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导游词250字(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天坛导游词250字篇一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20xx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20xx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20xx年元旦那天,天坛正式对外开放。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天坛为北京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日的天坛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坛内的祈年殿已经成为古都北京的象征。
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外围有两道坛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两道坛墙的四个正位设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天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这是因为古代以左为尊;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这四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元”为元始本原,“亨”为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为正固持久。这四个字本用来赞美天的本质,也称为天之“四德”。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
来到圜丘坛上,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块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和燎炉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皇帝站在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上恭读祝文。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人间偶语,天闻若雷,说的就是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皇天上帝就能清楚的听到,所以皇帝会站在天心石上恭读祝文。天心石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
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殿宇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东南西三个方向各一出陛,在南向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殿顶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故称之为九龙柏。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
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家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有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据说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在感叹殿内建筑的同时,也让我们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殿内的陈设上来。这里的陈设是按照清朝咸丰年间原状恢复的,正面的雕龙宝座上供奉着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两侧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大家看,这里明明就有八块石头,但是为什么会命名为七星石呢?现在我告诉大家。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现在的我们已经走过了中轴线,接下来我们往西走,去看神乐署建筑群和斋宫建筑群。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斋宫。斋宫占地四公顷,建成于永乐十八年,现在我们看到的斋宫是清乾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皇帝祭天之前,要到天坛斋宫斋戒三天,三天以内不能做任何事。应为斋宫是皇帝的住所,所以建筑等级较高,建筑物精美,素有“小故宫”之称。
再向前走就是神乐署了。神乐署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原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改为“神乐所”,乾隆二十年又改为“神乐署”。神乐署是专门演习神乐舞的场所,最重要的曲子是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
我们已经看完了五大建筑群中的四组,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最后一组——牺牲所。牺牲所是用来饲养祭祀牺牲的场所。牺牲所坐北朝南,有北方十一间,中间三间供奉牺牲之神。
中国封建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天坛的规划、设计思想,体现了它的合理性。祭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但凝结了古代匠师智慧和血汗的神坛将作为世界遗产永久保护传世。它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永远发挥着史料、借鉴和教育三大作用。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解这么多了,现在大家可以自由的去公园里看看,请大家注意安全,半个小时后我们在东门集合。
北京天坛导游词250字篇二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座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要有五组建筑群,分别是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元旦那天,天坛正式对外开放。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天坛为北京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日的天坛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坛内的祈年殿已经成为古都北京的象征。
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外围有两道坛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两道坛墙的四个正位设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天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这是因为古代以左为尊;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这四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元”为元始本原,“亨”为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为正固持久。这四个字本用来赞美天的本质,也称为天之“四德”。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
来到圜丘坛上,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块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和燎炉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皇帝站在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上恭读祝文。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人间偶语,天闻若雷,说的就是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皇天上帝就能清楚的听到,所以皇帝会站在天心石上恭读祝文。天心石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
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殿宇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东南西三个方向各一出陛,在南向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殿顶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故称之为九龙柏。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
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家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有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据说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在感叹殿内建筑的同时,也让我们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殿内的陈设上来。这里的陈设是按照清朝咸丰年间原状恢复的,正面的雕龙宝座上供奉着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两侧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大家看,这里明明就有八块石头,但是为什么会命名为七星石呢?现在我告诉大家。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现在的我们已经走过了中轴线,接下来我们往西走,去看神乐署建筑群和斋宫建筑群。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斋宫。斋宫占地四公顷,建成于永乐十八年,现在我们看到的斋宫是清乾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皇帝祭天之前,要到天坛斋宫斋戒三天,三天以内不能做任何事。应为斋宫是皇帝的住所,所以建筑等级较高,建筑物精美,素有“小故宫”之称。
再向前走就是神乐署了。神乐署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原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改为“神乐所”,乾隆二十年又改为“神乐署”。神乐署是专门演习神乐舞的场所,最重要的曲子是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
我们已经看完了五大建筑群中的四组,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最后一组——牺牲所。牺牲所是用来饲养祭祀牺牲的场所。牺牲所坐北朝南,有北方十一间,中间三间供奉牺牲之神。
中国封建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天坛的规划、设计思想,体现了它的合理性。祭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但凝结了古代匠师智慧和血汗的神坛将作为世界遗产永久保护传世。它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永远发挥着史料、借鉴和教育三大作用。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解这么多了,现在大家可以自由的去公园里看看,请大家注意安全,半个小时后我们在东门集合。
北京天坛导游词250字篇三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侧,也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明永乐十八年完工。占地面积273公顷。相当于故宫的三倍还多。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三孟”举行祭祝,即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初建时这里也是祭祀地神的地方,称天地坛。直到明嘉靖九年在北部另建地坛。那时天地开始分别祭祀,同时还另建两坛。才形成了现今的南天坛、北地坛、东日坛、西月坛这“京郊四坛”。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故又称天地墙。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斋宫、外坛神乐署和牺牲所。除了斋宫在西部以外,其他主要三组均在一条中轴线上。在北京古代建筑中是唯一一个中轴不对称的建筑。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我们先介绍一下斋宫。斋宫位于天坛西门内,里面有著名的无梁殿。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小紫禁城之称,是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皇帝在祭天前要在此斋戒三天。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娱乐、多沐浴、不理刑名、不近女色。”所谓至斋。在斋宫殿前的露台上左右还各有一个石亭。右面的为时辰亭,左面的为斋戒铜人亭。铜人高0.5米身着文官服饰,相传是唐代的魏征。手持斋戒铜牌,上刻“斋戒”二字,用来警示皇上。
下面我们来看圜丘坛。圜丘坛通高5.7米,分三层。每层的四个方向各有九级艾叶青石铺就的台阶。四面围有汉白玉护栏。坛外面有两道围墙,围墙从东向面依次有泰元、昭亨、广利、成贞四座棂星门。现在我们开始登坛,请大家注意一下坛面。坛面上所用的石料的数字都与九相关,上层直径9丈,中层直径15丈,下层直径21丈。三层共45丈,既是9 的倍数又含有“__之尊”的意思。最上一层坛面中间的那块圆形的大理石叫做天心石。又叫“亿兆影从石”。人站在上面说话会感到强烈的共鸣。围绕天心石这一层共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第一圈9块,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第二层,第层也一样。直至最外第27圈。同样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中层的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都是根据阴阳五行来做的。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强调天的崇高,神圣。祭天时的步骤可分为:燔柴迎帝神、苍壁礼天、进俎、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
大家再看圜丘坛的西南方。有三座高大的石台,叫做望灯台。台上的长杆是望灯杆。杆高九丈,通体红色。祭天时,望灯杆上各悬挂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灯笼。灯笼内点蟠龙通宵宝蜡,可持续燃烧六个时辰。不灭、不流油、不用剪蜡花。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前面的建筑就是天库——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这里是专门存放神牌的地方。既有皇天上帝的神牌,也有风雷雨电的神牌。这组建筑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还有和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的回音壁、三音石。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是很好的传声体,只要正确的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音石。后来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又叫“三才石”。
大家应该早就注意到了吧!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那棵九龙柏。因为它的树干表面布满了旋转扭曲的沟纹,犹如九龙飞腾,所以叫它九龙柏。
回音壁北侧,有一条宽广的大道,也就是叫做海墁大道的丹陛桥。因路面下边建有涵洞成立体交叉,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穿过丹陛桥后,我们看到的就是祈谷坛建筑群了。祈谷坛是三层汉白玉圆坛,占地面积近六千平方米。祈年殿就建上面。
祈年殿是天坛的象征。也曾经是中国的象征性建筑物,原名大祀殿。有祈祷丰收之年的意思。在建筑上,它是圆形重檐攒尖顶,顶部覆盖蓝色竹节瓦。逐层收缩,高达九丈,由28根红柱子支撑。是我国唯一留下来的仿明堂式建筑。过去,琉璃瓦分三种颜色,也三种不同的意思。即:上青,代表上天、中黄,代表皇帝、下绿,代表黎民百姓。后为了表示对上天的尊敬,全部改换成蓝色琉璃瓦。
而殿顶和支撑殿顶的28根柱子,也有不同的代表意义。殿顶周长30丈,代表一月30天。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个季节。中层12根象征一年有12个月。外层12根象征一日有12时辰。中层与外层24根象征24节气。三层共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如果再加上殿顶顶部的8根童柱共计36根。则象征天上的36天罡。在宝顶上还有一根叫雷公柱的镏金短铜柱,象征皇帝一统天下。 除此之外,殿顶内部还有一“龙凤藻井”,地面有一块“龙凤呈祥石”。二者相映成趣。
和祭天一样,每年这里都要举行用来祈谷的礼仪。每次祭祀前都要将大殿修饰一新。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共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连接神厨神库,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这是风水镇石。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有二。一说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东南方空旷,于国家不利。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二说,七星石代表东岳七峰。至于东北的小青石,是因为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入主中原寻找理论依据,而派人考察泰山的发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的长白山后增加的。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北京天坛导游词250字篇四
各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将屋顶瓦片改成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xx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除了旅游者,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大家可以注意到,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层坛面都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会发现,坛上所有的台阶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们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崇高”之意。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十分平滑,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说话。
三音石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而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即将走进祈谷坛了,祈谷坛的主体建筑就是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
圆形尖屋顶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焚烧,送上天宫。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参考资料:地图团祝您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