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一观点(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一观点篇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意法西斯给世界人民所带来的灾难罄竹难书。希特勒(英文名:adolf hitler 1889~1945)正是德国法西斯进行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纳粹德国首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他奇迹般地集狂人、玄学家、反犹太主义者、政治家、军事家等特质于一身,并让全德和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集权的可怕。一致认为,他在上个世纪给世界带来了太多难以想象的灾难,难道说真的是从他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的时候起就注定他必定会这样吗?要了解纳粹运动的方法我们暂且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即,如果说纳粹活动再度出现,有哪些先决条件必须再度聚合?又有哪些力量支持或哪些因素导致下一个‘阿道夫·希特勒’的出现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与经济根源呢?
那么,到底是谁支持了阿道夫·希特勒呢?
首先,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从其主观因素,希特勒自身来说。他儿时的生活环境,养成了他固执与狂热的性格。作为家里第四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早年的不幸使他性格怪癖,几乎没有可以敞开心扉交谈的朋友。他的政治世界观当然也随之极度扭曲:反对宽容和全世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世界观,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集团,反对社会平等和政治自由。胡其鼎著《希特勒》中称其为“杀人魔王”。回顾历史,简单看一下他经历:1889年诞生在奥地利勃劳瑙镇一家小客栈里。从小学学习成绩就不好的他并不讨人喜欢。1903年1月也就是他14岁的时候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逝世,几年后他的母亲也患癌症死去。1909~1912年,希特勒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流浪鬼混。1913年,他离开维也纳到慕尼黑谋生。迁居德国慕尼黑前无固定职业,成为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狂热信徒。一战开始后,他申请奔赴前线获准,期间几经负伤甚至差点双目失明,1918年底返回慕尼黑决心做一名“政治家”,后又在“政治训练班”学习并担任教官,其主要任务就是:讲授同所谓危险的思想——和平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作斗争。1919年,希特勒因军队任务而认识纳粹党,并在之后不久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的前身“德意志工人党”,并于次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并成为该党的委员。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掌握了纳粹党的领导权,取消委员会,确立“领袖原则”。1923年因在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政变——“啤酒店暴动”,企图仿效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失败而被捕入狱,之后他以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反资本主义及反共主义等宣传手段得到支持。1926~1929年是纳粹运动时运不佳的几年,希特勒却以“花岗石般的意志”进行党的重建工作。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之后,快速将德国变为***。希特勒极欲建立纳粹,以霸权于欧洲。为达到目的,他以外交政策来主张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及德国的重新武装。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次入侵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之后的三年里,德国及其他轴心国占领了大部份的欧洲、北非、东亚及太平洋诸岛屿。然而1942年之后,盟军开始反攻,德军渐居劣势。至1945年,盟军已反攻解放遭德军占领的大部分地区。而在战争之中,欧洲犹太人几乎遭受到种族灭绝。1945年4月,苏联红军逼近柏林之时,希特勒与其女友爱娃·布劳恩结婚并在30日自杀„„
为什么要介绍这么多他本人的奋斗成长史呢?我们可以先反思一下,希特勒用什么使一个只有7人的小党一跃而发展成为夺取全国政治的大党,又是什么使
他从一个维也纳的流浪汉走到让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恐惧的独裁者,这不仅仅是一个小人物偶然的经历,其中有太多的原因需要我们去追问。他痛苦的童年生活,他罪恶的执政方式,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展开,或许都对他后来成为一代盗世奸雄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影响。“战争狂人”希特勒也许正如一位历史学家评价的那样: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由小丑扮演了一个英雄的角色。”(《从乞丐到希特勒》约翰·托兰著)借此评价,我们来审视1918年的希特勒,就能够清晰地发现未来的独裁者骚动不安的特征。这些特征代表着他习惯方式的一些持续不变的方面,除了未来扭曲的强度以外,几乎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这位不为人知的士兵,在1919年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向越来越多的人施加催眠术,他那是已经展示出一些令人惊讶的性格特征包括:
⑴、对犹太人偏执狂般的恐惧;
⑵、将世界分为尖锐的、毫不含糊的对立面的鸽笼心理;
⑶、习惯性地需要将内心的感受投射或外化为一些外部的替罪羊——犹太人、和平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等;
⑷、没有能力和他人,特别是女人构成亲和的关系。在所有人际关系中,都表现出冷酷和操纵的态度;
⑸、极端地专注于非现实的幻想和宏大的幻想;
⑹、欣赏残酷的力量和成功。
正如《盖世奸雄——希特勒》中所提到的“我们这个世界中间常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政治投机分子和社会野心家,他们为一种偏见生活着,他们因为人生的不幸而心态变得狰狞可怕。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表面上他们也像我们一样生活着他们与我们没有肤色,没有语言,甚至没有信仰上的差异,但他们却与我们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心灵世界之中。他们可以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用各种各样隐蔽的蛊惑人心的手段来攫取权力和利益。他们可以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想法或者说是一个偶尔的念头,用惨不忍睹的方式,用人类可以采取的的任何戕害人们的方式,牺牲者无辜的人们的生命。一旦他们的阴谋得逞,大权在握,他们就会私下虚伪的面纱,露出本来狰狞的面孔,将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推向苦难的深渊。”作为纳粹德国首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他奇迹般地集狂人、玄学家、反犹太主义者、政治家、军事家等特质于一身,并让全德和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集权的可怕。
总之,希特勒的世界观是一个偏见的体系,而不是建立在受到精心证明的前提、客观的论证、逻辑推演的结论之上的哲学。希特勒对此也十分的清楚。在政治方面,他相信在神话和情感领域比在科学和理性领域存在着更多的认知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支持他的因素及其代表作《我的奋斗》,那就更能够容易地确定它自身那四个主要的偏见:对历史种族主义的解释;对军国主义生活方式的热爱;对自然和生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将德国变成世界强国的信仰。他的扭曲思想是充满仇恨的,因为他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与人们交谈中不断交谈中学会了怎样去说服别人,怎样找到他人的缺陷,并总能给以致命的还击。但,就是他这种扭曲而坚定的信仰使他似乎又充满着“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使他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管他们是出于信仰还是出于对社会经济的自我利益或者是仅仅是出于机会主义或者赶时髦的动机,他们带着誓死的决心跟随着希特勒的。据说他们大都是由复员士兵组成,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社会主义诞生于前线的生活,也只有了解前线的生活,一个人才能理解国家社会主义。”
再有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德国或者世界局势状况了。正如一句可笑的纳粹口号认为的那样:希特勒不是德国,德国也不是希特勒。那么支持希特勒的还有当时的客观条件——德国的背景。产生了相似于国家社会主义的运动有五个主要的先决条件可能是本质的:
⑴、存在着半封建和半工业的混合社会,这个社会还带有长期存在的军事化
和集权主义的传统。
⑵、作为社会控制和国际侵略的工具,民众被国家化。
⑶、生物一种族的信仰得到了尊重。
⑷、军事上的失败和经济上的崩溃引发了极端的压力,这种压力产生了创伤
性的结果。
⑸、反社会的任务和排外的运动同时出现。
这些原因中的三个根植于战前的社会条件,但是它们不能自行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的兴起。希特勒上台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必然产物。事实上,人们可能认为,战前的德国尽管显示了某些社会失调和不稳定的迹象,但它依然可能发展成为现代的、稳定的和人性的社会。导致希特勒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战败和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其中包括革命、《凡尔赛和约》、赔偿、通货膨胀、政治极端主义以及经济的崩溃。一战建立的所谓“凡尔赛体系”只不过是列强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他建立在掠夺战败国、损害弱小国家主权,以及战胜国尔虞我诈基础之上的国际政治体系。当然这种不公必然会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等等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当然,假如不是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社会可能能够更为成功地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法西斯的上台也是德国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产物。希特勒上台作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而德国社会经济危机又为纳粹运动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战败和无力现实地应对一系列战后的灾难,加重和再次激起了先前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这些社会失调征候一并出现产生了尖锐的社会和文化危机,这些社会危机不可能以同样的形式重复出现,不过可以设想到,由于受到内部巨大的工业变化和外部战争的威胁,传统的和不发达的社会可能会倒退到集权主义的策略中去解决他们的社会问题。德国历史的主题之一是政治的碎片化,即德国人没有能力去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像其他的欧洲人,德国直到很晚才获得自己的国家形态,并且它不是广泛的民主一致性的结果,而是依靠占优势的普鲁士军事力量获取军事胜利的结果。在1864年到1971年之间,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统一了德国,并且把它体制上军事和集权的特性强加给德国的其它地方。暂时放下这些历史渊源不谈,在新的普鲁士化的德国具有高度的军事化、集权化,德国也陷入了深渊——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年代。
尽管希特勒大肆宣传的千年帝国只持续了12年,但是,世界从来就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见过如此邪恶的犯罪行为。远去的两次世界大战,个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痛苦的回忆。战争已经灰飞烟灭,人们也逐渐淡忘那一样段历史。时移势易,我们已经进入到21世纪,但就是在和平的现代,这个骚动的世界仍然不那么平静。从中亚五国、俄罗斯、朝鲜半岛、南亚半岛等和中国的安全问题,到若隐若现的美日军事同盟与日本对外军事扩张,再到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等等,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与重视。历史俨然已是历史无法改变,但历史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财富,铭记历史不是铭记仇恨,而是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一观点篇二
平均工资代表了谁
社平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简称,顾名思义,社平工资就是指全社会的平均工资。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工资制度只统计城镇全民单位和集体单位即可以基本达到全面统计的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经济成份单位蓬勃发展,虽然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后增加了内资和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单位,但仍然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缺少私营单位以及个体经济单位雇工的工资统计,导致不能反映全社会法人单位工资的平均水平。近两年,通过私营单位工资调查试点的数据推算,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约为现行工资统计范围中从业人员的一半,并且其中54.2%集中在制造业。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较广,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比重都超过45%。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统计并公布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确实不能反映全社会法人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目前平均工资计算的覆盖群体仅为城镇以上国有、集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包括港、澳、台及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的在岗职工,并不包括私营企业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
很显然,平均工资以一个数据确实不能代表每个职工的实际水平,它代表的是工资总体情况,并不代表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
资料来源:苏雅彤、蔡启奋《平均工资代表了谁》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09(有修改)
袁编辑,您好,《平均工资代表了谁》选自中国统计学会2011年在全国开展的统计科普征文活动的征文集,25篇结集出版,并命名为《无处不在的统计》,苏雅彤、蔡启奋的《平均工资代表了谁》,(我的教材在资料来源的注明是《平均数工资代表了谁》应改为“平均工资代表了谁”)是其中被选中的作品。
《平均工资代表了谁》原文比较长,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需要,我做了改动,但仍能反映作者的主题思想。
《无处不在的统计》是中国统计学会编(或作者),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书号:isbn978-7-5037-6341-0/c.2557
袁编辑,您辛苦了,请您多多指教,有事我们及时联系。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一观点篇三
是谁控制了舆论?
2013年,是中国改革之年。这一年,舆论与真相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歇。2013年,是谁控制了舆论?
回到年初,一篇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引起了一场关于言论自由的激烈讨论,可以说,这件事便引爆了这一整年轰轰烈烈的舆论之争。
回观过往,媒体在舆论的力量中占有了绝对的地位。媒体是将信息披露出来的最有效的途径,传统的媒体:报纸,电视等无一不承担了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但媒体近年来也频频出现了危机,正如南方周末这么一家相当有影响力的报社,也受到了舆论的谴责与抨击。另外,主流传媒影响力的下降也是有目共睹。那么,到底是谁控制了舆论?
让我们想一想,这一年还有什么关键词我们遗忘了?不知不觉中,这个词已经悄然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没错,这就是网络。可以说,2013年网络的力量已经达到了可以操纵舆论的程度了。微博,微信,人人等社交平台每秒钟有数以万计的信息在空中传播,一个消息可以瞬间传入每个人的手机,电脑终端中。
我想举出两个生动的例子来指出现在的舆论导向出现的价值观严重偏差。之前的一位初中生杨某利用微博,qq空间多次传播虚假的消息,披露出一起案件的“真相”实为他杀,并指出警察已经知道了凶手但不秉公执法等等一些虚假消息,并说“此事必须游行解决了”。结果有几名社会闲散人员在煽动之下,纠集数十人在案发现场高呼口号,导致数百名群众聚集,交通堵塞,现场失控,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在警察把杨某拘留之后,微博上声援不断,激烈抨击民警的行为,并要求放人。包括微博上的大v名人也在不明真相之前,选择了片面地支持初中生身份的杨某。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但也是站不住脚的:一名初中生
还是未成年,社会理应包容他们,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
但杨某不知悔改,继续在网上发布虚假消息,博取人们的支持与同情。最后,这场闹剧以调查取证,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的结果收场:死者高某系高空坠死,排除他杀的可能。
可能现在有些人还在坚持应对未成年人从轻处理的观点,那么再来看看另一个人。
对于他的名字,李某某,在一起强奸案后“扬名四海”。但这时的社会舆论却明显有了180度的大转弯,所有人强烈指责这种行为,甚至把家长搬出来声讨,陈年旧事一起骂。但李某某不也还是未成年,社会不也理应包容他们吗?他未来的路难道就不长吗?
所以说现在的舆论导向混乱且如一团乱麻,正如有人评论说:网络上的消息在事件发生的五分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一个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
一个人只要抓住了网民的一些有失偏颇的价值取向就可以煽动一场旋风。吴俊峰案发后在舆论的支持下获得了100多万的捐款,可悲被他捅死的城管,却无人关心。
这些现在细想起来可笑又可悲的舆论造成的闹剧,不过是网民在被操控之下所演的提线木偶剧。
所以说舆论现在被那些深谙社会冲突点的人操控着,每个认为自己有良知的人却被控制着。之前的“老外被中国大妈讹”一事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在真相披露之前,所有人都指责中国大妈的行为,甚至开始大谈特谈公民素质问题。可真相却出乎意料,老外确实撞了人,还打算逃离现场,被抓后破口大骂。
舆论怎么了?我们在舆论的包围之中,宁愿去相信,去传播那些丑恶的所谓
真相,也不去思考怎样去寻找正确的价值观。这个社会,2013年,发生了太多类似的事件,我们有些不再相信真善美,反而力挺负能量。舆论被假象所控制,而这些假象往往是人们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
2014年,我们的社会需要正能量,希望舆论能交给,愿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你也可以。
罗best wishes!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一观点篇四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学习《海权时代与中国海洋战略》心得体会
19世纪后半期,美国著名学者alfred thayer mahan 第一次提出“海权(sea power)”这个词,“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在他的著作中,海权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狭义上的海权,是指通过各种优势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另一种是广义上的海权,除了那些以武力方式统治海洋的海上军事力量,也包括那些与维持国家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其他海洋要素,包括海洋经济,即生产、航运和殖民地等。在国家发展和崛起中,海权的壮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15 世纪以前,我国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在近代,恰恰在大航海时代,明朝统治者却偏偏从海洋退缩而实行“禁海”政策。西方殖民者则通过海外征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清代继续实行“禁海”政策。不仅如此,清朝还实行“迁界”政策,迁界区近海15 公里的范围成为荒无人烟的地带。“禁海”和“迁界”,使我国丧失了海上的优势地位。当西方列强在海洋上打得头破血流时,中国选择了退出海洋,从此一蹶不振。当前我国的海洋意识仍然十分薄弱。有关海洋专家曾做过调查,面对“中国国土有多大”的提问,98%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写下了“960 万平方公里”这个熟悉的概念,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海洋国土”的概念。根据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规定,我国可拥有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 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目前,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南沙群岛存在严重的岛屿主权争端。在我国的南海,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八个岛礁和中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 多个岛礁。我国的八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在归中国管辖的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150 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周边国家存在划界争议。一些邻海国家非法在我国东海大陆架、南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和引入外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采。中国在南海争议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还是空白,至今尚无一口油井,未产一桶原油。另外,我国管辖海域的渔类资源也遭到一些周边国家的大量偷捕和掠捕。
市场经济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海洋作为天然通道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中充当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经济、政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2000 年,世界海上运输的货物总吨位达5 亿吨,按重量计算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为95%。中国作为新兴的和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大国,对世界能源的需求也大幅上升。中国石油进口量由1994 年的290 万吨上升到2000 年的7000 万吨,上升了20 多倍,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由1994 年的1.9%上升到2000 年的30%。按照这样的速度,2010 年,中国将有超过4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到2020 年,这个比例则要高达60%。在与世界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进程中,中国对海洋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海洋既是国家的安全屏障也是外来侵略势力的跳板,海洋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根本利益。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均是从海洋上而来。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中国无海权则国家无兴盛,“世界大势变迁,国力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于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纵观历史和现实,海防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联系。郑和早就指出:“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1840~1940 年的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 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84 次,入侵舰船达1860 多艘,入侵兵力达47 万人。对当前中国而言,海洋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我认为,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上升,海军必须有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既能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也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没有实力做后盾的海洋维权是不存在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拜克曼曾说:“得不到实力支持的政治理想,好像没有什么存在价值”。维护海洋权益关键是发展海军。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益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最近国防部长梁光烈公开正式表态,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也表示,人民海军今后将加快推进重点武器装备建设步伐,研制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水下自持力和隐身性能好的新型潜艇。强化海军建设,提高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以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还要,启动海洋经济开发的战略计划,以经济行为应对他国侵占中国海权的经济行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多种产业。中国在南海有争议地区所秉承的原则一贯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是面对周边国家抢夺资源的状况,必须马上启动实际开发南海的经济安排,加大在南海中国控制区域内的经济开发的行动;在条件允许下,给予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优惠政策;四万亿扩大内需的计划中,应该有扩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安排。
让我们拥抱海洋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