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用的修辞手法(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诗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用的修辞手法篇一
. 比喻
1.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 《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二. 借代
(一)全体代部分
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个人。
2. 《曹刿论战》:“肉食者”借“肉食者”代大官。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借“故人”代孟浩然。
(二)部分代整体
1.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借“鸡黍”代饭菜。
2. 《岳阳楼记》:“锦鳞游泳”借“鳞”代鱼。
3.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借“三虫”代各种寄生虫。
(三)借相关的特征来代替
1. 《陋室铭》:“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借“白丁”代普通百姓。
2.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3.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
方。
4.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借“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小孩。
5.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借“丝竹”代管弦乐器。
(四)以官名、地名来代替
1.《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借“益州”代蜀汉。“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节之臣”借“侍中”代郭攸之,借“尚书”代陈震,借“长史”代张裔,借“参军”代蒋琬。
三.互文
指上下文文意互相交叉,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遇到互文时,翻译要特别留意。
1.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非只能东市买骏马,不
能买长鞭……而是在东西南北市买骏马长鞭等。
2.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成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口
3.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是不以物、己喜,不以己、物悲。
4. 《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应理解成在东西南北各处叫嚣隳突。
四. 顶针
标志是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与上一句的最后一个词相同。
1.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2.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五. 排比
1.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
2. 《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六. 对偶
1. 《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七. 夸张
1.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古诗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用的修辞手法篇二
关于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分析
一、列锦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互文
其特征在于:“两物各举一边以省文”(唐·贾公彦语)、“参互以见义”(清·俞樾语),亦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再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使用互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主要类型有:
(一)见义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前句中含有后句出现的词,后句中含有前句出现的词,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综合考虑。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民歌《木兰诗》),其意应为“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将军和壮士十年而归”,却不能理解为“将军经过数百次战斗而死亡了,壮士十年后回来了。”
(二)铺陈互文: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铺展开去,句中的词语交互成文,合而见义。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民歌《木兰诗》)这是四个相关的文句,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翻译理解时,就是“(木兰)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指跑遍各个集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作者这样铺陈,既突出木兰替父从军热爱国家的人物形象,又使行文更加简洁,适合民歌表现形式的需要,展现民歌的特色。
(三)紧缩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应是“秦时汉时都是一样的明月,秦时汉时都是如此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有“万里长征人未还”之悲叹。“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也属紧缩互文,即“烟不仅笼盖着寒水也笼盖着黄沙,月光亦是笼照着寒水也笼照着黄沙”。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古诗文中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特征代本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旧说长寿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代小孩。都是用体态特征代指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用平民百姓的衣着特征“布衣”代指平民百姓。
(二)特称代泛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用“伯乐”代指善相马者。
(三)部分代整体。“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用“鳞”来指代鱼。
(四)特殊代一般。“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这里借来指代饭菜。
(五)具体代抽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丝竹”,分别指代弦乐器(琴类)和管乐器(箫笙类)。这里可以理解为奏乐的声音。
四、奇设
先作有悖常理或者常规的假设,然后推出让人信服的结论,一般用于说理,抒情与议论。如: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林嗣环《口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句作者分别假设“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人有百口,口有百舌”,再各自得出“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的结果,从而突出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后句诗人先假设天有情感,再得出天也会为反动派统治下生灵涂炭而悲痛得衰老的结果,以此指明人民革命的正义性、反动派灭亡的必然性。然而人怎会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天又怎会“有情” 但如此奇特悖理的假设一旦能够成立,其各自的结果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五、倒文
就是故意颠倒词句的顺序。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思》),分别是“面如芙蓉眉如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之倒,就属于“倒文”。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一句中,从逻辑上看,“酒冽”似无不可,“泉香”就有悖客观事实。欧阳修在这里运用的正是倒文辞格。古人运用倒文的目的,或为对仗,或为协韵,或为平仄的需要。欧阳修在这里将“泉冽而酒香”倒为“泉香而酒冽”,既适应了对仗和平仄的需要,又错综了句法,创造了清新、峻拔的语势。
古诗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用的修辞手法篇三
(1)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密切相关、结构相似、语气连贯的句子排列起来就叫排比。这里需指出,排比和对偶是有区别的,使用时应注意区分。对偶句限定为两个句子,排比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构成。对偶句要求上下句字数、结构均相同,而排比句只要求大体相同。对偶句可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排比句不能表示相反的意思。另外,运用排比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生拉硬凑,表达的内容中有并列的部分才能运用。只从形式考虑,有意铺排,则显得累赘,反而影响表达。二是排比句的分句或词组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颠倒和错乱。
(2)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或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深思。比拟具有深刻、形象和幽默诙谐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把精彩的论述与模形拟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既能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3)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演讲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能使形象突出,能较全面地表现演讲者的观点,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常用的如正义与邪恶,英勇与懦怯,伟大与渺小等等。
(4)引用。
引用,就是演讲时引用某些原始资料、典型的原话或成语、典故、格言等,以增强说服力和演讲的动人色彩。
(5)数据。
数据,是指在演说中运用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以增强表达效果,强化可信度。其实,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数据已成为各级领导者说明问题、论述问题时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扩展阅读】
好的演讲稿收尾方式
(1)要总结观点。
只所以要总结观点,是因为一般的演讲者会不知不觉地使谈话范围涵盖得很广泛,以至于结束时,听众对于他的主要论点究竟在何处仍感到有点困惑。实际过程中,演讲者往往有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自己所讲的观点在他们自己的脑海中如同水晶那般清楚,听众也应该对这些观点同样清楚才对。而事实证明,往往并不尽然。
(2)请求采取行动。
成功的演讲者在讲演中说最后几句话时,会号召听众采取行动的时间已经来到,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就要开口要求,要求大众按自己所说的采取行动。不过,请务必遵从以下原则:一是要求他们做明确的事;二是要求听众做能力之内的反应;三是尽量使听众易于根据请求采取行动。
(3)简洁而真诚地赞扬。
采用这种方式,就是要使听众感到愉快、高兴,并对前途充满乐观。但是,为了充分收到效果,演讲者的态度必须很真诚。不可阿谀奉承,不可夸大其辞。这种方式的结尾,如果不能表现得很真诚,反而让人觉得虚伪,效果就不好了。
(4)幽默或诗句结尾。
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幽默或诗句是最能被听众接受的了。前文中的相关叙述已指出了幽默对于口才的重要性。演讲者如果能在结尾中充分、灵活地运用这种手法,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短句或诗句作为自己演讲的结尾,不仅能表现出你个人的独特风格,更能够产生美的感受。
(5)结尾达到高潮。
激发高潮就是逐步向上发展,在结尾时达到高峰,句子的力量也愈来愈强烈。这种方法是很普遍的结束方式。不过,往往较难控制,但是如果处理得当,这种方法是相当好的。
古诗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用的修辞手法篇四
安徽 鲍亚民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 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1] [2]
古诗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用的修辞手法篇五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1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4)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7)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古诗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用的修辞手法篇六
高考作文写作修辞方法集锦
拟人法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化动法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说明法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此外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运用“五觉”法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借物抒情法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托物言志法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物品自述法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我物品具有人的特点。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远眺近看法
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
内外结合法
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移步换形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说明介绍法
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环境衬托法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彩笔描绘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远近结合法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时序变换法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时序变换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生长变化法
植物总是要生长的,一般要经过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等阶段。如果把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和生长的情况与下来,就好像给这棵植物拍了一部小电影。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采用生长变化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把植物生长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写下来;其次要交代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前后情况和过程;此外要注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展开联想法
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例如我们看到棉桃,联想到洁白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和棉花的颜色相同;我们看到大西瓜,联想到篮球,这是因为西瓜和篮球的形状相似;我们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葱葱的松树,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怕严刑拷打,决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树与英雄的品质上有相似之处。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首先要认真读书,了解生活,使自己的头脑储备丰富的知识。其次是勤思勤想,经常训练,使自己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突出重点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枝、叶、花、果组成。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的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植物的某一部分进行描述。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植物时,首先要找出这棵植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对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从颜色、形状、气味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此外还可以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
对照比较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我们描写植物时,往往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对照比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把植物本身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采用对照比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写的植物最显著的特点与其他植物作比较。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采用对照比较法还要注意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找出矛盾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赞美颂扬法
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青松不怕严寒,杨柳随处生长,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飘十里,留芳人间,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植物的这些特点往往使我们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如看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可以联想到要对不正之风作斗争;看到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联想到做人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赞美颂扬法就是对植物的这些特点进行赞颂。采用赞美颂扬法首先要对植物的能联想到怎样做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并以此贯穿全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其次文章中要把赞美的感情抒发出来,要在描写植物中写出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感人。此外还要注意首尾呼应,突出赞颂。
静态素描法
动物的外形包括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不同的动物,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同,例如鸟只有两只脚,但有一对翅膀;鱼没有脚,但不鳞和鳍。静态素描法就是把动物静态时各个部位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写出来。首先要仔细观察,分辨动物各个部位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其次要找出各个部位形状的特点。此外,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这样,可以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幅动物的写生画。
总分结合法
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动物,要注意总述与分述之间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述所讲的特点描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美丽,分述部分都要围绕着美丽来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灵活”,分述部分就要围绕它的灵活来写。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先形状后颜色,或先中间后两边,一定要有条理。
特征举例法
采用特征举例法描写动物时,一般先指出动物的某一方面特点,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证实。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抓住最能反映动物的这一方面的特点,而且要尽量写具体,使读者觉得可信。
特征说明法
采用特征说明法描写动物,一般先介绍动物的某一特征,再说明它的作用,或说明为什么具有这一特征。接着采用同一方法逐一介绍动物的其他特征。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科学性,要有依据,不能采取想当然的方法加以说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注意多阅读科普读物,了解动物的习性。
重点突出法
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动物,首先要仔细观察某一动物,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加以描述。在描写动物的最主要特点时,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比较等方法,使重点部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对主要特点详细描述,次要特点一笔带过;有的则内写主要特点,不写次要特点。
成长变化法
用成长变化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把动物从小到大整个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写下来,不能采用写流水帐的方法。描写动物成长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时,要注意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避免中间衔接不上,使读者看了莫名其妙。动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系统地观察,要不意识地写系列观察日记,把观察结果写下来。最后,只要将观察日记加以剪裁,就可成一篇反映动物成长过程的文章。
实验证明法
采用实验证明法首先要找出动物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特点及习性,然后通过实验来证明动物确实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和习性。在记叙实验的过程时,要把实验的方法、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才能使读者信服。这一类作文一般按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明白道理的顺序写。
群体描写法
描写一群动物,最要紧的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要选择具有特色的动物,重点观察,重点描写,其它的或者概括地写,或者略写一笔,要做到选材典型,重点突出。对重点描写的动物,要抓住它的形状、颜色、动作,进行具体的描绘。对略写的动物,可抓住某一方面略提一下。描写一群动物,切忌面面俱到。
现场目击法
采用现场目击法描写动物,要把观察的地点交代清楚,这样读起来具有真实感。由于现场目击是以作者的观察视点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因此,描写时不强求全面、完整,但是也要慎重选择描写的内容,做到突出重点。要注意在叙述过程中交代清楚哪些是亲眼见到的,哪些是猜想的。这样文章具有科学性。
动物自述法
动物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动物,因此文章中要把“我”当作动物来写。这里要注意在写作时把“我”和动物融为一体,不能露出痕迹来。动物自述法是采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动物,因此在描写时,既要反映动物外形、动作、习性的特点,又要体现人的一些特点。这样才能使文章既具有科学性,又显得生动活泼。
写的特点进行。采用议论抒情法描写动物,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描写、抒情、议论。
景物衬托法
景物衬托法就是描写动物,首先要集中笔墨描写好动物,写出动物的特点。动物的描写要成为文章的中心。其次描写动物周围的景物时,要为描写动物服务。景物的描写在全文中只是起衬托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季节特征法
采用季节特征法描写自然景物,一定要对景物四季不同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描写时,既要逼真地再现具体的时令特征,又要表现景物本身的特征,使时令特征和景物特征融为一体。在描写景物的四季特征时,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各有侧重。此外,运用季节特征法描写景物时,不能变换景物的地点,要对同一地点的不同季节景色描写。
随时变化法
随时变化法一般运用于描写日出、月上、日落、月夕等天空的景色变化,以及描写刮风、下雨、下雪等气色变化。采用随时变化法描写景物,一定要注意仔细观察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景物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在描写景物时,要把时间的变化交代清楚,这样能反映景物变化的时间进程感。其次要把景物在各个时间里自身特征的变化描写具体,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场景物变化的小电影。
日内变化法
同一景物在一天内不同的时刻,景色是不一样的。采用日内变化法描写景物,我们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并做到各有侧重,避免画面相似。不能只改变景物的地点,但是侧重点可以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同中有异。
定点换景法
运用定点换景法描写景物,首先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因为表现同一事物时,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其次描写时要注意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即使不用文字作专门说明,也应该让读者能从描写中领会到作者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方位。此外,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至左等等。这样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在感受。
定景换点法
同一景物,从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现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就是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景物的差异写出来。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其次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此外描写景物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反映,使读者对景物有整体感。
移步换景法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围绕中心法
我们描写景物时,不可能把看到的全部写下来,而且也不必要全写。围绕中心法就是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景物进行描写。采用围绕中心描写景物,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景就有了主心骨。中心的确定来自对景物的细致观察。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这就是文章中心。中心确定以后,就要对观察到的景物进行筛选。能表现中心的就要进行细致的描绘。能衬托中心的也要进行必要的描写。与中心无关的,就略去不写。
分类描写法
分类描写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等,或不同方面,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的顺序来写的。因此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
古诗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用的修辞手法篇七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态美。
[解说]
此题既考查学生对修辞格的辨识,又考查学生对所用修辞作用的理解,是一道修辞方法的综合题。做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看各自运用什么修辞方法,二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所用修辞的作用,甚至结合全文内容去理解。如a项运用反复修辞,作用理解十分正确,b项是对偶,其作用亦如此。c项是反问,所表达思想感情是正确的。最后我们来看d项,“出”字的确出神入化地写出青山的动态美,但决非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拟人。
[答案]
d
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
这是一道仿写题,又是一道运用修辞题。要做好这道题,既要注意仿写的相关规则:即仿写题也可叫做句式运用题,它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又要注意运用修辞,就一分句而言,“你是一棵大树”,“你是一泓清泉”可推测下一句应运用含“是”字的暗喻句;就整句来看,又应运用排比的关联词,“如果……就……”最后还要注意围绕中心去仿写含有两种修辞的句式,即围绕“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一主题而展开。若经过这样的思考,就不难了。
注意: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近年中考的一大趋势。
[答案]
①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②如果你是一朵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③如果你是一片云,就化作滴滴甘霖。
(答案可多种多样,但应注意运用修辞和句式正确。)
[题九]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说]
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近几年有关修辞手法的试题中,考辨识修辞手法的试题越来越少,考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的试题越来越多。尤其像这道题,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体现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的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
[答案]
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等。
[题十]
请你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词语顺序不拘)
[解说]
这是一道比较新颖的题型,其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解答时要做到用词准确,表意完整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想象尽可能丰富,描写精彩。
[答案]
①遥望夜空,繁星满天,半明半昧的星星悬在深蓝色的天空,闪烁着光亮,就好像无数萤火虫在我们周围飞舞。②夏天的夜晚,遥望满天的繁星,我仿佛看见他们在眨眼,又仿佛听见他们在悄悄说话。
[综合训练]
1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对偶)
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
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到的吗?(反问)
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比喻)
2、对句子的修辞手法一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中。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向下了火。
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比喻 拟人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窜下跳。
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
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5、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比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
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运用反问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6 、判断下面各句,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
a.“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上升上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b.“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
d.“这些人……说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7、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年头要账的挤破了门框”这句话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b.飞流直下三千尺。
c.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d.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8、对修辞手法依次做出正确判断的是( )
①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②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a.①排比、比喻 ②反复 ③排比
b.①拟人、反复 ②对偶 ③对偶
c.①比喻、反复 ②排比 ③比喻
d.①拟人、排比 ②反复 ③对偶
9、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
b.“要讲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这句话运用了反复修辞方法。
c.“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不过去,会后乱说。”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段话由两组对偶句组成。
10、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b.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d.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
[关于中考专题复习――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