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最新4篇

最新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最新4篇

时间: 2023-09-01 15:24 小编: HLL

对生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分体验到生本教育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新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帮助,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篇一

“生本教育就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功的体验。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创设丰富的主体活动,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加以激励、指导、引领,才能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地去学、去做,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生本教育 体育教学 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而言,不论是从自身素质还是在课堂教学上,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更自由、广阔的空间。生本理念要贯彻到体育教学设计之中,在设计体育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落实高中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又要考虑学生所在年级的年龄特点,体质体能特点。要设计设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容易接受的运动强度;在设计每一节课时,针对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和兴趣特点,重点运动项目和一般运动项目相互搭配,体能运功项目与技能性运动项目搭配,竞技性项目和游戏性项目相互搭配,集体练习与分组练习相结合。以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锻炼的意识。

据了解,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每天体育课不是跑就是跳,单调的、重复性的跑跳使他们厌倦,再就是教材问题、教师问题、教学条件问题,学生本来的快乐体育渐渐变成一种负担课。因此,要想让学生都自觉主动、快乐的上体育课,就要由师本教育转换到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体育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体育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以及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主动喜欢上体育课。

二、运用生本教育理念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1、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生本理念的教育理论,转变教师观念。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用巧妙的语言和自身的感染力,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要让学生见到老师就感觉没有兴趣。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展体育特长生的优势。其次,要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严格纠正,扬长而补短。老师一定要做到,放开学生的手脚,调理好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他自己的发展空间里,展示、造就、锻炼自己。老师在学生面前,要有自己的魅力,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身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掌握体育技术、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会逐步对老师产生好感,亲切感。教师的思想理念转变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前提,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引导者,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新的挑战。

2、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学生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是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的人;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生本教育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

1、体育课要成为快乐体育体育课,教学内容不能枯燥无味。内容设计不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提不起来,无精打采,老师出现倦怠现象,那就失去上体育课的目的,为了实现体育课的生本,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对体育课内容进行,巧妙地设计,精心编排,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把单一的内容进行多样化样设计,比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我们把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跑圈)加以改革,变为队形跑,如蛇行跑、螺旋形跑、“8”字形跑连接起来,再穿插上一些游戏、舞蹈等,让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体育课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体育课上,都能快快乐乐的锻炼身体,并能在快乐中掌握技术、拥有体育技能。每一节体育课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到有吸引力、有创新。在这种教学气氛下,学生得到了快乐。锻炼了身体,掌握了知识,这样的课才是生本教育下的高质量课堂。

2、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生本理念。体育教学中,生本教育是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投掷实心球》教学中,体育课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向学生强调安全教育和简要说明投掷的方向、地点。教学中不规定投掷的方法,也不做投掷的动作示范和技术讲解,让学生自由地去练习。尝试放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慢慢的运动起来,有模仿别人投掷的,有边想边投掷的,有比一比谁投掷得远的,有单手投掷的、有背转身双手投掷的、有双手从下往上抛投的……运动的气氛很浓,学生们玩得很高兴,很投入,而且练习的方法很有创造性。练习一阵时间后,学生中就有请我投掷一次给他看的,有请我教他们投掷的,有问我怎样才能投掷得更远的等等。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不但玩得开心,而且还学到了投掷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放手,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开发思维,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提出自己不同的做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在课堂里我只是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点到为止,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在自主学习不断地提高,丰富自身的知识、掌握技能,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3、在评价中要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过去之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统一的目标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一部分体育尖子无须做出什么努力,就可轻而易举的实现目标,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另一部分体育稍弱的学生,却无论做出什么样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屡受挫折而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帮助学生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学习目标,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始终牢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是使学生更加喜爱体育运动,评价多以激励为主,因为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生本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充分体验在体育学习中成功的乐趣,使身心和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才会生机勃勃、春意昂然。

三、作为一个生本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该准备什么呢?

1、认真备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新课标的教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符合每位学生发展。特别是比较有差异的学生,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他们能达到的目标,只要是学生在学习有新收获,有新的提高,有新的发展,使学生乐于参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点拨阶段,我能做到有热情,精神饱满。在学生分小组练习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展示自己的学生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展示自己。尽量在每一堂课上,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要灵活多样。生本教育理念是在教学方法中要先学后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过去的教学模式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又回到传统的教学,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施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体育课中要安排多些时间、多些空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上是自己生本教育理念下,粗谈了一下在体育教学中的做法与想法。在尝试半年多中,总结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渗透生本教育,我觉得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与学生的沟通方面,学生的合作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当然感觉自己跟生本教育还差得太远,所以我还要继续充电,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的内涵与实质,更好的撑握运用生本理论,把生本教育做的准确到位,让自己成为一与时俱进的合格的教育者。

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篇二

刚接触生本教育时,我对何为“生本”真的很模糊。通过听郭思乐教授的报告和参与生本听课活动,自己也到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对生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分体验到生本教育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也成为学校第一个进行数学生本实验教学的老师,在近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摸索中饯行着这一教育理念。从当初的震惊到熟悉,到如今的点点感悟。下面谈谈自己这一学期来在数学课堂的几点尝试:

一、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成为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不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生本理念要求学习方式做到“五个放手”,即放手让学生做课前准备、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放手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刚开始时,可能是自己还不懂怎样更好的激励、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可能学生习惯了那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显得沉闷,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我自己也很累、很没劲。但是,多次尝试、慢慢引导后,还是觉得小有成效,我逐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就拿我的计算教学为例,我放手让学生先学、合作、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让我欣慰,更让我惊叹。具体表现在:

1、有一部分孩子通过自学课本就掌握了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

2、有一部分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最让我惊喜的是有的孩子不仅上课时能大胆上台当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课后也能主动为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同学进行讲解,互帮互学的氛围浓厚了许多。

二、设计具有使用价值的题目。

面对有差异性的学生,应当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题目。不是以“优”代“差”,而是要让所有学生“活”起来。甚至对“后进生”采取倾斜政策。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科学性,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题目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学生主动快乐的参与。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小研究:“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这个活动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几乎每个孩子都想通过自己的操作知道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所以,他们是主动的想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主动探究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给学生真正的探究时间。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然后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数学小练习册封面、数学大练习册封面,橡皮面等的面积,使他们又更进一步感知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生本数学课堂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与学生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当真正的生本教育进入自己的课堂,在实践过程中我不禁产生了许多困惑:

一、怎样很好的把握“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小组合作性学习是生本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但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时候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二、差距拉大,使优者更优,差者更差。本学期一开始我努力以生本教育为理念,在做法上努力朝着生本教育这方面去努力,从指导学生预习开始,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小组的作用,互帮互学,小组里交流讨论探索,一段时间内课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原来爱动脑筋的一些同学因为给了他展示的舞台,他们越发积极上进,发言很积极,讨论的也很热烈,使这部分孩子越发优秀,有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但是那些思考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消极,有的甚至去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并且乐在其中。课堂上那么多学生,我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是否在讨论应该讨论的问题。当要求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时候,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发言,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差,怎么办?

三、教学进度受影响。由于注重了课上的小组讨论,讨论后展示。有时学生不会讨论,老师要进行指导,指导后再进行讨论,每一步都要教给他。所以势必影响教学进度,40分钟的课堂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六十分钟根本谈不上,如果按照这种上法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后来一看时间不多了,就赶紧调整教法,回到老路上来,仓促结束。不过在必要的时候我还是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讲给同学听,培养小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如何解决?

四、如何科学有效的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学习新知前的自主学习活动,是课堂交流的“基点”。生本教育下,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习、“先学”有导向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如果设计的前置性作业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了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如果前置性作业设计不好,必然会影响课堂交流的效果,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处于课堂交流的盲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操作中,到底如何设计前置性作业,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呢?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

五、前置性学习完成的不齐,导致课上的进度不好控制。有不少的学生只是应付性的完成,不能做到保质保量。原因很多,一是学生不会预习,二是一部分孩子自己完成前置性作业有一定困难,没有人帮助和指导,形不成自己深入的独特的见解。另外前置性作业有时需要查资料,可是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查资料的条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有的有电脑却没有上网,只有少数学生可以查到翔实的资料。这种情况如何要求学生?

六、还有自己教学方面的疑惑也很多。比如怎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主动的预习,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篇三

“生本课堂”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几点思考

西华初中

张伟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我担任数学教学已10年有余,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关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当课改的春风拂面而过时,我发现自己的思考开始有了逐渐清晰的答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生本课堂”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它营造了民主、平等、激励、与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由“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把学生当做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为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教材,激活思维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恰当梳理和“二次开发”。(1)积极地审视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并慎重的去除教材中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如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这一节的引入部分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不符,便可以去除。(2)根据教学的实际,适当推进部分章节的教学进度,同时针对部分的重难点增加课时安排,对教材中的部分不全的内容作有效补充。如在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这一章中增加十字相乘法这一节,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方法。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主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中关键的第一环节,是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破口。(1)身先士卒。在学生预习前,我一直坚持自己先自主预习,目的是把握时间,感知预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调整预习方案,为指导学生预习做充分的准备;(2)温故知新。任何新知识的产生都离不开旧知识的滋养,在学生预习中,我一直坚持指导学生联系旧知,靠“温故”唤醒学生的认知需要,链接学生的固有基础。因为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切零起点的预习操作,都是对学生既有认知基础的漠视和虐杀。(3)简洁明了。数学之美在于简洁,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生活化,为此,我认为在预习过程中不必引申和拓展,待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之后,再进行拓展、分层、提高便水到渠成。

三、多样展示,注重生成

课堂展示如一面镜子,能放大学习过程中的许多亮点,但也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1)精心备展。学生备展如同教师备课,在组内对展示题目“小展示”,既确定了展示的形式与人选,同时为班级“大展示”做了预演和彩排,又促进了小组内的深度合作,也为展示者注入了信心;(2)恰当选择。我的课堂展示形式包括在展览式展示与现场直播式展示两种方式中,我认为展示的人选应该是多样的。“同层次展示”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有些学生由于能力有限而不能有效展示,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为此,我正在尝试对待不同的题目,可采用“选择性展示”“对比展示”或“指定展示”,因为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能者上,庸者下”,更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并在对比和差异中做出优劣好坏的明确评判。(3)善于捕捉。教师扮演着什么角色?我的答案是导演,记者,法官。作为导演,学生展示时你可以“隐身”,但必须“在线”。作为记者,你的尖锐问题更让学生能提高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在数学课堂上,面对学生展示后的“对”和“会”,我们决不能对了就算了,会了就过了,而要生成规律,形成方法,建立结构,“知一题而会一类。”作为法官,公正无私、冷峻严格是自己光荣的职责,客观的评价能维护数学的严谨之美,并能给学生学习优点的向导,改正缺点的理由。

四、结合传统,点拨示范。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无论在道德领域还是在知识领域,教师的点拨与示范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1)适时点拨。我反对课堂上教师的言语霸权,但我也反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放任自流。生本课堂上的教师点拨,不是教师的“独唱”,而应该成为师生的“对唱”与“合唱”,点燃思维火花,引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这样的点拨才是我们追求的,当然,我更坚持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该讲的一定要讲,并且要讲的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彻彻底底。(2)精彩示范。无论何时,我相信,教师优美的粉笔字,工整巧妙的板书设计,规范大方的作图,认真严谨的解题过程,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引领作用。但与传统课堂的示范不同,新课改中的示范不是追求教师“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孤芳自赏,而是引导学生“百花争艳同迎春”的美好结果。

综上所述,学生如何在课堂上高效管理自己的思维,并在小组合作中有效交流,在整个学实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形成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会继续在课改的路上奋力前进,带着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步入下一个征程。

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篇四

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摘要: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大前提,以学定教,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堂改革、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而所谓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多地干预学生,而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如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大前提。

当前,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生本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课堂40分钟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课内外的作业负担,给他们以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才能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成功人才。

一、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最主要是改变教师的思想,要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来,落实到行动中,而不是喊口号。

1、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不敢改、不会改,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培训、多组织研讨、听专家讲座、听名师讲课,接触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2、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1)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业务能力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前提。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就必须仔细研究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案。此外,还要通过参加同年级、同学科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在说课、集体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形成共案,也可根据本班实际,借助网上资源对共案进行补充、修改、完善。(2)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场所。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其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多了,学生活动少了。因此,教师要少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3)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及体力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俗话说得好,“不爬哪能立?不立哪能行?不行哪能跑?”爬、立、行、跑是人生的循序渐进过程,而知识也是由认知到掌握再到运用的循序渐进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知识。

二、“以学定教”教学原则的实施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从过去注重“研教”转向重视“研学”,“以学定教”也就自然成为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它要求我们教师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施教,使我们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1、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学生存在差异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学习基础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差异等等使教师面临着新的教学问题,并接受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材施教,关注差异,在教学中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保全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底”,但不封部分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的“顶”,从而使参差不齐的学生一个不少地获得不同的发展。具体来说我是这样操作的:(1)课前辅导,指导学法。“学缘于思”,如果课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想一想,课堂中他们就往往能带着问题学。每次新课前,我总要带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相应的知识点,带着他们想一想、问一问、做一做,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帮助他们创造在课上良好表现的机会,不断赢得其他同学的青睐,从而使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倍增。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课堂提问精心安排。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参与。但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承受着因基础差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大的压力,所以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更担心被老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教师更要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备课时能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课上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平时对这些孩子多用肯定、鼓励、赞美的评价语,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3)分层教学,殊途同归。班内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达到因材施教。这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题目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说,在学生按层次了解相应题目之后,再由教师控制师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决各层问题。在解决低档题时,虽然b、c两组学生没有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a组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决策并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同时a组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的学习的信心,又为他们解中档题时打下了基础,在解决中档题时,由于a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档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c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中档题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c组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班内分层教学整个课堂自始至终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差生由于起点较低,容易入手,他们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并且随时都可以蹬上新的台阶。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优生可以直接插高难题,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课堂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正效应场,各类学生互相激励、启发,共同进步、提高。班内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一个班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4)心灵对话,策略捕捉。愉快、兴趣、自信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给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比每天辅导他们做几个数学题的转差效果要好得多。健康愉悦的心理更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老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关键要补上心理一课。我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本“师生对话本”,鼓励他们及时记下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困惑,通过批阅,老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从中捕捉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态,为有效实施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2、因势利导,探引结合。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是要确立好探究点和处理好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的关系,学生探究空间的大小,探究目标的确立,老师在学生探究中的导引方法,切入时机等都要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做到“探”中有“引”,“引”中有“探”,探引结合,相得益彰。因势利导,探引结合还应体现在不断调整教学预设,以学生的思维状况为标准调节教学进程,顺着学生的学情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老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探究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探究,使学生获得预设以外的收获。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做到这一切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而教育机智来自于老师平时的积累和反思,所以老师要经常进行课后反思,对成功和遗憾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后记,使今天的课堂缺憾成为明天课堂的精彩之处。

3、因需而教,激趣促情。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但他又是对实际的抽象与概括,许多学生对数学本身在心理上就有一种畏惧感。寻求一种学生易接受知识的理想途径,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即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熟知的问题。只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才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学生才有动力去学,只有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学生才有兴趣去学。实验教材和原教材比,选择的多是有意义的且更具现实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所以作为课改实验的老师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而且要努力开发教材,要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课堂教学。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作为教学切入点,让简单的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成为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

4、因地制宜,开挖资源。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数学的情境化、生活化在实验教材中已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一套教材面对全省,甚至更大区域,不可能照顾到使用教材的所有地区。因此,实施实验教材的老师要具有因地制宜开挖数学资源的意识和眼力,不断改变、充实教材,才能更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使教学富有成效。让数学生成文化,让文化滋养数学,使数学教学与精神文化建设得到有机整合,使教书育人目标得到落实。

最新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最新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最新资讯
最新题库