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采蘩》曾记载“夙夜在公”,清代林则徐曾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 )的要求。
A.重视以和为贵,崇尚“仁爱”原则
B.强调道德责任,重视人伦价值
C.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D.讲求天人合一,重视环境建设
答
案C
解 析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夙夜在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均在强调公义、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对国家要有贡献。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和为贵”“仁爱”的特点。故错误,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伦价值”方面的道德义务。故错误,排除。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天人合一”、重视生态建设的特点。故错误,排除。
扩展知识
“夙夜在公”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仁爱”原则。
是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官吏勤于政事。
例句::到内南京工作容,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唯有夙夜在公、尽心竭力,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出处:《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释义: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夙夜在公”的近义词介绍:废寝忘食
读音:fèi qǐn wàng shí
表达意思:意思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出自《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刻苦努力。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