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寂静的春天 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寂静的春天 教案篇一
《寂静的春天》该书是美国一个女生物学家卡森在60年代写的,有人说它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后世评论她:“没有她,可能全世界的环保运动会延迟很多年,或者现在都还没有开始。”
书在开章不久谈到:在地球的历史上,生物被自然环境改变着,但是反作用环境的效果相对很弱。但是人类出现发展到今天,情况发生了逆反,人类强力地改变着环境。。在大自然里有很多很多物质,它们都与大自然经过千万年的磨合,大自然懂得它们。而现在情况改变了,仅1960年一年,就有超过500种全新的化学合成的有机物在美国诞生,最后它们被排入自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人与自然的斗争。。化学家巧妙地转移着分子团。替换原子。制作各种各样连他们也无法了解的未知。
在当时ddt和其他剧毒农药被滥用的60年代的美国,书以无法辩驳的大量实例,给民众讲述了一个大自然悲伤的故事,“一个没有鸟鸣的春天,这样的现代世界是值得被建立的么?”触动了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内心。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后来评价说:这是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书在出版后不久,身患癌症的女作者(她本身无疑也是被环境污染所害)在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农业部、林业部)、实力强大的化工公司和和敌对舆论的恶毒攻击声中去世了,甚至连“美国医学学会”也公开反对她。但是一种精神没有死,反而唤醒了美国大众,美国老百姓持续对书的关注使得“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制作了专题节目,因为这件事两个大投资人以撤销对电视公司的巨额资助为要挟要求电视公司停止播出,但是节目还是冲破枷锁播出了。(在此,一个权威媒体的独立性判断值得我们钦佩)
这本书是西方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开山之作,而在此之前在美国报纸报刊上几乎找不到类似“环保”的字眼。几年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引用了书的内容,并成立专门调查组清查,第一个美国环保团体随后也成立了,有人说“一个女作者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会超越无数政客”。
今天的我们谈到环境保护已经是耳熟能详。小到生活用可降解的塑料袋、绿色食品,大到臭氧空洞、全球变暖方方面面都提到环境保护。学校里不断开展环保教育,国家科学研究也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世界范围内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在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是一个广泛被人们承认和接受的话题。然而在60年代以前,环境保护的概念其实并不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空前绝后的情况下,卡逊.蕾切尔通过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出这一呼吁时所爆发的霹雳般的惊厥。
想象一下,怎样的一本书能够改变全人类的思维,怎样的大声疾呼能够惊厥沉睡的人们。像鲁迅的《呐喊》,把所有别有用心的丑陋暴露无疑,让所有无知的世俗之人看穿弄权者的阴谋,如同黑夜里的惊雷。《寂静的春天》就是这么一本书,比《呐喊》更歇斯底里,更洞穿全人类的惯性思维和理念,影响更深刻广泛。《寂静的春天》一书,在当时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世人妄自尊大、鄙薄自然的传统观念。它挑战权威,揭露所谓的科学--杀虫剂犯下的巨大罪恶。它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为证据向世人发出“保护环境”的怒吼。它是一座丰碑,与人们企图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针锋相对,从根本上颠覆当时人们的传统思维。他站在全人类发展的角度上立论,为全人类的生存而拼搏。
回想一下卡逊所处的时代,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是“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尽管使用杀虫剂引起昆虫抗药性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事件已经引发了科学界警觉,但利欲熏心的企业家、权威人士以及始终自认为人类力
量无穷的狂妄派们一再的宣扬人类的至高无上高,对公众掩盖坏环境所带来的灾难。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面临比当年的美国更严重数倍的环保乱象。后发展国家本应吸取前人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在中国发生,我们迫不及待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且很大程度上愿不愿治理,能不能治理,还是未知数)。很多地方工厂就在把混合着各种毒物的污水直接排到大自然的河流中进入水循环(一些癌症村就是例证)。
这并不是关闭一些不合格的工厂、出台一些新法规、执法严一些就能解决的问题,也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法律或者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老百姓的观念还没有得到“革命”。
当我们失去了干净的空气(因为外国使馆的问题,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的pm2.5终于在2011年从暗室曝光了)、干净的水源(为什么我们都要喝桶装矿泉水,为什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水管拧开就可以喝)、安全的食物(举不胜举,老外对于中国“地沟油”他们叫回收油,表现出极端地恐惧。在三聚氰胺事件上,我在新西兰的老师说,中国人心坏了,他们用毒药去毒自己的下一代),这样的生活不是现代化生活,不是我们追求的。卡森说:“将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为我们权衡利弊所表现出来的低下的判断力感到无比惊讶”。
抛下不谈这些与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命题,更宏大的是人的心理层面,这个或许是国人多没有体验的心境?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里》有一段论述:“。。是独裁主义者的决定。他并没有把真实的情况告知他的人民。对于成千上万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丽和秩序本身就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意义”“当公众对。。提出质疑时,只找一些所谓专家提供一点半真半假的话作为镇定剂,我们急需结束这些为善的保证和包在令人发指的事实外面的糖衣。”
事实上,在卡森的时代,很多著名的昆虫学家、医学家都是支持ddt的(化工公司的利益绑定),他们公然否认ddt会给人和野生动物带来危害。。研究农药危害和毒理的科学家反而拿不到政府的科研经费。。而这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而恰恰就在今天的中国重复着。我认识的一些国内做环评的朋友说,他们的数据都是伪造的,真实的数据从来要反复修改才能提交,不然也就别吃这碗饭了。
中国“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梁启超的孙子,2011年已故)说:“。。总有些所谓专家学者以各种方式恶意诋毁刚刚诞生的民间环保组织。。”一些关键媒体和学者的良心被经济所操控着,而老百姓得不到真相。
卡森写《寂静的春天》的动机是因为一个美国家庭妇女在1958年给她写了封信触动了她的内心。信中说:“自从我们这里给榆树打了农药以后,再也看不到一只活鸟了。。我孩子上课学过,联邦法律保护鸟类免受捕杀和残害。所以我不太好向我的孩子解释它们是怎么死的。。”
1958年,我国正要开展惊天动地的“大跃进”,战天斗地的口号震天响。美国一个主妇的这封信不但触动了那个时期的卡森,也同样能触动我。18xx年,美国的托斯夫人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汤姆叔叔的小屋》,描述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一本“畅销书”激发了革命,南北战争拉开了序幕。美国和整个西方的环保运动也被卡森燃起直到今天,可以想象,环保远比“废除奴隶制”复杂得多,当人们想到将要失去眼前可以得到的财富时总是会很痛苦,无论东方西方。所以“环保”一开始的步伐总是举步维艰。美国的生物学家乔治.沃尔德在研究“眼睛视觉”的时候有一段论述也许很适合描述这样的社会状态,他说:“。空旷暗室里有一扇狭小的窗户,当你站在远处时看只能看到那里有一个亮点。随着你不断接近窗户,光明越来越多。最后你站在了窗户前,发现外面有整个世界。”
曾经国内一个旅行杂志的副主编对我说:“我们该发你的„生态游记‟,我们成天发的文章都快是吃喝玩乐了,太没有责任感了!”
寂静的春天 教案篇二
寂静的春天
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2. 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 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我国清代时期的洪亮吉提出:人们无不愿意做盛世之民,但盛世人口激增,吃的问题、住的问题、穿的问题等无法解决,写作了《治平篇》让皇帝思考这个问题。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想出好的应付办法,只好不了了之。英国人马尔萨斯向全世界公布他的人口理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财富以算术级数增长,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控制人口是必需要做的事,我国的马寅初则在解放初期就正面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当时中央的观点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马寅初自然遭到了彻底批判。无独有偶,远在大洋彼岸的科学家雷切尔·
卡森1962出版《寂静的春天》,结果引出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寂静的春天》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他们贬损卡森,指称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为什么一个没有结婚的老处女会如此关心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人们思想的前列提出问题的学者,是人类的先知,可是他们都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批判。
当然,他们的心血也没有白费。我国新时期即着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64年,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美国人把卡森《寂静的春天》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二、课文内容解读
第一部分:①—⑧介绍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① 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 着重介绍漫长的发展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④ 介绍了人类的急躁轻率使新情况不断产生。
⑤ 人类来不及适应这些化学药品。
⑥ 简介这些化学药品被利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
⑦ 各种化学药品被广泛应用。
⑧ 化学药物的使用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⑨小结本文内容,指出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灾祸”,是“打击整个地球”。
板书: 寂静的春天
第一部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①生物的环境的相互作用
②污染空气、土地
③化学药品对人类的危害
④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
⑤人类创造化学物质
⑥化学物质被人类使用
⑦这些化学物质的危害
⑧导致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 ⑨小结全文:使用化学药品,是“打击整个地球”
三、写作手法讨论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
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比)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在很大的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只有在20世纪较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
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有污染破坏
众所周知的核污染(对比)突出化学药品的危害
(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的草、玉米或者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 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者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性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水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
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
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速度惊人(对比)突出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
(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 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的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
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课堂练习:口头作文
设想一下,如果人类不对化学药品进行控制使用,50年后的地球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课后练习:写作训练
为儿孙留一片净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附:(下水作文)给儿孙们留一片净土
———读《寂静的春天》
广东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选用了美国生物家、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寂静的春天》。她在文章中说:“人类对环境的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通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生物的根本性质。”“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从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在这里作者给我描给出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1948年美国“多谎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
我们从猿人进化而来,一天天地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在进一步走入深渊:地下水面临枯竭,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南极洲的冰层有溶化的趋势,大气层中的臭氧洞渐渐扩大,甚至太空也难逃厄运,“太空垃圾”四处游荡。
古代中国,人们推崇“天人合一”,人即非自然的主人,又非自然的奴隶,人与自然应是朋友,应溶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能扮演一个可憎的破坏者的角色吗?
不,我们绝不能!否则,我们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大自然已被人们掠夺得千疮百孔,我们听到的是流离失所的动物悲鸣,我们看见的是枝头的小鸟哀怨地远去。难道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只有冰冷的机器、污浊的空气的世界中吗?
人们常常留恋于郊外,徜徉在乡间小道,寻找温情脉脉的小溪、清新的风、和煦的阳光、柔软的草地,甚至月光下蟋蟀的吟唱、萤火虫的点点灵光„„它们都能让你获得一种久违重逢的欣喜。“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不正是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写照吗?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与污染影形相随。人们必须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一片干净的家园。而最要紧的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环境的保护者。
寂静的春天 教案篇三
寂静的春天(教案)雷切尔•卡森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2.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科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生活中体会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通过各种媒体,我们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审视,科学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足可让人类灭亡的危害„„
早在1989年3月24日,美国的“埃克森•阿尔迪兹”号油船在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岛海岸触礁搁浅,原油泄漏量达1100万加仑,8600公里海岸线受污染,16条鲸鱼30万只海鸟和5000多头海獭、海豹死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此外,还有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我们今天迫在眉睫的话题。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引起人们关注环境污染的课文——《寂静的春天》。
二、作者作品简介:
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许现在还没有开始。
本文体裁: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只客观解说,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歌的醇郁。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文学性。
三、基础积累:
啮齿(niè)
拨弄(nong)
滞留(zhì)
栖居(qī)
步履(lǚ)
牲畜(chù)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归纳: 第七节:“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
2、找出每小节的关键句,概述各小节重点。
①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人类在近代获得力量去改变大自然。
②这种力量影响到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③生物与环境适应要相当长的时间,而现代世界的人却没时间去适应。
④人类因急躁轻率的步伐制造出新的辐射和化学物质。
⑤适应这些化学药品要很长的时间,但人类却以极快的速度在生产。
⑥这些化学药品有许多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
⑦因这些药品的普及而造成环境的破坏。
⑧这些药品的使用导致了恶性循环。
⑨这种心态的原始性和非理性。
3、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以科学详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放弃那些愚蠢的做法,要善用科学,不能让科学的东西危及人类本身。
五、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1.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比。
(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只有在20世纪较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2.把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与自然界稳健的步履对比。
(突出化学药品的危害)(“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的草、玉米或者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者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性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水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
3.再如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
(突出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的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作用: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强调的信息,突出了人类滥用化学药品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六、语言特色:
富有感情色彩而又形象生动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找出例句,说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举例归纳: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第二节)
分析: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都认不出来。”(第二节)
分析:引用施威策的话,运用比喻手法,进一步指出这种化学药品让人们或者动植物不知不觉地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第七节)
分析:“杀虫剂”与“杀生剂”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极大差别,“杀虫”指这些化学药物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物的危害,作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文句研读
1.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二节)
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其性质的变化是由改造大自然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2.艾伯特•史怀特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二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类觉得自己在对世界进行改造,实际是在对世界进行破坏,但自己并未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这也正是污染的可怕性。
3.作者为什么说“但在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三节)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时间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最基本的因素,而这个适应时间不是若干年,而是若干世代、千百年的漫长时间,但人类总在不断制造新药物、新污染。两者不成正比,必然会产生大问题。
4.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药剂”,而应称为“杀生物药剂”。(七节)如何理解?
虽然人类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但这些化学药品却同时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药剂’,而应称为‘杀生物药剂’。”“杀虫药剂”与“杀生物药剂”虽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极大差别,“杀虫”指这些化学药物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物”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物的危害,作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5.“药物喷洒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八节)
药物使用的特点是永无终点,恶性循环,逐步升级,破坏日趋严重。
6.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末节)
虽然人类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但这些化学药品无法做出选择,只能杀死任何杂草或昆虫,而且这些化学药品残留在生态环境中产生持久的危害。
七、读写训练:
请发挥想像,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
八、拓展延伸:
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
归纳:
1、除了化学因素外,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的因素还有:水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技术危机等等。
2、人类需要做的是:保护环境、爱护地球;遵从发展规律,不轻率躁进,破坏环境;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等。
九、全文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呼吁学生能从我做起,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一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十、作业布置: 写一篇倡仪书,号召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
寂静的春天 教案篇四
《寂静的春天》教案
备课:谢小琼
① 把漫长的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作对比; ② 把尚不为人普遍认识的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与众所周知的核污染作对比; ③ 把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速度的惊人作对比
对比的运用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要强调的信息,①突出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②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③突出了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六、品味语言
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感情色彩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请从文中找出例句,说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第二题)
明确:
①第2段中间:“在当今对环境破坏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分析: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性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
②第2段末:“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分析:运用比喻,意思是说,人类觉得自己在对世界进行改造,而实际是在对世界进行破坏,自己却并不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它强调污染的可怕性,向人们发出严重警告。
③第7段末:“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分析:“杀生剂”与“杀虫剂”一字之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滥用化学药品对于自然万物及人类的致命后果,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④第8段开头:“药物的使用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分析:意思是说,药物使用的特点是永无终点、恶性循环、逐步升级、破坏日趋严重的。表现出作者对人们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的期盼。
⑤第9段末:“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分析:意思是说,虽然人类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但这些化学药品却同时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而且这些化学药品残留在生态环境中产生持久的危害。它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危害存在的巨大担心。
以上这些话都表现出作者对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的担心、不满,都是在向人们敲响警钟。
七、拓展探究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除课文中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你认为人类需要做些什么?自己该如何做?(课后练习第四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还可在学生讨论之后展示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以起到更直观、更震撼的效果。)
八、口头作文
把你想象中的“寂静的春天”的景象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九、小结
如果人们再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环境,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春天到了,村落里一切声音都没有了,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没有鱼儿跳跃,没有小鸟歌唱,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我们的后代只能在电视、图片中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所以,我呼吁同学们从我做起,从劝说家人做起,慎用杀虫剂,善待地球,善待自然,让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延续到永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会提取科技文的重要信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品读,探究,多媒体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导入。方案二:以儿歌《春天在哪里》导入。
在传统观念里,春天给人的感觉都是万物舒展、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但是,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一反传统,以“寂静”来形容春天。那么,寂静的春天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为什么会有寂静的春天出现?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课文《寂静的春天》。
二、走进作者:参考《名师金典》p31(教师版)
三、字音积累:啮齿(niè)滞留(zhì)栖居(qī)步履(lǚ)牲畜(chù).....
四、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用课文中的原话,说说“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明确:课文第7段,“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毫无生机,死气沉沉 2.是什么使春天变得“寂静”?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找说明对象)明确:化学药品
3.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理解课文大意)
明确:阐述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指出了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生产,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五、学习说明方法
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最主要是用了哪种方法?找出例子并加以分析。(课后练习第三题)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