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团体心理辅导》篇一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我校的教育实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团体心理咨询之所以在学校中适用有效,有以下四点理由:学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受教育者都处于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情绪、学业、生涯发展、性、自我认同等重要发展课题的辅导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完成该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目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有:性质——教育性;重点——满足一群学生的共同需要(同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情境——班级全体参加。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发展性功能:完成该年龄阶段青少年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
2、预防性功能:预防该年龄阶段容易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3、矫治性功能: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给予纠正。
四、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
1、要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感;
2、一视同仁的爱心;
3、要有专业精神。
五、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注意的事项
(一)精心营造和维护团体辅导氛围
1、良好的辅导氛围的要求:信任、安全、真诚、坦率、合作、互动、活跃、有序。
不良辅导氛围的表现:紧张、防卫、调侃、迎合、应付、涣散、呆板、无序。
2、氛围营造的技巧:做好热身活动;设计好开场白;设计好第一个活动情境(注意情节的合理性与可探讨性);注意座位的排列;不要因多余的环节中断已经形成的氛围。
(二)灵活控制活动过程
1、设计好活动板块。
2、控制讨论的时间。
3、及时制止调侃或语言攻击,保护学生心理,使学生免受伤害。
4、讲清游戏规则、讲清楚活动细节、指令明确。
5、问题具体,少而精。
(三)让学生“动”起来
1、与一般的心理讲座相区别。
2、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中。
3、教师要先“动”起来。
4、宽松、和谐的环境。
(四)注重从情景体验出发
一般以心理剧表演、小品、案例分析、心灵日记、辩论等形式呈现。场景模拟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引起学生的同感。角色扮演(心理剧)或小品要有情节,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专注投入。
(五)促进学生主体自我发展
操作上要提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条件。
1、确保每个学生都被辅导教师注意到了。
2、教师讲得不要太多,不要喧宾夺主。
3、调动好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即让学生“动”起来)。
(六)辅导教师要易被学生接受
1、良好的个人素质——亲和力、自信、真诚、举止得体。
2、得体的语言——亲切、诚恳、简洁明确、鼓励性语言。
3、一定的组织能力——当机立断、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周密思考。
中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1.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不同。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心理发展未成熟,具有过渡、闭锁性、动荡性与社会性。咨询工作者要充分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采用特殊的咨询方法。
2.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目标不同。
成人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使心理成熟的成人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成员,而中学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使青少年按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材,也就是尽早实现社会化的目标。
3.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内容不同
成人心理咨询内容侧重于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而中学心理咨询内容侧重于学校、家庭对个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考试焦虑;学习负担造成之紧张;师生关系不良;父母期望过高;家庭关系紧张;性知识缺乏;异性爱慕,早恋倾向等。可见大部分问题涉及学校教育与家庭关系。又如学生厌学、逃学问题行为的出现,初看是社会因素(脑体倒挂、知识贬值),实际上还是由于教育因素(有的教师偏宠好生、歧视差生,教学方法的死板又使知识基础差的学生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反而还施加压力、加码)与家庭因素(家长、教师的读书无用论或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学生不胜负担,对学习恐惧)所致。学校心理咨询要与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开展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4.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方式方法不同。
中学生由于自主力差,经验较少,自我观念没有成熟,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或不知如何去解决心理问题。因而特别要注意指导与咨询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心理预防的基础上,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中学生才会主动意识到有许多问题需要向有经验的专业工作者咨询指导。心理指导的工作还要推广到教职员工及家长的范围,让大家都来关心学生及子女的心理健康,教师与家长意识到孩子们有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会督促他们找心理咨询机构,甚至亲自带他们去共同接受集体咨询或家庭咨询。同时,在咨询指导时,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更明确的指导。
5.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对咨询工作者素质要求不同。
教育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要求有一般咨询人员应有的仲裁心理危机的本领与解除心理负荷、改善当事人认知结构的技能,而且要熟悉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并且有中学教育的实践经验。故经过专业训练的中学教师及政工人员或行政干部担任此职更为合适的。
6.中学生心理咨询要采用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原则和方法。如,争取信赖;灵活伸缩;注重现实;听取见解,间接建议;提供生活经验,促进模仿认同。与此同时,还要遵循咨询工作的一般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保密性、交友性、认知性、启发性、整体性、明确与委婉相结合、指导与咨询相结合、治疗与咨询相结合等原则)。
7.心理咨询宜个别进行,不能围观旁听。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咨询工作者要充分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采用特殊的咨询方法,如,争取信赖;灵活伸缩;注重现实;听取见解,间接建议;提供生活经验,促进模仿认同。与此同时,还要遵循咨询工作的一般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转变健康观点及教育观点
学生的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纳入到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日程中。教育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纠正单纯追求升学率,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衡量教育工作的片面标准,把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特点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班级教育工作中重要的指导原则,既更新健康观念、教育观念,开展行之有效的学校心理卫生教育。
二、辅导员与受辅者在精神上的协调一致
辅导员与学生应彼此心理相融,产生思想上的“共振”。作为辅导员的教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设身处地从中小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帮助他们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同时教师应注意克服对心理辅导有损无益的过分同情与怜悯的心态。
三、辅导员要尊重受辅者的人格
辅导员对受辅者人格的尊重,要注意以下方面:
1.接纳。辅导者要给受辅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关心。辅导员要使受辅者重新感到自身的价值,产生积极改变现状的动力。
3.专注。辅导者要专心倾听受辅者的心声。
4.平等。辅导员要和受辅者之间平等地互相谈心、切磋、协商,杜绝“我教你听”的说教或命令方式。
5.信任。作为辅导员的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价值,相信受辅者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
四、辅导员对受辅者应以诚相待
辅导员应真诚地对待学生,这样受辅者才会信得过辅导员或班主任,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五、辅导员应对受辅者的隐私注意保密 受辅的学生坦诚地向辅导员倾吐心声,寻找帮助,辅导员应注意保密,不能轻意地将学生的隐私外泄,更不能作为新闻传播,或提供给学校领导作为处分学生的材料等。
以上五点是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注意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归根结底要求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和良好的人格特征,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篇二
团体心理辅导:学会合作
(一)、背景及理论依据:
学会合作是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在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过程中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于思维、智力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在集体生活中容易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征,这些会影响集体的和谐、统一。因此,本次活动借助“两个人三跳腿”、“‘盲人’贴鼻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来完成游戏,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的快乐,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
(二)、具体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学会合作(适用小学中、高年级)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人际合作的重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本班45人,活动时分5组。
2、排练情景剧。
3、拼图、画笔等。
活动过程:
一、评一评,引入合作
1、情景剧表演《我是一个小小的音符》
众音符:
多:一边唱1—1—,1—1—,1—1—„„(一边走出座位。)
来:(走出座位)唱:2—2—,2—2—,2—2—。
米、发、索、拉、梯:(纷纷走出座位,边走边杂乱无章地唱。)
同学们:(有的捂住耳朵,有的摇头)多单调呀,一点也不好听„„
领导者:小音符们,你们停一停,我有个建议,你们七个一起唱吧!
众音符:(异口同声)好啊,好啊!
一起合唱《音乐之声——多,来,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说,他们唱得好吗? 同学们:棒!棒!可真棒!
2、活动分享:七个音符,什么时候最动听?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只有七个音符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学会合作,联合起来各自发挥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二、说一说,了解合作
1、分小组讨论: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学会合作?
情景练习:
a、教师要求学生试用一根手指头去拿铅笔,用一根手指头擦橡皮。(行不通)问:怎样才能做到?(需要手指间的合作)
b、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系鞋带。(学生感到困难)问:只要我们怎么做就能办到?(两只手一起帮忙)
分享:通过我们刚才简单的游戏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原来自己的身上就天天发生着合作啊!
2、讨论:生活中的合作
活动分享:你还能举出你平时在生活中碰到的、看到的、或体验过的合作经历吗?并且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吗?
3、出示图片:一座高楼、一辆汽车等
讨论:这些工作是由哪些人经历了哪些工序才完成的?(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分享讨论。)
活动分享:这些工作都是需要众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三、做一做,尝试合作
1、小游戏:盲人、聋哑人过马路
5个组比赛,看哪一组完成得快,完成得好:2人一组,一个扮演盲人,蒙上眼睛;一个扮演聋哑人,不准开口讲话,看哪一组先到目的地。即盲人需在聋哑人的搀扶下“翻山越岭”,穿越障碍过马路,要求两人不能进行语言的交流,速度快先到达终点者获胜。
活动分享:怎样才能以较快的速度过马路?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小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合作,这样才能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经受挫折的考验。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拼图,看那组拼得又快又好。
活动分享:你们这一组是怎么快速完成的?说说你的感受。
小结:善于合作,发挥个人才干。
四、演一演,加深理解
1、事先用信封装好一个合作项目(如拔河、种树、出黑板报、„„),给每组抽一个。
2、用哑剧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个合作场景,让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猜一猜,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像,看谁猜得准。
3、活动分享:在这样的表演活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合作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合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五、画一画,升华合作
1、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a、以“合作”为主题,创作一幅画
b、小组讨论3分钟;
c、组员每人限画1分钟,轮流接力完成图画。工具不限。组员可提供意见、做准备但不可代画。画上要有全部组员的签名。
d、小组选出代表解说作品。
组员分享心得。(可自由提问)
活动分享:合理分工,真诚互助,合作才能成功。
六、活动总结:
(音乐起)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有趣的活动、愉快的交谈中,我们学会了合作,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继续学习合作,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
《团体心理辅导》篇三
学会求助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目标】
1、协助成员学会求助的基本技巧。
2、引导成员拥有主动求助的意识。【团体性质】
封闭式、志愿者型、发展型团体 【团体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男女生数量基本平衡 【团体人数】 16人团体领导者一名 【活动程序】
【自我介绍】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要和大家一起做一个团体心理咨询,今天的团体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协助同学们学会求助的基本技巧,以及遇到困难时主动求助的意识。
一、快乐相识
此活动的目的:让同学们体会到初识时记住别人的名字很重要。
操作要求:准备两张卡片,在卡片上写上一句话,英文短语或者汉字,将卡片按照团体人数进行随机裁剪。
引:下面我们来做第一个小活动——快乐相识,好了同学们先听我来讲规则
1、首先,老师会给大家每人一张写有汉字或者英文短语的卡片。这些汉字或者英语短语能够组成一句话
2、请同学们将自己所拿到的卡片与其他同学的卡片比较后进行拼接。
3、完整拼接为一句话的同学为一个活动。
4、请小组成员尽快记住彼此的姓名、爱好等信息。在这个活动中你有没有求助过他人?或者帮助过他人? 求助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帮助他人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学会适时求助他人 目的1:让学生学会主动求助 目的2: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求助
引:好,从刚才的活动和情景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一人之力有限。下面我们来做第二个小活动——。
学会求助,它会带给你生命的贵人,生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学会求助让我们身心受益匪浅。让我们能与生活中的群众建立起心灵的桥梁。
求助不是脆弱,不是懦弱,不是软弱,更不是不自信的表现,反而是一种软化剂,让我们不知成为知之,让我们生活更充满阳光。
如果你遇到困难,请写下你可以求助的人的名字 • 家人 • 同学,朋友 • 社会专业的服务机构
积极寻求社会的帮助是生活的智慧 • 求助前先将问题优先排序 • 求助问题要简单明确
• 求助是找拐棍而非依赖,还得需要自己应用
• 求助要自信,自尊(求助不是脆弱,不是懦弱,不是软弱)
• 遇到重大事故,要保持冷静,求助的方式,方法要以保存自己体力为先
第一个问题:如果去旅游,你最想去哪儿?要带上什么? 第二个问题:想带的东西当中有些是你没有的,怎么办? 如果你带的东西丢了、或者遇到其它困难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向谁求助,你的支持系统 学习当中该如何求助
《团体心理辅导》篇四
团体心理辅导
(二)1、“寻找支点”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为若干队小组(两个人互相手搭着肩),由两个人出来互相追赶,逃跑的一方需迅速地找到一组组合,并迅速用双手搭在对方肩上,然后该小组另外一名成员需要迅速离开以躲避追捕人的抓捕,同样需要找到另外一个栖身之所。(被抓者视为失败者,需要受到一定的惩罚,需要表演节目)
游戏意义:人是需要帮助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个单独地生存下去。
2、“信任之旅”
游戏规则:需要任意两人组合,分多个小组,两两竞赛,其中一名同学需要遮住眼睛,然后另一个同学要在遮挡前交代他们之间无声的沟通方式,然后开始上路,转弯或者上下楼,在相同路段,看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将是最终的胜者。
游戏意义:考察双方的交流沟通能力,让大家懂得如何随机应变,如何在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3、压轴大戏——“信任背摔”
游戏规则:需要一定高度的桌子和椅子,以及一条尼龙绳。由10名男生负责两两对接,形成一张手网。一名学生要绑住自己的双手,然后站到高处,背向手网。主持人和组成手网的同学开始为其呐喊助威,准备好后由高处的同学往后倾倒。身体在倾倒过程中出现弯曲的则视为失败,笔直者视为成功。考虑到该游戏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作为主持人需多次并重点强调一些细节。
游戏意义:人与人要相互信任,要互相理解和支持对方。游戏总结:
要想结识更多的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先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和理解的。有时候,成功并不是的一个人事情,要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帮助。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更多的机会,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和协作力、注重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创造力的发现需要尝试和每个人的支持,团队的创造力决定团队的质量和前景。
活动结束后,召集大家集体摆个三维立体的“心型”,然后大家一致喊口号进行最后的收尾环节。
4、捆绑过关——(适用:团队协作)简述:藉着被绑在一起来完成数件任务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道具:绳子或其他可以绑的东西适合全部的人游戏方法:
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最好二人以上。
2.每一组组员围成一个圈圈,面对对方。老师帮忙把每个人的手臂与隔壁的人绑在一起。3.绑好以后,现在每一组的组员都是绑在一起的,老师想些任务要每组去完成。题目例子:吃午餐;包礼物;完成个美术作品;帮每个组员倒水等。
4、合力吹气球
简述:藉着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人数:每组限六人场地:不限道具:准备每组各六张签,上写:嘴巴;手(二张);;脚(二张)汽球(每组一个)适合全部的人
游戏方法:
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
2.老师请每组每人抽签。
3.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藉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
3、记忆考验
简述:随着越来越多要记的东西,试试自已可不可以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适合范围: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游戏方法:1.全部人围成一圈,从第一个人开始说“今天我吃了一个aa”(aa为随意食物名!)2.接着第二个接着说,吃了一个aa,二个bb…(bb不同的食物名!)3.像这样一直传下去,每传一个人就必须重覆前面的食物名,另加一个新的食物名。
4.一直到有人中途讲错出局!题目例子:可选一些较难的食物名或菜名!或一些平常不容易吃到的!例:滑蛋干贝牛肉汤。
4、超级大头贴
简述:用不同的是非问题猜出头顶上的答案人数:最少十人场地:室内适用范围:适合熟悉团体中人物的朋友们
游戏方法:1.分组,每组人数不限
2.每组派出一人面对面坐在中央(中间可放一张椅子)
3.老师在宣布题目后,分别把二张答案放在出来的两人头上。这两人只能看到对方头上的答案,但不能看到自已头上的。
4.当老师说开始时,二人可以开始问问题猜自已头上的答案,但必须先拍打放在中央的椅子或地板来做抢“问”。问的问题也只能问是非题。5.队员可在旁边帮忙回答,但不能问问题或讲答案出来。
6.每队有三十秒到一分钟的时间来问问题(看题目难度而订),有三次(看题目难度而订)的机会猜答案。
7.每一轮派不同的人上来猜不同的题目,直到所有的题目被猜完。8.可看每组猜对的数目来算分数,输的队必须接受处罚。题目例子:这个游戏的题目不一定只能猜人物。可适团体中的熟悉度来出题目。每个题目必须要有二个答案。比如:团体中最爱唱卡拉ok的人?;孔子学生的名字?
8、谁在布后?简述:藉着游戏来记他们的名字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道具:一块大布适用范围: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1.先大家围成一个大圈逐一念出自己的名字2.分成两组,各坐在场所的一边3.老师和帮手把布拿着隔开两组人4.每组在布拿起时各派出一人坐在布两边的中间5.老师看二边都坐好人后,数到三跟帮手一起把布给放开。两边被派出的人必须很快的叫出对方的名字。叫的比较慢的就输了。一直持续下去。
9、猜猜是谁? 简述:藉着猜背后的名字认识对方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道具:一些名片贴纸,或是任何纸加胶带;笔适用范围: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 1.给每个人一张名片贴纸,要求大家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 2.老师收集所有的名片贴纸,然后把每一张贴纸贴在每个人背后(不能是同一个名字贴在同个人背后),不能让他们知道他们背后的人的名字; 3.游戏开始,每个人必须去问别的人任何是或不是的问题来猜他们背后名片上的名字。(人数多的话,只限问个人一个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篇五
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一、辅导缘由: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责任心,教会他们换位思考。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二、初步分析:当回“坏孩子”
“坏孩子”这个称谓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排斥和反感的。许多孩子在被老师和同学贴上这个标签之后,并不能马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反而会将问题的根源放在这些给他指出问题、贴上“坏孩子”标签的老师和同学身上。这样一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当坏孩子的害处与自身上存在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学会担当、学会负责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换位思考的体悟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解读自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换位思考,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做一个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好孩子。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三、目的要求:
1.帮助小学生学会如何换位思考
2.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品
五、辅导方法: 体验法、推理法
六、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愿意被人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吗?生答:“不愿意!”但是今天老师要同学们做一回坏孩子,希望同学们通过体验活动去寻找他们隐藏起来的心灵轨迹。” 2.课堂操作。
(1)词意接力
①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在两行处写上好事、坏事。
师问:“好事你会做吗?坏事你会做吗?”,生答:“好事我会做,坏事我不会做。(出示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师问:“好事你喜欢做吗?坏事你喜欢做吗?”,生答:“好事我喜欢做,坏事我不喜欢做”(师出示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
喜欢做/不喜欢做)
师问:“你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生答:“读书、学习、游戏……(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符合好孩子的行为)” 师问:“你不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生答:“迟到、挑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坏的事情)” 看来同学的回答都很符合老师的口味。那么你们是这样做的吗?
师问:“有哪些同学迟到过三次以上的?”,生超过半数举手(大多数都有过一些不好的行为)。
师:既然同学们在看待“迟到”这件小事上,都觉的错误可以一犯再犯,是不是老师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这件事情呢?生摇头。
师:既然同学们摇头,那就是说明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师问:“破坏同学的物品是不是做坏事的行为?”,生答:“是的!”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的这样的行为是坏事,并且从多次“迟到”的现象上来看,那同学们肯定就是喜欢迟到喽。回过头来看,前面同学们自己也说过了:“迟到是一件坏事”。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喽。生摇头。师用相同的方式举出其他同学们经常会犯的小错误。老师讲其夸张地表现出来。
②小组评议:现在同学们应该明确了一个道理:“凡是小错误重复地犯了许多次,就会使小错误变成一件坏事。而同学们平时都害怕自己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所以同学们就这个道理讨论一下是否自己站在坏孩子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坏习惯?
③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已经开始关注自己身上的问题了,并且开始学会以第二人称“他”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2)“做一会坏孩子”评选活动。
①教师接着前面的内容,在黑板上已经写好的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
喜欢做/不喜欢做),让学生自己
举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学生举出了一系列坏习惯。小组讨论:如果让同学们选择一件坏事做,你会做哪一件?
生:摇头。
师:同学们都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物品了吧?
生:带来了。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每个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自己带来的物品,然后想办法进行破坏。
生:不要(有的甚至情绪很激动)
师:既然同学们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物品都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那么在面对平时遇到的不良行为时应该熟视无睹还是加以劝告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当你做了一件坏事后是否想考虑过别人的感受,或者说假如你曾遭过坏孩子的破坏,你的心情是否很开心呢?
②全班交流:选出一名不想体验当坏孩子感觉的同学,让他讲讲自己的内心想法。
总结和建议: 通过这节心理辅导课,使同学们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到问题产生时发生困惑的原因。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一次做“坏孩子”的特殊体验,了解到这些问题孩子的内心需要一个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引导。
课外作业 :从现在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事情的主要原因,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替对方做一些考虑,同时能够在设想中体会到坏习惯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将这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继续坚持下去。
四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尽管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游戏仍然是小学儿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带有表演性质的游艺活动对小学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发展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化装舞会正是适宜的活动形式。小学儿童通过参与准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通过主动邀请教师和同学参加舞会,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成功地举办化装舞会,有助于增强信心和勇气。目的要求
1.通过舞会培养小学生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2.通过舞会,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课前准备
化装舞会所需要的头饰、面具和伴奏音乐带等。
操作过程
1.导人课题。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希望有好多好多知心朋友,可是我们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交往,遇到不熟悉的人就会害羞,不好意思与人交谈,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身边缺少友好的伙伴。今天我们举行这个舞会,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锻炼我们的交往能力,交上更多的好朋友。”
2.活动与训练。
(1)宣布舞会开始,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头饰、面具戴在头上。“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用不着害羞,要大胆地去邀请对方跳舞,注意跳舞时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要问别人的名字。(”音乐起,舞会开始,要督促帮助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同学寻找舞伴。)
(2)两曲过后,音乐暂停片刻,教师提问:“你觉得乐曲好吗?现在你的心情怎样,好吗?”
(3)继续播放音乐,希望大家放开胆量,尽情地跳舞。
(4)几曲过后,教师再问:“想一想,你与几个舞伴跳过舞?在跳舞中交谈些什么?你与对方交谈时轻松吗?高兴吗?你最满意的舞伴有几位?使你感到满意的是什么?”
(5)音乐再起,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寻找舞伴时应当注意哪些社交礼仪?自己做得如何?可邀请教师共舞。
(6)当一首乐曲进行过半时,突然停止音乐,请大家拿掉面具,前后左右互相看一看,对方是谁?(惊讶,大笑)教师:“①你的舞伴原来熟悉吗?如果不熟悉,请谈谈你们现在交往得怎么样?②与老师共舞,你有什么感觉?老师跳得好吗?你感到拘谨吗?”
总结和建议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尝试,就会发现与人交往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能充分注意到社交场所应有的礼仪,就会顺利交往。我们今天的舞会开得很成功,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