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生活礼仪目标(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生活礼仪目标篇一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
近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弊病的抨击不绝于耳,研究工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侧重点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教学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写作教育的理论盲区。他们大都意识到了作文教学和实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模式下畸形发展的事实:
一方面是中学生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肤浅贫乏,不能深入挖掘客观事物的深刻内涵;思维向度、文章结构单一,为了“合乎标准”而不惜借用虚假的故事路数、对虚构的情节生搬硬套;由于片面地割裂了生活和写作的联系,课外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而写作语言的表现能力发展迟缓,相应地笔下也无法表现出同生活一样无限丰富多彩、无限复杂多样的情感。辞不达意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边热衷于大而无当的章法技巧的训练,一边又拿“考场作文”的框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修枝剪叶;既而单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单向的评价(通常学生只是注意老师给的分数、等级或者老师所给的盖棺定论式的评语)。在这种极端的形势下,对中学生的写作倾向、作文质量又能抱多大期望呢?
人们往往把学生写作中“无米下锅”归结为他们两点一线、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积累、体验等。其实正如刘国正所言:“事实上,中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的缘故。”
那么,如何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呢?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告诉过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那么,我们说:写作素材来源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以及其人生阅历!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前人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亦即创作必须立足现实生活: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文赋》
他沿着“物-意-文”的基本线索精到地描述了艺术构思中作家的心理,并认为文学创作必须从观察万物、研习典籍以及怀有高洁的情志开始:观察万物,可以获得丰富的直观认识;研习典籍,可以从书本中获得间接的经验,可以“学先士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同时怀抱高洁的心情而写出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妨尝试“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化的语文”相结合,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现实。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1)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在山的那边》一文,作者用诗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教学时,如果教师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爬山来感受要去看海的艰辛,从而引出主题。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觉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此外,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写作向文学创作的高度引导,而不是像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作文而作文的敷衍、应付的层次,引导他们树立为文的高度责任感,彻底搞清楚为何而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深度地介入生活,并且要走进生活,自觉地联系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将写作与自我需要、个人兴趣、情感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折射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文章真实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可把他乡认故乡”
有的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写勤奋总是离不开牛顿、居里夫人;一开讲成功在于后天的努力就是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小时候;一提起身残志坚就忘不了海伦•凯勒、张海迪„„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高考考场上更有大量的学生让焦裕禄、李素丽、黄继光等走上前台;屈原、杜甫、白居易也从历史中走来,有些材料使用起来也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背诵,生搬硬套的学习现状——这种膏药似的写作套路与现阶段中学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十分复杂敏感的心灵是极为不对称的。
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
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或媒介,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媒介的重要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观察不仅要善于深入外部世界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了解内部世界,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即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这种感受才是真实的。
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必须融入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必须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相互渗透,它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它不是生活的完整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形态。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寓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感悟的文章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的大作文所反映出的个性以及闪光点远不及小作文(或片断描写),而后者的总体水平又远不及随笔。这是因为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在随想中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兴趣浓厚,创作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理因素因而得以伸张。大家在作文中都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空话、假话、矫情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止;在随想中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消极被动的作文观念得到有效的校正,大家更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与角落。
在这种情况下,模仿和借鉴是有效的写作提高途径。在写作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和借鉴别人(特别是名家)如何感受事物,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学习一种“文体”,做到“写啥像啥”;是散文,要做写景散文,就要做到情景交融,让“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景物来烘托情感;要写咏物散文,就要想到托物言志,借“物之性”传达“人之情”,从而表现主旨;欲做哲理散文,必须借助议论事物阐发道理,从“物之华”“人之神”揭示“事之旨”;是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要求刻画形象描写场面,语言具体生动;是议论文就要以理服人,要求分析推理,条理清楚,语言严密概括;是说明文便要以知启人,要求介绍知识,阐释概念,语言简洁准确。总之,通过对前人佳作的分析、学习、模仿弄清楚各种文体的写作目的、要求、语言特点。
三、“创新须有立异志,个性出自自由心”
提倡个性化作文,鼓励创新能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负担,特别是现在开放性、个性化的话题作文,更让同学们尽情尽兴有话可说,这有利于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
高扬个性的大旗,在写作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应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韩愈在古文运动时就提出,创作的高下首要品评标准就是“能自树立,不因循”,即创新写作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范文,不因循守旧,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但是这种创新必须与盲目地立异标新、与轻率而毫无节制的个人情绪宣泄截然分开。
写作,首要提到的问题往往就是“立意”。精神是不是符合时代要求,格调是否积极向上等等。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之文学,随着中心主义被进一步瓦解,世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学创作领域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所谓的流派、团体、新的名词、新的概念,似乎又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写作的主体性、个性化倾向的日益明朗就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中学生,甚至一些非主流作家的写作风格已经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年少清纯便似饱览人世风霜而纵论世态炎凉,血气方刚就大讲出世入世始谈禅论道,再不就是假借痞子的外衣装扮老成世故„„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观念中,“文学教化论”的根深蒂固是勿庸置疑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艺要为大众服务”等都是明证,马克思主义文论指出:文学必须有所寄托和负载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很多时候一提到文章的立意,学生不是心存恐惧往往就是对此嗤之以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下写作,如何给写作一个立足点和归宿就成了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关乎人生观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件大事。
我们认为,在创新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重申道德标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创作原则。首先,应该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探究人性之美、人性之爱,逐步培养学生重视情感体验而降低政治理性和实用理性在写作中所占的比重。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
全身心拥抱生活,体验生活,那么,他们才能在写作中体现真性情,才能体现出作文应有的个性来。其次,还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人生而带有深刻地历史的、民族的烙印,这也是促使个人向上、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这两个方面能够紧密结合,创作才能凸现为文的个性,才能达到与传统文论殊途同归的目的。
高扬个性的大旗,首先要在写作的内容和语言的新颖上。前者为内在的,后者为外显的。因此,文章源于生活要求真实,就要通过对真的处理来体现其从内在到外显的新颖。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新颖是创新的火花,表现出来的是生命质体的活力。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或通俗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具备个性、风格才可能会有精品传后而不用“假良史之辞”,无需“托飞驰之势”;精品亦承载鲜明的个性,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自我写作创新的观念,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成就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写作必须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学会用一双慧眼观览外物,用一颗真纯的慧心体察外物,并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能让我们的写作入乎自由之境。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生活礼仪目标篇二
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宋金华百里洲小学电话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不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的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以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和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首先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了,打我了某某同学没关水龙头……,但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水龙头,某某同学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不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从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淳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 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这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是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老师刻意地教他们 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这会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就是我们班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很多地方却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风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那么迷茫。忽略安容易,寻回安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缘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
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恨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下雨天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生活礼仪目标篇三
让礼仪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
周旻红
让礼仪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 周旻红
论文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应该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我园的礼仪教育,以孩子的生活现实为基础,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多方位、多策略地引导孩子对礼仪进行认知、实践和提升,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良好礼仪习惯,形成文明有礼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让孩子、家长和教师在多彩的礼仪活动中一起得到成长,让我们的幼儿园教育真正实现回归生活、提升生活。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幼儿礼仪教育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应该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园的礼仪教育,以孩子的生活现实为基础,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多方位、多策略地引导孩子对礼仪进行认知、实践和提升,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良好礼仪习惯,形成文明有礼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让孩子、家长和教师在多彩的礼仪活动中一起得到成长,让我们的幼儿园教育真正实现回归生活、提升生活。
一、礼仪从微笑开始,实施礼仪新开端
陶行知先生说:“学就是生,生就是学。” 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生之道,有高尚的,有精神的„„我们所求的学,要天天加厚的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把现实生活当成孩子、教师的教科书,与他们沉浸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与生活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感到文明礼仪的温情和美丽,“礼仪”才会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作为一所以礼仪为特色的幼儿园,如何来体现幼儿园浓浓的、温文尔雅的礼仪文化呢?亲切的微笑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于是,我们以“礼仪从微笑开始”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组织了“礼仪从微笑开始”的专题讲座,请每一位教师站在教师的角度,谈谈对于微笑的认识和感悟;教师们收集了许多关于微笑的小故事,在年级组中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礼仪从微笑开始”的倡议书,向 孩子、家长、教师提出了积极参与活动的倡议,也提出了相应的礼仪要求;班班设计了自己的礼仪宣言;并隆重举行“礼仪从微笑开始”首届“仁和礼仪节”。通过“身边的微笑”家庭主题摄影比赛、“妈妈的微笑”幼儿主题绘画比赛、“微笑关爱,幸福同行”庆六一等活动,多方位传达着我园“育人为本,‘仁和’为先”的礼仪教育内涵和宗旨。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认识礼仪、实践礼仪、拓展礼仪,让微笑成为每个人脸上最美的妆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礼仪成为大家生活中自然流露的行为自觉,“仁者爱人、满园和畅”校园文化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礼仪因生活多彩,生成礼仪新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孩子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变化。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每一个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生命色彩,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就是从对周围生活的发现和感受中开始的。因此,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热点,积极生成新的活动主题,以丰富我园礼仪教育课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中班年级组开展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主题活动。通过说—说、唱一唱、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体会日常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关怀,同时也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在3月8日这一天,我们还邀请了妈妈、奶奶来园一起进行了庆“三.八”亲子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在丰富多彩的互动节目中,孩子和妈妈用掌声、拥抱、亲吻传递着彼此的爱,浓浓的亲情感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又如: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小班年级生成了“父爱如山,真情永恒”的主题活动,通过儿歌、歌曲、舞蹈等活动,帮助孩子理解感受那深情的父爱。“父亲节”那天,我们通过“帅老爸走秀”“聪明老爸摸宝宝”,“巧手老爸pk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对爸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进了对爸爸的爱意和敬意。而根据大班孩子的成长需要,生成了“爱护地球妈妈、争做绿色天使”、“心中有爱 快乐成长”主题活动、“放飞梦想、快乐飞翔”毕业典礼等。通过这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成长凝聚着关爱和付出,生活意味着感恩和责任。我们更加关注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正确表达心中的爱和感恩,用文明和礼仪把孩子引向多彩的生活,也让我园的礼仪教育课程因生活而更加精彩。
三、礼仪随行动体验,拓展礼仪新途径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整个 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孩子作为一个小小的社会人,他们的生活空间、教育空间应该得到不断拓展和延伸。儿童福利院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他们向往能去看看福利院的孩子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希望能和那里的孩子成为朋友。于是,我们结合助残日,设计了“微笑关爱,幸福同行”爱心行动,通过一些了爱心行动给那些特殊的孩子送去微笑和温暖,让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让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我们带领中大班的孩子走进了市福利院,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了精心准备的节目,有歌表演“让座”、三句半“我是环保小卫士”,以及师幼同台的礼仪表演等,宣传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礼仪知识。在孩子们的交往互动中,增强对福利院孩子的生活、学习和经历的感性认识,产生了朋友般的亲近感和关爱互助之情。于是,在孩子们的倡议下,我们开展了全园性的爱心义卖活动。向家长和孩子们发起了爱心义卖的倡议,孩子们捐出了自己的书籍、文具、玩具等闲置物品,为福利院的孩子献出一份爱心、一片真情。“六一”儿童节那天,福利院的孩子们,来到我们仁和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同台表演,欢度“六一”儿童节。我们的孩子还和福利院的孩子一起进行了有趣的手工制作;热情地带他们去绘本馆,阅读精彩的童话故事;还邀请他们参加了“关爱.健康.成长”迎新年游园活动。一次次的爱心行动,让我们的孩子体验到了奉献带来的快乐,也懂得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都有能力把美好传递给他人。这份爱的能力将在这里生根、发芽、蔓延!
四、礼仪在环境中传递,形成礼仪新导向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发生交流,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思想,也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努力创设了“仁爱绘本馆”、“仁美创意坊”、“和慧沙水屋”、“和乐建构室”、“和合发现室”、“童话剧场”、“亲子阅读区”等功能性活动区域,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引导孩子在规则的指导下参与丰富的幼儿园活动,养成安静、爱惜、协商、物归原处等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园所的走廊、活动室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里,都有礼仪教育的规则与暗示。我们努力营造优美的礼仪教育环境,让环境成为孩子们的另一位老师,促使孩子在参与幼儿园生活中自觉形成文明的礼仪规范。如:“礼仪从微笑开始”微笑墙和倡议书;“今天你微笑了吗”、“轻轻说,慢慢走!”、“转角请慢行!”等提示语;“早上好”、“谦让”、“上下楼梯”“学会倾听”等礼仪儿歌;以及童话故事《猴子捞月》《小动物找家》中蕴含的团结互助等。教师们更是充分运用主题墙、评比栏、自然角、游戏区角等,蕴含丰富的 礼仪行为引导和暗示,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有效地营造和彰显我园“关爱、礼让、和谐”的育人环境,也让我园环境能更好地为课程实施服务。让我园的礼仪文化,在家长、教师、孩子的行为自觉中悄然形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因此,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是孩子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只要我们坚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讲文明、懂礼仪、善合作、能关爱”的礼仪教育活动中,呈现出绚丽的生命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