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声音阅读理解(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澈的声音阅读理解篇一
②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脚步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 “老师,我会想你——”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的城市,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曾度过我整个的中学时代,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一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哇……哇……”心里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一直以来,都能听到他的喊声。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籁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萧然,问我是不是做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
⑪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却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17.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几种“清澈的声音”?请补充完整。(2分)
(1)“我”离开当带课老师的山村时听到的孩子的声音。
(2)
(3)“我”满心失落回家时,听到的聋哑儿童的叫声。
(4)
18.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19.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何作用?(2分)
20.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清澈的声音”中“清澈”一词蕴含着怎样的含义?(3分)
答案:
17.(2)“我”回到故乡的城市,偶遇中学同学喊我的声音。
(4)去年在老家午睡时,母亲在耳畔呼唤的声音。
(意对即可,一个要点1分,共2分)
18.声音是文章的明线(1分);人间纯真的感情是文章的暗线(1分);作者把几个不同场合的声音放到一起来写,表达作者对人间纯真情感的赞美(1分)。(共3分)
19.总领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每个要点1分,共2分)
20.①“斑斓”,形容词做动词用,让“离别的心绪”具有像色彩一样,显得复杂多变,琢磨不定(1分)。②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满山的树”上,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离开大山时,那颗被大山平抚得柔和和易感的心中的满满的离愁别绪(2分)。(共3分)
21.①“清澈的声音”指的是那些能带来自信的、能带给人们希望的、让人找回真实的自己的、蕴含着永恒的爱意的声音。②这声音里,有着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友情的追忆、人生的顿悟和母亲的依恋与感恩。(每个要点1.5分,共3分)
清澈的声音阅读理解篇二
包利民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脚步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的城市,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曾度过我整个的中学时代,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一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哇……哇……”心里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一直以来,都能听到他的喊声。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籁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萧然,问我是不是做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
11 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却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17.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几种“清澈的声音”?请补充完整。(2分)
(1)“我”离开当带课老师的山村时听到的孩子的声音。
(2)
(3)“我”满心失落回家时,听到的聋哑儿童的叫声。
(4)
18.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19.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何作用?(2分)
20.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清澈的声音”中“清澈”一词蕴含着怎样的含义?(3分)
清澈的声音阅读理解篇三
龙海波
①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离不开声音。好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美妙的享受,但坏的声音却使我们无法忍受,过大的噪音会损坏人的健康。人们害怕什么声音呢?如果世界上没有声音,人类会怎样呢?
②声音的频率用赫兹(hz)来计算,声音的大小用分贝(db)来表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频率变化的范围很大,从20~0 赫,强度范围在0~120分贝。声音在40分贝以下,对人体是没有影响的;声音在40分贝到60分贝的时候,人体如果长时间在这个环境里,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这时候噪声平均每提高3分贝,噪声能量就会增强一倍;当声音达到65分贝到80分贝,人的心血管受伤害的程度要比生活在50分贝的环境中的人高出 20%以上。当噪声超过80分贝时,会对人的.听力造成很大伤害。当噪声超过100分贝,就属于人们难以忍受的噪声。声音达到120分贝以上,相当于一架波音747飞机从身边飞过,人体健康将会在短时间内受到极大的伤害。当声音达到125分贝时,它已经开始让人觉得头疼。人耳能够承受的声音是160分贝,一旦超过这个数字,你的耳膜可能已经破裂。人类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声音是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的声音,当时在160千米外测到为180分贝。声音过大会对人体的内部器官造成损伤。如果人在20千米的范围内听到200分贝的声音,压力波会损害他的肺部,导致外部空气进入血液,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③相反,如果这世界突然没有声音,我们会怎样?如果让你在一个无声密室——听不见任何外界的声音,连自己的心跳、呼吸都弱化到了9分贝的房间,您能呆多久呢?一天?几个小时?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独处冥想、与心灵对话、倾听内心深处声音的机会呢?那你就错了,至今为止,在无声密室里呆的时间最长的是 45分钟。
④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是美国南明尼亚波利斯的消音实验室。消音实验室的墙壁用1米厚的玻璃纤维隔音棉、双层绝缘隔音钢板和 0.3米厚水泥制成,消音效果高达99.99%,从而令房间内几乎没有任何声音!更神奇的是消音实验室不仅“攘外”而且“安内”,它阻隔外界的声音传入,也能吸收房间内部的声音,不论是平常60分贝的说话声音,还是30分贝的睡觉声在这个房间都被弱化成9分贝。9分贝是什么概念呢?1分贝是人类耳朵刚刚能听到的声音,20分贝以下的声音,我们认为它是安静的,一般来说15分贝以下就可以认为它属于“死寂”了。
⑤在这种死寂般的环境中,人会有什么感觉呢?人一般是通过走路时听见的声音来确定方位的,但在无声密室中,你没有任何线索,你失去了所有让你保持平衡和行动的知觉线索。那是一种让人感到极度迷失的体验,你会觉得仓皇失措,甚至感到无法站立。安静到极致,像回到远古未开化的时代,各种幻觉会模糊你的神智。
⑥“无声密室”还是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训练基地之一。太空就如同是一个绝对寂静的“无声密室”,宇航员能否在这种环境中保持专注力至关重要。只有在“无声密室”接受过训练后,将来才能保证宇航员能够忍受外太空那种死一般的寂静。
15.第 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出下文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领会第④段“不仅‘攘外’而且‘安内’”一句的含义,并分析 其语言效果。(4分)
答:答:这句话化用了蒋介石的语句,“攘外必先安内”,生动形象,增加了文章语言的幽默感。
17.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声音。声音如果恰当运用不仅无害,反而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益处。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个例子说明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声音为人类造福的事例。(内容要具体化5分)
答:超声波探伤仪是人类对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一个应用: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超声波测车速,歌唱家唱歌,物理学超声悬浮试验的演示等。
清澈的声音阅读理解篇四
17.(2)“我”回到故乡的城市,偶遇中学同学喊我的声音。
(4)去年在老家午睡时,母亲在耳畔呼唤的声音。
(意对即可,一个要点1分,共2分)
18.声音是文章的明线(1分);人间纯真的感情是文章的暗线(1分);作者把几个不同场合的声音放到一起来写,表达作者对人间纯真情感的赞美(1分)。(共3分)
19.总领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每个要点1分,共2分)
20.①“斑斓”,形容词做动词用,让“离别的心绪”具有像色彩一样,显得复杂多变,琢磨不定(1分)。②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满山的树”上,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离开大山时,那颗被大山平抚得柔和和易感的心中的满满的离愁别绪(2分)。(共3分)
21.①“清澈的声音”指的是那些能带来自信的、能带给人们希望的、让人找回真实的自己的、蕴含着永恒的爱意的声音。②这声音里,有着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友情的追忆、人生的顿悟和母亲的依恋与感恩。(每个要点1.5分,共3分)
清澈的声音阅读理解篇五
有一个声音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它非常古老,来自我出生和成长的故乡小镇。那时,每当夜深人静即将熟睡之时,街头巷尾就会传来“笃!笃!笃!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的打梆子喊话声,随着夜风,在宁静、闲适的江南小镇上空飘忽穿行,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直到听不见。
更夫已经走远了,更谣的余味却很悠长。漆黑夜晚,每当这个声音在屋檐下若隐若现、从窗棂前渐行渐远,小小的心灵就会被一股暖意包裹起来,尤其是碰着刮大风落大雨的夜里,还时常衍生出一份感动。虽说当年少不更事,但从这既熟悉又神秘的声音里,我能感知古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个庭院都是安全的;黑漆漆的房屋,独自静卧的每个人都是受保护的,是不寂寞的,是可以踏踏实实地闭上眼睛睡上一个安稳觉的。所以一直以来对这个声音充满了好感。
了解这个声音的来龙去脉,还是稍大一些,跟着大人去看了越剧《状元打更》之后的事。戏中状元郎因弃患难之妻而被贬为更夫,此人白胡须,白头发,弯腰迈着缓慢的步伐,艰难地拿着木梆子,边打边走。舞台人物一招一式、一唱一和及时地给我补习了一个常识:很久以来,弥漫在我记忆深处,那个有温度有情感的声音来自一个习俗——打更。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后又演变出一种防火防盗的功能,由此也产生了一个巡夜的职业——更夫。每当暮色深沉时分,更夫们手提木梆和铜锣走街串巷,开始按更次报时辰并伴有温馨提示:“一更打响,敬告街坊,水缸挑满,火种严防……”通宵达旦,服务民众。
在故乡小镇,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摇啊摇,摇过外婆桥,桥头碰着打更公,打更阿公真辛劳,不贪财帛为大家,春夏秋冬功德高。”
记得唐山地震那年夏天,由于当时信息不畅,恐慌中人们盲目地选择了夜宿露天,这让我和弄堂里的小朋友有了一次伴随打更阿公夜游的机会。
大概是夜里7点钟,家家户户在自家院子里吃好了冰在井里的西瓜,打着饱嗝,拖着竹躺椅聚集到弄堂口去乘凉。正当大人们咯吱咯吱摇着大蒲扇,捉打蚊蝇之际,打更阿公手提煤油灯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通体玄色,神秘地出现在巷口。随着“镗”的一声锣鸣,打更阿公起锣:“鸣锣通告,关好门窗,防火防盗啦!”在一旁结集已久的孩子们一哄而上。打更阿公雄赳赳气昂昂、大摇大摆走在最前头,尾随其后的小尾巴拖得很长,还时不时地同声高呼:“小心火烛!”绕过两道长弄堂,夜有点深了,这时打更阿公已悄然放下铜锣,“笃!笃!笃!”地改敲起木梆,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快到小镇热闹街市口,突然又是“镗”的一声,打更阿公收锣了,整个过程历时近1小时。小孩们着急起哄:“怎么停了?”阿公嘿嘿干笑几声,清了清嗓门自语道:“戌时打头更,每个更次打一更,寅时共五更。”小朋友们听了一头雾水,个个都傻眼了。
直至今日,准备提笔撰文,我才弄明白,头更大约在戌时开始,戌时大约在晚上7点左右,头更又称作打落更,通常鸣锣一声;二更鸣锣二声,依此类推至五更寅时,也就是次日早上3点左右。过去老一辈经常念叨的,读书人读到“半夜二更半”才能熄灯就宿、商贾挑夫“半夜三更”就要出门,讲的便是打更记时的故事。
30年过去了,鸣锣、敲梆打更早已成为一段历史,但在我的心灵空间始终更声不断。我明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永恒地怀念它,以凭吊儿时的无尽情愫。(文/叶喆斐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清澈的声音阅读理解篇六
当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题。“大人们的事情,我老是想不明白。”女儿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下去。不过,从那以后,她还是很乖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
一天下午,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是不是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那当然!”穿过斑马线,她拉住我的手,让我在路边站住,问道:“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谢谢警察叔叔为我们指挥交通?”“是的。”“可是,他每天指挥这么多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谢他呢?”“因为没有人认为有这个必要”,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因为他要工作,要是每个人都跑去谢他,他还怎么工作呢?”“可是,好多天好多天,我都没有看见一个人去谢他呀!”女儿郑重地说。“妈妈,我想谢谢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谢他。”我小心地斟酌词语,“要是这么说,我们要感谢的人就太多了。纺织工人为我们织衣料,我们应当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医生为我们看病,我们也要感谢。这一辈子要谢的人,谢都谢不完了。”我又好笑,又担心,又充满了不耐烦,可是我又能怎么对她讲,告诉她“这是个功利世界,你谁都没有必要去感谢”。我不能。
“妈妈,其实我一直想谢谢您。”女儿突然说。望着她小小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谢谢”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一向是多么呆板和可笑。多少年了,我已经不懂得“感谢”的核心意义了。我所谓的感谢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词语。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谢谢,为什么要感谢?你为我做了什么呢?你给我多少好处?你能帮我什么忙?你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紧张而繁华的`生活渐渐让我们淡漠了一切、怀疑一切、利用一切、也玷污了一切。我们不知感恩,没有激情,机械地随波逐流。我们常常感叹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却不明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掩盖了耳边天使的歌声。
“妈妈,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女儿又问。“可以,不过要等他换过岗。”我认真地答应她,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我们站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那位警察终于下岗了,我领着女儿走到他的面前。“什么事?”他问。“我要谢谢你,你指挥交通太辛苦了。”女儿说。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他“噢”了一声,笑道:“你看,你看,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
我们默默地走在街上,我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也想谢谢你。”“为什么?”“不为什么,不为什么也可以谢的。”我说。
是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或者说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而我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乔叶)(选自央视国际网:电视散文)
1.标题“天使的声音”,在文中有哪些含义?(4分)
答:
2.“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女儿要向警察叔叔说声“谢谢”的时候,“我”却认真地答应了她。“我”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4分)
答:
3.女儿是怎样理解和使用“谢谢”这个词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答:
4.阅读本文,联系生活,请你说说对“感谢”的核心意义的理解。(3分)
答:
5.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联系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答:
清澈的声音阅读理解篇七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花开的声音 阅读答案(天津中考语文阅读题)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1.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4.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