长快、抗性强的植物,尤其是乡土树种,如国槐、柏树、刺槐、枣树、核桃和条桧等,还可以增加悬铃木、泡桐和毛白杨等树种。目前已大量种植的油松,成材期长、生长慢,据专家评价和栽培实践并不十分适合太原地区。
科学绿化不仅体现树种的选择上,还体现在造林方式上。应灵活选用各种抗旱造林技术,大力推广干旱栽植法。清明前后种植树木成活率高又节水,而反季节移栽树 木,易影响成活,应尽量避免。在生态功能上,高大乔木最好,灌木次之,草坪最差。树木在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空气湿度、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 应有明显优势。而许多地方的草坪看起来很美,却成为城市绿化的“软肋”;不仅铺草成本高、养护费用大,而且生态效果不理想,老化、退化快,观赏实用价值 低;且与人争活动场地,既不能体现科学性、艺术性,也没有考虑到以人为本。据专家测算,树木与草坪的投入比为1:10,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 热量、降低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上,比草坪强20倍;同时,植树用水量少,又方便居民出行休憩,其总体产生的生态效益高出草坪30倍。应借鉴其它生态园林 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太原市风沙大、干旱缺水的特征,积极实施退草植树,有规划地将现有部分草坪改植灌木成为林地。辟建森林公园 改变园林绿地与城市人口比例失衡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性转为精
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必然需求。在今 后的绿化工作中,要以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为主体,致力建立太原市的生态文明,严格控制建设中的绿化覆盖率规划指标,做到开发建设片片有林,处处见绿。总体 上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布局效果。具体建设中,不仅要依托东西山生态“屏障”和环城林带建立的绿化生态圈;还要在城区改造中分层次规划多个小生态 圈,辟建一批功能完备,生态效益突出的大、中、小型森林公园。要使市民不论住在哪里,出行500m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出行1000m就可以走进公园。如 在赵庄、王村、北张、晋阳湖等适宜地域再辟建一批森林公园。让每一个公园都成为城市的制氧区和生态休闲中心,构建畅达的城市呼吸系统。让广大市民在享受环 境、享受绿色,享受生命的同时,实现太原市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