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思考题答案(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思考题答案篇一
(红色部分不考)
《宏观经济学》考试课:3学分,有计算题;2学分,没有计算题,其余内容一致。
第九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
一、宏观经济学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二、储蓄、投资、政府预算与对外贸易 第二节 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
一、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
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三、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一、两种常用的核算国民收入方法
二、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复习要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即投资储蓄恒等式,掌握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第十章
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均衡产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一、总需求与均衡产出
二、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第二节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 第三节 乘数作用
一、投资乘数
二、政府购买乘数
三、税收乘数
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五、平衡预算乘数
六、税收随收入变动条件下的乘数
七、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复习要求: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乘数的含义以及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十一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一、投资函数
二、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一、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函数
二、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函数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四、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第三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二、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第四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复习要求:投资函数、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的推导、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给、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的推导、is-lm模型、均衡国名收入和利率是如何变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第十二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汇率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汇率和汇率制度
三、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第二节 引入对外贸易后的宏观经济运行
一、影响出口的因素和净出口函数
二、开放经济中均衡产出的决定和开放经济乘数 第三节 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际资本流动和利率水平:净资本流出函数
二、国际收支平衡函数
三、国际收支平衡与bp曲线
第四节 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和失衡
一、经济的内外均衡和is-lm-bp模型
二、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
复习要求:汇率及其标价、汇率的决定、净出口函数、国际收支的平衡、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is-lm-bp模型、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类型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工具和基本类型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一、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二、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一、财政政策的效应和财政政策乘数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和货币政策乘数 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
第五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国际传导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
二、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
复习要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财政与货币政策内在稳定器、货币政策及其基本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乘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第十四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
二、总需求曲线和总需求函数的推导 第二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和劳动市场
二、劳动市场的均衡和总量生产函数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ad-as模型和经济波动
一、ad-as模型
二、用ad-as模型说明经济波动
复习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长期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需求冲击、供给冲击、ad-as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三节 失业与奥肯法则
一、失业和失业的经济影响
二、奥肯法则
第四节 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二、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一、用经济衰退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二、收入政策
复习要求:失业的含义、自然失业率、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含义与描述、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经济后果、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第十六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
三、内生增长理论
第三节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和制度创新
一、促进资本积累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
二、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
三、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四、制度创新
第四节 短期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一、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类型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类型
三、经济周期的原因
复习要求:经济增长的含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经济周期的类型特征与原因。
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思考题答案篇二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
课程编码:410069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a 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 统计学
适用专业: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
实习学时
总学分:3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的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政策调整讲授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工具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理解其它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做习题和结业考试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分析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方法,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基本问题和政府的基本宏观经济目标及政策。
1.正确记忆并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宏观经济学各主要模型的推导及分析,重要的经济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3.了解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各流派的理论差异以及宏观经济问题和前沿课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4学时)
本章重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章难点: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学时)(了解)
1.1.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1.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1.1.4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1.2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学时)(了解)
1.2.1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1.2.2 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1.2.3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革命)
1.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0.5学时)(了解)
1.4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0.5学时)(了解)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6学时)
本章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本章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模式、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2.1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1学时)(掌握)
2.1.1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2.1.2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2.1.3 流量与存量
2.1.4 名义gdp与实际gdp
2.1.4.1 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
2.1.4.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2.2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学时)(掌握)
2.2.1 生产法
2.2.2 收入法
2.2.3 支出法
2.3 国民经济循环模式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学时)(掌握)
2.3.1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3.2 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3.3 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4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和纠正(了解)
2.5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1学时)(了解)
2.6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应用(1学时)
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ae─ni模型(8学时)
本章重点:ae─ni模型;本章难点:ae─ni模型,消费理论,乘数理论。
3.1 均衡产出(1学时)(理解)
3.1.1 均衡产出的概念
3.1.2 均衡产出的条件
3.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学时)(理解)
3.2.1 消费函数
3.2.2 储蓄函数
3.2.3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了解)
3.3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1学时)掌握)
3.4 两部门经济中的ae─ni模型(1学时)(掌握)
3.5 乘数理论(1学时)(掌握)
3.6 三部门经济中的ae─ni模型(1学时)(掌握)
3.6.1 三部门经济中的ae─ni模型
3.6.2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3.7 四部门经济中的ae─ni模型(1学时)(掌握)
3.7.1 四部门经济中的ae─ni 模型
3.7.2 四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了解)
3.8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应用(1学时)
第4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10学时)
本章重点:is曲线;lm曲线;is─lm曲线分析;本章难点:is─lm曲线的推导及政策分析。
4.1 投资理论:投资的决定(2学时)(了解)
4.1.1 投资的含义及其分类
4.1.2 投资函数与投资曲线
4.1.3 投资曲线的推导
4.1.4 投资曲线的斜率
4.1.5 投资曲线的移动
4.2 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1学时)(理解)
4.2.1 is曲线及其推导
4.2.2 is曲线的斜率
4.2.3 is曲线的移动
4.3 货币供求理论:利率的决定(2学时)(掌握)
4.3.1 货币的供给
4.3.2 货币的职能
4.3.3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4.3.4 货币的需求
4.3.5 货币需求的含义
4.3.6 货币需求的动机
4.3.7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4.3.8 古典的货币需求理论
4.3.9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4.3.10 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4.3.11 货币需求与供给曲线的移动:利率的变动
4.4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1学时)(掌握)
4.4.1 lm曲线及其推导
4.4.2 lm曲线的斜率
4.4.3 lm曲线的移动
4.5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2学时)(掌握)
4.5.1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4.5.2 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4.6 is─lm模型的应用(2学时)(掌握)
4.6.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4.6.2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4.6.3 案例分析
第5章 总需求——总需求的一般均衡:ad─as模型(8学时)
本章重点:凯恩斯模型,ad-as模型;本章难点:ad-as曲线的推导。
5.1 总需求曲线(1学时)(掌握)
5.1.1 总需求的含义
5.1.2 总需求函数
5.1.3 总需求曲线
5.2 总供给的一半说明(1学时)(掌握)
5.3 长期总供给曲线(1学时)(掌握)
5.4 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1学时)(掌握)
5.4.1 一般形式
5.4.2 特殊形式
5.5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1学时)(理解)
5.6 ad-as曲线移动的效应(2学时)(理解)
5.6.1 凯恩斯情形
5.6.2 古典情形
5.6.3 常规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5.6.4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5.7 ad─as模型的应用(了解)(1学时)
第6章 开放市场条件下的一般均衡:is-lm-bp模型(8学时)
本章重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理论,is-lm-bp模型应用;本章难点:is-lm-bp模型应用。
6.1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1学时)(了解)
6.1.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6.1.2 国际贸易组织
6.1.3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6.1.4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6.2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2学时)(理解)
6.2.1 汇率和对外贸易
6.2.2 国际收支的平衡
6.3 is-lm-bp模型(1学时)
6.4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2学时)(理解)
6.4.1 资本完全流动时的bp曲线
6.4.2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
6.4.3 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
6.5 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1学时)(理解)
6.6 调整内容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1学时)
6.7 is—lm—bp模型的应用(1学时)(理解)
第7章 宏观经济政策(6学时)
本章重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本章难点: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及协调。
7.1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1学时)(了解)
7.2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学时)(掌握)
7.2.1 充分就业
7.2.2 物价稳定
7.2.3 经济增长
7.2.4 国际收支平衡
7.3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2学时)(掌握)
7.3 1 财政政策及其工具
7.3.2 货币政策及其工具(掌握)
7.4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及协调(1学时)
7.5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应用(1学时)(了解)
第8章 宏观经济问题及相关理论分析(9学时)
本章重点:通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本章难点: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
8.1 宏观经济问题(1学时)(了解)
8.1.1 通货膨胀问题
8.1.2 失业问题
8.1.3 经济危机
8.2 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4学时)(理解)
8.2.1 通货膨胀理论
8.2.1.1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价格指数
8.2.1.2 通货膨胀的分类
8.2.1.3 通货膨胀的影响
8.2.1.4 通货膨胀的成因
8.2.1.5 反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
8.2.2 失业理论
8.2.2.1 失业的定义和种类
8.2.2.2 对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8.2.2.3 失业的影响
8.2.3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8.3 经济周期理论(2学时)(理解)
8.3.1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8.3.2 经济周期的成因
8.3.3 乘数──加速原理与经济周期
8.3.4 经济周期理论
8.4经济增长理论(2学时)(理解)
8.3.1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8.3.2 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8.3.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
8.3.4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8.3.5 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
8.3.6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第9章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6学时)
本章重点: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观点;本章难点: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9.1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1学时)(了解)
9.1.1货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9.1.2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9.1.3理性预期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9.2货币主义的观点与政策主张(1学时)(理解)
9.2.1货币主义的理论观点
9.2.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9.3 供给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1学时)(理解)
9.3.1 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
9.3.2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9.4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1学时)(理解)
9.4.1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观点 9.4.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9.5相关理论的应用(2学时)
第10章 宏观经济学的前沿课题(自学)
本章重点:凯恩斯共识的崩溃与1970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派,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本章难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10.1 凯恩斯共识的崩溃与1970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派(了解)
10.1.1凯恩斯共识的形成与崩溃
10.1.2新古典综合理论的精神分裂
10.1.3 1970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派
10.2新宏观政治经济学
(了解)
10.3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理解)
10.4.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理解)
10.4.1传统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10.4.2中国政府的角色
10.4.3外需与内需
10.4.4中国内需的结构问题
10.4.5增长方式问题
10.4.6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10.4.7中国的全球分工与金融危机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采用考查和考试相结合方式。其中,出勤率和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发言、考核情况)占20%;期中考核占20%;结业考试占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祁春节等.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金圣才主编.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4]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5]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3版.2000
[6]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7]梁小民.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9][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8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0][美]霍尔和泰勒.宏观经济学.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美]巴罗.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
[13][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http:///
[17]http:///jjxqy/
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思考题答案篇三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3学 分
四、教学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
五、课程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亚历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六、开设系(部):经济管理系
七、先修课:微积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实务工作所必须的经济学知识,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本课程以传统的和当代的经济学已取得的成果依据,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本课程显著的特点,注重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训练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4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3)了解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4)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5)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本章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第二章 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4课时)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衡量(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掌握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3)理解掌握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4)了解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第二节 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1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3)理解掌握四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第三节 收入恒等式(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c+s。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c+s+t。(3)理解掌握四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x=c+s+t+m。
本章重点: 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恒等式。
本章难点:支出法,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恒等式。
第三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6课时)第一节 总支出构成及其决定(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
(2)理解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了解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第二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3)了解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三节 乘数理论(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乘数的定义和乘数效应的形成机制
(2)理解掌握三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和转移支付乘数
(3)理解四部门的进出口乘数
本章重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本章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四章 is-lm模型(8课时)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2课时)基本要求:(1)了解实际利率与投资。
(2)理解掌握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和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内容。
第二节 is曲线(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is曲线及其推导。
(2)掌握is曲线的斜率。(3)理解掌握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2)理解掌握货币需求动机。(3)理解掌握流动偏好陷阱。(4)理解掌握货币需求函数。
(5)理解掌握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lm曲线的推导。
(2)理解掌握lm曲线的斜率。(3)理解掌握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is—lm分析(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理解掌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本章重点: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内容,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本章难点:资本边际效率曲线,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is-lm模型的运用(6课时)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理解掌握财政政策。
(3)理解掌握货币政策。(4)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财政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
(2)理解掌握凯 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3)理解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货币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
(2)理解掌握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本章重点: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本章难点: 财政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货币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6课时)第一节 开放经济中的基本概念(2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
(2)掌握汇率的基础知识。(3)了解汇率的决定理论模型。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is-lm分析(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
(2)掌握bp曲线的移动。
(3)理解掌握is-lm-bp模型的运用效果
第四节 开放经济和宏观政策(2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一国的政策选择。
(2)理解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3)理解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共同均衡。
本章重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理论,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内在外在的同时均衡,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 内外共同均衡。
本章难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理论,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内在外在的同时均衡,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共同均衡。
第七章 ad-as模型(8课时)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2)理解掌握由is—lm图推导总需求曲线。(3)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4)理解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总供给、总供给曲线和总供给函数。
(2)理解掌握从劳动市场推导总供给曲线。
(3)理解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
(2)理解掌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3)理解掌握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1课时)
基本要求:(1)了解1984-1994年的三次通货膨胀及其宏观调控。
(2)了解1997-1999年的通货紧缩及其宏观调控
(3)了解2007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调控
本章重点:is—lm图推导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本章难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第八章 失业及其与通胀的关系(6课时)第一节 失业(2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失业的定义与失业率的测量。
(2)理解失业的分类。(3)理解掌握失业的影响。
(4)理解掌握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5)理解掌握反失业的政策。
第二节 通货膨胀(2课时)
基本要求:(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衡量
(2)通货膨胀的分类及其原因
(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理解掌握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本章重点:失业的分类,失业的影响,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反失业的政策,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本章难点: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的原因,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第九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课时)第一节 经济周期(2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
(2)理解经济周期的类型。(3)掌握经济周期的解释。
第二节 经济增长(4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关系。
(2)一般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
(3)理解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4)理解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本章重点: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经济周期的类型,经济周期的解释,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本章难点:经济周期的解释,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教学方法】
板书为主和多媒体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课堂练习与课后复习、练习相结合。课堂与课后时间比约为1:1。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经济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高深经济原理,一般不予深究。讲授时,尽可能借助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经济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依据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打分,占20%;
2、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占20%;
3、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60%。
【主要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博迪,《投资学》第七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3、黎诣远,《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郭树华,《宏观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八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6、宋承先,《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有关说明】
由于本教学大纲是统一编写,各专业对于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水平、内容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标注※的内容课已有选择的取舍,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调整。
【后注】
执笔人:韩小刘 日期:2011年8月26日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思考题答案篇四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年制定)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同一名称不同性质的课程,应制定不同的大纲)前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后置课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
学 分:3学分(注:学分与课时的折算为1学分17课时)课 时:51课时 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考核方式: 成绩构成:
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版 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国民收入核算;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三部门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is-lm-bp模型;第三部分,ad-as模型;第四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五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中丰富生动的大量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案例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第三,讲授与自学结合,加大学生的阅读和训练。针对宏观经济学本身课程特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重要模型,同时,督促学生加强课后自学,注重教学互动,安排适量学时进行课堂讨论。第四,加大课程训练力度,配套系统完善的习题册,配备研究生助教批改作业并上习题辅导课,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第五,鼓励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写出读书心得,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特点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宏观经济运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揭示国民经济在短期内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有哪些力量决定经济增长的学科。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要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本章以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如何核算为主题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国民收入包括多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在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中普遍采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体系,运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来度量一国的经济活动水平。虽然gdp 和gnp 是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福利水平。本章学习的关键是:掌握gdp、gnp、nnp、ni、pi、dpi、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等基本概念,明晰其相互关系,为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和支出法,了解名义gdp和gdp的关系。了解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二、为什么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收入或总支出
三、用支出法核算gdp
四、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五大总量的关系
二、gdp与gnp的关系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一、名义gdp
二、实际gdp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失业的衡量 物价水平的衡量 思考题:
1.怎样理解gdp的含义?与gdp有关的总量有哪些? 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3.你对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何看法?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课时分配:9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从总需求角度阐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学习本章首先重点掌握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知道三部门和四部门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了解其他消费理论。
本章在讨论国民收入如何核算的基础上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即收入与支出的相互作用及其波动是怎样决定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这一分析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第一,实际的国民总产出由总需求方面所确定;第二,只存在产品市
场;第三,短期分析。由此,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 =c+s+t+m。通过学习,弄清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的假设前提存在什么差异;掌握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各种经济状态下的均衡收入如何决定,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外贸乘数怎样计算;了解其他消费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三、投资等于储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关系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
参考书目
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七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曼昆.大卫r.哈克斯.经济学原理学习指南(第六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杰弗里·a·杰里等.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
执笔人: 年 月 审定人: 年 月 学院负责人: 年 月
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思考题答案篇五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及考核方式
一、课程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的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提高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运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的学习和借鉴。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重点难点:国民收入的一些重要核算指标、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0.5学时 2.国内生产总值 0.5学时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总产出、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学时 用支出法核算gdp、用收入法核算gdp。
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0.5学时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学时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6.名义gdp和实际gdp 0.5学时 名义gdp与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理论;乘数理论。
1.均衡产出 1学时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均衡产出的概念、投资等于储蓄。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学时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3.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学时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学时 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5.乘数论 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学时 7.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1学时 8.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1学时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本章重点难点:is 曲线;lm曲线;is-lm 曲线分析。
1.投资的决定 1学时 实际利率与投资、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曲线 2学时 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斜率、is曲线的移动。
3.利率的决定 1学时 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曲线 2学时 lm曲线及其推导、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移动。
-lm分析 1学时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学时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
本章重点难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把宏观经济政策应用到实践中的分析。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学时 2.财政政策效果 2学时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挤出效应。3.货币政策的效果 2学时 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2学时 5.经济政策目标 1学时 6.财政政策 2学时
财政的构成及财政政策工具、自动稳定和斟酌使用、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7.货币政策 2学时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章重点难点:需求曲线的推导;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及原因;用ad—as模型分析一些简单的宏观经济问题。
1.总需求曲线 0.5学时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2.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0.5学时 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劳动市场。
3.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1学时 4.古典总供给曲线 1学时 5.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1学时 6.常规总供给曲线 1学时 7.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学时 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本章重点难点:通货膨胀的原因;菲利浦斯曲线。
1.失业的描述 0.5学时 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0.5学时 3.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学时 4.通货膨胀的描述 2学时 5.通货膨胀的原因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6.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学时 7.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学时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 线。
第七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难点:绝对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组织、倾销。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1学时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规模经济理论。2.国际贸易组织 1学时 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1学时 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4.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及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1学时 倾销的含义、国际贸易政策、外汇市场干预。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新古典增长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
1.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1学时 2.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3.新古典增长理论 2学时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稳态分析、储蓄率的增加、人口增长、资本的黄金率水平。
4.内生增长理论 2学时 5.乘数-加速数模型 1学时
四、考核方式
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20%,包括上课考勤、平时作业、课堂互动等;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知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本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宏观经济系学的基本理论。
六、教材与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格里高利•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关注的经济实际问题、思想中存在的疑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