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读后感20字(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山行读后感20字篇一
《山行》读后感1今天,老师带我们学了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山行》,古诗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诗人突然停下车来,因为他要欣赏这美丽枫林的晚景,那火红的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在这一首诗中,我最喜欢这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这两句不仅是写诗人喜爱枫林,晚景的句子,而且还说明诗人停车的原因:是因为看到这么漂亮的晚景不舍得离去,所以诗人就停了下来,下车去看枫林的景色。你知道这美丽的枫林到底有多美吗?哦,如果你不知道,就让我告诉你吧,是因为这些被霜打过的枫叶,简直鲜艳极了,它们像一团团火在我的身上燃烧。
《山行》读后感2我每每读到《山行》这首古诗,脑子里就会放一回“电影”: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杜牧坐在一辆马车上,马车已经来到一片枫树林,此时诗人还不知道,当杜牧拉开窗帘,因为太喜欢深秋枫林的晚景,立刻叫马车停住,欣赏起火红的枫树林来。
婷婷玉立的山峰中间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烟囱里不时冒着烟。诗人杜牧想:我几乎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怎么就没看到过枫林的晚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能红于二月花,当我们生活中有了一点点曲折怎能立刻退缩呢?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读后感3我读了两首题目都叫《山行》的诗,一首是杜牧写的,一首是姚范写的。
杜牧的诗是这样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得是,秋天到了,杜牧坐着马车去山上看风景,走在石头小路上,看着天上的白云,他想那里一定有几户人家正在做饭呢,走到一片枫林旁边,杜牧叫车夫停车,杜牧下了车,看见了霜后的枫叶,那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他喜欢极了。
姚范的《山行》是这样的,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这首诗写得是:春天,姚范去爬山,看见山边有几百道泉水像雨珠一样喷了出来,路边的绿草被春风吹得摇摇摆摆,山边的稻田里,水涨满了,秧苗像针一样地长了出来,一路上,姚范一边看着夕阳、一边听着鹧鸪鸟的叫声。
读完这两首《山行》,我发现它们的不同点有以下几点:
一、它们的时间不一样,姚范写的是春天,杜牧写的是秋天;
二、作者不一样;
三、
姚范写的是下山,杜牧写的是上山;四、景色不一样,杜牧的诗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姚范的诗里有飞泉、绿草、山田、秧苗、夕阳、鹧鸪鸟。
两首诗的相同处有:
一、写得都是在爬山;
二、作者心情都是轻松愉快的;
三、题目都是《山行》;
四、他们写的景色都有六处。
这两首诗都是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山行》读后感4读了杜牧的《山行》,我感动与他对秋天的独特的喜爱,受他的感染,我也对秋天有了一份的感情。虽然还没有到晚秋,但此时的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
外婆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桂树,还没走进院门,桂花的香气就扑鼻而来。我走到桂树下,踮起脚尖,闻了闻,已故浓郁的香甜就把我团团围住。两株高矮不一的桂树上开满了金灿灿的小花儿,他们紧紧依靠在一起坐在枝头,一簇簇的。
他们的笑脸引来了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它们把花儿围在中央,庆祝花儿盛开的喜事。看到这情景,我不禁和蜜蜂们一起翩翩地跳起舞来。
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只要你是个细心发现者,你就会和杜牧一样,爱上秋天。
山行读后感20字篇二
活动名称:《山行》 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山行》,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
2、愿意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准备:
图片、背景音乐、字卡 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片)
1、小朋友,请你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这幅美丽的画面上有些什么?请你用好听的话来讲给我们大家听哦。
(有高高的山、红红的枫叶、漂亮的小房子、弯弯曲曲的山路、的太阳、云朵)
2、你感觉这是一幅什么季节的图片,为什么?
(这果然是个好办法,因为到了秋天枫叶就会变红;到了秋天,树叶就会飘落下来。)
3、你们觉得这幅秋天美丽的画面好看吗。请大家一起动动脑筋,想一句好听的话来赞美它,好吗?
(陈老师,先来想一句赞美它。夕阳把白云染红了。请你们也来想一句好听的话。和好朋友讨论一下。)*秋风把红艳艳的枫叶吹了下来。*白云把漂亮的小房子遮住了。
山里秋天的景色可真美,我们小朋友想的赞美的话也十分好听。
二、欣赏理解古诗《山行》
陈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从很远的地方,乘着马车的客人来欣赏这么美丽的风景。他也被吸引住了,走出马车来欣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可是我们古代的大诗人——杜牧。
大诗人杜牧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之后呀,猜猜他要做什么?(他也想和小朋友一样,要用好听的话来赞美它。你们想不想听?)
1、教师示范朗诵古诗《山行》(音乐)
提问: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古诗里讲到哪些好看的景色。请小朋友带着这2个问题再来欣赏一下,看看谁的耳朵灵。
2、分段理解古诗大意 (1)怎么样的山呢?寒山(秋天里的山叫寒山)“远上寒山石径斜”(深秋时,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来念一遍。(2)请小朋友想一想“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话什么意思?(发现白云漂浮的地方隐约地露出了几户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我爱上了这傍晚的枫树林,于是停下车来欣赏)(4)“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过风霜的枫树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二、学念古诗《山行》
1、教师和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第一遍听;教师念一句小朋友念一句;幼儿朗诵)
2、比一比谁念的好听。
三、延伸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赞美秋天的古诗,发现秋天里的景色可真美。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美丽的秋景呢?
山行读后感20字篇三
《山行》
教学
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为”这里应读“wéi”)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看过或听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 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 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
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 用铅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逃家小兔》
教学目标:
1、师生共读,感受语言文字和图画的魅力,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激起阅读的欲望。
2、引导学生学会用发挥想象力、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2、师
总结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学者也很爱读书,写下了许多读书的名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真是举不胜举!
今天,我便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有趣而有耐人寻味的好书。大家想看么?(出示图书封面)请不要小看了这本出版于1942年的图画书。美国杂志曾把它评为“1966至1978年„好中之好‟童书”。
3、观察封面封底,引发想象
?(出示封面图)请大家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看图应按顺序看,先看文字 文字:题目《逃家小兔》,什么叫逃家?(这是一只逃离家的淘气的小兔子)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插图(克雷门.赫德)
翻译者(黄迺毓)本书是由他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让我们都能看懂。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画?再看看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对母子。他们在那里干什么? ?小兔子和兔妈妈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你瞧,他们在说什么呢?
4、看完了封面,咱们来看封底,这里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将带领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吧!
二、学习交流故事
(一)精心指导阅读第一次变化。
1、有一天,小兔突然要离开自己的家了,小兔说“妈妈,我要跑走啦!”
(1)小兔说完,妈妈会怎样?她可能会怎么想?(跑到哪儿我都能追到、为什么要跑呀?家里不好吗?爸爸妈妈不爱你吗?)
师评: 这一切来得是如此的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可是,兔妈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微笑着说:(出示)“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就这样,一场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
2、小兔逃走了,妈妈当然要去——追,可妈妈追不到它。仔细看看这幅图,这只小兔把自己变成了什么?这条鱼全身都是白的,它的背鳍是黑色的,叫鳟鱼。
3、小兔为什么要变成小鳟鱼呢?我们来看看小兔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请你学着小兔子的样子,自己练习读读这句话。
4、自由练读
5、请你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指导读
?你为什么读得这样高兴?终于能离开妈妈自由地玩耍了,小兔此时当然非常高兴。?谁再开心地读读?
?除了开心,小兔还会有什么心情?(舍不得、想念妈妈)?你能再读读吗?带着这种不舍与想念
7、这淘气的小兔子变成小鳟鱼游走了,兔妈妈也要大变身了,你瞧,他变成了什么? (出示没有文字的第二幅图。)?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兔妈妈走向一面墙,那儿挂着一只鱼篓、一只网兜和一根鱼竿,靠墙的地面上则放着一双黑色的长筒胶靴)是的,兔妈妈做好了一切准备,要去做一个捕鱼的人。她说:
(出示:“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谁来做一回兔妈妈。
8、瞧,妈妈这位渔人可有意思啦!大家再看(出示彩图)?有意思吗?哪儿最有意思? ?为什么用胡萝卜来钓小兔?
?是的,妈妈知道小兔永远最爱吃的都是胡萝卜,用胡萝卜一定能把小兔这条鱼钓上来。一般的捕鱼人会把鱼食挂在鱼钩上来钓鱼,你们说这个胡萝卜会用鱼钩钩住吗?(不会)为什么?
?对呀,妈妈想得多周到的!
9、你们愿意来演一演这淘气的小兔和细心的兔妈妈妈?同桌两个小朋友试试。 ?(分角色读)刚才我看到你们组读得最认真,老师就给你们带上头饰,你们俩来读一读吧。多有趣的母子俩啊!
?(男女生分角色读)我请男生做小兔,女生做兔妈妈,来读读这个对话。多可爱的母子俩啊!
(二)放手阅读全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小兔不甘心就此跟兔妈妈回家,它又变化了。 大家猜猜,小兔会作哪些变化呢?
?下面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看看这只小兔逃家的故事。(出示要求)老师提醒?大家放声来读,?不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留心一下小兔共做了几次变化?分别变成什么?(生自由读故事)
1、交流
?小兔共变化了几次?(七次)
?第一次变化我们已经学过了,那后面分别变成了什么?妈妈又是怎么变的呢?谁来说第二次?
?可不可以这样说?(出示:小兔说:“我要变成大石头。”妈妈说:“那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2、下面就请同学从后面的5次变化中任选一次也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一说。看谁说得清楚简洁。(出示:小兔说:“我要变成。”妈妈说:“那我就变成。”(自由练习说)
3、谁来选择一次说一说?
4、小兔一次又一次失败了。此时此刻,如果换了你是小兔,还会生出新的出逃主意吗?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再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小兔和兔妈妈相互较量的对话。
(三)重点指导学生感悟画面和文字。
过渡:看来你们都被这个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用心感受这个故事,找找最令你感动的画面,在小组里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交流:
一、爬山图
1、说得很好,大家看,你注意到妈妈的神情了吗?(眼睛一直注视着前方)此时,她的心里在想什么?(指名)
师:是呀,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兔妈妈始终不会放弃逃家的小兔。
2、一路上兔妈妈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
师:路上的艰险数也数不清,淘气的小兔子还在不断的向上逃避着妈妈,不如知难而退,就此放弃把!(不),你瞧,妈妈已背上行囊,做好了长途跋涉的准备。这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困难只有兔妈妈自己知道!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3、周老师也被兔妈妈的这种坚强的意志所感动,想和小朋友们合作读一读,好吗?
二、园丁图
1、妈妈用什么来培育小兔这朵花?是浇水施肥? 而是给小兔吃有营养的食物。
师:妈妈是多么用心啊!做每一件事都想到小兔,怪不得他说“如果你变成小花,我就变成园丁,还是会找到你!”
三、大树图
1、原因:是呀,即使是可以高高飞翔的鸟儿,也总有倦了需要停下歇息,或是回巢的时候,那么这棵大树便该是最好的休息场地了吧。
2、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兔妈妈正展开双臂热情的呼唤着小兔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好像在说:——
3、师总结:大树是鸟儿温暖的巢,妈妈的怀抱永远都是小兔温馨的港湾。
四、帆船图
1、兔妈妈变成了风多用力地吹着小兔子这条帆船呀!兔妈妈干吗要这么用力吹?
2、兔妈妈想把小兔吹到哪里? (妈妈想要他去的地方)
师:妈妈多么期待小兔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啊!不管孩子走到哪,妈妈永远形影相随,那是什么力量驱使妈妈这样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那是妈妈的爱啊!
3、女孩子们做一回兔妈妈,把这一群顽皮的男小兔们吹到你们想要去的地方吧!
五、马戏团
1、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很佩服兔妈妈,他很了不起。
2、走钢索快乐吗?危险吗?那根细细的钢丝根本无法站立,可兔妈妈为什么还要去呢?
3、妈妈的爱就是如此深不可测,知道孩子正面临危险,所以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保护孩子,即使自己面对再多再大的危险,也都无所畏惧了!那根细细的根本无法站立的钢丝,就是母爱的最高形容和象征。
4、你有没有被妈妈的举动所感动呢?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
六、回家图
1、你瞧,这画面多温馨啊!小兔子一位在妈妈的怀里多么的幸福啊,不由得让人羡慕。 母子俩在幸福的交谈着什么?猜猜他们说些什么?
★
2、师:不管你有多淘气,妈妈时时刻刻,形影不离的追随着你,没有一句怨言,有的只是加倍的细心与呵护,妈妈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缘于一个字——“爱”!
3、让我们深情地读读兔妈妈的这句话!“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真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手臂好好抱住你。” 师:这本书有很多画面和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讲了,大家课后可以再来继续品读体会。
(四)提升阅读体会。
1、没有办法不崩溃了。小兔尽管绞尽脑汁,可是逃来逃去,他发现最终还是没有逃得了妈妈的追赶。怎么办呢?伏在草丛里,他一动也不动了。他好像累了。又似乎是在喘息。他在想什么呢?(出示伏在草丛中的图)
过渡:现在你知道这只小兔最后离开家了吗?(没有)?它是心甘情愿留下的还是逼于无奈逃不了呢?
(它是逼于无奈逃不了了。)(它是心甘情愿留下的)
师:作家彭懿是这样认为的:小兔子并不是出于叛逆或受了什么委屈,故事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场爱的捉迷藏,小兔子只是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的爱他!现在你认为小兔是逼于无奈还是心甘情愿留下来的?
答案揭晓了,经历了这么多考验之后,小兔子终于屈服了,他被妈妈的那浓浓的爱感动了,她要回家了,他大声对妈妈说:(出示:“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妈妈的爱在小兔眼里就是那温柔的风,那清甜可口的胡萝卜,那宽阔而又舒适的怀抱,那温暖而又惬意的臂弯,怪不得,小兔说:“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2、妈妈此时一定十分高兴,故事的最后也很有意思,瞧,妈妈是怎么说的?(出示:“来根胡萝卜吧!”)
3、妈妈为什么这么说?妈妈的理解与关心,让小兔倍感温暖,小兔知道妈妈的爱如海水般滔滔不绝,像天空般无边无际。让我们替小兔再次大声喊出来吧:“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是啊,小兔是如此的幸福,那是不是只有小兔的妈妈爱自己的孩子呢?(不是)?其实世界上所有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当你饥饿寒冷时,妈妈说——当你伤心无助时,妈妈说——当你生病难过时,妈妈说——当你淘气顽皮时,妈妈说——
3、此时此刻,你想对妈妈说————
这些话虽然简单,但一定代表了大家此时的心声。
?现在,老师要送给你们几句歌颂母爱的名言。(大声地读出来)ppt出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生齐声朗读
五、总结
世界上最神圣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让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伟大的爱,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回报这份伟大的爱吧。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歌声中结束本堂绘本阅读课。
六、作业
1、改编故事《逃家小猪》、《逃家欢欢》等等都可以。
2、推荐阅读
《阿文的小毯子》、《猜猜我有多爱你》、《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山行读后感20字篇四
《山 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板书课题,读题。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抽读,检查。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读好节奏。
3.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6.练习背诵。
四、探究学习,扩展知识
1.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你了解作者杜牧吗?你还知道他哪些诗?请推荐给同学们背一背。
山行读后感20字篇五
《山行》教学设计
青州市海岱小学
石福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古诗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2、对重点词语深入体味,能结合自身实际说出各自的理解。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有特色的解释古诗。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实际理解诗句意思。教学难点
“生处”、“晚”两词的理解。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自制课件 小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对诗比赛”。)
一、导课
1、从刚才的游戏中听得出同学们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晚唐时著名的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有关山的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杜牧)。
2这节课就让你们这些小学生和我这个大学生合作起来,共同动手、动脑,去发现诗中的宝石,好吗?
3、好,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以前你们学习古诗都是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2个)好,这节课我们除了用上这些方法以外,1 还要学习运用一些新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9页,自己把这首诗读几遍,注意 ① 读准字音,一边读一边想,② 看你能从诗中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自己读)看一看你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划出来。
1、找一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2名读)(师正音或表扬)
2、说一下,你从诗中了解到什么?(6——7名学生说)(作者、景物、景色、季节)
3、你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学生充分回答)自学
(一)下面,我们就以那些读懂的为基础,带着这些不明白的问题,到小组中学习讨论,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字典,老师发给你的资料,同学们自己带来的资料学习研究,把你自己弄明白的问题,告诉本组或其他小组有困难的同学,好吗?下面就进行小组学习吧!(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参与到每组中去帮助指导)
师:好,同学们我发现大部分小组都弄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下面请你们再逐句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诗意的理解。
(生再讨论)
(二)下面就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1、看这儿(出示课件)a、哪一个小组来说一下你对这句诗中有关词语的理解?哪一个小组来补充一下?
2 b、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
2、(出示课件3)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这一句,你们理解得很好,再看后两句。
3、(出示课件4)a、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诗中的一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b、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谁能换一种说法,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朗读体会
通过小组学习,同学们解决了刚才提出的疑问,基本上理解了诗意,带着这些理解,我们再来把这首诗读一读,想象出诗人笔下描绘的景物,读诗讲究抑、扬、顿、挫,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诗读好呢?我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出示课件5),带着这种节奏,同学们练习读一读,体会体会。
1、谁来读一读?读得不错,读出了节奏。
2、学习到这儿,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研究古诗的学者历来对诗中两处的理解有争议,你们想不想知道?
4、你们觉得诗中哪一处景物最美、最好? (生说感觉,教师随机补充)
总:是啊,“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枫叶”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秋色图,难怪作者停下车来欣赏,你们喜欢不喜欢这里的景色呢?
四、想象体会
3 好,下面,我们就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物,体会出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出示课件7]
1、首先,请同学门配着音乐来大声把这首诗来朗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注意把握住节奏,再读(生读)
2、下面在请同学们配着动听的琵琶曲,小声地读几遍诗,自己在心中体会出诗中描绘的美丽景物。
3、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心中默想诗词,张开想象,此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总:同学们心中的那幅画,怎样用语言描述给大家听一听呢?先在心中想一想。
4、谁来完整的把你心中的那幅画说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8](生说,师补充)
六、辨析体会
同学们心中的那一幅幅画,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丽,课本上给这首诗配上了这样的一幅插图,同学门看一下,这幅插图和你心中想象的那幅画有什么不一样,怎样画会更好?(生说)课下请你把心中的那幅画画下来,相信一定非常美丽壮观。
七、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想象,深入地理解了诗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可以说同学们都挖到了属于自己的宝石,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主动研究的学习方法,掌握更多的知识。
山行读后感20字篇六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中“坐”、“爱”、“于”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师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初步感受作者写作的特点。
2、精读感悟环节,通过感悟诗句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大意,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
3、借助课堂小练笔,训练学生描写秋景。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课下收集的有杜牧的资料。教师: 生字卡片。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三)“放手”自学
三、四句。)
(四)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秋词(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临平泊舟(元 黄庚)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板书设计:
二、以诗解诗,让诗情画意展开
1、从刚才这句诗我们知道贾岛写诗时注重字的斟酌。其实他写诗不仅体现在用字的斟酌上,在谋篇的构思上也独具匠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出示: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老师读句子,请你想想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说这些字词的意思:
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言:回答,说。
4、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5、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悟人物形象
1、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问答式(一问三答),谁问谁答? 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2、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这首诗最妙的还在于抒情的含蓄。
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3、再读诗句,想想作者要寻访怎样的人?
(1)、关于隐者:品德高洁,不肯做官,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这首诗的隐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采药为生,济世救人,品格高尚)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隐者的高洁呢? 松——品格高洁,刚毅 药——济世救人,品格高洁 山——远离世俗,世外高人 云——云雾飘渺,神圣高洁
诗的抒情借助艺术形象,挺拔的青松,飘渺的白云,与云山深处的隐者的身份相符,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隐者的崇拜仰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品格和志向。
4、作者对隐者的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再读。 体会作者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松下问童子——(作者爬山涉水来到,见到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失望)只在此山中——(这还不好找,萌生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5、齐读古诗。
6、背诵全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
2、学生写作。
3、同位交流、补充
4、简评,鼓励。
五、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贾岛
松下 问 童子
师父呢 言师采药去
在哪采药 只在此山中
在山何处 云深不知处
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隐者的理解和对诗人心情变化的体会是个难点,教学中我采用以文品人,凸显人物的风格;吟诵结合,感悟作者的情感;写作训练,让学生学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绪。不足之处是学生读诗的感情不充沛,因而不能深刻地感悟古诗的情感,以后在教学中,我还要多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见》教学设计
冯卯镇中心小学 李明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 “骑”、“振”、“蝉”3个字,理解“林樾”、“意欲”、“鸣”、“捕”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理解《所见》中儿童活泼机灵的形象及夏天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对生字读音、词语意思、朗读古诗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想象、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教师:课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
1、看书中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2、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指名读生字,组词。
3、学生描红。
4、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5、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理解“捕”、“闭”。)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b、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拓展训练
借助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五、板书设计:
所见
骑
振
牧童 活泼机灵、可爱顽皮
捕
闭 教学反思:
《所见》这首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古诗中,天真烂漫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就这一点,我处理的还不到位,没有完全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山行读后感20字篇七
《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有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山行》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
教学难点: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音乐,出示课文插图)
1、深秋,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见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树林。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能说说诗题山行的意思吗? (山行:在山上行走。)
3、你对诗人杜牧有哪些了解?
(简介杜牧: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的诗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读古诗,比一比看谁的字音读得准。
2、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听他读,你有什么建议? 斜:正音斜(xiá)
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3、同桌练读,互相评价。
4、默读古诗,画出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的景物。
5、诗人杜牧乘着马车,看到了哪些景物? (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6、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四、感悟诗情,吟诵全诗
1、深秋,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伸向远方,白云深处可见隐隐约约的人家。一片比二月花还红的枫林跃入眼帘,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不得不停车观赏!同学们,此时的你是否也感受到秋天的美,请你来吟诵这首诗吧。
2、学习了这首诗,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恰当?
补充资料: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
3、古人常借诗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因此诗中描写虽是深秋,却没有秋的悲凉。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牧,来吟诵一下《山行》吧。
4、《山行》是一首凝炼的诗,又是一幅精美的画,能试着背一背吗? (配乐背诵。)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给爸爸妈妈听。(2)找找、背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山行读后感20字篇八
“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山和山作为偏旁时的写法。
2.通过观察练习,掌握“岭、峰、岗、崩、岔、峦”六个字的特点并能规范书写。
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书法文化的熏陶。
4.向学生渗透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掌握山字旁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汉字中的书写特点和结构规律。
教学难点:山字旁在不同结构的汉字中的运用。教学过程:
齐背自编《写字歌》: 提笔就是写字时,拿起笔,要牢记: 手一寸,胸一拳,眼一尺,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腿并排,足要安,端端正正学写字,堂堂正正来做人。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不仅背得熟练,而且坐得端正,看来大家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相信这节课一定会把字写得更加漂亮。
师:老师先来考考大家,请看这些字,你认识哪几个?(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7种字体的山字)
生:上面两个是个山字。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起来像是山。
师:这是我国最早的汉字,它是用线条来描画事物的形状,叫甲骨文。
生:下面这几个也是山字。
师:对,其实上面这些字都是山字,分别是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的山。老师也想来写一个“山”字,(板书:山)你知道这是什么体的吗?
生:楷体。
师:加上这个楷体的山,汉字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就完整了。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的简化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线条越来越简单,造型越来越美,可以说每个象形字都是一个故事,我国的文字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山中走一走,感受大自然及书法艺术的美。(补充板书:“山”行)、二、读山(读贴)
(一)观察独体字“山”
1.比较“山”
师:山字看似简单,只有三笔,但要写好它可不容易,仔细观察一下,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生:它的竖画长短不一样,中间的竖长,写在竖中线上,边上的两个竖较短。
师:你观察真认真,这三个竖就像几座山一样高低起伏。
生:三个竖画之间的距离相等。师:这叫均衡美。
生:竖折写出坡度,就像人往上爬一样。
师:写出坡度这个字就写活了。生:右边的竖要出头。
师:这样整个字更稳,在动中求稳,达到书法艺术很高的境界了。
2.总结规则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老师为大家总结一下,课件出示,齐读:1中竖直直居中线;2竖折上斜有坡度;3右竖向内略出头;4中右左竖依次矮;5三竖等距平衡美。
3.在手中写“山”。
师:同学们,其实山字的奥妙就在我们的手中,你发现了吗?赶快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内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的手就是一个山字。
师:对呀,大家看,我们的中指就好比山的中竖,大拇指就是它的左竖,而小手指就是右竖,既对称又平衡。来,咱们一起在手里写山。
(二)观察带山字头的合体字
1.观察偏旁“山”:(1)山字旁的写法
师:山字作为独体字,横竖安排它说了算,可是山字和其它字组合时,它却发生了变化。请看大屏幕,上面这行是(左右结构),下面这两行是(上下结构)。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给你5秒钟的时间观察,看看在这些字中山字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吗?
生:上下结构的字中山变得扁了,变矮了。板书:扁,矮 生:坡度不明显、中竖变短。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左右结构的字中山变得窄了。板书:窄 生:山字旁写在田字格的左上部。(2)举例体会,渗透育人。
师:那山字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如果还像原来一样写行不行?(故意写个上大下小的“岗”字)
生:不行。这两部分是一个整体,小的要让一让大的。
师:同学们这个说法还真有道理,真是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向中靠)。其实我明白了写字和做人一样,不能随心所欲,和他人相处还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合作。
2.观察合体字:
师:同学们看出了山的变化,可是,要想写好这些字,仅仅写好一个山字是不够的。我们来观察一下剩下的部分,看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岭和峰的撇捺要伸展。师:撇捺伸展方显美。板书:岭
生:峰的三个横要距离相等地,竖是悬针竖。师:三横等距悬针竖。板书:峰
生:岗左边的竖是垂露竖,要写得方方正正的。师:方方正正垂露竖。板书:岗
生:崩的下面是个朋,左过的月写得小,右边的月写得大一点。师:你真会比较,它的下面是个左右同形的字,这样的字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互谦让。板书:崩
生:岔上面的八字头写得撇低捺高。生:里面的刀字的竖要向左斜。
师: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这个字就是不呆板了。正是撇低捺高折左斜。板书:岔
生:峦上面的横要写得长一点。
师:横平竖直端正美,同学们读帖的能力真的是越来越高了。板书:峦
【评:俗话说:“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汉字的笔画安排、间架结构排列的平正、匀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刘老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山作为偏旁时,应该怎样写?这既强化了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品德教育。】
三.写山(临贴)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析得很透彻,相信你们在纸上一定会写得更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二步临帖。写之前,先来说一说写字执笔姿势: 手一寸,胸一拳,眼一尺,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腿并排,足要安。保持这个姿势,在练字纸上每个字写两遍,写的时候心里要想着这些规则,而且每写完一个字都要对照字帖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争取下个能写得更好。(配乐,师巡视指导,个别纠正。)
【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刘老师指导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强化写字习惯。】
四.评山、改山。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写得特别投入,都不忍心打断你们了,但是咱们还是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字写得怎么样?下面我们就来评一评自己写的字。
课件出示评价要求:
(1)字有没有写正确?(2)字写得是否整洁?(3)笔画写得好不好?(4)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理?(5)整体感觉怎么样? 1.自评
师:首先自评,对照评价标准,一条一颗星,看自己做到几条,能得几颗星。
2.组评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一评刚才写的字,看看你能获得怎样的评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他就是我们今天这节写字课上的“写字小巧手”。
师:谁的作品都得了五颗星?祝贺你们,没有得到五颗星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咱们课后再加把劲,争取下次也得五颗星。
3.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字展示给大家看?
师:谁来评一评,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还不够好?
生:我觉得岔写得特别好,上面的八字头写得撇低捺高。(老师用红笔圈出)
生:我觉得山写得好,写出了三个竖的高低变化。(老师用红笔圈出)
师:还有哪个字不够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峦的结构不太好,山字底写得太大了。(教师用红笔现场批改)
师:这样一改就好看多了。
师:同学们,这就是学习,我们在夸奖他人的同时,吸取他的优点,在指出缺点的同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评:对学生进行写字评价,是对训练情况的定性反映。教师列出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找到了评价标准的点。采用自评、组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写字起到了直接促进的作用。】
4.修改
师:请同学们对照这五点要求,再来修改自己的字,每个字写一遍,力争比前面的都好。
5.再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修改过后的山字给大家看看。
师:老师发现咱们同学修改过后的山字更加高大挺拔了,其它字也更规范美丽了,进步很大。
师:下面隆重地推出我们这节课上的“写字小巧手”,恭喜你们获得了“写字小巧手”光荣称号,你们的写字档案袋里又多了一份荣誉。
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写字小巧手的作品?展示欣赏。师:他们的字写得真漂亮,课后可以向他们请教一下。【评: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再进行改正,会将此字写得更加端正美观,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6.其它山字旁的字
师:在我们学过的字中,还有很多带有山的字,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峻、峭、崇、嵩、岩、仙
师:咱们可以运用所学的规律练习这些字,只要我们找到规律,持之以恒地练习,我们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
【评:拓展性的出示带有山字旁的字,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自主练习,真正做到了扎实于课内,拓展于课外。】
五、赏山
1.欣赏山景
师:写累了,我们来放松放松,欣赏一下山景。(课件播放各大名山的图片,少音乐伴奏)最后停留在四幅有代表性的图片上。
师:泰山巍峨雄壮,华山秀美险峻,庐山云雾缭绕,桂林山水相映生辉,大自然中的山真是千姿百态的。
2.欣赏书法
师:一个简单的山字,在历代书法家的笔下也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课件出示)看,这是颜真卿的楷书——欧阳通的楷书——王羲之的行书——黄庭坚的草书。
师:在这些山中,你对哪一个情有独钟?为什么呢?
生:欧阳通的山写得很潇酒,就像一名英俊的战士一样高大挺拔。生:王羲之的山很精神。
师:很有神韵,真是气韵生动,笔断意连。生:颜真卿的山就像泰山一样雄壮。
师:是呀,颜真卿为人忠厚,诚挚,他写的字和人一样,真是字如其人。
生:黄庭坚写的山就像是一幅画,有山有水。
师:他把大自然的美景与书法融为一体,真是出神入化。这些书法家写的山字美不美?
生:美!师:是啊,这些山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雄浑大气、有的行云流水,有的酣畅淋漓,在变化当中体现了汉字的美,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
【评:本环节为一亮点,教师巧妙地将祖国的“山”景与名家的书法“山”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书法无穷魅力,提高了学生对书法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拓展
师:其实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纸上,也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这是什么标志?(出示山东电视台的台标。)
生:它是山东电视台的台标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是由山字变化而来的师:书法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创造美。
【评:此环节与上一教学环节紧紧相扣,由书法家所写的“山”字演绎到山东电视台的标志,突出书法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正应了那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读山、写山、赏山中找美,悟美,创造美,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会了山的写法。
生:我学会了山作为偏旁时怎么写。
生:我觉得书法家的字写得真漂亮,我也要好好练习。师:说得真好。2.总结
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真是不虚此行啊!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望大家课后继续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品味汉字的方正之美,做一个笔正、心正、身正的人吧!
【评: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进行了概括,发散性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说出本课的收获所在。总结性的语言将精深的书法艺术联系到了做人的道理:笔正、心正、身正。】
[总体点评] 写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方面,一直被老师有所忽略。因为它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本节课教
学设计新颖,刘老师按照入山——读山——写山——评山——改山——赏山——拓山这一线索来安排各个环节,因此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尤其在“读山”这一环节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写好“山”字的各条要令。对于山字旁的字,则进行归类教学,先观察山字旁的写法,再细看每个字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每个字都编了一句顺口溜便于理解记忆。在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逐步提高读贴的能力。同时,结合字的结构对学生进行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对于其它山字旁的字,课堂上只是蜻蜓点水地带过,写字课上只要把方法学会了,练起字来就事半功倍了。本堂课的设计,尽量使写字的指导与书法文化的熏陶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一种浓郁的书法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避免了写字课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产生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写字,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
在学校举行的写字教学研讨会中,我执教了《“山”行》一课。可能因为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学校的书法校本课程,本学期又负责为全体老师指导钢笔字,为此曾经查阅了很多资料,这在无形中帮了我的忙,使我对写字教学有较深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本堂课的设计,尽量使写字的指导与书法文化的熏陶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一种浓郁的书法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避免了写字课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产生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写字,提高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另外,在板书设计上,也是按照“山”字的造型来设计,使本堂课处处不离“山”。在写山部分中,我重视教师的范写,重视写字与执笔姿势的指导与纠正,同时配以优美的古筝曲,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字是一种享受。写后采用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在评价时给予学生明确的评价标准,让他们知道怎样评价判断字的好坏。改山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字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进行修改,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了,效果特明显。最后,学生谈收获,真正做到了“不虚此行”,与课题相呼应。
讲完课后,领导和老师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我深知这是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其实由于时间太仓促,课背得不是很熟练,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有待改进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件制作不够精致。由于自身计算机水平有限,平时又不常制作课件,到了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以前学的那点知识都忘光了,根本不够用,真是心用余有力不足。讲完课后,我又针对课件中的缺陷,作了相应的修改,不懂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终于弄明白了。真是吃一暂长一智呀。
二、写字指导有待探索。虽然自己写的字还过得去,但写是一回事,指导学生又是另一回事,在这方面,我还缺少经验,有待在以后的写字教学中继续研究,不断提高。
三、评价不到位。不管是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生对字的品评都不如人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向其他教师请教,提高自身能力和学生写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