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十二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一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教学难点: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3.
教学用具
1、教师搜索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4.
标签
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学生回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回答: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学生回答: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2、引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检查预习
1、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学生回答: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学生回答: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学生回答: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2、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
朗读吟诵1、先范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听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学生回答: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学生回答: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一名学生朗读后,学生点评。
5、指导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6、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7、音画欣赏
四、研读感悟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2、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学生回答: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3、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方法很巧妙,“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我们进入第二乐章,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4、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学生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学生回答:“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学生回答:“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5、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
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
总结
诗歌的新奇美。学生回答: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学生回答: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学生回答: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五、拓展提升
1、《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学生仿写: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学生仿写: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学生仿写: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学生仿写: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2、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3、阅读欣赏
4、集体背诵
板书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六、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
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二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 补充讲解:
(1)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三
类
别: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题 目:《乡愁》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姓名: 刘小霞
作者单位:茂名市新世纪学校
联系电话:***
邮箱:lxx36911@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
2、教学方法:本课定位为“讲读课”,而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因此,主要采用反复诵读的形式,适当辅以讲授法,共分为四个步骤:
1、读中感;
2、读中悟;
3、读中想;
4、读中比。
3、教学思路:紧扣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主要以诵读为主,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比”。通过诵读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难点: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一)导入新课:
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二)复习关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1、现代诗歌的特点:形式自由,音律灵活
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语言凝练,含蓄灵动
联想自然,虚实相生
饱含真情,立意新颖
2、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反复诵读
知人论世 把握形象 理解情感 品味语言 分析技巧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因为此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这节课进一步来掌握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先提问学生,老师再补充。
2、(大屏幕显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来完成,先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四)朗读指导
1、听录音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诗歌感情基调,标记出朗读的停顿与重音。
2、朗读指导:
师:录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我们带入了诗歌营造的感情氛围当中。这首诗歌朗读有什么特点呢?.明确答案: 语速是舒缓的,语调是深沉的,感情是深挚的,节奏上停顿较多。
3、让学生按这样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男女交叉读
同桌交叉读
师生齐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五)读中悟
师:诗歌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这就应该琢磨品味,领悟诗歌的情感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去写,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作者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上?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师: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指名学生答。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词语对应了人生的四个成长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师: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诗人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找到了哪些承载物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代表。
(3)师: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
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教师多点拨、启发、鼓励。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但教师可点拨用四季的递嬗来演绎四个不同阶段的心理历程。
①师小结第一节: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喻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朗读提示: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生自读、范读、齐读。师点评。
②师小结第二节:少年成长为青年,就如夏季朝气蓬勃、感情丰富。在一个夏季的中午,作者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拥挤的船中,他不由想起家中操劳家务的新娘,美丽贤惠的她一定在计算着他的归期,想起上次离家时,她无限牵挂的含泪双眼,充满着无尽的牵挂,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是多么的幸福,可是生活却使我们分隔,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又想到即将见面,那时“共剪西窗烛”,再话两地相思情,又是多么的温馨。一丝淡淡的喜悦又袭上心头,而这一切又离不开这张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朗读提示: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生:自读、齐读、范读。师点评。
③师小结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敬爱的母亲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余光中是个孝子。可是,还没来得及多听妈妈的几次唠叨,还没来得及再给妈妈洗几次脚,妈妈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
朗读提示: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师范读、领读,学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④师小结第四节: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朗读提示: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师范读,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4)师:另外,我们留心的同学会注意到,四个意象前分别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那是否就是说作者的感情就是很淡的呢?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讨论答。
明确:这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有思乡情绪。这种手法也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指导学生切己体察。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不能有深刻领悟。如果教师教学还停留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上,得到的还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感悟。为此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抓住这四个意象,联系四季特点,创设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切己体察,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补充文章实际内容,切实做到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切实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
(六)读中想
师: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我想请一位同学再次来朗读这首诗歌,读出自己内心的这种感动。其余的同学请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思念母亲,想念妻子,失去母亲后怀念母亲,如今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情景与画面。
(配乐《思乡曲》,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其余同学展开想象)
师:在听到第一节诗时,我的头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坐在书桌前,一遍又一遍的读着母亲的来信。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少年站起来,推开窗户,望着窗外的那轮圆月,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他在心 6
里说:妈妈,您放心吧,您的谆谆教诲我一定铭记在心。您说您想念儿子了。妈妈,您可知道,此刻您的儿子也正想念着您啊!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们刚才想象的画面,或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来吧。(配乐《思乡曲》,出示优美图片)
生1:在遥远的美国校园里,一位中国的男青年,手里紧握着一张船票,他看到船票就想起了远在台湾的妻子。表妹,我没有给你新婚的甜蜜,却在结婚不久就离开了你,真对不起你呀.生2:天下着蒙蒙细雨,一位中年男子手捧鲜花,长跪在母亲的墓碑前。他眼里噙满泪水,心中充满了悲伤,想起母亲慈祥的笑脸和辛勤劳作的身影,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滴到了母亲的墓碑上„„
生3: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站在大海边,海风呼呼的吹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夕阳西下,几支海鸥从头顶飞过。老人遥望着远方。他遥望着,憧憬着。突然,他朝大海跪下去,老泪纵横,悲痛万分,他大声喊道:“大陆啊!故乡啊!„„”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歌曲、出示图片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的美,又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并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想结合,整个学习过程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
(七)读中比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生齐读)
师: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个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故乡月夜的笛声——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中的挥手别离——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意象,诗人怎样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复杂抽象的感情。
(八)仿写训练
师:同学们,我们中绝大部分也是寄宿生,我们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妈妈,来 7
到学校求学。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家,想妈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你心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乡愁是——
老师范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抒写“乡愁”的诗歌,在班级举行一次“乡愁”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七、小结: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感受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海峡彼岸,遥望大陆,满目贮满乡愁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母子分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故乡之思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后来
——母子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 ↓
升华
现在——与大陆分离——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国家之情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四
《乡愁》教案设计
邢台市第六中学吕灵梅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五
〈〈乡愁〉〉教案
一、主题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赏析理解、创造、表达能力为主线。
二、导学提纲:
1、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3、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三、教学过程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学习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3、通过对诗歌美点赏析,感受诗歌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学生对于诗歌朗读时节奏感的把
握
诗中内容由思家升华至思国的思想转化过程
五、课时设计: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 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乡愁,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同学们你的记忆中有哪些诗歌是书写乡愁的?(学生回忆,教师多媒体展示1)
现在让我们与余光中一起唱着乡愁永不老去。(多媒体展示2-3)
(简介作者及其创作4)
(二)朗读:诗人离开故乡几十载,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了乡愁之苦与故国之思,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读准重音和节奏,读出感情:(教师指导,多媒体展示5-6-7)
2、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3、分组读(8-9-10-11)
4、集体诵读
5、听看朗读视频(多媒体播放12)
(三)内容理解: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
动了我,你们一定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那么阅读一首诗歌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回忆,教师归纳,点拨意境,多媒体展示13-14)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诗歌,我们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多媒体展示15)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2、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 之间的关系如何?(多媒体展示16-17)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情感升华)想念母亲-依恋妻子-追念母亲-眷恋故土(家国之思)
3、探究乡愁诗的特点(多媒体展示18)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到升华?
怎样升华? 想念母亲-依恋妻子-追念母亲-眷恋故土
(此环节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播。)意象: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诗歌的美,美在哪里
同学们谈的都很棒,就让我们把感性的认知化做理性的表达,把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用“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句式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说的好(学生作答)
范例: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我认为“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颂、低唱,让故乡的意蕴变得亲切,变得温润。每每诵读,心底便掠起一丝温馨的感觉撩人心绪。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就让我们集体诵读全诗,尝试背诵全诗,用我们的琅琅书声深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故乡的云〉〉)
板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育源中学
谷博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六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
之情。
三、课时设计: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游子心底酝酿许久的一份清醇的思念,乡愁是旅人心中泛起的柔柔的眷恋。一脉情丝萦绕的梦境必是那让人归心似箭、望眼欲穿的故乡。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是乡愁。
乡愁,是一个永恒主题,晋朝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体现着思乡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去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乡愁〉〉。(简介作者及其创作,播放相关的小影片)
(二)朗读:诗人离开故乡几十载,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了乡愁之苦与故国之思,让我们静心聆听,感受全诗。
1、听读
2、学生自读,读准重音和节奏: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推荐优读(教师点拨)
4、集体诵读
(三)理解:
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我,你们一定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诗歌,我们来思考下面几道问题:
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请在诗中找出依据)
2、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到升华?怎样升华的?
(此环节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播。)意象: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
同学们谈的都很棒,就让我们把感性的认知化做理性的表达,把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用“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句式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说的好(学生作答)范例: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我认为“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五)演绎
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赛一赛,哪个组表述的最好(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好笔录。)范例:
生: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夏天的早晨,一位风尘扑扑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把第2节的时间放在中秋节。表现“月圆人不圆”的主题。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生:第3节。“我”的形象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六)创造
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去体验、去想像,还要去再创造。诗人用四个形象对乡愁作了诠释。让我们放飞想像,就“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多情的柳丝,心永远垂向她的根本。
(学生讨论,气氛活跃)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把你们的成果记录下来,作为这堂课的收获。
(七)总结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颂、低唱,让故乡的意蕴变得亲切,变得温润。每每诵读,心底便掠起一丝温馨的感觉撩人心绪。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就让我们集体诵读全诗,尝试背诵全诗,用我们的琅琅书声深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故乡的云〉〉)
板书设计:
理解 品味 乡 演绎 愁 创造 说感受的话。说发现的话。说想像的话。说联想的话。
《乡愁》教学设计
横沥中学初三级 张华伟
2011-7-5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七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三)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
游子思乡,故土难忘。古人如此,现代人也一样。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日趋强烈。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余光中是台湾著名学者,他的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开阔,意象新丽。多年来他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播放歌曲《乡愁》的mtv或《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4那么意象是什么呢?
(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5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
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同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根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上一课课后让大家结合“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2前三节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似乎有所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请大家把这首诗歌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精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请大家从形式的角度来感受这首诗的美。
(提示:可从段与段、句与句及词语的运用等方面感悟。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5(教师归纳小结)《乡愁》的形式美令人瞩目。其一表现为结构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请学生朗读全诗,体会其结构美。)
(学生谈感受,教师概括)《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
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其二表现为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请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体会其音乐美。)
(三)课堂小结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在给以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一次声情并茂地背诵这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集体背诵诗歌,最好配乐。)
(四)课堂练习
比较赏析《春望》。
1介绍比较赏析的基本方法: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找其共同点,辨其不同点,品其表达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读《春望》,品读赏析,讨论交流。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评点。
(《春望》和《乡愁》抒发的都是台湾孤岛上的游子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但写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愁》是以时间为序构思全篇,同时前面三节,层层铺垫,及至最后再把感情推向高潮,集中抒发作者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春望》则是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和北方与南方的时空跳跃手法来表现作者对故土、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4集体朗读《春望》。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古诗与现代诗均可),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2尝试写一首抒情诗。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现实感、时代感)精巧的构思 时间为序 层层铺垫
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
完美的形式 音乐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叠词、数量词运用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八
乡愁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乡愁》____________,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 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听——美美的听 读——美美的读 品——美美的品 迁移——美美的说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
在听这个环节上,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让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听是为了读,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比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相结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例:如诗歌的第一个章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比如,让学生通过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指导。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一是声音层面上要求,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是感情层次上的要求,把感情加进去。 三是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接下来是品,让学生品头论足,从语言、节奏、情感品评诗歌的句子。
最后是说,让学生试着说一两句富有诗意的句子。仿照乡愁是„„的句式来造句。比如: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接下来是拓展与实践环节:可以从背诵、搜集古代有关乡愁的诗歌,还有发展想象补全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九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 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①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②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 [学生各抒己见]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3.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附:板书设计:略
附阅读材料: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附学生作品:[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感情深沉,意境感人,适合与“情境学习”,即可以配乐朗读,延伸思考。我让平时文学感悟比较深的几位同学回家听音乐朗读后,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音乐自己选。] 乡 愁 作者:西安中学初
二、十班 王锦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教学反思:
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现总结如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凄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当谈到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我联系古今中外许多海外游子的诗文朗读、听读,让学生实际感受。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7年继续教育培训专业课岗位实践研修
交岔乡初级中学
王兴亮 2017年12月20日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十
《乡愁》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
石华馨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中之情,情中之理。掌握赏析诗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诗人把乡愁化为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表达的特定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情中蕴含着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理”。
四、教学蓝图:
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板块:
1、朗读。
2、诗歌欣赏。
3、探究性学习。朗读作为重点,想景悟情作为难点。这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做到读品结合。由于高中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对本文乡愁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切己体察。
五、课前准备:相关课件制作
课前预习:通读《乡愁》;收集古诗词中有关“乡愁”的诗句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故乡的云》音频、出示幻灯片以创设情境。
2、教师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感觉它的曲调如何?此时你的心里又在想些什么?(深切地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天狼星》、《白玉苦瓜》等。早年饱受欧风美雨的熏陶浸染但始终未能改变他的中国心。在1972年的一个夜晚,思乡之情不可遏止,他挥毫泼墨,仅用20分钟写就了一篇名诗佳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乡愁》。(出示幻灯片以整体感知全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诗中情感。
1、示范朗读:放《乡愁》配乐朗诵
2、明确诗歌诵读方法
3、学生自由朗读、示范朗读、齐读
4、师生总结诗歌特点: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三)、浅尝乡愁
1、教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情感,而诗又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为了哪些可以感知的事物呢?
2、引导学生感悟每种意象包含的感情(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3、原因何在?
(四)、细品乡愁
1、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思乡情又不尽相同,我们师生共同探讨每一阶段的思乡情感有哪些不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想象每节诗的画面,并自由品读。
4、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五)、探究诗歌情感美
1、诗中四个意象能否颠倒?
2、诗中能否不用叠词?
(六)、吟诵乡愁
1、欣赏余光中的朗诵(播放视频)
2、学生朗读展示
3、背诵、在《乡愁》的背景音乐声中小结全诗
(七)、课堂链接
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
(八)、课外延伸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哀婉深沉的思乡情结,对 “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古人又有怎样的思绪呢?
(九)、专题推荐
(十)、抒写乡愁
请同学们调动文学积累,寻找合适的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写下你此时此刻对乡愁的理解并将你所写的内容深情地读给大家听
(十一)、作业布置:查找诵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写一篇学习心得。
(十二)、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借物抒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爱国情思
七、教学后记:
1、诗歌教学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氛围。为此,我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其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故乡的云》、3
《乡愁》mp3的播放,;其二是在教学语言上狠下功夫,力争用简练、形象、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相关的拓展迁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4、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容量大,时间紧,所以对学生的自主发挥难免会有所限制。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十一
14、乡愁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媒体展示:(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优美地解读: 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1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第二课时
一、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三、联想迁移:
(一)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二)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板书设计:
时间线索 意象
抒情线索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进 现在- 海峡- 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教学目标设计篇十二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学习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吗?(学生积极回答)
„„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的缕缕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2、想认识余光中吗?请看屏幕,谁来读读?(学生读)提问:“短短20分钟写出此诗”给你怎样的启示?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一年。二十一年的生活积淀,二十一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是他的精神归宿,灵魂的家园。
二、赏析全诗:
(一)朗读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划分节奏,点出重读的词语,体会诗的内容和感情。
2、你认为在语速和节奏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3、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背全诗。
(二)赏析:
1、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从哪些时间词可以看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你知道吗?(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一]赏析第一节(课件展示少年余光中与母亲)
1、通过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邮票?
3、邮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二节(课件展示青年余光中与新娘)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船票?
2、船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三节(课件展示中年余光中与母亲的坟墓)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坟墓?
2、坟墓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四节(课件展示老年余光中与台湾海峡)
1、而现在,海浪滔滔,老人坐在海边,在想些什么呢?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海峡?
3、“浅浅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概括全诗(课件展示)
诗人的乡愁在最后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在这里,乡愁已是海峡两岸的啼血呼唤,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我们期待着,海峡上空架起血脉的桥梁,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想象练习(课件展示)
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从“童年、思念”中任选一题,写几句话或一首诗。
(四)拓展迁移
欣赏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做的歌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席慕容的《乡愁》配乐朗诵。
(五)达标检测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写写心得,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