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解析】
(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幅员辽阔,内陆平原广阔则更适合也需要建立—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春秋战国时代农耕文明发展,小农经济兴起,出于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对平民的政治控制;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思想产生;同时百家争鸣兴起,法制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等信息可得出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仁”“礼”,主张“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西周的等级制度,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以稳定社会秩序。
(2)变化,根据材料“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等信息可得出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原因,根据材料“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极大发展,逐渐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因此这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及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而进行变法,法家思想适应了这时期各国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也为当时国家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理论武器,因而法制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