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历史课说课稿(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历史课说课稿篇一
1、教材地位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产生并成熟于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以后各国根据国情,不断探索前行,扩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又彼此借鉴,最终形成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是本书的重点,其中,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本书的核心课之一。
这节课主要讲大革命后的法国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徘徊于帝制与共和制之间,经过艰难的探索与斗争,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2、
教学
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法国政局的演变历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推动政局演变的革命斗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共和制确立的过程,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
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有三:
第一是以课程标准 “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为主要依据。新课程的历史教材采用一标多本,在这种情况下,高考不可能以任何一个版本作为准绳,惟一可以依据的只有全国通用的课程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它,用课程标准来衡量教材内容,设计目标①、③;
第二是依据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的虽是高二历史专业班的学生,但历史基础一般,对历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我觉得除了要求他们勤学之外,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很重要,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层次要求也比较高的学习方法,它能把复杂繁多的历史简单化体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也类似,故设计目标②;
第三是依据教材内容,本课内容繁多,时间跨度较大,分五部分按时间顺序讲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一是光荣的三日,介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的波旁王朝实行专制统治,激起巴黎人民“七月革命”;二是三色旗的君主政体,讲的是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拒绝政治改革,引起群众不满,统治潜藏危机;三是从狂欢到血泊,介绍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共和国由博爱到排斥工人;四是拿破仑神话的延续,说的是法兰西第三帝国的建立及灭亡;五是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后确立法国共和政体。更需培养学生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
难点:①教材处理上的难点是梳理革命斗争与政体演变的对应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②认知上的难点是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进程的正确认识。
重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材内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同时是帝制与专制激烈斗争的过程。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它的建立是法国人民对帝制仍抱期望的表现,与第一帝国一样,一度给法国带来繁荣与稳定,满足法国人民的需要,但第二帝国也改变不了专制政体的本质,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一场普法战争就暴露帝国的弊端,结束了帝国命运,也让法国人民从帝国的虚荣中清醒过来,最终还是选择了共和政体,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帝国至关重要,是重点。最终确立共和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为重点自然不在话下。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进程的正确认识。
教材处理上的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新课程的编排形式。新课程全都采用专题编排,这种编排有时间跨度大的特点;我们选用的岳麓版历史教材往往又只把专题的精华之处展现出来, 忽视对整体知识的介绍;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梳理,学生容易造成知识的断层,而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不利于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历史是一门古老又处于更新中的学科,它的古老和常新都决定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我虽然通过大学四年比较系统的学习,也只是大体掌握中外重大史实,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一定史观,对教材的理解,尚未达到每节课都能很容易看清它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认知上的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学生水平,他们历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法国共和制确立是一个层次,形成一定历史观是另一个层次。
从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许已猜出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做法是依据课标要求,把选修教材当作一个参照史料,适当联系必修课内容,增删知识点,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我认为,重点是整体中的重点,放在知识体系中才容易突出;难点的突破,只要一节课的知识体系建出来了,难点也容易突破,这节课正是如此。换句话说,关键是构建出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知识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构建体系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说教法
教与学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从根本上说教是为了不教,即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提出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有一学期工作经验的我所面对的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无法立即实现这一目标,但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寻找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完成教学目标的契合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第9课我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教法。
1.启发式:在因必有果,有你才有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联系紧密,可以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达到推进教学进度的效果,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方法。这节课讲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一环扣一环,比较合适采用启发式,如七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斗争的认识可采启发式。
2.猜测法:历史与现实有距离,猜接下来的历史怎样发展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人类历史主要是由人创造的,古人的所思所为,今人也可以从人类共性的角度猜测,有一定可行性。如让学生猜猜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国初对待工人的博爱态度能持续多久?
3.换位思维法(角色体验法):用课本提供的背景知识创设环境,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里面的一个人物,一个阶级,说说自己想怎么做。如你是刚刚经历过国破家忘之痛的复辟的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你大权在握,统治法国,会怎么做呢?
4.探究法: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有拓展意义的一个或一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路易波拿巴成为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时,可问他与第一帝国的拿破仑有何异同?课后的练习题可用探究法。
5.解读材料法: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解读未知或未见史料,根据设问,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学科能力,也是一标多本的新课程下高考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的边角史料如让学生理解“1848年一位法国议员说,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面,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在抖动吗?”说明七月王朝统治出现什么问题?课后的材料解析题也得用这种种方法。
6.讲解法:虽说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讲很必要的,尤其是对一些难点的突破,重点的把握,对一些断层知识又是对课本理解有影响的知识面的补充,更需用讲解法,如普法战争。
三、
说学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各种教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法的探索也是重要,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学法。
1.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课法:每节课安排学生说课,这是今年我对报历史科的学生尝试的一种新方法。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本的基础上,①自己整理所预习课的主体知识,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本内容串联起来,②设计问题,主要是学生在梳理知识过程中碰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限提三个。表面上是统一要求,实际是分类要求,因为并非每节课都那么容易说,而学生的层次也不一样,程度好的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可以看出个大概,个别除了说得不错外甚至能提出有建设意义的的问题,说课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个人思想成果的空间,一般学生只能粗略地说,有的甚至说不懂。不管怎样,我让学生说课的目的并非一定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而是要学生最大限度地充分地预习课本,有充分预习即使不懂至少也知道哪里不懂,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参与课堂,推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阶级分析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群体所属的阶级分析他们利益要求,把错综复杂的历史问
题简单化,如从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就很容易理解法国政局频繁更迭的原因.3.归纳法:培养学生
总结
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小结阶段要求学生归纳1792年至1875年法国政体的演变.四、说教学程序1.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课:说主体知识与提问题(4分钟)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6分钟)
由于板书设计的知识体系紧密相连,以下三方面主要体现的是所用的教学方法。
(1)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七月革命(启发式,换位思维法)
二月革命(阶级分析法)
六月起义(启发式,讲解法)
(2)法国政体的演变和共和制的确立:
波旁王朝(换位思维法)
七月王朝(阶级分析法,解读材料法)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换位思维法, 猜测法,探究法,)
法兰西第二帝国(探究法,讲解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启发式,讲解法)
共和制的确立(分析归纳法)
(3)对民主斗争的认识(讲解法,分析归纳法)
3.小结与练习(分析归纳法,解读材料法,探究法)(4分钟)
4.课堂延伸:(1分钟)“第三共和国之后,法国还经历哪几个共和国?”,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激发求知欲。
五.板书设计
一).
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二).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革命 建立 政体:君主立宪政体
七月王朝 性质:大资产阶级政权
工业革命 统治:拒绝政治革命
农业歉收 1848年二月革命 镇压工人运动
建立 给人民诸多权利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开办国家工厂
后来:排斥工人代表
波拿巴当选总统
1848年六月起义 政治:军事独裁统治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
军事: 普法战争法败
1875年颁布法兰西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宪法
共和派执政
定《马赛曲》为国歌
共和制最终确立
三).对法国民主斗争的认识: 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高中历史课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2.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天下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指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1.吴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习,学讲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下: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必修已经学过,学生对比已较为掌握,教材其他的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或者大概听过,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3.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孙中山精神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孙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动
首先,个人觉得吴老师作为新老师在讲《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已经讲的不错了,尤其吴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这堂课的靓点。
吴老师利用一段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照片导入新课,引出了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对他的评价。首先她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了检测,之后很自然的讲解了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争的知识,然后给出同学一两分钟思考时间,请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维护共和中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让同学从材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问题。讲解到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这里是老师教学中应该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吴老师利用了很多设问和提问的方法,请同学积极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导。
最重要的是吴老师设计两个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一个探究题给出十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让小组交流,然后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分别把他们组内的关键写在白板上,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期间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就会发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学还只是处于被转换的迷茫中,不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在学案上吴老师安排了课后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我觉得不足的是:①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对孙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异议之处,我们现如今的学习不就是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师真的只是在引导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的不是老师只是一节课并没有讲足够让学生知道的知识。其实学生没有老师那么足够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是否应该给出一些评价。
③学生课堂内讲的知识涉及到很深的层面,但是真正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模式下,真的会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吗?
学的活动
吴老师将学生分为了6个小组,每组8-9人。小组讨论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动时采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组活动。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除小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师互动频繁,学生主要活动和内容如下:
1、聆听孙中山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齐读ppt上的本课课标要求
3、预习检测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需填空处内容,3名同学皆准备充分,回答正确
4、浏览ppt图片,并据此回答孙中山为争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学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与老师互动
5、回答ppt上的填空题,大多自己在下面报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之后认真听教师分析
6、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原因”,发言同学归纳了几点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认真听取并及时补充自己意见。
7、学生齐声回答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在“民权”部分有些卡,在教师帮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时,只有很少同学有反应
9、一起齐读孙中山名言,并且回答问题“从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学站起发言
总的来说: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较积极,其余在听的同学也保存专注力在课堂;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给予引导和启发,师生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问题一:孙中山历史评价问题,有人认为他与华盛顿和卢梭具有相似性,学生认同哪一种,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与华盛顿相似,学生分别将他们两者在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做的事业性质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同时总体概括其一世事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被誉为国父等等
观点二:认为与卢梭相似,学生回顾了卢梭的人民主权、契约论等主张,孙中山的理念中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卢梭的浪漫主义在孙中山的个人性格中有很强的体现,尤其是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的幻想。
问题二: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和华盛顿辞职的原因,并对其辞职做出评价,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是孙中山的高风亮节,以及对袁世凯的幻想
观点二:补充另一个观点,认为是被迫无奈,从而点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探究二:
学生就“最欣赏孙中山哪些地方”讨论,并将其写在白班上到讲台上向学生讲述
小组讨论后都在白板上写下了关键词,其中两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其一:讲述了孙中山好几点大家所不知的特点,如布衣总统,生活简朴、不贪恋权力等。
其二:以其爱国为总点,分别从其救国,不贪恋权力等方面展开论述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能力都不错。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很明显发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得出来课前做了功课,涉及很广。
但是就小组讨论环节来看,很多小组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并不积极参与,每组只有几个同学在讨论,有些同学都开始两两交谈明显不在讨论相关话题,显然每组回答问题已经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讨论的努力了
学会了什么
见习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们小组各有分工,我就将我的的部分谈谈。我的任务是学生学到了什么?除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孙中山的思想,贡献。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个重点班,班级的气氛相当的活跃,我注意到,同学们除了教科书,事先都准备了厚厚的一叠参考资料。所以说不管课堂学到什么,课后同学们至少学会了如何就某一主题去查阅资料。
在课堂上,老师先是挖词填空,同学们争相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如何去把握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如何归纳课本上的知识。
其次,经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讨论,部分同学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时,进行维护观点,改正观点。
在讨论之后的展示环节,同学们,一部分人学会了倾听,另一部分人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的是,学生本可以学到什么。
第一,论从史出的思想方法,当一位男同学说他的观点,故事,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追问
第二,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一位女同学提出孙中山的浪漫主义,老师应该在分析她的这一观点的同时,对她予以表扬,表扬她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相对新颖的思想。
第三,书写能力,审美情趣,同学们上去写字,有的非常美观,有的很一般,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历史课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笔墨丹青》。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六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笔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艺术情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比较感兴趣,但对古代艺术的了解仅在于感官,对古代艺术背后所传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了解较少。透过学习古代艺术名作,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画卷,并融入时代内容,使课堂有“声”有“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演示法:利用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情境法: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3、学生活动法: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互评法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布置作业。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
(截取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在华丽的场景与优美的意境中,一幅中国画卷以流动的方式展示出来。随着主持人对中国画风的介绍,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何时?有哪些特点?从而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一步:走近和感受中国绘画
通过多媒体分别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远古绘画的质朴,战国汉代的夸张浪漫,魏晋时期的以形写神,盛唐的气象万千,宋元明清的活泼、张扬,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及绘画特点。
这部分内容我通过以下5个问题贯穿起来
①起源时期的绘画具有什么样的形式、风格和内容呢?----------------------起源
②联系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时代背景,为何帛画主题及形式呈现出这样的风格?--成熟
③从魏晋时期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画各有何特点?----------------------------发展
④民间风俗画的兴起和哪些因素有关?------------------------------------丰富
⑤从课文的介绍中,能否概括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品味中国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体现文人风格的三类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体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画家的精神风貌,进一步理解文人画不求形似,追求神似,注重意境和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等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步:学生活动
根据课后“阅读与思考”中宋代宫廷画院出过的考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画面,并一起交流评论,比较谁的构思最接近传统文人画的标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突出知识主干(大约需要5分钟)。
新石器时代绘画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时代绘画
两汉时期绘画
兴起背景
魏晋文人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特点
背景
唐朝绘画 特点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画
三、文人意趣 特点
元代文人画特点
明清文人画特点
背景
宋代民间画兴起
四、民间风情 代表作
明清民间画
4、布置作业(大约需要5分钟)
解析与探究---欣赏宋代的两幅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它们蕴含的历史信息。
六、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理念是:围绕一个核心:以时代背景为核心,理解各个时期绘画的时代风貌;突出一个重心:以学法为重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提升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一种情感: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支持。
高中历史课说课稿篇四
大文斗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高二历史说课稿!
一、课程信息
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经济发展史》,属于文化课,美术特色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三部分,分六学期完成,参考学时数每学期60课时。
二、专业分析
本课授课班级为09-8班,该班专业美术特色,是预备参加普通高考的班级,历史是必考科目。该专业对应的几个岗位是:一是升学,参加高考。除对美术专业如素描、色彩等达到与高考同等水平及以上之外,文化课上要求达到高考水平;二是从事美术设计及相关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突出的美术技能,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本课程在该班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一是参加高考的必考课程,二是增强历史素养,增加历史鉴赏力。
三、目标的制定
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并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知识能力方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经验方面,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继承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高中历史核心课程包括三部分,即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文化与科学技术史。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能力方面,通过图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树立对外开放意义,认可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四、课的思路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采用歌曲和文史材料导入,主要采用设问法、对比法及讲授法,其中采用讲授法时应注意条理,注意引申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难点突破上采用讨论、引导、分析来加以突破。
依据本课内容与现实比较贴近,学生基本上都对某些史实有所了解,采用歌曲、图片、文史材料等手段辅助教学。
本课教材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得出结论,能够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而本次授课未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五、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24人,班级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对历史课感兴趣的5-7人,不愿学的3-5人。学生基本处于15-17岁之间,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学习能力。但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相对不足,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同时从目标、兴趣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评价方法
1、习题评价:准备2-3到典型试题,通过测试评价课效;
2、提问评价: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提问、课堂设问方式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课堂程度评价: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精神状态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过程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及相关史料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通过图片——深圳成为城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对比、史料分析——经济特区发展的数据资料等,使学生了解特区设立的成就和影响,并进入第二个问题,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的设立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此时,可将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设立与第二个内容经济开放区的开进行联系、比较,得出对外开放由点、线、面的发展过程。对于本课第三个内容,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突出浦东开发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八、课程实施的条件(略)
高中历史课说课稿篇五
一、说教材
《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过情景再现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5、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6、难点:商鞅变法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说学生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选修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并采取讲授,讨论,学生课堂表演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多媒体设计课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以便成功导入“改革”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商鞅其人(生平简介)(5分钟)
1、展示“商鞅像”。请学生结合教材p22的内容及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商鞅的生平,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阅读p23【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3、补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历史小故事(提倡诚信的重要)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5分钟)
1、引导学生阅读p23—24教材内容,寻找落实知识点
2、老师逐一讲解;
(1)关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结合教材,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为田开阡陌封疆”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利用教材插图《奖励耕织》《商鞅铜方升》加深对商鞅变法相关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关于“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收集的资料,组织学生分成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展开宫廷辩论,加深对变法内容和评价的认识。
3、学生发言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是见仁见智,没标准答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变法内容的印象)(2分钟)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0分钟)
1、商鞅变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几方面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p27【资料回放】、插图和p28历史纵横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变法的历史局限
引导学生阅读p28教材内容和【学思之窗】,思考: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这些历史局限性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有什么关系,与阶级属性有没有关联,从而对商鞅变法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商鞅变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四、商鞅之死(对改革的感悟)(5分钟)
1、教师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他们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2、组织学生讨论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4分钟)
3、启发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5分钟)
展示自制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认识
领域措施作用局限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教师讲解说明: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应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商鞅变法。同时商鞅变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四)巩固练习(3分钟)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成。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的本课测评题
六、说板书设计
将本课要点设计成知识框架,直观明了。
高中历史课说课稿篇六
课件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解生命起源之谜》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二课的内容,在进化论提出前,关于生命起源问题上主要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两种不同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提出,则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神学世观,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谜,推动了近代世界科学的进程,在生物学、社会学、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课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中外对比联系加以突破)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通过史实结合进行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神创说、上帝创世说;细胞和细胞学说,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和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1、结合当时情况分析神创说和上帝创世说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通过理解进化论的影响,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
德育目标:1、使学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碍社会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通过进化论的创立,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有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赢得了科学的进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启发式教学。)
1、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
2、针对学生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的内容不易综合,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运用浅化机制和问题——发现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其历史活动的最佳状态。
学法:
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在生物学中已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学生先带问题预习,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程序
1、用问题引入新课:地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发现的生物中有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那么这些生物的来源是什么呢?然后由学生讨论并阐述一些观点。接着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人类社会一直在探讨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的起源的观点很多,主要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和进化说。
2、再用问题引入第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会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这些说法科学吗?它们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让学生结合当时情况分析神创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长期盛行的原因并结合教材和对神创说作出评价。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叙述人类的起源;影响:阻碍了生物学的发展,)
3、神创说并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们更多支持的是进化说。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础,达尔文为什么能创立进化论?由此引出达尔文的进话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理论基础和达尔文个人因素五个方面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并联系当时特定的社会情况去分析、概括。(其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理论基础反面结合课文和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概括;达尔文个人因素方面结合历史材料和自己的了解进行概括)
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到迅速发展;
政治基础:欧洲大陆通过不同方式建立代议制度,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面向现实世界、崇尚礼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理论基础:细胞和细胞学说的创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达尔文个人因素: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注重实地考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主要观点又是什么?(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
标志——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观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
(3)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引导学生从它对欧洲思想界、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去分析。
对欧洲思想界——冲击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对中国思想界——宣传进化论,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
四、说板书设计和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一、谁是万物的创造者:
1、世界神创说(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叙述人类的起源;内容:信仰至高无上的创世神,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
2、上帝创世说(原因:同上。内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响:阻碍了生物学的发展。)
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进化论诞生的条件和原因: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到迅速发展;
政治基础:欧洲大陆通过不同方式建立代议制度,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面向现实世界、崇尚礼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理论基础:细胞和细胞学说的创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达尔文个人因素: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注重实地考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进化论诞生的标志和内容:
标志——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内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
3、进化论产生的历史影响:对欧洲思想界——冲击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对中国思想界——宣传进化论,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