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思路有哪几种 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写作思路(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章写作思路有哪几种 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写作思路篇一
关于分论点的论述:
第一,列出现状和问题,重点描述存在的问题
第二,说问题的危害,分2个部分,1是基础面,就是最浅显的危害,2是理论面,这个是重点,也是体现能力的部分,比如说违背了什么什么的原则,不利于什么什么的形成。第三,提出对策,第四,说明解决后的作用意义和影响。第三,第四都会写,我就不累赘了。然后是文章的开头部分。
分2部分论述,第一部分,辩证性的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然后点题。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和后面的点题结合好,分析到点题过度要自然。
然后说说文章的结尾。
结构如下:总结观点(中心论点)+解决思路(分论点)+作用效果,意义,最后最好有拔高的论述。
没时间写了,改天重新放个例子看起来容易理解点。
一家之言,请大家指正,拍砖。
文章写作思路有哪几种 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写作思路篇二
文 章 框 架
题目:手段加目的第一段,提出问题
有三种开头方法:
1、概括材料,交代背景,提出问题。
2、名言警句开头,交代背景,提出问题。
3、大政方针开头,交代背景,提出问题。1示例:
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方法2示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种种现实挑战。外贸依存度依然很高,贸易摩擦日益凸显;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备受遏制;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削弱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对关键技术实行封锁战略,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这些难题的破解,都需要我们科技进步的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小结:不管以何种方式开头,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扣住材料,交代背景,提出问题
第二段,分析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
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1、从问题的角度分析
示例:
加快自主创新的迫切性不言而喻。而与这种迫切性极不相称的是,我国自主创新领域存在的种种羁绊:第一,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极低。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当前科研导向和评价体系与市场严重脱节,许多科研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决定了,其成果不可能转化;第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阻碍着创新潜能的释放。不管从国外经验还是国内情况来看,企业都应该是科技创新主体,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企业还远远没有挑起创新主体这一重任。这与我国长期依靠代加工、低技术来赚取利润,从而轻视技术开发有关;第三、一些地方政府重短期、轻长期的错误政绩观也阻碍着创新的步伐。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不管项目的科技含量高低,只要能带来gdp增长即可。这使得地方产业长期在低层次徘徊。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我国自主创新的步伐。
2、从重要性和必要性角度分析
重要性侧重理论方面,必要性侧重现实方面。理论扣大纲,现实扣材料。
示例:
历史和经验表明,自主创新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当前,在我国占相当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靠代工赚取微薄的代工费,而大部分利润都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所获取。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倚重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求下,我们必须探求新路径,寻找新突破,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步伐。
最后总结一句,回扣前面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3-4段)
1、标本兼治、多措并举
监督、考核及相应的奖惩
3、小角度切入、深度挖掘
4、按主体来写
另:措施大标题后面如何写?
why+how,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
示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有重要意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管理。
四、结尾
短小精悍,把措施再提一遍,然后呼吁。
总之,改善现行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此加快我国科技进步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一定能够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科学发展观贵在落到实处
今年3月以来,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各试点单位探索出不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经验和新机制,这对全党下一步全面启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从这轮试点活动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贵在一个“实”字。
为什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贵在一个“实”字呢?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认识发展、指导发展、实践发展的重大思想武器,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思想认识。但毋庸讳言的是,从思想认识到自觉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有些地方在发展速度上追求快而忽视了好,发展方式上习惯了粗放还不适应转型.发展成效上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发展理念上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发展手段上冲动在前理性在后。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贵在认识上落到实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入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义,必须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共识.消除认识中存在的不科学、不理性、不客观的东西。比如对gdp的认识.gdp本是国际通行的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标.但由于一些地方过度看重gdp的数字,导致只要gdp不要全面发展的误区.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对gdp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科学发展责在机制上落到实处。有什么样的发展机制.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要高度重视机制创新对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比如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缺少更有效的体制、机制约束,不少地方还是习惯于争上重化工、钢铁、房地产项目,而对于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或项目。由于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因此也就行动不快。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办法就是通过财税机制创新来倒逼产业转型。具体地说。粗放型的产业不仅要限制发展还要征收重税:新型化的产业,不仅要多方扶持还要征收轻税。构建“转型早多受益、转型晚少受益、不转型不受益”的财税机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盯紧机制.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要大胆革除.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要不断创新。
科学发展贵在政策上落到实处。科学发展涉及产业调整、城乡规划、区域协调统筹、土地供给、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这些领域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情况。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靠脑袋拍板,而是靠政策导向。一个鼓励科学发展的好政策要比“一箩筐”大道理管用得多。比如.不久前出台的关于调整汽车消费税的政策.就是切中了当前社会汽车消费刮奢华风的要害。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在政策引导上下工夫.引导各领域、各单位、各部门在发展问题上多留赞叹,少留遗憾。
科学发展贵在考核上落到实处。千发展,万发展,科学发展才是好发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当务之急要建立两个考核体系: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政绩观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因此制订一套体现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十分紧迫;二是地区发展的考核体系,每个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民生改善等理应成为地区发展的基本要义.因此要围绕这些内容制订促进科学发展的综合考核体系。
总之,只要我们切实从认识、机制、政策和考核等方面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能把科学发展观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多举措构筑城市交通安全体系
——从当前的交通乱象说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机动车驾驶人群逐日增多,交通安全事故也日益频繁发生。公交司机违规、飙车等疯狂驾车行为层出不穷,出租车司机私昧乘客钱财的事情时有发生,驾驶员闯红灯、酒驾、超载等现象接连不断,种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在当今社会交通领域仍面临不少的问题。我们必须多举措构筑城市交通安全体系。
分析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一,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匮乏,责任意识缺失,闯红灯、酒驾等大量交通违规行为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是驾驶员道德丧失的写照。其二,交管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漂浮,规范交通安全力度不足。以罚代管,一罚了之,对规制交通秩序和平衡路权关系上,宽松而放任,现有交通管理法规之后,不能适应交通形式趋紧的现状。其三,驾证考试程序简单,流程管理不够严格。许多驾校为减少培训周期和成本,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驾驶员职业道德沦丧、行为失常。此外,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缺乏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尤其对于现有和潜在驾驶员的人群的宣传教育不足。
可以看出,影响城市交通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破解当前的交通安全难题,营造良好的安全出行环境,特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交通监管,加大违规驾驶处罚力度。交通管理部门要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实行问责制,对交运重点时间、重点路段及重点人群予以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故意交通违法的处罚力度和侦破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违规驾车行为,加大处罚,使之与驾驶员的驾车、购车和享受相关社会福利挂钩,督促驾驶员不断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驾驶员职业道德标准。
其次,规范驾证考试程序,把紧驾驶队伍准入关口。非专职驾驶员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对交通法规以及各种规章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难以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道路交通现状。驾校要从严要求学员驾车学习,加大对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好交通事故预防培训教育,增强驾驶技能培训,从本源上提升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再次,重视司机职业道德,扩大职业素质考评范围。在日常的工作中,车管部门、各车队、单位要加强司机的职业道德教育,良者标榜、差者警戒。利用培训和安全学习日,在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要积极主动灌输驾驶员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利用道德知识竞赛、竞猜等驾驶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驾驶员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形成各级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培养驾驶员良好的道德素质,确保将交通事故降至低点。
最后,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利用社会舆论、公共媒体等手段多渠道、多措施对交通安全法规予以宣传,加大教育力度,引导公众塑造交通安全氛围。提升现有驾驶员职业道德意识,防止潜在驾驶人群交通职业道德缺失,做到交通道德、全面持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营造全民道德建设氛围。
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推进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驾驶员职业道德素质,即可多举措共同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城市交通体系。
文章写作思路有哪几种 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写作思路篇三
一、审题要认真
写作前要先审题,就是要认真分析题目,弄清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对作文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从而确定写作的范围,掌握写作的重点以及应采取哪一种体裁,运用哪些表达方式。审题时,要掌握四个要领:分清文体,领会题目对内容重点的要求,看清范围大小,把握关键词语。要根据题目的不同类型来构思自己的文章。
一类是具体明确的文题。如:①(我的一家),②(记一次义务劳动),③ 《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等。这一类题目,或记人,或记事,都是很清楚的,但特别要注意它们所限定的范围。其一,题要写出所有的家庭成员,又要注意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分明;其二,题要写二三事,不能只写一件事就完,也不能基本上是写一件事,对另外的事只一笔带过,也就是说,这二三件事都要写具体,交代清楚;其三,题要把这次劳动的开始、经过、结束有头有尾交化清楚,而要侧重写具体经过;其四,题则是写一个人,不能写成某一个人的一件事。
再一类是抽象含蓄的题目。如《春》、《路》、《秋天的遐想》等,这类题目范围宽阔,可以从许多角度去写,因此一定要选定一个角度去意构思,不然就会写得庞杂零散、空泛肤浅。如《路》这个题目,可写成记叙性的文章,写一条具体的路,或写它从无到有,或写它由旧变新,反映今昔变化,从一个侧面歌颂祖国建设的成就与崭新的面貌。也可写成一篇散文,由一条具体的路展开联想,或抒情或言志。也可写成一篇议论文,写一条抽象的路,或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或写自学成才,或写勇于攀登,或写人生历程,借路言志,表达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豪情。可从现实生活中,经过艰辛道路而取得辉煌成果的人写起,或写胸怀大志,或写勤学苦练,也可从鲁迅《故乡》的最后一段话谈起,或写继往开来,或写勇往直前。总之,可以从多角度立意。
还有一类是给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在阅读分析材料时,要弄清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找出材料中主要的人、事或现象,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文章的立意,必须要从所提供的材料出发,不能脱离材料所提供的基本内容去牵强附会。文章所确定的立意,要与原材料所阐释的内容在某一点上是吻合的。如果立意偏离了材料,就会造成文不对题。要想准确立意,在阅读材料时,就必须注意多层次、立体化、全面的分析问题,力戒片面性、绝对性。给材料作文,在一般情况下,一则材料可以确定几个中心,也就是说可以进行多角度立意,在众多的立意中,可选择一个最佳的立意来写。
二、立意要明确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红线,全文都要围绕中心来写。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让它表达的立场、观点、态度、感情正确健康,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及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要立足于传播先进思想,歌颂美好事物。
明确。每写一篇文章,都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想清楚,表达清楚,以便让读文章的人获得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在表达文章中心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都要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集中。我们所写的文章都只能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文章描写的所有事件,列举的所有事例,阐明的所有道理,都要为表现这个中心服务。与表达中心无关的,关系不大的则不要去写。
深刻。文章所写的内容,不能只浮于表面,要注意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写记叙文,不仅要具体写出事件经过、人物的言行、表现,而且要通过这些记叙,描写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或深刻的道理。写议论文,更要把问题尽可能分析透彻,把道理讲得深刻些。
三、组材要合理
选择材料的原则主要有下面三个: ① 第一,必须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来决定材料的取舍。有的材料可能非常生动,但如果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就要忍痛割舍掉。比如你要写“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那么这个同学肯于帮助别人的事迹,甚至即使是做了舍己救人的事情,也都不要写,因为这些与“勤奋学习”这一中心无关。要避免信手写来,离题很远。② 选材时还要注意使用的角度。有时一个材料是可以为几个中心服务的,使用时,必须对这个材料选择好为你这篇文章中心服务的角度。③ 选材要典型。有的时候材料很多,而且都能表达中心,这时就要选择其中最典型的,即最有代表性、最能有力地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切不要把所有的材料不分详略主次全都堆砌上。
选好材料后,就要注意材料的组织安排,使文章具有条理性。为了更好地组织材料,使文章段落层次分明,较好的办法是作文前先编写段落提纲,明确把文章写成什么样的,分成几段,每段写哪些内容,用哪些材料或写哪几层意思。编写提纲注意既不要过繁也不要太简。过分繁琐则浪费时间,也无必要,过分简单则起不到编写提纲的作用。如对《学习必须刻苦》这样的题目,有的同学列的提纲是:①开头,提出论点;②论述;③结论。这种提纲等于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考虑材料的组织安排,写起文章来仍然是心中没数
四、表达要生动
许多同学的作文,语言贫乏,说话枯燥、特别是有些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过于概括,缺乏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刻画。这样是难以收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第一,要不断地学习,多方面地吸取信息,不断积累,使词汇丰富。第二,要认真地推敲,精心地选择词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用词的推敲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第三,要运用恰当形象化的语言,如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写人时要努力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写出人物特有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并使人物符合各自的身份。这样使人读后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五、卷面要整洁
好文章改出来的。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在写作中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如何修改呢?要从思想内容和文字语言方面统筹考虑,看主题是否深刻,材料是否充实,结构脉络是否清楚,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恰当等。在平时作文中要注意文章的自改,也要注意老师和同学们的批改意见,要多进行平常的作文修改练习。考场作文一般没有太多的修改誊抄的时间,应当列好提纲再写。写完后如果要改动也只能改动极少的文字,且务必要注意书写整洁。
各地的中考评分标准都把书写和卷面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出现错别字,书写潦草,卷面差的将给予适当的扣分。由此可见加强平时的书写功夫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训练,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从中考情况看,同学们的抄写和卷面情况相差很大。不少同学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美观,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很少出现错别字,给人以美感,也容易获得较高的分数。
例谈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关于写好作文头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开头一般应该点题,结尾通常要能照应开头,深化中心等,这些都无须过多陈述。本文探讨的,是在这些大前提之下的一些技巧。
一、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通过对文题的阐述、解释、引申,从而引入要讲述的内容。这种开头较为简易,也容易让人对写作对象一目了然,缺点是易陷入平淡,因此可借助一些修辞,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如一位学生在写一篇叫《网》的文章时,就是这样写的:“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网。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有的网在生活的海洋中为你网来各种珍奇,有的网为你编织温馨的天空,有的却一点点剥夺着你的青春、金钱、自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写出了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洁又传神。
二、尺波兴浪法
开头占的篇幅虽不长,但只要善于组织语言,也能尺波兴浪,于简练中见精神。所谓兴波,就是适当运用转折复句,使前后句之间形成转折的关系,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前后层次间形成对比的关系,增强文章的波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要善于找出题目中的对立面,或是事物内部、事物不同阶段的对立面,使开头起伏有致。如一位学生在写《收获》这篇文章时,就这样写道:“关于收获,许多人都会想到累累的硕果,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物质享受;但很少人会想到另一种收获,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长驻在你心里,成为你人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那,就是精神上的收获。”作者抓住“收获”中对立的两方面: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突出了精神上的收获,使文章有了“曲线美”。
三、巧设悬念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产生“雾里看花”的效应。如某电视台就有这样一段开场白:“有个故事叫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叫丁的人,杀牛的技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现下也有这么一些杀牛的,他们精通一种了不起的技术,能使牛在短时间内增加四分之一的重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设置悬念的技巧在于有效地“吊人胃口”,因此必须抓住矛盾的集中点,在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设疑,才能达到所要达到的效果。如上文的“能使牛在短时间内增加四分之一的重量”就很能引发人的好奇心。有时,突出事件的有悖常理处,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情景引入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创设人物的活动舞台,为人物的出场进行铺垫,或衬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有篇叫《上学路上》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早晨,薄薄的阳光星星点点地栖息在树梢上,残余的暮色撤到了地平线的尽头。鸟儿唧唧喳喳地出来觅食了,像在说,趁着天气好,早点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吧。”这样的描写衬托了主人公愉快的心情,为下文作了很好的张目。
除了景物描写,也可通过紧凑的对话来吸引读者,展开情节。如有个学生写市场上的小**,就是以顾客和小贩的争吵拉开序幕,让人一开始就置身于矛盾的氛围中,有较强的感染力。
如果说开头所起的作用是提纲挈领的,那么结尾所起的作用则是归根结底的。开头难在于怎样艺术地引入,结尾难在于怎样有机地深入。相对于开头而言,结尾往往更注重思想性,它是“临去的秋波”,如果写得好,常会给人无尽的回味余地。
关于结尾,我总结出如下几种写法:
一、画龙点睛
在结尾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作者的立场、事件的意义,从而使读者的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种方法,如点睛之笔,使文章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如一篇叫《落叶》的文章就这样写道:“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它年年凋落旧叶,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所以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作者通过议论,歌颂了一种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既然是点睛之笔,就要扣紧问题的焦点,有的放矢。《落叶》就是针对法桐的“落叶”来阐述它的精神的。有些学生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常会偏离主题,就事件的枝节进行议论,造成败笔。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在构思时就明确主题,理清重点,这样,才不会被枝节所迷惑。有些同学虽抓住了重点,却又不知如何措辞。其实议论的语言固然不拘一格,但基本上都是遵循“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这个思路展开的。
二、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主题。如:“天好蓝,阳光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地面上的深深浅浅的绿草,一直绵延到地平线的尽头,仿佛是挥之不去的思念……”通过写蓝天、阳光、绿草,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很好地表达了思念的心情。这种手法,我国古代的诗歌也不时用到,如王维的“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就是一例。在景物描写中,运用色彩的搭配、氛围的渲染,能使结尾给人以格外鲜明的印象。
三、承前启后
这种手法,在情节上承接上文,同时人们读后又得到一定的启迪。如《挑山工》就是这样写的:“我自泰山回家后,就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坚韧地向上登攀。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书桌前……”在形象的叙述中平静地道明了人生的哲理。这种结尾,可以说是“情节的说理”,有较强的感染力,它贵在含蓄,通过言外之意,让人明白主题。《挑山工》就是通过“一步步”、“坚韧”等字眼来赞扬“挑山工”体现出的一种精神的。
四、奇峰突起
通过出乎意料的结局,从而给读者以不可磨灭的印象,犹如平地上突起的奇峰,又如因地势的落差而造成的瀑布,颇具后声夺人之势。如一篇叫《萌芽》的文章里描写了两个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的孩子的不同命运。男孩受到父亲的粗暴干涉,而女孩的花盆里却真的长出了碧绿的葡萄藤。最后,小男孩道出其中的秘密:原来,那长出的藤子是女孩的父亲偷偷埋下的!于是,前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向我们指出了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要有意外的结尾,必须在行文过程中就要“蓄势”,把读者的眼光引到另一个方向,这样,结尾才会使人耳目一新。如《萌芽》先是一味叙述两个孩子种葡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采取了类似、重复的对话。这是作者蓄意营造一种平直无奇的氛围。等到女孩种出了葡萄藤,文章就有了小波澜,读者在为主人公高兴的同时,心里不免留下问号:她是怎样种出来的?最后,作者却抛开那个得意洋洋的小女孩,借男孩的“哭”道出了真相。“哭”写出了小男孩的哀怨,也使结尾来得更奇特,引人深思。如果通过作者的口气或让女孩的爸爸出场来说出事实,就无味多了。
当然,技巧离不开必要的积累,开头要起得精彩,结尾要结得漂亮,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离开积累奢谈技巧,无异于缘木求鱼。
作文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是硬功夫,不是能靠走捷径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文学底蕴的差距的确是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弥补的,但是,若用心思考,底蕴差的学生一样可以用技巧来弥补才华的不足。故而,要说作文简单,还真简单。”高级语文教师刘森介绍说。那么如何写好高考作文,刘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一套好方法。
首先从体裁上看,高中作文主要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类,这两大类中又尤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是为那些“天才”和“庸才”两个极端准备的。好的可以达到满分,差的也就仅仅是20左右分。所以针对大多数既非“天才”也非“庸才”的学生,议论文就成为最主要拿分体裁。奉劝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要抓好议论文。
其次,写好议论文可按板块模式操作。议论文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提出中心论点,一定要鲜明、清晰,一定要达到劈面就可映入眼帘的效果。第二板块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这个板块是文章的主体。一般来说,可以细致的分成三个自然段,逐条阐述中心论点,或用并列式或用递进式或用假设式等等。第三板块就是总结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用总结性的话语结束全篇。当然,这决不是说,所有议论文都要这样写,这里仅仅说的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写作模板。总的来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部分。
再次,如何填充内容。简单说几个要点:一是修辞。一定要多用修辞,哪怕用一点最简单的修辞,也比干巴巴的论述要好看得多。二是引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想引经据典就必须下大力气背诵。三是书写。不要小看书写,它就像人的外貌一样,直接决定着判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当然,除了这三点以外,还有诸如作文的立意、语言、拟题、题记等方面都有技巧可为,篇幅所限不多陈述。
最后,就是习惯。习惯不仅决定人的性格,甚至决定人的命运。想写好作文,就要多思考、多读书、多练笔。克服懒惰,克服安逸。
文章写作思路有哪几种 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写作思路篇四
策论文章写作的思路规律、思维支点及思想空间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当下申论考试中的变化与规律(第三部分)
首先,界定一个基本前提,申论考试中最后的大文章,在没有相反或特定要求的情况下,其实最合理的选择,就是以对策为核心的策论文章。原因有二:
一、申论测查的一个最高目标就是考生是否具备潜在的宏观决策能力,如果说概述题考查的是,公务员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你是否能够承担起一个为他人决策提供参考的问题的梳理者和信息的整理者的角色任务,既能全面、准确、思路清晰、语言简炼地将复杂、琐碎、凌乱的问题加以概括整理,又能忠实于问题的原貌,克制自我,不做太多的主观发挥,以致扭曲事实原貌,你只需客观真实地将问题加以概括,以供决策者参考;那么,相对于概述题而言,文章需要考察的是,考生能否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发挥,能否由一个具体问题而思考全局,并作出宏观决策,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正是因为这点,文章在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策论文章是最合理的选择,以此展现出你最好的一面或别人最想看的一面;第二个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文章的题干中会明确要求你就如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写篇文章,如2006中央申论这样要求,“ 当前,如何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请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议论文 ”,此刻,必须是策论。
这个基本前提界定之后,我们来看看一篇策论文章由于涉及复杂琐碎的材料、需要有深度和广度,怎样来为文章写作寻求思路策略、思维支点及思想空间?
第一、策论文章的思路规律。策论文章以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宏观决策为核心,已经不是单纯的文章写作,而是涉及到公共权力运作的基本原理,当公共权力作出决策方案时,它不但需要其对策具有良好的针对性,而且还要考虑到,如何去说服社会公众接受这些决策,如何让人大或议会表决通过这些方案,通常,我们会以问题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存在哪些问题不足为逻辑上的铺垫和政治上的游说,以使人们更好地接受这些决策,在具体写作结构安排上则可以有两种情况安排:
1、先交待正面意义,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引出对策;
2、先交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指出正面的意义,从而引出对策。
这样,我们就为文章的写作寻找到了一个清晰而富有逻辑力度的思路策略,正如大纲中所言:“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第二、策论文章的思维支点。策论文章以对策为核心,对策需要既有具体内容和良好的针对性,又要富有高度,理论上说,我们可以自己写对策,只要有说服力,可实际上,我们对每一个问题并非都是专家,完全自己空思冥想,是写不出比较全面、具体和针对性对策的。那怎样为提出对策寻求一个思维的支撑点呢?
材料,考试大纲中这样规定,“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所以,给定材料为我们如何写对策提供了思维支点,比如,材料中提到专家的建议、国外政府的经验做法等都可提炼加工为对策。
第三、策论文章的思想空间。申论是一种思维的能力,说的是学生能够体现出从给定材料中如何捕捉并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材料的碎玻璃片上学会曼妙的起舞;申论也是一种思想的境界,你能从材料中将信息运用和驾驭到什么程度,能否敏锐地挖掘发现材料中隐藏着的对策,依赖于你的思想积累和知识背景,你是否对我们所正在经历的这场深刻社会转型有过关怀和思考,从市场自由到公共责任、从行政监管到正当程序……。
正如2010国考大纲中的规定,“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种实践经验和生活体验,可以理解为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总结出的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的六大理论角度。六大角度正是一种社会经验和思想的总结,它是我们对中国社会转型、经济改革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反思总结,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和社会经验,让大家更好利用材料、更好地自己思考、合理发挥。
比如,你懂得市场经济意味政府职能需要正确定位,需要避免过多的干预和介入或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从而导致权力寻租、权力滥用,而是使政府主要承担起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那么,以2007中央申论土地问题为例,材料告诉我们,“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霞阳村的许说,村里的3000多亩地都被征光了,他希望,……政府要保障农民的经济权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不要与农民争利,更不能把农民的土地抢走给开发商,他期望征地制度改革能让农民拿自己的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
面对这个材料,由于我们的思想积累,可以将该材料提炼为政府职能方面的对策,这样表述,“正确定位政府的功能角色,避免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政府过度干预、与民争利以及直接介入土地交易过程,从而导致权力滥用及权力寻租,而是使其主要承担起引导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确保其能拿自己的土地进入市场交易流转”。
又比如,2008年中央,材料在两处琐碎提到,“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写道:力争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测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以及“胡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录:坚持生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一方面,你可以充分利用该材料,以形成你的对策;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你自身的知识经验或思想积累对材料进行提炼升华,如果你对中国的社会转型有过思考关怀,懂得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过度市场化、唯市场化的倾向,忽略了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的公共责任,单纯以市场效益为标准,现代社会应该是公正、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你的这种思想积累不但可以让你将两段琐碎的材料加以整合,而且能升华提炼到一定高度,政府的公共责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故而,在利用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升华提炼,可以写出这样一条既有具体针对性,又富有理论高度的对策,“明确政府在生态安全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公共责任,把生态保护、环境改善、水土保持作为地方政府和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单纯追求gdp、唯经济效益的做法和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坚持生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所以,如何更好地发现挖掘材料背后的价值,更好地对材料进行驾驭和提炼,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思想空间。我觉得在自己从事的申论研究和培训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我,需要的不仅是方法、技巧,还有对这个转型时代真诚的关切与思考。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对的,但一篇涉及到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公共权力运作的策论文章应该为自己寻求一种写作的思路规律、思维支点及思想空间,所谓三思而行,申而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