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流程(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流程篇一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己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单元整合是语文整合性教学的方法之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探险为话题,由《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壁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四篇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人物刻画鲜明。但如何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通过整合设计完成本单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呢?一、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思路(一)适当取舍,凸显学法指导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
第 1 页 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学习课文昵?学习这四篇课文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
(二)主题切入,两条线索贯串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第 2 页 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
第 3 页 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 4 页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流程篇二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反思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己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单元整合是语文整合性教学的方法之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探险"为话题,由《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壁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四篇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人物刻画鲜明。但如何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通过整合设计完成本单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呢?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适当取舍,凸显学法指导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学习课文昵?学习这四篇课文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二)主题切入,两条线索贯串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关键词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为大家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探讨的范例。
我过去写过一篇《语文老师可以向唱歌老师学习教法》主要讲阅读教学,发表于1993年1月《小学教学》。时隔14年我又来写一篇《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向图画老师学习》,是专门谈作文的。
“作文”这个概念其实是非常广阔的。从低到高,可以有许多层次.婴幼儿呀呀学语,学词汇,学说话是作文的准备(口语表达);认字后写留言条,写日记,写信,写笔记,……是书面表达,是作文;写报告,写合同,写广告,是作文;写短文,写小说,写剧本是作文;写学术报告、博士论文也是作文;写《红楼梦》、《史纪》更是作文。那么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什么样的作文呢?这个问题搞不清,作文教学就会打乱仗。现在我国小学生作文教学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是小学生作文的性质问题,如何界定的问题。正确的界定:小学生作文是习作。可以有几个参照:
叶圣陶先生的话:“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叶圣陶论小学作文教学》第3页)“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己。……果臻文理通顺,习作课即为成功。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同上,第4页)“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同书,第9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关于习作要求写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以上可以看出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练习,是训练,是练笔;不是成人的写作、著作、文学创作、科学论著。是最初步、最浅近的文字表达。它必然是幼稚的,初级的,甚至是错误百出的。它是一个过程,由不通到通、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而且是缓慢的过程(一般如此,个别有天才的例外)——达六年之久。最后基本达到标的,达到及格,就可毕业。拿错别字来说,根据我数十年实验,错别字全班达到0.4%是我所见最高的水平。即使这样的“凤毛麟角”,也还有错别字。更不要说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了。以后还有初中、高中……的练习,再去提高。
说清楚这一点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打乱仗”会干扰基础训练,会模糊目标,减低效率。“教之道,贵以专”嘛!因为这样过于拔高,是拔苗助长,增加难度,使学生为难,以致害怕,丧失兴趣和信心,自然影响学习效果。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哪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不会走就要人家跑呢?
现在是普遍弄不清楚这一点。试看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小学生作文的文章有多少是说到点子上的?无限拔高有之,引用创作理论有之,优秀作文越来越奇并作为目标有之;却很少讲怎样指导学生写通文章的,避免病句的,减少错别字的,学会格式的……那些“高深”文章作者的意图是好的,可惜早了一点,高了一点。须知我们教的是七八岁的娃娃!怎样教小学生作文,我觉得可以学一学图画老师。
图画老师让一二年级学生画画,先要教坐姿、执笔姿势,怎样运笔,怎样用色,怎样构图……从最基本的入手。教作文也该先让学生认字,认词,用词造句说话,知道怎样才是一个句子,标点是干什么用的,怎样用……总之,要从最基础抓起,抓好。
图画老师要教小学生画自己熟悉的、认识的实物,一般不画没有见过的东西(想像画宜靠后)。写作文就要写学生熟悉的人、物、事。
图画老师要根据年级、年龄、各人的基础来定训练项目、目标,不提过高的要求。也该随年级、年龄来安排训练目标,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图画老师要让学生动笔前先观察,先构思。也要让学生先观察实物(如果写观察作文),先调查了解,看清楚了,想清楚了再动笔,不可逾越准备阶段。
图画老师要让学生先构草图,改草图,再逐步画出图画。也要先让学生写提纲,认真构思,不要急于动笔。如果能让老师看一看改一改提纲再动笔,更好。图画老师对学生的画总是鼓励,说有进步,并提出不足,帮助改图,改色。也要鼓励学生敢写,有进步,并帮助修改。
图画老师常从临摹开始,但逐步要求达到自己创作,有个性,不赞成只会临摹,依样画葫芦。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词句,但逐步要求达到有个性,有特色,不许抄袭。
最后,图画老师都会画画,都能示范。教作文的老师自己也必须会作文,会示范,会鉴赏,会批改。
说了那么多,其实是一个意思:
作文是一种技能训练,技能是要靠学习者自己下功夫,循序训练,反复训练,自我领悟,自我体会,逐步掌握的。而且各人不同。教作文好比教人画画,教人骑自行车,教人游泳,心急不得,弄得学习者很为难,甚至不想学,不想写了,那不进了死胡同?想一想儿童是怎样学会说话的?要经过多少年!用嘴说话难,用笔用汉字说话更难,要体谅学生,用心去帮他。这里关键是两个字,一个是“懂”,懂得作文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是“爱”,要爱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爱护小苗顺利成长。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流程篇三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反思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己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单元整合是语文整合性教学的方法之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探险为话题,由《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壁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四篇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人物刻画鲜明。但如何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通过整合设计完成本单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呢?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思路(一)适当取舍,凸显学法指导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学习课文昵?学习这四篇课文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二)主题切入,两条线索贯串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为大家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探讨的范例。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流程篇四
《妈妈》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妈妈”这个主题选编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妈妈的爱》是一首儿童诗。这首诗选择了五个生活片段,前三节分别从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扇扇子,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几个生活细节上给孩子无私的爱,后两节,妈妈的爱体现在对“我”思想成长的关怀和帮助上,同时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全诗充满亲情爱意,朴实无华、文质兼美,以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密切地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母亲,体验母爱,感受亲情。《儿子们》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前半部分写妈妈们垮孩子,后半部分写妈妈们的孩子的表现。整个故事的内容简单明了,学生读起来容易理解,其中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爱妈妈的孩子是心疼妈妈的,愿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妈妈。爱,是相互的。“语文天地”安排了比较形近字、词语搭配、学写比喻句、阅读、口语交际等练习,自读课文《塘鹅妈妈》、口语交际“夸妈妈”、活动“给妈妈过节”以及“金钥匙”学习写日记等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母爱,感悟亲情,初步懂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用自己的爱回报妈妈。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汉语拼音字母,借助工具书,运用多种方法预习课文,自主识字18个,会写生字14个。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积累好词佳句,感受好词佳句的表达作用。
4.在阅读中要尊敬和热爱自己的母亲,从小学会感恩。
5.练习仿写诗歌和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单元学习重点:目标
1、2、5
单元学习难点:养成预习和写日记的习惯。单元教法与学法设计:
1.继续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出发,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2.教学中仍旧要结合低段教学的重点要求,以识字和写字作为教学的重点。
3.在教学《妈妈的爱》一文时,要将朗读训练作为重点,将识字与阅读理解结合,通过默读理解体会想象的比喻,感受母爱的伟大。同时,在阅读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朗读和评价的能力。
4.在教学《儿子们》一文的特点,教学时通过抓住人物对话和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运用对比教学法和分角色朗读,评价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明白要尽自己的能力关心和帮助妈妈才是真正的爱妈妈。结合基础训练,生字教学,组织学生查字典比赛,抓住比喻句进行体会,感悟语言的魅力。
5.在语文天地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训练”和“实践活动”这两个方面落实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培养。在训练中巩固学生对拼音知识的复习,认识汉语拼音字母,结合描一描、写一写培养学生带着分析的眼光去感受汉字的优美,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照样子写一写”中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特点;从“连一连”体会词语的正确搭配。结合“照样子说一说”,掌握基本的句式;从自主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感受母爱的伟大,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
6.结合金钥匙栏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读课文《塘鹅妈妈》,口语交际,金钥匙。教学目标:
1.练习默读课文《塘鹅妈妈》,知道塘鹅妈妈为什么闭紧嘴 巴不说话。体会塘鹅妈妈对孩子的爱。2.学习口语交际《夸我们的妈妈》。3.学习“金钥匙”。教学重点:
学生自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练习默读。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真正做到“交际”而不是各说各话。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塘鹅妈妈》。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 2.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3.师介绍塘鹅。
4.分角色练习朗读短文,思考并讨论塘鹅妈妈为什么闭紧 嘴巴不说话。
5.引导学生尝试紧闭嘴巴,别人怎么诱惑自己都不张嘴的滋 味,体会塘鹅妈妈的心情。
二、口语交际:夸夸我们的妈妈。
1.分小组议自己的妈妈,夸自己的妈妈。 2.组内代表汇报。
3.集体交流,及时评价。
三、
学习金钥匙:教师指导学写日记。 妈妈的爱(第2——3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生字9个,会写生字10个。
3.在读中体味母爱的无私、伟大与永恒,增强爱父母、回 报父母关爱的意识。
4.尝试用《妈妈的爱》的格式写一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母爱是无私的。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爱我们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进入情景体会妈妈无私的爱。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读通诗歌。 2.悟读体味诗歌,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优美的诗歌语言,进行仿说练习。 教学建议: 1.这首诗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段,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这些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正因为司空见惯,所以孩子容易忽略。因此阅读时要引导孩子想想,妈妈做这些“小”事容易吗?
2.后两节,妈妈的爱体现在对“我”思想成长的关怀和帮助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妈妈教导你时,你有什么想法?是怎样做的?最好怎么做?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有时不够适当的做法。关于这一点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和妈妈谈心的活动,或者把孩子的讨论录音、写下来的话交给家长,组织家长讨论。
4.对于个别失去妈妈缺少母爱的同学,老师要特别给以关注,与他们单独交谈,谈阅读的体会,让孩子体会老师的爱和文 中妈妈的爱是一样的。
教学准备:字词卡、课件(没条件的学校可用录音带或u盘播放歌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感知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教学重难点: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抓住字眼? 谈话揭题。
1.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我们走进课《妈妈的爱》这一课,补充板书:妈妈的,并齐读课题,“妈妈”读得亲切、甜美。
(意图: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妈妈的爱是什么?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细心想,一定能找到。
二、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妈妈的爱在哪里?你是从哪儿找到的?(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2.学生试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3.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
(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4.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热”的识记方法。 5.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文,分小组讨论:课文中把妈妈的爱比做什么?(3)指名说一说,师相机归纳并板书。
6.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自由、尽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出妈妈对我的爱。 7.指名读最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 8.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三、指导学生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个字,可以给它口头组词。 3.教师重点指导:
透:先内后外,第六笔是横折折折钩。
摸: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是捺,不能写成点。
4.请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说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5.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抓关键笔画在田字格里定位。6.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仿写。
四、作业布置 1.认真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并能学着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小事来表达母爱的方法说一说。 4.在读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与永恒,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关爱的意识。5.尝试用《妈妈的爱》的格式写一段。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读感受母爱,并激发爱母亲的愿望。教学方法:
阅读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再现母爱
1.课前播放录音《世上只有妈妈好》。
2.正如歌中所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们从小到大,妈妈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就是妈妈的爱。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妈妈的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师板书课题:妈妈的爱
(设计意图:用儿童熟悉的歌曲导入新课,让学生马上进入 爱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感受母爱
1.自己在前三个小节里选一节自己最喜欢的,自己去美美地
读。等一会儿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伴听,并告诉小伙伴你为什么 最喜欢这一小节。
2.自读,小组里汇报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去读,去体 会,意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更容易唤起学生自身的情 感体验。)
3.全班汇报交流。
(1)选了第一小节的同学举手。请一生读给大家听,然后 告诉大家选择的理由。
?a:(追问)从哪儿读出了妈妈很爱我?“很热很热”“湿透”“清凉的风”——从这些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妈妈不顾劳累,忍着酷暑为“我”扇扇子的爱。(追问)“湿透了”,想象一下,妈妈当时的感受,妈妈为什么会“湿透了”?我呢,(妈妈宁愿自己热着,也不要我受热,那一阵阵清凉的风就是妈妈无私的爱)(追问)天热时,你的妈妈是怎样做的?联系生活,加深体会。b:请生读,生评价,再读,再评,齐读,诵读。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2)选读第二小节的孩子,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学生认真听,评一评他哪儿读得好?师点评。
a:(看图追问)多么熟悉而又感人的场面啊,在雨中,妈妈宁愿自己淋着,一身冰凉,却为我撑起一把遮雨的伞。告诉老师,你的妈妈呢?体会妈妈无私的爱,即使雨水打在身上也全然不顾。
b:生练读,个体表演读,齐读,诵读。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
(3)当学生汇报到第三小节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妈妈“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时那着急的心情,从而理解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练读、赛读、师通过点评引导读出层次,再次体会妈妈伟大的爱。
(4)当学生汇报到第四小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妈妈“责备的目光”也是爱。(5)学生汇报到第五小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理解为什么“妈妈的爱是亲切的教诲”?然后感情朗读。(设计意图:通过对文中字词的理解,及联系实际说说妈妈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还为你做了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妈妈对我的爱。再在学生自身感悟的基础上读出他们的感情。顺势做好板书)
4.配乐通读全文, 让我们共同聆听、共同感受、共同分享这伟大的母爱。
三、联系生活,赞美母爱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可以背,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演出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全会到了妈妈不只关爱我们身体的冷暖,更关心着我们思想上的生长与进步。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这种深厚的感情来试着读一下这首儿歌。)
2.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说妈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
(师:同学们,无论是天热、下雨,还是生病的时候,妈妈都细心地照料着我们,把无私的爱给了我们。其实,妈妈的爱无处不在,想一想,生活中,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3.引导学生把夸妈妈的话,整理成小诗的样子说出来。(教师点拨使其语言规范。然后,鼓励大家帮助构思在叙事后,加一句“啊,妈妈的爱是———”。)(设计意图:仿编诗歌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较困难,所以先让学生选择很熟悉的有关妈妈的爱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练说,可以降低写话的难度。另外,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有利于升华情感,进一步加强对妈妈的爱。)?? 4.师
总结
: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家人,还应对别人抱有一颗爱心,去感受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让他们知道从小知道:“有爱就有希望”。四、水到渠成哺母爱(播放音乐《烛光里的的妈妈》)
1.师:是啊,现在你们的妈妈在你的里眼是年青的漂亮的,他们为你做许许多多的事,你们都爱自己的妈妈。可是,你可曾想过,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妈妈的关爱下一天天的长大天天,而你的妈妈却一天天变老,就象你们的奶奶、外婆那样,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不能再为你洗衣做饭,甚至连她自己的事都不能做,到那时,你还爱她吗?你能为她做什么?
2.学生说说如何报答妈妈。 3.学生齐颂妈妈。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我们对妈妈的爱,此时让我们把所有的语言汇成一句话,让我们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妈妈,我们永远爱您!现在我们要爱妈妈,我们要永远爱妈妈,让我们再深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永远爱您!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
五、拓展作业,表达母爱。 小练笔:“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请自己制作一张贺卡,把自己编写的小诗------《妈妈的爱》认认真真地抄写在贺卡上,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好吗? 附:板书设计:
清凉的风 遮雨的伞
妈妈的爱滴落的泪 责备的目光 亲切的教诲 儿子们
(第4——5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会到怎样做才是妈妈的好孩子,懂得爱是相互的。了解爱并不是单纯的口头表达,孝心要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爱妈妈。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好像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教学建议:
1.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最好与家长取得联系,请他们务必给自己的孩子表现爱心的机会。 2.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真正爱妈妈的孩子是心疼妈妈的,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妈妈。爱是相互的。特别通过后半部分理解三个儿子的表现都给妈妈带来了快乐,但他们的行为却是有区别的,翻跟头与唱歌也许是表演给妈妈,也许是得到妈妈的称赞;帮妈妈提水桶却是出于关心妈妈、体谅妈妈和帮助妈妈,所以从母子情的角度看,只有第三个儿子才称得上真正的好儿子。
3.在处理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好象只看见一个儿子?要引导学生不要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另外两个,着重引导学生怎样做才是妈妈的好孩子。
4.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反复朗读有关三个孩子表现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联系实际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当中来学习。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儿子”,这个字眼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的妈妈都很爱我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妈妈们与儿子的故事——《儿子们》。2.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试着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读通课文。最好把文中的生词画下来,多读几遍。
2.把生词读给读给同桌听一听,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中交流。
3.请几名同学当小老师,生生合作,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方法由小老师自己选,也可以介绍自己的识字经验,一起学习生字。(生生教认生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孩子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字词教学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所以随文识字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逐渐培养自学能力。)
4.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5.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6.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后,就要引导学生迅速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分析字形,开展组词比赛活动。
2.小组交流:每个字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用怎样的方法能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评。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5.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 1.认真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为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懂得爱是相互的。4.在阅读中渗透比喻句的学习。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爱妈妈。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好像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妈妈的爱》,知道了我们都有一位爱我们、疼我们的妈妈。他们为了我们含辛茹苦,奉献着无私的爱。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生交流。
2.师小结:你们都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老师很为你们高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儿子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板书课题:儿子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与学生谈话,品味妈妈的艰辛,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渴望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检查复习,初步感悟。 1.快速记忆听写比赛。
(井水、歇着、灵巧、黄莺、嗓子、有啥、很痛、沉甸甸、衣裳、遮住、滚烫、暖瓶、说谎、批评、责备、教诲)
2.个别学生读课文,其它学生评价 3.齐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梗概。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件放插图或直接看插图)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在课文里有三段话是写三个儿子的表现的,找一找,并读一读。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愿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4.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用“像”说话。
第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翻着跟头,像车轮子在旋转,真好看!第二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___,像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抓住重点句子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二是可以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阅读打基础。)
5.感情朗读有关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重点体会第三个儿子爱妈妈的情感。
6.提到自己的儿子,妈妈们会说些什么呢?再读课文读读有关句子,说说读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有关妈妈说的话,理解前两位妈妈那种骄傲自豪的语气,并有感情地读出来。第三个妈妈为什么不夸奖自己的孩子呢?是因为她的孩子不好吗?出示妈妈的话,想想这个妈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7.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
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朗读)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8.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自由朗读)9.交流展示:
看了这些孩子做的事情,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明白,只有关心妈妈,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妈妈才是妈妈最喜欢的好孩子。还结合自身实际,将孝顺的思想植入孩子的内心。)
四、展示表演,升华主题。
小组内表演
推荐全班表演
随机评价(设计意图: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拓展作业,表达情感。 实践活动:从现在起,我们每天至少为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真正懂事的“好孩子”,你还可以把做这些事的感受写在自己的日记里。附:板书设计:
翻着跟头 真好看
儿子们 唱起歌来
真好听一个儿子?(!)接过水桶
提走了
(设计意图:板书既反映出了三个儿子的特点,又可以看出,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只有第三个儿子主动帮妈妈提水,只有他知道体贴孝顺父母,所以他才是妈妈“真正的儿子”。所以板书把文前提出的“?”换成“!”。)语文天地(第6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声字 2.词语搭配练习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近字 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一、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第一排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请同学们练习说一说下面的3排字。3.小组合作学习:练习用这些字组词。
二、连一连。
1.出示这些词语,请同学们小声音地读一读。 2.在书上连线,小组内互相检查。3.集体讨论。
三.照样子说一说。
1.让学生读文中的例句。
2.学生说自己造的句子。
3.教师给学生强调造的句子要把一种事物比做另一种事物。 4.学生互评造的句子,教师点评。
四、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1.了解三八节的常识。
2.出示图片,读一读,这些小朋友在三八节时都为妈妈做了什么? 3.讨论:三八节快到了,我想为妈妈做点什么。4.练习写留言条,写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